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实用17篇)

小编: 薇儿

教学计划是指教学者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所进行的有机安排和组织。教学计划的范文还可以激发我们对教学设计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熟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

2.课外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关情况。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请同学带着问题认真读读课文。

读完以后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请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完以后进行点评。

(2)请学生说说读了以后你对刚才的疑问处有了什么答案,请学生概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多次相遇,小女孩教因斯坦穿戴和整理房间,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3)学习生字新词。

撮踱噢嘛耸。

蓄裹鞋鬼呵。

裹鬼脸蓬乱纳闷冷不丁衣衫不整。

蓄拖鞋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4.根据以上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

(三)读熟课文,巩固练习。

1.请学生分别演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母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其他同学读课文的其他部分。

2.进行描红,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完成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4.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不同特点;

2.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请学生说说,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人什么样的人?(伟大),还有不同意见吗?(平凡、普通)。

板书(伟大?爱因斯坦普通?)。

那么,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二)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或者普通,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学生自学课文,准备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1.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请学生说说你是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当今世界上,最伟大,他是爱因斯坦!兴奋)请学生练习朗读,体会父亲对爱因斯坦的崇拜和说话时的兴奋。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你知道爱因斯坦取得了哪些成就?

2.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请学生说说你从中看到了爱因斯坦具有怎样的品格?(文明)。

他这样走路,以前可能被谁撞到过?或者他撞到过什么?这样相撞以后,他都会怎样说?

那么,你从这样一边走路一边在思考着什么,还看出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想出来,那么追问:他到底在思考着什么呢?(思考科学问题),他走路时还在思考,那么平时呢?吃饭时在……喝茶时在……躺在床上时……乘在车上时……)怪不得爱因斯坦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再加上……。

对呀,同学们,爱因斯坦很伟大,但我们从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体会到了这么多内容,我们也很伟大啊。

3.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从这样一句话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伟大的?

4.“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请学生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除了虚心,你还感觉到什么呢?(爱因斯坦实际认为父亲的话对不对?爱因斯坦有没有直接表示反对,这样说话给人感觉怎样?)。

(四)刚才,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可有同学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他们认为爱因斯坦也很平凡,很普通啊。好,接下来的时间让给我们这部分同学来发现意见。当然,刚才发言的同学也可以发言,因为你们可能也发现了爱因斯坦普通平凡的地方。

请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爱因斯坦很平凡、普通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交流。

1.“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2.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3.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

请学生说说此时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童心、幽默)。

抓住“但愿你能教会”展开教学。想一想,“但愿你能教我”是什么意思?爱因斯坦后来还请他教过吗?你从哪儿知道的。比较一下,两句话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示请求的语气更强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现在小女孩被称为“小教授”了,是什么人的小教授?而此时的爱因斯坦又从大科学家变成什么人了呢?此时爱因斯坦不仅不是最伟大的人了,大人也不像了,是一个大小孩了。

(五)讨论,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大家都各执己解。请学生说说,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如此衣衫不整、卧室里一塌糊涂?(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我们从他在生活上的平凡见到了在科学上的伟大。?(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

请大家以《伟大与平凡》为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爱因斯坦谈谈,也可以结合身边的人谈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扬中外国语学校 吴冬霞 方翔。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觉得“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片刻,教师笑着说:“你们可以反复读课文,联系课外阅读,生活体验等来思考。”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请注意要说出理由。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师里顿时“活”起来,学生开始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僵局荡然无存。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生:我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因为爱因斯坦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在当时来讲,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应该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你看现在有些明星见人总是一副傲慢,不可一世的样子,据人于千里之外。可是课文中讲了他与小女孩第一次相撞又相遇后就主动等待小女孩。从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向小女孩请教穿戴要领、整理房间这些事,我知道了他是一个和善可亲的人,他有着小女孩一样的童心。

(大部分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尤其是他说的“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这句话,更说明了他还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他的谦虚让我感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师:搜集资料我们积累知识的途径之一。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说明这一问题,使人更加信服。你真了不起!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白了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个别学生举手,欲起立的样子)。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认为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师:你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好样的!你能讲出自己得力有吗?

生:他平常出门散步,竟然也不给自己梳梳头,好好打扮一下,“衣衫不整”的样子倒有点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流浪汉,这与他那个大科学家身份也太不相称了。还有,他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了,竟然要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穿戴、整理房间,都要让人笑掉大牙了。我看,他还不如我呢!

(许多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师(点点头):他说得也挺有道理的,那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一生举手)。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说的。因为课文中虽然一开始讲爱因斯坦“衣衫不整”,但毕竟后来他已听从小女孩的建议,去重新打扮了,以至于后来连小女孩都认不出他了。凭这一点,我认为爱因斯坦还是一个勇于认错的人。

生: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课文中讲到,爱因斯坦一打扮后,一下子竟年轻了20岁。我通过课外阅读知道爱因斯坦并不是不注重自己的打扮,而是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上。

师:两种观点同学们都说得头头是道,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

生(自言自语):那就这样说,爱因斯坦一半是“最伟大的人”,一半不是。

师(笑了):那还得把爱因斯坦分成两半呢。

(众生笑。)。

生:我赞成意见。爱因斯坦是一个大科学家,但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能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改正自己的缺点,更能说明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平凡之中见伟大。

师:平凡之中见伟大!你说得真是太棒了!(面向全体)同学们,真正的伟人也是一个凡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爱因斯坦可能是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就本文来讲,他不注重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难能可贵的是他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他的平易近人、谦虚和一颗未泯的童心,相信已深深地印入大家的脑海里。然而,应该确定爱因斯坦之所以没有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是因为他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并且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

上述教学片段是师生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展开讨论。这一教学片段是开放的,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充实的。

此教学片段,教者始终把舞台留给学生,让他门自己去读,去讨论,去展示。而教者也不是一味地旁观,而是不露痕迹的引、导、点拨,引领孩子有效地学习、感悟。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此片段中,绝大多数学生在说出肯定观点后,教师准备作出结论,此时另一种否定的观点出现,造成两种观点的对立。针对此况,教师并没有否定,而是倾听,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直到学生“九九归一”,教师才作了一个辨证及观点肯定的结论,使知识成了“话题”、手段。教者把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教学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教师都应始终保持坦诚、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思考并保护和鼓励其发表不同的意见的权利。警惕教育霸权的产生。

另外,此片段中,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一系列的表扬、鼓励、肯定,使得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和谐,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师生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自己的观点,凭着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积淀了“对话”的内容,使得课堂上听到了更真实的声音,他们敢说“流浪汉、笑掉大牙”这样的话,敢于跟爱因斯坦比,从而学生独特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闪现。在各种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整个课堂上激情荡漾,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此教学片断,教师和学生不再把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致力于提高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及内在动力,从中获得道理和理性的升华。此教学片断体现的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互尊互爱的新型伦理原则,主张新的教学理念,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了灵性!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习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5、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1.默写词语。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火被单里脚下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怎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认识8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感受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平易近人、谦和慈祥、虚心好学的`品质。

:感受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平易近人、谦和慈祥、虚心好学的品质。

:读中感悟,自读自悟。学法:自主探究。

资料。

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爱因斯坦的一件什么事?

1.生活中的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交往时的语言、外贸、神情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课外搜集一些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发明和生活中的故事和鱼肚有关科学家的书籍。

相撞。

相邀执着追求。

夸小孩儿。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1、读词语。

裹蓬乱纳闷踱步冷不丁衣衫不整一撮胡子。

蓄温柔穿戴埋头手把手一塌糊涂一张被单。

2、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在不同人的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呢?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一)、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1、(童话故事里的走出来的人)。

(童话故事中的人是虚构的,一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小女孩为什么会觉得爱因斯坦是童话故事中走出来的呢?(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读一读,这句话写出了爱因斯坦的什么?(衣着)。

他的衣着有什么特点呢?(不整齐,邋遢)。

2、(不会整理房间)。

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爱因斯坦的工作室?(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的意思是什么?(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爱因斯坦的。工作室乱得一塌糊涂,可以看出他……(不会整理房间)。

爱因斯坦衣着不整齐,而且一点也不会整理房间,所以小女孩觉得他(不是最伟大的人)。

(一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那小女孩认为最伟大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至少穿衣服得整齐,在她的眼里,最伟大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好。)。

(二)、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

(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有人认为他是吗?(父亲)。

(三)、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

(父亲听后兴奋的说:“孩子,你今天碰到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指名读好父亲的话,问:从他地朗读中,你感觉父亲的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这么兴奋呢?

(在父亲看来,爱因斯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能够遇上这位伟人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看来父亲十分地崇拜爱因斯坦。)(伟大)。

那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吗?拿起书本,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细细地读读课文,你一定能从字里行间得到启示。

(四)、“我”(作者)眼中的爱因斯坦。

(课文第四自然段对话)。

请两位学生读一读,其它同学想一想,从他们俩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因斯坦和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谦逊诚恳天真直率)。

指名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中的性格。

男女生分角色读。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童心未泯乐于助人。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虚心受教。

爱因斯坦是不是个伟大的人呢?结合文中的话语以及你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要说明理由。

2、教师小结:

纵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探索精神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课外搜集爱因斯坦的故事,在班内交流。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心。

教学难点:

1.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爱因斯坦,去看一看他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请同学们根据上一节课的内容来说说看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见面?(三次)。

过渡: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次见面中去看看爱因斯坦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二、第一次见面。

1.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去找找第一次见面时的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呢?(指名回答)。

(1)他为什么不刮胡子呢?为什么头发蓬蓬的呢?联系我们生活中怎样的人才会这样呢?原来他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拘小节”。(板书:不拘小节)。

(师:如果我们直接说爱因斯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你们会认同吗?可能不会相信,通过对胡子、眼睛、头发等细致的描写,会更加有说服力,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科学家。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2)爱因斯坦怎么把卧室里的鞋子都穿出来了呢?(引导学生回答,他可能思考问题太认真、太入迷,以至于忘了换鞋子。)。

3.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呢?在第一次见面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很爱思考呢?(指明回答)。

4.出示: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1)什么是“一边……一边……”呢?就是同时进行两个动作。同学们,你们平时走路的时候会思考学习上的难题吗?不会,他可真是爱思考!(板书:爱思考)。

(2)我来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读的真好,你抓住了“友好地”这一提示语。被撞后的爱因斯坦还如此有礼貌,可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宽容、平易近人)。

(3)被撞后的爱因斯坦道歉后立刻低头向前走去,他急着干嘛去啊?哦,他又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了,他真是爱思考,舍得不浪费一丁点时间。

过渡:小女孩回到家后,她的父亲听了这件事后是如何评价爱因斯坦的呢?“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小女孩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不伟大)。

出示: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1)谁能用陈述句的语气来说一说这句话呢?

(2)在小女孩的眼里,他只是一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普通人”。

过渡:那么爱因斯坦会觉得自己伟大吗?下面我们自由地来读一读4-6自然段,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三、第二次见面。

1.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位同学扮演爱因斯坦,一位同学扮演小女孩。老师来念旁白。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要向爱因斯坦一样爱思考哦!

预设学生回答。

(1)爱因斯坦明明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却不觉得自己伟大。他很谦逊诚恳。(板书:谦逊诚恳)。

(2)在小女孩的眼中,任何人都只是身边的普通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都是天真无邪的表现。

(3)然而成熟的爱因斯坦也跟着小女孩“胡闹”。出示: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女孩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提问: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调皮、友善)(板书)也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喜爱。

2.提问:找一找第二次见面中用了哪些笔墨来写爱因斯坦不会穿衣服呢?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思考。

(1)衣衫不整是怎样的呢?引导同学们用第一次见面时的外貌描写来陈述。

(2)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思考。爱因斯坦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将“一面……一面……”与“一边……一边……”联系起来理解,都是表示两个同时进行的动作。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也来试试造个句。

(师:为什么在这里不进行详细的外貌描写了呢?如果再写,就和上文重复了。在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爱因斯坦的一系列小动作来突出他不拘小节、爱思考之外的友善和调皮。)。

过渡:爱因斯坦虚心地像小女孩请教穿戴要领,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不是,他真的去做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第三次见面的情况。

三、第三次见面。

1.小女孩对爱因斯坦说的穿戴要领有用吗?(有用)。

出示:“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的整整齐齐。”提问: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不仅友善、调皮,而且真的去认真听取了小女孩的话,他真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2.请同学们呢快速浏览课文第6自然段,读一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想一想这两个人仿佛是什么样的关系啊?(朋友)。

3.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能和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成为朋友,可见这位科学家非常的友善、有童心,同时也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喜爱。

过渡:就因为爱因斯坦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他们两成了好朋友,这极大地引起了小姑娘的母亲的好奇心,她不知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普通的小女孩有什么共同话题。

四、总结延伸。

出示:“她教我怎样穿戴,怎么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提问:什么是“只好”呢?就是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做了。可爱因斯坦真的什么都不会做了吗?不是的,因为他非常的谦虚。

2.小女孩的母亲之所以好奇是因为把爱因斯坦看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自由发言,言之有理既可)。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但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而是因为他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他爱思考、生活不拘小节;他谦逊诚恳、友善调皮,拥有一颗童心;他善于和小朋友相处,十分喜爱小朋友……这些品质让他变得伟大。

3.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旨在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相处过程来体现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好,通过一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把人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课后多读读一些写人的文章。

板书设计:

爱思考不拘小节。

谦逊诚恳友善调皮有童心。

“伟大”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       认识爱因斯坦。

1. 出示照片:。

生: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比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花发.(师出示句子)。

师:你能用恰当的词形容爱因斯坦的外貌吗?降低难度,老师出四个词让你们选择:眉清目秀,不修边幅,相貌堂堂,鹤发童颜.

生:不修边幅,。

师:爱因斯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没有时间,打扮,。

2.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穿着打扮。

出示小黑板:他穿的衣服又肥又大,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的穿着打扮符合他的身份吗?能用书中的词来形容吗?

生:衣衫不整。

二.人们眼中的爱因斯坦。

1. 过渡:那么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整天衣衫不整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呢?

2. 指名读第一段。

(1)师:在父亲眼中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

生:最伟大的人。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指读书上句子)。

师:在小女孩眼中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她的理由是什么?

生: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师:你觉得小女孩说的有道理吗?

生1:有,作为社会名人要注意形象。

生2:没道理,科学家忙,没时间打扮。

师:谈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父女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

自由阅读二,三四段,用-----划出爱因斯坦语言,行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抓住关键词细细体会人物的品格,在书旁作批注.

1.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深思,。

师:从两个仍是,一面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爱因斯坦的潜心研究.

2. “我是爱因思坦,但并不伟大.”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谦虚好学,平易近人.

3. 。

穿插两个小故事:他在雨天等一位学生,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出没有觉察;(2)有人请他演讲,报酬是一万美金,但爱因斯坦一口回绝了,因为他和一个小女孩约定去给她讲课.

生1:在爱因斯坦眼里,钱财都成了过眼云烟,只有友谊是最珍贵的.

生2:爱因斯坦是个守信用的人.

四.我心中的爱因斯坦.

生1:因为爱因斯坦把时间花在研究上,所以是最伟大的。

生2:因为爱因斯坦平易近人,所以是最伟大的人。

生3:因为爱因斯坦童心未泯,贡献巨大,所以是最伟大的人。

2.用一句话谈谈你对伟大的理解?

生1:伟大就是贡献大,。

生2:伟大就是谦虚好学.

生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的伟人,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出示他的照片:牛顿,莫扎特,列宁,邓小平.,孙中山,居里夫人.感受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解开人生的真谛!

五.板书;。

不修边幅,                    潜心研究。

衣衫不整     谦虚好学       贡献巨大    。

不拘小节     平易近人。

伟人?

新闸中心小学 万里。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1.这是一条世界上为流传的成功秘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爱因斯坦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板书:爱因斯坦。

伟大。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明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思考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

蓬乱纳闷踱步冷不丁衣衫不整。

蓄着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

难写、易错字指导。

蓬乱温柔一塌糊涂穿戴。

明词义,特别是:蓄着、踱步、冷不丁、手把手、一塌糊涂。

(3)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边读边指导)。

(一)、(1--3)偶然相撞。

(二)、(4--5)相遇。

(三)、(6)相邀。

(四)、(7--8)相处。

三、精读、学习第一部分。

(一)引入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小女孩第一次偶然相僮的情形。那是(1940年的一天下午……师读第1节)。

(二)精读第2节,思考爱因斯坦的怎样一个人。

同学们都知道了解一个人我们先要观察这个人。观察他的外貌、穿着、行为动作,再通过这个人的语言、事例来了解他。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加以引导、小结)。

外貌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穿着。

一边……一边……只知“思考科学”

对话描写平易、宽容、坦荡的胸怀。

(三)形成对比、产生疑问。

读第3节理解:小女孩的纳闷有没有道理?

(产生疑问,为下课学习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做准备。)。

四、作业。

1.描红、抄写生字词。

2.思考:小女孩初见爱因斯坦心里直纳闷,请同学们回去思考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熟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

2.课外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关情况。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请同学带着问题认真读读课文。

读完以后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请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完以后进行点评。

(2)请学生说说读了以后你对刚才的疑问处有了什么答案,请学生概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多次相遇,小女孩教因斯坦穿戴和整理房间,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3)学习生字新词。

撮踱噢嘛耸。

蓄裹鞋鬼呵。

裹鬼脸蓬乱纳闷冷不丁衣衫不整。

蓄拖鞋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4.根据以上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

(三)读熟课文,巩固练习。

1.请学生分别演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母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其他同学读课文的其他部分。

2.进行描红,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完成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4.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不同特点;

2.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请学生说说,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人什么样的人?(伟大),还有不同意见吗?(平凡、普通)。

板书(伟大?爱因斯坦普通?)。

那么,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二)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或者普通,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学生自学课文,准备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1.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请学生说说你是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当今世界上,最伟大,他是爱因斯坦!兴奋)请学生练习朗读,体会父亲对爱因斯坦的崇拜和说话时的兴奋。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你知道爱因斯坦取得了哪些成就?

2.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请学生说说你从中看到了爱因斯坦具有怎样的品格?(文明)。

他这样走路,以前可能被谁撞到过?或者他撞到过什么?这样相撞以后,他都会怎样说?

那么,你从这样一边走路一边在思考着什么,还看出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想出来,那么追问:他到底在思考着什么呢?(思考科学问题),他走路时还在思考,那么平时呢?吃饭时在……喝茶时在……躺在床上时……乘在车上时……)怪不得爱因斯坦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再加上……。

对呀,同学们,爱因斯坦很伟大,但我们从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体会到了这么多内容,我们也很伟大啊。

3.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从这样一句话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伟大的?

4.“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请学生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除了虚心,你还感觉到什么呢?(爱因斯坦实际认为父亲的话对不对?爱因斯坦有没有直接表示反对,这样说话给人感觉怎样?)。

(四)刚才,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可有同学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他们认为爱因斯坦也很平凡,很普通啊。好,接下来的时间让给我们这部分同学来发现意见。当然,刚才发言的同学也可以发言,因为你们可能也发现了爱因斯坦普通平凡的地方。

请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爱因斯坦很平凡、普通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交流。

1.“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2.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3.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

请学生说说此时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童心、幽默)。

抓住“但愿你能教会”展开教学。想一想,“但愿你能教我”是什么意思?爱因斯坦后来还请他教过吗?你从哪儿知道的。比较一下,两句话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示请求的语气更强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现在小女孩被称为“小教授”了,是什么人的小教授?而此时的爱因斯坦又从大科学家变成什么人了呢?此时爱因斯坦不仅不是最伟大的人了,大人也不像了,是一个大小孩了。

(五)讨论,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大家都各执己解。请学生说说,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如此衣衫不整、卧室里一塌糊涂?(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我们从他在生活上的平凡见到了在科学上的伟大。?(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

请大家以《伟大与平凡》为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爱因斯坦谈谈,也可以结合身边的人谈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书后的词语造句。

3、通过探究式阅读,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设计特色: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让学生就题目猜测应该写些什么,想表现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说明要求:读通、读顺;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想表现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读后检查;让学生选读一段,了解读通情况;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

三、巩固字词。

1、音:指读生字并组词,正音辨形(蓄——畜)。

2、形:认识“裹”的字型规律(有:哀、衷)。

3、义:读第3题,说说词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不读解释)。

四、再读理序。

1、分节指读。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3、分段,说说段意。

4、概括小标题(板书)。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五、作业。

课堂作业:1、抄写词语。

2、辨字组词(自己编题)。

3、分段,写段意。

实践作业:找资料,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话。

第二课时。

一、揭示探究主题。

1、名言激趣:爱因斯坦是名人,老师先送大家一句他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看大家能否结合课文,提出一个做有价值的问题呢?(让学生自主围绕课文提问)。

2、揭示主题: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和你有什么看法?(可分成4个小主题,通过阅读课文、找资料来得出自己的看法。)。

3、明确重点: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研究主题?(小女孩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主题。

1、先各自读书,研究重点主题;再研究另一个主题。

2、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结果,要求有一人说出结果。

三、交流推进探究。

1、父亲的看法;认为是——引导学生展示上节课收集的资料,进行证明。

2、小女孩的看法:认为不是——读第2自然段,说自己的理由——根据第2、3段,说说自己的理由——辩论:爱因斯坦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整齐?(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角色表演,表现、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选一个内容表演,评价是否表现出爱因斯坦的两个品质。)——朗读,表现(选一个部分读)——引导: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的人?(天真、可爱,不迷信权威,与人交往有礼貌,有办法等。)。

3、爱因斯坦自己的看法说明什么;读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认识(谦虚)——小结:谦虚是他成为伟大的人的一个原因,谦虚就是伟大的人更伟大。

4、我们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小结。

四、总结探究结果。

1、学生小结:各人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

2、肯定激励。

五、作业。

课后练习4、5。

实践作业;与人合作,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角色表演。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书后的词语造句。

3、通过探究式阅读,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

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让学生就题目猜测应该写些什么,想表现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说明要求:读通、读顺;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想表现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读后检查;让学生选读一段,了解读通情况;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

三、巩固字词。

1、音:指读生字并组词,正音辨形(蓄——畜)。

2、形:认识“裹”的字型规律(有:哀、衷)。

3、义:读第3题,说说词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不读解释)。

四、再读理序。

1、分节指读。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3、分段,说说段意。

4、概括小标题(板书)。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五、作业。

课堂作业:1、抄写词语。

2、辨字组词(自己编题)。

3、分段,写段意。

实践作业:找资料,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话。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书后的词语造句。

3、通过探究式阅读,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

一、揭示探究主题。

1、名言激趣:爱因斯坦是名人,老师先送大家一句他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看大家能否结合课文,提出一个做有价值的问题呢?(让学生自主围绕课文提问)。

2、揭示主题: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和你有什么看法?(可分成4个小主题,通过阅读课文、找资料来得出自己的看法。)。

3、明确重点: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研究主题?(小女孩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主题。

1、先各自读书,研究重点主题;再研究另一个主题。

2、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结果,要求有一人说出结果。

三、交流推进探究。

1、父亲的看法;认为是——引导学生展示上节课收集的资料,进行证明。

2、小女孩的看法:认为不是——读第2自然段,说自己的理由——根据第2、3段,说说自己的理由——辩论:爱因斯坦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整齐?(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角色表演,表现、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选一个内容表演,评价是否表现出爱因斯坦的两个品质。)——朗读,表现(选一个部分读)——引导: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的人?(天真、可爱,不迷信权威,与人交往有礼貌,有办法等。)。

3、爱因斯坦自己的看法说明什么;读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认识(谦虚)——小结:谦虚是他成为伟大的人的一个原因,谦虚就是伟大的人更伟大。

4、我们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小结。

四、总结探究结果。

1、学生小结:各人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

2、肯定激励。

五、作业。

课堂作业:课后练习4、5。

实践作业;与人合作,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角色表演。

板书设计:

乱得一塌糊涂         工作室           得学会照顾自己。

埋头走路沉思         手把手。

最伟大的人?!

只做数学作业。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不同人的眼中认识不同的爱因斯坦,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导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从不同人的眼中认识不同的爱因斯坦,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十八课,大家齐读课题。

一.复习旧知。

二 感受不同人眼中的爱因斯坦。

在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的交往过程中,爱因斯坦给小女孩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在小女孩眼中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智慧的眼睛在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并划下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1)出示: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请生初读这句话。

b: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的?

c,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信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师适当描述)。

课件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师:你能说说读这句话时应该要注意哪些词?

生:衣服又肥又长,裹,趿拉等。

师:你能把这些字词读好吗?

生个别读。

注意指导读好:又肥又长,趿拉等词。

师:爱因斯坦这样的外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生: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破破烂烂,邋遢俗气,衣衫褴褛等。

师:难怪小女孩会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师:当小姑娘心里这么想时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惊愕,纳闷,奇怪。

师:,那么把你的感受伴随你的表情一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师:老师从你们的表情和朗读是看出来你们读懂了,谁愿意来读给在家听听。

(个别读)。

d:,让我们把爱因斯坦的形像记在心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f:同学们作者正是抓住爱因斯坦的特点,用潦潦几笔就把爱因斯坦的形像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的描写也是写好人物外貌的有效手法之一。

出示: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能不能给句子换个说法?

请一位学生将此句换成陈述句,并请他来读读陈述句,其他同学读读原来的反问句,

师:同学们,这两句在所读的句子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师:你能说说纳闷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明白,不理解。

师:小女孩不明白什么?

师:你能把小女孩的纳闷给读出来吗?(个别读)。

那就请你再次读出小女孩的纳闷吧。(板书 不伟大)。

师:那么,在小女孩心中伟大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文质彬彬,衣着考究,很绅士,西装笔挺的,衣冠楚楚风度翩翩。

课件出示: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生自由读边读边想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乱,一塌糊涂)。

师:你从哪看出来乱?

师: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环境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一片狼籍.杂乱无章)。

(二)爸爸妈妈眼中的爱因斯坦。

b.出示: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个别读。

师:在爸爸眼中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

生:伟大。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注意“兴奋”,因为他没想到这位伟大的人会被他的女儿遇上,他觉得很激动,

师:那么你能激动地读读吗?

师:那也请你来读读。

师:好,老师听出来了,在父亲眼中爱因斯坦是很了不起的,那么在妈妈眼中呢?

出示;她好奇地问:“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妈妈对爱因斯坦很尊敬,是从“教授”,“您”这里看出来的。

师:那就请你把妈妈的尊敬读出来吧。(板书  伟大)。

出示:“哦,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师:谁能说说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谦虚,谦逊。

师:请你谦虚地读一读,(生读)。

生个别读。

师:你说的谦虚老师很赞同,爱因斯坦真的如他自己所说得那么平凡吗,我们来看看他做的贡献.(出示课件)。

(四)我们眼中的爱因斯坦。

出示:

在我眼中,爱因斯坦是个——————的人,因为————————————。

(学生边说边指导)。

教学预设:

课件出示:a.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师:你们知道爱因斯坦在想什么想得这么入神?

生:有关科学知识,或科学问题。

师:对啊,他整个心思都投入到科学问题的探索中,连走路时都在思考,那么可想而知,他平时的生活中呢?他可能吃饭时在——,喝茶时在——,躺在床上时在——,坐在车上时也在——。怪不得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再加上99%的汗水,这汗水可是洒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啊。

出示: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指名读。

师:你说说从中看出来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文明,有礼貌,宽宏大量等(生写在黑板上)。

师:你是从哪些字,词映入你的眼帘,让你看出来的?

生:友好,一笑,对不起等。

师:你看得真准,也品味得很准确,那么你能来读读吗?(生读)。

老师听出来爱因斯坦的有礼貌了.

下面就让大家把目光聚集在这些词语上,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来体会爱因斯坦的文明,宽宏大量的品格。

生集体读。

师:看,这一次读得就比前面进步多了。

c,课件出示: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师:,感受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童心,顽皮,乐于与孩子交往等(生写在黑板上)。

师:那么他的可爱,有童心,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师:你能做做这动作吗?

师:那么你还能边读边做吗?

“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

师:它为什么吸引你?(写出爱因斯坦的慈爱)。

生读出温柔。

师:要是我是爱因斯坦,我肯定就很生气了,眼中都会冒着怒火,我做了那么多贡献,大家都认为我是那么伟大,可是你一个小毛孩居然这样说我,这么不知天高地厚,可是爱因斯坦生气了吗?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说: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生:天真,直率。乐于助人。

师,那我们就来读读这一老一少,这对忘年交的对话。(男生读旁白。女生读小女孩部分,老师嘛就来当当爱因斯坦吧。)。

师:爱因斯坦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那么他会对付什么?

(科学上的疑难杂症。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来思考)。

师小结:这两段作者正是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写出了爱因斯坦的童心,乐于与孩子交往,他这种平易近人的品格,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生继续说。师相机评价。

做科学研究。

小结:老师认为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是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指着黑板学生一起说)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交往的人,一个尊重别人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师: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我们认识爱因斯坦才刚刚开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资料多方面来了解伟大的爱因斯坦。

(五)布置作业。

小女孩         不伟大。

爸爸妈妈       伟大。

爱因斯坦       不伟大        学生自由写心中有爱因斯坦。

在我眼中?      伟大。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写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的相识、相处,到最后成为了朋友的这一过程,从而展现了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潜心科学研究、富有童心并且乐于与孩子交往的这样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小黑板图片。

2课时。

认识生字,通过初读课文,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却与一个12岁的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读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1、自学生字词。

2、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

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

裹:形声字,“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

3、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第一次:第1—3段;第二次:第4、5段;第三次:第6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4、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朗读第一段。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不注重个人仪表,不拘生活小节)。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外貌了解人物品格。

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阅读第二段。

(1)、过渡:上面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可是无巧不成书,第二天,她又见到了爱因斯坦。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

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3)、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爱因斯坦平易近人,谦逊,诚恳,有一颗爱心、童心。小姑娘天真、直率)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2、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乱。

3、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4、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互教互学、各得其所、乐在其中。

用“只好”说句话。

1、自读课文,质疑。

2、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伟大的人天真、率直。

请教。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课前准备:

三、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2、生自由介绍,教师相机评价。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补充完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相机巡视)。

2、二读课文,正音、随文解词。

(1)第2小节:一撮(看图解词) 趿拉(方言解决)并强调两个生字的读音。

(2)第3小节:纳闷:理解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当时的纳闷,进一步帮助理解词义。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第4小节:踱步(做动作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一面……一面……(试着来造句)。

(4)第6小节:一塌糊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或采访学生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5)第8小节:只好(造句)。

3、三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主要内容:

生划分并概括段意,教师相机板书:相撞、相遇、相邀。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仅仅只相遇了三次吗?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7、8小节。(指名学生说段意,教师板书:相处)。

(3)谁能根据老师黑板上的板书,组织好语言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练说)。

指名说,并在评价中再次强调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三)再读课文,学习写作顺序:

生说,教师小节,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学习作者这种按时间顺序来记事的写作方法,这样能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

2、同学们,在我们的眼里,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巨匠,在他与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到最后的友好相处,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板书:

相撞。

相遇。

相邀。

相处。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人物:一个12岁的小女孩、爱因斯坦、父亲、几个无关的行人。

(小女孩一边走,一边玩儿,蹦蹦跳跳地走上台,另一边爱因斯坦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走上台,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他抬起头,友好的冲小女孩一笑)。

爱因斯坦: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慢慢走下舞台……)。

小女孩望着老人:瞧!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你们说是吗?(对着观众问道)。

观众齐声:是呀,就是从童话故事里出来的。

小女孩抬头看看天,自言自语:哇,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家了,不然妈妈会着急的。

(小女孩继续快速的往前走,下舞台)。

(正在这时小女孩急匆匆地走上舞台,来到家门口,按响了门铃):妈妈,开门,我回来了。

(爸爸开门,小女孩边往里走边问):爸爸,今天下班早了?妈妈呢?

小女孩一边把书放在书桌上,一边说:对不起,爸爸,我今天在回家的路上撞倒了一位老人。

爸爸一听,吃惊的睁大了眼睛:噢,宝贝儿,你没事吧,那个老人怎么样?没事吧。

女孩低头沉思了一下:爸爸,他没事,我撞了他之后,他说了声对不起就走了。

爸爸不可思议的问:什么?你撞了他,你不道歉,他反而道歉?

小女孩忽闪着大眼睛望着爸爸:对呀,他说完对不起就走了,我不是不道歉,而是没来得及道歉,你不知道爸爸,他那样子太奇怪了,我只在童话故事里见过。

女孩撒娇的挤了挤爸爸也坐上了沙发:爸爸,怎么会呢?我可是最最最乖的女儿了。

小女孩得意的扬了扬俊俏的小脸,神气的就像是表演节目:爸爸,你听我说(京腔京味儿),这个老人他留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就像是一根根小铁丝在上边安着,深深的眼窝里陷着一双棕褐色的眼睛,他灰白色的头发乱蓬蓬的。哦,对了,他还穿了一件又肥又大的上衣,整个人就像是裹在一张大被单里,哟哟,小女孩,撇撇嘴,他上街竟然还趿拉着拖鞋呢。

爸爸听后兴奋得说:宝贝儿,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可是爱因斯坦啊(那)!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今天结束了这篇课文,感觉星期一上课有点精神游离,多花了点时间帮学生找回状态。

当然,课堂并非一直是热闹的。一开始,朗读出现只有两三个人举手的场面。对于这样的文章,我是有点意外的,角色扮演,不应该是孩子喜欢的形式吗?不过,这样的尴尬在几个孩子尝试读之后就消失了。有了带头羊,再加上后文爱因斯坦的童心与女孩的天真,孩子们真正被文中人物所吸引,课文变得更形象了。

下了课,我在想如果第一节课后就布置孩子自习后面的段落,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文章浅显易懂),那第二课时也许会更生动,以此减少些直接的课本分析,课堂效率会更高。

唯一疑惑的是,课文为何一会以小女孩的口吻叙述,一会以小姑娘的口吻叙述?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陆丹。

本课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本课的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在季老师的这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两点;

一、抓住生活细节,切入课文。

课文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以时间为顺序的系列生活片断。这几个小片断就像是一架架于街道某一角的摄影机中随便截取的几个镜头,生动而丰富。季老师正是抓住这些生活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体会的。

片段举例:(多媒体出示句子)。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二、创设开放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片段举例:

师: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师: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