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读后感(优质18篇)

小编: 碧墨

读后感不仅可以记录我们的阅读心得,还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读后感范文涉及了文学、历史、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作品,适合不同人群的阅读和参考。

《蒙田随笔》读后感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这样的人生,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无后顾之忧的,安全的。不是吗?我们看过了多少风云一时不可一世的人,最后的结局是何等的悲哀,纠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时糊涂。

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多少已过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就因为他们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是这样的历程把他们的生命滋养的如此绚烂,如此光芒四射。

生的本质在于死,再伟大的生命也终究有消逝的一天。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忽略掉死之苦恼,只有在完全对活着没有什么遗憾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的人,才死得心安理得。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尽力打造生命的宽度。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便不会虚度年华!

感悟其二:要生活得写意。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生活常常会给我们开玩笑,容易让我们把日子过得如同行尸走肉般。我们有时会说“这一辈子什么也没干,一事无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生活本身就是件事情,要懂得享受生活。写意的生活就是顺应天性。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但是我们要学会对待生活的一种正确态度,我们的心不能扭曲,而要舒展。我们的热情之火不能熄灭,而要常燃。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洗去心灵上的尘垢,坦然的用心享受。

学会享受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会这种态度。其实生活并不总是多姿多彩,我们在生活的追求中常常忘掉了真正的自我,当你刻意的去享受生活时你反而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无趣。相反如果你平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你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真实的意义,有烦恼、有快乐,才是真正的生活,关键在于你是否去认真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算是痛苦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只有拥有一颗干净的灵魂,才可以享受纯粹的生活。才可以寻求到生命的真谛!

感悟其三: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

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从而输给了自己。所以控制好心情,生活才会处处祥和。

好的心态塑造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塑造出色的你。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缘分,你刻意追求的未必能得到,你努力追寻的未必能获取。生命中的灿烂,人生中的辉煌,往往不期而遇,尽在偶遇。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得失是一种心境,无悔就行。上苍给予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却选择了不尽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能活的不高贵,但我们完全可以活的高尚;我们可能无法逃避厄运或人生包含的棘手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容自信、开朗豁达。什么都可以缺乏,自信不能缺乏;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不能不要;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不能不好。

请大家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之间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把尘封的心胸敞开,好好的珍惜人生,尽情的拥抱生活。

当我们轻抚着一颗依然躁动的心,当我们的心底还有一缕柔情再生,当感动还可以让我们涕泪沾巾,当憧憬还可以灿烂一个美丽的梦境,当向往还可以让我们怦然心动。我要说,我们依然年轻,因为我分明感受到了那激昂澎湃的热情,那潜藏在心底久违的活力在缓缓的升腾,希望是生命的最强音,我只要一份快乐的心情去尽情享受生活之乐趣。

至此我想用16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希望能与各位一起共勉:热爱生命,写意生活,珍惜光阴,魅力人生!

《蒙田随笔》读后感

读蒙田的作品,你将会发现好像昨天才写成一样。翻开任何一页来读,我就会被他的文字捕获,他以自然、暗示、自信的风格,心平气和地叙说心灵中稔熟的主题。

他给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他声称仅有一个主题——他自己。他的全部关注只在他自己的内心,他不断地思考……品偿着自己,他以自己的肉体、感情、习惯、好恶、偏见、恐惧与思想来进行坦白和深入的分析,不顾后果地将肉体和心灵袒露出来,他以欣然的态度叙述自己的错误和罪恶,他透过自己的本性来揭示人性。我会原谅他的错误,因为我也有相同的错误;我发现他的自我分析十分吸引人,因为我知道故事中所提及的乃是我自身。

是他,在那从久远的那样一个宗教战乱的时代,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胆怀疑———理性是不可靠的!认为我们一无所知。因为蒙田确认“所有知识是由感觉传给我们,而理性依靠感觉,但感觉会欺骗我们,因此严重限制了理性”。关键是这提法早于培根和笛卡儿30年,早于帕斯卡80年,一直到休谟、康德前无哲学家提及过。然而,蒙田的许多思想总是在古老中国文化中寻到痕迹,自忖中西文化其实根本上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

他写的很零乱,但内容却如袭上心头的灵感,观念复杂而不断改变,并随年变迁,而最后组成的图样便是蒙田本身。譬如他一边赞许小加图的自杀惨烈而高尚,一边又説“世人不惜失去生命去干的事,我几乎无动于衷”。必须加以分析才会发现其实蒙田是一个厌恶殉道的自由思想家。

他常引用名人的话语,旁征博引构成自己的心灵和言词,看起来像剪刀和糨糊而品尝起来却极神妙。

他将友情置于一切父子之情、男女私情、夫妇之情之上,认为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情感,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热忽冷,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希望男人30岁之前不要结婚……窄听发晕,却实在没有反驳的理由!

他中年后与父亲一样与胆结石病魔缠斗,因而他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希望训练强健、富有活力的身体以及培养谨慎优美的性情,同时,强调每件事都要有节制,即使节制本身也不例外。深以为然!

最让我与之共鸣的是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以及他的读书生活和方式,特别是关于父爱的闸述让我受益匪浅;最让我羡慕的是蒙田城堡和其继承的四代人奋斗而得的财产!其藏书虽只有1000本,但其激发的思想却万寿无疆。

总之,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灵敏的眼光和关于世界的渊博知识以及他的随笔,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此生不读,实乃遗憾!

蒙田随笔读后感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拿《蒙田随笔》中卷第十六章《谈荣誉》来说吧。我们知道一个事物在人的观念里存在着物的名称和物本身,名称是人们用来指示物的词汇。因此,蒙田指出,名称既不是物的一个部分,也不是物实体的一个部分,而只是在物之外同物连在一起的某个东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稳定,所以它的本质不能拔高和充实,但它的名称却可以通过我们的颂扬来加以提高和充实。人类热衷于名利,而蒙田对于名利有相当冷静的认识。他感叹道:我们的内部十分贫乏,我们的本质很不完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这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全都十分空虚,但我们不应该用空气和词语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欧根尼的话说,在所有的快乐中,最危险、最应该避免的莫过于别人的赞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这些哲学家更加确切地说,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荣誉,有头脑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个手指。他相当赞同伊壁鸠鲁“过隐蔽的生活”的主张。他痛斥极端追求荣誉的哲学家卡捏阿德斯说,我感到难受的是,这种看法竟会在被荣幸地称为哲学家的头脑中产生。他说,有人为人正派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让别人知道后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别人可能知道的情况下采取做好事,对这样的人不能期望过高。他说,正直的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满意足。表现勇敢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且这样的好处,就是培养十分坚强的内心,可以抗拒命运的任何打击……同荣誉相比,这种好处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值得我们起期望和追求,因为荣誉只是别人对我们的赞赏。他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深不以为然,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看到许多人灵活多变、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大家都认为他们处事圆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张。他说,我并不十分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是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东西致富,而不想靠借来的东西致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假设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急躁了。《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惊讶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方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在中国算得上大名鼎鼎,那句“我知道什么?”大凡读书人应该都听过。

《蒙田随笔全集》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蒙田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品之一。蒙田以博学著称,作者将自己的生活、阅读和旅游见闻等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集结为随笔集。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有“生活的哲学”之称。蒙田以智者的眼光,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反思探索人与人生;他主张打破古典权威,张扬人性自由,崇尚科学精神。随笔共3卷,语调平和、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是16世纪欧洲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富于生活情趣,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书问世400多年来,先后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成为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蒙田对人生、社会、宗教等的感想及感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蒙田经历了一个人所可能经历的人生的各种形态,所以他越写越精彩,越写越深刻。他认为一切主义与主张,都是建立在个人偏见与信仰上的,这些知识都是片面的,只有返回自然中才能恢复事物的真理,有时不是人的理智能够达到的。蒙田的思想一直在变动之中,我们对他的理解,又何尝不是如此。

蒙田的性格和时代完全不合拍,对待人性有很强的自制力。蒙田以个人为起点,写到时代,写到人的本性与共性。他的伦理思想不是来自宗教信仰,而是古希腊温和的怀疑主义。他把自己作为例子,不是作为导师,认为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内心自由,通过独立判断与情欲节制,明智地实现自己的本质,那时才会使自己成为“伟大光荣的杰作”。

蒙田讲理深入浅出,使用的语言在当时也通俗易懂。他不教训人,只说人是怎么样的,找出快乐的方法过日子,让更多普通人直接获得实用的教益。因此现在法国知识分子谈起蒙田,还亲切地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贤人。

蒙田在随笔中涉及到大量各方面的知识、对人生的思考,却是从微小琐碎的日常事物中发现事物的含义和价值,那是种法国式的趣味。在别人写的书中看见的是写作的人,而在蒙田写的书中看到的是一个思想的人。蒙田是真正富有深刻洞见、对古往今来历史有透彻了解的人,他将个人体验完美融合进写作,通过优美语言表达出来。

作为作家,蒙田是自由的,他挣脱了一切桎梏,自由地讲述人类的话题。蒙田最主要的功绩是为我们揭示了真理的不可捉摸性,这同莎士比亚相似。蒙田和他的作品就具有这种不可捉摸性:初读感到的震撼与新鲜,再读还是会感受到,而且不管阅读多少遍,都会保持这种感觉。

“我知道什么?”蒙田用一个简单的问句告诉我们,我们的本性就是多变和不稳定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和他人之间,还存在于我们灵魂的不同层面之间。因此人类才是真正的可怜:我们不仅不了解这个世界,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然而随着思想的火花以蒙田的方式从这里跳跃到那里,世界却恰恰在人类绝望的努力中被暂时照亮。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蒙田,但是读过他的书后,才发现他的文字如丝丝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认真地读上几章,就能让你浮躁不安的心逐渐安静下来,一切的杂念都抛之脑后,仿佛这些文字拥有神奇的魔法。

蒙田的作品特别耐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思考文字中的哲学,且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一本书足够能读上好几周。虽然这篇随笔是在16世纪完笔,但是他的文字就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读起来完全没有令人感到生涩、难懂,甚至有些亲切感以及认同感,让我对生活、对现实又有了跟深层次的了解。

我的记忆力并不好,常常为这点而苦恼,认为记忆差简直糟透了。正巧蒙田也是一个记忆差的人,他在书中写出了记忆差的好处——随着记忆的衰退,身上其他机能会得到加强;若得到记忆的好处,就会记住其他人的创造与意见,自己思想与判断力就会跟随别人的足迹而人云亦云,毫无活力。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记忆力不好也并不完全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蒙田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在写作中,他的思想引出句子,句子又产生思想,往往无意中说出的句子里包含了自己原来不曾注意到的想法。他有什么想法随即写下来,随后整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越写越丰富、越开阔,也对自己了解越深。他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别人,又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蒙田酷爱读书。他从书籍中随时摘录他喜欢的警句、名言,不是为了记住,他的记性不好,而是为了用到这部书里。不论在这里还是在源文本都不是蒙田自己原创的。他说:“我们不是依靠过去的也不是依靠未来的,而是依靠现在的知识才做上个有学问的人。”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

读了《蒙田随笔》后,心中感悟很多,细细反思,慢慢领悟,觉着书中有许多的观点可借鉴到教育中去,在书中,蒙田充分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鲜明地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则。

蒙田以“我知道什么?”这句具有怀疑精神色彩的名言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的,在人类有限的认识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学生的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认识这种教育的价值?教育能否为人安身立命?能否关注人的内心?能否关注学生的心性?蒙田也非常喜爱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一句名言、“我爱知识,也爱怀疑”。

蒙田曾说,我们的心灵确在随别人的意志而行动,被迫听从别人的幻想,服从别人的权威、被迫屈从别人空洞说教的引诱,同时又不得不重弹老调,我们没有自由走自己的道路:我们的活力和自由全都消失了。蒙田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正是自己。他引证西塞罗的话说:“教者的权威常常阻碍着要学的人。”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人就不可能自由。蒙田不迷信权威,反对传统的偏见,倡导人运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事物,“绝不能仓促地下判断”,而要经过理解,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意义。

的确,他的态度又并非怀疑一切,在他的行文中,一再引证古代名哲的名言佳句,借以说明他所要讲的道理。他反对的是盲从而不求甚解。他说:“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蒙田曾以蜜蜂为例,蜜蜂采花酿蜜、采的是花,但后来生产了蜜,蜜是他所有的。因而就不再是百里香之类的花了。借以说明只有依靠自己的判断、理解,才能获得真知。只有理解了已有的知识,才能使它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说:“真理和道理是属于一切人的,它们并不专属于至今说出这些真理和道理的人,也不专属于此后说出这些真理和道理的人。”他认为劳动、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他完美的判断力。而这种判断力的获得即是要求人以理性为指引,智慧地生活着。他援引一位哲人的话说:“理解力能看清一切、听到一切,理解给一切带来益处,它安排一切,推动、统帅和管理一切。”

蒙田认为,学生的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培育幼儿犹如培植作物,生之者易,养之者难,要把他培养成熟,需要悉心的养护和辛勤的培育。学生的性情多变不定,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希望不可捉摸。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也不能强制,只能引导,应该教给他们最好、最有用的东西,而不应像柏拉图那样在教育之前妄加推测与判断。要教给学生科学和真知,这些科学与真知才是非常有用的和有成效的工具。但是,能够有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不是任何人。他指出的这种困难,从另外一个角度在说明学生的教育的内在价值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正是因为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提出学生的教育取决于导师的选择。对人的教育目的不是名利和值得炫耀的外表,而是在于修饰与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本事的人。这样教师应该是一名心神镇静、有智慧、有判断力、举止文雅、谦逊,能采用新方法进行教学的人。

蒙田对学生的性格与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视。给忽视学生心灵发展的教育以警醒的作用。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的留下的不可避免的烙印。

但是在学生的教育阶段,谦虚、节俭、服从真理、热情和勇敢、培育良心和德行、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具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胜过任何简单的知识教育的。这对使学生热爱德行,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心性的培养与德行的养成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而且反而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当然,从教育的观点看,蒙田的教育思想在后来的许多教育名家的着作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关键是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灵活地运用。

《蒙田随笔》读后感

这本书的是十六世纪的人,距离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但是这本书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鸿沟,在今天看来依然受益匪浅,只能说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时光打磨渐渐消逝,反而经过时光的验证更加让人深信不疑。

随笔,既然是随笔,顾名思义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随性留下的笔录。这本随笔集现在有很多个版本,无数知名译者为这本书奉献过自己的汗水,将蒙田的智慧火花毫无保存、原汁原味的传递给读者。感谢这群默默奉献的伟大译者,要知道读者买书往往都是冲着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译者,他们掩盖在的光芒下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借此时机,向他们致敬。

言归正传,蒙田随笔是一本生活的哲学书,它不像其他哲学书那样深奥而晦涩难懂,这本书就像一个胡子花白,脸上每一条皱纹都藏着岁月痕迹的老爷爷,整张脸黯淡苍老,唯有眼睛透露出历经世情的睿智与豁达。这本书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阅读,因为白天的急躁无法让人静心思考,只会让人越看越心烦意乱,夜晚的安静和孤单满足了思考的.条件,能让人静静聆听这位爷爷慢慢向你诉说生活的哲学,给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让你的灵魂体会生活的微妙。

说了这么多都是空话,接下来我们就“空壳的麦穗才会趾高气扬”这一章节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书中这样写道:“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当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这句话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国古代道德经有句话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这句话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从无知到有识的过程,我经常能看见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给别人讲一些浅显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们只觉得小朋友可爱,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难道真的不懂吗?但如果换成一个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场合大声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人们只觉得他无知而愚蠢。因为一个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是不会在大街上以“传授知识”的理由来获得别人的尊敬与赏识。俗语说半瓶水晃荡一瓶水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谦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风骨与气节都融入那句胜利之后还低头抱拳的“承让承让”中,谦虚不是懦弱,谦虚不是自大,谦虚是经过沉淀之后的光芒内敛,谦虚是竹子压不弯折不断的筋骨。蒙田的博闻强识和他对于生活的领悟理解都写在书里了,这本书可以当成人生的指路明灯。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假设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假设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珍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假设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读了中心校所发的教师读书中的蒙田试笔《热爱生命》,我感觉大师在怎样对待生命上和怎样去度过组成生命中每一天上给我们这些凡夫庶子上了很好的一课。他说: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对于生命,我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生命的时间过一天少一天,根本没想过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更别说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所以,我感觉我倒像个自己生命的刽子手,一天一天的在扼杀自己生命的激情,灵感,和活力。生命,原本是简单的.,可是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中生命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上天赐于人类的生命实在太短暂,正是其短暂所以生命变得可贵。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走过了,就没有在重来的机会。生命如此宝贵,我们该怎样去对待属于自己的人生?走进蒙田,品读他的《热爱生命》我们就会懂得如何去热爱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

生命不同于舞台采排,走的不好还可以重新再来。可上苍绝不会给我们第二次生命。走过了就无法回头,只留下遗憾,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珍惜生命,做到心中有爱,爱自己,爱别人,学会发觉他人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关注生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一个人关注自己的生活程度越深,他的生活就乐趣就越大,这是蒙田大师给我们的启迪。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

蒙田说,“我本人是这本书的原材料”。他在书中所反映的思想、道德观和生活习惯,其实和我们的古代圣人是共通的。他的许多主张,我们今天仍在实践着。这也叫古今中外“心心相印”吧。当然我也相信,读了这本书以后,大多数读者不会跟在蒙田后面,摇旗呐喊,拥护封建君主的统治,除非完全扼杀了独立的人格,人云亦云,才会千军万马挤上毁灭人性、毁灭文化的独木桥。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随笔,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在1571年开始写作他的《随笔集》,并出版了两卷。从1571年起到1592年逝世长达二十年的岁月中,蒙田一直断断续续写他的随笔。《蒙田随笔全集》是蒙田去世后由德·古内小姐集大成的。蒙田此书书名有多种汉译,除《随笔集》外,还有译作《试笔集》的。蒙田使用的是法语essai此词英语中是essay源自拉丁文的essay本义就是“尝试”,“试笔集”在字面上更符合本义。但是译成“随笔”也很好。因为蒙田的“随笔”文体自由,确为前人所未曾尝试过的:内容、长短都任意抒写。他读书后的感想、理解、评论,他到各国旅行中的见闻,他自己冥思苦索得出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都写进他的随笔集中,内容极为广泛,同时他文章有的很短,有的非常长。短的简练明快,长的娓娓道来,均富有感染力。蒙田是随笔这种文章的"老祖宗"。虽然后来的随笔写得都比较短,可是在蒙田那里是不问长短的。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他曾先后担任波尔多市法官、议员和市长,与法兰西国王亨利三世等过从甚密。

很少有人能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自此以后,他的作品就再也没有绝版过。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书面语言都可以读到它。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蒙田以博学著称。他对随笔体裁动手娴熟,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文章写得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蒙田随笔》读后感_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

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蒙田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蒙田随笔集》(或译《随感录》)。《随笔集》3卷共107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故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蒙田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他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

蒙田在《随笔集》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写《随笔集》的动机;谈他的人生哲学;评论他所读的书;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等。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蒙田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求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他撰写《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因为蒙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怀疑论只是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杀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面具”,考察事实,重新审查一切。他认为绝对真理既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比较可靠的是认识自己,而世上最熟识自己的无过于本人。所以,写作《随笔集》不是着书立说,而是对自己进行分析,一点一滴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他的思想是一种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于保持安静的乡绅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不提倡改革,也不赞成压迫提倡改革的人。

《随笔集》的影响深远,据说英国的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而且其文体和风格,对于法国文学甚至对英国文学都影响极大。

在闲暇时翻阅此书,会让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闲随意的笔间慢慢体验人生,思考生活,像一杯茶回味悠长。

蒙田随笔读后感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若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宝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自由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若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浮躁了。

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以下是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站为大家推荐的一篇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在中国算得上大名鼎鼎,那句“我知道什么?”大凡读书人应该都听过。

《蒙田随笔全集》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蒙田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品之一。蒙田以博学著称,作者将自己的生活、阅读和旅游见闻等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集结为随笔集。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有“生活的哲学”之称。蒙田以智者的眼光,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反思探索人与人生;他主张打破古典权威,张扬人性自由,崇尚科学精神。随笔共3卷,语调平和、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是16世纪欧洲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富于生活情趣,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书问世400多年来,先后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成为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蒙田对人生、社会、宗教等的感想及感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蒙田经历了一个人所可能经历的人生的各种形态,所以他越写越精彩,越写越深刻。他认为一切主义与主张,都是建立在个人偏见与信仰上的,这些知识都是片面的,只有返回自然中才能恢复事物的真理,有时不是人的理智能够达到的。蒙田的思想一直在变动之中,我们对他的理解,又何尝不是如此。

蒙田的性格和时代完全不合拍,对待人性有很强的自制力。蒙田以个人为起点,写到时代,写到人的本性与共性。他的`伦理思想不是来自宗教信仰,而是古希腊温和的怀疑主义。他把自己作为例子,不是作为导师,认为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内心自由,通过独立判断与情欲节制,明智地实现自己的本质,那时才会使自己成为“伟大光荣的杰作”。

蒙田讲理深入浅出,使用的语言在当时也通俗易懂。他不教训人,只说人是怎么样的,找出快乐的方法过日子,让更多普通人直接获得实用的教益。因此现在法国知识分子谈起蒙田,还亲切地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贤人。

蒙田在随笔中涉及到大量各方面的知识、对人生的思考,却是从微小琐碎的日常事物中发现事物的含义和价值,那是种法国式的趣味。在别人写的书中看见的是写作的人,而在蒙田写的书中看到的是一个思想的人。蒙田是真正富有深刻洞见、对古往今来历史有透彻了解的人,他将个人体验完美融合进写作,通过优美语言表达出来。

作为作家,蒙田是自由的,他挣脱了一切桎梏,自由地讲述人类的话题。蒙田最主要的功绩是为我们揭示了真理的不可捉摸性,这同莎士比亚相似。蒙田和他的作品就具有这种不可捉摸性:初读感到的震撼与新鲜,再读还是会感受到,而且不管阅读多少遍,都会保持这种感觉。

蒙田随笔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蒙田随笔集》。这本书,用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亲切动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将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启发而受益匪浅。

在这众多的谈论中,我最想谈谈的是“论对孩子的教育”。还记得前几天同室友在讨论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说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娇生惯养。室友反驳道,其实是父母的教育问题。真是一语中的呀!刚好这本书也说,“对孩子的教育是人类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学问”。培养孩子就如同播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相对简单,可是一旦播下的种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种不同的培育方式,会遇上种种困难。对于孩子降临人间,便是对他们教育的开始,每一位家长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灵上不断进行磨合。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些对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方面,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一味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会根据孩子的智力,对其进行引导、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披荆斩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学习的内容是使我们变得更完善更聪明。所以,当孩子接。

触到新思潮时,要让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来对待。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别人的哲思上,升华出自己的哲思。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应学会恰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承担责任。贺拉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中国也有古语:慈母多败儿。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过多的关怀变成了溺爱,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严重错误。所以,多给孩子机会去迎接生活中的风暴,将给孩子一个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要教会孩子懂得沉默与谦逊。听到别人胡言乱语,不要怒形于色,因为听到不和自己趣味的东西就面有愠色,是不礼貌和讨人厌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让孩子在言谈中闪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认错误。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为社会的栋梁,造福社会。那么,请您用心读读蒙田先生这篇对孩子的教育吧。读懂了,汲取了,便会对你日后教子大有益处。

蒙田随笔读后感

读了《蒙田随笔》后,心中感悟很多,细细反思,慢慢领悟,觉着书中有许多的观点可借鉴到教育教学中去,在书中,蒙田充分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鲜明地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则。

蒙田以“我知道什么?”这句具有怀疑精神色彩的名言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的,在人类有限的认识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学生的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认识这种教育的价值?教育能否为人安身立命?能否关注人的内心?能否关注学生的心性?蒙田也非常喜爱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一句名言、“我爱知识,也爱怀疑”。

蒙田曾说,我们的心灵确在随别人的意志而行动,被迫听从别人的幻想,服从别人的权威、被迫屈从别人空洞说教的.引诱,同时又不得不重弹老调,我们没有自由走自己的道路:我们的活力和自由全都消失了。蒙田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正是自己。他引证西塞罗的话说:“教者的权威常常阻碍着要学的人。”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人就不可能自由。蒙田不迷信权威,反对传统的偏见,倡导人运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事物,“绝不能仓促地下判断”,而要经过理解,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意义。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