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优质17篇)

小编: 笔舞

范文范本是一种在学习和写作中常用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写作形式。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写作风格和篇章结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让学生预习好。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集中给学生展现一些必要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例如,我在讲解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种茄子》时,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了播种观察,同时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督促学生做好定期的观察记录。等到上课时,切实做好观察实践的学生,就对所学内容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踊跃发言。于是,我对取得较好实践成果的学生给予了表扬,这样,对其他学生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能够鼓励其他学生重视以后的课前准备。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另外一个途径是,教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如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对于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新课要求观察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够在课上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课程改革推行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小学科学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满足于给学生“讲科学”。这样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由侧重教师讲解转变为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或者放投影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习惯。而教师的讲解往往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势必不能达到科学这一学科的目标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比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费尽口舌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在学习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情,既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够促进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情,更有兴趣去听教师讲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次,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必担心因为回答错误而被教师或者同学嘲笑,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为了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语言要平易近人,设计的问题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问题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防止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鼓励。

四、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后,课堂有效教学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仅仅做好上面一些环节是不够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恰当的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这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试卷进行教学评价,这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不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实验操作比赛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乃至综合素质与能力。

第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平时课堂进行评价。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因素,可以把平时的课堂评价纳入学生的期末考试评价。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不注重课堂表现、只关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目的不能止于评价,应该以评价为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这门学科的新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善于课前、课后反思与总结,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1.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有效呢。

3.1深钻教材,备好课。

3.2上好课。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按《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正所谓是实践出真知。

(1)巧设导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启发导入;直观演示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讲故事导入等。不管使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的相关资料,在开始讲解课文前,能够先以丰富生动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到整堂课的气氛。

(2)讲授知识应注重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语文课。

(3)课堂讲授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4.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专家们说过: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每天静下心来,回顾这一节课的程序和细节及整个流程,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及时写好反思,一点一滴地积累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日积月累,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5.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你这门功课,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想,尊重、相信、热爱学生、性格温和,谈吐幽默、富有爱心、学识渊博、真诚对待学生的老师,一定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做一个受学生尊敬、爱戴、喜欢的好老师。

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所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勤奋、刻苦、认真、钻研,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当谈到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时,朋友便聊到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最爱听评书,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兴趣盎然,从不感觉厌倦,而且还基本上能将当天听到的评述内容复述下来,这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思考。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中华书局祝安顺老师在评价儿童国学教育时说。的确,现在的小学课堂,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途径拓宽了,但课堂的趣味性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样提高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课堂的知识性,只想到该传授孩子哪些知识,而忽略了该如何传授,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参与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在兴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该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感觉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备“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教案,从学生的学入手。老师要换位思考:“我”是学生,“我”会对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这堂课教学的突破口。备课中,要以怎样让学生感兴趣为主线,注重每个环节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依托。

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比较稚嫩、有的可能比较极端,老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见解,因为这些见解的背后跟这个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学生的见解,就等于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一些极端的、偏差的理解,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还应当循循善诱,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上课。如:《长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过培养小导游的形式来教学;《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教学;像《桥》、《金色的鱼钩》则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观潮》、《火烧圆明园》则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教学;复习课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枯竭。

教虽无定法,但只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展开备课、教学,那么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课堂深深吸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论文

体育课能够帮助学生舒缓由于升学及家庭带来的身心压力,使学生身心愉悦。另外,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找到自我,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磨练自身的意志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多关注一些体育杂志,如《中国学校体育》《当代体育科技》《环球体育市场》《教育与职业》等,将体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与不同年级的授课教师开展调研、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共同讨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最佳教学方法,进而找到符合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国情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师与学生都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反馈活动,让学生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使课堂合理有序进行。

预先做好课堂活动计划方案,能够保证体育课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限定、学生的兴趣方向、学校场地安排、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这样有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具体内容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设置课堂环节时,要以课堂为主,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进行内容设计,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规范体育运动动作,掌握好理论讲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练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第三,依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压力,设计一些能够舒缓身心压力的运动,为学生减压,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首先,体育委员整合队伍,集中四列横队,带领队伍做热身操,并进行辅助练习,包括:跨栏跑摆和原地双腿剪绞、跨栏坐姿模仿练习;其次,正式练习,进行摆腿及跨腿动作,练习起跑跨栏,完成全程三个跨栏练习。教师在教授时要示范两次,并运用多媒体播放专业运动员的'跨栏动作,然后进行分组指导、纠错。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整体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作用,以学生的实际体能情况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在体育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以理论作为课堂基点,注重体育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增强感悟体验;其次,教师要尤为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适当调整课堂结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最后,体育教师要学会利用时机,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准确的判断能力。例如:针对一些平时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增强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使学生爱上体育。

四、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在体育课复习阶段,通常采用纠正错误法、练习法、比赛法;在进行新课讲授时,通常采用分解法、语言练习法、完整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在教授或者指导过程中,要保证示范动作的标准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选择时,要考虑以下方面:一要按照自身能力选择,切不可超越能力之外;二要依据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成长阶段、个性差异、认知水平、身体素质等;三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主要依据,采取阶梯式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五、结语。

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等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体育教学方案,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为我国中学体育教育事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幼芬.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自我提升之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曾勇.高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武侯高级中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王赛伟.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研究:井冈山市宁冈中学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特别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大家也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总之,欣赏课堂教学的口味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求有新意,还要要求有创意。

关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确实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它的标准是什么?恐怕还难以说清,但它应该有基本的原则。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的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阅读教学是什么呢?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借助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提升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的方式与策略的影响。无论阅读教学怎么教,也不能脱离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语言的积累,能力的训练。现在我们强调建构式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从学生的原始情境出发,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与创新,然而学生的自主性,往往不是阅读教学实质性。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有的学生提出珊瑚礁是怎么形成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生成的问题,进而就让学生查阅资料,弄清形成的原因与过程。课堂用了大量的时间,问题解决了,可是再也没有多少时间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了。这是关注了枝节,失去了整体。又如,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朗读、背诵;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想像、绘画;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情境表演。然后教师就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课堂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课堂交流的时候,朗读的来朗读,绘画的展示绘画,表演的来表演。可是,朗读的同学怎么能感受到绘画的同学心境?绘画的同学又怎么感受到表演同学的内心呢?课堂教学出现了思维的空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另外,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对文本的理解有个逐层深入的过程。没有默读的思考,没有问题的探究,没有朗读的体验,这怎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又表现在哪里?因此,建构式课堂教学,绝不是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它是师生的合作建构,当学生提出的学习方式存在不合理性,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我认为,课堂教学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主导。没有教师主导,谈不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我经历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例如,阅读教学中的识字。课堂教学处理的方式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然后学生在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把所有的生字用投影打出来,学生想汇报哪个字就哪个字,想怎么汇报就怎么汇报。学生确实很有兴趣,一个学生把一个字汇报完了,其他学生还汇报这个字,有的是读,有的是组词,有的是说话,有的是说记忆方法。整个课堂教学你说我说,热闹非凡,教师也不住激励夸奖。不知不觉课堂教学的时间过了大半,再想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这个现象说明,一是课堂教学不能放任自流,二是对识字教学没有尺度的把握。如果课堂教学换成另一种方式,由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哪个字,这样就可以调控学生的发言,也能把握识字的重点。合理并科学的分配教学的时间了。尊重的主体性,失去了有效性,这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对话”不仅是现代教学时髦的名词,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什么是对话,师问生答是对话,生问师答叫对话,生问生答叫对话,自由讨论也叫对话。问题是我们关注的是谁的对话,很多课堂教师关注的是爱发言学生的对话,多数学生成了对话的听众。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是教师考虑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有发言的赶紧说出来。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理解问题是差距的,有的学生没等反应过来,被别人强先了,细致地发现,总是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这样课堂教学看似生动,但是没有照顾大多数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对话不能只是学生的对话,教师该对话的`时候一定要对话。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启而不发的问题,还需要交代的问题,教师为什么不能讲解呢?教师到位的讲解不同样有效吗?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学生对话多少,要看哪些人在对话,对话是不是质量。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重戏。我们反对朗读技术性的指导,主张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但绝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前阶段听说这样的一个案例:在学习《坐井观天》时,一个学读青蛙的话“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把重音放在“别说大话了”上,老师提出了表扬。一个学生再读,把重音放在了“那么远”上,老师鼓励读出了自己的感情。又一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读了这句话,老师问:“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青蛙长期住在井里,连话都不会说了。”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可真好!”。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它不是真实的生活情景,用真实的生活来理解,显然不能自圆其说。如果说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可以理解,那么教师表扬就显得牵强。语言是有语境的,该怎么读,不能破坏整体。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在短短的时间要做到有实效,就需要删繁就简。目标明确,指向清晰,训练到位。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尽可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使每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这样,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局面得到改观便指日可待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即使善意的批评、提醒也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相反还可能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转变,不能高高在上,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接纳了你这个教师,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你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产生效益。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激发了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例如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五、重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其次要革新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总之,构建和谐、有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有效课堂教学始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任绪斌:《试谈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内涵与特点》,《山东教育科研》,1-2期合刊。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

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初中科学课堂,虽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少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则把传递知识的价值视为重中之重,这样高效课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和演绎“教案”的过程,就会制约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非常的机械和沉闷。这样的课堂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施初中科学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体系,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和探寻真理的乐土。

笔者在今年的温州市精品百课展示课《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图的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并让学生识别。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自己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做了一些创新设计:用海绵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地形模型(山地、丘陵、盆地),4人一小组,随机发给每组,学生亲身体验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自己亲手画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出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标出地形部位。然后将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将地形图与模型一一对应,并各抒己见、讨论总结。

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受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科学新知识,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科学教学需做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笔者在《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的教学时,给出了温州的几个地点:乐清雁荡山、瑞安万松山、文成大峃镇和温瑞平原的照片,判断地形,这些都是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原来故乡有这么多地形。然后百度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家乡温州的地形特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并且安排了关于地形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题,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2)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的需要,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和当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道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时,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活动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

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笔者让学生用挂钩、饮料、吸管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作解释。更巧妙的是教师事先在吸管上做了手脚:有些吸管上被剪了小洞,有些吸管完好无损。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知道了用吸管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对“为什么吸管上被剪了小洞的话饮料就吸不上来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因此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中,从现实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取素材,也可运用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魔术很流行,于是笔者将其作为情境搬进了课堂,并作为导线贯穿了《大气的压强》一堂课的始终:通过“魔术大表演—魔术大揭秘—跟我学魔术—生活中的魔术—历史的魔术再现—创造魔术”六个环节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以“生活中处处有魔术,魔术中处处有科学”结束。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以学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安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尝试.天津教育,2006(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论文

1.1树立正确的体育课教学目的,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一件事要想做好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做事的目的,只有明确了事情的真正目的才会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任务,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课堂教学目的。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因此,体育老师对于体育课教学目的的理解把握相当重要。只有明确体育课的教学目的,并围绕此目的为中心进行教学,才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实施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将情景教学故事化,依托教材,挖掘有一定价值的相关内容,结合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当老师教学生理解打羽毛球,就可以让同学们联想到平时玩的打口袋游戏类似,一个人打出去另一个接住并要打出去。这样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游戏了解并掌握了这个体育项目。因此,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才会更加愿意配合老师,这样也就会大大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与学生间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引导者,运用自身肢体魅力、语言魅力、情感把学生引进课堂,他需要热爱、尊重、关心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表现不好的提出批评但是言语要适当不要过激。只有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非常大作用。

1.4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提高小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课堂管理问题是有效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场地躲在室外,当对于在教师的文化课课堂形式,不易于纪律的管理。这种不易于纪律管理的学科,应该更加重视课堂纪律的管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才会使学生们上课更加集中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听课效率。如果体育课堂的纪律方面做好工作,也将会大大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体育老师需要建立一整套体育课堂常规制度,并且要让学生学会遵守,维持良好的体育课堂纪律,从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1.5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的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进步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可以利用比赛进行教学。在竞争中,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单一动作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以及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热情。二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理特征、体重、身高、性别、身体素质等,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例如身体素质好的个高的男生可以重视他们打篮球的训练,这样充分发挥他们的身体特征。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三是,丰富体育授课的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使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体育课的上课热情慢慢地降低,上体育课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改变原有单一的体育课授课方式,丰富体育课的授课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丰富体育课的授课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们进行比赛,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把握学生们的好强心理,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们就会更加认真听讲,更加认真学习。二是,可以对上课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励,对于课堂捣乱不好好听课的同学提出批评。这样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三是,增加游戏环节,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余,可以适当组织集体游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可以开心快乐的进行学习。以上三点都能够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2.结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今已经广泛得到重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继续总结经验有改进措施,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们在体育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身体上和心灵上都能够得到发展与提高。本文就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浅谈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因此,中学教学方针发生变动,中学体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仍然存在定位不清、强度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探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以期推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智育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体质的锻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学作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中考成绩已经将体育成绩包含在内,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学校、教师和家长也逐渐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中学体育教学的定位不清晰。从根本上讲,我国中学教育仍处于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考试导向阶段,因此,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教育学科被视为“主科”,受到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教学方面,虽然体育成绩已经纳入中考总成绩的考核,但中学体育课并不受重视,体育课始终被视为一门“副科”,考试也只是“临阵磨枪”,体育教学的定位出现偏差。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事实上,即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也只是因为其能够缓解部分文化课压力,并非发自内心地对体育课程拥护,认为将来考大学还是需要文化课成绩。因此,许多学校和教师会将体育课的时间肆意挪用,以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许多家长也支持这一决定,一些努力学习的学生也很高兴。

1.2中学体育教学的强度不足。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肩负着直接而重要的责任,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从体育课程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教学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明确培训方式。近年来,为了适应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聘用中学体育教师时,会进行严格的专业能力审核,选拔专门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然而,虽然这些教师的体育素质较高,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性有所欠缺,很多体育教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体育课堂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缺乏课堂协调和组织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体育教学的强度不够。

1.3体育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通常会选择跑步、跳远、体操等常见的运动方式,这些枯燥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接受这些项目的训练,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中学体育课自然也就丧失了原本该有的吸引力。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教师未能真正把握体育教学的目标,在课程设计时仍然沿用传统观念。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通过“听”、“说”与别人交流。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站起来说话吭吭吧吧。指导学生坚持说话规范化、条例化,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要懂得尊重,树立自己发表意见与仔细聆听别人发言同等重要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爱说、喜听的机会。班级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班会、朗读比赛、××问题辩论赛等。在活动当中参与的过程当中,把要点多次进行强化,天长日久,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尊重意识就会提高。

浅谈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透彻的学习,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就业以及发展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及作用。如何提升中职院校机械制图的有效性成为中职院校的一个侧重点,关于有效性的提升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分析清楚我国中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而施行策略的优化教学。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有效性。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中职人才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国务院也为此出台过相应的政策,可是,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生机勃勃的学习气象以及积极进取的氛围,特别是在机械制图这门学科中,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并且灵活制图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学效果可以说和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严重的不成正比。机械制图又是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不学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阻碍,面对这样的相关现状,施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一、帮助学生认清现状,懂得机械制图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一般对于这门课不知道有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遇到了困难就喜欢做鸵鸟,躲起来,不予理会,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懂得机械制图课有它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学生仅仅靠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内涵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关教学。

2、可以在进行授课前期带学生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去了解高年级同学是如何实验的,让学生对此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看看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流程,对于车工、数控以及钳工等实训过程,应该让学生进行零距离地和机床、图纸以及零件等接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和那些实验班的学生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会懂得学好这门课程才会学好以后的课程,以及想要熟悉相关机器和进行机器的具体操作都需要灵活学懂机械制图,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

二、学习需要衔接,机械制图需要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信心。

1、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探索式地进行学习,有些关于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比较欠缺,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一个机械制图与数学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足,进行漏洞缝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完善教学计划,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害处,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

3、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在发展和理解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水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灵活教学,适当地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施行课堂学习小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人选,搭配一定要合理,避免一个小组都是资优,另一个小组都是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增进课堂机械制图的有效性。

4、环境决定了很多关键因素的成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中职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对学习变得消极,不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甚至离教师远远地,这种自卑心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爱走到每个学生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制图是其基本也是其根本的部分,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兴趣的同时,也应是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相关培养,对于学生机械制图应该贯彻到实际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制图方面的合理创新,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是一种发散,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09)。

[2]杨成。关于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要根据国际上目前科学发展的情况,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标准、内容等要求,设计出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包容性的小学科学课程。但是由于传统的科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只注重从僵化的知识出发,而忽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因此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教学改革后依然存在的不足。

1、合理安排课堂的问题。

由于小学的科学教学对象是刚走进学校的儿童,儿童的自制力、意志力都很差,不能够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强调纪律,因此,课堂中班级纪律、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就占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就造成正式进行知识传授的时间非常有限,使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2、教学活动的组织的问题。

学生相较于单纯的知识的说教和输入,更喜欢教师以丰富的游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在积极参加、一边玩一边学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能有效地组织接近四五十人组成的一个班级,使教学活动能够热闹而不失秩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兼顾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3、忽视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提高作用。

很多教师会认为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课下又忙着给学生布置功课,安排各种课外活动,因此,认为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只是打个分数或成绩等级即可,而忽略了评价对于改正学生错误,弥补学业漏洞以及调整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作用。

4、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等问题。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直被社会大众赋予了为人师表等道德模范的角色,网络媒体等平台也对教师的道德身份比较敏感,然而由于教师的待遇处于一般的公务员水平,而普通民众对教师的期望却过高,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幸福感非常低,极大一部分教师由于无法面对工作压力而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等心理障碍。

二、针对以上教学问题提出的建议。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针对以上的教学问题,结合具体的科学教学实践,我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

1、教师要学会民主管理,在放权学生中减少工作量。

很多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以及工作存在着误解,认为一名好的教师就是要事必躬亲,要处处为学生考虑,事事亲力亲为,让学生心无挂碍的'学习。其实这种做法和一部分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没有什么区别,从本质上来说都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发展与锻炼的机会。我认为,让孩子跌倒,也是一种爱。不怕孩子跌倒,就怕孩子跌倒后家长和教师急着把孩子扶起来,而不给让他们自己爬起来的机会;还有的家长,连孩子跌倒的机会都不给,直接替他们走过人生的坎。因此,教师要学会做甩手掌柜,适当给学生放权,让学生在跌跌撞撞中处理一些事情,在摸爬滚打中成长。这样的民主管理,会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更多成长的空间,同时,教师自身也不用事事都去操心,反而能够轻松地面对工作,更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合理使用科学教材。

科学教学方法虽然要有创新,但是并不能脱离教材,依然要坚持“用教材教”的原则去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以科学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去探究理论。现如今我国的素质教育大旗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科学》教材更是把重点放到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如教材中的“生命”这一节,摒弃了以往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模式,而是把更多的动手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给予指导和建议。这样以来,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动植物标本,在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往大家都认为科学探究有七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论点、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与记录、得出数据、评估、课后讨论,但这些步骤并不一定完全照搬到每一个科学探究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进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同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完全依赖于教材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新突破。

3、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握好课前和课堂环节,学生就会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点,然而高质量的科学课堂,还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后环节。科学探究之后,学生的兴趣与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弱,教师如果忽视了课后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那么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很难上升到新的层次。科学探究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给他们提出与教材有关的话题,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进行共同探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对科学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背后存在的规律,让他们有足够的主动权,在他们提出解决性策略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在表述想法时可能存在一定障碍,当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即使观点不是那么准确或者没那么正确,也不能让学生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4、重视科学活动的课外延伸。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无处不在,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最终也要应用到生活中。“走不出实验室的科学最终对人类也没什么用”,所以学生要将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对应起来,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寻找自然界中的科学。因此,教师要在这个应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引导。如:“水为什么夏天可以变成雨,冬天又能变成雪那?”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尤其教材中的重难点或者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去探究,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总之,作为优秀的科学课程老师,应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加强科学活动的课外延伸,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师们很费力地在上课,学生们也很配合地在听讲,但最终成绩总是离大家要求的.有一段距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答案是多方面的,但课常教学效率差应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作者:陈晓曦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小学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少,教学效果可以说和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严重的不成正比。机械制图又是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不学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阻碍,面对这样的相关现状,施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一、帮助学生认清现状,懂得机械制图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一般对于这门课不知道有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遇到了困难就喜欢做鸵鸟,躲起来,不予理会,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懂得机械制图课有它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学生仅仅靠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内涵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关教学。

2.可以在进行授课前期带学生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去了解高年级同学是如何实验的,让学生对此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看看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流程,对于车工、数控以及钳工等实训过程,应该让学生进行零距离地和机床、图纸以及零件等接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和那些实验班的学生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会懂得学好这门课程才会学好以后的课程,以及想要熟悉相关机器和进行机器的具体操作都需要灵活学懂机械制图,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

二、学习需要衔接,机械制图需要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信心。

1.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探索式地进行学习,有些关于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比较欠缺,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一个机械制图与数学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足,进行漏洞缝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完善教学计划,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害处,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

3.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在发展和理解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水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灵活教学,适当地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施行课堂学习小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人选,搭配一定要合理,避免一个小组都是资优,另一个小组都是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增进课堂机械制图的有效性。

4.环境决定了很多关键因素的成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中职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对学习变得消极,不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甚至离教师远远地,这种自卑心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爱走到每个学生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制图是其基本也是其根本的部分,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兴趣的同时,也应是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相关培养,对于学生机械制图应该贯彻到实际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制图方面的合理创新,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是一种发散,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09)。

[2]杨成。关于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

李燕。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学校)。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当小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进行认识时,要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小学科学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究,以此来揭开未知事物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自然界、融入社会。老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要进行正确指引,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获取,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在今后进行应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科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生活细节;小学课堂;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开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现在正是知识学习和接受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发现以及创造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而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进行教学,则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贴近生活来进行实验。

实验本身就是开展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被实验的器材、现象和蕴含的知识吸引。老师最好选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容易,或者说更加贴近生活。

比如,我们在对浮力进行探究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进行分析,老师选用厨房里比较常用的蔬菜马铃薯来进行试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把三块形状、大小都基本相同的马铃薯放到体积相同的盐水、糖水和清水中来,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通过耐心地观察,学生发现大小一样的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里面沉浮情况是不相同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来翻阅资料了解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来大家通过推断来判定是因为密度不一样,那么什么是密度?密度对物质有哪些重要的影响?老师这时可以进行指导,盐水和糖水的密度都比清水要大,马铃薯之所以能够在水中沉浮,都是与排开同体积的液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水重,所以就会下沉,如果比同体积的水轻,就会不断上浮。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和水有关的实际例子,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游泳,在大海中游泳和在游泳池里游泳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海水中有盐的成分,所以浮力相对比较大,人就容易学会游泳,死海也是因为含盐成分比较多,所以人能够自由地浮到水面上来。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细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得出可信的科学原理,有效地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提升。

二、通过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下的实验对于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实用性。例如,让学生观察平时吃的白米饭,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白米粥,自己在家里做一些实验,准备一些碘酒,把碘酒滴到大米粥里面,让家里人和学生一起来观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会看到玻璃杯中黏稠的大米粥颜色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清澈的,后来慢慢地变成了蓝色,这时候学生就会感觉很新奇。很多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都会皱紧眉头,思考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神奇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课下实验小组,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碘酒和淀粉的混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蓝色的物质,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会有很深刻的记忆。学生有时候还会联想到我们在细细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到有一丝的甜味,其实原因就是里面有淀粉。在课堂上老师讲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容易,这样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量,让学生主动对课外知识进行获取,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在拧瓶盖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手滑就不容易拧开,妈妈在厨房做饭,有时候手上沾满水,为了拧开瓶盖,就要垫上一个干抹布来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理。通过了解学生发现这和摩擦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如果接触面过于平滑,摩擦力就小,就不能打开瓶盖。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问:在火车站发现很多箱子上面都有轮子,那么轮子和地面也有摩擦力,为什么就比没有轮子的箱子在搬运的过程中省力?老师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就会顺畅很多。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有,在平时烧水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观察水蒸气,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老师有时候会纠正说白烟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其实,这样的解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给学生解释。首先,问学生“白烟”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白烟是白色的,那么我们问学生水蒸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色无味,那么白烟是水蒸气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不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容易进行理解,通过这个常识,我们要告诉学生在烧水的时候要离壶面远一些,因为在水要烧开了的时候,我们因为离水壶比较近,喷出的水蒸气会落到皮肤上,因为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在凝结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如果落到皮肤上吸收的就是我们皮肤的热量,会造成灼伤。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安全意识,只有学生了解了原理,才能够有所警示,也避免了安全隐患。

四、把知识学以致用。

对于实验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把生活实际和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科学体验,科学的学习是对科学现象的重新认识,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以及升华,我们让小学生把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传递正能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观察,对生活细节进行思考,对于不明白的现象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来进行思考,让科学知识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科学课堂的动态学习过程,把生活中科学想象和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运用,这样可以让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让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真正透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努力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参考文献:

[1]徐燕,马永双,叶宝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05):3-5.

[2]毛加宁,刘忠琦,蔡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2):10-11.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十六世纪英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杜甫曾经在诗中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作用非常大,非常多。在历史上的先哲们,无不重视读书的重要性,并都读了大量的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光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课本的知识或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外去学习和培养,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量的多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有它独特的意义。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也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个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有相应的措施和恰当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去完成任务。因为课外阅读对于勤奋好学的学生不成问题,可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可就成了一个“幌子”,往往效果不佳。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现在是这样做的:把读课外书当成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半小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并写出书名与页数,要求家长签字,一个月同学们把自己的好词好句本交流一次,并且我不定时抽查。另外,我还严格要求我自己,每个星期读一本课外书,也摘抄部分好词佳句,并且在阅读课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因为我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也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尽量落到了实处。丰富了知识,阅读能力普遍提高。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后作业合理性与有效性的探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学研究者都在不断进行课堂观摩,在观摩中捕捉学生学习灵感,激情,兴趣火花之于何时,何情,何景下闪现。然后进行科学研究,推广。他们也细心发现课堂教学中微有不足之处,将这一教学片段进行剖析,重新构设新的教学设计。这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中,如何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实切的发展而进展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它的实效性!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标准都是不同的,但是从低到高,肯定是层层递进的,循序渐进。因此,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熟悉课程目标,清晰教材目标,清楚单元目标是关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

一教师方面:根据学生,制定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个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实,它的设计,不是单纯从教师,文本的角度出发的。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风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学目标要设立科学,适切。

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差异性,而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华城市与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由于地理差异,家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已习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因素。

去年,笔者聆听了几节我镇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作文指导课,阅读教学课,语文教学展示课。听完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市区的教师在教学理论上掌握得比郊区教师多点,还是市区的孩子突出的表现成就了老师呢?这个真的很难说。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好,说得具体又生动。老师指导得也相当不错。同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把这堂看图写话拿到我的课堂上,某些说话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无论是对于我,还是我的孩子们都是有利无裨。太高的要求,学生达不到,教师有一种挫败感,学生也有一种沮丧感,从而双方都失去对教学的信心。

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也并不是为了拔苗助长,适当的拔高是希望学生能跳起来试一试。是为了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抵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适切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会让你的孩子真实的掌握了他们需要的,想要的知识。而做好这一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合理筛选,科学设计!

二学生方面:有所侧重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看优等生的收获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学困生是否也有收获。小学低段语文,注重深层理解还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学习有关外,还跟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有关。有些知识,任凭你怎么讲解,若他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若没有成熟,都收效甚微。譬如:人的情感。许多调查表明:那些少年天才虽然在学业上精湛过人,但他们的情感智商似乎十分低下。一个14岁的少年才子,坐在大学爱情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解着那位失恋之人是如何痛苦,如何悲伤,让学生细细品位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对于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凄美的文字而已,他走不进作品当中,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所以让他去深刻体会爱情的滋味,他很苦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展,不是看他是否和好生最终一同站到起跑线的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起跑线,怎么会同时站到一块呢?而是相对于以前他的未知领域,他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而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加快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为目标。

如果一节课一味地关注学困生,对于教学开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教学计划滞留,让你的课堂变得沉闷,让你的心情受挫,对于那些优等生,虽然他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你忽略了他们表现的情感,淡却了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此以往,那些平时敢于举手,想要发表自己想法的人就会习惯于安静聆听。我想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呢?

1)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堂训练与检测,选择互动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字词的掌握是重点,因此,字词的训练尽多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有种成功感,喜悦感,让他保持对语文课堂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好学生,字词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他们十分想要挑战的项目;而对于朗读方面,应体现一个层次性,先让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读,老师适时点拨,让他有所进步后,再请好同学展示读,这样一来,不仅让差的有了进步,又给好生搭建了一个自如展现的平台。也使整堂课有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则需要集体的智慧结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兴趣。往往在这个时候,学困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维过度的阶梯,他们会有畏惧,烦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师互动,担忧自己被老师抽中,烦躁自己很迷惘。这些情绪在课堂上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想要关注那些差生,讨论交流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让他们在小组里,学会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了一丝头绪。会明白一点。而且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也让他学会了与人合作。经过讨论之后的交流,好学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这就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整体有效进程还要顾全大局。在低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能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中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挑挑他们回答,可结果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差生答非所问,老师启而不发。折腾了半天,答案还是未见雏形。可是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一节课就在教师启发与等待中消磨殆尽。可以说,这不是有效课。所以,要想在一节课,让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顾全大局的意识一定要有,我们的课堂不是个别人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这节课,该要完成的内容还是要完成,个别学困生遇到障碍没关系,我们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能因为他们而熟视无睹那一双双渴求,等待知识的眼睛。

三课堂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切忌课堂结构的单一性。

1)课堂活动应动静交替。

课堂活动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整堂课是喧哗的,热闹的,一直像表演某个情景剧那样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确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安静的东西在里面交替填充,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空间,也让他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一个孩子,要让他整整坐一节课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长期处于思维状态中,这是单调枯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你这节课,你认为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小朋友静下心来思考的,需要仔细品位的内容,你就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思考的时间,当这个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的读读想想感悟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这个难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如果继续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去,他们会感到烦躁,疲惫,不太愿意再次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的再次思考,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应给学生一点点拨,一点提示,也可以换种思考方式改变这种沉重的气息,让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让他们在合作的,质疑,探究的氛围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缓和一下课堂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让孩子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消除因个人不会解决问题的无助与挫败感。二是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交流的幸福与成功体验。如今的国际教育提倡的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真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这些能力呢?如何做,学生们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呢?我们很容易听见这样的大学毕业心声:“学校跟社会真的是大不相同啊!”“生活真的很累啊!”“与人交往真难啊!”“社会怎么跟学校不一样啊!”……我想这种结果的诞生跟我们教师,教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缺失,缺失对孩子未来步入社会生存,合作,交际,沟通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就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有一种长远教育意识,以小见大的概念,小课堂,大道理,大学问,大益处!做到这样了,教师问心无愧!

2)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新颖化,合理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一个适宜的,恰当地呈现方式。譬如在小学语文《人间仙境九寨沟》里,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采取的呈现方式就可多样化:“攀吊”这是一个新词,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猴子攀吊树枝是怎样的呢?然后教师可以随时拿出一个教棒做树枝,让学生演示一下既可。这样一来,既提高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个词语,从而达到了积累的作用。当然,一堂课,需要演示的词语不能多,一多就会适得其反。而对于“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则可以借助画面来感受,当小朋友看到那么高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雄伟,壮观时,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多么震撼啊!他们会把这样的一种画面深深地印到脑海里。可能我们一时是看不出这些画面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提高,但是待他稍大一些,等基本掌握了语言的表达之后,遇到想象写景时,相信他在调动大脑里储存的材料时,一定会有这一幅画面的闪现。这就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而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画面的积累。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想要创作,想要激发灵感,不顾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穿越撒哈拉沙漠呢?游览祖国边境西藏呢?因为亲眼所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有了众多的素材,灵感自然会出现。

其次,语文课堂要注意读想,读诵,读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综合。

语文课堂,光听,光看,光说是不行的。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以前听别人说:“有的人会写但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是教育的一种欠缺,还是教育的忽视呢?学生欠缺的是什么?教师忽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扎实抓好学生读、说、听、写每一环节,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展示平台,锻炼他们的机会,提高在众人面前展现的心理素质,还会有这样的局面吗?据我调查:会写的人,但不会说的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胆小,在私下和朋友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为什么?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有完全想好。再者就是平时积累有关的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组织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能力,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堂课要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把自己读到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组织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进展。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你让他把自己读出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不是故意给他设置障碍吗?故意挫败他学习的积极性吗?如果二年级的学生,你还不让他尝试让他写一写,你这就是一种忽视学生表达的需要,低估学生表达的能力。万万不可,到了哪一个年级,我们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跳起来,尝试一下“摘苹果”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长得更快,跳得更高,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你吸取了太多的知识,你能在你的生活中,学习中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就是一种外化过程。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不仅外化到那一张张试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3)课堂上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到位,到点,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需要给予他们及时亦或有目的性的滞后评价。而激励,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致勃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得到别人肯定与表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活泼,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师的表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答案是否正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我们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深深体会到:当你在某一方面干的出色,被别人认可,赞赏的时候,可能成人在表情或肢体上没有孩子那样太大的反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你很开心。也许这种表扬更加激发了你对被别人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人的成长需要激励,更何况小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真诚的鼓励他,肯定他!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的得体,有的人回答的有灵性,有的人回答的很智慧,有的人回答的很淳朴,有的人回答的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的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积累生字和词语的主要阶段,他们在表达上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化,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想要做到多样化确实需要动一翻脑筋。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做一个有心,有情的语文老师,你的课堂就会心心相印!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使我们师生双方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企盼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独立体,因此,没有固定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要你在你的岗位上再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执著,多一点钻研,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反思,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比现在的课堂更精彩,更充满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育也就是在不断的付出中,不断的反思中,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