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沉思录的读书心得书评(热门19篇)

小编: 念青松

读书心得既可以是对书中观点的赞同或批判,也可以是对书中启发和思考的反馈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注意积累一些经典的读书心得写作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应用在写作中。读书心得不仅仅是对书籍的回顾,更是对自己思考和成长的记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彩的读书心得,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书籍《沉思录》读书笔记领悟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而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起,新出现的事物不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初一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总理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环视星球,仿佛你是和它们一齐运行,不断地研究元素的嬗递变化吧,因为这种思想将濯去你尘世生命中的污秽。

灵魂的力量在于让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对无关紧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态度。

不要总去注意别人心里的想法,那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内心活动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几段话摘自《沉思录》,从宇宙到人生,从灵魂到死亡,马可·奥勒留无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随身宝典,有空便翻开逐字逐句地精读,其间的每一个字符,每一句教诲,都教导人类摒弃一切无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过朴实的生活,从而抵达心灵的最大宁静。

年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的,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当我每晚躺在床上,安安静静地品读时如获珍宝似的不忍释手。持续下来,或多或少有些感悟。

我不曾时刻地读也不曾口口声声地去解释它,而是在我觉得心情愉快、沉重,抑或需要有种精神支持我走下去的时候,抑或没有人能帮我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就可以慢慢地去品读,并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生活、感情、学习等等,不要总想着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人,都是有追求的x,总想着让某种东西来满足自己的x,这也是人是自私的原因。而这也要求我们面对现实。有些东西是虚无缥缈的,过了就烟消云散。这和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似乎我们就能快乐生活一生了。

人的追求愿望强烈时,往往会忘记了道德的约束。就像追求一个喜欢的人,刚开始用“糖衣炮弹”轰炸,得手之后就用像白色垃圾一样置之于荒原之中,不再醒悟,而那些美好的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东西就没有回来过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往往到了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这也违背了《沉思录》中说:“人要热烈追求那些你认为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和人,甚至是执著。”

人的品德性质是人内心深处拥有的将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度过,不是急切,也不是麻木不仁地度过。

因此,我会选择更好适合我走下去的路,连带自己的情感也放进受伤的心里。按照书中说的:“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持续不完的。”这就是有些人为了某个人而付出一切之后伤痕累累时,而不会那么痛苦的原因了。

于是我在伤心后不痛苦时看了书。回归前面的《沉思录》那是在需要的时候读的,而此时看了就是能助自己走出那条充斥悲伤的深沟。这也让我明白了,人嘛就是在痛苦之后才会知道现在的`幸福,在失去什么之后才会懂得珍惜,没有了什么之后才会寻找什么……而一生之中除了忙碌之外就是空闲的胡思乱想了,才会拥有那么多的烦恼。

而自己情感上的失败不曾像失去牵过手的女孩那么伤痛,就像拖鞋的作用,有与没有就是不一样。

始终学业还是更值得深思,就业怎么办?我已经没有时间为失去而哀,我也不能让人轻易记住和轻易忘记,按照书中说的:“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

于是我渐渐地退回了自己的世界,和《沉思录》一起。

《沉思录》读书心得

在看哲学方面是书籍。而且看了部分佛学。但看到《沉思录》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并不是因为像网上说的这本书是温的最爱。而是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那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参悟让我久久不能自拔。下面是关于作者的一个简单介绍。

公元120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象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我希望大家能在成长的迷茫期或者彷徨不安的时候好好拜读此书。一定受益匪浅。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几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年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书籍《沉思录》读书笔记领悟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习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平。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书籍《沉思录》读书笔记领悟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这天读来,该书仍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齐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宝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心灵的安宁和静溢。

作为一本哲学书、生活书、励志书,这天读来仍然具有现实好处。作者宽广的胸怀及言行一致、努力践行自己的世界观等优秀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作者的“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在这天物化的社会里,这不失为当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因为本真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快乐。我们要学习作者追求自身内心安宁、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加强道德修养、人文修养。诸葛亮讲: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持续宽广的胸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上海社保案中的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我认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们放下了自身的修养,有的认为官位结构封顶,有的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内心严重失衡,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导致锒铛入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当然,对书中诸如对斗争的放下、某种清静无为等消极厌世思想及认为世界上存在神的封建迷信思想,我们要进行批判。总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批判地学习吸收。

《沉思录》读书心得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籍《沉思录》读书笔记领悟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己。他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快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后一章节还特别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己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后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面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只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读书心得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确定。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如一碗味道怪异的汤,在口腔内充塞之际,只觉胃内一阵阵的酸水泛出,却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声里御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试举一例:“没有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对那个人发生。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他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坚持坚定和不受伤害。那么无知和欺瞒竟然压倒智慧就是一种羞愧。”如此佶屈聱牙,让人怀疑《沉思录》何以作为经典流传千年。

在现世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里为了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为了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我的本性。殊不知,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浮生若梦,一切的虚名甚至身后的名声都将不复。不要以为你将活一千年,死亡时刻在窥视着你。当你活着的时候,当你的行动在你力量控制范围之内的时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值得你真正为之努力的东西。佛说涅磐,上帝说你能够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谓的灵魂,在人死之后变得轻灵超脱“如果灵魂继续存在,大气怎样无穷地容纳它们呢大地又怎样容纳那些古往今来被埋葬的人的尸体呢在此正像这些尸体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变化一样,不论它们变成什么样貌,它们的分解都为别的尸体腾出了空间,那移入空气中的灵魂也是如此,在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改变和分解了,经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沉思录》是一部感伤的著作,感伤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无法过自我梦想生活的灵魂。尽管奥勒留以高贵的姿态来描述心中的哲学,以永恒的道德与理性指引人生,然而人生终究不能完全纳入理性的轨道。奥勒留站在罗马帝国衰亡的十字路口上,即便纵马扬鞭抚平四海,也无法挽回日落的结局。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人要做的是遵循自我的本性,“使自我坚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应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斯人已逝,沉思仍将继续。

初三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的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被誉为“帝王哲学家”。作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学派斯多葛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时坦率真诚便赢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为了皇帝的后嗣,最终与维勒斯共享皇权,但是显然后者不如奥勒留名垂千古。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衰亡崩溃的时代,战乱频繁、灾害不断更为加剧了这一趋势。即使他夙兴夜寐,坚定不已地工作,也无法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面对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罗马,而是在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沉思录》也就是他写给自己的书,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写给读者的“我……”由此,他对于人生、宇宙与帝国的思考也掺杂了斯多葛学派的特色,面对乱世,更希冀个人的品德来获得自己抚慰。

他是罗马皇帝,也作为这一哲学学派的一个代表,另一个著名代表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两个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极为悬殊,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状态。从书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极为繁重具体的描述,但是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并不足够。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里面强调的是个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这个作为磨砺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尝试运用你的观察与理智去教化他人。当然,这种处事方式需要极大的克制与自持。因而,他更适应一些需要时刻谨慎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个人一个自己反省与避免犯错的参照。而且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种世界主义的包容心态,也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戏,终究有谢幕退场。这就是人的命运,不管准备好与否,都该为后来人腾出地方。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我们的人生思考是极其有益的:幸福在于做好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这也是福柯所说的“生活美学”与“自由实践”。换言之,运用你的理性与道德智慧,追求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是一本启迪智慧、发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得以纯洁而高尚的哲学自省书,是古罗马皇帝先哲马可.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沉思录读书。

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温家宝。

在温家宝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书。而每一次翻阅,总带着给我不同的感受……这本书讲的是罗马教皇对于个人修养的一些事情。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他写出了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曾经的我被这句话震撼着:“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一样消失了。”是啊,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名利对于人的诱惑,名利又能给别人留下什么?看了这本书,就是我内心灵魂的一次净化。他引起我对于人生的思考。通过读这本书我在思考,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时候,曾经认为,名利双收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但是,现在想想,名利双收又能怎么样,是不是就真的意味着这个人的成功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获得荣誉很容易。当你捧起这个荣誉的时候,你就真的值么?我想这个问题鲜有人想过。

上大学后,我看到了这本书,他给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他告诉我,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自己,作者常说,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对于生死,他告诉我,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作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我们学会的是豁达与坦然,而不是逃避。很多的人怕死亡,很多的人怕得不到,因为他们做的不坦荡,因为他们怕失去。有的人总是以卑鄙的手段得到想得的结果,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后果。有的人从来都是得过且过,却没想过生活最终也将以这样的方式回报他。

净空法师曾经说过,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人生的。

座右铭。

因为这样的信条,我开始学会兼爱,用没有差别的爱去爱所有的人现在我明白了,有些东西不是争能争到的,很多的东西都是功到自然成,前期的积累到那里,后期就水到渠成了。

沉思万物,你看到的是天地五彩斑斓的色彩,沉思生命,你看到的是人性最纯洁的一面,沉思生活,你将在无穷的哲理中慢慢探求着人生的真谛。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贯穿整本书的一个观念就是斯多葛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

我不知道这本书给温、克林顿伟大的头脑多大精神上的启迪和支持,我从中受益最深的概括起来有三点。首先,生命短暂,变化无常,死亡不可怕的认识。永恒的纪念只是一个虚无,一切都只持续一天,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现在过的生活,死后,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宇宙是流变,思考这种变化的迅速性,你将看不起一切会衰朽的东西。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

其次,对恶的认识。恶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当你碰到骗子、背信弃义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种方式行恶的人时,也使同样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现,因为这样你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这种人是不可能的,你将变得对每个人都更为和善。没有必要谴责他人,因为错误显然是你自己的,你相信了一个有这些倾向的人将遵守他的诺言。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不要烦恼和生气地对待那些生你气的人,用你的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继续走你的路,完成摆在你面前的工作。

第三是忍受事物的变化,接受宇宙本性。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发生的,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间,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由一种行为引起的愤怒和烦恼带给我们的痛苦,要比这种行为本身带给我们的痛苦多得多。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人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当你受到困扰时,迅速转入自己的内心。

看这本书的确让我内心平静许多,平静地看待死亡,同时珍惜现在;平静地对待恶,并做好自己;平静地接受变化,并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沉思录》是一本启迪智慧、发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得以纯洁而高尚的哲学自省书,是古罗马皇帝先哲马可.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它使人建立朴实的信仰和高贵的道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庄严不屈的精神魅力。温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床头必读书籍。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书中的许多思想,即使在两千年后今天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初读之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辩证的看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奥勒留是位自然主义者。他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但不仅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强调尊重其客观规律。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组成同一个宇宙。只有一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一体,遵循同一法则,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灵而言,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尽善尽美之境”。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他还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过上述思考,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坚定唯物主义哲学观,积极行动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幸福。

2、如何看待“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奥勒留在书中写道:“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自身。”

相应的,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从真正的自由劳动所具有的特质出发,得出其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命题:当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劳动在于真、善在劳动中的统一,使得劳动具有美的性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将对应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我认真的思索,劳动自然首先是为了生存。当生存被劳动满足之后,劳动又是为了什么。多少人是为了所谓的“舒适”,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取悦他人?我想两者都不会从劳动本身得到快乐。劳动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质是自然。能够符合自然的劳动者才是快乐的,能够创造这样劳动氛围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沉思录》非常关注人的修身养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应该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其二,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

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

这部哲学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阅读欣赏获得点滴体会,留做温故知新。奥勒留的《沉思录》,帮助我们反省过往、思考未来,我也必将常读常考,以作鞭策。

沉思录读书心得经典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在他的书中阐述了灵魂和死亡之间的关系,解析个人的美德、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的社会,常常需要自省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不仅要思考,而且还付诸行动。

奥勒留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希腊文学、修辞学、哲学、法律和绘画。在他执政的近20年里,古罗马帝国遭受了洪水、地震、瘟疫、饥荒、野蛮人入侵和军事叛乱等天灾人祸。

尽管他用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不知疲倦地工作,但他还是无法阻止古罗马帝国的衰落。

国家责任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遭遇的痛苦经历使他陷入极大的悲观主义,他所能忍受下来的是因为哲学。他试图通过“哲学冥想”来逃避世间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

从马可·奥勒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是一个用地位、金钱和外表来衡量的人,也是一个自省、自律、敢于挑战自我的人。

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不可避免地变得焦躁不安。要保持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地分析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善自己。

经常反省自己的责任感,始终想到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马克·奥勒留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了名声和荣耀之后被遗忘,有多少人在赞美他人的名声和荣耀之后死去。”“最长的名誉是短暂的。”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牢记党和人民的大义,立足本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岗位;我们应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自己的工作失误,必须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责任,为企业树立信誉,积聚实力。

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为名,如马可·奥勒留一样常思"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要做到为百姓做事,为百姓着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沉思录读书心得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现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读《沉思录》有一种写点东西的冲动。浏览一下朋友写的。

读后感。

总感觉有一种模式哪就是主观的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以浓缩的的方式将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缩小为一篇读后感其实有这种想法本身和结果来看都是即脱离违背原著的思想也是自己主观的以自己的方式在解读原著。实际上就是没有跳出我在读原著时所产生的思想和原著思想本身是我的思想在影响和左右着原著的思想而不是相反。我要做的就是如何缩小与原著思想的距离或接近《沉思录》本身的思想或干脆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平静安宁和无我的进入原著这实际上是抛弃哪个有色眼镜象个小孩子式的直接的进入《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帝王哲学家”,于公元162年四十岁时继承王位,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他的“沉思录”名副其实,是思想的沉思,是灵魂的低语,是心灵的反观自照和去污染剂。它是鞍马劳顿中记录的所悟,所思,所想,故可称《马上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原书用古希腊文写就,由一个个片段连缀而成,本来是奥勒留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今天我们读它,必须心平气和的静下来读时,但你分明会清晰地听见它朴实的声音。它是多么宁静,甚至是喃喃细语。一种可以穿透千年的静水深流的思想力量。真可谓水深则流缓,人高则平静啊。疯狂只能一时,平静却可致远。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是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沉重的公共职责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学的沉思”成为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因此,贯穿在《沉思录》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沉思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被很多国际领导人包括丘吉尔,克林顿将之作为“床头书”,被今天的人们赞誉为“甜美、忧郁而高贵”?也许法国人雷郎的一席话道明了其中根源:“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民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一,反观自照,扣问灵魂。

主动的敞开自己心灵世界的大门,自觉的擦拭自己心灵深处污垢,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低语,一种灵魂的对白。这是一本用追求灵魂不朽的思想,精神和力量写成的书。又是一部严以解剖自己,将自己做为思索标本的自我反省的杰作。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五次,十次的阅读才能有这样的体会。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人们总是在擦玻璃在找别人的毛病,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问题,而照顾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获得,它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仅仅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还需要人具有入世哲学中的平静,安宁,还需要有一个从本我到无我的跨越,一种在思想或思维上的从经验进入到超验的自觉,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一种大彻大悟后的空,无的淡的禅境,而又决非如此的是一种空中的无中的顺理成章责任,这就是《沉思录》一个黄帝的沉思,一个哲人的深思,一个觉悟了的人的心灵的低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思想,观念和责任的对白。透过《沉思录》,你分明看到一位深刻而又平静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他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那摆脱了激情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因为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他得到庇护,在此静候将来。这一堡垒是不可摧毁的。而不知道这一点的就是一个无知的人,知道这一点却不飞向这一庇护所的人则是不幸的人。”“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一生。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宁静”这是简简单单的平等思想吗?这是一般的自我低语吗?这何止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的心里独白啊,这是心灵大门的敞开,这是解剖自己的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拷问。深深的触动和震撼着我跳动不安的灵魂。我真的感觉到了一位哲人心灵宁静,宁静到了伟大的程度。你只能满怀敬畏之情虔诚的凝视着头顶上的星空,是想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承受着生命之轻,搭载着生命之重.。这个星空不就是哪灵魂的对白和敞开吗?我象人一样的生活在大地上难道不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低语?难道不需要灵魂的清扫吗?难道不需要沉思吗?需要,需要,太需要了!

二,甜美和忧郁的力作感人至深的伟大佳作。

罗素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是的,人们总会情不自禁的说悲愤出诗人,却少有人领悟到生活的现实的这位老师同样的能促成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的形成。而这个思想形成过程中从忧郁中你看到了通过经验感悟先验最后到达超验的哪种美丽,哪种从容,哪种逻辑般的顺理成章的求索!

“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文中我能感觉到哲学家的思想在忧郁中冲破迷茫,困惑和不解后的哪位快乐,灵魂的哪种美丽,哪种求索灵魂不朽的方式和过程是哪样的甜美和可爱,也能感觉到哲学家思想的深刻。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感觉到忧郁吗?你会说这是在忧郁之中或之后形成的,是的,这种活在当下的现实主义思想多么符合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对我们今天的思想影响也是深远的。其实我们生活在经验性的世界里,只能以入世的态度来生活,来做事,来责任性的待人和处事。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先验性的时空,只能尽量的避免有色眼境的干扰而已。可我们却可以从经验的世界中去体会和求索我们建立的预设的哪个经验性的世界得以存在的前韪和条件?当我们获得了超验的世界就要象奥勒留哪样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责任性的活在当下,做在当下,在当下和自我中建立一座通达彼此的桥梁。

三,超越存在本身走向高贵丰碑。

读后的感觉是作者和我们一样,摆脱和脱离不了经验性世界的干扰,也不明能排除先验性世界的存在。而他的卓越和伟大就是在于立于经验世界,存在于当下之中却反观自照的敞开和解剖自已的灵魂,这种在尘世间用清扫的方式清除自己心灵上的拉圾的方式使自己智慧起来,走向了通达彼岸的形而上的世界,一种人的存在的世界,这种将自我性的屏蔽敞开,完完全全的以直接性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已经用不着我们移去眼前的有色眼境了,这样的无私还不是一种高贵吗?我理解《沉思录》的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纯朴,思维的敏锐,意志的顽强和批判的彻底。最终落实到主题上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一崇高的追求。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当我的思绪进入《沉思录》时,我想起了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沉思录》作为哲学著作,是论证灵魂不朽著作,是有关人的哲学。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当我的思绪和作者一起进入到灵魂与死亡或灵魂的永恒时,我感觉到了哲学家的无奈,一种对我的属性即先天的时空的存在的无助,我的对象性世界和我的世界间矛盾,自在之物一样的世界冷冷的存在着的哪样的让我退却,我心灵的世界与我的世界的矛盾深深的影响着作者,使得我在先验的世界,经验的世界和超验的世界中游走,穿梭和停留。可是当我说哲学就是让人更好的活在当下或诗意的生活在当下的话,哪么我的当下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像做第一次和最后一件事一样、其实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而面死而思生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存在的。这不就是哲学吗?还是让我们的心灵并无伤害、少有干扰的美丽的存在吧,也让我们的灵魂保持并遵守着哪份宁静,哪份不朽,哪份永恒,也让我们快乐的幸福的永久过着最高贵的内心生活吧!

当我随哲学家的思想进入到由20xx年前古罗马的皇帝奥勒留编织,建构一个个思想组成的海洋时,我在沐浴,我在淌样,我在淘醉,我在沉思!我对先验的反思使我不得不敞开屏蔽着的自我,我屏蔽许久思想大门敞开了,好象我自觉的打通了先验,经验和超验的渠道,觉解了很多。我在超验让我也高到贵起来了。这可能就是在高雅的思想和纯净的心灵慰藉的力量吧?可是我有没有摆脱朋友们哪固有的模式哪?我只想将我的写作定义为开放的接近的自我感情的表达。最后,我还是想用哲学家的话结束我的写作:“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而更少苦恼”

2

页,当前第。

2

1

2

沉思录读书心得

年少者,曾经张狂。

带着偏激的不羁,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住的碰钉子,最终带着疲累,将要屈服于社会,曾经叛逆的心尚且存在,却空少了太多的锐气,灵魂开始畏缩,似要变得圆滑。

然后,马可·奥勒留言:“自己站直,否则被别人扶直。”

然后,才开始静下浮躁的心,认真地审视,剖析自己。

然后,才开始接触了《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这位几千年前的哲人,把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思想都给记录下来,最终汇成了这本硕果,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沉稳,有力,独到,以至于我在青春里读它,便更有一种难言的意味。

年少的人,总是沉湎与记忆,耽于往日的美好,畏惧向前,畏惧改变。马可·奥勒留说:“一切都是朝生暮死,记忆者和被记忆者同样如此。”过去的已经在过去消逝,记忆的人和被记忆的人都已留在从前。日出时,今天的你已是崭新,你需要的是创造一个崭新的明天。既然过去已成定局,那么除了能给予我们经验,已不能改变什么,不必在意。青春的人,就应面朝前方,尽管可能迷茫。

年少的人,总是迷茫于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平白添得如此愁绪,让青春如此压抑。马可·奥勒留试着阐释他所理解的生命:“人只会失去他现在过的生活,而且他每时每分都在失去他现在所过的生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长短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尽管过去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正是如此,时光飞逝,我们抓不住过去,守不住将来,拥有的也就只有现在。时间的无限是无意义的,因为你会因此感觉不到时间—时间也是相对的。我们的人生,所应该做的,也就是把握住现在了吧。直到现在再也没有了现在。

我不知道马可·奥勒留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只是从他的《沉思录》中学到了沉思。尽管枯燥,尽管无味,但却深邃,至少,抚平了年少的心。

我尚是少年,我还轻狂。我最终明白,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可是,我终究是个任性的孩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站着不说话,这样,就十分美好。

初三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我今天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给了自己一些人生启发。

《沉思录》可以说是一部自己对话录,一个人的自剖之语,一部私人日记。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但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备。作者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记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开启了别样的风景。远古与当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进取终难替代内部心灵的安顿。今天,当工具理性与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更有必要从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故园。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作者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恶性质,知道前者美,后者丑的人。作为知道做错了事的人的本性是与我相似。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说得一样,人毕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知道善恶美丑。但有人却偏偏选择了从恶。作者说:不论我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体、呼吸和支配部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用这段时间来清除灵感上的阴霾,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反思,我们每天做了什么。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消失,而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剩下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在衰老之前,我们应该要保持理智。

读了《沉思录》我深深感到了古人的智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品读的书,它为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该书充满睿智而富而哲理,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直达心灵。它引导我们冷静而达观地对待工作和人生。作为从一名纪检干部,《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纪检工作,先从内心的.修炼开始:

一、持续一颗宁静的心。

《沉思录》告诉我们“宁静但是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他的决定”。红尘滚滚,世界喧嚣,纪检干部要持续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照照“党章”的镜子,学学“廉洁准则”的标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过去,审视自己,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己的不足,看看应对名和利,能否持续平常心,瞧瞧对待功和禄,是否迷失方向。“人到无求品自高”,纪检干部要始终持续一种沉稳、宁静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用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心灵的超越对待个人得失,以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不断塑造自己。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洗涤自己的灵魂,守住心灵的宁静,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不断磨砺情操,持续一身正气,做一个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二、常守一颗坚定的心。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一个纪检干部,他选取了这个工作,他也就选取了一种人生方式和态度,这就要求纪检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坚持原则,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趋利媚俗,不畏权贵。“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认,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一些干部丧失了立场和原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个人如果理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场,迷失方向,《沉思录》告诉我们,那他的结果将是“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信念决定方向,我们要坚守信仰,身处逆境时不泄气,不放下,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折腾。要持续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讲党性,顾大局,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要坚定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正确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神圣职责,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气概和勇气去完成理想,成就事业。

三、激发一颗向上的心。

纪检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应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消极和泄怠。《沉思录》告诉我们“当你做摆在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所畏俱,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持续着一颗用心向上的心,坚定地“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珍惜好岗位,持续清醒,遇到诋毁不失志,遇到苦难不自卑,要荣辱不惊,经得起风浪;一份权力就是一份职责,在其位谋其职,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职责田”。

引用书评的话:“《深思录》是一本能够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能够启迪智慧的书,更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愿各位纪检干部能从此书中得到启发,不断修炼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持续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初一沉思录读书心得

初看,感觉这本书没什么,艰涩而难读。全书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间也没什么关联和递进,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间也没什么很清晰的脉络,甚至有时毫无关系,似乎作者思维很跳跃。语言上毫无华丽可言,非常平实、晦涩还有点反复和拗口(其实这是精华所在),如果不静下心来读,或许你就把它撂在一边了。然后当你静心读它时,你会发现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达了一位帝王对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尘的杂念,净化人的灵魂。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而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起,新出现的事物不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己。他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快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后一章节还特别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己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后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面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只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初三沉思录读书心得

据说这是古罗马皇帝在马背上写出来的一本书,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是大学期间在好友那里看到,她推荐了。当时天真的我看到这个书名翻了翻就放弃了,转而到穿越都市小说海洋中了。重新拾起是过年期间闲来无事,想到董事长提倡读一本经典,在书架上搜索居然发现了。我问书架的主人这算经典吗,人家回答你看看封底写的什么。我一看推荐语说他读了很多遍,每晚睡前都会读几句,再看署名是温家宝。

这本书是一段段话,各段之间关联性不大,读起来不存在串联故事情节的顾虑。仔细想想,奥勒留皇帝在治国作战的零碎时间中,记录了自己的想法,行文倒也相符,幸运的是居然留传下来了,我摘抄了感触比较深的几段话,自己的感想也在其中了。

在天亮的时候,如果你懒得起床,要随时做如是想:“我要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我来到时间就是为了做那工作的,那么现在我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我既是为了这工作而生,那么我应该蜷卧在被窝里取暖吗?被窝里较为舒适呀,那么你是生来就为了享乐的吗?简言之,我且问你,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要有所作为?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这我不否认,但是根据自然之道,这也要有个限制。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思想不可模糊,心灵不可完全倾注在本身上面,不可任其激动。

在谈话中要注意所说的话,在行动中要注意所做的事,在后者中要于开始时洞察其所能引起的结果,在前者中要小心地把握含义。

向内看,善的源泉是内在的,如果你肯发掘,它便会不断地喷涌。

沉思录读书心得年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