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二年级(精选21篇)

小编: MJ笔神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思考产物,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体现。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教案模板的编写要点,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启发。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基于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下面就围绕本节课做简单介绍: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设计过程设计意图及存在问题。

1、小朋友们,你们星期天或节假日,做完作业最喜欢玩什么?

2、哇,大家喜欢玩的东西还真不少呢!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正在玩什么游戏?

(演示课件:p48、主题图)。

小红:“我有6张画片。”

小强:“我有24张画片。”

小兰:“我有9张画片。”

3、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收集信息)。

4、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

5、小朋友们,看看在这些问题中,哪些能用加法解决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24+66+924+924+6+9。

5、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板书结果)。

6+9=15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剩下的我们这节课来解决!

1、计算24+6。

(1)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先算4+6=10,接下去该怎样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用摆小棒的方法算一算。学生摆小棒,想算法。

(4)交流操作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演示课件。(先摆两捆4根小棒,再摆6根,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10根正好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捆,是30根。)。

(5)不摆小棒,谁能说一说24+6应该怎样想?生答师板书:24+6=30。

(6)学生自己自由说说算法,再指名。

仿例练习:38+243+7。

2、计算24+9:

(1)你想怎样计算24+9?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仍可借助小棒摆一摆)。

(2)学生汇报算法。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4)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仿例练习:34+846+7。

3、计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2)板书学生写的算式。

(3)这些算式都是把三个数相加,可老师发现在这些算式中有两个算式列得特别好,能让老师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吗?(用彩笔划出:24+6+96+24+9)(使学生体会把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会比较快)。

4、试一试:

(1)出示:8+425+39。

1、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与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刚才玩画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题,请同学们帮他们检查一下。(课件:判断)。

(1)小红:25+8=23()。

(2)小强:47+5=97()。

(3)小兰:36+7=43()。

错在哪?你能帮他改正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游戏规则:谁能将写有算式的苹果的结果,回答正确,老师就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他。

36+825+765+56+5446+4054+732+866+6。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出一些批评和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习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孩子们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既注重了口算,又继续介绍竖式计算,体现了计算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

一年级下期的孩子已经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且会用多种方法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能正确地进行竖式的书写与计算。

本班的孩子在学习中对自己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参与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弄清“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深化积极的学习情感。

3、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由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由于“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这一知识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法成为了本课的难点。

本节课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具:小棒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情景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发现法成为了我本节课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因素,让孩子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此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机.

因此第一个教学大环节是。

1、出示情景图。

课本中例1的情景图呈现的是两个孩子在停车场收集到的27和8这两个数据,来揭示新知,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情景图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增添了一个新的数据11,让孩子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把这些算式根据已有认知基础进行了分类板书,在已经学过的算式中选择11+8和27+11来谈谈自己的算法。接着让孩子尝试算27+8,在孩子尝试后,询问孩子:你在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吗?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孩子在情景中,自然地复习旧知,并引出新知,既为今天的学习作了铺垫,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年级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这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教学手段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孩子们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在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的活动中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3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摆小棒。

孩子遇到了27+8个位相加满十这个新问题,该怎么处理呢?请孩子用。

用小棒边摆边思考并说一说,7和8相加满十了,你是怎么办的?

接着四人小组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然后请孩子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摆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摆小棒的方法。

(1)先拿出27根小棒,在摆出8根。然后从8根里拿出3根和7根合起来。捆成一捆。

(2)先拿出27根小棒,在摆出8根。然后从7根里拿出2根和8根合起来。捆成一捆。

(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这一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好机会,并且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快捷的优势。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活动2、展示算法。

这个活动主要研究竖式计算.

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孩子在知识的建构中,理解并形成数学的思考,这种数学化的思想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活动3、小结。

在计算27+8的时候,遇到了十位相加满十,我们是怎么办的呢?

在孩子们通过自我小结以后揭示课题并进行板书。

活动4巩固练习:课堂活动1圈一圈算一算。

让孩子圈了以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圈?然后根据圈的过程算出每题的得数.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孩子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因此,在教学例题2时9+75。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计算9+75,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汇报。并根据孩子的汇报板书计算方法。这也有助于促进孩子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展示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体现求异思维。

1、巩固练习课堂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37+6的?

2、深化练习课堂活动3说一说和的十位上是几?

这里主要是要孩子通过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说一说和的十位是几?是怎么得出来的?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中山路小学胡蓉。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2、教材简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今后学习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由学生身边的活动实例引出计算问题,并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学习活动,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较强。

3、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较强。本节课学生将利用这些知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算法,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

4、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段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比较熟练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1、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情景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发现法成为了我本节课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说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我先出示一组口算题,请学生回答,并说说24+5的计算过程,这是我就说: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

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这里将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材创设了三个孩子玩画片的情境,他们分别有24张、6张、9张画片。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把这些算式根据已有认知基础进行了分类板书,9+6,24+6,24+9,24+6+9.计算9+6时请生谈谈自己的算法。24+6+9可以留待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再解决。这里通过多媒体创造出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提取例题,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从学生列举出的4个等式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新知提供了背景。

2、教学24+6:

提问:24+6等于多少呢?有困难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先独立操作、思考,再交流。交流时可请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述:先算4+6=10,即将4根和6根小棒捆成一捆,再算10+20=30,即1捆和2捆合起来一共3捆。最后再请学生复述一下计算过程。

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再讨论交流,进行算法整合,确认算法,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24+9:

提问:你能算出24+9的和吗?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先摆小棒,再讨论算法,接着请学生边演示边讲述计算过程。这里有不同的算法,既可以先算24+6=30,再算30+3=33;也可以先算4+9=13,再算20+13=33。教师将这两种算法都予以肯定。这里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过程,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4、对比总结:

观察24+6和24+9这两题与复习中的“24+5”一题作比较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得出: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需要向十位上进一,这种加法是进位加法,并揭示课题。接着请学生解决24+6+9这一题。

这一环节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先圈一圈,再计算:

让孩子圈了以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圈?然后根据圈的过程算出每题的得数.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让学生把由不同圈法表现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向全组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不同算法的不同特点。

2、出示三组题,每组都以一道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带出3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每组4题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沟通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创设购物情境,拓展应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让学生自己说说。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力求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我这节课上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46和47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辆汽车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用小棒和计数器操作,再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在教学新课前,先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出示例题中三辆汽车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每辆汽车有多少个座位,能坐多少个乘客。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几道算式导入新课。在教学45+30的计算方法时,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小棒和拨一拨计数器,自己探索。然后进行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对那些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创设问题,如我们不摆小棒或不拨计数器计算时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自觉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在教学45+3的过程和45+30的过程类似。

接下来,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加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而这些已在前一课时学习过,所以,这节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它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六单元的第2小节“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操作法、小组合作、演示法。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从易到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1、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熟悉的环境下学习,对学过的知识和新知可以作出比较。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开学发书为情景,充分了“数学生活化”的新理念,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1)、学习:35+3的算法。

(2)、学习35+30的算法。

(3)、比较35+3和35+30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体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新理念。在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之后,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交流、汇报、从而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问题,而不再是把我们所谓的“最简便的方法”强加给学生。)。

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6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叫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

(2)提高题。

(3)拓展题。

(设计了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尽快进入这次挑战。每个练习题的设计符合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生活,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做到自我评价以及肯定他人的意识。)。

四、课堂小结。

回忆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位同学表现好,好在哪儿?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样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意识)。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事例和事物设计情境,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结合操作、讨论交流,来探索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一)知识目标:

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计算不进位加法。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态度。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理。

一、说教法:本节课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利用多煤体及摆小棒的直观演示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说学法:课堂上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探索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从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三)实践应用,巩固知识;(四)自我评价,分享快乐。

这环节主要是通过“开火车”的形式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比较以下两组式题的不同点,突出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激活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1)40+250+320+560+150+440+3。

(2)40+2050+3020+5060+1050+4040+30。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新课开始我以新学期第一天发生的事“发新书”的情景图引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已找出图中的相关数学信息和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根据本节课教学需要,从学生提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本课有关的具代表性的两个问题:(1)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2)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作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入课堂教学。此时学生很快就能列出式子,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指出35+3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式子,35+30则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式子,从而点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例如计算35+3时,在小组活动中先引导学生一个同学出35,另一个同学摆出3,通过讨论如何把两人的小棒合起来,讨论交流得出先把5根小棒加上3根合起来,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操作过程,这样学生就能从算式里发现先把个位上的5和3算出来。计算35+30时,用相同的方法,通过摆小棒理解计算方法,再让学生从算式里发现是先把十位上的30和30合起来。最后总结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再让学生读一读,加深记忆和理解,为下面的实践应用打基础。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紧扣教材,挑选了教材中相关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四道针对性的练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速计算—拓展思维—实际应用”的作用。

(1)例题后的“做一做”,尝试完成让学生说说算理,目的让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

(2)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分组比赛,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目的让学生知道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好处,使自己计算速度得到提高。

(3)我设计了一题判断题。这题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通过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判一判对错,从分析原因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4)我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把数学的计算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对这节课的所学习知识作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会简单自我评价学习的成果,并懂得与他人分享学习的快乐。

这节课从实践应用检测中,前两题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题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小组合作比赛形式进行检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这部分教材是在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打基础。例题通过分别求大客车和中巴车、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位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大致有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通过有序的数数获得相加的和;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获得结果;第三个层面是运用数的组成,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方法,防止混淆,教材还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比较,借以渗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想想做做”第1—3题分三个层次:第1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把形象的动作计算与抽象的思维计算结合起来理解算法;第2题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体会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同点,进一步掌握算法,巩固算法;第3题应用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关键是领悟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概括算理、形成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动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概括推理和比较能力。

3、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例题,学生从中收集信息,积极主动地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探求新知。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1、提问:你们知道45+30=多少?我先让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进行操作,然后学生自我探索算法,然后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2、再全班汇总算法,交流时边媒体演示边请学生讲解:先将4捆小棒和3捆小棒合。

复述一下计算过程。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3、整理算法:这些算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不管十个十个数,还是摆小棒,或者是拨计数器,都是要把30和40相加,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5,得75。

4、学生练习:36+2030+5633+50。

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这一层次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交流45+30各种算法,从动手操作教具,到脱离实物思考,使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谈话:根据刚才的口算,你能很快想出45+3怎样算吗?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交流算法。

3、教师整理算法,媒体边演示操作过程边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5和3想加等于8,再40和8合起来是48。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8,40+8=48,强调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4、学生练习:65+23+5626+3。

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小组内交流,再师生共同得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个是基本练习(直接口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第2个练习是游戏——给燕子找窝(学生带头饰,根据卡片上题目的得数找相应得窝)。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第3个练习时应用练习(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练习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形式多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基于上述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习、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从而为“自主建构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积累经验。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按小组形式来开展相互讨论交流的学习。第1小组由××、××等6位同学和老师7个人组成,其他小组由两个小朋友成。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好,表现最出色。

二、创设情景。

1、创设情景:停车场(例1)。

(屏幕上动画显示)星期三下午,小明和小红来到停车场,小红数出停车场里面有8辆客车,小明数出停车场里面有27辆货车。

师:“小朋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生1:“客车比货车少几辆?”

生2:“货车比客车多几辆?”

生3:“一共有多少辆车?”

………..

2、反馈。

师:“一共有多少辆车?你们会列出算式吗?”

生:“278=”

师:“你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

师:“说的真好,可是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呢?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哪组的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好?”

3、反馈计算方法。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们的成果呢?”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8分成3和5,先算273=30,再算305=35。”

生3:“我是先算87=15,再算20xx=35。”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能说一说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你能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吗?

生边说边演示,学生观看。

学生结束后,师重复讲解并板演。并强调:

1)列竖式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3)个位计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

4、例2:算一算。

刚才你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道难题吗?(板书例2:975=)。

学生小组讨论算法。

5、反馈计算方法。

生1:“我们这一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9分成4和5,先算575=80,再算804=84。”

生3:“我们是95=14,再算7014=84。”

生4:“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在学生说的时候,进行板演)。

师:“感谢大家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进行一个小型的计算比赛,看谁计算得最快!

三、学习反馈。

549=268=742=379=。

822=564=387=637=。

四、小结、

今天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本课安排了分层教学,第1小组的学生未能操作计算机,心情不是愉快的,教师在这里安排让第1小组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由第1小组分别提出想怎样买,请他指名一位同学来回答。给了第1小组学生表演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五、实践应用。

师:(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现在,如果给你50元钱让你买玩具,你会怎样买,并说说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后,大组交流,每有一种正确的购物方案可获一朵小红花。)。

评析。

从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能将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本课的设计,不仅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从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开发良好的环境。

1.注重问题情境设计。将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世界相连,本课先设计小明和妈妈到商店购买玩具的情景,提出需要解决的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选玩具、尝试计算、交流反馈、理解巩固等活动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又设计了购买玩具的实践应用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是支持学生主题学习的重要因素。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资源:(1)体现个别化教育思想的交互式学习课件,使已能口算的22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式的自主学习活动。(2)可供学生操作的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道理的小棒。(3)两人一组配一台电脑。(4)标有玩具价格的多媒体显示图片。每种资源在相应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3.注重自主学习设计。教师在课前调查班内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把28位学生分为12组,有11个组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对话自主学习,一个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学习。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按要求选择玩具,列式计算并组内交流,必要时求助计算机个别指导或教师帮助,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应用的实效性。

4.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既有计算机提供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下的人机对话的交流(包括计算机提供帮助),又有两学生之间协商交流,必要时还有教师的介入,三者相辅相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合作意识等方面达到了同步发展。在实践应用活动中围绕用50元钱怎样购买玩具这个主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本课内容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学习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既是前面学习的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求相同意义量的和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1.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

2.学习后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一、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5个十是,5个一是,5个是和5个一是。

2.20+3020+350+3050+3。

二、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2.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

4.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5.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加和减(一)第24~25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它是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打基础的。

教材通过求两辆汽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个实际问题提出例题,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分三段进行教学的。先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最后通过想想做做巩固算法,拓展练习。

(二)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中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比较例题的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三)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与同学合作、自主探索的意识。

从学生熟悉的、心理上乐意接受的事例出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引导学生用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方法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媒体出示三种不同座位的汽车图,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出两道求一共有多少座的加法算式(45+30=,45+3=),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

我分三段进行教学:

2、在这个基础上出示45+3=,也让学生合作交流算法,全班汇报,师根据汇报板书计算过程,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算理。

3、比较45+30和45+3,让学生小组交流,比较两题在方法上的异同,学生根据板书,议一议,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并渗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

在每段教学中,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许多算法,大致有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提高有序的数数获得蟓家和;第二个层面是提高物化活动,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获得结果,第三个层面是运用数的组成,把新口算转化成已掌握的口算进行计算。这样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在比较中领悟相同数位相加的原理。

(三)实践应用。

这部分内容分三个层次教学: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先拨一拨,再说出结果,把形象的动作计算与抽象的思维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内化思路,理解算法。

2、想想做做第2~6题,让学生再独立做做,再小组比较交流,从而进一步掌握算法,逐渐达到能算对的程度。

3、最后通过第7题,让学生应用新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同桌交流图意,列式解答,班内集体交流。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说课稿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加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而这些已在前一课时学习过,所以,这节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它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六单元的第2小节“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操作法、小组合作、演示法。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从易到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熟悉的环境下学习,对学过的知识和新知可以作出比较。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开学发书为情景,充分了“数学生活化”的新理念,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1)学习:35+3的算法。

(2)学习35+30的算法。

(3)比较35+3和35+30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体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新理念。在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之后,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交流、汇报、从而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问题,而不再是把我们所谓的“最简便的方法”强加给学生。)。

(1)教材6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叫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

(2)提高题。

(3)拓展题。

(设计了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尽快进入这次挑战。每个练习题的设计符合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生活,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做到自我评价以及肯定他人的意识。)。

回忆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位同学表现好,好在哪儿?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样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意识)。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加和减”的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以及掌握了千以内笔算加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必要的铺垫。教材以学生自主尝试为主,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并掌握正确的口算方法。例题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购买玩具为题材,以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标准》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的制定: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口算出结果。

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观察,抽象出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信息,由这些信息而产生出相应的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诱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讨论比较,互动合作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解决实际问题。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具吗?今天啊,有两个小朋友自己去买玩具了,可他们在付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数学知识不够,不知道付多少钱,你们能帮他吗?(板书课题)。

这一段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言语上,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放开胆子,去尝试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还用两个小朋友购买东西产生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顺利的引入新课的教学。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你们能口算出小男孩该付多少钱给这位阿姨吗?怎么列式,同学们分组讨论,把想好的方法跟同学们好好的说一说。指名问答,互相交流。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只要方法正确、合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新课程要求算法多样化,算法的最优化。在这儿,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比较出最优秀的口算方法,教师加以总结。

师:这位小妹妹该付多少钱呢?如何列式呢?师板书。你们还能口算出结果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8=12,再算40+30=70,再算12+70=82。对每一位回答出答案的同学都要及时表扬。

3、对比分析,提高能力。

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算一算、比一比。(“想想做做”第1、2题)。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都那么好,现在我们小组间来个比赛,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好。

(2)、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想想做做”第4题)。

(4)、估一估,算一算。(“想想做做”第5题)。

(5)、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6、7题)。

多媒出示第6题。

仔细看图,根据提出的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哪几条路?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在估计以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是怎么样想的,再算一算估计得对不对。

多媒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

小组交流,把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5、评价鼓励,全课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要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和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质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来获取新知识。

使用的教具: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主题图。

1、基础训练。

竖式计算:

51×834×2126×4。

说一说,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的方法: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导入新课。

1、独立尝试。

(课件)从图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列式?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

思考,这个算式和原来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2、交流、汇报。

(1)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时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

设计目的: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与分析。

(2)小组汇报。

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学生一:先算14×2=28,14×10=140再算140+28=168。

师总结:把12套分成2套和10套,就是算2个14和10个14,分开算后就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了,我们要算12个14,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学生二:先算4×12=48,10×12=120再算:120+48=168。

(3)教师点拨。

学生出现笔算的方法:教师发现有的同学勇敢的进行了尝试,列竖式计算,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现给大家看看。(学生黑板展示竖式)。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笔算方法计算14×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问:在列竖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14×12=168(本)。

3、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小老师讲解竖式书写过程。)。

a、你能发现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吗?

b、第一步横式在哪?第二步横式呢?但横式明明是140,而不是14呀?

c、0写不写一样吗?

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2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什么?竖式中的14呢?”“假如把计算过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觉得哪个步骤最关键?”(在叙述过程中教师板书竖式对应的分步算式中两个积及两积之和。)。

设计目的:从横式出发引导学生沿分步算式去寻找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及两积之和。把算理进行有序的梳理,感悟竖式与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

指名学生说说竖式的列式过程。)。

目标达成:通过竖式板演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成目标2。同时在老师提示下,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成目标。

4、验证结果。

交换14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

设计目的:强化了练习,也为今后的乘法验算打下基础。

1、基本训练(竖式计算)。

44×1132×1223×1312×12。

2、拓展训练。

李爷爷家用24个笼子养兔子,每个笼子里有12只兔子,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兔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91—92例一,练习十九第一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在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做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提供了现实背景。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算法多样化,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为了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生机。

1、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探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的引入以鸟岛美丽的画面,配以声音吸引学生,接着创设了去鸟岛参观的情境,观看鸟的动态的形象。在练习中,把枯燥的练习题变成了一分钟比赛的形式、鸟儿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一系列有趣、有挑战性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好胜的心理,从而诱发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2、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化学习,由于学生生活情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设计合理的“乘船方案”,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不同的想法。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材,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性的。“情景链”,并从中赋教学所需的“问题串”,对教学中加法的处理作了适当调整,利用乘船的第二方案,按班级顺序上船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由学生提出相应两个问题后,尝试减法的口算方法。练习“一分钟比赛、小鸟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学习法。

4、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个人的学习效果虽然离不开他的智力因素,但非智力因素可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动力性质。因而在学习中,务必重视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归纳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5、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23+30=53,53+1=54。他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合作探究,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拓展延伸,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

这样的安排,参照了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迎合学生依赖情境,产生学习欲望的学习心理,让他们在这个动态的场景中交互情感、态度,产生学习的需要。

以学生熟悉喜欢的春游为情境,嘉乐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怎样做船才合适?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自然就会得出两个班坐船去最好。那么哪两个班去最好呢?又是学生必须得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学生练出算式:23+31、39+32、39+31、39+23、32+31、32+23这一系列的算式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口算算法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也让学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目的性。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23+31,你会算吗?和同桌小朋友交流一下。

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20+30=50,3+1=4,50+4=54;3+1=4,20+30=50,50+4=54;23+30=53,53+1=54。

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教师在此层次特意安排两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算法?为什么?假定你是老师,你想推荐哪几种算法给你的同伴?为什么?”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有一些困惑:教科书上在教学23+31=?和32+39=?时出现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在计算方法上该如何进行有效的优化。如何缓解这两种方法之间的矛盾。

(三)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性的“情景链”,并从中赋教学所需的“问题串”,对教学中加法的处理作了适当调整,利用乘船的第二方案,按班级顺序上船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由学生提出相应两个问题后,尝试减法的口算方法。练习“一分钟比赛、小鸟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也为下一节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做了铺垫。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位于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期。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习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孩子们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既注重了口算,又继续介绍竖式计算,体现了计算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

二说学生。

一年级下期的孩子已经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且会用多种方法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能正确地进行竖式的书写与计算。

本班的孩子在学习中对自己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参与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弄清“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深化积极的学习情感。

3、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由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由于“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这一知识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法成为了本课的难点。

本节课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具:小棒课件实物投影仪。

四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情景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发现法成为了我本节课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说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因素,让孩子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此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机.

因此第一个教学大环节是。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情景图。

课本中例1的情景图呈现的是两个孩子在停车场收集到的27和8这两个数据,来揭示新知,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情景图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增添了一个新的数据11,让孩子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把这些算式根据已有认知基础进行了分类板书,在已经学过的算式中选择11+8和27+11来谈谈自己的算法。接着让孩子尝试算27+8,在孩子尝试后,询问孩子:你在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吗?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孩子在情景中,自然地复习旧知,并引出新知,既为今天的学习作了铺垫,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年级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这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教学手段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孩子们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在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的活动中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二、操作实践探索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3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摆小棒。

孩子遇到了27+8个位相加满十这个新问题,该怎么处理呢?请孩子用。

用小棒边摆边思考并说一说,7和8相加满十了,你是怎么办的?

接着四人小组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然后请孩子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摆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摆小棒的方法。

(1)先拿出27根小棒,在摆出8根。然后从8根里拿出3根和7根合起来。捆成一捆。

(2)先拿出27根小棒,在摆出8根。然后从7根里拿出2根和8根合起来。捆成一捆。

(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这一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好机会,并且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快捷的优势。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活动2、展示算法。

这个活动主要研究竖式计算.

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孩子在知识的建构中,理解并形成数学的思考,这种数学化的思想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活动3、小结。

在计算27+8的时候,遇到了十位相加满十,我们是怎么办的呢?

在孩子们通过自我小结以后揭示课题并进行板书。

活动4巩固练习:课堂活动1圈一圈算一算。

让孩子圈了以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圈?然后根据圈的过程算出每题的得数.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三、自主尝试发散思维。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孩子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因此,在教学例题2时9+75。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计算9+75,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汇报。并根据孩子的汇报板书计算方法。这也有助于促进孩子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展示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体现求异思维。

四、主要是处理练习题。

1、巩固练习课堂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37+6的?

2、深化练习课堂活动3说一说和的十位上是几?

这里主要是要孩子通过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说一说和的十位是几?是怎么得出来的?

五、小结:你今天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游戏:抢答赛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提高孩子计算兴趣。形成课堂高潮。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中山路小学胡蓉。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后比较出最好的算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接着录音机里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对。在3分钟里完成20道题。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习题。

齐唱儿歌结束。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说课稿

时间:201x.3.1。

二、问题的提出:学生口算速度慢,准确率低,同学口算时忘记加减个位数,没有理解正确的口算方法。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

三、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通过调查研究学生案例,探索出有效提高学生口算正确率的方法。

2、通过有效方法使学生对口算引起足够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口算习惯。

(二)研究内容:

1、收集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的有效方法。

2、做好学生口算出错类型的调查。

3、制定“提高口算计算正确率”的措施与计划。

(三)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3月),课题启动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课题,完成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研究方案和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践阶段(4月—5月):在本校开展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6月):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和论文。

(四)研究方法:

1、学习有关口算方法教学的理论依据,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2、对学生平时作业、练习、测试等进行分析对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3、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4、对课堂教学实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整理归纳。

《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是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以后教学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是在识数0-100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要求: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以幻灯片出示例题,采用以学生思考练习、讨论为主,教师参与指导,用激励的方式及掌声鼓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观察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先调节融洽气氛,让学生觉得轻松自然,不因为有老师听而感到紧张,然后在教学新课中鼓励学生都参与思考;在练习时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参与讨论,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复习铺垫,幻灯片出示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很快地观察卡片的数据,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回答,使学生巩固复习了所学的知识,为更好地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三种车分别有多少座?

(2)、“要求大巴士和小巴士一共有多少座?”怎样列式?

(3)、4535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动手摆一摆、拨一拨。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及时辅导。

集体交流,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算法吗?

(4)、教师小结:以上同学们所想出的方法,除了十个十个往后数以外,都是先把4个十和3个十合成7个十,再把7个十和五个一合成75。

在这些过程中,我不断的出示了幻灯片,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图片中学会知识。

(1)、“要求大巴士和小轿车一个有多少座?”怎样列式?

(2)、453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小结:以上同学们所想出的方法,除了一个一个往后数以外,都是先把5个一和3个一合成8个一,再把4个十和8个一合成48。

3、比较4530和453的计算异同。

想想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

(三)、全课小结。

以提问的方式师生共同总结教学内容。

本课是通过远程教育设备进行的第一尝试课,学生对远程教育设备的熟悉度不够,可能在上课的途中容易走神,应该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配合得当的话,本节课的完成应该不成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说课稿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1.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

3.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一、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5个十是(),5个一是(),5个是和5个一是()。

2.20302035030503。

二、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2.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

4.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5.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2.分组接力采蘑菇。(1)对比计算题;(2)两位数加一位数;(3)两位数加整十数;(4)变式题。

3.延伸出进位加法。

师:在大家的帮忙下,兔姐妹又发现了一片草地上有几堆蘑菇,这时候她们只剩下一个筐子空着,能装33个,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哪两堆蘑菇正好装满筐子。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4.人人采蘑菇。

师:兔姐妹采了这么多的蘑菇,你们想采吗?请大家到黑板上去采,看谁采得多。

学生采蘑菇,计算,再放到指定的篮子里。

四、课堂小结(根据课堂情况而定)。

《两位数乘一位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出自青岛版三年级上册课本第63页的第六单元的信息窗1《美丽的街灯》两位数乘两位数。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所学内容也为以后学习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知识无论是在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中,还是对于乘法运算的学习中,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课件出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立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重点难点: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课件出示)。

根据上述对教材与内容的简单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探究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鉴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读了。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根据现在学生更加喜欢利用实例进行模仿和学习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特点,并且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为学生选择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法,进而达到绿色课堂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整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首先,我通过课件的配合(出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谈话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件出示相关题目)进而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复习已有的知识结构,唤醒学生对于乘法的记忆,有利于直接进入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同时,也符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绿色课堂的教学理念。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运算,但他们对一些乘法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仅仅的局限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对实例进行模仿的自觉性学习。

首先,我借助课件出示情景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件中的情景进行探究,发掘,小组交流,在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的习惯。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先提出问题:通过刚才对情景图的探究、发掘以及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呢?这是第一个红点问题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说出观察时所发现的相关信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由你所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信息,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去探究,分析并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处理这个红点问题时,学生会很容易的学会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也就是学会了算法,但是对于算理,这对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抽象的,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使其明白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

即解决了课本第一个红点问题。

在这个学生对情境图理解、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明确了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后,我将用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情境图,以小组为单位对课件中的情景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发掘,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找出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的信息和问题并自己解决。

在学生从根上理解了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后,这一环节的学习,就可以完全放手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也即解决了课本第二个红点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切记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进而,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重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进一步的发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达到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的目的。

1、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不同的学习口算方法的运用。

2、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问题,进行反馈练习。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要点,把总结提高的工作放手教给学生来做,再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还想知道哪些有关乘法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样,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课的简要分析和初步构思,在实际教学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说课稿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思维导图

说教材:

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中的例题是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其他不同方法算出结果,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再介绍笔算的简便方法。其中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是笔算简便方法的巩固练习。第3题通过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比较,引导学生把刚刚学过的笔算方法运用到估算中去,进一步拓展估算的思路,提高估算能力。第4~6题是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乘数末尾有0笔算的简便写法并掌握它。

2、同时会灵活应用该方法,进行一定的迁移,体会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提高计算能力。

说重难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说教法学法:

1、以旧知引新知。

觉察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是知识迁移发生的必需条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的基础上教学。所以例题中的口算和一般列竖式的写法是为今天新课的学习作铺垫的。

2、以尝试促理解。

掌握计算方法的前提是理解算理,而理解算理的本身是抽象的,因而它是计算教学的难点。为了促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设计了自己尝试算一算这一环节,促使学生初步感知算理,为教师讲解算理作了较好的准备。

3、以练习促技能。

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强化练习,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在例题的强化性练习、新授的'综合练习,使学生得以初步的技能。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提问:怎样列式?你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列竖式计算呢?

3、提问:你是怎样算得?(指名说说自己的算法的过程)。

4、提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

5、提问:同学们都很喜欢用第二种方法,那用这种方法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6、揭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

在导入新课时创设奥运会的情境引入计算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赋予了这个计算题更多的实际价值。同时让学生自主计算,即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学习简便算法奠定了基础。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题。

(出示题目)学生做题,在核对答案,说清计算步骤。(出示小口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福娃)谈话: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算出结果好吗?你能算出欢欢这道题的结果吗?(指出整十数放在两位数的下面)。

(2)学生独立完成另四道题,并核对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4题。

(出示题目)提问:怎样进行估算呢?

4、完成想想做做5题。

(出示场景图)先让学生说说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想到了什么?可以怎样计算?(互相说说两种解法的过程。)。

5、完成想想做做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根据计算的结果学生独立完成,在图中指一指或画一画。)。

6、拓展练习。

(出示要求)请选择四张卡片组成两个两位数算出其乘积,每张卡片只能用一次。

a)其中有一个末尾是0的两位数。

b)积的末尾有一个0。

练习中以奥运为主线将练习题进行串联,把原本单一的计算技能的训练转化成富含思考价值、情感体验的生动活泼的应用过程;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得到了检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情感得到了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总结全课。

1、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乘数末尾有的乘法?

2、布置作业:数学书的2、3题。

这里所进行的学习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