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登高教案设计方案范文(17篇)

小编: 紫薇儿

计划书是我们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基础,只有制定了明确的计划,我们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标。通过阅读这些计划书范文,可以加深对计划书写作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让学生越学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事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

古诗鉴赏应该上出特色来!《定风波》的特色有:序词对应、象征比喻、诵读品味、炼字炼词、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对于趣味很着迷,就选择了趣味。经过涵泳文本,我发现了20种趣味。我在试讲课上,全部点到了这些。课后老师们提出建议,不要面面俱到了,给学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点即可。

我觉得有道理,马上选准了一个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来又试讲了,有老师又提出建议,理趣繁杂,学生自主性不够,教学语言不干脆。我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修改。总共五易其稿,敲定为三个理趣,三种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画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另外,课件中的图片、文字、音乐,有效地助推了课的丰富性和流畅性,加之使用遥控笔,我可以灵活地掌握课的节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学生面前进行交流。信息技术助我一臂之力了。这节竞赛课,评委和学生反应都较好。

从理论到实践,我觉得古诗词鉴赏课要突出特色,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多让学生解读,板书要精炼,再辅之以有创新的信息技术,定能打造出高效、长效的优质课堂!

语文课文《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具:

课件、表格、头饰。

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3、思考预习中的三个问题。

4、学生训练准备表演。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指名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说名字的含义。

3、板书课题,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轻声读文,了解内容。

2、把各部分内容所在段落找出来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

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

2、指名汇报,了解结果。

四、师生交流,学习重点内容,

1、学习第十段。

(1)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看表演,你喜欢谁,为什么?

桃子:我是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你要是尝一口呀,准会甜到心里头,老人小孩都喜欢我。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在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有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要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3)学生发表意见。

(4)学生齐读第10段。

2、学习第12段。

过渡:让我们看看父亲是怎么说的?

(1)指名读。

3、学习第13段。

过渡:也就是说,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一句话回答。

(1)指名读。

(2)理解“体面”的意思。

(3)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生活中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很有好处和人?

(5)生活上有没有既讲体面又对别人很有好处有人?

(6)你喜欢哪一种人,你准备怎么做?

4、理解“落花生”的含义(板书)。

5、小结课文。

五、指导朗读。

1、小组串读。

2、小组分角色读。

3、全班分角色读。

六、拓展练习。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

散文凝炼质朴,蕴藉秀美,生动有趣。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习价值。文学作品的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文学作品里面现代散文又占了更大的分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语文教师着力探究的问题。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进行了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教学,如:歌曲导入、真情访谈、激情辩论等。

语文课文《登高》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8课《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王二小正在干什么?(板书:放牛、放哨),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1)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2)”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3)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语文课文《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语文课文《登高》教案设计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

2.教师范读。

3.集体朗读。

4.听朗读录音。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写。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明确:悲壮。

六: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七、集体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九、板书设计。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习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相关练习完成。

信息技术应用:

在导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幻灯片展示苏轼的成就,让学生猜是哪位词人,课件中插入一些图片和古典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师生配合下完成对苏轼的了解。朗读感知部分,播放古筝音乐,老师泛读,学生齐读。同时幻灯片展示问题:小序有何作用,都交代了什么?赏析环节,充分利用课件较大的信息涵盖量,补充相关信息,旁征博引,让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该词的艺术手法。课堂延伸,补充苏轼其他词作,帮助学生了解苏轼达观超脱的精神品格。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青冥飞甍高垣睥睨连亘霄汉逾时倏忽。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外查阅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4、背诵整首诗。

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

1、诵读注意事项。

2、听录音学习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

注意:狼狈已而料峭萧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见ppt)。

(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

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背诵整首诗词。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五、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有的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的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的人虽没带伞,却依然在风雨中漫步。

面对这一生活场景,你更认同哪一种处事态度?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穿林打叶(眼前风雨)。

一蓑烟雨(人生中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净空)。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画鸡》这篇课文是一首古诗。通过对一只大白公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公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这首古诗以“画鸡”为题,从绘画的角度写“公鸡”,通过描绘的过程,赞美公鸡的美丽和贡献,培养儿童喜爱大公鸡、学习大公鸡的思想感情。全诗共四行两句,分两层。第一层(1~2行),具体描绘公鸡威武神气的样子。第二层(3~4行),点明公鸡言行作用。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抓住古诗的特点,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一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表;二是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汉语拼音l,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试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够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用口头或图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要求认识的字,会写3个字。

2、学生能理解诗意,能背诵全诗。

3、体会学习拼音识字的乐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其中,学生能初步运用拼音试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四、设计理念:

主体性教学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新的自我。我们应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五、教学流程:

(一)引入:

首先,我以看图说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对公鸡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画鸡。这时我用拼拼音的方法,让学生试读生字,拼读生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拼音的注意。接着,通过引导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以拼音为凭借认识相应的生字词,并顺利过渡到试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1、指导试读古诗,学习生字:

1)让学生试读古诗,初步运用拼音来学习生字;同桌间互读古诗,相互帮助学习生字。

2)用手指着书,跟着录音读古诗。从而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位置,纠正字音。

3)检查,指名读,引导学生评价。

4)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6)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7)全班齐读。

8)分组比赛读。

2、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通过“开火车”、“抢答”等多种游戏活动,使单个生字反复多次,不断与学生见面,激发学生兴趣,动静结合,最终达到准确快速认读的程度。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4)教师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生字进行多种方法构建、学习。

例如:a、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b、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c、数笔画。万:一笔横,二笔撇,三笔横折钩,一共有三笔。

d、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e、找朋友。户:“尸”字上面加一点,就是“户”字。

f、出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领读)。

g、给生字戴帽子:拼音作帽子,找准生字给戴上。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大面积,分层次的听读、识字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整体记忆,发展儿童了的语言;同时,利用拼拼音的方法和无意识的识字作用,达到识字的目的。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

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开。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4、突破难点,学习最后两行。通过认识祖国的地图,教读祖国的名字和欣赏祖国的风景图片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

(四)、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因为学生预习时,大多已经将古诗背诵会了,所以该环节只需要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即可。

(六)、回读古诗,完成作业。

1、按古诗原文填空。

不敢轻言细语,一叫开。

大公鸡。

样子颜色打鸣。

2、画一只大公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画的左上角题上《画鸡》这首诗,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七)、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样子,从而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继续保持,并促进了学生间,学生和家长间的交流、沟通。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人教版教案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为了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培养德、智、体、美、劳人才,根据学校安排,特制定音乐课外活动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器乐队:

每星期一、三、五下午课外活动为训练时间。

辅导老师:学校音乐老师。

地点:音乐教室。

二、舞蹈队:

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周一课外活动。

辅导老师:聘请校外老师。

地点:音乐教室。

三、合唱队:

训练时间为每周二、周四。

辅导老师:学校音乐老师。

地点:音乐教室。

学期结束之前,各小组分别排练好节目,由学校教务处、政教处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并进行评奖活动,另外,各队还要负责排练节目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要求获得好名次。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良好的音乐素养。

2、通过舞蹈形体训练锻炼孩子们的节奏感,使学生体态、动作协调优美。

3、通过口风琴的训练,使口风琴的全体成员都能产生一种自豪感、集体荣誉感。

4、展现我校的素质教育和精神风貌。

三、活动设想: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音乐课外教学的延伸。合唱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被广人民群众喜爱并可直接参与的群众性艺术形式。它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并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

四、训练模式:

1、保证训练时间、保证人员到位;

2、采取老队员带新队员,小组与全体相结合训练的模式;

3、训练学生节奏感,使学生体态、动作协调优美。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音乐表现力,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5、树立精品意识,争取家长支持,做好安全工作。

五、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

2、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六、具体工作措施:

1、狠抓教学常规管理,重点放在纪律的管理上。

2、以实践为主,对重点、难点多启发、多示范、多引导。

3、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习惯。

4、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一课时。

一、导入: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xx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读为本,随文识字,并让学生“会学”。

教学过程。

1.小朋友,我们来玩一个分苹果的游戏,好不好、请翻开语文第9页语文天地,铅笔宝宝要请小朋友把写有10个阿拉伯数字的苹果放到相应的盘子里,第一个苹果已经分好了,请大家也拿出你们的铅笔和尺子,照样子连一连。

2.大部分小朋友都分对了,还有个别不会的不要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数字。(揭题)等学完课文以后,你们就都懂了。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美丽的农场里也有数字,你们看,你们听——(点击课件显示农场图,听到动物叫声)你觉得这个农场怎么样、(个别答)农场里的动物可多了,快把你看到的动物告诉同桌吧!(生同位说)谁来说说天上飞着什么、(个别答)草地上有什么、(个别答)水里游着什么、(个别答)强调讲完整句。

农场里的动物不但品种多,而且数量多,有个粗心的饲养员数了半天也数不清,小朋友能帮他数一数吗、(点击显示饲养员)请把课本翻到第7页,四人小组合作,在书上数一数每种动物有多少。(生分四人小组数)数好了吗、快告诉饲养员吧。(个别答,点击显示相应的动物、叫声和句子。)开火车、轮船读“两匹马”“三只小羊”“妈妈”“四只鸡”“叫喳喳”“小虫”。

1.跟录音轻声读。把我们刚才读的连起来就成了一首很好听的数字歌了。(显示《数字歌》)请大家轻轻地跟着录音读一遍。

2.同桌练读。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练读,要是同桌读得好,你可以夸夸他,要是同桌有些字读得不准,请你帮助他。

4.做动作读。看,农场里的动物多可爱呀!谁能学着它们的样子来读、你喜欢哪一种动物就学哪一种动物,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个别做动作读)我们请女孩子一边做动作一边读看看像不像、女孩子,起立!真棒!(师边做动作)男孩子有勇气跟她们比一比吗、男孩子,起立!真是一群小演员!

5.有表情地读。刚才,我们认识了10个数字,还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动物,多高兴呀!你们高兴的时候会有什么表情呢、有表情地来读《数字歌》。

6.看提示背诵。大家笑得真甜呀!现在,请把你们的课本盖好,老师把数字歌藏起一部分,小朋友还会不会读呢、同位互相试着读一读。(点击去掉“牛、马……”生背一句出一句)。

7.看图背诵。真聪明、这回老师把数字歌全都藏起来,小朋友看着能背吗、(点击儿歌消失)能背的小朋友起立,(齐背,背一句点击出一句。)真了不起!

1.抢读生字。有几个调皮的字娃娃要出来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大家喜欢吗、你看到哪个字娃娃的脸变红了,就赶快喊它的名字,它就会跳出来。(点击生字变成红色,生读后字从儿歌里跳出来。扩词:“数”“小”。)。

2.让学生明白识字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应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在学校里、家里和大街上找一找这些字娃娃,你们在什么地方还发现它们呢、(个别说)还有很多小朋友都发现了,请你们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看来呀,识字不光是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认识更多的字。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现在,老师让大家都来当故事大王。这儿有个小故事,里面的字我们以前都见过,谁能把它讲给全班小朋友听、(一人起立讲)我们请某某来讲故事,大家欢迎!(齐鼓掌)你讲的故事真好听!请其他小朋友也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要是哪个字忘了,同桌可以互相帮助,一块儿把故事讲好。(同位讲)。

丁丁的朋友。

丁丁在学校有五个好朋友:小羊、小鱼、小马、小鸟和小牛。每天,丁丁都会把他们数一数:“一、二、三、四、五。”丁丁和好朋友一起快乐地学习。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数字歌》,认识了10个数字,刚才的苹果,你们都会分了吗、请小朋友回去以后把错的改过来。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六次),这已经成了我校教师每学期的必修课,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总结。通过这堂综合实践课,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逐年提升。

首先是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越来越高。以我个人为例,从第一次制作课件时连“粘贴幻灯片”都不会,到后来会插放图片、影音资料,会使用“超链接”,再到现在基本上能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在这次语文研讨活动中,每位教师的课件都制作得精美实用,课堂上操作自如、恰当,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补充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是授课水平的提高。以前,老师们要出一堂“优质课”,绝对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一两周时间的精心准备,还要反复试讲,并请多位教师帮忙听课修改,还美其名曰“磨课”。再看现在,老师们的备课效率越来越高。就拿赵翠秀老师来说,从抽签到上课,仅有两三天的时间,但她课件做得精美,课上得精彩。而且这还是在不耽误正常上课和班主任工作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教学能手的水平。这一点足以说明我们的老师在经过了一次次“教学研讨活动”的磨练,教学功底更加深厚了。

在这次活动中,我还欣喜地发现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赵翠秀老师善于以单元组为单位,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朱林燕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认读生字、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替换比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仿说等练习同时兼顾,而且训练扎实。这样大容量的高效课堂实在难得。刘洪莉老师则用清丽、流畅的语言,配以优美的画面与音乐,带领学生浏览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收获颇丰。而且刘老师对课文段落的处理方法灵活。“海水”一段文字优美,刘老师就侧重于指导朗读,以读代讲;“海底”一段则补充大量图片,丰富学生的感知,并指导学生进行“仿说”训练;“海滩”一段师生合作描述;“海鸟”一段则让学生当“导游”,侧重了学生的语言实践。王恒云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学写结合。付校长特别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如“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的方法,“边读边做标注”的读书方法,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的方法等等。李良晨老师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通过精读重点语句来揣摩、体会人物的品质。刘峰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高。赵洪亮老师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来理解重点词语,还特别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学生学得高兴、轻松。赵兴梅老师更是给我们青年教师上了一堂优质的示范课。她对教材的把握精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真正称得上是高效课堂。

此外,在这次教学研讨中,老师们的每堂课都突出了本次活动的研讨主题,即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学习清楚、完整的表达的习惯;以及读书写字的良好姿势,举手、站立回答问题的姿势等等。在这些方面,赵洪亮、朱林燕、赵翠秀、刘峰、付存法校长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其他班级也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也暴露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读”的层次不够清晰,朗读不够充分。在这方面,刘洪莉老师对“海水”一段的指导值得学习。

2、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与处理重点不够突出。我们可以找准文章的“切入点”,直奔主题。这一点,赵兴梅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对工具书的使用不够合理。课上,每一个生字都要查工具书,比较耗时费工,可将重点字词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是查阅字典,或像赵洪亮老师那样,课上只查阅几个重点字词即可。

这些问题的暴露,非但不影响这次研讨活动的成功,恰恰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语文教师将在语文教学上继续探索,不断努力改进。期待我们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学走进“百花齐放”的春天!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探究古诗词人性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2.通过古诗词赏析,学习古诗词鉴赏方法;

3.运用多媒体及合作、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古诗词人性美赏析。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语】:

优美的古典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精华,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品质和思想内涵,是蕴含于古诗词优秀作品中的丰富宝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发掘。

【内容】:

探究、赏析:

(讲述)我们读诗,可以通过阅读欣赏,感知其语言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其声韵美,可以发挥想象力,感悟其意境美,通过深入探究,进一步品味其人性美内涵。我们一起欣赏几首优秀古诗词作品,来探究其蕴含的人性美,并学习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

(诗配画)(逐句展示,学生轻声诵读)。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讲述与讨论)。

1.这是一首乐府诗,五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

2.前二句:有哪两个意象?(“线”、“衣”)。

3.三、四句:写了哪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

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离家在外的儿女)的感恩之心。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是最深挚的亲情。这就是本诗表现出的人性美内涵:

(字幕):深挚的亲情。

5.方法:赏析中我们要注意分析诗中的意象。

(字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讲述)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而这首诗的独到之处,好像遗憾。

的人不是自己,反倒是兄弟们感到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语文课堂活动设计方案

课堂活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将客观的学习内容转化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中介与载体。师生双方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如设计得精巧,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主动的活动与探究能获得锻炼、获取经验,进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辩论、即兴演讲、欣赏影音片段……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课堂活动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不断创新,在带给学生新鲜感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优势显著。但我们在活动中往往只注意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而忽视深层次的学习结构,这样很容易使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活跃就可能成为一种假象一一活跃是单纯的行为活跃,热闹的背后是教与学的浮躁,效果并不好。

怎样才能设计出精巧的课堂活动,让课堂活跃更真实,收效更实在?明确的设计原则和开阔的设计思路至关重要。

语文课堂活动设计最基本的原则是要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活动要有“语文味”,要紧紧围绕语文学习的核心问题。余映潮老师在《读报指导》一课中曾设计过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换一种写法描述你对读报的看法,用另外一种语言诠释读报,并给出了范例一一一“读报为你打开一扇门,这里有美丽的语文世界”。下面是学生的发言和余老师的点拨:

生:这里有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师:他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很形象。

生:这里有五彩缤纷的童话。

师:如果把句号改成省略号,就更能引发人们的想象,这里还有好多奇妙的东西。……

这个活动为教学营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为陈述观点而产生表达需要,发言是主动的,有真实的信息输出,这种真实促使学生能动地关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余老师从修辞知识和标点使用的角度加以点拨,让学生获得一种理性的认识,促进学生优化语言能力,提升语言品位。师生交流的过程就是老师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规律,发展和完善语言能力的过程。余老师的点拨像一个柔软的触角,触动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悟。整个活动关注的是语文问题,守住了语文学习的阵地。

具体说来,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例l、在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之后,请你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一下阅读心得。

例2、请同学们在小说题目药后面加上不同的.标点来表达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其实例l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后总结阅读心得,积累阅读经验,但总是用固定的模式提出,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新鲜的形式带来的是学生的兴趣,活动效果相当好。例2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独特的见解,学生在标题后面加了句号、问号、感叹号、 省略号,并就自己加的标点分析阐释,在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精巧的课堂活动,可以叩击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就要求老师先要沉入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想清楚怎样的课堂活动才能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在活动创设的情境中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时,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的课堂活动:

(1)请学生在文章中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片段,诵读并分析语言和情感。

(2)播放他你的mtv。

(3)请学生讲讲自己的父亲、母亲。

在诵读段落、讨论分析文章语言和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己经相当沉默,课堂气氛很凝重。mtv的每一个镜头都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几分钟的静寂之后,好几个学生讲述了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片段,语言连贯,情意深切。

活动中安排播放mtv,情境与文中的情境相似,这间接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老师在学生情感参与的同时,设计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生活的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思想的涟漪。整个活动牵动了学生的心,讲述只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当时的课堂静极了,但学生 们的情感却掀起了波澜,思想受到了震动,教学效果很好。在这个情境中,动情后的安静才是真正的活跃。

思维力度是相对的,活动内容是否有思维力度,要看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思维力度不够就不能帮助学生获得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往往会因无所得而产生思维懈怠。

在学习《阿q正传》一文的课堂讨论活动中,老师抛出了这样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需要精神胜利法,请同学们举例论证。

第一,现代社会仍然需要精神胜利法,它能帮助人们解除心理压力,走出失败的阴影,恢复心理平衡,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如果我们遭遇考试失利,就可以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次小考,并不决定命运,前面还有很多机会。这样我们就能重新拥有勇气和信心,继续向未来挑战。

第二,现代社会不再需要精神胜利法。面对事实的失败,倘若用虚拟的胜利来安慰自己,那是一种麻痹,一而再、再而三的麻痹带来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当你摔倒的时候,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力爬起,而不是坐在地上自我安慰。

第三,现代社会需要精神胜利法,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它调整心态,但不能一味地沉溺其中而不思进取,前进的方向不能改变,精神胜利法只是我们走出阴影的一种手段,不是我们逃避现实、不思进取的借口。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问题使用它。

学生深刻的观点来源于强力度的思考,强力度的思考来源于含金量高的思维活动。活动内容有足够的思维力度,就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就能点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高密度、大容量的思考才更有可能带来深刻的结果。

课堂活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行为参与展示的是学生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的结果,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先有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然后才有行为参与。含金量高的思考活动,能让学生的内心运动和大脑运动强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课堂活动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在老师的掌控之中,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时时监控,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和知识帮助。

一位老师在执教《荷塘月色》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生1、作者为什么要写忽然想起六朝时采莲的事情来了,六朝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2、六朝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作者写六朝是想表现动乱中也有快乐的景象、美好的生活。

生1、作者是希望现实生活中能有采莲的热闹,还是希望自已能做六朝时的人?

生2、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六朝时的人那样,享受生活,得到快乐。

讨论到这儿,学生的思考方向已经跑偏了,于是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很长时间。如果老师能在学生思路开始偏离的时候叫停,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师生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对话:

师、如果我们把六朝换成唐朝行不行?影响文意的表达吗?

生、好像并不影响。

师、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是因为我们阅读时没有抓住语句的主要信息,这个语句的关键词不是六朝而是采莲。不能抓住语句的关键信息,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意,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如果老师任凭学生纠缠下去,课堂讨论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讨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候老师加入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文章,学生就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讨论的实效性能得到保证。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期待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结论,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活动的定向并不影响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开放,例如下面的活动设计:

例3、在练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指导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任意选取一个事物,用下面的句子形式讲出事物的精神及与之相关的人的精神品格——我选择……它有……的形状,它可以代表……的品格。

例4阅读《花的话》,走进“面对面聊吧”,补充下面的句子一一

男孩,如果我是你……

……花,你使我想起了他

宗璞奶奶,我觉得您的意思是……

表面看来,这两个活动都有一定的限制,但这种限制掌控的是学生思考的方向,定向的思考更容易集中,思考集中才可能有比较高的思考质量。

把握了设计原则,还要有开阔的设计思路,思路清晰,活动目的才能更明确。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思路大致有以下几个:

课堂氛围一般可以通过讲述和诵读来渲染,一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效果会大不相同。

例5、如果你是李密,准许你在朝廷上涌读《陈情表》,你会怎么读?

例6、选取《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相关内容改写成散文诗,然后老师再诵读。

例7、阅读《离骚》,教师用古声古韵吟唱。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探究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学生产生了懈怠情绪,探究很难深入下去。这时候,课堂活动往往会有振奋精神、点燃热情的作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思考、比较、分析,使探究深入。如下面的活动设计:

例8、请比较《失街亭》的京剧唱词与小说的异同,并简要分析。

例8、打通了课内和课外,利用课外的阅读资料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热情,而且活动设计直指阅读的专关键问题失街亭,谁之过。唱词和小说不同的立场引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充分,发言质量很高。例9从细微处入手,激发了学生阅读发现的欲望,学生边搜索地思考,发现了很多精彩的细节,如老栓与洋钱、站在树上的乌鸦、坟头那一圈红白相间的花等,对细节的感悟深化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活动效果非常好。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从静听状态转为实践状态,思维由静转为活跃,有利于探究的深入。

在课堂上交流阅读心得可以帮助学生整理阅读的思维过程,并借助交流积累阅读经验,避免学生一边经历一边遗忘。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促使他们梳理自己的思路,汲取别人的阅读技巧。如下面的交流活动:

例10、用自已的方式来诠释你喜欢的句子。

例11、建立网页,师生分话题交流阅读心得。

因为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不同,学生阅读感悟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善于联想和想象,能够将文字转为画面或情境,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去领悟;有的善于朗读,在诵读过程中一点点走进文本,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有的喜欢条分缕析地整理思路,借助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收获。例10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不同的诠释方式 展现的是不同的阅读方式,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借鉴那些适合自己的方式。例11把交流场所转移到网络,好多内向的学生语出惊人,交流很充分。

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丰富学生的阅历,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鉴赏领悟之后我们还可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拓展。如下面的活动设计:

例12、结合孔子的言论及你对他的了解给他介绍一个职业。

例13、带着问题出课堂:做回自己与欣赏他人。

例12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思考孔子思想的价值,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孔子的思想。例13意在帮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跳出来,利用文本的观点来思考自身的问题。这两个活动能够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让阅读材料在发挥学习作用的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思路是为了拓展角度,思路就像车轮的轴心,以轴心为端点发散,我们可以设计出很多新鲜、实用的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