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的理论法学理论论文(热门13篇)

小编: 雁落霞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使我们的文章更加清晰易懂。范文展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新《消防法》已于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消防法》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消防工作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形成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作为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从规章制度上完善多产权建筑的管理办法。或者由各级政府牵头成立相关组织进行督促,以弥补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地方,使多产权建筑不再有消防安全管理的盲区,明确和规范多产权人之间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切实改善建筑的消防安全状况。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意识。消防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具体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需要消防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点滴的工作中渗透,使社会各阶层对消防工作赋予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消防的责任意识,从而使消防工作真正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工程。

(3)分清主次,重点管理。对于那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产权分割不清和很难一次性解决问题的多产权建筑,在消防监管中,要分清主次难易,逐步消除隐患:

第一,要确保疏散设施可靠。疏散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保证疏散的完好有效。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方法处理。

第二,要确保室内外消防水系统可靠。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迅速启动水系统。

第三,要严格控制火灾荷载。对于多产权建筑中场所的装修,消防监督一定要严格按照内装修设计和验收规范执行,消防部门要严把装修材料、消防产品的质检关。

第四,要坚决杜绝“三合一”现象。

(4)全面实施火灾公众责任险。火灾公众责任险是一种具有很强社会管理功能的险种,它对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紧密。为了防范于未然,对于多产权建筑的经营者或者业主来说,参加火灾公众责任险时分散和转移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火灾责任风险,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多产权建筑无统一的业主管理是普遍现象,个别多产权建筑虽有业主委员会,但也形同虚设,没有建立一个共同的消防安全管理组织,也没有签订一个具体的消防安全管理协议,致使消防管理情况十分混乱;有些多产权建筑的产权人之间签订了管理协议,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由各产权人轮流管理,而一方面由于产权人缺少消防管理的必要知识,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各产权人认为在自己管理期间不出问题就可以,至于设施损坏或者瘫痪,只要消防部门查不到,混过自己管理任期就算。消防管理依然存在互相推诿、贻误的情形。

(2)消防意识不强,职责不明。

《消防法》虽然实行了很多年,但是很多的多产权建筑的产权人对消防法律法规还非常薄弱。建筑内部装修完后不知道是否需要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核和验收,或是备案的人很多,多产权建筑业主委员和物业管理公司对于各自的消防职责根本不清,管什么,怎么管的疏于管理,这些现象非常普遍。

(3)消防设施维护资金不足。

对于那些建筑的产权人之间没有任何组织管理和协议约束的,消防方面出现问题后,很少有人出面牵头解决,维护、保养资金更是无人问津;有些多产权建筑产权人虽知道消防上存在很多不足,消防部门监督检查过程中也积极配合,但无奈自身负担较重,整改资金根本无从解决。

(4)建筑内部装修增添隐患。

投入使用后的建筑,各产权单位或租赁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建筑进行内部装修,在装修过程中,业主或租赁单位不再理会原建筑的使用性质,擅自变更建筑的'使用性质,使原来使用性质较为单一变成了十分复杂,在实际中发现,一些商住楼的住宅部分根本就没有住宅,变成了公司、办事处、茶吧、旅店等场所,而且装修的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增加了建筑的火灾荷载的同时,有时还将原有的一些消防设施遮挡或者损坏。电气线路的敷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超负荷用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社区消防是城市火灾预防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社区消防工作应该适应社会变化,从根源上、基础问题解决社区火灾问题,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题意识,最大限度依靠居民和社区基层力量,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中。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城市火灾预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社区消防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抵御火灾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进步,群众对社区消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概念。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指的是城市街道范畴内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社区消防工作指的是公安消防机构依托城市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等形成的有机组合,强化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可以降低社区发生火灾的概率,提高发生火灾是居民的自救能力,加强社区消防安全环境的建设。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法律性、社会性、群众性、区域性。区域性主要指的是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法律性指的是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消防部门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执法工作;社会性指的是社区消防工作的工作方法、工作环节及监督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群众性指的是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社区群众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2)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第一,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配合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城市化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和标志,城市化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城市人口变化规律。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的各项服务体系。城市社区、住宅区的兴起,及大地推动了社区发展。依托社区开展消防工作,适应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特点,建立全新的、大众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消防安全格局,这是当前各级消防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第二,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区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可以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地区商业经济发展。换言之,如果社区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建筑损毁,殃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不仅要对发生火灾地区重新建设,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伤害。从社区的经济建设角度来说,如果社区建设和消防工作没能协调发展,必然会影响社区招商工作开展。必须提高整个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减少火灾发生频率,通过加强社区消防工作建设,才能在社区内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进而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社区经济发展。

(1)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有些社区的消防工作仍然有辖区消防部门负责,致使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处于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下,受到人员、装备、设施等诸多因素制约,消防工作在社区很难落实到具体。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地区经济建设、事业单位发展、公共场所建设、休闲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忽略了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认为社区只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商店、超市、饭店,不会造成重大火灾事故,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小,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致使社区消防工作存在很多盲点。

(2)硬件设施严重缺乏。社区内的消防基础设施配备不齐,而且设备老化和维护问题依然存在,家庭灭火器配备几乎为零,一旦发生火灾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消灭火源,极易形成更大的火灾事故。此外,有些小区由于物业缴费有限,能够用到消防管理工作方面的资金更是屈指可数,一段时间之后,部分消防设施开始老化,物业公司对消防设施的管理积极性不高,最终造成小区消防管理工作无法开展。近几年,由于社区消防规划不足,很多地区的建筑物耐火等级下降,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间距和其他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消防车通道不够畅通,社区内缺少水源,很多电线线路老化问题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危害社区安全。在我国很多社区内,尤其是建设年代较早的社区,消防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有些社区为了方便社区管理,擅自在小区内建立路障,小区内外有很多小市场、小摊贩、书报亭,严重挤占了消防通道,阻挡消防车辆进出。

(3)社区消防管理机制比较混乱。社区体制改革之后,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渐转化为社区居民服务职能,但是社区派出所、物业、业主、民政之间缺乏沟通,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消防工作难以落实到具体。同时,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不高,不了解基本消防常识和法律知识,无法满足基本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

(4)社区火灾隐患严重,居民安全意识不强。城市仍然存在很多老城区、城中村,其中木结构房屋较多,其抗火灾等级较低,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同时,一些小企业聚集在城市边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落实。小场所聚集地未经严格的消防审核、验收和备案,小型公共场所、市场等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就擅自经营等等,都为火灾问题埋下隐患。同时,非法贮存,销售危险物品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社区居民不了解火灾知识,缺乏灭火、逃生等自救知识,消防安全意识非常淡薄。

(1)加强建筑防火性能建设。做好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楼房建筑中强化防火设计,建筑防火设计主要出于对建筑物的防火标准考虑,对建筑内部的多方面因素都要考虑到防火设计。例如,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消防设施、防火等级、可燃物数量等等。同时,建筑物的.性能设计也是对建筑物综合防火性能进行评定的标准,进而需要制定与建筑物相应的防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尽量避免危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财物损失。

(2)加强消防宣传。开发智能化安防知识触摸屏、动漫卡通短片,制作宣传彩页、挂历、台历,拓展消防宣传渠道。社区设置消防宣传教育室(场所),配备消防宣传音像、图书和灭火器材、消防训练演示器具等,定期向居民免费开放。利用社区楼宇电视、户外视频、网站、广播等媒体经常性地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每季度组织开展不少于1次的社区居民家庭火灾扑救、逃生自救、安全疏散等消防演练活动;同时社区要及时发放“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表”,开展全民消防安全隐患自查。

(3)加强社区物业服务及消防管理。每个社区内都有物业服务,其职能是为社区居民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消防安全管理同样是社区物业的一项主要工作,物业要定期向小区发放消防器材,同时做好消防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完善消防器材维修基金的管理与使用,尽快启动器材维修基金,确保消防设施得到有效的保养和维护。物业服务要定期组织社区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消防通道的畅通性,保证通道内没有小商贩,没有堆积物,及时消灭火灾隐患。物业公司还应该监理相应的社区防火岗位职责,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对消防安全负有一定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社区物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制度。通过对物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增强物业管理人员的安全消防观念、消防基本常识,切实掌握消防的基本技能。

(4)完善的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第一,社区应该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小组、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两个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强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对社区用电和用火进行及时管理,制定电力、燃气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制度及与消防相关的奖惩措施。第二,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建立一个与社区现实情况相符的社区防火体系,对社区消防通道进行日常检查,保证道路畅通。

四、总结。

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城市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消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应该遵循一定管理原则,加大宣传力度,让社区居民从思想上重视社区管理工作,重点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消防工作的基本运行机制,不断强化社区消防设备,积极推进社区消防工作的开展。社区安全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当前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一定可以有新的突破,人们的生活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忠东.美国如何预防高层建筑火灾[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0(12).

[2]郭瑞璜.住宅用火灾报警、灭火器的开发与普及[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1995(06).

[3]曹跃高.火灾警报来自现代家庭[j].云南消防,1996(06).

[4]唐黎标.灭火器,何时进入百姓家?[j].安全,2004(01).

[5]刘文海.徽州古民居防火体系[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05).

[6]王峰,王凯宇.施工现场火灾的分析与预防[j].建筑安全,2010(02).

[7]赵青华,杨匀波.贵州黔南州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调研与防火策略[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7).

[8]李石平,邢亚娣.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计问题探讨[j].才智,2008(04).

[9]卜丽芳.浅谈住宅室内装饰材料与防火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1996(06).

[10]耿林莽.心防最为上策[j].山东消防,2000(05).

[11]黄奕美.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谈歌舞厅火灾危险性的防火对策[j].科技资讯,2009(2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培养掌握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现场施工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运行管理、水工建筑物检测、从事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检修及维护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课程。

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改变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完善管理制度等多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已解决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其建筑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成为了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模式落后、质量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1)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管理模式是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针对所在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约束的方法保障,更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并且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但是反观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落后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与国外水利建筑行业相比,国内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管理的方法不得当,对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管理人员的思路比较陈旧,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水利建筑业的发展。

(2)质量监管不力。

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影响着工程的长远使用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中,质量监管不力是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不得当,不能根据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监理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玩忽职守、偷工减料以及工程监理监督不力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影响着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3)缺乏制度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是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安全事故频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如何改善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1)改变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创新的管理模式,因而相关的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多创新,及时更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国内外现金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及时紧跟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好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热点,及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2)加强质量监管。

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本行业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的因素,更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是提高我国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不仅要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盈利,既要重质量,又不能忽视效益,两者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进行工程监管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是兼顾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根本。管理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采取动态的成本控制手段,实时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第二,也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更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处理工程施工突发情况时有条不紊,并且能在工程监管方面方法得当,提高效率。因而,企业在派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水利建筑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从创新能力、工作思路等方面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我国水利建筑业的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水利建筑业的长足进步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关系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高度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成为法律界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

法律与科学技术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掌握法律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法律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科技促进。

法律作为调整某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体系,是评价人们行为适格与否的标准,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并预测未来行为及其后果,是警告和处罚违法行为的根据。

国家政治稳定繁荣需要法律,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一个国家的法律建设成熟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保障。

科学是人们发现世界探索真理的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是系统的、具体的关于客观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法律活动相互影响。

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十分广泛。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法律方法的扩展和法律观念的更新,法学研究和法制宣传都受法律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交通工具和通讯传播技术发展建设减少了时空阻隔,不同法律文化间沟通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促使人们对传统法律价值观发生变革,对人权、平等、自由等观念有了更高程度的认知。

法律信息库和法律信息传输网络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更好的物质手段,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及其法律体系的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法律问题,需要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调整,这就促进了新兴领域的科学技术法的产生,如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国际交流合作法等。

专门性的立法技术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法律的理性化、形式化和技术化借助于科学技术理性进一步发展,许多科技成果成为确立法律规范的依据,大量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概念被吸收到法律之中,大量的技术规范被赋予法律效力。

科学技术则正在强势地影响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法律能否恰当地调整社会生活反映客观规律,往往取决于立法者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最后,科学技术成果为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提供新的装备、手段和技能,影响着立法司法体制、过程和方法,促进法律运作机制的专门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法律的立法、执法等各个层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近代以前,科学技术活动属于很少为法过问的领域。

近代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复杂化有了国家干预和法律调整的必要。

现在社会中,法律对科学技术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法律特别是法治之法通过其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科学技术的负面的影响,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方向。

法律在控制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调整科学技术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防治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所引起的社会危害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其次,法协调、指引和组织科学技术活动,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

法律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并将国家科协技术发展战略具体化、细则化、程序化,促进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和高效运行。

最后,法律调节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

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与研究和法,发明者对科技成果享有专有权,是一个二者都具有合理性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借助纯粹的权力或道德手段都难以合理解决,法律却能以其理性的、权威的权利义务设置使这一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既有其社会运转规律,又有其自然规律。

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广泛的科技活动,需要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特别是以科技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保障,使这两种规律都得到尊重。

法律在控制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方面,在调整科学技术内部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抑制其消极作用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作用。

科技活动中不良行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与人类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习性的矛盾,科学技术成果的巨大能量与人类控制能力的矛盾等都需要法律加以调节。

同时相当一部分的科学技术研制活动具有风险性和人身危害性,需要法律严格规定研制试验的防护措施和补救措施。

法律同时可以协调科学技术宗旨和本质属性与社会经济现实以及物质生产的关系,有关科学技术商品化市场化的法律能够疏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循环渠道,保障科学技术成果的转让和应用,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

明确法律和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好法律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必然要求,虽然在某些层面法律和科学技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本文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中主要以双方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为主。

科学技术促进法律的产生,协助法律的实施,法律调整由科学技术成果产生的社会关系,将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处理好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法制建设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实为重要的影响。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发掘企业知识产权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成为一个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时间比较短,无论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还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发与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及技术都还相当薄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

基于产权论视角的分析会计毕业论文产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财政部颁布了企业新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新准则与原有的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变化很大。由于我国目前税务会计未从财务会计中分立,纳税人纳税义务的确定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因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必然会对企业的纳税调整乃至企业的应纳税额产生影响,新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要素计量以及存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证券投资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进行纳税调整是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相互分离的必然结果。

1理论概述。

1.1税务会计的概念。

税务会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属于会计学体系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其性质、核算对象、作用的独特性,使其又同一般的会计有所区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税务会计是税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处理税款的会计,它的研究对象是税金及其运动,从税款形成开始,到税款成为财政预算收入为止。税金的活动过程涉及两个方面:征税的一方和纳税的一方,因此,专门进行税金核算的税务会计包括征和纳两方面的会计核算,即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因此,税务会计是以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征纳双方为核算主体,运用会计技术和现代理论及方法对税务活动全过程的税收资金进行核算与控制,以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税收的实现和收缴情况,从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管理活动。

1.2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财政部于2月15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10月30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新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

新会计准则与旧的相比更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归纳而言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靠近。如:债务重组的利得由原来的计入资本公积改为计入当期的损益,会计处理采纳国际惯例所得税处理,这将改变以往很多企业采用的应付税款法,新准则规定采用递延所得税处理,引入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首次引入了与国际准则一致的分类和计量方法等。

2)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强调可靠性和相关性。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基于股权的支付等,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而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对于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由“以账面价值为计量基准,不确认收益”改为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时.以公允价值计量,收益计入利润表。

3)自成体系,影响广泛。建成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几乎涵盖了现行所有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自成体系,影响广泛,规范性强,可独立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并行,而且互相补充,使我国会计体系更加完善,而且会计标准体系的发展能自动与经济环境的发展同步,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指导。

2会计准则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分析。

2.1分析二者差异的意义。

税法相对于会计准则而言,具有强制性和高度的法律权威性,能够保证在编制的纳税申报表中提供更真实的财务信息。在企业纳税真实的前提下,只要弄清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并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调节,税法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保护和监督作用;若在企业纳税失实的情况下,企业若少报盈利水平、偷逃税,必须承担民事与刑事责任;企业若虚报盈利水平,企业所得税法更多地要求按照确定的、合理的经营损益计算应纳税额,这就从源头上防止了不确定的、人为判断的损益的计入,在编制的纳税申报表上提供更真实的财务信息。另外,对二者差异的研究,还能促进所得税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不断完善,与相关经济法规和经济环境相互协调,有利于推动税务会计的发展和税法的完善。

2.2二者的差异所在。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是为衡量企业经营状况而服务的,而税法则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而形成的特定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关系,是为了国家行使其职能而设立的。两者不同的侧重点,注定了存在差异的必然性。

1)目的不同。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业绩情况,更好地为会计信息者提供重要的信息。税法则是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依据自身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而进行的征收。由于目的的差异性,致使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性不可避免。

2)原则的不同。由于前两者存在的差异,导致两者所遵循的原则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比两者,税法也遵循一些会计原则,但是税法也应遵循特有的原则,即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等,因而与某些会计原则有所区别。如历史成本原则。会计上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之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账面价值;税法上企业有关资产背离历史成本必须以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按税法规定的适当方式反映或确认为前提。

3)基本前提不同。会计: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税法:纳税主体: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基本纳税单位(或自然人),会计分期:双方的差异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记账真实性上: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如实自主申报,税务机关及税务人依照税法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核算内容的不同。应纳税额是依据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而核算的。由于会计与税法在收入、成本费用、减免税项目的确认以及项目的可扣性、扣除时间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的产生。

3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

3.1对税务模式选择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竞争日益激烈,组建雄厚资本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趋势。因此企业的组织形式向股权分散的股份制企业发展。而股权分散的股份制企业为,更加遵循公认会计准则。为投资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成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新会计准则的一个举措是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这表现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众多股民,减小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这与税法的为了实现国家税收的完全站在国家的权益角度的立场是不同的。因此,会减小税法对会计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极其重视对公允价值的衡量。虽然当前公允价值的衡量有很多经济理论进行支撑,但是不可避免地,公允价值还会受到很多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税法处于保证国家税收的强制性目的,是很难接受公允价值的人为操作空间,一定会以很严格的规定进行规范。结果一定会造成税法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即向英美模式靠近。

3.2对资产计价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目前国际流行的计量属性,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和规范情况下,前些年出现了较多人为操纵利润现象。财政部修改会计准则和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都采取尽量回避“公允价值”而改用账面价值的做法。但是税法上即使在没有可比市价情况下,对关联方之间资产转让也必须用“独立交易原则”确定“公平成交价格”;同时,税收上要求将非货币性交易(包括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和债务重组中的非现金资产抵债等业务,分解为资产买卖交易,要确认交易损益,对债务重组中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取得的各项资产要按公允价值确定资产成本,这与会计制度限制公允价值使用形成差异。

新会计准则提出五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实现了计量基础的多元化,譬如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资产计价,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在税法上,债务重组业务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即债务人清偿债务的金额,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

除此之外,新企业会计准则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收益的计量方面、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方面都对税务会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或利或弊对税务会计的发展和完善造成干扰,这其中的弊端的消除就需要学术界学者的继续努力,期盼我国的税务会计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4]汪少华,《投资学》,.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6]李心丹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12,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7]王曙光,《加入wto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与启示》,,商业研究。

[8]王明珠,《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操作现状的反思》,.8,长春大学学报。

[9]苑泽明,《无形资本运营对策的经济学思考》,,商业研究。

[10]《中国并购指数》,,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11]汪金成,《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12]苗澍,《企业并购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13]刘小剑,《中国公司并购重组模式与案例分析》,,北方交通大学。

[14]周涛,《企业收缩重组的动因比较分析》,,北京工商大学。

[15]刘琼,《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东南大学。

[16]张文杰,《国有企业并购关键问题研究》,,北方交通大学。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某一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学科或某专题的文献报告,它对相关文献群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该学科或专题的研究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一、选题。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搜集相关文献。

选定题目后,下一步就是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主题有关的文献,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三、归纳、整理、分析。

搜集好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分析和整理。然后确定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四、按规定格式形成论文。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紧接着就是按照文献综述的格式写作,形成最后的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是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界一直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重视增量投资,忽视存量资本。重视内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忽视外部交易型战略的实施,这些误区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离不开资本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是经济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标志,资本就像一块巨大的礁石,将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吸引到它的周围。资本流向何处,何处的经济运行就会活跃起来,资本聚集在何处,何处的经济就会不断地走向繁荣。

在强调资本运营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产品经营的重要性。事实上,资本经营并不排斥生产经营。在生产领域内的资本运营,必须通过生产经营进行转换。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的途径,资本经营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正是产品运营如此重要,有关生产经营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对资本运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却很少,也正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才将资本运营作为研究对象。

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做一展望。

[1]肖胜萍,《资本运营》,中国纺织出版社,第一版。

[2]张铁男,《企业投资决策与资本运营》,,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3]臧日宏,《资本运营》,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

[4]汪少华,《投资学》,,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6]李心丹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7]王曙光,《加入wto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与启示》,,商业研究。

[8]王明珠,《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操作现状的反思》,,长春大学学报。

[9]苑泽明,《无形资本运营对策的经济学思考》,,商业研究。

[10]《中国并购指数》,2005,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11]汪金成,《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12]苗澍,《企业并购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13]刘小剑,《中国公司并购重组模式与案例分析》,,北方交通大学。

[14]周涛,《企业收缩重组的动因比较分析》,,北京工商大学。

[15]刘琼,《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东南大学。

[16]张文杰,《国有企业并购关键问题研究》,,北方交通大学。

基于产权论视角的分析会计毕业论文产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科学健全的管理会计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良性运行的必备前提站在经营管理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有效融合。

一、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

管理会计(managementaccounting)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由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企业经营管理(operationandmanagementofbusiness):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营管理中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反之又影响到管理会计水平的高低,经营管理的方向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实施方向。

二、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持续地成功”,管理会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在经营管理中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全面提供经营管理信息。

管理会计通过核算、控制、监督形成了一套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投资、成本、收入、利润等相关历史和现实信息资料,对经营管理者经营战略决策起到必要的参考作用。

(二)客观预测经济前景。

管理会计通过对本企业存续期间各项经营数据的预算、决算,以及对其他企业经营数据的对标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和全面地预测本企业的持续经营效益的预测。

(三)能动参与经济决策。

管理会计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经过分析筛选的有关经营数据,能动底参与企业管理层举行的经济项目决策,为其提供决策参考。

(四)规划经营目标。

企业的管理会计在企业总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选择最合理、最合适量化分析模型,有目的地对未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等作出变动趋势预测,从而可以对经营目标作出必要的规划。

(五)有效控制经济过程。

外部环境企业自身是无法控制的,企业经营管理只能从企业内部入手。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使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通过对一项投资的调研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预算决算等全过程的流程内部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实现收入、成本和利润的管理目标。

(六)实现绩效考核。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是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通过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划小核算单位,并可实现例外管理、目标管理、业务绩效考核等,激励和引导员工在生产经营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企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现状。

(一)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不够。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对于会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记记帐”、“发发工资”等固有层面,仍然把会计当作只有加减乘除功能的“计算器”,对于管理会计观念却比较淡薄,对管理会计的实质认识不够,企业的权利高度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管理者热衷于追求当年的“经营业绩”、“利益最大化”,会计人员由于无法及时“事前审核、事中复核”而使管理会计的信息严重滞后于经营管理的现象得不到重视,管理会计作用于经营管理的有效效应无法得到满足。

(二)因管理会计太“专业”而无法在经营管理中普及。

作为一套复杂而完整的财务经营和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的运行需要以点带面,这就要求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要涉猎大量的管理学科和管理知识,这就使管理会计具备了很强的专业性。

但现在企业会计系统存在的问题是,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尚不同时具备经营管理知识,而企业专职和兼职的经营管理人员又不同时具备管理会计知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企业同样普遍面临会计人才紧缺的局面,在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紧了又紧”造成现有管理会计人员只是在“报销”和“统计”上疲于奔命,这就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实践管理会计,大多数谈不上实现“管理”。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但由于部分企业因对管理会计“太专业”“不理解”未形成良好的管理会计环境而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会计必须面对“无人可用”和“无地方可用”的局面使管理会计因太过“专业”,而无法在企业中得到普及。

(三)经营管理中的经济责任风险一般在“事后”归集为管理会计。

在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既没有建立管理会计组织,也没有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本身也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与积极性。由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相关监管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作为管理会计系统直接运行者的会计,往往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在工作中他们往往以决策者、经营者的意志为转移,“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功能得不到有效保证,管理会计职能是在“事后才知道”,“生米经营做成熟饭”。一旦发生经济责任风险却又归集到管理会计的失职。

四、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普及管理会计知识,变“专业”为“大众”

要使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实现有效融合,就必须改变管理会计“专业化”的特点,让它由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变成大众能够接受和执行的“通俗理论”。具体来说,可以推行两方面的实践:第一,培养企业经营者管理会计意识。与会计人员相比,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可能更为重要。第二,为管理人员创造提升条件。当前,对于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经营管理者来说对管理会计知识好多都是一知半解,这需要管理层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普及经营管理知识。这将使管理会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在实施管理前得到有效融合。

(二)充分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到:“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预测。”管理会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起到了预测经济前景的关键作用。在企业经营实际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好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

1、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让管理会计提前介入,让管理会计采用会计、数学、统计等各种各样灵活的技术方法,用简单明了的数学模式表述复杂的经济活动,积极地在经济项目的调研和立项阶段就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预测作用。

2、通过管理会计合理使用企业的经济资源。

为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手段和措施,及时提供收入、成本、利润目标控制过程的风险信息,帮助管理者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3、通过管理会计调动企业的积极因素。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得经营绩效核算和考核指标的量化都是由管理会计实现的,企业管理层应充分给予管理会计在绩效考核中的“发言”权重,合理实现管理会计通过“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功能而得到的“结果”,调动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三)控制经营风险,和谐统一。

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下,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和谐、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对企业成本管理进行有效控制。在这一点上,管理会计发挥着关键作用。除了预算、核算、统计、分析职能以外,管理会计另一主要职能就是在经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它可以从企业内部管理中通过内部控制实现合理的提高利润和降低成本。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要最大限度控制经营风险只有管理会计和谐融合于经营管理才能达到目标。

五、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发展希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现阶段,虽然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但我们更应该减少管理中的内耗,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当然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运用中仍受到种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管理会计必将有效地融合入于企业管理之中,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企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

4、总结。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此部分应着重点明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已有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或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与尚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

二、格式要求:

1、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

2、打印格式:

基于产权论视角的分析会计毕业论文产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摘要: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运动所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理论体系是当前会计界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我国会计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随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具体会计准则的草拟、征询、听证即将陆续颁布,我国会计理论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会计及会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了更为明确、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会计理论界、学术界对会计理论诸要素的研究、表述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对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基本方法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可谓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健康与完善。然而,客观地审视社会现实,虽然会计准则已经颁布施行,会计法规层出不穷,会计行为结果――即会计信息失真却越来越严重。会计信息对管理者们和有关的利害集团或个人做出有关的决策影响力不大或根本没有影响力、甚或起到反作用,会计报表、会计准则中有些地方相互冲突、不能够前后一贯,政府机构不得不频繁地补充各种规定,这是为什么?除了我国经济体制固有的弊端和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局限性以及会计队伍素质较低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会计理论界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对会计理论进行系统地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会计理论导向的偏差与漏缺,难免有些会计实务工作者乘虚而入,假账百出、信息失真,有关部门不得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没有依据会计固有的规律性构建与完善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没有形成系统的会计思想和人们普遍接受的权威性整体观念,因而代表一个国家会计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的会计准则,有些地方不能较好地相互衔接和一致,甚至出现矛盾与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认真地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系统、完整地研究。因此,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并且,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我国会计理论。

首先,要构建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必须对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全面认识。总的`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而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也不一致,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要素的科学归类。目前,理论界既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将其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不成为体系。

2、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按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对每一项要素也没有系统地研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也不成为体系。

3、缺乏首尾一贯性。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首尾一贯。

4、缺乏国际相似性。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会计理论,然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有时与西方会计格格不入。

在认识我国会计理论结构缺陷的基础上,再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推衍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是符合认识论的。在着手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之前,首先应确立构建的起点和基本思路,即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构建应从何处入手。关于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起点问题,目前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会计本质论。即认为构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应从会计的本质开始。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在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其他理论问题;二是会计理论对象论,即首先应明确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使会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两种观点是典型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即传统的研究方法;随着西方会计理论的导入,人们开始关注会计目标理论,因而近几年出现了第三种观点:会计目标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必须要明确会计目标是什么,会计目标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没有确立目标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无意义的研究。这种观点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影响较大,似乎已成为权威性的观点。但却忽视了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即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出现。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是一项艺术;而到了八十年代,由于“老三论”和“新三论”的应用,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而我国会计学家在八十年代初认为会计是一个管理工具,到八十年代末则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说,在研究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时只有从会计环境入手,只有对会计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

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两大模块:

1、会计本体理论。

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它是具体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会计理论,而不包括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追溯或拓延,它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会计本体理论又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会计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如果再加以详细划分,基本理论还可以分为具体理论层和抽象理论层。具体理论层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相对稳定,与会计实践结合较紧密,在会计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这一层次中,会计环境对其他理论要素起着决定作用。它首先作用于会计目标,并通过会计目标间接作用于其他要素。会计目标对其他各要素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其具体包括的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信息、向哪些人提供信息四个方面,分别决定了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抽象理论层主要包括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概念性、主观性较强,与会计实践关系不紧密,在会计实践中难以操作。会计本质实质上是对整个会计系统的定义。而作为定义,自然是在具体事物基础合适的。它产生于具体理论层并对具体理论层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指由基本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准则与制度,它们是人们为了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由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决定,并对会计具体目标的实现手段(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及会计实践过程起指导与限制作用,实际可操作性很强,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接口,与具体理论层一起决定了会计行为的方式。

2、会计外延理论。

主要指由会计主体拓延和派生出来的各种会计理论。它又可分为会计事项理论、会计教研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不同的部分。会计事项理论包括会计工作组织理论、会计管理体制理论、会计法制理论和会计改革理论等;会计教研理论包括会计教育理论、会计学科设置理论、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思想发展理论、比较会计理论等;会计行为理论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理论等。

三、结论。

我国当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模式也正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以前对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往往脱离于环境来讨论会计理论,一方面使会计理论过于空泛,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使所设计的会计理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应有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只有把会计环境纳入会计理论体系,并以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七光。金融稳定视野下的会计政策选择[j].新金融,2010.7。

[2]朱七光。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研究:基于政治参与者的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0。

[3]何米娜。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4]毛春林。浅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风险及成因[j].经营管理者,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