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工作总结(通用15篇)

小编: BW笔侠

教学工作总结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需要在总结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以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学校和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

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

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由加法运算过渡到乘法运算是一次质的飞跃。有史料表明:人类几万年的就学会了用加法,而用乘法则是近几千年的事,既然人类掌握乘法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那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就不可能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我们在教学中最擅长的就是扮演“先知先觉"的上帝的角色。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乘法的存在,所以我们在数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很快.地获得这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回到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创造出来。

前面提到的教学片断中,分几个步骤来认识它,这其实完全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而不是为了某种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探索。老师要求摆小红花,2朵2朵地摆,摆3份,求一共有几朵小红花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呢?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编制的程序而已。

“齐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的意识究竟是在学乘法之前就应该唤醒,还是在学好之后再品头论足?学生这时哪怕读一万遍,都没有通过自己想方设法寻求简便的表示方法获得的印象深刻。

这种教学正是费赖登塔尔所批判的“教学法的颠倒",即把结果作为出发点,推导出其他的.东西,而不是回到当时知识的起点去把该发现的知识“再创造”出来。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知识构成过程的探索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教师从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入手,先让学生动手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然后经过在规定的时间内摆一摆你喜欢的那个图案,学生兴趣高涨,从而活动主动,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一个图案用几根,这么多个图案用几根很自然的引出让学生写一写加法(连加)算式。

成功之处: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并且他们明白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此刻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能够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二、注重了知识构成过程的探索。

给学生必须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进取投入,思维十分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先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之后教师根据6个3相加这个算式制造了一个悬念,如果摆100个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那该多好啊”,这时候,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使长的加法算式变短。这种讨论是有效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在方案设计时,遵循“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经过供给信息丰富的游乐园场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学生的本事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了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有了这些以后,最终引出把加数相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整个过程是在学生不断探索、思考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成功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听了戎教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深受启发,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的资料,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所以十分重要。教师借助了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和课本的情境图,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取得了十分好的教学效果。纵观这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几个方面。

经历乘法概念的构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从3个2相加,到4个6相加,再到8个4相加……,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因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十分简便。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必须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仅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当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明,可能从辅导班上明白了乘法,也有了必须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

创设了用小(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棒摆图案的游戏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用这一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简便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本节课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明确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还有一点小意见。在整个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简便方式,也就是乘法是加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不一样加数的加法是不能改写成乘法的。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

四、设计了有效的练习。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不足之处:

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构成“差生”是必然的。

经过数学组教师的交流与讨论后,由我来执教这一节课,我觉得也是给我一次煅练的机会。经过这次的教学后,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这个资料的教学与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老教材异常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而新教材则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感悟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资料比较抽象。在设计方案时,我思考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对乘法产生亲切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呢!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经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说与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进取主动地思考,怎样读简便再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景,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我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理解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先经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日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终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一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一样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本事。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前后呼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自我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本事。但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得不够多,不够透。异常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学生对于几个几的理解还没有到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练习的处理上不够到位,异常是第一节试教时,练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处理得还是有点仓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需要必须地调整,分配得不是很贴切。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本节课的中心环节。经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进取主动地思考:怎样读简便?再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景,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我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理解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自我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本事。

但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得不够多,不够透。异常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学生对于几个几的理解还没有到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练习的处理上不够到位,异常是第一节试教时,练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处理得还是有点仓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需要必须地调整,分配得不是很贴切。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景下,教材一开始就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可是这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觉得自我有得有失,需要不断地反思更新,才能使得自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片段一:初步感知“几个几”阶段。

1.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弯弯的小河,青青的草地,真美丽!小白兔和小鸡一边玩耍,一边寻找食物。

2.仔细看图:图上小白兔有几处?每处有几只?小鸡呢?

3.指名回答。

4.谁会用加法算式表示小兔一共有几只?

板书:2+2+2=6(只)。

5.数一数是几个2相加?(带学生齐数:1个2,2个2,3个2)。

3个2相加得6。谁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指名说一说,齐说一遍。

6.谁会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几只?

板书:3+3+3+3=12(只)。

数一数是几个几相加?(带学生齐数:1个3,2个3,3个3,4个3)。

4个3相加得12。谁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指名说一说,齐说一遍。

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的加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第一个算式加数都是2,有3个2相加。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有4个3相加。

反思: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本节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对连加的认识,并突出相同的数相加,为认识乘法含义作铺垫。

2.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几个几相加”。一开始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我说一说有“几个几相加”,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后面学生操作摆小棒和说出乘法的含义作铺垫。

片段二:认识乘法。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有8台电脑。

生2:我是2个2个数的,2、4、6、8,一共有8台电脑。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师:(板书2+2+2+2=8)这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相加。

师:像这样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还能够用乘法计算。

板书: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就是4×2=8或2×4=8。

反思:

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经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可是在学生初次认识乘法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经过这一例题让学生感知乘法的含义还不够。这导致了在后面的练习中部分学生不会列乘法算式。若在这个时候,我能利用例一的情境图,回到刚刚板书的“2+2+2=6,3+3+3+3=12”,让学生试着将它们改为乘法算式。经过回顾之前的知识,让学生自我试着慢慢去感知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效果会更好。

片段三:看来大家已经记住它们的名称了,下头的题你会做吗?

1.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有几堆?每堆有几只?表示几个4?

2.谁能把这3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上有5堆小鸡,每堆有4只,表示5个4)。

3.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如何列加法算式?

4.校对。

5.如何列乘法算式?

6.校对。

7.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8.师总结:当我们遇到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

反思:在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时,学生体验不够,我在课中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当我们遇到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乘法的简便。若在教学例2的时候经过创设比较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这样才能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经过这节课,我认为数学教学还是需要引导学生自我去探索,在探索中感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又能使学生更容易地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作为教师,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资料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靠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景下,一开始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经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经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当比较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教学时我一向让学生一个几,两个几,三个几这样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几个几,很容易地看到图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不会混肴。可是由于过于“扶着学生”学本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我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思绪万千,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十分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在导入阶段,我出示游乐园主题图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有意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好铺垫。

二、在探究新知阶段,我设计摆小棒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交流能力,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生生、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学生在动手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进一步沟通了相同数相加与几个几相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在巩固练习阶段,做一做和游戏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现了学生快乐中学习,印象更为深刻。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找不到朋友”来强化“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在拓展延伸阶段,通过联系生活中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这节课存在不足的地方:

1、由于小学数学课堂授课经验的不足,我没能很好的组织课堂部分环节,如学生讨论次数的过多,一些不必要的讨论造成时间的拖延。

2、在探究新知阶段,前半部分时间的拖延影响了这一环节从相同数相加过渡到乘法时太过仓促,没能按预先的设计实施课堂。

3、在动手乐园这个环节,学生根据摆小棒的情况列各加法算式时,算式的对比不够强烈,不够全面,对乘法的引出没有一个思维的碰撞过程,而是教师直接口头引出乘法。乘法的过渡引出本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但还是由于时间限制,只能草草收兵。

4、在学生感知乘法过程,由于事先给学生的定位太高,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基本意义。

5、我和学生的语言都出现了不少的漏洞,我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而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本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开始时情境创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数学问题,再探讨数学问题,再指出乘法的便利性。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巩固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讲第一个情境例子时,结果有学生回答:“三五十五”,而不是:3+3+3+3+3。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如果用第二单元学的连加,该怎么算呢?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3)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回答问题方式。比如之前说过举手回答问题,当问全班问题时,没人回答了,也许是他们没明白我的意思,如果问问题之前说:“一起说”、“举手回答”会好些。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四年纪《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反思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李巧莲老师以《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梁爱英黄丽娜王桂荣三位教师的《乘法的简》课被评为特优课;阳泉市陶行知研讨会作课《乘法的简》受到与会的教师好评。12月22日山西省示范小学验收时王桂荣的《认识一位小数》受到验收老师和领导的好评。12月中旬,4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杨少波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月十二日王桂荣赴盂县作课,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们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理解是在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它是乘法学习的起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公式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乘法计算和应用的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乘法起源于加法,加法分为两种情况:相同的加数和不同的加法。让学生认识到用乘法公式表示同一个加数更容易,从而产生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

在课堂上,首先给出三张图片:(1)每组有两张光盘,五组(2)每个袋子有五颗星和三个带(3)每个盘子有三个苹果和四个盘子。首先,让学生讨论数字的含义,数数数字,并找出总数。列出并计算连续加法公式后,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公式。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根据经验,这些加法公式的加数是相同的,老师会说所有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可以说是相同的加数。这些公式是几个相同的加数之和。

当加数相同时,加法公式可以改写为乘法公式。介绍方法:首先在加法公式中找到相同的加法,然后计算几个相同的加法,并在中间写乘法器符号。您也可以先写几个相同的加数,然后再写相同的加数。在重写了几个公式之后。教师注:当加数相同时,你可以写加法和乘法。100个2的总和是多少?你写加法还是乘法?为什么不写一个加法?似乎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的加数之和更容易些。使学生认识到乘法的必要性。

在本课中,首先有大量的同数连续加法,然后让学生体验同数连续加法的特点,为理解乘法的必要性做准备,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其次,在指导学生计算同一个加数之和时,他们会遇到加上多少个100个加数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感受到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琐碎性和乘法的必要性。

唯一的缺点是这门课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小奖品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注意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突破重难点的:

在准备阶段,我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3+3+3+3+3+3=18为例,6个3,10个3,20个3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老师板书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较算式,刚才用合并加数的方法,把算式变短了,谁能用一句话表示?刚才我们用这种办法把算式变短了,你们知道数学家是怎么想的.?板书:6×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问“×”叫什么?6从哪里来?3呢?乘号是加号斜过来的,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

问:用乘法表示这样的加法简单吗?

上完这节课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样好,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课后我想,如果不用书上的情境图,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来一个摆小棒比赛呢?如摆三角形比赛,摆小树比赛,摆正方形比赛,摆小房子比赛……摆之前要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比一比谁摆得图形又快又多!接着再来一个计算比赛: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自己摆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学生会说出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情况,如3+3+3+3+3+3+3;4+4+4+4+4;5+5+5;6+6+6+6……教师可以再追问一次,如果100个4相加呢?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会“啊”的一声或者愁眉苦脸,这时教师还不讲乘法,问学生你为什么会“啊”?你怎么不算了呢?这时学生会说这样太麻烦,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引入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觉得这样做,学生会更加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乘法是怎么得来的,突破重难点会更容易一些。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本小节后,对后面学习较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推导能力有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能够背诵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掌握“读作”“写作”的不同要求并能够理解每个乘式的含义。本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而在此后,又要学习更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所以这节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了启后的意义。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五五()四五()三三()。

二二()三四()三五()二五()四四()。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一年级学生一向利用加法解决数学问题,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所以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就本节课学习资料突出以下几点: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我经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异常喜爱的卡通小熊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张图片有3只小熊,引出1个3、2个3、3个3......由相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作准备。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出示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在自主探索算法过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经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然后经过微视频,清晰的引出两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了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让学生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一样意义,初步认识到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道理。以及仅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中才能够用乘法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转换加法算式变乘法算式过程中,多让学生去辨别加数和个数,巩固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由于低年级学生本事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及时准确地明白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本节课中,重点还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能够更简便的用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课堂自主练习中,我多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十分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1.本节课设计比较流畅,可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导致整堂课的进程比较平淡,应当在个别环节中构成更加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的还不够,例如在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不一样意义时,应当多给与学生自己去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示的不一样意义,使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从加法算式中改写成乘法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在课堂练习中,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能够增加游戏的方式解答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训练,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4、学生参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真正做到民主课堂。

总之,在本节课中,经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与同事们的探讨中,发现的这些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善和提高,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提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与小白乡进行的教研活动中,我讲了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乘法的知识,在新课的导入时,我主要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问学生有关乘法你们了解哪些知识?学生从各个方面说,首先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一个了解。其次为揭示“相同加数”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本节课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如新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列出算式。这时,并不规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后通过对左右两边算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加数相同时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两种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不一样。求几个相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在写法与读法上。通过观察、比较和概括,达到初步认识乘法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的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主要的问题是我没有掌握好学生自学的时间,这个环节放的有点时间多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紧,这说明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是太了解,就这一点也希望和其他老师们共同探讨研究一下。

数学课题初步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飞机图、游乐园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数学小精灵邀请我们去儿童乐园玩儿。(想去吗?)。

二、自主探究。

1.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出示飞机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每架飞机上坐了3个人,有5架小飞机。

出示问题: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下来。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数相同,都是3)。

师:我们一起解决了小飞机这个问题,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出示:先观察——再提问——最后列式解答。

师: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游乐项目来研究,活动前先一起来看一看小精灵给你们的(活动建议)。

2.强化相同加数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突出乘法的意义。

师:接下来我们要分享一下研究成果了,有研究小火车的吗?

a.小火车。

观察:每节车厢里都有6个人,有4节车厢。

提问: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列式:6+6+6+6=24。

b.过山车。

观察:每个位置坐2个人,有7个位置。

提问: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列式:2+2+2+2+2+2+2=14。

3.感受学习乘法的简便性。

(出示精灵话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师:7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可以写成2×7=14。

(教学乘号)(教学读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道加法算式和这道乘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师: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

师:你能把其他几道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师:刚刚的20个2相加,你会用乘法表示吗?写一写。

c.木马。

观察:3个木马上有3人,1个木马上有2人。

提问:木马里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3+3+3+2=11。

师:这个算式和前面的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师: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三、巩固练习。

1.第一关:说一说。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第二关:分一分。

()个()。

乘法算式:()×()。

3.第三关:改一改。

2+2+2+2+2=()×()5个2。

5+5=()×()2个5。

四、课堂总结。

静下心来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天。

(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小时。

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