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科学课教案(专业18篇)

小编: LZ文人

小学教案需要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学习的小学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看道家之“道”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本源的认识越加困惑,却找不到合适的哲学思想加以诠释。然而,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不但没有随科学的发展而变得苍白,反而因科学的发展而愈发生动。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本,而现代自然科学正可予“道”一个很好的注解。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来看“道”的本质、“道”的性质、“道”的运动和发展,以及人所持之道,既是新的视角,又是新的发展。

很多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道家思想。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科学发现同老子的“道”相联系,并称从道家思想处获益匪浅。例如,著名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对道家思想不吝笔墨,仅《道家与道家思想》这一章就约15万字。并在其引言中说:“道家思想中属于科学和‘原始’科学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194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也曾声言,“他正在对三十多种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质到底是什么而为难”时,由于想到《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时才想到这基本的物质可能就类似于混沌。“它可以分化为一切基本粒子,但事实上还没有分化”。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则指出:“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最基本的结构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另外一种看法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是连续性的。粒子的观念起源就是阳和阴。连续观念的起源是公元前6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摸不清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钟情于道家思想呢?以笔者之见,正如英国当代大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言:“哲学已经跟不上科学的发展。”[3]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向人类揭示出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自然奇观,另一方面也让大多数原有的哲学思想变得苍白无力。特别是现代物理学,过去100年间将原有的理论大厦推倒又重盖,对“万物之理”的研究越深入,对自然本源的困惑也越多,然而却找不到可将其加以诠释的思想武器。但是,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对“道”的阐述不但神奇地可以与科学前沿相挂搭,而且“道”的影子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愈发清晰。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于古人对自然哲学的伟大成就。以下笔者试着以自然科学的观点,对道家的“道”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庄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很明显,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然而,纵有一万个人读《道德经》,恐怕也会有一万种对“道”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老子抽象出来表示产生万物的精神力;还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道理”,类似于朱熹的“理在事先”,即产生物质的是唯心的“理”。“唯心论”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若以现代科学的逻辑,“唯心论”却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呢?我们先从科学之“理”来说起。

首先讲什么是科学。《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以霍金的解释,科学其实就是人企图通过一系列规律及定律来解释世界。这与宗教有本质区别,因为科学之理超脱于神而存在。说上帝创世“只是增加了上帝由谁创造的问题而已”。在西方,一般认为最早企图为自然立法的是爱奥尼亚人(属古希腊文明)[3]。而中国则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阴阳八卦等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5]而对于道家,至少有两个论点是贯穿始终的:第一,对于“道”这一世界规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信,否定宇宙由神权支配;第二,天地万物和人类虽然纷繁万端,但皆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统一性[9]。也就是说,道家与科学的观点一样,都主张自然之本是通过客观规律对世界进行支配的。

那么,“道”是不是“理”呢?笔者认为不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注意,老子认为道是“物”,而且“先天地生”。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既然生万物的是道,有生于无,而不管“一”、“二”、还是“三”,都是“有”,那么“道”只能是“无”。

在一些人看来,“无”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似乎与道是“物”的观点相矛盾。但是,若以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则不难找到解答。第一,“无”本来就是个相对的概念。就算我们能抽走一个密闭容器内的所有分子,那么容器中依然会有各式各样的辐射和能量,还有无孔不入的中微子;就算我们能抽走这个容器内的所有物质,那么这个容器内的空间依然会不断地出现不停互相湮灭的正负粒子,即“真空涨落”。另一个例子,我们在地球上能用天文望远镜望见色彩斑斓的猎户座星云,但如果你真能实地探查一番的话,必定会发现那里什么也没有,因为那里物质的密度比我们能在地球上制造的最空的“真空”还要低。第二,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认为“无中生有”并非不可能。霍金认为,宇宙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一个膨胀超过临界点的混沌粒子[4]。以m理论为例,宇宙的可能性不止一个,事实上有无限多种可能性“合成”了现在的宇宙,宇宙起源于更高维“膜”上,“膜”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物质[3]。多重的宇宙本来应该是无限,然而它们却并不为实体所见,正是有无相生关系的最好注解。由上,“道”虽然是“无”,但它依然是物质,好比数字零表示“没有”,但作为一个字符,它依然是“有”,不可忽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道”字,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有了“路”的意思。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正是取的“路”的意思。那么,“无”也会有“路”吗?以现代物理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很难解的效应,即两个分出自同一粒子的粒子,对其中一个粒子施加作用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而不论两者的距离dd即使是相距上百亿光年也一样。这种“不可理喻”的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现在来看,这种“幽灵”不正是一种无形的“路”吗?而这种“路”存在于不确定性主导的量子领域,正如老子所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何况现代物理还认为万物的信息都储存在超维“全息图”中,即使物体落入黑洞信息也不会丢失[3](霍金为此打赌还输了一本百科全书)。如此,这样的“全息图”还真是通往万物奥秘之“路”,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道的性质与运动。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令笔者想起了《易经》中的数理变化(二的零次方是一……二的.三次方是八,即八卦),如果没有“道生一”这句,确实颇有毕达哥拉斯“数即万物”的意味。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家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然而要形成万物,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数理变化,也就是“道”通过“理”来实现自己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说的“道理”,应该是“道之理”,而不是“道即是理”(事实上,《道德经》中将道的功能称为“德”)。《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们将外在世界看作是“道”,也即“常道”,将科学看作“可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道=客观世界;可道=科学。这个公式表明:一方面,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可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另一方面,这种同时包含了客观与主观属性的“可道”又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必然方式,除此以外别无他途[10]。

道既“可道”,而又非“常道”。联系上文提到的公式,也就是说科学可以认识世界却又不能订立普适稳恒的道理。老子似乎认为人的认识有一个限度,科学也一样,它不是全能的。相对于爱因斯坦毕生都致力于寻找可以解释万物的“大统一理论”,量子力学领域则接受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告诉我们还不曾被测量的量子系统处于一个真正不确定的状态,说它处于一个特殊的未知状态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粒子的行为只能以概率描述。不确定性原理正符合了道家“道法无常”理念。难怪曾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量子力学另一个颠覆性的理论是其主观性,也就是说,观测者可以影响到客观实验的结果。用海森堡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我们与自然的科学关系中,当我们必须处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进去的那部分自然时,我们本身的活动就变得很重要了。”对此,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觉得无所适从,甚至陷入到主观唯心的怪圈当中。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自始至终都没有陷入物我两分的僵化境地,这点在道家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在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道家往往可以给今人以深刻启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类世界里存在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相对事物,对此我们都习以为常,但老子却认识到这些现象的本质。假设有一座十层楼房与一座平房,无论是否有人看到过它们,它们仍然会实实在在地矗立在地面上,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认识不会对外在世界或称作实在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然而当我们用高和矮去认识它们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尽管“高楼房”与“矮平房”仍然客观地存在于原来的处所,与它们被认识之前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高”与“矮”却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附加其上的主观因素[10]。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来就在“道”之内,而且人本来就是一种“测量工具”,何况我们观测时往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精密仪器,这就注定我们不可能纯粹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大概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真谛吧。

老子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即是,道不随任何主客观事物而改变,它不断运动而永不停息。然而后面几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看起来晦涩难懂,而且随各人理解不同译法不一。那么,这个“大”、“逝”、“远”、“反”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既然有“字之曰道”一句,那么后一句必然是老子给“道”下的定义,也就是“强为之名曰大”。上文说过,道虽是“无”却无所不包,独立于天地而延展至无限,所以说“大”,一点都不为过。但是,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用形容词来命名“物”,不太恰当,实非不得已,故称:“强为之”。后面好几个“曰”字,应该可以理解为逻辑递进,但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考虑到道是“天地母”“先天地生”,所以这句应该说的是道的本质,道的逻辑衍生关系。“大”这个词,本来形容的是物质与空间,从现代自然科学角度来理解,宇宙的本初基质就是空间,上文提到空间貌似无物而实际上却也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物质,是无限的“大”。不过,光有空间却是无意义的。自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以来,人们知道时空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试想,如果没有空间事物的变化,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子曰:“逝者如斯夫。”“逝”字明显指的是时间,有了空间的变化,才会有时间的意义。时空一体,永恒发展,延伸至无穷,故曰“远”(“远”字既可以形容空间也可形容时间)。时空无限发展,于是我们遇到了“反”。

什么是“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反”是道的动力。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这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滋生了事物演化的动力。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物质都会向从有序到无序、由低熵向高熵发展。现代宇宙学也认为,宇宙初始阶段是低熵有序,而终结于高熵无序,两者互为反面。这正是任何事物都会向其反面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时,“反”在古文中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周而复始,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正反“箭头”,道便成了螺旋状行进的力量。纵观整部《道德经》,处处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三、人之道。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肯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也就是“四大”之一,但是这“四大”却并非平级。其中,“四大”最高一级的是“道”,上文说过,道是万物本源,所以万物必须循道而行,人自然也不例外。老子曰:“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道”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以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9]。而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正是科学的精神。回过头来,我们或许会问:为什么先要法地、法天,然后才能法道呢?古人不比现在能掌握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不知道地球外还有什么。但是,身处农耕社会的古人会更深刻地意识到人对于土地的依赖,而且在低污染的环境下会体会到其它生物对大地的依赖。笔者认为,老子的“地”,可以看成现代名词“生物圈”,可以看成古人对生态系统的意像。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主张生物与环境是协同进化的关系;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破环生态系统其中一环,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响应。同样,身为生物圈一员的人类,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随意破坏,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强烈反弹。人改变不了自己的生物属性,那么人就必须依存于生物圈,人就必须遵守生态学规律。所以“人法地”,人必须先顺应自己所处的大地,然后才是“天”(气象、天文等),因为“天”的影响,是通过“地”(生物圈)引起的。近代出现的全球变化问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人类未来应该怎样做,才是“顺天应道”呢?道家主张人应当“返璞归真”。庄子曰:“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也就是说,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真,不强求妄为。那么,人究竟应该怎样守卫“本真”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莫里斯认为:“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进化的速度,以至于人类根本来不及去适应它。”[8]莫里斯指出,人类的行为已经随现代环境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适应于我们经过千百万年进化的机体。于是,无怪乎现代人多半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我们的本性并不适合坐办公室看电脑,并不适合坐在铁皮里开车……我们的身体更适合山野间奔跑,丛林间采果……总之,我希望人类未来的发展能更多照顾我们的自然属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自然母亲,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本真”。

综上,以现代科学思想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道家思想,道家这个古老的思想体系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出来。以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家之“道”,会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来理解“道”之精髓,体味“道”之奥妙,并在当今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发扬“道”之精神。因为“道可道”正是科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华夏出版社,1991.

〔3〕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大设计[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商务印书馆,1977.

〔6〕周德丰,陆信礼.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观的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价值[j].国内哲学动态.1985,(11).

〔7〕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m].科学出版社,1974.

〔8〕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9〕吕锡琛.论道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哲学研究,,(4).

〔10〕韩吉绍,张鲁君.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与道家[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11〕丁原明.道家对于科学的价值[j].人文杂志,,(4).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科学涵盖了很多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地球科学等都包含在其研究范围之内。这么丰富的内容,让自然科学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多少科学家其着迷,并用自己的力量,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更是一个传播自然科学的最佳途径,现在的孩子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也不能跟着远航考察船周游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坐在课堂里听着这些传奇的故事,学习这些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件颇为受益的事。

现代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课堂,由于很少能亲身体验大自然,所以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呢,这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东西大多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强的联系,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着些学科,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些方面的知识,电灯为什么能发亮,汽车为什么能开动,厨房清洁品为什么不能用到厕所等等着些问题,不仅能解答一些看似复杂的道理,又能普及生活常识,预防由于无知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那到底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呢,如果只是单纯讲解知识原理,一定是无比枯燥乏味的,别说是对风华正茂的孩子,就是对每天打坐的僧人也是一种挑战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投其所好,把文化知识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对那些复杂的概念理论理解起来也容易一些。我记得我们中学学习化学的时候,老师就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让我们来边唱边学。这样只要能唱出来,就能记住数量庞大的化学元素了。

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良好的情感因素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师了。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会更认真的听他讲课,认真的完成这科的作业,甚至有意的模仿老师的漂亮字体,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一名能征服学生的老师,一定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魅力,但这魅力的源泉,必定是渊博的知识。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如果他用自己的心在讲课的话,学生必将感受到感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投入感情的时候,必定比无心的去做要收获的多。一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一定是有感情的,而这感情来自于他渊博的知识,并不是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感情丰富,但是如果一名老师真的热爱他的职业,他对他的学生必定是有感情的。

(二)情教合一能够发挥教师的情感素质。

带着对学生们的爱来讲课,学生们当然也会回应这份爱的。情教合一,能够发挥教师的情感素质。而这种情感素质就像是一种催化剂,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传统的课堂有了更温暖的东西,不再只是授与受,而是温暖的付出和感激的接收。有人说文学的东西感情更为丰富,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的东西可能更为“冷”一些,在授课时老师可能很难像教授文科那样,有更多抒发感情的地方,这种认识岁不无道理,但是也实在是片面了些,虽然说自然科学可能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但是这种理性运用在对科学的严谨上是没错的,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只有这样的严谨,而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互动,可想而知,这个课堂该是多么的乏味。

(三)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值得称颂的教育方式之一。老师在传授自然科学的时候,不再是冷着一张脸,说:“这个公式很重要,把它背下来”,而是很生动的跟学生说,为什么电流的单位是安培,为什么这个公式很重要,怎么做才能记得准又不用死记硬背,老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是轻松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每个学生的脸都是灵动的,而不是呆滞无神的。

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睡觉吗,还会有学生不听讲搞小动作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面对这样风趣幽默的老师,他们应该生怕漏掉一句搞笑的'话吧。其实,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的宗旨都是教书育人,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才是重中之重,光有文化没有做人的德行,面对真诚的老师,再淘气的学生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三、挖掘深层情感根源。

自古老师就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这个职业的内容的概括,从这个概括,也可见这个职业的神圣性。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使命,老师担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每一名合格的老师都会抱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能就是由于他们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老师会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在挖掘了这份情感的深层根源,不得不让人们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敬意。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怀有这样一份情愫,那么他们教过的孩子,即使不能成才,也绝对会是一名善良的人。

总结:

自然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聪明的老师运用在教学中的重要体验。把情感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其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中体现。一名有着个人魅力的老师,一定懂得怎样将他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授课方式结合起来,也必定对学生有着深切的感情。自然科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自然科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在没有条件带领他们走进真正的大自然中时,就竭尽全力帮他们打造一座梦幻的自然世界吧。

参考文献:

[1]冯文全.现代教育学[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09)。

[2]栗洪武肖士民陈晓端.学校教育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3]贾春明王晓芹徐蕉艳王锦.教育学[m].辽海出版社(01)。

小学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自然科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通过生动的教学,教育小学生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勤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乐于发现周围的自然科学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内容:全堂课主要通过介绍三个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生进行科学讨论与交流,了解三个自然科学的原理,灵活的运用于生活,首先介绍台风的形成与影响,结合实际生活再了解生活中台风的危害和如何防御。第二个是关于猫能否分辨颜色的讨论,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猫分辨颜色情况。最后一个是关于气压的科学知识,通过将满杯水盖上纸倒置,观察水是否会溢出,了解日常的物理知识。整节课通过连接的三个小的科学常识完成。教学过程:

第一位同学关于台风知识的介绍: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台风的危害。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提示一千万别下海游泳。

台风来时海滩助潮涌,大浪极其凶猛,在海滩游泳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千万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请尽可能远离建筑工地。

居民经过建筑工地时最好稍微保持点距离,因为有的工地围墙经过雨水渗透,可能会松动;还有一些围栏,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楼上没有及时收集的材料,譬如钢管、榔头等,说不定会被风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为如果风大,塔吊臂有可能会折断。还有些地方正在进行建筑立面整治,人们在经过脚手架时,最好绕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三一定要出行建议乘坐火车。

在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台风影响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议不要自己开车,可以选择坐火车。

提示四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请检查家中门窗阳台。

台风来临前应将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切勿随意外出,家长关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户应把门窗捆紧栓牢,特别应对铝合金门窗采取防护,确保安全。市民出行时请注意远离迎风门窗,不要在大树下躲雨或停留。、第二个同学关于猫分辨颜色的科学问题。

首先先问一些问题,猫能分辨颜色吗?有谁知道?有谁家养猫?喜欢猫吗?

其次进行教学,先公布答案,即猫不能分辨颜色,猫眼里的世界都是灰色的,不止是猫,所有的夜间哺乳动物都是这样的。那么猫白天干什么呢?它和猫头鹰一样睡觉咯,它做着它灰色的梦,梦里都是灰色的老鼠。所以才能在夜间抓到老鼠。还有,能分辨颜色的动物只有人,猿,猩猩,其他的只能分辨几种颜色,甚至什么都不能分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第三个同学关于压力问题。

首先进行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满杯水倒置而不会溢出?当然没有盖子,水也是液态的。其次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再结合实验让同学们体会。

课程结束,进行总结。

小学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观察探究动手动脑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xx。

自然科学教案模板

教学。

目的:

1、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的某些有趣的生活特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与了解。

2、掌握地震知识和逃生技能,提高学生在灾害面前的应急能力。

3、了解日本核辐射事件和核辐射的防护措施,增强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一个课时五.教学重点:

1、传授切合学生自身的地震逃生技能。

2、讲解核辐射对生活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3、引导学生多关注自然界现象六.教学难点:

1、地震知识的掌握。

2、核电站的工作流程和核辐射的影响过程。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主要讲…….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听说过含羞草……(讲述动植物中有趣的现象)(10分钟左右)(过渡)人类是最有智慧的动物,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小看动物的能力。在地震来临的前夕,动物们总是会有某些特殊的举动。(例如…..)。

现在老师跟你们讲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哪个同学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有奖,同学们举手示意就好。(知识点的竞答和后者我对其他知识点的补充与逃生技能的讲授(有趣的、生动的)。(16分钟左右)。

同学们知道最近日本的核辐射事件吗?不知道这件事有没有影响你们生活呢?现在由老师说一下这个事件吧(……..)(13分钟左右)(归纳。

总结。

)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那么多自然科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1~2分钟)。

八、作业处理:(无)。

九、板书设计:

1、动植物的有趣生活特性…….2、地震知识和逃生技巧逃生技巧:

1、2、….

3、日本核辐射事件。

十、教具:多媒体。

小学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识选修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将实验教学作为打造精品通识选修课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全校性通识选修课是高等院校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方式而开设的可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它是强化文理渗透、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而当今,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现状亟待改善。

一、师范生通识选修课的现状。

1.通识选修课课程设置和管理现状。

大多数师范院校中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只是本科生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对于师范生的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大二大四的学生。解登峰等调查了300名师范生的课堂现状,大一学生能专心听课的9%,大二只有1.4%,大三有所上升为7.2%,而大四基本没人认真听讲。

根据重庆师范大学近三年来的通识选修课的开课情况调查来看,师资力量中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只有近40%,而讲师以下的职称占绝大多数。

经调查,开通选课会存在以下两类教师:一是为课时费而上课的教师每学期开12周课。二是部分在职读研或读博的教师,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为学生开选修课。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管理松懈,导致许多学生从网上下载下来就直接提交了,而教师默认学生交了就算合格。

2.师范生自然科学类的通识选修课的现状。

全国师范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大学都是以教育为主,师范大学的学生以文科生偏多。因此在教育部开设通选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下,要求师范生特别是文科生必须选修一些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来丰富自己的课程[4]。但是对于文科生来说,实验性的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如果只是理论授课,更加空洞更加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配合一定的实验来辅助教学。

二、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的探讨。

1.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的重要性。

对于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来讲,学生只有进入实验室才能感受到自然科学的神奇。例如,重庆师范大学曾经开设了一门《花卉学》,如果只是用多媒体介绍花卉的种类等知识,学生只能上课时有印象,课后完全就忘了。

所以开课的罗老师就采取到实地去讲解,带领学生到大学城的各大高校实地讲解,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亲身感受到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相结合。

2.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课的可行性。

通识选修课程一般都是面向非专业的学生开设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多,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差异大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差等,都阻碍着通识选修课程的实验开展。首先是实验条件不足,实验室调度困难。其次是办学成本提高,各专业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台套数有限,购买实验材料等低值易耗品实验经费开支增大,办学成本提高。

最后是教学任务重管理难度大,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实验中教师的指导任务重。为提高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动手能力,更好地建设示范性本科高校,现以通识选修课程《食品卫生与安全》为例探讨通识选修课程如何开展实验教学。首先,可以经过研讨灵活选择几个操作相对简单,实验经费开支不大,不用贵重而复杂仪器设备的实验项目;其次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三、师范生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的其他教学模式探讨。

由于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通识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弱。师范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来即将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所以对于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可根据自身课程的优点,结合师范生的特长,可安排小组讨论,分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做专题介绍。

例如《食品卫生与安全》,在讲到食品安全时候,食物中毒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可分成几个小组来做ppt,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自己上讲台讲解并讨论。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中班自然科学现象教案

1、经过观察不一样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本事。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通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先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先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通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一样、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趣味,用不一样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一样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t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小学自然科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地理教学总结

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卷面知识从卷面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单项选择题第12小题,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烧的木棒熄灭,正确率很高。但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不够,学生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的进行应用和迁移,知识面较窄。例如:单项选择题第11小题,糖尿病人不能摄入的食物是,正确率较低。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验操作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拓展,立足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学生关注生活,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1、学生对这部分比较陌生,没有理解意思。

2、通过统计发现:有部分学生对科学课没有兴趣;在遇到问题时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现象较多;做实验时小组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思考问题时浅层次的思考较多。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做他们的朋友;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训练;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把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为一个重点研究;对教师和家长的评价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评价较高,个别学生认为教师太厉害,有时批评过火了;少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学科学,做实验是不务正业,不支持学生在家里做实验,只要抓好语文数学就行了。通过分析发现教师和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对科学课存在错误的认识和观念,不利于科学普及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学生对老师评价问卷调查中,任科学课老师要分析试卷中学生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方法,与学生谈心、沟通思想,科学课教师对待学生应当以赏识和激励、竞赛来代替强迫、训斥和体罚。在学生对家长评价问卷调查中,如果哪位家长不支持学生在家里做实验,不支持孩子科学实验,教师要和家长沟通,可以参加家长会、家访或给家长打电话,改变家长观念。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对老师表示感谢、对老师进行慰问的话最多。如:“感谢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老师您辛苦了”等等。其次,给老师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希望老师给我们多安排一些科学实验”、“希望老师多教一些课外的科学知识”“希望老师要严厉一些”、“希望老师不要打人”等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个别教师在师德方面做的还不够;教师在科学课的设计上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拓展方面做的不够。教师要全面关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层次和兴趣爱好,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拓展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方面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作到活学活用。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实验操作各校学生实验操作考察的方式不同,如三小要求学生制作土电话和根据科普录像,写科学小童话,两项分加起来就是学生成绩;九小和五小考察的是学生自主测量水温的实验;有的学校是考察书后的实验记录。

通过分析发现:

1、大多数学校是在临到期末时专门组织的实验考察,和平时实验评价关系不大。

2、个别学校对实验操作重视不够,如:直接给学生打分、没有安排学生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评价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过程性评价来抓,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尤其是学生再思考再实验的能力训练。

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为在新学期更好地完成美术教育教学任务,特做计划:

一、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透过规范的教学活动和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潜力。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潜力,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潜力。

并且用心参加市、区组织的备课和听课等活动,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在比较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三、学期教学目标:

1、认真完成美术教学工作,做到按表上课,不落一节课。注重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习的用心性。争取把每节课的导课设计新颖、独特。

2、以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为基础,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用心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3、组织美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与全组美术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专业素质。

4、透过各种美术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a、本学期,学校各项活动较多,美术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为载体,搭建展示平台。如班级艺术园等。b、在本人任课班级展开人人争当小老师活动,期初鼓励学生选课选资料,提前报名,然后安排讲课,锻炼学生的综合潜力。

5、透过课内教学活动和组织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一批美术特长生,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学好美术,从而全面提高美术素养与美术技能。

6、强化课堂纪律,良好的组织纪律是才会有良好的开端,因此本学期美术课堂首先要抓好课堂纪律,发挥美术特色,以美为标准,渗透到学生的语言、行为中。

四、配合学校、各科室以及在各项活动做好宣传、书写、美化等辅助工作,充分发挥美术教师自身特长,做到有求必应,尽自己所能做到更好。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几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两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

5、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要为自己充充电,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更多。

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成功的科学启蒙教育能为公众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今天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自然科学教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学期又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环节。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尽管我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面对新教材,我还是积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杂志,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各种各种能力。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

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花架子,是让学校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我刚执教科学才一年,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我觉得有的放矢。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己对全册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重、难点比较清楚,对学生上学期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在教学中能把握先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注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课以老师讲授为主,介绍科技发展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等;有的课以活动为主,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有的课要以学生搜集资料为主,在课上互相介绍自己的收获;能做实验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更多教师本站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结果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又要关注学生课上表现,如回答问题流利、简明,能用上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课上听讲、做笔记情况等,特别关注学生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动手实验等。五四班的王新元等几名不爱学科学的学生,就是被我用为数不多的几次表扬调动起来的。五二班的差不多半个班学生在复习阶段给“表扬”出来了,复习时情绪高涨。也给了我一个惊喜。课上不闹了,比着的复习。

五、继续搞好实验工作,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在实验前进行安全和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比上学期高多了,如做化石模拟实验时,学校里没有熟石膏,各班学生从家里零零散散带来不少,足够年级学生做实验用了。学生扦插、种种子和水泡的花卉,我拍照下来,发布在我的博客上,让全体学生欣赏和学习借鉴,达到带动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也“下水”做实验,如扦插金银花等。

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环境的的变化、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和新成果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学习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继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鬼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现在,学生非常爱上科学课,即使是复习课,看到我走进教室,脸上的笑容也能说明一切。

成绩可以看到,问题也很明显。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还不能深入,如学生做完植物繁殖实验后,只有几个人进行了后期养护,大多数没有成活,我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桦尺蠖的资料,全年级四个班只有两个班搜集了资料,另外两个班,没有一个学生参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人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信我的教学成绩也会有可喜的收获。

总之,在下一学期,我将继续钻研科学理论,继续学习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认真反思,珍惜当前良好局面,做出更大的成绩。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未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全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表现给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实验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这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和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习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的解决好这一问题。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理念上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在上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

4、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第7课p22-24关于《怎样加快溶解》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学生知识水平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知识,这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基础,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比较浅显,知识不成体系,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强,很多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动手但不能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这些现状,本课的组织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

1、知识目标: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学生知道水可以溶解别的物体知识的基础上,关于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他们生活中已有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对于同一种物质(如白糖)同样在水中溶解,应该怎样加快溶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即经历“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科学认知过程,认识用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当溶解的条件变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进行猜测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猜测是进行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常用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活动的条件要求,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来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以及学生在今后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索、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从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果中感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本课的教学重点: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对比实验条件并自行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学的策略针对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学习采用游戏比赛“每组一粒粗盐,放入水中,看哪组的粗盐在水中先完全溶解了?”导入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在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基础上引出问题,即:课题—“怎样加快溶解”。我对这个游戏的设计考虑到实验条件的影响,给每一小组的水杯中的水量大致一样多,水温相同,粗盐也一样大小,这样,游戏结束的时间就相差不大。

(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接着教师提出新的任务:每一组给的粗盐一样多,放入同量同温的水中,让粗盐完全溶解需要多少时间?这个过程只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注意计时)验证,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与原来的猜测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猜测往往与结果有差别,这个实验的计时是为下面进行加快溶解做准备的,不然学生并不清楚通过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缩短溶解的时间,对“加快”的认识就显得含糊不清。

(三)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上面的实验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如何加快溶解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明确通过“搅拌、用热水(加热)、把物体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

(四)推波助澜,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当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归纳提升。分三层:

1、抽取学生的“实验计划记录表”视频展示。

2、集体交流讨论和评议,讨论实验方法是否合理?你有什么补充和建议?明确实验是在哪些相同条件和某个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怎样的结果。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知道什么是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五)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1、比赛延伸:想办法,比一比看哪一组能使方糖溶解最快?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儿童主动、自觉探索的愿望和热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合重组、拓展延伸。

2、课后作业:(生活小常识)--在奶粉中拌入糖后冲入热水,可加快奶粉的溶解速度,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回去思考。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注意控制实验条件。

本课是实验课,加快物体溶解的实验条件是多个的,水量、水温、溶解物的量、溶解物的颗粒大小、是否受到搅拌等,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因同时有几个条件的变量而影响实验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组织注意努力做到有序,按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采用“扶”、“放”的方法进行实验。“扶”学生探究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放”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用热水、把物体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控制实验的条件,放是必须的但却是有条件的。

五、贯穿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1、以“人本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的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的五个环节。

2、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主动参与讨论研究实验方法,在随后的对比实验中又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使学生经历实验结论的产生过程、分析出实验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从而渗透什么是科学探究的教育。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经历发现的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协作。以上是我对《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今天的说课能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帮助.

小学六年级自然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材,往往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无论从教材内容的构件、教学方法的思路等等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学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教材组成员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要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所以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强调其发展,所以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教材编写的思路是:

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1、以审美为中心。

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以往音乐教材的视角往往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近年来国外的音乐教育,很重视从音乐文化上去开拓。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它自身的体系,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从基本的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的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各单元由浅人深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之所以如此说,首先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成即: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其次,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5.加强综合与渗透。

音乐课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其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其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其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当然,这种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而不是偶尔的、某个环节上的局部综合。

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小学有一门自然科学的课程,这一门课对引起学生喜爱科学,对科学有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而这些都是要靠老师的教学的方法的。一年过去了,老师们来给自己的工作做总结吧。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年度。

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年度工作总结栏目!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几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两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

5、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要为自己充充电,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20xx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2019的到来,回顾过去的一年,有收获,有进步,但更值得反思。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必须要改进,过去自然课上的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必须要抛弃。我本人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更新。

本着科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基本方法;把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这个学期教学的基本理念。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学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用科学的能力。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我将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本学期,我扎实开展科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宗旨,注重校内和校际交流,教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努力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学校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为此,我们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我校设立了科学室,专门设立墙报作为科学宣传等,侨乐学生有更多的科技活动场所,结合流动展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展,展示学生优秀科技作品,布置好科技知识、科技作品、科普信息窗等科普教育的主阵地,积极营造良好的物化环境。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辅导学生科技活动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科学课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科学课堂中,我校教师坚持最高效率利用科学课有限的四十分钟,尽量找到更多的有趣图片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资料,通过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动手,开展科学小实验,多数学生对于奇特的科学现象很感兴趣,也慢慢喜欢上动手做实验。本学期我校各年级学生分别参加了“广州市科学小论文”、“科学观鸟比赛”、“全国青少年科技”等比赛。

为了提高我校以及个人的科学教学水平,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区和市的公开课示范课,广泛的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我校会与兄弟学校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相互研讨科学课的教材教法,交流。

心得体会。

与老师们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无限的火花对我们启发很大对于我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本学期,我校出版了两期科普展:三年级学生以。

手抄报。

形式记录下自己拓印的树皮标本,对手抄报加以美化修饰,选出优秀者展出,出版了一期主题为“树皮用处多”的科普展。三、四、五年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过采集、清洁、压制、制作的的等程序,制作出创意十足的植物标本作品。

同时我校开展的科普小制作包括树皮标本拓印、植物标本制作、制作小纸车、制作牛顿盘等各种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克服了教学中的种种难关,完成了教学任务。

1、本学期我校科学教师参与了教研室“教研论文写作漫谈”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学习使教师在论文撰写时更加具备针对性,目标明确,具有明显的指导性。本学期林悦云老师撰写教学案例《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获区教学优秀案例三等奖。

2、本学期我校科学教师参与了教研室“小课题如何写”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学习使教师在小课题开展时更加具备针对性,具有明显的指导性。

3、本学期我校每周都会利用时间让教师去研究钻研科学教材,每两个星期都会开展科组集备,务必让教师对科学教材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把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除此之外,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听课、说课、评课、教后反思等方面的教研活动积极开展。

走进新的世纪,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将继续发扬学校的团结奋发,敢创新精神,把工作做得更好,开拓前进,为我校科技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自然科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自然学科的分组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分组实验以学生个别操作,研究主特点,因而应突出实验研究的探索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自然学科的分组实验中教师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这里的“细”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考虑周详,它包括制定实验计划、实验器材的准备、指导学生预习和准备等。

制定计划应根据学生实验的特点和自然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把握好方向。实验计划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要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培养的能力,都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阶段的目的要求,不能一刀切。由于自然课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要在实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单独操作,便于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的准备能否到位是决定一堂分组实验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充分。例如,自然教材第七册的《简单电路》一课,教师在课前除了将电流实验盒按组配置齐之外,还要逐盒检查仪器是否齐全、电池是否有电、仪器是否有故障等,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实验、成功地得出结论,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预习和准备是圆满完成实验的重要前提。

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复习有关知识,预习实验内容,初步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任务,了解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只有当学生有了这些准备后,才能动手做实验。而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更是一种有益的工作,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准备工作中学到知识。比如,我在上《动物与环境》一课时,分组实验前我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已准备蚯蚓并观察其喜欢的土壤,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对它的生活环境有了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蚯蚓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就在实验课快结束时,李艺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他家房后的一块地土壤阴暗、潮湿却一条蚯蚓也没有?其他几位同学也提出类似问题。课后,我和李艺等同学一起去观察那块地里的土壤,并带回样品。第二节课上,我将土壤样品和另一份有蚯蚓生活的土壤同时展示出来,并把两份检测结果让学生比较,很快学生便得出结论———蚯蚓喜欢在ph4、5—8、5的土壤中生活,李艺同学家屋后的土壤碱性太重而不适于蚯蚓生活。

学生掌握了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找规律、得结论,不要怕学生不按老师的设计办,只要实验成功,结论正确,方法愈新就愈要鼓励。我在上《电磁铁》一课时,实验时学生一人一组,自已准备,挑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动脑思考、互相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节课上孩子们把研究的结果呈现出来,既丰富又有趣,还远超出我设计的内容,他们把玩和学结合起来,兴趣和智力都得到了发展。

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或观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总结。总结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言,不要简单地让学生翻书,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得出结论。有些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够精确或严密,教师也不要立即否定,也不应强迫背诵书上的结论,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结论再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尽量取得统一。有创造性发现应及时给予表扬。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诗人是鼓手,他们打着鼓前进。”而做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自然课的老师也要做一名科学的鼓手,以生动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实验、巧妙的设计,千方百计地打好鼓来吸引自然科学的爱好者,引导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争取成为科学启蒙教育的艺术大师。

《自然科学》教案

2、英国牛顿和德意志数学家分别独立建立了微积分学  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

二、牛顿力学的建立——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1、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三、电磁学的成就——为电气时代创造了条件。

1、16xx年,英国人的吉尔伯发表《论磁体》,研究天然磁石的成就。

2、丹麦教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3、1831年,英国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

4、19世纪60年代,英国麦克斯韦系统了电子学理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5、1888年,德国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四、化学进步。

1、17世纪英国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法引入化学。

2、18世纪末法国的拉瓦锡,否定“燃素论”,提出质量受守恒定律。

3、英国的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4、意大利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

五、生物学的巨大成就。

1、英国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2、瑞典林奈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

3、德意志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4、英国的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1859年。

5、法国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1、德国伦琴发现了放射现象。

2、法国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3、德国爱因斯坦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物理思想的重大革命。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

课题:《保护大自然》说课内容教学内容小学自然第十一册第六课《保护大自然》。本课是生物和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学生渗透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内容之一,着重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人生活必需的环境条件,人的衣、食、住、行所需的材料,都离不开大自然。但是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破坏大自然,人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此让学生明确保护大自然的意义,树立自觉保护大自然的观点,无疑对学生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根据上述情况制订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作用,大自然被破坏将使人受到惩罚,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向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使人受到惩罚,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难点:分析大自然被破坏后可能会使人受到的惩罚,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准备人对大自然的破坏的挂图,保护大自然的影碟1张,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与人的关系示意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反馈式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采取质疑法、谈话法、直观观察法、讲解法、分析法等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在教学中适时播放一些“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与人的关系的录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明白道理,深化认识。学习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听一听、看一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一想、议一议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会有哪些破坏,大自然对人类会怎样?看一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录像,明确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使人受到的惩罚,讲一讲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从事哪些对自然有破坏的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讨论,当利用和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形成矛盾时该怎么办?最后辨一辨,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明理快、导行易,能有效地强化本课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本节课在上述深入浅出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本课的认知、情感乃至行为目标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思”、“议”、“练”、“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地领会。教学力求体现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遵循学生认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