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报告(热门22篇)

小编: 琴心月

单位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也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以下是一些单位团队合作的实践方法和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表

从7月1日起,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的1月起执行。

(二)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办法。

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执行新聘岗位的工资标准。岗位工资按新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以下办法确定:

由较低等级的岗位聘用到较高等级的岗位,原薪级工资低于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的,执行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第二年不再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原薪级工资达到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的,薪级工资不变。

由较高等级的岗位调整到较低等级的岗位,薪级工资不变。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考察报告

尊敬的站领导:

3月25日至30日,人保科罗旭萍参加了由xx市人才培训中心组织的赴重庆进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学习考察。本次考察主要是与xx市人事局事改办、人事争议仲裁处及xx市xx区人事局、xx市卫生局等部门就开展聘用制度、岗位设置、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分配制度、社会保险等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的先进单位座谈交流。

xx市人事局是国家人事部推荐的改革较成功的城市之一,他们在聘用合同制和工资改革方面做得较好,从1999年开始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至今,共形成下发了39个配套文件,通过强化行政手段、抓宣传、抓培训,开展试点,带动全市2万多个事业单位,30多万名职工签订了国家人事部统一印发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签合同率达95%,有1.6万名职工分流。他们在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时,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二、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养老保险解决不了,改革是很难进行的。现xx市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已基本建立完善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但对财政核拨的事业单位还不能按养老保险制度执行。

三、改革的优惠政策。为稳定队伍,采取老人老办法,保护老同志。对工龄满三十年的老同志可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提前5年离岗退养。申请离岗退养的同志可按2年正常晋升一次(最多晋升两级工资)至正常退休年龄计算退休工资。

四、落岗问题。人事制度改革不是人事机构改革,是在管理制度上的转变,原则上不精简人员。对竞聘落岗人员,按原职务保留国家财政给的待遇,给予换岗。待聘人员,一年内单位给予2至3次上岗机会,不上岗的,一年后,交人才市场,由人才市场推荐2至3次上岗机会,仍不上岗的下岗。

据本次考察带队的xx市人事局工资福利处的潘建明处长说,xx市拟定今年对事业单位进行聘用合同制管理。

附件:

1、xx市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在试行人员聘用制度中有关问题的解答意见

2、利用分配的“杠杆”原理寻求事业发展最佳支撑

3、以调整机构编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发言

2021年,x县委编办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围绕“精编优政、服务发展”这一机关使命,坚持躬身入局、置身全局,勤勉履职,改革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改革和管理任务,较好地发挥了机构编制赋能保障作用,确保了机构编制工作争先进位、走在前列。今年七一,荣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按照“系统优化、整体重塑、功能再造”的要求,将全县x家涉改事业单位调整优化为x家,精简x%,审核拟定出台了x家事业单位机构职能编制规定,完成x家事业单位章程制订(修订)以及涉改事业单位机构挂牌、人员转隶等工作,解决了过去事业单位“散、弱、小”、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不协调不理顺的问题。

二、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根据上级部署要求和工作需要,先后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加强县委、县政府机关服务保障、县委农委、县级安全生产监管等领域工作力量,优化设立县社会信用中心,调整设立乡村振兴工作机构,配合教育卫生部门完成x家中小学和x家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推动镇(街道)党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等。

三、创建形成一批巩固深化改革的制度成果。

制定印发《x县县级机关职能运行监管办法(试行)》。将全县x个部门(单位)全部纳入监管评估范围。重点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对党委政府和编委重大决策部署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贯彻落实情况;内设机构配置、调整、协调配合等事项落实及机制建立情况;全面履行主要职责情况;与其他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情况;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及公示情况以及群众满意度情况等内容进行全面监管评价。

制定印发《x县县直机关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为了规范部门职责分工协调,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提高行政效能,制定《x县县直机关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确立了部门职责分工协调需遵循的“依法依规”、“先协商再协调”等6条基本原则,规范了部门协商的方式、方法和步骤,明确了机构编制部门协调的具体流程,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和推诿扯皮问题,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

制定印发《关于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的通知》。从严格执行落实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切实维护“三定”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机构编制审批管理、从严从紧控制机构编制、严肃机构编制违纪违法监督问责等五个方面对镇(街道)、县直部门(单位)提出具体要求,全面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确保改革不反弹、机构不膨胀。

制定印发《关于严格控制新增编外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的通知》。根据中央和省市文件部署和县委编委“严控总量、卡住关口、只减不增”工作要求,联合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印发了《关于严格控制新增编外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的通知》,对全县编外人员使用管理提出新的具体要求。

编制公布《镇(街道)职责任务清单细化手册》。逐项明确了镇街职责任务清单中承办机构、责任人、咨询电话等事项,将清单细化手册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和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健全清单发布及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的调整及镇街、部门人员轮岗等情况,对清单细化手册实行动态调整。

编制公布《“开发区吹哨、属地单位报到”事项清单》结合规范镇街属地管理工作经验和开发区工作实际,编制并公布了第一批《“开发区吹哨、属地单位报到”事项清单》。共涉及“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项目用地及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开发区综合评价分析、外资外商服务、财政数据统计、统计服务”等七大类事项,明确界定了x个开发区与x个驻地镇x个职能部门各自的职责。

创新实施《机构编制函告制度》。在全市率先创新实施了以“一封信、一张表、一本手册”为主要内容的机构编制“函告制”,采取送达信函上门的方式进行函告,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部门(单位)“一把手”的机构编制法制意识,助推监督检查“关口前移”,切实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调整理顺不协调不理顺的突出问题。

针对市政管理领域职责不清的问题。按照上下贯通的原则,主动协调住建、城管部门落实职能交接,重点明确了公园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在市政管理领域的主要职责,彻底解决了住建与城管在市政管理方面职责边界不清、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

针对污水处理监管职责不清的问题在全面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上下贯通的原则,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污水处理监管职责分工的通知》,明确了工信、住建、水利、综合执法、生态环境等部门之间的污水处理监管职责分工,特别是明确了城市排水主管部门污水处理费核定、收取的职责。

针对马踏湖湿地保护机构职责不清的问题。依据《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参考外地湿地保护机构的主要职责,就马踏湖湿地保护中心的相关事项、重要职责反复与马踏湖湿地保护中心沟通、研究、论证,厘清了湿地保护机构与旅游开发运营单位的职责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了马踏湖湿地保护中心的主要职责。

理顺列入机构序列的县委议事协调机构办事机构与设在部门的关系。参照省、市做法,印发文件明确县委依法治县办、县委军民融合办、县委审计办、县委教育工作办、县委农办是设在有关政府部门、列入县委机构序列的县委议事协调机构办事机构,进一步明确办事机构的性质定位,加强办事机构力量,完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机制,健全一体化行动的制度机制,确保办事机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科学拟定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向基层乡镇、向经济主管部门倾斜,向镇(街)下沉x名事业编制,年内安排x名行政编制使用计划、x名事业编制使用计划用于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人才招聘。

积极推动各项人才政策落地生根。认真贯彻落实x市“人才金政37条”政策规定,截止目前共接收返x人才(x籍)二十九批次共计x人(含高层次人才家属1人),对符合安置条件的x人确定了安置单位,已有x名返x人才顺利办理入编手续。

六、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监管服务水平。

创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式,构建差异化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平时考核和年度实地考核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评价事业单位,使事业单位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清单编制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换领等工作,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持续推进“两转变两服务”。

七、全面完成省市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

职责履行情况“回头看”。组织开展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以来部门职责履行等情况“回头看”工作,重点看部门职能是否充分发挥、职责是否充分落实到位、编制使用效益是否最大化,研究解决部门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2021年度县级机关职能运行监管评估工作,将全县x个部门(单位)全部纳入监管评估范围,进一步强化县级机关职能运行监管工作,推动部门依法全面高效精准履职。

机构编制核查。联合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批复和实际设置情况、编制核定及实有人员情况、领导职数核定及配备情况、实名制数据等进行审核,摸清了机构编制底数,提升了编制部门形象,实现了“机构清、编制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员清”。

中小学教职工核编。根据x编办[2021]81号文件规定,依据2020年底学生数及实际存在的班额数,按照相应的核编标准对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重新核定,并按程序报市委编办待批。

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照试点工作,在去年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多措并举,高效推进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照试点工作。今年以来,x县x家事业单位顺利申领电子证照、亮证成功。

人员结构优化分析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实名制信息维护工作基础上,借助x市人员结构调优平台,重点围绕县情县况、机构编制人员概况、人员结构优化总体方案、分年度方案等6个方面,编制x县人员结构分析报告,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调整优化提供具体思路和数据支撑。

八、创新建立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长效机制。

创新实施“四聚力四服务四争当”。打造“精编优政改革先锋”党建品牌,创新实施机关党建“四聚力四服务四争当”,将抓党建落脚到抓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抓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提振干部精气神上,实现了党建与业务融合共进、硕果双丰。

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目标,坚持规定动作不变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组织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党史知识竞赛、“打卡初心路建功新时代”、“党史故事我来讲”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笃定前行。

强化内宣外宣。高度重视信息宣传工作,实行全员办信息,一月一通报,激发全办人员比学赶超意识,今年以来,共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信息x余篇,在县级媒体发表信息x余篇。加强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编辑推送x期《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宣贯》,对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知识和机构编制纪律规定进行广泛宣传。

九、坚持不懈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着力打造“编伴文明文明编办”精神文明创建品牌和“编织文明爱心相伴”志愿服务品牌,充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国传统节日、党员社区“双报到”、“两新组织”结对共建、农村帮扶共建、扶贫助困、秋冬季城乡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和创建文明城市等,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展示机关文化建设成果,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十、提升完善机关文化理念。

形成了以“精编优政、服务发展”为主体的机关文化理念体系,编印了《精编优政服务发展——机关文化理念》一书,初步完成了机构编制发展大事记(2010-2021)编写工作,为编写x机构编制志打好了基础。

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有力指导下,继续以率先、争先、领先的姿态,求突破、当先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翻篇归零再出发!

事业单位改革发言

根据___市宁江区委办公室、宁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江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___区街道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省、市、区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按照规定的步骤、规定的动作,___区街道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圆满完成了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_区街道现有工作人员13人,所长1人,副所长1人、科员9人、工人2人。30岁以下4人、平均年龄31.5岁。具有中级职称4人;有本科以上学历4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以及高中以下学历3人。

二、改革中的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协调指导。

按照全区事业单位改革会议的安排,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改革,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并安排了具体负责人,把改革的任务落到了实处。通过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强化指导,确保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深入宣传发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区里的统一部署,在职工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认真传达学习了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文件,明确了这次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改革的必要性,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广泛征求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研究了本单位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在改革中可能遇到的___问题、___情况,实事求是地测算了本单位的岗位人员编制情况,多次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修改改革实施方案,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了岗位考核、工资分配、人员分流等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在宣传学习中十分重视职工的思想动态,广泛听取群众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力求做到文件内容人人清楚,改革精神深入人心,要求广大职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投入到改革当中来。通过学习宣传,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行动,为顺利推进改革解除了思想障碍。

(三)、充分发扬民主,职工积极参与。

在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并在职工中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广泛征求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及意见调查表发到每一位职工手中,征询他们的意见及建议。

(四)、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

岗位设置。

在岗位设置上,根据劳动保障的工作特点定职能、定编制、定岗位,提出内部岗位设置方案,从各自的实际需要出发,因事设岗,以岗定员,核定岗位编制。

总之,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圆满成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事业单位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很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创___、不断地扬弃,才能使各项管理更趋完善,更加人性化,因此,我们要把这次改革作为一个___的起点,在___形势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不懈地研究___情况,探索___办法,解决___问题,不断地把改革引向深入,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事业单位改革发言

我们__镇在全面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中,为推动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干部职工心理承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推行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截止到20__年3月25日,我镇家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聘用制,____乡镇事业单位职工竟聘上岗并与本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顺利完成了单位、人事改革的任务。现就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总结报告。

一、主要做法。

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我们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坚持民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人员坚持分流因地制宜,广开渠道思想疏导核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保证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平稳推行。

1加强领导,保证事业改革顺利进行。为确保本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曹喜元同志为主的事,党政领导为组员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经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拿出__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为全镇铺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基础。2、抓住机遇,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截止20__年年底,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前,由于我镇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用人的标准,使全镇各站所人员编制控制在__年县编委核编时的____,____单位。这也就为__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年到现在为止通过调整部局、精简机构和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对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的事业单位予以撤消,对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七站八所”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大力精简事业单位机构,按照“减人、减事、减支”的原则,按县编委的要求重新核定了我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通过改革,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平均____左右减少到____,全镇共减少____单位,人员由____精简到____。

3、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多年来对这件事说的多,做得少,更没有经验。为了把事业改革推行好,我镇按照县人事局改革指导意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先组织全体事业干部竞争上岗。我镇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率在____左右,因此人员竞争上岗十分激烈。在组织竞争上岗过程中我镇都严格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文化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上岗合理,下岗服气;第二步对竞争上岗胜出人员实行聘用制。在我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省、市、县的改革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竞争的办法和细则,对竞聘程序、竞聘合同、岗位职责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4、强化监督,实际阳光操作。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岗、聘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了四严五公的原则,即严格程序、严格条件、严格纪律、严格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公论、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在竞岗、聘用过程中,一方面请镇纪检人员、镇人大代表、全体机关干部对竞聘人员的考试考核、民主测评、决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另一方面,坚持公示制度,竞聘人员的名单向社会公示;考试考核的情况向社会公示;民主测评情况向社会公示;拟聘人员及岗位职责向社会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

5、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由于我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较多,安置难度大,从本镇实际情况出发,对未聘人员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探索了多渠道、多途径安置乡镇事业单位示聘人员的办法。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未聘或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员,从事经营性活动享受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关减免税金和行政性收费等优惠扶持政策,有关政策按《关于贯彻落实下岗企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辽政办发[20__]12号)精神办理;对从事开发荒山、荒水、荒地、荒滩,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3年内免征农业税;对领办、创办企业和经济褓的享受国家和省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聘后的选聘合同制干部,由政府与其办理解聘手续,按辽人发[20__]18号文件规定,落实待遇对辞职人员。目前全镇申请退休____,分流安置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人,没有出现严重事故和越级上访事件,从而保障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平稳实施。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一个星期的超作,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基本结束。归纳起来,我镇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将给干部职工带来6种新的变化。

1、减人增效。乡镇站所合并,改变了过去7站8所的老局面,改变过去有职无人,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局面。同时财政减少人员开资,也减轻了负担。同时多个单位业务将同时由____或几人担任。这样人的积极性也被极大调动起来,增加了工作量也提高了效率。

2、转变职能。农口站的合并,也使过去农村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由经营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使经营与行政指导脱钩,职能变为单纯的涉农服务职能。

3、转变思想观念。乡镇事业单位实行改革后,经过竞聘上岗的单位职工从过去传统观念的“单位人”变为新型的“社会人”,从过去的“要我学,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干”,制度改变,观念更新。在全镇广大事业单位职工中已形成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共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将发生新的变化。

4、创新用人机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建立,以及公开考试择优聘用、竞争上岗、民主测评等用人制度的实行,彻底改变了旧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加快了事业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人”向“合同人”转变,职工对单位的依赖关系被打破,工作和职务的终身制被打破,聘用制度的推行和完善,促使乡镇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不断竞争和持续激励的用人机制。

5、转变工作作风。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次影响大,震动大,涉及面广的改革,一方面强烈冲击了“铁饭碗”和“官本位”意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上岗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全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通过竞聘上岗后,工作责任心一定会大大增强,工作作风必将明显转变,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深入下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忧排难。

6、促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过程中,各地充分实行民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组织竞岗和实行聘用工作中,我们将岗位设置、报考资格、竞聘条件和程序等,在乡镇公开栏内予以公布,考试、考核和整个竞岗、聘用过程在群众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对拟聘用的人员组织由各方面干部群众参加的民主测评,充分让干部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镇民主在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强。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镇各行业各部门逐步铺开,正向纵身发展,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在搞好这次农村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继续为下一步教育改革做好铺垫,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局面。为全县做好试点做事业单位改革的排头兵。

重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考察报告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东北部、长江上游,1997年3月设中央直辖市,现辖14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7个县、4个自治县,面积8.23万平方公里,人口3107万。现有事业单位2.5万多个,实有人员达49.5万多人,覆盖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农业等各行各业,其人员总量大概相当于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总量的5倍。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约33.4万人,占67.5%,且大多数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重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起步比较早,配套措施相对完善,改革进度较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999年天津会议之后,重庆市开始全面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2000年重庆市召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计划用5年时间,在2004年底前全部搞完。截止今年8月底,市属64个部门展开62个,40个县(市)区展开27个,近20万人签订了聘用。

合同。

占42.9%。其中有13个部门、7个县(市)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聘工作全面完成。在改革中分流人员达16322人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通过改革扩大了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内部收入分配自主权增强了事业单位活力极大地调动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加强领导,确保“事改”有序推进。为了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重庆市人事局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两个层面的领导和督促作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王鸿举亲自担任。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原市委书记贺国强同志亲自到会指导,并做了重要讲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召开了六次。“事改”方面的文件有12个是经过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由组织、人事两家联合印发,提高了文件的权威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有4名专职工作人员,3名兼职工作人员,其中常务副主任由市人事局一位助理巡视员担任,专门负责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操作。市政府每年给“事改”办拨付业务经费10万元,专项用于“事改”工作。同时,重庆市还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改革深化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和每月通报制度,根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召开各部门主要领导联席工作会议,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对各县、市、区和各行业系统改革进度进行统计和通报。通报直接对县、市、区及各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的给予记功;对领导不重视,推进步伐迟缓的做不合格处理,单位不得评优,领导个人不得评为合格以上等次。对于重庆市委办公厅这样的单位,由于没有及时上报改革方案,事业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都敢于直接报到市委书记那里,上压态势明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县、市、区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重庆市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比较重视改革氛围的营造。具体表现为:一是改革之前,就组织精干人员深入各县、市、区及各行业进行调查摸底,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全市事业单位的性质、人员构成、人员数量、经费来源,做到了底数清、改革思路清,为全面推进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层层召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目标、措施及相关政策、规定明了于最基层,既不夸大,也不隐瞒,扩大了基层群众的知情权,提高了基层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庆市非常重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舆论造势效应。改革之初,重庆市各大媒体集中2个月时间,对“事改”工作进行了专题宣传和报道,大造改革声势。改革中,每出台一项政策、举行一次工作会议都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报道,而且还根据“事改”工作的需要,不定期举行新闻媒体通气会。尤其是今年,重庆市将所有出台的政策及“事改问答”56题全部上网,扩大了宣传,增强了工作透明度,营造了积极的改革氛围。

(三)抓好试点,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利益格局调整幅度大,社会反响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各类矛盾,陷“事改”于被动。重庆市认为“事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宏观上要积极造势,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形成改革共识,微观上要抓好试点,慎重推进。在试点上,重庆市主要抓好了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县、市、区层面,二是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层面。具体操作中,重庆市先从经济条件好,推进难度相对较小的县、市 、区和行业开始试点,一点一滴潜心总结,形成成功经验后,抓住时机,乘势而为,顺势而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而且在改革中,重庆市非常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对工作积极,推进迅速、稳妥,效果明显的县、市、区和单位,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行政从上面推,媒体从侧面促,县(市)区及各部门改革热情竞相迸发。

(四)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是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主要抓好了竞争上岗和签订聘用合同两个关口。针对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参照党政干部管理的单一模式,以及职务、身份终身制和人员能进难出等问题,重点实施了“双聘制”,即对单位领导或中层干部职位实行“公开竞职”的聘任合同制,对一般岗位实行“公开竞岗、双向选择”的聘用合同制,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全部纳入合同管理,员工与单位的人事关系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准则的“双方协商,按需聘用”的合同关系。二是分类管理。因事设岗,以岗定员。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职务等级管理制,共分为五级,即:二级职员(正),二级职员(副);三级职员(正),三级职员(副);四级职员(正),四级职员(副);五级职员;六级职员。不同事业单位职员职务最高等级的设置,由其行业主管部门核定后,报政府人事部门批准。职员职务等级实行结构比例控制,其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部门确定。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对工人实行岗位等级聘用制。三是分配制度改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在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70%,活的部分为30%;差额拨款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工资政策和工资标准执行,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并可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在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活的部分为40%。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国家制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执行,其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可选择60%:40%到50%:50%,有条件的积极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指标挂钩办法,也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企业工资制度,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二对不同类型人员实行不同的分配政策。专业技术人员分为职务等级工资制、职务岗位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体育津贴奖金制,其中职务工资为固定部分,津贴或岗位津贴为活的部分。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分为职员职务工资(固定部分)和岗位目标管理津贴(活的部分)两部分。工人分为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两大类,技术工人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分为技术等级工资(固定的部分),岗位津贴(活的部分);普通工人实行等级工资制,分为等级工资(固定部分)和津贴(活的部分)。无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工资活的部分均按照工作条件、工作量、岗位性质、奉献大小确定,并建立了正常的增资机制。其三对不同的效绩实行不同的分配形式,将国家财政支持变为对项目的支持,对优秀人才给予重奖。主要有提高人才岗位津贴,对两院院士等不同的人才由市财政每月给予8000元、3000元、1000元的岗位津贴;妥善安置配偶子女;享受医疗待遇;建立高级人才疗养制度;提高退休待遇和奖励有重大贡献的离退休人员。同时,对一些重要岗位,重庆市鼓励试行年薪制。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目前,重庆市已有6000多个单位进行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是抓住难点突破。养老保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问题,是疏通“出口”的关键因素。重庆市在养老保险方面主要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人事、保障、财政、编制四部门发文对改制为企业和分流出去的人员统一纳入养老保险,即离开事业单位的全部入保,留下的暂不入保。五是坚持内部消化为主,采取六条途径予以妥善安置。(1)正常退休。凡改革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除副高职称及其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延长退休,其余的一律退休;(2)提前退休。改革时,财政拨款和部分拨款的事业单位(不含参加了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年满50周岁、女性工人年满45周岁且工作年限(不含折算工龄)满20年,或者工作年限满30年的工作人员,可按有关政策办理提前退休,但市管干部和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者除外。高温、高空等特种行业人员,可再提前5年。提前退休人员享受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其经费来源渠道不变。(3)提前离岗。改革时,接近法定退休年龄(不超过3年)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原则上都应提前离岗,但市管理干部和副高级以其以上职称者除外。其中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提前离岗年龄可再放宽2年。提前离岗人员不占事业单位编制,不晋升职员职务和技术职称,其工龄连续计算,工资福利待遇同在职人员相同,经费按原来渠道解决。(4)辞职辞退。经单位批准辞职的,可由单位视财力状况,酌情给予一次性的补助费。被辞退人员符合领取辞退费条件的,由辞退单位按规定标准发放辞退费。(5)自谋职业或进入企业。凡自谋职业的人员创办科技、经济实体,税务、工商部门应在国家规定政策范围内予以支持。(6)下岗待聘。下岗待聘期限为两年,第一年为待聘期,第二年为托管期,待聘期内享受本人原基本工资(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托管期内享受原本人基本工资固定部分,但不得低于市政府规定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托管期满仍未就业的,可按规定辞职或予以辞退。同时,重庆市对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人员和被撤消的单位人员的分流安置,也分别做了规定。六是建立了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开展了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人事争议仲裁条例》,在人事争议仲裁没有和司法接轨的情况下,为保证仲裁顺利执行,重庆市政府制定了仲裁保障条例,将仲裁执行与否直接于被执行单位的领导人的考核、晋职、增资等待遇挂钩,保障了仲裁结果的顺利执行。重庆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现有委员21名,市政府主管人事工作副市长任主任,设副主任5 个,人事局局长任常务副主任,组织、纪检、监察、司法、劳动、财政等部门领导人为委员。委员会下设仲裁办,与人事局仲裁处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任由仲裁处处长担任,副主任两名,分别由仲裁处两位正处级调研员担任。仲裁委员会共聘请专、兼职仲裁员22名,其中专职仲裁员3名,兼职仲裁员19名,分别由人事局各业务处室处长(主任)和市级部分综合部门、市级司法机关人事(干部)处处长担任。目前,全市40多个县(市)区都成立了仲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截止今年8月份,重庆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受理人事争议仲裁案件48件,调解和仲裁结案29件。

(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注重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2000年至今,重庆市已出台47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法规,整个改革过程政策规定明确,实施起来有法可依,相对减轻了实施层面的工作难度。

(三)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造势作用。重庆市委宣传部、人事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宣传报导工作的通知》,做出了一些严格的、必要的政策性规定,并且通过动员会、学习会、现场会、新闻发布会、宣传月等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将改革精神传达到家家户户,将改革完完全全地置于全社会的关注之下,激发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大督导和通报力度。“事改”办经常深入到各个县区、行业系统、事业单位进行督查指导,增强了改革的针对性。建立了“事改”进度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各县区、行业系统定期按规定上报“事改”进度,“事改”办汇总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对积极的予以表彰,对不积极的进行批评。

(五)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人事争议仲裁事项,为改革保驾护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点多面广,涉及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出现各类人事争议在所难免。重庆市仲裁办本着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依据有关政策,对人事争议进行妥善处理,一方面维护了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极大了保障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六)对重庆市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几点忧虑。(1)提前退休政策、离岗退养政策加大了财政负担。重庆市虽然在经济总量等方面位于全国前列,但穷困人口多的现实问题也不可忽视。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等于是政府在10年内用钱养了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的人员,一部分是空编空岗后新进的人员。(2)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到底改成什么性质的企业。改制为企业不能单纯的视为政府断奶,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实现的有效形式,要允许社会资本参与事业单位的改制,形成多元投资混合所有,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降低改革成本,尽快将潜力转化为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再走国有企业改革的老路——死了再改或者半死不活了再改。(3)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尽快完善,改革的后劲不足。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只能算是不痛不痒的小改小革,一旦出现反复和反弹,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将更大。

(一)千方百计调动领导层的积极性。“事改”工作要多请示,多汇报,多吹风,要多请领导同志参加“事改”工作会,要将“事改”风不时地吹进主要领导同志的耳朵,切实引起领导层的关注。

(二)加强宣传。集中起来,用一到两个月时间,在市属广播、电视台、报刊进行“事改”专题宣传,造声势,鼓士气。要树立一些改革典型,进行重点宣传,增强可比性。同时,市“事改”办要通过编写“事改问答”等形式扩大技术层面上的宣传,切实指导各实施单位的改革。

(三)要充分发挥“事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督导作用,切实调动各参与部门的积极性。当务之急,要印发一个要求各部门积极做好“事改”相关工作的通知,从工作纪律、目标考核各个方面,对各县(市)区、各行业系统进行督导,凡工作不积极,不按要求制定政策、编报方案和推进改革的,年终取消县(市)区和行业系统及其主要责任人的评优资格。要建立定期汇报和通报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促的改革机制。

(四)尽快落实各级“事改”办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办公设备,使之尽快开展工作。尤其是“事改”办所抽调的人员一定要精干、务实、好学、善思、能写、不怕吃苦,要抽“贤人”而不能抽“闲人”,扎扎实实搞好政策研究制定、信息宣传、日常协调督查等基础性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五)市“事改”办及相关部门要抓紧时间研究制定“事改”各项配套政策,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尽快制定出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等关键性制度。收入分配政策要注意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充分结合起来,可根据不同行业和创收能力高低进行分配形式的选择。具体到岗位和人上,要充分考虑岗位的重要性和贡献的大小,要将激励创业部分(活的部分)的作用最大可能地体现和发挥出来。养老保险政策制定要注意不同行业不同政策,不同人员不同政策、不同年龄段不同政策。原则是所有新录(聘)用大中专毕业生或从参保单位(企业)调入事业单位的全部要入保,所有从事业单位出去的除公考录入公务员队伍或上学深造的外一律要入保,留在事业单位的也要按照一个相对时间段(工作年限5年以下或10年以下)灵活入保。要成立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出台符合银川市情的人事争议仲裁条例或办法,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类人事争议案件依法仲裁,保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总之,制定的各项改革政策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科学性,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短视和滞后。一些关键性政策一定要经过市委、政府两会研究通过,能联合组织部及其他业务部门印发的文件一定要联合印发,提高文件和政策的效力。

(六)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量力而行“。无论是政策的出台,还是具体操作,都要符合政府和单位的财力情况,改革是为政府和单位轻装,不是自我加重负担,尤其是改革的代价不能全部由政府承担。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表

说明: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起点薪级分别为:一级岗位39级,二至四级岗位25级,五至七级岗位16级,八至十级岗位9级,十一至十二级岗位5级,十三级岗位1级。

说明:各管理岗位的起点薪级分别为:一级岗位46级,二级岗位39级,三级岗位31级,四级岗位26级,五级岗位21级,六级岗位17级,七级岗位12级,八级岗位8级,九级岗位4级,十级岗位1级。

说明:各技术工岗位的起点薪级分别为:一级岗位26级,二级岗位20级,三级岗位14级,四级岗位8级,五级岗位2级。普通工岗位的起点薪级为1级。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的调研报告

附一:收入构成情况(共12项组成)。

边远地区艰苦津贴             农林水一线浮动或浮转固。

民族地区工作补贴             93年工改保留津补贴。

技术津贴                     年终考核一次性奖金。

有毒有害保健津贴             清凉费、烤火费。

合同制工人10%工资性补贴      驾驶员5%津贴。

附二:各地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文件。

附三:农林牧渔行业收入分配在本地的水平(2002年底统计数据)。

行业                  人均收入         名次。

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      13732元/人年均        1 。

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      10799元/人年均        4。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10655元/人年均        5。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__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思路,__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了一次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一、全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713个事业单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507个,差额财政拨款88个,经费自理93个;核定编制28581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19454名,差额财政拨款5893名,经费自理2933名,企业化管理301名。事业单位拥有人才24548人,其中管理人才5377人,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技能人才3375人。

(二)结构分类。

1、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124人、占比例约为0.5%;大学本科学历为8998人、占比例约为36.7%;大学专科学历为5366人、占比例约为21.9%;中专学历为8543人,占比例约为34.8%;高中及以下学历为4948人,占比例约为14.2%。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为277人。

2、年龄结构。35岁以下为7841人,占比例约为31.9%;36—40岁为4510人,占比例约为18.4%;41—45岁为4794人,占比例约为19.5%;46—50岁为3109人,占比例约为12.7%;51岁以上为4294人,占比例约为17.5%。平均年龄40.5。

3、区域层级。区属16199人,占比例约为性67%;52个乡镇(街道)8349人,占比例约为33%。

4、行业分布。教育系统12503人,占比例约为50.9%人;卫生系统4772人,占比例约为19.4%人;农业系统2115人,占比例约为8.6%;其它系统5158人,占比例约为21%。

5、性别比例。男性15008人,占比例约为61.1%;女性9540人,占比例约为38.9%。男女比例为1.57:1。

6、职务职称。

(1)管理人才5377人,其中:五级职员27人,六级职员140人,七级职员2614人,八级职员1913人,九级职员及以下683人。

(2)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其中:高级1967人,中级7934人,初级及以下7257人。

(3)工勤技能人才3375人,其中:技师122人,高级工1801人,中级工897人,初级工526人,普工29人。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__区人事人才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局面。

但是,由于__区处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竞争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全区现有总人口173万人,而事业单位人才仅24548人,占总人口数比为1.42%,从比例上看,远远不能满足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够合理。事业单位人才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有13491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达55%。本科以上学历有9122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37.27%,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有124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0.5%。二是人才行业分布不够合理。全区传统产业人才相对比较丰富,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4%。而新兴特色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匮乏,从事工程、农业、工程技术的人才数量少,特别是审计、外语、经济管理、规划、盐化工等重点支柱产业领域的人才显得尤为紧缺。三是技能人才文化素质低。全区事业单位技术工人3375人,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有2819人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是地域分布不够合理。城镇和待遇较高的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过多,而乡镇和条件较差的事业单位分布较少。

(三)吸引人才的软环境缺乏优势。一是人才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地区经济气候影响了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强。二是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__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造成了人才流失。三是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全区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按职称、级别等因素进行分配的制度,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使得“按劳取酬”、“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等新型分配方式在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比如,乡镇事业单位因为规格低,管理岗位和专技职数受限,想上又上不去,待遇较差,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竞争机制缺乏。注重人才为我所有,不注重人才为我所用;有些单位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忽视发挥内部人才的作用,挫伤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一边引进一边流失的现象;公平、公正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和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四)人才流失仍然比较严重。近3年,全区共引进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才仅80名左右,而近两年来,调出区外专业技术人才近100人。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有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力等主观因素。

一是缺乏对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性、紧迫性的认识。一些单位的领导没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物质资源而忽视人才资源,没有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协调、战略研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人才工作很多时候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二是事业单位管理现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工作的要求。1、进人用人的机制不活。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自主权太少,引进人才程序繁琐。如城政工程处引进一名急需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未及时办好编制、人事等手续,而离开该单位。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人才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条条框框过多,人事管理过于集中。比如,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办法脱离实际,导致中、高级已聘人员数额大大超岗,基层单位矛盾突出。2、人才评价机制不活。一些地方和部门拘泥于某些政策的条条框框,过于看重身份、学历、职称,而没有将人才评价的重点放到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上来。3、分配激励机制不活。一些单位和地方在分配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技高技低报酬差不多,利益分配向从事智力密集型劳动的人才,向有发明创造、有科研成果的优秀专技人才倾斜的力度不大。4、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健全。全区人才培养缺乏力度,财力支撑不足,一些单位在人员进修、继续教育方面往往以财力紧张为由,很少作出安排,使相当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得到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的机会,知识老化现象相当严重。

三是现实条件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很强。1、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人才资源开发。近几年__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对人才吸引力较低,使人才在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上进展缓慢。2、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目前__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也造成了人才流失。3、人文环境较差。由于地理条件、交通、信息方面缺乏比较优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差异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措施,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者。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与__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逐渐使“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开辟“专家访谈”专栏,及时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各种途径,特别是通过“三峡人才网”等方式,在区内外广泛宣传__区引进和吸纳优秀人才的有关政策,宣传__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__区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二)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根据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教育、卫生和文化艺术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培养方式、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按岗论酬、按绩论酬的分配机制,高科技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金、津贴可多于平均数的5-8倍。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区委区府重点管理好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双高”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三)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继续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之外,探索制定系统的事业单位人才培训计划。二是在委托培养上取得突破。积极鼓励单位利用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根据单位发展的需要,采取单位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每年从在职职工中选派人员进行委托培养,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使这批人才成为单位发展的核心骨干。对回原单位工作的,负责解决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三是在对口培训和挂职锻炼上取得突破。每年择优选派30名左右的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对口支援省市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四是举办经济发展论坛。每年邀请10名左右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__未来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广大干部的视野。

(四)完善优惠政策,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开辟优秀人才来万的绿色通道。建议结合实际重新修订区2000年制定的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凡引进单位急需的全日制研究生、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编办、人社等部门应采取限时办结的方式,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引进的正高或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安置其配偶或子女入学、就业。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实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破格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对辞职、离职或因要求流动被辞退后来__区工作的,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承认其原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工龄连续计算。凡引进人才,其子女入学由教育部门根据其本人意愿,确保优先安排。二是提高紧缺人才的生活待遇。被聘为正高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实行年薪制,并拨给足额的科研经费。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由用人单位每两年组织一次健康体验,每年安排参加一次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在用车、通讯、信息资料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被聘用或安排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贡献的实用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实行论功行赏。三是对优秀人才进行重奖。建议区委、区政府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和“__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为__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文档为doc格式。

事业单位改革发言

(1)落实党中央、自治区的工作部署,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职能并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不再保留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县扶贫开发办公室重组为县乡村振兴局,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机构规格为正科级,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领导和管理,不再保留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2)落实党中央有关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精神,在县文体旅游局加挂“xx县文物局”牌子,并从县文化馆连人带编划转1名到县文物管理所,新招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1名。

(3)按程序制定印发县委县直机关工委、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县房屋和征地拆迁中心“三定”规定,强化部门履职意识,推进部门间协同高效运转。

(4)落实巡视巡察问题整改,明确县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股有关机构编制事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设立县委第三巡察组,增加巡察机构行政编制1名,增强巡察工作力量。

(5)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设立县监察委员会派出乡镇监察机构。

(6)调整县农业农村局、县文体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的内设机构,解决机构运转不顺畅问题。

(7)组织开展机构职能体系运行问题自查整改工作,督促各单位强化主体意识正确履职,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2、开发区管理机构清理规范。

按照x市的要求,做好开发区管理机构领导职数的清理规范工作。待自治区出台开发区有关体制机制调整文件后,再按要求做好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调整工作。

3、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

落实党中央有关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要求,在县司法局内设机构行政复议和应诉股加挂“xx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牌子,增核县司法局所属事业单位县法律援助中心事业编制2名,专用于配备从事行政复议相关工作的人员,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力量。

4、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改革。

(1)到x个乡镇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调研,积极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前期准备工作。

(2)持续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及时补充乡镇工作人员,今年招到乡镇公务员x名、事业单位人员x名(其中乡镇综治中心x名),目前乡镇行政空编率为x%,事业空编率为x%;加强与组织、人社部门沟通,多渠道补充乡镇工作人员,严格把关人员调动和抽借调,保障乡镇工作队伍相对稳定、充足;坚持执行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进度月报制度,了解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部门正确履职。

(3)深化乡镇“四所合一”改革,向县委行文印发《xx县加强乡镇“四所合一”机构履职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农房管控水平工作方案》(隆办发〔2021〕8号),明确改革涉及单位的主体责任,着力增强“四所合一”机构履职能力,提升基层农房管控水平;优化乡镇“四所合一”机构设置、职能和人员编制配置,将各乡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统一更名为所在乡镇的“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乡镇农村宅基地管理服务职责交由乡镇“四所合一”机构承办,增核事业编制x名;及时补充乡镇“四所合一”机构工作力量,今年调剂补充乡镇“四所合一”机构人员x名,拿出x个编制向社会公开招聘招到x人;开展乡镇“四所合一”机构执法装备、办公设备配置需求调研,指导乡镇做好补充工作。

(1)全面总结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跟踪做好改革后续工作。

(2)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加大“小散弱”事业单位整合撤并力度。整合县市场监管局职能相近的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县计量检定测试所,组建县检验检测中心,提高我县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水平。

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

1、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制度。

组织开展机构编制有关政策法规宣传,着力提高机构编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一是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三定”规定制定和实施办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事项动议程序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事项论证程序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事项审议决定程序规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工作事项,组织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学习,并在县属媒体解读《条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群众监督。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及时指导各部门按自治区有关机构编制事项动议程序规定做好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的报请,及时上报2020年度机构编制重要事项报告;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总量,按自治区有关机构编制事项动议、论证程序规定审核报批有关机构编制事项;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管理,实时更新和监控机构编制情况;强化部门联动,推进信息共享,坚决杜绝机构编制问题发生。

2、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1)优化教育领域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提高机构编制服务教育工作的水平,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成立县农民工创业园配套学校,解决产城融合区务工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问题,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优化高中学校布局,将县第五中学调整为xx中学震东校区,实施高中学历教育,增加高中学位,有效解决高中入学难问题。增核xx中学校级领导职数x名,核定xx中学震东校区领导职数x名,加强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2)将原在县预算编审服务中心挂牌的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调整为独立设置,将相关单位承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审核职责划由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承担,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

(3)做好改革涉及森林草原防火编制划转,增核县林业局行政编制x名,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力量建设。

(4)调整优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结合各单位工作量、人员结构实际,加大编制使用审批力度,做到重点领域应补尽补,人员结构逐步优化,切实做好落实强首府战略的人员保障。截止目前,同意公招公务员x名(其中,乡镇x名)、公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x名(其中,教育系统x名,医疗卫生系统x名,乡镇x名,其他事业单位x名),同意有关单位使用编制用于工作人员调动。

3、加强四部门共享平台建设。

我县于2021年x月底开始应用x市四部门共享信息平台办理机构编制业务。目前,我县日常出入编业务已基本实现线上办理目标,只有个别还未来得及购买电子编制证系统的单位进行现场办理。自x月底开始使用以来,我办已经在线上办理出入编业务x人次,修改完善机构编制信息x多条。逐步实现编办、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相关业务联动机制,将业务数据推送到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四部门平台,实现各部门协同办公,实现人员招录、调动和工资调整等业务的在线协同办理,实现让“单位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数据治理目标,极大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组织学习《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摸清掌握机构编制底数,完善机构编制台帐,及时更新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数据。目前,按自治区、x市要求组织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

5、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1)按时按质完成2020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将年报中反映出的事业单位运行情况及工作量作为调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决策参考,为社会监督提供便利。截止2021年x月x日,全县提交2020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事业单位共x个,报送率、合格率、公示率均达x%。

(2)持续做好机关群团赋码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规范机关群团、事业单位行为,保障机关群团、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利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受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机关群团赋码等业务,充分发挥网络数据便捷、高效、节约的优点,达到人民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目标,践行“最多跑一次”。今年以来,办理机关群团变更赋码x家,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x家、变更登记x家、注销登记x家。三是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实地核查工作,加强事业单位法人事中事后监管。今年x月,从全县事业单位名录库中按照x%的比例,随机抽取x家事业单位进行抽查,通过实地走访核查、书面审查、网络监测,对发现个别登记事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抽查结果及时建宗立卷,并录入登记管理系统,通报其举办单位,向社会公示,实现全程留痕、有据可查、接受监督。

 

 

事业单位改革发言

2021年,在市委、市委编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编办关心指导下,市委编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服务“六大赋能”“十二大攻坚行动”,听令景从讲政治,坚定不移促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1年被授予全市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先进集体、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一)不断加强党政机构职能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机构改革“化学融合”。进一步加大指导、督促和调研力度,结合巡察发现问题,向x个部门提出x条整改落实意见,及时解决“化学反应”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二是规范市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严格执行关于加强议事协调机构管理的各项规定,建立市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台账,对x项议事协调机构设立或调整事项进行了审核,理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办事机构与设在部门关系,提升办事机构履职尽责能力。

三是扎实开展机关职能运行监管。聚焦健全制度机制,围绕“监管什么”“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制定印发《x市市级机关职能运行监管办法(试行)》,明确机关职能运行监管工作的监管范围、监管内容、方式方法与结果运用等内容,为机关职能运行监管工作规范运行、常态开展提供制度支撑。

一是优化事业单位布局设置。突出服务大局,聚焦加强党的领导、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攀登等x个重点领域,重构事业单位机构职能体系,对保留及整合设置的x个单位,全面优化原职能、赋予新任务。突出保障民生,重点加强教育、卫生、养老等公益服务主阵地机构设置。改革后,全市事业单位精简x%,其中市级精简x%,实现了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瘦身提质。

二是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方式。首创工作量量化核编,利用数学模型精准核定编制资源,改革后净精简编制x名,其中收回使用效益低下的编制x名。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在市属x家单位试点实行“事业单位+”多元管理模式,有效激发体制机制活力。相关做法被江敦涛书记、马晓磊市长批示肯定。

三是做细事业单位监管服务。围绕监管模式创新,建立“履职效能指数”和“机构编制效益评估指数”以及“互联网+监管评估数字化平台”,形成数字化监管与评估新机制。围绕服务能力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关于建立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体系提升公益服务能力的意见》,梳理确定x家事业单位x个大类x项公益服务事项。

(三)深化推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健全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机构职能。优化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机构职能体系,调整设置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工作机构,理顺安全监管、农业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职责分工。

二是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展开发区改革“回头看”,评估“党工委(管委会)+”、职能配置、机构设置运行情况,编制“开发区吹哨、属地单位报到”事项清单,明确开发区与驻地职责关系。

三是推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围绕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印发《关于加强镇(街道)机构职能体系建设实行职责任务清单管理的通知》,全面实行包含x个领域x项职能任务的镇(街道)职责任务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厘清县镇职责关系。

二、强化系统管理。

一是加大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力度。出台《x市事业单位周转编制专户管理使用办法》,强化高层次人才、“返x人才”、名校人才特招等人才招引工作编制供给,共使用人才专项事业编制x名,切实提升编制使用效益。组织开展全市机构编制核查,聚焦全市机构编制资源的准确核实,对市、县、镇三级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实有人员以及经费形式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摸底,共对x家机构、x名人员信息进行系统比对,在省内率先完成核查数据审核工作。

二是扎实推进人员编制管理创新。开展人员编制结构调优工作,依托人员结构调优综合分析平台,制定结构调优、人才引进、人员分流x份具体方案,形成全市人才结构调整优化“十四五”规划。承担全省清理规范编外聘用人员、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共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两个试点任务,探索形成编外聘用人员招聘进入、管理考核、待遇保障、退出清理的管理“全链条”。统筹机构编制与组织、干部、财政、人事链条关系,理清衔接合作点,推进全省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共用信息管理平台试点建设。

三是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对2021年度x余项机构编制事项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查,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x个部门x项机构编制事项进行跟踪问效,切实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

三、提升自身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五学联动”,认真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和集体学习,先后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党课x次,现场教育x次,切实推动理论学习实效化。创新打造“我讲党史给你听”宣讲品牌,组织开展全市机构编制系统朗诵比赛、书画作品展等特色活动,切实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形式。

二是持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组织生活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依托“双报到”社区和第一书记帮扶村,组织党员开展“党史进社区”“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民生问题整改落实。积极参加文明城市创建,配合王铁军部长挂包张店区房镇镇,聚焦社区、商场、医院及城市道路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开展工作督导,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三是创新开展对标夺标。组织市县编办,以机构编制工作国内一流、省内最好的地区为学习对象,开展“事争一流、对标先进”工作,对确定的x项对标学习课题,定期调度、定期交流、定期转化,推动机构编制工作提标准、提质量、上台阶。

四是纵深推进信息宣传。加强信息宣传与业务工作一体化建设,坚持以业务工作推动信息宣传走深走实,以信息宣传促进业务工作提质提效。围绕推介典型经验,全年在中央及省级平台发布机构编制信息x余篇。围绕放宽视野、学习先进经验,编辑刊发x期机构编制工作简报。围绕调研辅助机构编制决策,开展机构编制大调研,其中事业编制量化核编等x项调研成果获评全省机构编制优秀调研成果奖。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表

133010400033。

法定代表人。

章xx。

开办资金。

1138.6万元。

住所。

江干区双菱路16号。

宗旨和业务范围。

以社区为范围,面向居民主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举办单位。

杭州市江干区卫生局。

受奖惩和有关评估情况。

1、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

2、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3、被浙江省优生优育协会授予“浙江省育儿健康教育基地”称号。

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为洁莲、芙蓉等15个社区,20xx年度门诊人次25.6万,体检2.84万。

全中心事业编制156,在编职工98名,编外合同制员工13名。

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10名,中级职称46名。

上一年度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上一年度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xx年度,我单位在江干区卫生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注重优化提升强基本,中心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1.卫生设施基础有力加强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原房管站800平方房屋用作中心的保健楼。

区卫生局高度重视投入近500万用于中心内部整体装修及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并列入20xx年江干区政府实事工程项目。

2.卫生信息建设加速发展。

中心在大厅设置了自助服务区,包括自助挂号、自助查询、自助取化验单、自助检测。

3.卫生人才队伍有机更新。

切实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先后邀请省市专家来中心岗位培训10余次,专家定期坐诊,现场进行传、帮、带,至上级医院进修学习4人,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班70余人次。

(二)注重统筹发展促均衡,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完善。

1.接种环境大变样。

新扩建的预防接种门诊整个流程从预检、取号、登记、接种、留观标识清楚,不走回头路,年底以高分通过了五星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杭州市的评审。

2.妇幼管理创星级。

设置保健楼,健康人群与患者从功能区域上分离。

管理设立ab岗,划分相对独立责任区块。

中心妇儿保门诊均成功创建杭州市五星级妇保、儿保门诊。

3.全区管理有突破。

启动市级星级门诊创建工作,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剖宫产率43.44%,比2012年下降6.6%,位居杭州地区先列。

(三)注重提质增效强管理,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

1.“四定”控费更规范。

全面实施“四定”控制法,运用电子系统对医务人员“开方用药”实行动态监控,实施一年来,抗生素使用比例17.76%,静脉点滴处方比例4%,在全区处于较低水平。

2.“四诊”服务更便捷。

一是预约诊疗。

开设2个全科预约门诊,延伸服务,预约制在妇保科、儿保科、口腔科、针推科等进一步推广。

二是定制诊疗。

设立“慢病联合诊疗中心”,有健教候诊区、监测区、诊室。

首席医师坐诊,做到边诊疗边管理。

三是联合诊疗。

开展医护联合、多科联合、上级专家联合,推出高糖联合、糖眼联合门诊等。

四是双向转诊。

通过区邦泰预约与省预约挂号平台,直接转诊到上级医院专家处,落实回访使管理延续。

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中心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活动,党团联合结对采荷老人公寓,种种举措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居民满意率达90%以上,在卫生系统第三方满意度测评中位居第一。

三、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xx年没有变更情况。

四、涉及诉讼情况今年没有涉及诉讼事项。

五、社会投诉情况今年共接到社会投诉6起,其中医疗质量方面3起、服务流程方面2起、后勤保障1起,中心通过了解、协调、解释与整改等措施都已解决。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文化建设有待深化突出特色---荷文化,慢病管理有待进一步精细化,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七、下步打算。

1.强化慢病管理,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年检结果。

合格。

举办单位。

审核意见。

经审查,以上情况属实,同意申报。

杭州市江干区卫生局(盖章)20xx年3月31日事业单位年度报告表2。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

“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十三届国务院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由此形成。1993~1999年是“双轨制”改革的初期阶段,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改革正式开启。随后,云南、福建等省也陆续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改革的文件。2000~2014年“双轨制”改革迈入稳定发展阶段,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广东、上海、重庆等五省开展养老保险试点改革。从2015年起“双轨制”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等文件。这次改革力图从体制与制度上化解“双轨制”,是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

(一)改革中的政策衔接问题。

如何处理老人、中人、新人三种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新一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最迫切的问题。改革方案明确规定,以2014年10月1日为改革时间节点,将改革群体划分为三种类型[1]:一是“老人”,改革前已退休人员,这部分人群不受改革办法影响一切照旧。二是“新人”,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按照改革后方案参加养老保险,“新人”与“老人”在养老金的待遇差距关系到政策的合理衔接。三是为“中人”,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中人”这部分群体规模大,内部结构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保证“中人”在改革后待遇水平不降低是这次改革的重点。目前国家已明确“中人”养老金的改革方案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过渡性养老金”(“2+1+1”结构),其中过渡性养老金是专门为“中人”建立的直接补贴机制。此次改革的重难点核心在于如何合理确定“中人”待遇及其补偿标准。

(二)替代率过低问题。

新的养老保险改革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最为关心的一点就是退休之后,养老金的待遇会发生多大幅度的变化,替代率是否会下降。在改革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与财政供款,其综合替代率按照不同工龄与级别大致能达到原工资水平的80%~90%。在改革后统一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个人按工资的8%缴费计入个人账户,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纳入社会统筹账户。在企业年金不确定的情况之下,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从原来的80%~90%下降到60%左右。这势必会影响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生活质量,如果不补全待遇差别这部分的利益群体肯定会产生心理抵触。

(三)“并轨”增加财政压力。

早在2008年五省就推进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金试点改革,但是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遇到较大的阻力,有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年金制度尚未建立,配套的工资改革机制缺乏。这就造成改革的人群感到不公平,积极性不高。为了弥补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中人”的待遇问题,国家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起视同缴费期限的账户资金、过渡性养老金及职业年金,这就造成巨大的“转轨成本”。根据专家测算,事业单位“中人”成本约3.7万亿元,机关单位“中人”成本约4.5万亿元,“中人”的转轨总成本比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还高出2倍多[2]。

(一)出台改革实施细则,明确“中人”补贴标准。

国务院虽然颁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但就文件本身来看只是大概的思路框架,具体改革方案尚未公布。内部人士推测,详细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出台将在未来公布。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改革实施细则,只有这样各个地方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撰写地方事业机关“并轨”的实施办法,把养老保险改革落到实处。在改革细则中,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是明确对“中人”的改革补贴标准。据有关专家预测“中人”的平均补贴水平应该在1000~1500元[3],但是要根据内部结构差异具体测算,为避免有些中人待遇明显下降,对低于“中人”养老金底线水平的应给予额外补贴,对特殊情况预留政策空间。其二是明确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年金制度标准,应该尽快出台职业年金的管理办法,制度标准等,统一管理。

(二)积极应对财政压力挑战。

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预测解决“中人”补贴额大致需要8.2万亿,加上空账问题、隐形债务问题等,可想而知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压力巨大。要解决“并轨”带来的财政压力问题这就需要开源与节流。针对“开源”:首先,加快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结构有方向性优化使财政适当倾斜。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加大投入,使各阶层、各个群体共享改革的红利。其次,推进养老保险金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养老保险金保值增值问题。国务院在2015年出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在保证养老金的安全的情况下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例如购买证券、基金投入股市等等。针对“节流”:则要强化养老保险金流出的管理,每年审计核查地方政府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工作,对于有违规操作或者是现象一定严惩不贷。

(三)加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增进社会公平。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才是社会养老保险的大流,虽然机关事业单位破除双轨制,其实养老保险待遇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同时期退休的企业养老保险替代率约为40%左右)。要真正的实现社会公平,就要同步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第一,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增强了互济功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惠及更多的社会群体。第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为了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有专家呼吁降低企业养老金缴费率,同时也应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保险改革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或者企业养老保险改革都迫在眉睫。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关于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吧!

颁布时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试点单位。

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

方案内容。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因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以后每年提高一定比例,逐步达到8%。有条件的试点省(市)可以适当提高起步比例。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本人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可以继承。

(二)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本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20xx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详见附件)。

本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本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本方案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三)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为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务院统筹考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四)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为建立多得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的人才竞争能力,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制定。

(五)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三、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待条件具备时,与企业职工墓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管理使用。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基金按照国家规定管理和投资运营,确保安全,实现保值增值。要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工作,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基金随同转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到机关或企业时,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按照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印[20xx]13号)规定执行。

(三)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按照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继续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四)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试点地区可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适当充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和经费,为社会保险机构提供相适应的工作条件。社会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和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

四、改革的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包括国家机关单位公务员)。

国务院日前决定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人手一张社保卡,吃财政饭的要缴养老金了]。

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改革决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如此一来,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养老缴费和发放都基本一致,“体制内人员”以前的完全吃财政饭,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

[力保待遇不降低,老中新三类人区别对待]。

改革后,这4000万人的退休后待遇咋样?决定明确,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总的原则实际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原待遇维持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新人”是指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将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之和。这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一致。“中人”是指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设定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待遇的新老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养老金不再按级别,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一直以来,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往往存在退休前突击提升职级、职称的情况。这是因为,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按照职工退休最后一个月工资一起发,并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进行调整。改革后,将按照本人历年缴费多少、缴费期长短来计算养老金标准。这意味着,小明即使退休前没有被提拔,但由于他的缴费年限长,也可能比他的上司领的退休金要多。更关键的是,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所以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而同样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即除数越小,因而待遇水平越高——这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意思。

事业单位改革消息

“听说明年要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我今年58岁,退休时是否就无法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了?”近日,家住吉林长春曾先生有这么一个疑问。

年龄划线?或以工龄划线。

之前有报道称,一些50多岁的事业单位职工,因担心改革触及自身利益而寻求提前退休。这种担心的前提是,他们猜测改革或以一般退休年龄划线。但这并无依据。

对以年龄划线,说法其实很多。此前有地方官员建议,为减少改革阻力,可将更多人划为制度的“老人”,如以45岁来划线。还有人说,可从改革时起,之后入职的按新办法,在职的将年龄折算成缴费年龄。

对外经贸大学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孙守纪认为,对完全按政策出台所在年份,相关待遇“一刀切”的担忧,不用过于紧张。他指出,事实上,不少涉老待遇的遗留问题,正是由于当年政策出台时,因退休时间前后不同而造成待遇截然不同,“未来应该不会这样”。

孙守纪认为,未来或将根据工龄进行改革,“如以工作30年为标准,超过的按原制度,有利于减少阻力。年龄小、工作时间短的还有较长时间,可建立职业年金制”。他指出,为避免新政策导致退休待遇降低情况,国家可能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对改革时仍在职的人员予以政策倾斜。

社保基金:成立公司来增值。

养老金的发放,都要从社保基金中支出。据国家有关部门今年10月发布的报告,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790亿元,支出16699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4%,支出同比增长达20%,社保基金支出同比增速明显快于收入增速。对此,学界关于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的担忧常见诸报端。

如何确保将来不会无钱可发?北京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军认为,要对基金进行投资增值。自1993年以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投资主要是存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以2%至3%为主,缩水和损失较大。王国军分析认为,将来有可能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在确保较低风险的前提下,投资一些稳健的收益大的经济领域,“确保资金安全,退休人员有养老金可领”。

养老待遇:各种补助应整合。

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整合各类分散、“碎片化”的补助救助措施和资金,完善低保、抚恤等政策。据有关资料,当前养老待遇及相关补贴政策已呈现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按照退休人员年龄层次来划分的补贴就有低龄补贴(60~80岁)和高龄补贴(80岁以上)两种,就低龄补贴来看,省级统一建立的有三四个,地市级统一建立的近20个,县级统一建立的20个左右。而且同种补贴,在金额上各地也存在很大差异。

王国军认为未来应将各种养老补贴予以整合,参考国外建立统一的基础国民年金,“不以地域、身份、职业为区分标准,在确保每位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都能有基础养老保障的前提下,再根据退休前工作性质和贡献确定养老金增长幅度”。

企退人员养老金上调。

自开始,我国每年都要调整一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完成了今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工作,北京每月人平均养老金水平达到3050元排在首位。

31个省市区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具体办法各不相同,一般采取普遍调整和适当倾斜两种方式。以湖南省为例,普遍调整,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110元,再按本人缴费年限,每满1年,月基本养老金增加2元。适当倾斜,年满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增加50元;年满8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增加70元。

在调整幅度上,各地基本按照国务院要求,上调幅度均为10%左右。以河南省为例,20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1764元,调整后月人均增加176元,增幅约为10%。

事业单位管理改革论文

在我国,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一门专业会计。近几年,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现状根据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共财政资金通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公共财政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情况;财政部门通过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行政经费、事业经费的使用情况。会计期末,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将行政经费、事业经费的使用情况以会计报表的方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再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汇总编制政府的财政决算报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财政资金活动和管理的程序,体现了“统一管理、分级领导”的预算管理体制,突出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目标。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推广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的实施等,使得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使预算会计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财政资金的流转程序。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置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给供应商或收款人,单位只见预算指标不见钱。这就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应当如何反映这一类业务?各单位集中存放在国库的预算结余资金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又如何界定?”此外,行政和事业单位应在何时确认购入的资产?购入的资产按什么金额入账?总预算会计应在何时确认财政支出?支出按什么金额入账?这些新情况到涉及到预算会计收支确认的基础是否改变和如何改变的问题。

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政府绩效管理的需要。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政府会计核算和预算编制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存在如下缺陷:一是只反映当期的财政资源,无法全面反映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成本波动的情况,不能充分反映政府公共管理的相关成本,也不利于政府部门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二是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不包括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因此许多实际存在的现实债务不能得到反映,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三是不能客观反映预算结余和预算执行成果。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反映当年预算结余,可能存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经常出现预算已安排,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而不得不作为年终结余处理,从而出现年终结余虚增的现象。缺乏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我国政府会计报表包括财政总预算财务会计报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但各套会计报表自成体系,报表项目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缺乏一套能够完整的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这既不利于对政府财务受托责任进行核算,也不利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首先,目前我国政府决算报告是一种只反映政府收支预决算的`单一模式,按照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告无法综合反映政府财务资源、负债和净资产全貌,也不能以统一的形式完整地提供预算资金收支和分帐核算的社会保障基金、国债转贷资金、预算外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专项资金的总体财务信息。其次,基建会计独立于单位会计,基建会计报表中的在建工程和基建借款等内容都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导致单位会计报表往往并没有完全反映该单位的资产负债全貌。由于基建会计与单位会计之间的独立,导致报表的分析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调整;再次,现行预算会计报表项目列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行预算会计报表中的负债没有流动资产和长期负债的分类,根本无法判断流动性债务风险。

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完整、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现行预算会计虽然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包括未来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由于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例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并未包括进来,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另外,长期以来,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因而造成预算会计仅侧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财政每年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主要是针对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或有负债、税式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不仅立法机关、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自己也缺少了宏观决策所需的重要信息。

改革我国预算会计的相关措施重构预算会计体系。

将我国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重新划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或简称事业会计、单位会计)两个部分。更确切地讲,是用政府会计和事业会计两个概念取代预算会计概念。由此形成我国整个会计体系及其三个组成部分:政府会计、事业会计(单位会计)、企业会计。其中,政府会计由财政总会计(或称预算会计)和行政机关会计(或称机关会计)组成,因为各行政单位都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二者可以说是总和分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政府会计;再者,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等付诸实施后,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加强,行政单位资金的运行同财政、国库业务活动运行融为一体,因此,两个会计制度通盘安排是十分必要的。事业会计由原预算会计的一个部分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以区别于政府职能。选择此种观点的原因在于,目前许多事业单位日益走向市场,在资金上与财政逐渐脱钩,实行自负盈亏’而且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内容变化最大,对预算管理影响最直接,这种变化和影响已经涉及到对资金收付记帐法、预算会计准则以及科目分类和核算过程等各个方面,所以应将其独立出来。

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修正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和政府的受托责任;而收付实现制可以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的变化,便于帮助政府确定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和债务规模。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反映政府收支全貌。权责发生制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必要手段,也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发达国家同政府会计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这一会计基础。我国预算会计会计基础应是渐进式转变,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先报告系统后预算系统,先个体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权责发生制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权责发生制基础不仅反映当期的财政结果,同时抓住当期决策的长期结果。使政府活动从纯粹的预算分配向积极的财政管理扩展,从而提高了政府整体对人大会的受托责任。

第二,有效控制财政支出。收付实现制在传统的预算管理中对控制支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只是侧重于对一个财政年度内资金拨付“不超预算”的控制,这种控制模式往往将财政资金控制者(如财政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者(如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对立起来,前者往往掌握预算的“最后防线”,后者却想方设法为自己多争“预算”份额,所以这样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控制,而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财政支出的总额。权责发生制则是从政府部门的产出即提供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规模及质量上确定拨款,它将责任和义务的发生作为确认基准,关注的是所消耗的资源及其为其所支付的价格,从而使管理者即财政资金使用者从根本上关心资金使用的效率,便于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进行资金管理。

第三,有效地评价政府绩效和工作效率。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并不能反映政府当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成本,因而也就不能实现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权责发生制则将重点从投人转向结果。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政府会计信息,对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使政府的业绩透明化,有利于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改造职能的状况以及它们的工作效率。

第四,为防范国家财政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政府长期的债务,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地进行反映,只能在偿还当期予以确认,本期应承担而在未来期间支付的债务及利息无法反映,因而往往低估财政风险。权责发生制能够真实、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各种风险情况,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五,提高政府的长期持续能力。随着现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加强,众多的需要知道政府事务的人们要求有全面和透明的信息来评估政府的责任。权责发生制下,政府拥有的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清楚的反映,对财政支出区分为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对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长期决策,提高政府的持续能力。

改进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政府财务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方式,也是披露政府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会计报表不应只提供给政府部门,更应提供给与政府服务和政府收入息息相关的广大社会公众。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包括:及时提供有关政府支出和成本的可靠信息,以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和控制支出;及时进行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外部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将会计系统与计划、预算、现金和债务管理及审计系统相结合;报告有关非现金资源的信息(资产、负债、人力资本);报告有关政府产出或政府政策后果的信息,促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成本管理;编制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等。

总之,预算会计需要与时倶进,不断改革,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只有改革,预算会计才能发展,才能使我国预算会计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的道路,才能使我国预算会计与国际接轨。

事业单位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为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求和要求,我所在的单位举办了一次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培训。这次培训的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改革方向、当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良好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段:从政策解读的角度谈培训内容(300字)。

本次培训有幸请到了一位政策专家,他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进行了全面解读。他讲解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通过政策解读,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也搞清楚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政策解读不仅让我们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更让我们在实践中能够准确把握政策的要求,做好相应的工作。

第三段: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300字)。

在培训中,我们从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事业单位改革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了解到在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沟通和协作解决问题。同时,还学习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看到了改革的效果,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改革的理解,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我们在事业单位改革中遇到问题时提供了参考。

第四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角度表达收获(200字)。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改革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明确了学习中的方法和态度。首先,学习要主动,不仅要听讲,还要提问,积极与他人交流,确保学习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其次,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改革的需要。最后,要善于总结和应用,将学到的理论和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五段:总结心得体会,展望未来(200字)。

通过这次事业单位改革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初步了解了改革的方向和方法。同时,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明确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所在的事业单位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为实现我国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这次事业单位改革培训,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我对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方法。同时,我也明确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我相信,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会积极投入,不断进取,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作出自己的贡献。

县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的探讨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作为这一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积极影响。在经历了事业单位改革后,我对于这一改革的看法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认识。下文将从管理体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和社会形象等方面,分享我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改革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繁琐的审批流程和行政程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得到了简化和优化,行政效率大大提高。现在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本身,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得到了实质性提升。过去,事业单位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且缺乏灵活性,很难提高收入。而通过改革后,我们的工资制度变得更加科学公平,工资水平和工作成绩挂钩,使得努力工作的员工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仅激励了员工的积极性,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事业单位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在改革之前,我们工作的环境往往比较陈旧,设施不完备,给员工带来了很多困扰。然而,在改革的推动下,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新的办公楼、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给员工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便捷的工作条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四,改革后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得到了明显扩大。在改革前,事业单位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单一,升迁机会有限。随着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加多元化,员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去实现自我价值。此外,改革后的事业单位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使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形象得到了空前提升。改革前,一些事业单位因为行政化管理和部分员工的不作为、不负责的行为给社会留下了不好的影响。然而,改革后事业单位更加注重优化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我们的工作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誉,让我们更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改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和发展。通过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高效,工资待遇得到实质性提升,工作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职业发展空间得到明显扩大,社会形象得到空前提升。改革后的事业单位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机会,让我们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对事业单位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

(参改单位参考模版)。

区公车改革领导小组(xx参改单位主管部门):按照《xxx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xxx区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经我单位xx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我单位的公车改革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1.单位名称,2.单位类型,3.财政预算资金总支出情况,4.人员编制情况,5.现有人员情况。

我单位计划于xx月xx日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并于xxxx年xx月底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二、参改人员情况1.本单位参改人员总数,2.改革后领取公务交通补贴人数,3.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人数,4.本单位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详见附件3)。

三、

车辆保留与取消情况。

1.本单位改革前车辆总数。其中,主要负责人工作用车、机要通信应急用车、必要的业务用车、特种专业用车等车辆数量。

2.改革后保留车辆总数。其中,需列出车辆保留明细。(详见附件4)3.改革后取消车辆总数,以及车辆报废和上缴等情况。(详见附件5)。

四、司勤人员安置情况1.本单位改革前司勤人员总数,2.各种用工方式的司勤人员数,3.改革后各种途径安置司勤人员的情况。(详见附件6)。

五、车改节支情况。

1.改革前(xxx年度)本单位公务交通总支出(其中财政预算资金总支出)。具体来看,公务用车更新购置费、运行费、司勤人员支出、公务交通报销费支出、已实行车改单位交通补贴支出、其他相关支出。

2.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其中计划财政预算资金总支出)。具体来看,保留公务用车更新购置费、运行费、司勤人员支出、公务交通报销费支出、公务交通补贴支出、其他相关支出。改革后,本单位节约公务出行资金额和节支率。(详见附件7)。

六、其他情况。

根据主管部门要求,需补充的相关情况。本单位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当否,请予批复。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xx。

参改单位。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国家率先在企业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展却极为缓慢,几乎停滞。由此便形成了“养老金双轨制”。养老金并轨指的是c关事业单位和普通企业职工不同的养老制度,其资金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拨付的,而一般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是通过社会统筹的形式筹集的。养老金双轨制度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有过大差距。因此,只有全面分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我国的养老金并轨,不是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养老方案简单地变成与企业职工同样的养老方案,而是使两者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最终养老双轨制退出历史舞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对并轨起点与过程的有效管理,实现养老金层次的重新划分,并切实提高其公平性,还需要将养老金改革纳入到职工的分配制度中。当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度缓慢,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金并轨,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在并轨统筹基金上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依靠公共财政拨付的办法,使得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以同样的方式缴纳社保,以尽可能减小财政负担,弥补养老金缺口。在并轨支付渠道方面,当前企业职工需要通过自筹账户缴费,存在很大的“空账”风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则是国家拨付,没有任何风险。将两种支付方式并轨后将通过风险分担的形式降低企业职工的风险。在并轨养老标准方面要尽可能的缩小当前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待遇差距过大,有失公平的现象,只有将两者并轨才能提高养老标准的公平性。

二、建立多元化养老体系,保证养老质量不降低。

当前养老金并轨出现的最大阻力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担并轨之后,养老待遇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得养老金并轨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要做好宣传,要站在国家、个人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尽可能促进社会共识,降低改革阻力。除此之外,构建多元层次的养老体系。第一个层次,发挥最基本的保障作用的基础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机关事业单位及个人缴费共同负担,推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有机结合的资金筹集办法;第二个层次是发挥补充作用的职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实行的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制度,也就是个人缴费账户的积累制。第三个层次发挥提高作用的储蓄型养老保险。这一层次是由个人自愿选择性的加入的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及时间的长短都由个人自己决定。

三、养老金并轨循序渐进,实现新旧制度平稳过度。

在养老金制度的影响下,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职工在养老方面的待遇有过大差距,这就使得并轨制度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因此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做到两种制度的完全并轨,还有很大难度。这就需要养老管理部门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逐步开展改革活动,尽可能降低矛盾问题的出现,最终实现从旧的养老制度过渡到新制度下。具体来讲,首先采取逐年替代的措施。机关事业单位应建立一个单位缴费与个人缴费有机结合的个人养老金储蓄账户,逐年减少国家财政拨付的资金数目,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可领取到的养老金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一直到彻底替代,最终退休金完全推出舞台。其次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的衔接方法。对于已经退休的“老人”执行原有的规定,保持原退休待遇不变;对于新办法实施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执行新的规定,其退休待遇由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组成;对于新办法未实施之前就已经工作,但目前仍在职的“中人”适用过渡办法。即每年度政府或事业单位只要补齐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

总之,当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存在过大差距,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这就导致人才的流动呈现出很大的不合理性,大大增加了政府机构的财政负担,因此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因此,相关部门在养老金并轨改革中应精准理解养老金并轨内涵,明确科学的并轨方向,积极多元化构建养老保障制度,保证养老质量不降低,并应遵循循序渐进改革原则,以平稳过度新旧制度。

事业单位改革消息

3月7日,以“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为主题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财政部部长肖捷用多个数字就地方债、减税降费、ppp及个税改革等热点问题做出回应。

负债率约为36.7%,还有举债空间。对于地方债问题,肖捷回应到,“去年年末,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去年gdp初步核算数计算,负债率约为36.7%。根据预测,预计到今年年底,负债率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如果与国际水平相比,应当说中国政府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

肖捷也谈到,财政部高度重视风险问题,采取“开前门”和“堵后门”并行、保障和规范并举等措施,一定能够合理控制住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切实把债务风险关进笼子里。

企业今年再减税费55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都提出,要继续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给企业直接减轻的税费负担加在一起,约有550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确保落实到位。”肖捷说。

ppp项目落地率超30%,落地周期缩短。肖捷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已经签约落地1351个ppp项目,总投资达到2.2万亿元,项目落地率超过30%。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项目融资的环境,加大业务支持和项目推介的力度,推动ppp项目更加规范运作。

“目前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设计和论证中,”肖捷表示,基本考虑是,将部分收入项目实行按年汇总纳税。还将考虑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黄伟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快推进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并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加大对广西补短板的支持。

黄伟京在审议预算报告时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财政部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大力支持“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推进财税改革与立法、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建设、着力提高财政支出绩效、高度重视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按《预算法》要求规范预算管理,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他说,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安排增长5%,既实事求是,又积极稳妥;支出预算安排增长6.5%,与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7%,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9.5%,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长19%,并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补短板支持力度。在预算报告中,中央各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大幅压减一般性支出,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体现了节用裕民。预算报告还提出,提高支出精准度、提高补贴政策精准性等一系列新思路,对地方财政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财政部立足中长期的工作谋划,在预算报告中提出了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的'支持力度、改变支出项目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加强对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规范管理等一系列新举措,尤其对防范财政风险进行了重点部署。

黄伟京介绍说,自2016年以来,广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2016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2454.05亿元,增长5.2%;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72.48亿元,增长10%。2017年,广西将继续扎实有序地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尤其是全力抓好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积极推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建立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增强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切实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地方税体系,统筹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等重点工作。

黄伟京认为,从实践来看,目前地方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比如:地方税体系构建方案尚未出台,顶层设计不够健全;在收入、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目前中央的顶层设计尚未最终确定,地方在推进省以下收入、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时面临不确定性;在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面,除了扶贫等涉农领域以外,其他领域还没有统筹推进。因此,恳请中央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力度指导地方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广西经济发展底子薄,在财力保障方面存在自给率严重偏低、人均财力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希望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广西补短板的支持力度。”黄伟京说。

据了解,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但目前其享受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占全国的比重,均明显低于其少数民族人口和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从目前来看,广西在扶贫、交通等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短板,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亟须在短期内大幅增加补短板的财政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