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课件(模板12篇)

小编: 影墨

范本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师德师风建设课件

2014年,我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在上级团委和学校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能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团队工作。教育和引导团员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质,大力弘扬正气和时代精神,用一切有益于师生健康的活动,占领青年思想文化阵地。工作三年来,为深入贯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国、自治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团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团队工作。

在工作中能不断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和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守校规校纪,认真领会党和国家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坚持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齐抓的方针政策。在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的同时,还不断与同事加强共同学习的机会,并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随时改进与提高,把校团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团支部多次受到学校、教育局的嘉奖及学校教职工的好评。

二、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富有爱心,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能够率先做团员青年的表率。

在团队活动中,能端正思想,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维护团结。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能严格要求自己,以“三个代表”和“我的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严肃自已的作风,端正自己的思想,处处以一个优秀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认真贯彻“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真维护民族团结,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能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在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纲要》和《若干意见》的宣传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和撰写了。

心得体会。

并带领全体团员共同学习共谈体会。在团委各类救助弱势群体捐款中能积极捐款每次都能多交。时刻以高尚的情操乐于奉献、事为人先这种优良的道德修养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真正起到了表率作用。

年的欢迎和喜爱。

做为中学的团委干部,我深知自已肩负任务的重要性。要想抓好的团队工作必须先从政治思想上入手,因为团队工作涉及到三个年级,10个教学班,往往会同学校其它工作发生冲突或糅合。为此,为了更好地突出共青团工作,我组织全体团队员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让他们树立了崇尚理想和远大志向,并立志为民族争光,从小打好思想基础,时刻准备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并努力培养了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即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努力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学校、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家乡、心中有祖国。到目前为止,共发展团员200余名,为团组织输送了新鲜的血液,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向团组织靠拢。同时,在每学期初,还将对优秀团支部和支部书记及其他团干部进行表彰,增强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了学校团队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树立榜样,学习先进,使团委、政教密切协作,以丰富多彩的团队、文体活动为载体,加强震撼心灵的教育。

通过以上措施和制度的加强,以丰富多彩、小而精的活动,避免了大型吸引眼球的感观形式的显性德育教育,增强了震撼心灵的行为潜意识德育教育,深受我校团员青年的欢迎,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深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教育的飞速发展,学校团组织工作与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自己身负的竭诚为共青团健康成长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保持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更好地组织、引导和帮助团队员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娱教活动,进行道德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校共青团工作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

团队建设培训课件

顾名思义,团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作为中层干部,在团队中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要对公司领导团队负责,对下要对自己的团队(单位职工)进行负责,带领自己的团队(单位职工)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和考核指标,这就要求中层干部要正确理解团队含义,并且带领团队完成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团队建设好,因此只有理解了团队,才能带领好团队。

加强沟通,是领导主体与组织内的上级、同级、下级或组织外的个人、组织、群体乃至社会,进行思想、观点、信念、意见、感情、愿望交流的过程,目的是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谐人际关系。高效协调,是领导主体为了更好地实现领导目标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协同各方面的力量和步调,以达到相互配合,以形成最大合力和支持力的具体过程。沟通是协调的主要手段。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获得被领导者的自觉追随和服从的前提下,引导、率领被领导者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

加强沟通和协调,就是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提升与人合作的能力。在以往工作中,确实存在同上级、同级、下级的缺少相互沟通。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认识到沟通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沟通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减少误会和误解,统一认识,目标一致。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密切合作,预防和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是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员团结、组织巩固的有效途径;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沟通和组织高效协调非常重要,在团队中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中层干部既是领导着又是被领导着,在上级面前是被领导着,在下级面前又是领导着。对待上级定好位,甘做绿叶;履好职,当好参谋;做好人,经常沟通。对待下级要统筹而不包揽,要放手而不撒手,要宽容而不纵容,要敢断而不独断,要兼听而不盲从,要推功而不诿过,要廉洁而不廉情。

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作到关心员工,了解员工的想法与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解决员工的困难,但要把握好尺度,因为过度关心是一种伤害,对其他员工会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对那些得寸进尺的个别人员也要敢于制止,指出其缺点,督促其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好团队。

好的观察力,必须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敏锐观察。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领导,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并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善于把握部属的思想脉搏,不能人云亦云,步别人的后尘,培养起敏锐观察、清醒头脑是很重要的。

高绩效团队,领导者良好的注意力是领导者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高效队伍、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领导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他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统领和影响全局工作的作用,因此,领导者在工作中的疏忽大意,不仅仅给领导者自己,更重要的会给这个领导者领导下的团队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巨大的损失。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领导者,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高超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根据工作任务的变化,善于抓住某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积极、适时转移对象,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也就是抓住关键中的关键,解决了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才能引起次要的矛盾的同步有效的'加以解决。

高绩效团队,领导控制的信息和资源比较大,虽然比较大,但是日常的工作中通过感知获得的各种信息,有许多是需要保存的,以便使用时随时提取。博览群书就是要求领导者破书万卷,储蓄渊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善于记忆吸纳新的东西。领导者具备良好的记忆力是领导者博览群书,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的一个重要优势。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储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记忆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记忆力也是领导者必备的一个心理素质。原来单纯的学校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避免被时代淘汰,领导者必须博览群书,终身不辍。生命不息,学而不止,就象人们长说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高绩效团队,必须具备高素质的领导着,带领着团队成员,协调合作,分工明确,为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高素质的领导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团结关心下属,工作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协作,对团队员工要制订奖励、激励原则,并确定战略,让员工感觉公司有发展前景,安心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心尽力。建设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必须有激励机制,作到奖罚分明。对待员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以前总以为激励无非就是表扬、奖励,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明白激励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提升、休假、鼓励等等,都可以促进员工奋发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不能抓小放大,检了芝麻、丢了西瓜,该奖不奖、该罚不罚、该说不说、该管不管。

高绩效团队,犹如大雁飞行一样,领导人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团队成员角色同样重要,角色互补,学会理解和帮助,共同完成团队共同目标,就象基层单位主任、书记和副主任一样按照各自的分工并紧密配合,共同完成公司下达的考核目标,相互尊重,相互补台不拆台,组织和带领好团队,不能形成一手遮天、狂妄自大的角色。

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则又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要求.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其理由是:。

作者:孙红民王庆作者单位:省泾惠渠管理局刊名:陕西水利英文刊名:shaanxiwaterresources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班组建设管理培训课件

9月13日上午,来自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的赵映林教授为我们讲授了创建“清洁型”班组与班组管理创新课程,通过赵教授结合历史典故与近现代史的真实案例,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创建“清洁型”班组的总要性,“清洁型”班组,往小了说,就是要节约班组内的任何资源能源,减少浪费,往大了说,就是要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金山银山,比不上我们的绿水青山。对于班组管理创新,首先我们要从基础做起,只有将基本的做好,才可以谈创新,其次,创新,要从思维上创新,培育创新性思维,思维可分为:直观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非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最后赵教授还跟我们培训了如何培育、运用非权力因素(软权力)创新管理班组,首先管理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其次要讲诚信,诚信可以树立威信,其次班组长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以鲜明的.个性给人带来魅力,业务专长带来软权力,资历、阅历、经验带来软权力,绩效导致软权力,高超的领导艺术产生软权力,人格魅力形成软权力。

下午,通过半天的高效团队建设拓展活动,让我对于团队的凝聚力以及诚信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团队的凝聚力是一个团队能否做出成绩的基础,其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从知道提高至悟到,要从悟到提高至做到,要从做到提高至传道,要从传道上升至得到,这样,才会是个人价值得到提升,团队也会进一步发展。对于诚信,就像橡皮擦,越插越少,所以当我们第一次达成共识时,一定要不遗余力的去兑现承诺,否则第一次错过诚信,往后便无诚信可言。

9月14日上午,由原江苏省总工会老杜保护部部长方健先生为我们培训了“劳动保护与班组安全生产”相关的知识,让我感受良多,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要组织职工群众积极参与企业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事故源于隐患。隐患不除,事故难免。职工群众对存在的隐患最清楚,如何治理也最有发言权。企业在排查治理隐患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建议,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隐患无可藏匿,难以继续存在。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职工是安全生产的行为主体。三个主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工的安全生产行为主体尤为重要。没有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自觉行动和有效监督,企业安全生产就没有可靠的基础和保障,安全生产工作和事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和根本好转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大量事实表明,凡是重视发挥职工群众和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比较活跃,群防群治工作比较扎实的企业,各类事故就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状况就比较稳定;而那些安全生产工作被动的企业,往往忽视职工群众的作用,培训教育、现场管理、群众监督等基础工作薄弱,因此,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听取员工的建议,将任何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

团队建设培训课件

非常有幸参加公司本年度团队建设培训,这次团队的培训让我记忆深刻,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培训我们都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成了四组,分别给自己的团队取了队名、口号,通过每个小组展示,我发现队员都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真是超乎想象!每个小队都尽情发挥本队的优势,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挑战,每一次自我超越,一直到最终的拓展培训,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竭尽全力的做到极致。

通过尹树刚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了什么是执行力,领导下达的任务要立即执行,只有行动才会得到结果,行动是最好的执行,行动是最好的执行方法,无论做什么事,不要等到没有机会才去努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只有挖掘各成员的潜能,激发各成员强烈的责任心,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再加上合理运用所有的人力、物力、信息、公共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一支有强大凝聚力、顽强战斗力的卓越团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雁群与狼性文化的学习,让我感悟到一个团队中不仅需要精英还需要有机动人员,要有共同的目标并认同,有着严密的组织,各尽其责,有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胡建华老师讲解的高效沟通让我认识到:要创造优良团队的条件,只有团队沟通努力才能提升整个团队的实力,成员之间必须分工明确、沟通协作、相互配合。优秀的企业应该用共同的目标,我们应追求双赢,将团队利益放在第一位,鼓励支持其他成员,通过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工作中相互帮助、信任、尊重、沟通、我们的团队才能走的更远!(集团财务管理中心:田敏)。

班组建设管理培训课件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事们:

你们好!

首先感谢你们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接受挑战的机会,让我有幸参加今天的竞选。

实行竞争上岗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选择,是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参加的目的是想通过竞争来展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进步、主动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并积极化压力为动力,勇挑更重的担子,敢负更大的责任,更好地为邮政工作服务,同时也通过自已勤奋的工作来实现新的人生价值。

南街储蓄所是洪雅县局除上街储蓄所之外的另一大储蓄网点,其地理位置优越,是城区经济的黄金地段。也是发展邮政储蓄的最佳口岸。就目前而言,值得留意的是:南街储蓄所面临着四周各家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竞争,虽说前来办理业务的人络绎不尽,但始终小笔业务居多,缺乏大金额的交易,而且工作量十分的大,繁忙中难以取得预料中的成绩。此外,由于小金额的长时间重复业务,使员工产生了倦怠感,由此导致员工在工作中的态度难以由始至终。

针对这一系列的题目,我作如下工作设想:

一、县局的统筹领导下,大力宣传邮政的各项已开办业务,进步邮政的着名度。尽全力、下功夫把宣传工作做好,尤其是在与他行比较后的上风方面,比如在活期储蓄卡手续费上:他行规定有折卡存,取款跨市收取手续费为1%,并每年收取10天年费,卡开户手续费5元等。而我们的折卡存,取款则跨省才收取手续费0。5%,不收年费和卡开户手续费,再如:利用我们的网络上风和节假日照常上班等上风捉住客户为求方便的心理来作宣传,提升网点竞争力。

二、一改往日“先对内、后对外”的工作习惯。由于操纵程序较为复杂,不得不让客户等上半小时以上或关门待其处理完毕后再为用户办理业务。这样既让用户不满,又严重损害了邮政的形象,造成储源流失。要解决这一题目,要保证“衣食父母”存、取方便,首先对外,然后才对内,在营业内把用户的业务办好,放工后再解决代发工资。

三、要显示出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经营环境。在四周金融机构的压迫下,要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给人专业的感观:首先,要规范服务面貌,着装统一、佩带工号牌、举止文明,还要以良好的专业知识作基础,标准服务用语,端正服务态度,尽最大努力满足用户要求,无论多忙,都要面带微笑,保持耐心,显示出员工的专业水平,做到“腿勤、手勤、口勤”,真正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其次从符合标准的环境美化进手,以迎合顾客爱美的心理。邮政是国家正当的金融机构,网点是金融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脸面”在客户心目中是资金实力强弱的一种折射,只有把这一“形象工程”做得有特色,才能使客户赏心悦目,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假如在这次竞聘中我能成功,我将采用以下办法加强班组治理:

一、严格执行班组规章制度,以制度约束和规范每一名员工。按照金融行业及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行业道德和生产工作日志档案,记录每名员工的生产表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业务发展情况等,并定期公布,与每名员工见面,为职工今后晋级、提升,提供原始依据,同时维护班组的正常生产秩序,约束员工行为,做到制度眼前人人同等。

二、以企业为荚冬树立爱岗敬业的典范。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都与每一名员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储蓄所负责人,一个班组带头人,毫无疑义地将担当起模范带头作用,无论在爱岗敬业、业务发展、市场营销、技能培训、团结同事等方面,都将是率先垂范。我也会以高标准、高水准来要求每一位员工,同时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牢固树立“企业兴我荣,企业衰我耻”、“企业是我荚冬兴旺靠大家”的思想。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既然干到了这一行,就应全身心地投进,视自己平凡的职业为生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真正带领全体员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将班组建设成为一个团结的班组,先进的班组。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

党的大局就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大局,党的初心就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对“初心”的回望、对“使命”的坚守是每名党员干部永恒的课题。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得罪千百人,不负13亿”的重要论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定要振奋精神、再接再厉、锐意进取,继续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推动全省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我们体验了移动课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要在追寻先辈足迹、坚定初心与使命,让大家在继承革命传统、推进伟大斗争中,经风雨、长才干、壮筋骨;让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在履職尽责中,践行“两个维护”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保持忧患意识,面对困难不屈服,遇到障碍不绕道,立足本职“敢担当、敢监督、敢负责”,铸就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努力打造“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

在20世纪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从1964年到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除了巨额的投资,还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无数的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内地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参加建设。

这些建设者,很大一部分后来扎下根来,在三线地区安家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从学校毕业后,张鸿春在攀枝花一个矿务局的学校教书,去家访的时候就常常遇到这个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东北的,上海的,江浙的,等等。

浙江嘉兴人李身钊是其中之一。82岁的他如今在攀枝花安享晚年,这里阳光充沛,他已经离开不了这种“即便冬天也温暖如春”的气候了。

当年来参加三线建设的时候,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住的是席棚子,“若是在大城市,我们就像要饭的”。连政府办公楼都是“干打垒”,那是用泥巴建造的一种土建筑。

那批知识分子住得如此破旧,研究的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要建成攀钢,首先要突破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世界性难题,李身钊和同事们干的就是这个。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李身钊坦言当时确实苦,但他紧接着补充说,大家并不觉得苦。

他记得,当年厂里的干部和年轻人都是同吃同住。他所在研究院的书记和院长,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我们住平房,他们也住平房;我们吃食堂,他们也吃食堂”。

“老革命都这样,我们年轻人有什么资格叫苦?”李身钊还记得,同样的级别,共产党员的工资比普通群众要低2元钱。“钱差得不多,但体现的是共产党员要带头。”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是对三线精神的高度概括。张鸿春现在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副馆长,在他看来,只有三线建设者才能让那段历史和三线精神血肉丰满,精华四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博物馆参观时,路过一尊雕像,张鸿春突然把记者叫住,说这个人物你一定要了解一下。

亓伟,山东莱芜县人,得知中央决定开发攀枝花后,时任云南省煤炭工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的他主动请求到攀枝花开发宝鼎煤田。他带领职工取得了多场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大会战的胜利,后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已是肺癌晚期。

躺在病床上,他在笔记本里写道:“活着建设攀枝花,死了埋在攀枝花。”亓伟去世后,葬在了宝鼎山上,圆了“日日夜夜看见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的梦。

张鸿春后来编写了一本《攀枝花100问》,特意把亓伟的故事作为其中一“问”编了进去。他说,亓伟身上传递着一种令人敬佩的三线精神,应该让后人记住。

但是上世纪90年代当教师做家访时的所见所闻,一度让张鸿春感到失落。那时三线建设处在调整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一些三线企业陷入了困境。

张鸿春看到,有的工人家庭是“半边户”,一个人的工资要养一大家人,子女教育搞不好,家庭关系处不好,“生活得没有尊严”。

这成了他参与筹建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其中一个动因,为了“还三线建设者一个尊严”。

张鸿春说,策划攀枝花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馆时,很多人想定位于工业遗产保护,后来经过反复走访调研,大家才有了共识。“在攀枝花建博物馆,为什么不聚焦三线呢?”

现在,博物馆开馆已经6个年头了,接待了近200万人次的参观者。张鸿春希望博物馆成为“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让能够达到攀枝花的攀西高速、成昆铁路等成为三线精神的朝圣之路。

三线建设作文心得体会

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一项重大国家建设计划,旨在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地下工程和扩大工业规模,以应对外部安全威胁。此次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此,本文将分享我对于三线建设的观察和体会。

二、深入三线建设的内在含义。

三线建设的基本目的是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它在实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中国政府不仅注重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对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三线建设可说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灵魂,表达了一个崇高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最终成为中国各方面工作的主旋律。

三、三线建设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线建设虽然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三线建设的施工人员很多都是从城市来的劳动力,他们对严酷的环境条件与对实际施工难度所需的精神要求都很不适应。此外,由于三线建设需要大量地下设施和隧道,而这些工程施工难度非常高,往往需要多次改进和优化,也导致了建设过程中的投资不足和困难。

四、三线建设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线建设的实施,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备了新的动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它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自我感觉和心态,使中国社会主义成为全球瞩目的成功实践。三线建设的成功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与军事战略变革相统一的典范,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五、最终感悟。

三线建设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意识到了自己需要为国家建设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奉献。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掌握实践中的精华和锻炼我们的工作技能。只有不断总结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加强中国的综合实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我们应牢记历史,勇于担当,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

曾几何时,三线建设的字眼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历史的发展轨迹之上,却深深地铭刻着三线建设的烙印与铿锵。三线建设的波澜壮阔,声势浩荡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时代记忆与篇章。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结成反华联盟,对中国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彼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一线、二线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决定作出由一线、二线向三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自1964年起,三线地区覆盖的13个省、自治区,以战备为核心,正式启动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亦称三线建设。

在当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深深的嵌入三线精神中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正是需要大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才能实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最早提出三句诗词寓意“三种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再次提及。这三句诗词完美的代表了三种初心,深刻的体现了三线精神。

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员干部,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将三线精神其牢牢地植根于心底,融于血脉,指引行动,才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大胜利,取得新成就,做出新贡献。

 

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

党课[1],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而开的课。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才能在新时代实现新突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三线”建设就是这些成就的一个缩影。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和体现“三线建设”成果之一的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体验感悟了“三线”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岁月里,机械化水平低,全凭肩挑背磨,依靠激情燃烧,修红旗渠、垦北大荒、战罗布泊、建成昆路,在2.5平方公里狭小山地上“微雕”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这些艰苦卓绝的奋斗壮举、崇高奉献精神和伟大爱国情怀,无不令我们肃然起敬。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必须弘扬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保持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的锐气和斗志,始终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使命,立足纪检监察岗位,永葆奋斗姿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力维护党的肌体健康,在促进党的事业蓬勃发展中继续书写铁军的忠诚和风采。

今天这节党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三线”建设。之所以要讲授这个内容,是因为其在上个世纪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下,彰显出了中国人民誓争建设新中国的决心与勇气,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线”精神。走进新时代,人们并未遗忘曾经为巩固国防工业基础建设而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同志。时至今日,“三线”精神对于加强新时期党性修养教育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及价值。

下面,我主要通过回顾“三线”建设的历史点滴、展望“三线”精神的内涵蕴意来对各位同志产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启迪。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又赶上美国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三线”建设中的响亮口号,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场。在这场硬仗中,国家政府投入了2050余亿元巨资,安排筹划建设的工程项目达1100个。中国人民踊跃参加建设活动,在高峰时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万人。这场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史实,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工厂设施、基础建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与缺陷。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困难,当时的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1964到1980年,“三线”建设工程共创办了10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有力支援、巩固了中西部工业建设和国防基础。

(一)多方联动,夯实国防工业基础。

在“三线”建设中,建立起电子科技、武器装备、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资源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众多国防生产基地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国家过去武器装备生产落后的状况,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结构布局。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技术,成功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国的核分布态势,成为了拥有绝对先进国防实力的国家,为国家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全面覆盖,优化工业生产布局。

在建国之初,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们国家当时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在布局上,存在东重西轻的不足。而且,现代化工业十分薄弱。从军事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这种工业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线”建设首先就需要解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在建设期间,当时一大批工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快,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拔地而起。为加强战备并建设国防重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也逐步迁入三线地区。由此,在大西南区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结构化布局。

(三)质量卓著,实现中西部跨越式发展。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地已经变成了当下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而在“三线”建设之前,这些地方都曾经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这也就是说,发掘矿产资源、创建生产工厂、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开发运动,在特殊的备战时期有力地发展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并且,随着科研、教育、技术等元素的迁入,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医疗健康保障等都显著提高。这也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大西南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一)学习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这些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渥的生活,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在西南地区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二)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全国一盘棋,建设大三线”。这句口号不仅在宏观上体现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观上呈现出建设人员统一协作的精神。“三线”建设时期正值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声令下,全国各行各业各领域积极响应、鼎力支持。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举国之力。无论是来自其它地区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的伟力。

(三)学习艰苦奋斗的实干主义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这是“三线”建设者在云贵川“天无三日晴”的自然条件下争分夺秒、苦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始终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落后的基础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的生产生活原则,坚持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自觉把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高喊着“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勤俭节约、艰辛工作,用汗水与血水的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定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我们国家自从成立以来,乃至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任何途径的“和平演变”。这自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永恒的罅隙使然。对于甚嚣尘上的攻击甚至歪曲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论,同志们可以用持续近二十年“三线”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展开有力回击。不得不说,“三线”建设是我们党领导的持续开展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三线”精神是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证。“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使人民、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真实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领导,用奉献、协作、创业、创新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坚持意识觉悟,坚定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和国情变化情况。在巨大的新挑战之下,我们每位同志要在对客观困难和主观问题进行认真审视的基础上,作出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选择,自觉屏蔽“糖衣炮弹”的诱惑与干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进行改革工作的路上,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力量可能还不足以消灭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回想“三线”建设的事迹,我们要积极发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自我牺牲精神,我们要坚守“个人服从于集体、部门服从于单位、地区服从于国家”的伟大自我服从精神。让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的动力支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引领。

(三)坚持自我升华,坚定提升党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党性教育是培养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方式,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建发展工作、党的优良传统等丰富内容。并且,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升华。当然,党性教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背景下运用而生。在以往的党性教育中,我们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教育。那么,除了“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教育之外,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志还可以通过“三线”精神的熏陶来对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意义、经验教训进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时期党性教育之下,让自己的实际工作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积累重要的实践载体和鲜活的教材资源。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三线”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也是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行动及其精神,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谱写了一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同志们,“三线”建设的历史终会成为过去,“三线”精神的内涵却必将永垂史册。“三线”事业既是我们党革命建设精神的传承创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历久弥新。其历史价值和时代蕴意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让我们铭记可歌可泣的“三线”建设者;新时期,让我们发扬永放光芒的“三线”精神;新征程,让我们接续耕耘“三线”事业的宏远目标及愿景。我们要不断洗礼精神世界,不断升华思想境界,用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中国谋未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今天这节党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三线”建设。之所以要讲授这个内容,是因为其在上个世纪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下,彰显出了中国人民誓争建设新中国的决心与勇气,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线”精神。走进新时代,人们并未遗忘曾经为巩固国防工业基础建设而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同志。时至今日,“三线”精神对于加强新时期党性修养教育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及价值。

下面,我主要通过回顾“三线”建设的历史点滴、展望“三线”精神的内涵蕴意来对各位同志产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启迪。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又赶上美国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三线”建设中的响亮口号,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场。在这场硬仗中,国家政府投入了2050余亿元巨资,安排筹划建设的工程项目达1100个。中国人民踊跃参加建设活动,在高峰时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万人。这场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史实,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工厂设施、基础建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与缺陷。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困难,当时的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1964到1980年,“三线”建设工程共创办了10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有力支援、巩固了中西部工业建设和国防基础。

(一)多方联动,夯实国防工业基础。

在“三线”建设中,建立起电子科技、武器装备、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资源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众多国防生产基地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国家过去武器装备生产落后的状况,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结构布局。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技术,成功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国的核分布态势,成为了拥有绝对先进国防实力的国家,为国家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全面覆盖,优化工业生产布局。

在建国之初,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们国家当时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在布局上,存在东重西轻的不足。而且,现代化工业十分薄弱。从军事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这种工业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线”建设首先就需要解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在建设期间,当时一大批工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快,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拔地而起。为加强战备并建设国防重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也逐步迁入三线地区。由此,在大西南区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结构化布局。

(三)质量卓著,实现中西部跨越式发展。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地已经变成了当下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而在“三线”建设之前,这些地方都曾经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这也就是说,发掘矿产资源、创建生产工厂、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开发运动,在特殊的备战时期有力地发展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并且,随着科研、教育、技术等元素的迁入,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医疗健康保障等都显著提高。这也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大西南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一)学习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这些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渥的生活,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在西南地区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二)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全国一盘棋,建设大三线”。这句口号不仅在宏观上体现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观上呈现出建设人员统一协作的精神。“三线”建设时期正值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声令下,全国各行各业各领域积极响应、鼎力支持。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举国之力。无论是来自其它地区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的伟力。

(三)学习艰苦奋斗的实干主义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这是“三线”建设者在云贵川“天无三日晴”的自然条件下争分夺秒、苦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始终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落后的基础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的生产生活原则,坚持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自觉把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高喊着“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勤俭节约、艰辛工作,用汗水与血水的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定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我们国家自从成立以来,乃至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任何途径的“和平演变”。这自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永恒的罅隙使然。对于甚嚣尘上的攻击甚至歪曲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论,同志们可以用持续近二十年“三线”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展开有力回击。不得不说,“三线”建设是我们党领导的持续开展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三线”精神是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证。“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使人民、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真实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领导,用奉献、协作、创业、创新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坚持意识觉悟,坚定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和国情变化情况。在巨大的新挑战之下,我们每位同志要在对客观困难和主观问题进行认真审视的基础上,作出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选择,自觉屏蔽“糖衣炮弹”的诱惑与干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进行改革工作的路上,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力量可能还不足以消灭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回想“三线”建设的事迹,我们要积极发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自我牺牲精神,我们要坚守“个人服从于集体、部门服从于单位、地区服从于国家”的伟大自我服从精神。让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的动力支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引领。

(三)坚持自我升华,坚定提升党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党性教育是培养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方式,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建发展工作、党的优良传统等丰富内容。并且,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升华。当然,党性教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背景下运用而生。在以往的党性教育中,我们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教育。那么,除了“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教育之外,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志还可以通过“三线”精神的熏陶来对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意义、经验教训进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时期党性教育之下,让自己的实际工作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积累重要的实践载体和鲜活的教材资源。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三线”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也是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行动及其精神,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谱写了一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同志们,“三线”建设的历史终会成为过去,“三线”精神的内涵却必将永垂史册。“三线”事业既是我们党革命建设精神的传承创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历久弥新。其历史价值和时代蕴意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让我们铭记可歌可泣的“三线”建设者;新时期,让我们发扬永放光芒的“三线”精神;新征程,让我们接续耕耘“三线”事业的宏远目标及愿景。我们要不断洗礼精神世界,不断升华思想境界,用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中国谋未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又赶上美国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三线”建设中的响亮口号,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场。在这场硬仗中,国家政府投入了2050余亿元巨资,安排筹划建设的工程项目达1100个。中国人民踊跃参加建设活动,在高峰时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万人。这场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史实,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工厂设施、基础建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国难与缺陷。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困难,当时的国人“逢山开路,通水搭桥”,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1964到1980年,“三线”建设工程共创办了10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有力支援、巩固了中西部工业建设和国防基础。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重要的煤炭基地、钢铁基地,凝聚了五湖四海10万大军进驻六盘水,轰轰烈烈的进行“三线”建设,由此,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据史料记载,“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六盘水建立了煤炭、钢铁等企业27个,总投资达29亿元,20多个省的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设备成建制转入,奠定了六盘水工业基石。

2018年10月,中宣部明确“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精神”体现了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精诚合作的团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包含着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勇于付出乃至牺牲的家国情怀和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一)传承弘扬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这些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涯的生活,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在西南地区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二)传承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全国一盘棋,建设大三线”。这句口号不仅在宏观上体现出来向“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观上呈现出建设人员统一协作的精神。“三线”建设时期正值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声令下,全国各行各业各领域积极响应、鼎力支持。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举国之力。无论是来自其它地区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的伟力。

(三)传承弘扬艰苦奋斗的实干主义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这是“三线”建设者在云贵川“天无三日晴”的自然条件下争分夺秒、苦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始终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落后的条件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的生产生活原则,坚持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向党把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高喊着“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号,风餐露宿、肩扛人挨,勤俭节约,艰辛工作,用汗水与血水的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一)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线”建设的决策、组织发动和推进,无一不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党是“三线”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组织在三线建设中发挥了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号召等巨大作用,共产党员发挥出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党的领导是“三线精神”的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政治保证。“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使人民、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真实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用奉献、协作、创业、创新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在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推进“四新”促“四化”的征途上,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

(二)强化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三线精神”是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证。“三线”建设是自力更生的开拓创新,这种创新既体现在科学科技上的不断突破,如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用普通高炉将“呆矿”变“宝藏”等,也体现在体制机制上的敢为人先。正是依靠创新,克服了超出当时我国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许许多多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唯如此,方能闯过前进道路上无数的的激流险滩。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国家国家各项事业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和国情变化情况,我们进行改革工作的路上,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积极发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自我牺牲精神,要坚守“个人服从于集体、部门服从于单位,地区服从于国家”的伟大自我服从精神。让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的动力支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引领。

(三)强化团结协作,勇担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三线”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各行各业行动一致进行的大协作,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种协作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认识的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三线人“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大局意识,是中央部委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力配合,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当年,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数百万“三线人”挺身而出,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成大义,干成了顶天立地的事业,为年轻的共和国挺起了脊梁,用忠诚甚至生命践行了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要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促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担起“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责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勇于作为,善作善成,不断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带头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近日,省纪委监委“弘扬三线精神、坚定初心使命”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在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举办,得到了许多收获与启示。

在20世纪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从1964年到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除了巨额的投资,还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无数的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内地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参加建设。

这些建设者,很大一部分后来扎下根来,在三线地区安家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从学校毕业后,张鸿春在攀枝花一个矿务局的学校教书,去家访的时候就常常遇到这个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东北的,上海的,江浙的,等等。

浙江嘉兴人李身钊是其中之一。82岁的他如今在攀枝花安享晚年,这里阳光充沛,他已经离开不了这种“即便冬天也温暖如春”的气候了。

当年来参加三线建设的时候,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住的是席棚子,“若是在大城市,我们就像要饭的”。连政府办公楼都是“干打垒”,那是用泥巴建造的一种土建筑。

那批知识分子住得如此破旧,研究的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要建成攀钢,首先要突破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世界性难题,李身钊和同事们干的就是这个。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李身钊坦言当时确实苦,但他紧接着补充说,大家并不觉得苦。

他记得,当年厂里的干部和年轻人都是同吃同住。他所在研究院的书记和院长,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我们住平房,他们也住平房;我们吃食堂,他们也吃食堂”。

“老革命都这样,我们年轻人有什么资格叫苦?”李身钊还记得,同样的级别,共产党员的工资比普通群众要低2元钱。“钱差得不多,但体现的是共产党员要带头。”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是对三线精神的高度概括。张鸿春现在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副馆长,在他看来,只有三线建设者才能让那段历史和三线精神血肉丰满,精华四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博物馆参观时,路过一尊雕像,张鸿春突然把记者叫住,说这个人物你一定要了解一下。

亓伟,山东莱芜县人,得知中央决定开发攀枝花后,时任云南省煤炭工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的他主动请求到攀枝花开发宝鼎煤田。他带领职工取得了多场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大会战的胜利,后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已是肺癌晚期。

躺在病床上,他在笔记本里写道:“活着建设攀枝花,死了埋在攀枝花。”亓伟去世后,葬在了宝鼎山上,圆了“日日夜夜看见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的梦。

张鸿春后来编写了一本《攀枝花100问》,特意把亓伟的故事作为其中一“问”编了进去。他说,亓伟身上传递着一种令人敬佩的三线精神,应该让后人记住。

但是上世纪90年代当教师做家访时的所见所闻,一度让张鸿春感到失落。那时三线建设处在调整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一些三线企业陷入了困境。

张鸿春看到,有的工人家庭是“半边户”,一个人的工资要养一大家人,子女教育搞不好,家庭关系处不好,“生活得没有尊严”。

这成了他参与筹建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其中一个动因,为了“还三线建设者一个尊严”。

张鸿春说,策划攀枝花建设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馆时,很多人想定位于工业遗产保护,后来经过反复走访调研,大家才有了共识。“在攀枝花建博物馆,为什么不聚焦三线呢?”

现在,博物馆开馆已经6个年头了,接待了近200万人次的参观者。张鸿春希望博物馆成为“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让能够达到攀枝花的攀西高速、成昆铁路等成为三线精神的朝圣之路。

始终牢记纪检监察机关政治属性,深刻领会“现在的纪委监委是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出来的全新的政治机关”内涵,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理解把握,加深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担当,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带头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带头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党课讲稿

派对课程[1]它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一门教育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的课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今天这节党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三线”建设。之所以要讲授这个内容,是因为其在上个世纪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下,彰显出了中国人民誓争建设新中国的决心与勇气,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线”精神。走进新时代,人们并未遗忘曾经为巩固国防工业基础建设而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同志。时至今日,“三线”精神对于加强新时期党性修养教育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及价值。

下面,我主要通过回顾“三线”建设的历史点滴、展望“三线”精神的内涵蕴意来对各位同志产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启迪。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又赶上美国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三线”建设中的响亮口号,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场。在这场硬仗中,国家政府投入了2050余亿元巨资,安排筹划建设的工程项目达1100个。中国人民踊跃参加建设活动,在高峰时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万人。这场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史实,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工厂设施、基础建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与缺陷。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困难,当时的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1964到1980年,“三线”建设工程共创办了10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有力支援、巩固了中西部工业建设和国防基础。

(一)多方联动,夯实国防工业基础。

在“三线”建设中,建立起电子科技、武器装备、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资源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众多国防生产基地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国家过去武器装备生产落后的状况,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结构布局。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技术,成功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国的核分布态势,成为了拥有绝对先进国防实力的国家,为国家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全面覆盖,优化工业生产布局。

在建国之初,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们国家当时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在布局上,存在东重西轻的不足。而且,现代化工业十分薄弱。从军事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这种工业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线”建设首先就需要解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在建设期间,当时一大批工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快,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拔地而起。为加强战备并建设国防重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也逐步迁入三线地区。由此,在大西南区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结构化布局。

(三)质量卓著,实现中西部跨越式发展。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地已经变成了当下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而在“三线”建设之前,这些地方都曾经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这也就是说,发掘矿产资源、创建生产工厂、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开发运动,在特殊的备战时期有力地发展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并且,随着科研、教育、技术等元素的迁入,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医疗健康保障等都显著提高。这也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大西南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一)学习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这些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渥的生活,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在西南地区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二)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全国一盘棋,建设大三线”。这句口号不仅在宏观上体现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观上呈现出建设人员统一协作的精神。“三线”建设时期正值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声令下,全国各行各业各领域积极响应、鼎力支持。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举国之力。无论是来自其它地区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的伟力。

(三)学习艰苦奋斗的实干主义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这是“三线”建设者在云贵川“天无三日晴”的自然条件下争分夺秒、苦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始终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落后的基础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的生产生活原则,坚持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自觉把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高喊着“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勤俭节约、艰辛工作,用汗水与血水的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定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我们国家自从成立以来,乃至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任何途径的“和平演变”。这自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永恒的罅隙使然。对于甚嚣尘上的攻击甚至歪曲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论,同志们可以用持续近二十年“三线”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展开有力回击。不得不说,“三线”建设是我们党领导的持续开展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三线”精神是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证。“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使人民、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真实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领导,用奉献、协作、创业、创新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坚持意识觉悟,坚定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和国情变化情况。在巨大的新挑战之下,我们每位同志要在对客观困难和主观问题进行认真审视的基础上,作出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选择,自觉屏蔽“糖衣炮弹”的诱惑与干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进行改革工作的路上,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力量可能还不足以消灭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回想“三线”建设的事迹,我们要积极发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自我牺牲精神,我们要坚守“个人服从于集体、部门服从于单位、地区服从于国家”的伟大自我服从精神。让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的动力支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引领。

(三)坚持自我升华,坚定提升党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党性教育是培养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方式,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建发展工作、党的优良传统等丰富内容。并且,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升华。当然,党性教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背景下运用而生。在以往的党性教育中,我们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教育。那么,除了“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教育之外,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志还可以通过“三线”精神的熏陶来对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意义、经验教训进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时期党性教育之下,让自己的实际工作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积累重要的实践载体和鲜活的教材资源。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三线”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也是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行动及其精神,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谱写了一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同志们,“三线”建设的历史终会成为过去,“三线”精神的内涵却必将永垂史册。“三线”事业既是我们党革命建设精神的传承创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历久弥新。其历史价值和时代蕴意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让我们铭记可歌可泣的“三线”建设者;新时期,让我们发扬永放光芒的“三线”精神;新征程,让我们接续耕耘“三线”事业的宏远目标及愿景。我们要不断洗礼精神世界,不断升华思想境界,用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中国谋未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xx年初,我县召开了家风、村风、民风提升工作动员会,要求全县上下深入开展严守法律底线、谨守规矩红线、追求道德高线以及树家风、育村风、养民风、正县风、促政风的“三线五风”建设活动。我们学校根据县局的文件精神也及时学习开展了“严守法律底线,遵守规矩红线,追求道德高线”的三线教育和“培班风,育学风,促教风,正校风,树行风”的“三线五风”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开展“三线五风”活的的必要性,急迫性和实效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所有公民,尤其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守法律底线。我们学法懂法,依法生活,依法言行,依法工作,依法执教。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文明,以法律为武器维护我们师生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我们要通过培训、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宪法》及其他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等。

我们务必遵守规矩红线。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我们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组合体,只有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社会才能正常地发展。如果没有规矩约束,人人都是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整个社会必然是乱遭一团,因为你的方便可能正是他人的不方便,你的私利可能正是对他人危害,更可能是整个社会的公害。

我们教师要追求道德高线。社会发展离不了道德先哲们道德的呐喊和先驱们的的以身殉道。我们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吹鼓手,先行者,和实实在在的践行者。

我们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做起,把“三线五风”活动落到实处,把这项伟大的理想长久地坚持做下去。不管社会的阴暗面,多看正面,然自己的思想充盈一股阳光的正能量。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正教风,促学风;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利用班会和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给学生认真宣读讲解“三线五风”的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号召学生行动起来把“三线五风”精神落实到生活学习的实践中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以“三线五风”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正班风,促校风。培养我们社会正确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取向问题。社会的发展,无非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精神素养还需要大大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还急需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需要尽快地大幅度地纠正和厘清。因此不断地改良社会风气,唤醒公民的道德情怀,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交流,共同提高,管好自己,管好身边人,感染身边人,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促进我们国家的社会文明,促进我国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2016年6月25日,原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正式挂牌“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成为四川省第二个获得“国字号”冠名的专题博物馆,填补了三线建设专题博物馆的“国字号”空白;同时,博物馆还被授牌“四川省党性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进一步弘扬攀枝花精神,26日上午,攀枝花市实验学校组织在职党员参观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重温了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共同见证了攀枝花51年的风雨历程和沧桑巨变。

全体党员逐次参观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设备、生活用具、历史文献、图片等珍贵文物。通过讲解员生动的介绍,大家重温了三线建设时期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伟大攀枝花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天下午,第一至第六党支部分别在学校教室里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了“弘扬三线精神,争做优秀党员”的党课学习,并举行了“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的第一次专题学习讨论。结合上午参观博物馆的所见所闻,结合当前攀枝花建设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党员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更加了解熟悉了三线历史,了解了市情,更加坚定了热爱攀枝花、建设攀枝花、发展攀枝花的信念和决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向党中央看齐,积极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和攀枝花精神,结合本职工作,争做优秀党员,为把我校打造为“中国西南基础教育卓越品牌”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始终牢记纪检监察机关政治属性,深刻领会“现在的纪委监委是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出来的全新的政治机关”内涵,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理解把握,加深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担当,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带头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带头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带头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近日,省纪委监委“弘扬三线精神、坚定初心使命”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在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举办,得到了许多收获与启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就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去感知“大道”,从博大精深的党史理论中汲取力量、升华自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不移跟党走。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锻造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美国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使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矛头直指中国;同时,美国在日本和朝鲜半岛驻军的军事威胁一直存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印度挑起中印战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196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二、三线建设的内容和成就。

1964年至1980年,“三线建设”历时16年,贯穿“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资金2050亿元、安排筹资项目1100个,建成了重庆兵器工业、攀枝花钢铁、德阳绵阳装备制造、青海核工业等30多个工业基地;新建了成昆、川黔等10条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25万公里的公路;整治了长江、嘉陵江等8800多公里航道;建立了相对于全国独立、“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信体系、科研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

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如火如荼,一大批国防军工和科研单位落户宜昌,增加这么多用电大户,湖北及邻近省份电力严重短缺。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关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的送审文件上批示“赞成兴建此坝”。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3月30日视察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命名为“330工程”。1988年底,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成为万里长江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坝,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三、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是巩固了国防,强化了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布局;完善了国家的战略纵深。

二是实现了生产力向西部地区的布局,缩小了中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差别,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后来中国西部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

四是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优势,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为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探索伟大复兴过程中的一段难忘的来时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听从党和政府的召唤,义无反顾地奔赴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开展“三线建设”,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建设者们在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长期孕育出的一种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共同信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觉醒,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艰苦奋斗。为人民不懈奋斗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带领人民一起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使命。

今天这节党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三线”建设。之所以要讲授这个内容,是因为其在上个世纪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下,彰显出了中国人民誓争建设新中国的决心与勇气,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线”精神。走进新时代,人们并未遗忘曾经为巩固国防工业基础建设而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同志。时至今日,“三线”精神对于加强新时期党性修养教育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及价值。

下面,我主要通过回顾“三线”建设的历史点滴、展望“三线”精神的内涵蕴意来对各位同志产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启迪。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又赶上美国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三线”建设中的响亮口号,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场。在这场硬仗中,国家政府投入了2050余亿元巨资,安排筹划建设的工程项目达1100个。中国人民踊跃参加建设活动,在高峰时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万人。这场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史实,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工厂设施、基础建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与缺陷。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困难,当时的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1964到1980年,“三线”建设工程共创办了10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有力支援、巩固了中西部工业建设和国防基础。

(一)多方联动,夯实国防工业基础。

在“三线”建设中,建立起电子科技、武器装备、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资源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众多国防生产基地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国家过去武器装备生产落后的状况,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结构布局。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技术,成功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国的核分布态势,成为了拥有绝对先进国防实力的国家,为国家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全面覆盖,优化工业生产布局。

在建国之初,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们国家当时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在布局上,存在东重西轻的不足。而且,现代化工业十分薄弱。从军事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这种工业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线”建设首先就需要解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在建设期间,当时一大批工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快,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拔地而起。为加强战备并建设国防重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也逐步迁入三线地区。由此,在大西南区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结构化布局。

(三)质量卓著,实现中西部跨越式发展。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地已经变成了当下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而在“三线”建设之前,这些地方都曾经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这也就是说,发掘矿产资源、创建生产工厂、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开发运动,在特殊的备战时期有力地发展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并且,随着科研、教育、技术等元素的迁入,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医疗健康保障等都显著提高。这也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大西南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一)学习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这些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渥的生活,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在西南地区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二)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全国一盘棋,建设大三线”。这句口号不仅在宏观上体现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观上呈现出建设人员统一协作的精神。“三线”建设时期正值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声令下,全国各行各业各领域积极响应、鼎力支持。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举国之力。无论是来自其它地区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的伟力。

(三)学习艰苦奋斗的实干主义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这是“三线”建设者在云贵川“天无三日晴”的自然条件下争分夺秒、苦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始终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落后的基础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的生产生活原则,坚持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自觉把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高喊着“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勤俭节约、艰辛工作,用汗水与血水的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定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我们国家自从成立以来,乃至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任何途径的“和平演变”。这自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永恒的罅隙使然。对于甚嚣尘上的攻击甚至歪曲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论,同志们可以用持续近二十年“三线”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展开有力回击。不得不说,“三线”建设是我们党领导的持续开展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三线”精神是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证。“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使人民、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真实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领导,用奉献、协作、创业、创新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坚持意识觉悟,坚定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和国情变化情况。在巨大的新挑战之下,我们每位同志要在对客观困难和主观问题进行认真审视的基础上,作出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选择,自觉屏蔽“糖衣炮弹”的诱惑与干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进行改革工作的路上,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力量可能还不足以消灭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回想“三线”建设的事迹,我们要积极发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自我牺牲精神,我们要坚守“个人服从于集体、部门服从于单位、地区服从于国家”的伟大自我服从精神。让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的动力支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引领。

(三)坚持自我升华,坚定提升党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党性教育是培养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方式,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建发展工作、党的优良传统等丰富内容。并且,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升华。当然,党性教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背景下运用而生。在以往的党性教育中,我们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教育。那么,除了“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教育之外,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志还可以通过“三线”精神的熏陶来对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意义、经验教训进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时期党性教育之下,让自己的实际工作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积累重要的实践载体和鲜活的教材资源。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三线”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也是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行动及其精神,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谱写了一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同志们,“三线”建设的历史终会成为过去,“三线”精神的内涵却必将永垂史册。“三线”事业既是我们党革命建设精神的传承创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历久弥新。其历史价值和时代蕴意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让我们铭记可歌可泣的“三线”建设者;新时期,让我们发扬永放光芒的“三线”精神;新征程,让我们接续耕耘“三线”事业的宏远目标及愿景。我们要不断洗礼精神世界,不断升华思想境界,用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中国谋未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才能在新时代实现新突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三线”建设就是这些成就的一个缩影。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和体现“三线建设”成果之一的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体验感悟了“三线”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岁月里,机械化水平低,全凭肩挑背磨,依靠激情燃烧,修红旗渠、垦北大荒、战罗布泊、建成昆路,在2.5平方公里狭小山地上“微雕”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这些艰苦卓绝的奋斗壮举、崇高奉献精神和伟大爱国情怀,无不令我们肃然起敬。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必须弘扬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保持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的锐气和斗志,始终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使命,立足纪检监察岗位,永葆奋斗姿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力维护党的肌体健康,在促进党的事业蓬勃发展中继续书写铁军的忠诚和风采。

党的大局就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大局,党的初心就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对“初心”的回望、对“使命”的坚守是每名党员干部永恒的课题。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得罪千百人,不负13亿”的重要论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定要振奋精神、再接再厉、锐意进取,继续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推动全省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我们体验了移动课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要在追寻先辈足迹、坚定初心与使命,让大家在继承革命传统、推进伟大斗争中,经风雨、长才干、壮筋骨;让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在履職尽责中,践行“两个维护”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保持忧患意识,面对困难不屈服,遇到障碍不绕道,立足本职“敢担当、敢监督、敢负责”,铸就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努力打造“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