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专业21篇)

小编: 雁落霞

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安排,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计划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按照一定的目标、内容和步骤有序地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策划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成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每个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制定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其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内容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有关0的运算。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1、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境图,以及教参给学生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四则运算的顺序。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第二课时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第三课时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第四课时三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第五课时有关o的运算。

比较教学设计

《长度比较》这一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初步感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获得方法——再次实践,巩固新知——灵活运用,发展新知”这四个环节。在导入新课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视觉直接比较物体的长度。接着出示一些物品,是难以用眼睛直接比出长短,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揭示课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比较的方法,而是通过提供大量操作素材,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获得长度比较的方法。当学生基本学会长度比较后,再让学生自选身边的物体进行长度比较,从而新知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培养。此后又有意设计了当物体不能进行直接比较的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灵活运用比较方法的同时,获知可以借助数方格等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渗透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

1、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语言概括、探究等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2、会正确运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灵活运用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课件、投影片、实物投影仪、铅笔、尺、彩带、纸条、吸管等。

1、用视觉直接比较旗杆的高矮和小伙伴的身高。

2、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揭示课题。(长度比较)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视觉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揭示矛盾,引发思考,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2)小组内边演示边交流比的方法,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比较各种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自己归纳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

(4)小结:在比较物体长度时,可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

(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提供大量操作素材,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获得长度比较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能力。)

(1)比较绳子的长度。(教材p44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多媒体演示比的方法。

(2)比较两条遮住一半的纸条的长度。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巩固了比较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一部分。)

1、学生自由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长度比较。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2、小结:比较物体长短可以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就能比出长短了。

(通过学生再次动手实践,进一步体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在巩固新知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1、灵活运用比较物体的长短的方法,(教材p45第5题)渗透用一定的长度单位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

2、小结。

比较教学设计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

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生: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

师:谁来说一说,2/9与1/4哪个分数大?

1/42/9

......

生2:以前我们学过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经我们组的一致讨论,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师:那么大家试一试吧

(学生试做,汇报)

生3:可以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4=9/362/9=8/36所以1/42/9

生4:可以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4=2/82/82/9所以1/42/9

师(小结):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

比较5/6和7/8,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师:同学们思考生6和生7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

生8:生7的方法好,因为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生9: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按通分的方法我觉得麻烦,由于这两个分数都与1接近,可先用1分别减去以上两个分数,再比较所得差的大小,然后再判断原分数的大小。

因为1—5/6=1/61—7/8=1/81/61/8

所以5/67/8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那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怎样比较?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幸运擂台

1、把下列各组分数通分

4、在1/61/()1/8中,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1、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

比较教学设计

近年以来,我一直想在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方面做些实践研究,为此我不断地在教学中大胆的摸索,利用网络,不时的搜索学习别人在一个方面刊登的文章。因为这些知识都比较零散,加之本人的能力有限,总觉得在大脑中对比较阅读缺乏一个系统的架构。

一天,我在当当网上无意中看到《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微格教学设计》这本书,当即买了一本。等书到了后,我便急忙的阅读了起来。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比较阅读概说、指导比较阅读教学技能、微格教学课的设计、比较阅读微格教案的编写、比较阅读课案例、比较阅读研究成果这六个方面。读罢此书,让我对比较阅读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现把我阅读后的感受梳理出来,以便和大家分享。

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可以指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其中在小学阶段更偏重从微观方面比较,到了高段或初高中时偏重宏观比较。微观比较,可以在教学中从文章标点符号、词语、句段和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宏观比较,可在教学中从文章体裁、写法、题材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最好要遵循发展性、协同性原则、选准比较点,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励表彰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中的成功,只有这样,比较阅读教学才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稳步提高。

课题研究,一定要合理组建团队,只有真正的做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的三结合,才有可能把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一定要长期持久的进行,绝不可能追求短期速成。课题研究,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和成果的提炼,课题成果的呈现形式不仅仅限于教师的论文、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叙事,还有学生记录学习感受和收获的习作,这本书中最后一个版块——学生讲故事,就呈现的很有新意,一方面充实了课题研究呈现结果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课题研究的真实性,此外见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法宝。哪个学校的科研发展领先,其教育教学工作必定领先;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技术,其学校的高位发展是难以持久的。学校的科研发展,从最早看学校教师发表论文的篇数,逐渐发展到看学校课题研究的数量,现在已渐渐看的是学校课程研究的水平。也就是说科研已从论文、课题,发展到了课程阶段。要做课程,就得整个学校一盘棋,所有教师一条心,在学校整体发展的框架下协同进行。必要的时候,学校还要和高校的教授或是当地的教研员合作,获得人家额支持。

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根据科学课教师用书的《概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比较、估计、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前面学生已经知道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性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应用这一性质自己想办法来比较水的多少,丰富关于这一性质的体验。比较水的多少是手段,认识水的这一性质才是目的。

材料准备: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如球、正立方体)2个;大小相近而形状迥异的物体(如形状差别很大的石块)2个;塑料瓶若干套(每套3个,大小、形状均有明显差别,);塑料杯、塑料瓶若干(各有若干套大小、形状均相同。塑料瓶可割去小瓶口,成直柱形容器);直尺、量杯、量筒。

教学过程:

一、 引入研究课题,进行比较固态物体大小的体验:

1.出示两个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

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发现它们的不同的地方时,你是怎样想的?

2. 出示两个大小相近而形状迥异的物体:

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它们哪个大些、哪个小些?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 出示3个装水的塑料瓶(水量相近,但水面高低不同):

请你们研究一下,哪个瓶里的水多,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比较水的多少,需要对长、宽、高三个维度同时考虑,显然仅仅靠目测是不可能的,这就引起了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使其中两个维度转化成相同的状况,这样,只要考虑一个维度就可以比较了。这就需要用上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性质了。)

(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研究整理汇报内容)

三、 讨论:要确切知道各瓶水的多少,你们想用什么办法,需要哪些材料。

四、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五、 汇报实验结果,着重说明:

1。操作过程和方法;

2.为什么要这样做。

六、 把原来装水的三个瓶子和实验中用的瓶子比较,讨论:

1。两组瓶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为什么后一组材料能确切地比较出水的多少;

3. 如果是两块大石头,能用这个办法比较吗?为什么?

(这个比较是重点。第一个问题是从瓶子的形状来看装在瓶子里的水的形

状;第二个问题是了解改变水的形状,转化其中两个维度,使它变成底面积相等的形状而便于比较;第三个问题是和没有这个性质的固态物体对比,加深对这个性质应用的认识。学生叙述的时候,表达不能要求太严格,意思说清楚就行了。)

七、 介绍量筒,测量出各瓶里水多少的准确数据,考虑:为什么它能起这样的作用。

八、 想办法用量筒比较两个不同形状的固态物体的大小。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不可能直接把固体放在量筒里比较,而要借助于

水,把固态物体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来比较,这也是水的这个性质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经过尝试去找办法。)

九、小结:从具体的依据中,你有什么收获?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ppt、小黑板等。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习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比较教学设计

1、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及概括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探究比较同分子分数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说出算理。

培养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运用分数单位知识说明算理。

自制课件,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一、创设情景,故事引入

1、课件出示故事。

2、设疑:“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师引题:猪八戒不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真是后悔呀,同学们,你们想学会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二、复习

1、过渡语: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和意义,认识了分数单位,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点击课件出示复习题)

2、学生读题思考(师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3、抽生答题(课件随着出示答案)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都掌握的不错,今天就请大家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下面的分数大小吧。

三、探究新知

(一)、同分母分数的比较

1、出示例1(课件出示)

3/4 和1/4

(1)出示3/4 和1/4 和直观图

自己想好后就跟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

(3)交流方法:谁来说说你们的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结果呢?

a:直接看图得到结果的

b:比分数单位的多少来判断的

交流方法时强调第二种方法,随机出示课件。

(4)出示 1/6 和5/6 3/8和5/8

(同学们真棒,运用这个方法你能比较这一组分数吗?)

出示 1/6 和5/6 、3/8和5/8的直观图

(5)生汇报

(6)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的比较分数的大小,另一方面还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都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师:你能举出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例子吗? (师板书一个分数)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几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同的。 (板书:分母相同)

师:大家再联系刚才比分数大小的方法,想一想,分母相同的分数我们可以比哪呢?

生: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课件出示结论,大家齐读)

师板书: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7)巩固练习:

2、教学例2

出例题 1/2 和1/4

(1)出示 1/2 和1/3 的直观图

(请大家思考,怎样比这组分数的大小呢?)

学生汇报 (为什么1/2 大于1/4呢)(相同的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越大。)(在这里强调相同的圆)

(2)3/4和3/6 2/5和2/3 出示直观图

(这组分数又怎样比较大小呢?)

学生汇报 (为什么2/5小于2/3呢?)

(从图上直观地看出,分的分数越多,每份就越小。两个分数都取的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不同。)

师:你还举出这样的两个分数并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老师板书一组分数

(3)归纳小结

师:请大家比较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找找它们共同的地方。

生:分子相同 (板书:分子相同)

师: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就小)

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课看出示结论,大家齐读 (师板书: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3、深化知识

师小结:我们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在同一个整体,或是单位“1”相等的情况下才能够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相信下面的闯关游戏一定难不到你们的。(课件出示)

4、闯关游戏

一关

二关

三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教学设计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实验、观察、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能正确使用量筒量出水的多少,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2、知道测量水的多少可用量筒,能正确使用量筒。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设计各种比较的方法。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你的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饮料瓶2、大小量筒,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漏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凤凰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就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你们想不想玩。

1、学生有兴趣地回答。

2、认真观察,兴致高昂地猜测结果。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把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哪个瓶子的水最多)

观察猜测

1、谈话:同学们都说是自己对,那么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猜对了呢?

分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做好小组分工安排。

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寻求比较哪个瓶子的水多的方法,对学生想出来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保护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证明

1、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2、实验汇报:哪组已经有结果了?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么证明的?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大胆地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学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的多少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

三、提出问题

寻求方法

动手操作

实验验证

小组讨论验证

1、谈话: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是很简便的。大家现在知道了那个瓶子的水最多了,你还有新的研究问题吗?(装得水多的瓶子比另外两个瓶子的水多多少呢?)

2、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你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提出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要学会使用漏斗)

3、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学生主动想提出探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参与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而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新知识。

认识量筒

1、适时引入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轻拿轻放、视线与液面水平、使用的单位是亳升)

2、分别测量三个瓶子中的水,记录在表格中。

3、任选二个瓶子,得出多多少的结果,作好记录。

认真听老师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积极动手操作,并作好记录。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学生谈收获。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五、活动实践

1、量出一毫升的水有多少、一杯水有多少毫升、测量你带来的瓶子能装多少毫升水等。

2、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看谁的眼光最准,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高昂地玩游戏。

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束本课的学习,同时也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比较教学设计

1.认识高矮的区别,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渗透高矮相对性的辩证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高矮”一课,先呈现两名学生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

这一节课,为了便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我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一些改动,首先是情境的变化;其次是活动程序的变化。

我校地处城镇交接处,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一小部分来自其他四区及八县,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且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作为实验小学,我校各班学生数较多,均为大班教学。因此,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就成为一大难点。但作为一所区重点小学,而且是课改实验基地,我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精良的师资队伍,坚实的导师后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

(一)比身高

1.擂台赛。

(1)请班上自认为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在一上课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活动刚刚开始,学生还未注意到比高矮时同学穿着鞋子。)

(2)再请一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头上,使其稍高一些,再用布将两人围起来,准备好后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比较高矮。

当学生睁开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看见老师用布围着两位同学时,觉得非常奇怪,强烈要求将布取下。此时全班沸腾了,课堂上第一个高潮出现了。每个学生都在嚷着:“不公平!”此时,教师追问:“哪里不公平?”学生表现出对“作弊”的极度不满,要求双方脱鞋再比。

(3)在否定错误方法后,用正确方法再比较出两生谁高、谁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四人小组中互比身高。

(1)在四人小组中,互相比较高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将四人身高排出顺序。

(2)学生汇报小组中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说明用了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能将注意细节说出,如:脱鞋、挺胸、不能踮脚、尺子要放平等。能清楚地用语言叙述,如:生e与生f比,生e比生f高,生f比生e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汇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

3.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

学生进行比较。

4.警车过桥洞。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并伴有警车的警笛声)。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反思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

5.小兔子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

学生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反思本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

(二)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如老师比我们高,乔丹比老师高等。

(反思学生在该教学环节中思路广阔,能举出身边的例子,室内、室外的例子,甚至能举出连成人都不易想到的例子。)

(三)总结,体验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在总结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了总结,对情感体验进行了总结,也表达了各自的喜好。)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一、二环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自编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擂台赛”“四人小组互比身高”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并从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与要点。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三、四环节“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警车过桥洞”“小兔子比高矮”“生活中存在的高矮现象的例子”等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活问题,给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从各自的经验背景出发,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体验,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

创新点: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获取知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空白点:学生如何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  具自制的卡片主要技术激发创造性思考、启发引导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比较高矮》教学设计比较高矮教学目标

1.认识高矮的区别,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渗透高矮相对性的辩证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中“高矮”一课,先呈现两名学生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

这一节课,为了便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我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一些改动,首先是情境的变化;其次是活动程序的变化。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镇交接处,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一小部分来自其他四区及八县,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且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作为实验小学,我校各班学生数较多,均为大班教学。因此,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就成为一大难点。但作为一所区重点小学,而且是课改实验基地,我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精良的师资队伍,坚实的导师后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

1.擂台赛。

(1)请班上自认为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在一上课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活动刚刚开始,学生还未注意到比高矮时同学穿着鞋子。)。

(2)再请一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头上,使其稍高一些,再用布将两人围起来,准备好后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比较高矮。

当学生睁开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看见老师用布围着两位同学时,觉得非常奇怪,强烈要求将布取下。此时全班沸腾了,课堂上第一个高潮出现了。每个学生都在嚷着:“不公平!”此时,教师追问:“哪里不公平?”学生表现出对“作弊”的极度不满,要求双方脱鞋再比。

(3)在否定错误方法后,用正确方法再比较出两生谁高、谁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四人小组中互比身高。

(1)在四人小组中,互相比较高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将四人身高排出顺序。

(2)学生汇报小组中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说明用了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能将注意细节说出,如:脱鞋、挺胸、不能踮脚、尺子要放平等。能清楚地用语言叙述,如:生e与生f比,生e比生f高,生f比生e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汇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

3.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

学生进行比较。

4.警车过桥洞。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并伴有警车的警笛声)。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反思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

学生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反思本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

(二)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如老师比我们高,乔丹比老师高等。

(反思学生在该教学环节中思路广阔,能举出身边的例子,室内、室外的例子,甚至能举出连成人都不易想到的例子。)。

(三)总结,体验。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在总结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了总结,对情感体验进行了总结,也表达了各自的喜好。)。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一、二环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自编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擂台赛”“四人小组互比身高”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并从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与要点。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三、四环节“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警车过桥洞”“小兔子比高矮”“生活中存在的高矮现象的例子”等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活问题,给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从各自的经验背景出发,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体验,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教学设计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

本单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要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单元的内容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如教学〈轻重〉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去发现但是其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学生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教简单的比较方法,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并且,学生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

个别学生对大于号与小于号有时容易混淆.第15页第四题,"哪杯水最甜"有学生弄不清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个别学生对于19页第四题中"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的空间想象力差,此类习题,需要搭积木进行操作理解.

《高矮》一课中的多个习题均有难度,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不好理解,需重点讲解.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利用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本课采取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进行授课,并且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设计方案得出实验现象,从而总结出实验结论。

多种方法、自主设计实验。

1、教材地位及作用。

由于学生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刚接触实验设计,所以本课试图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设计实验,便于学生打好科学课实验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方法的多种多样。

2.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会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单位测量液体。

3、教学重难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生活经验不足,逻辑思维并不清晰,对设计实验还不是很清楚。

讨论法、实验法。

一、导入。

师:这里有三个不同的瓶子,分别装有一些水,你们猜一猜哪个瓶中的水多?

预测:1、三瓶水一样多(3号虽大,但水矮,2号和1号水瓶虽小,但是水高)。

师:都和他的想法一样吗?

2、1号瓶水多。(因为高)。

师:有支持他的吗?

3、2号瓶水多(因为虽没有3号瓶大,但它高,虽然比1号瓶矮点,但它比1号瓶宽)。

师:你的理由非常充分,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3号瓶水多(因为大)。

(以上若只猜出哪瓶水多而不能说出理由,师:看样子你只是单纯的猜,那么谁能有根据地猜呢?)。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如何比较水的多少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一下。(出示课题板书:比较水的多少)(课件1)。

二、教学过程。

预测:1、找三个相同的瓶子(杯子),看哪瓶(杯)水高。

生1:慢点倒,防止倒潵了,对实验有影响。

师:大家同意吗?

生2:不要把水倒到杯子壁,因为杯子壁上有水也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

生3:如果相差的非常小,我们用眼睛无法判断,我们还需要用到格尺。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那么在使用格尺的时候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选择的格尺要比水长。

师:注意到使用范围了,真棒!

生2:尺子是直的,瓶子下面是弯的,我觉得不能测量的很准确。

师: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可不可以利用别的东西来帮忙呢?)。

生1:可以粘纸条。

生2:可以划线。

生3:把水倒进平底的的杯子里。

师:不错的办法。

师:请一会按照我们刚才讨论后的结果,把你们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可以吗?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你们小组刚才没举手,你们选择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吗?)。

师:怎么比较?

生1:用手掂掂,感觉谁重,哪个瓶子中的水就多。

师: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1:不行!因为瓶子不一样。

师:那该怎么办?

生1:都倒入一个相同的瓶子里。

师: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也不一定!应为我们人的感觉不一定那么准确,如果就相差那么一点,我们可能感觉不到,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称重量的仪器。

生:不能。

师:所以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最简单,你最有把握的实验方案。

师:大家想不想亲手试试呢?请每一小组按照你们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组长到老师这去材料。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2号瓶的水最多,1号瓶的水第二,3号瓶中的水最少。

2、介绍量筒。

生1、有刻度。

生2:密密麻麻的很多。

生3:有数字。

师:你发现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各是多少?

生回答。

师:这就是这个量筒所能测量的范围。

生3:有ml的标记。

师:这就是液体的体积单位,毫升。还有一种是升,在生活中你经常会见到,

课件3)。

在使用量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课件2)。

生1:平放在桌面上。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玻璃的怕弄坏了。

师:除了要注意安全还有什么原因我们必须要平放在桌面上?

生1:为了使得我们更好地使用,要不水面该倾斜了,我们就读不出它的示数了。

师:大家同意吗?既然说到了读数,那么在读数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点什么?谁找到了?

生:视线与水平面的凹液面水平。

师: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教师做仰视、俯视、平视三种读数的方法)你同意第几种?大家在读数的过程中一定要平视水面的凹液面,这样我们读出的数才准确。(出示课件4)。

师:现在请每组的组长到前面来去一个量筒,请大家利用量筒分别测量3个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科学书的第74页的表格中。

建议大家可以把测量后的水倒在实验桌上的水槽中,在测量的过程一定注意安全,量筒和水槽都要轻拿轻放。

师:哪一小组能说一说每瓶水分别都是多少毫升?

预设:如果每个小组的数据不同,追问大家的测量结果为什么不同呢?

可能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洒水、瓶子壁上留有水等等。

三、应用拓展。

师:你们知道5ml的水是多少吗?能用你手中的量筒来测量吗?

生:不能。(强调量筒的使用范围)。

师: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但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3个瓶子里的水,而且认识了量筒,学会使用量筒,利用它我们比较出了3个瓶子里的水到底多出多少毫升,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用到它的。

运算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一节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该课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哪些特殊角,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学习方法,学到数学知识。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通过线段知识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有相互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动起来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两个角研究如何比较大小,演示和、差,探究三角板画特殊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氛围,变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展示了主人的姿态,凡能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的问题,能表达的观点,教师决不代替解决和代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真情为创新开道,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熟练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将教师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使它们自信,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自身的创造力。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角大小。

会画两个角的和、差。

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动手操作、归纳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学习,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画角的.和差。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几何语言的使用。

教学关键:与线段类比学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观察、演示、探究。

教师准备:三角尺、两根木棍、小黑板、彩粉笔。

学生准备:三角尺一套、自制两个角模型。

一、复习准备。

师:(教师手中拿着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生: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长的线段大,长度短的线段小。

师:回答非常准确,这说明线段的大小与其长度的大小是一致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由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来判断大小,另一个端点在外侧的线段大。

师:叙述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语言表达也十分准确。线段有大小之分,同样角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3.4.1角的比较)。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

《长度比较》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几何小实践里的一课。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长短、高低、厚薄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习长度测量的重要基础。教材要求学生知道长度比较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教材中注重对长度比较方法的掌握,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大。这个空间所包含的不仅有方法的探索与习得,更有亲身经历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用眼睛直接观察比较物体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2.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难点是:灵活运用长度比较的多种方法。

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学习长度的比较,但是实际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很早就有了“长”与“短”的认识经验。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从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物体长度比较的感性经验出发,首先帮助学生形成长度的初步感知,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石,引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去,使学生获得数学的思维方法,然后进一步从具体到抽象,运用借助其他物体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渗透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许多奇思妙想都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产生的。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社会生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情景引入环节,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比身高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的比较。

接着,通过比彩带长短和书本的厚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视觉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揭示课题。

然后我出示了两根长短不明显的彩带,由学生根据生活中积累的长短比较的经验,自己探索出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来比较长度。

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同桌互相比较铅笔长短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感受对于长短明显的物体,可以选择通过眼睛直接观察的方法更方便快捷。

接着,我出示了引入环节的比身高图,让学生解释比身高的时候两位同学都要站在地面上,其实就是运用了“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长度比较方法。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

接下去的环节,我分别出示了被遮住一端和中间的两根彩带,让学生从中体会要将物体看完整才能进行长度比较,并且对于弯曲的物体,要将它拉直后才能比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最后,通过帮助小伙伴们比较绳子的长短,从两个物体比较长度过渡到三个物体比较长度,真正学会运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长度。并从中感受两端对齐时,弯曲的绳子比直直的绳子长。

当长短不明显的物体不能移动时,我提供给了学生不同的工具,由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产生数学知识的乐趣与愉悦。

借用工具比较长度,是由定性比较向定量比较过渡的一个环节,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为后续的测量长度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用方格纸比较物体长度时,我通过制造冲突,让学生体验统一测量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这也为后续度量教学,统一长度单位作铺垫。

1.找出你最长的铅笔,说一说你是用了什么办法。

【复习巩固长度比较的三种方法,初步感受灵活选择比较方法带来的便捷性】。

2.比较长方形纸的红边长还是蓝边长?

3.请你帮3只小熊按身高排排队。

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课件、练习纸。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困生2:a+b=b+a。

学困生3:(a+b)+c=a+(b+c)。

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要求什么问题?

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学困生1:4×25。

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

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

生:都是100。

师:4×25=25×4(板书)。

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

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

学困生1:(25×5)×2生:25×(5×2)。

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积相等。

师:(25×5)×2=25×(5×2)。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

36×1919×3627×4×2527×(4×25)。

125××8×367×868×7。

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108×75=___×___。

学困生3回答。

30×6×7=30×(6×___)。

125×(8×40)=(___×___)×___。

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检测。

完成后对答案,互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25×4=4×25。

(25×5)×2=25×(5×2)。

a×b=b×a。

(a×b)×c=a×(b×c)。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关于混合运算,《标准》在1~3年级学段内容标准中没有提出具体要求,4~6年级学段内容标准阐述为: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但考虑到1~3年级学段,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时,要用到两级混合运算,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所以在本册安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是两级两步运算。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形式独立编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包括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和简单的三步(可以两步解答)混合运算等。结合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探索乐园”。

另外五年级以上还要再安排一次,主要学习三步计算问题和运算顺序。本套教材关于混合运算内容的安排有以下特点:第一,同级混合运算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如,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学习的。第二,在知识内容构建上,打破“先学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混合运算的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采取“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试着写成一个算式”的过程来学习的。需要说明的是,学完相应的运算顺序后,再解决简单问题时,不要求学生必须列出综合算式。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括号、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此时的学生已经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了。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分步计算改写成混合运算的过程,使其体悟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p56~p57)。

第1课时(p56~p57),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饮料瓶的情境图和一共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在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了解两级混合运算和分步计算的关系。再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改成后的算式怎样计算,理解含有乘、加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活动二,教材安排了常见的鞋子价钱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将含有减、除的算式改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确定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然后,通过上面的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出示练习,检查铺垫。

1、教师投影出示下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卡片出示下列题目,指名说说先算哪一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生交流,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瓶。

3、那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师边提问边板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4、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5、指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请学生到前面板演。

6、(教师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谁能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7、生试着在练习本上进行改写,教师巡视并进行相应指导。

8、指名汇报改写后的算式并板演。

11、同桌讨论运算顺序并交流汇报。

13、生小结: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生交流汇报。

3、你能用你所学会的知识,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4、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决。

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办法?

《比较高矮》教学设计比较高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短、高矮》时,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比高矮,利用手边的铅笔、尺等来比长短,使学生理解长短、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的见、有体验、说的出来、易于理解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能够正确的加以运用。

不足:对于比较明显的长短与高矮学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备课时,过分重视了长短的比较,比方说如何数格子比长短,直线曲线比较长短,数边长比长短在课堂上都有涉及,但缺少明确的要求。比方说数格子,没有要求学生将数出来的格子数写在边上,同理数边长也一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是最重视的。

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组的发现,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导致了部分练习题没有当堂解决。

《同级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