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13篇)

小编: ZS文王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启发和借鉴,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读后感范文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丰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与经典对话,常常升腾出一种庄严与肃穆,在品读玩味中心绪渐渐如止水,恬淡、安宁充溢着我的内心。而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丹教授用了许多浅显的故事,把一部《论语》说得通俗易懂,我很喜欢书的封面那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觉得,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论语》确实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快乐地生活,而作为一名教师,《论语》同样告诉了我怎么让孩子进行快乐地学习成长。

于丹在书中说: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就和孔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道理,多向内看,少向外看,内心快乐安宁了,生活就会从容自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子曰,“爱生如子,知人善教,有教无类”。不分年龄大小、出生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使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也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我们华夏大地。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于丹教授就教我们如何去爱孩子。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于丹教授通过提到的“头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快速改变孩子,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心境!我们早就听说过标签效应的试验,被教授随便说说的所谓“天才”孩子,最后果真成为优秀的人才,而没有被指明的那些孩子却发展得很平庸。可见让孩子在心灵深度充满阳光、自信,那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心中有一颗太阳,那样你的孩子才会沐浴充足的阳光,健康成长。

同时,于丹教授也认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作为教师,了解孩子,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就是我们教育的智慧。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孩子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孔子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不同的人都会从《论语》和孔子那里学到所需要的。作为教师,孔子更是中国几千年教育的形象代表,而《论语》是教师必读的一本书。书中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对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借鉴的作用,也还有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方简单说说。

《论语》一书,传世已逾二千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但总体而言光华远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纵有消极一面,但用心一面也构成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国人古来拜读,也远播于海外。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

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贬加诸其上,现代人应对当今纷杂多变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去看待明白这部传统经典,于咱们又有何启发,于丹所著《论语心得》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咱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愉悦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我的心得。

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代人应对的心灵困惑,这是人人都有体会的。当今社会人人皆知物质礼貌高度发展,精神礼貌发展却并不一样步,最显著的外在表现便是艺术文化的整体下滑,现代人应对而今这个声色犬马的繁华世界,正如书中所说“咱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取,而是选取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于丹举了一个ghp(国民愉悦指数)的例子,中国的ghp指数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经历的是一个凸形曲线,至2008年中国的ghp指数排在世界48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国民愉悦感就增强。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相当重视ghp的不丹,其总理也表示过自我的忧虑:“咱们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躯,究竟能把多少‘东西’——快餐,电视ad,豪华轿车,新奇玩意和时装——塞进自我的身体却又不致打乱心灵的平静呢?”

那这些你我多少都经历过的彷徨和扰乱又从何而来呢?一,是正因不平,拿自身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这山那山高。二,是正因信念不坚定。全球化时代早不是旧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物质礼貌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去,可比可图的东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钱非万能”,但看到亲戚兄弟姐妹同窗周围之人中谁谁香车宝马意气风发,难免生出消极心理,更消极一点,原来心中规划下的雄心壮志也动摇了,对于自我以前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并不是说人不该去图谋,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时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结果,人生命都拼搏奋斗过,奋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尝过,因此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时该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可能吃过什么样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就应看到不是比对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辆名车,学识口才不及等等,而该看到对方做到了我没做到的,从自身找原因,是正因不够发奋还是机遇未到或错过了。更何况,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将愉悦过多建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纠结于八九,而忘了拥有的一二愉悦,加以时日便连或许谁人曾艳羡你的一二也愈发单薄了。

因此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最钟爱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愉悦,且这种富足愉悦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

那何又为君子,《论语》中没有确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简而言之便是“爱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很宽泛,于丹归纳出了四个君子的标准。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刻、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宽厚他人,严于律己。

二、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我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三、易事而难悦。君子的人际关联必须是融洽友善的,不会去结党营私,很容易处事,但是难以取悦,也就是贿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把漂亮话说在前头,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从容道来。

这样的君子标准做来很难,也非一日可就,历史上可称上君子、圣贤之人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孔子的生平就颇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鲁国强盛却因国君的沉湎享乐而失望离去,自此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当权者,传播自我的思想,历经十四年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后将精力转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时逝世。

正是正因这份坎坷铸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宽和爱人的胸怀,但他也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报怨”,他认为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态度去应对有负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从之。”有个仁者掉井里了自我也跟着跳下去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罔行”,是不动脑子失了分寸的行为。

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近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真理。这标准咱们个人也许终其生命也许也难完全到达,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发奋接近,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归纳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于丹的《心得》资料颇多,读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写出来,仅浅谈一二,且书中已有了更有力语句,便不再赘述。

但是,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因此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刻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理解的长久性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一样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当我敲击键盘在写《论语心得》读后感时,2009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尽管春寒料峭,但也着实让人嗅到春天的气息了。当我从妈妈手里接过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书籍时,自然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抛开尘世的喧嚣,披一路风尘,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为师的道路。说是旅行,不如说一次心路历程,更是一次道德与心灵相融。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我们从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们从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在的资源”;我们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我们从小接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观念,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都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开始谈起的。从盘古来天开始变化达到的某种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义天空,人们再次自由翱翔;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自己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这里娓娓道来,向我们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为人的处世之道呢?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话是与没做是没有什么两样的。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分寸?当我们遇见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又应该有什么一种心态?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我们有要保持着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了,那么你会用什么去报答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无微不至时,你又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报怨”是更不可取的,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做人还是应该“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与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这件事也不会损坏我们之间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关系却越来越冷漠。《论语》中何谓“仁爱”?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但凡稍微留一点的分寸,做事情时给别人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的那种至高无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种感情,而朋友之道和亲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现在我们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论语》中的“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是自己变的快乐起来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好像与我们在慢慢分离,我们对圣贤与经典也逐渐远去,怎样为人处世、用怎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在我们心中好像变的模棱两可。而于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话来诠释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而这个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来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从而演变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心灵与灵魂的净化、情感与智慧的升华。不管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还是我们对《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我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怎样做人。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我们对于生活,也是如此,无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因此,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会因生活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人生会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一种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与其说是读后感,还不如说是自己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感谢她让我《论语》中全方位地审视了自己。这次学习也让我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热爱生活!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马和驴的语言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习那匹随唐僧取经的马,经历风雨,磨砺成长,不能像磨坊里的驴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打转。

道理面前,顺乎自然,柔韧而刚,做好自己!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理想的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因为理想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亲人离去、朋友背叛等这些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遇事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该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快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一定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己的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痛苦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么办呢?只有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一个人只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其次,对付论语的`当代化解读,分外是用普通化的言语来读,有利于群众对论语及儒家头脑的重拾。用一个时兴的意思来说,儒家文明分外是论语中所论述的这些原理,正是现在风起云涌设置装备摆设调和社会的紧张课本,是中国良好的传统文明最紧张的构成部门。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现在想一想,古代先贤们讲的一些道理,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联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正所谓的“道不远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师讲的几句话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师讲了一则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距离太远大家借不着热气觉得寒冷。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经过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度。由此我们联想到,现代人交朋友要真诚热情,互帮互助,最好能带给对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条裤子”“烂韭菜不打捆儿”。这样下去离“小人常戚戚”就不远了。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我喜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更羡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间能“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学习看做头等大事。于老师讲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总是念叨为了孩子放弃了进修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结果怎么样?孩子“压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学期间出事情的还少吗?有的错误是没有机会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训惊醒后来人。

书中还谈到了许多孔夫子的观点言论,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读了几句《论语心得》有一点点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头看星星的孩子,却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学习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在于丹笔下,孔子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如何与人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个态度,就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承认现实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茫茫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个人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

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

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最近一向在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鼓舞士气的话。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当我敲击键盘在写《论语心得》读后感时,20xx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尽管春寒料峭,但也着实让人嗅到春天的气息了。当我从妈妈手里接过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书籍时,自然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抛开尘世的喧嚣,披一路风尘,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为师的道路。说是旅行,不如说一次心路历程,更是一次道德与心灵相融。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我们从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们从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在的资源”;我们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我们从小接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观念,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都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开始谈起的。从盘古来天开始变化达到的某种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义天空,人们再次自由翱翔;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自己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这里娓娓道来,向我们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为人的处世之道呢?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话是与没做是没有什么两样的。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分寸?当我们遇见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又应该有什么一种心态?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我们有要保持着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了,那么你会用什么去报答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无微不至时,你又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报怨”是更不可取的,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做人还是应该“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与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这件事也不会损坏我们之间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关系却越来越冷漠。《论语》中何谓“仁爱”?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但凡稍微留一点的分寸,做事情时给别人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的那种至高无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种感情,而朋友之道和亲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现在我们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论语》中的“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是自己变的快乐起来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好像与我们在慢慢分离,我们对圣贤与经典也逐渐远去,怎样为人处世、用怎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在我们心中好像变的模棱两可。而于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话来诠释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而这个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来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从而演变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心灵与灵魂的净化、情感与智慧的升华。不管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还是我们对《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我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怎样做人。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我们对于生活,也是如此,无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因此,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会因生活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人生会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一种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与其说是读后感,还不如说是自己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感谢她让我《论语》中全方位地审视了自己。这次学习也让我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热爱生活!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马和驴的语言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习那匹随唐僧取经的马,经历风雨,磨砺成长,不能像磨坊里的驴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打转。

道理面前,顺乎自然,柔韧而刚,做好自己!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爱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但是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忽然发现最近读的书都是冲着作者而去的。看这本书,是因为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作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试图用一种“下里巴人”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走进“阳春白雪”的世界。

这本书很薄,读完它只花了2个多小时。但给予人的启发与感触却犹如海宁潮,恢宏而汹涌。光是于丹在飞机上写下的自序,就让我感叹许久。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致的序了。说是精致,并不是因为它短,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似乎都经过精雕玉镯。于丹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在这些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大三独揽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顿悟的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开悟的是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于丹说是愿意把心中那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讲将她所谓的一己之得,以庄子之名给她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对于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淡对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哲理与生活之道融为一体,确实悟性不够。于丹,为我们大众点亮了一盏灯。

“认识你自己”。这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解决的命题。据说,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于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展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而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谈到庄子关于“心态和状态”的观点时,有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科学家带着10个实验者在不同的环境下过桥。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的状态。而就自己而言,我总无法抵消外界的各种恐惧。这两天看斯诺克世锦赛,最爱的奥沙利文就是凭借纯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态第三次问鼎冠军。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后一杆的时候,一定会全身发抖。但他每次都那么坦然,所以在这次世锦赛他迎来了第8个147。自省一下,高考理综的时候紧张地脑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惨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荣辱不惊呢?有多少人能够像庄子那样豁达,与世无争啊。这个现实的社会,已经是赤裸裸的了。

毕竟我不是庄子,除了感叹和佩服他高超的觉悟之外,实在不能真的根据他的理念去效仿什么。估计庄子也没想到现在的社会是如此的世俗与混杂。当然啦,记得自己最后的那头羊,最短的那块板还是很重要的。扁鹊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这个利益当头的社会,你有见过争着当治感冒的医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术扬名立外。那能不能尽可能的让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记得,这是所谓的人生大智慧。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丝清凉,一份释然,一份感悟。

于丹说:“我不主张从性别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的确,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孔子,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论语》链接了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但其主题却很单纯,单纯到只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它传递的温度是一种态度,一种说,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没有。于是他的同学子夏就说了一番我认为很有深度的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于丹针对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缺憾,我们可以转化自己的态度和处事方式。”

人生决不会尽善尽美,而面对缺憾也是一种勇气。我个人认为我还是有这种勇气的,因为我觉得,比起我所拥有的,这些缺憾不算什么,有句话说:“朴素的,温暖的态度。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只是通过于丹的讲解识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这一角写下来,因为这见证着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谁能无憾。《论语》中说,有一次,司马牛忧伤的人生中应该计算自己得到了些什么,而不应计较自己失去了什么。”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我写道:“我们多么幸福,我们还活着,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可以肆意的奔跑。”所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面对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样我们会很快乐,很满足,进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这个缺憾将成为一种心理暗示,他会成为你生命中的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对于缺憾学会微笑吧!

关于处世之道,于丹也教给了我们很多,她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有人问孔子:“以德报德,何如?”孔子回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于丹说:“这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处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种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严。孔子不赞成以怨抱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一种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当然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因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对于已经有负于你的人是种浪费。

于丹这番话让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说的宽容是处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终摒持这一观点,然而,久而久之,我发现因为我对什么事都付之一笑的态度,让不少同学喜欢拿我开刷,为此我很郁闷。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尝试让自己懂得一点分寸,也让别人给我留些空间。

说道这儿,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种想法,坏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宽容感化的。所以我以前对那些不太好的同学都很宽容和友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也在脑中淡化,原以为是长大了,世故了,现在我才明白是他们消磨了我的宽容和耐心。对于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现在我的原则是:对于该以德报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会浪费力气。

在于丹的心得里,还有一部分让我感受颇深,那便是交友之道。关于这个《论语》中有很多,于丹也讲解了很多。但我觉得我最欠缺的于如何与朋友相处融洽。

《论语》中有句话:“言未及之言谓之躁。”于丹解释说:就是话还没有说到那里,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是我与朋友相处的最大缺点。于丹告诉我说:“大家有公共话题时,一定要众望所归,大家在期待一个话题时,再娓娓道来。”这是我很需要学习的。

其中还有一句:“言及之而不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话说一半,这是我很讨厌的一种行为,但在我身上也找的到踪迹,这也是我需要克服的一种行为。

最后一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换位思考的相处方式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我觉得会不会换位思考是你人缘好坏的关键。这也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

于丹说《论语》是最朴素,最温暖的简单道理,于丹也用最朴素的言语为我们讲解了孔夫子历经杏坛讲经、雪宫施教﹑泰山登临﹑齐国闻韶中悟出的《论语》。

而我也用及其朴素的语言写下了我的点点感悟,与其说是感悟,倒不如说是启发。比起于丹,我体味的.太少太少,谈起《论语》我也只能说一知半解,但于丹说:“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辉下学会成长。”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会慢慢去感悟这些“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道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这些温暖的简单的道理连接我五彩的一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触最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于丹教授解释说:君子心里面时刻装着法律法规,说话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小人则无视这些,心里老是想着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实惠。

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纪守法,礼让谦和,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违法乱纪,横行霸道,不讲公德,鸡肠小肚,阴险奸诈的人应当是小人。在工作单位上,那些遵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关心他人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无视纪律规章,自私自利的人应当是小人。

然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清的。芸芸众生,攘攘生灵,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所谓的君子细察其言行,偶尔也现“小人”之迹;所谓的小人观其言行,时常也有“君子”之举。这又应验了我们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