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专业19篇)

小编: GZ才子

中班教案需要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一、设计思路:

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做一些能吃的东西就更为愉快,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青豆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难点是:尝试用加水的方法把面粉变成面团感知面粉内部粘的特性。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等。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不光要与孩子平等地参与活动,更应该具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观察、研究和指导的技能,同时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采取相应的适宜的教法与学法,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

总之,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以游戏操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动静交替,为此我还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各类点心若干布置在流动小商店。

经验准备: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了以下一些问题:流动小商店来了,商店里放着什么?你认识这些糕点吗?它们都用什么原料做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法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

(二)初步感知面粉外特性,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而是让孩子感到他们有新发现,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会粘在身上手上,再通过实验法与米粒比较感知面粉轻的特点。

(三)了解面粉粘的内部特性这一环节是。

活动的难点,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孩子们自由探索和操作。充足的材料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探索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设计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随机地进一步感知面粉粘的特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在讨论有哪些好吃的食品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感知各类面粉制品的同时也进行了爱惜粮食的教育,目标三在这一小环节中得到落实。

(四)学做小厨师这一环节中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发散性思维,再度让幼儿表现展示的机会,把自己的想象付诸于行动,把想象的内容展现出来。此环节让幼儿产生极大的成功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所在。目标二在这一环节中得以落实。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

2、面粉娃娃一个、环境创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三、中华小厨师。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4、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学设计

1、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小结: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1、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1、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小天使幼儿园包蓉)。

说课:幼儿喜欢吃各种面食,但对面粉的特性一无所知。面粉的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强。中班幼儿喜欢探索、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做一些能吃的食品就更为愉快,所以我们设计了关于面粉的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前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面食制品,为开展活动提供感性经验。本次活动中,幼儿大胆操作、探索,满足了他们极大的探索欲,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了面粉的特性,体验了揉面团的乐趣。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入手,直接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并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第二环节为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活动之前我们带领幼儿参观拉面馆、水饺店等等,感知面粉加水将面粉变成团的过程。设计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尝试活动发现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自主发现、相互讨论、学习经验并极大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感知了面粉与水之间的关系,知道放适量的水才能使面粉变成面团。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体验了揉面团的乐趣。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幼儿在揉面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水放的过多,造成面团过稀;二是水放的过少,使面团变形。本次活动幼儿的兴趣浓厚,基本完成目标要求。

1、幼儿语言词汇较丰富,语言能力强,教师指导语较好,第一次出示面团时可以出示老师自己的示范团。幼儿不大会搓,教师可以直接在桌面展示、教授方法。操作碗可以选择盘子,让幼儿看幼儿作品时也要出示盘子装的。小结时可以看看小手怎么样变干净,教师也要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技能。

2、语言精练,环节过度自然,层次清楚,分享经验不够及时,要深入幼儿的提问。不要轻易否定幼儿的答案。不要说“好不好?对不对?”座位可围成圆,教师可成为一员参与,可以考虑增加做好的面食,让幼儿品尝会好一些。教师可以参与中去,进行隐性指导。

3、科学活动生活化,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的教态、语言很符合幼儿特点,教学要求清楚。座位可采用小组形式,让幼儿在讨论时能再细一些,进行对比。活动开始时可以从主题中来,结束时可以品尝,回到生活中去。

4、幼儿手上的面团太多时,可以指导幼儿将手上弄干净的方法。

科学活动:孩子兴趣很高,活动时间三十一分钟。幼儿一点点加水做成面团是需要很大力气的。对于技能的问题,教师可随机地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可以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出示做好的面食再说说哪些东西是用面粉做成的。此方面幼儿的经验少了一些,可以课后进行丰富。教师对于幼儿回答出来的问题反馈的少了一些,每个环节要强化一下,给幼儿一个反馈。可以课后在幼儿面前做成面片,让幼儿来吃,让幼儿来体验制作的成果,也是一种爱惜粮食的体现。教师研究精神值得学习,幼儿上来讲述的语言声音很大,挺好。幼儿在制作面团中兴趣很高,在体验失败与成功中获得发展,目标一可具体些,感知面粉的特征。面粉散的特征可以提升。前期准备中要加入知识经验准备。在探索活动中观察、指导是本节活动的弱点。幼儿的问题要观察、提出来。怎么解决问题方面要请幼儿多讲,让幼儿观察。有的幼儿做的团小,团大,要引导幼儿去观察,解决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设计思路:

炎热的夏季,每个人都懒洋洋的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在玩中学、做的意义,我特别选择了孩子们最爱的水作为孩子们游戏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而设计了这一节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水的特性。

2、让幼儿通过挤压初步感知水的压力。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袋装上半袋水、玩具雪花片一片、矿泉水瓶(视幼儿人数而定)、吸管。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起孩子的兴趣: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味道?

2、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孩子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的。

3、教师通过提问:谁玩过水枪,好玩么?引起孩子的兴趣。

4、引出课题,制作简易的小水枪。

5、示范做法:

(1)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不要太大,足够穿过一只细吸管即可。

(2)在瓶中灌上八分水,然后拧紧瓶盖,把吸管插入小孔中即可。

(3)用手用力挤压瓶身,水便会从细吸管中呲出,自制小水枪便完成了。

6、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水枪。

7、带孩子到户外,以小树为目标,看谁打的准,打的远。

结束。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感知水是受到手用力挤压瓶身的力量,被挤出瓶子,通过细细管流出来的。

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活动后孩子们更喜欢玩水了,并且了解到水的一些特性,体会到同伴之间合作的乐趣,共同参加游戏的幸福感。不足是,孩子们只能在特别炎热的夏季在太阳晒时玩,而且在奔跑游戏时,容易发生擦撞现象。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一、年龄段及活动领域:

二、活动内容:

稻子和麦子。

三、活动目标:

1、知道麦子和稻子是不同的(认知)。

2、能区分稻子和麦子的不同(能力)。

3、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情感)。

活动准备:稻子、麦子实物和图片等。

四、活动过程:

1、认识稻子和麦子。

幼:稻子、玉米、棉花、各种豆……。(估计都不知道)。

师:秋天丰收的庄稼有玉米、棉花……(让幼儿跟着老师说一遍。

师:可是呀,农民伯伯遇上了一个难题,他呀分不出稻子和麦子,让我们来帮帮他吧。

我们先来看一看麦子和稻子是什么样子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幼:……。

师:稻子长的弯弯的,像……/麦子长的直直的,像……(稻穗和麦穗)。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观察稻子和麦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小秘密?(脱粒后的稻子和麦子)。

麦子有一根根尖尖的,象针一样的(麦芒)。

稻子头上有个小缺口、白色的,麦子身上有一条裂缝。

师:我们现在是不是能帮农民伯伯把稻子和麦子分开了呢。谁来说一说怎么把稻子和麦子分开。

幼:……。

师:原来呀,稻子和麦子有这么多的小秘密,他们各有各的用处。

2、故事:稻子和麦子。

接下来呀,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你们希望你们能认真听,故事讲完后老师有两个问题要问你们。

原先稻谷和麦子住在一起,他们很调皮,天天打打闹闹。一天,稻谷一头撞在麦子的肚皮上。哎呀!不好了,麦子的肚皮裂了一条缝,稻谷呢,脱下衣服一看,米粒头上碰了一个缺口。

泥土妈妈很生气,让他们分开住。从此,稻子种在水田里,麦子种在旱田里,他们再也见上面,就开始想念过去在一起的日子。

师:故事讲完了,谁能告诉老师麦子种在哪里,稻子种在哪里?

幼:麦子种在旱田里,稻子种在水田里。(说完整)。

刚刚老师故事里讲到,原先稻谷和麦子住在一起,他们很调皮,天天打打闹闹原来呀,他们太调皮了,经常打打闹闹,泥土妈妈很生气,让他们分开住。从此,稻子种在水田里,麦子种在旱田里,(提醒幼儿在玩的时候不能打架,注意安全)。

我们平常吃的米饭是什么做的呢?稻子。馍是什么做的呢?麦子磨成的面粉做的。

稻子可以变成米饭,还有什么是稻子做的?麦子能变成面粉,那什么食物是麦子做的呢?(稻子用来做米饭、米糕、稀饭,麦子用来做蛋糕、面包……)。

3、歌表演:鼓上的小米粒。

“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小鼓唱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的低,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蹦蹦跳跳。……”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活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闻闻,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小结: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三、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四、小结。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2、师:究竟是什么?在你们的桌上也有这样一份神奇的东西,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3、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4、教师揭晓答案:原来这白乎乎的、细细的、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叫面粉呀!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1、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馒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欣赏面粉制品图片)师:看,老师还从网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点心呢!(幼儿欣赏)。

(三)操作“和面”

1、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咯~(教师示范和面)教师:面粉和水两个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揉呀揉呀,变成了什么?(面团)。

师: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了,那好吧,给你们一个机会也去尝试一下,注意加水的时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会搞砸啦!

2、幼儿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软软的面团揉好了,小厨师们,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欣赏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点心么,那我们快来也用这软软的面团做一些特别的小点心吧!

4、幼儿尝试用面团做出各式点心。

(四)擀面。

1、师:刚才小厨师们可真厉害,黄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试手艺了,诶,我今天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面”,知道什么是手擀面吗?(介绍手擀面的含义: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就叫手擀面)。

2、师:手擀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瞧好了!(出示擀面杖和已擀好的面饼介绍一下,教师示范操作)。

(五)品尝。

2、师: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从十开始倒数,当数第一时,美味的手擀面就会出现咯!(师幼倒数)。

3、师:美味的手擀面来啦,大家快尝一尝吧!(人手一碗手擀面品尝)。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闻闻,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小结: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三、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四、小结。

活动反思: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儿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压一压,知道冰是固体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另一只手摸沙纸,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

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4.当幼儿取出玩具后,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

根据冰的各种特性,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1.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它们会出来吗,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设计评析: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

一、设计思路:

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做一些能吃的东西就更为愉快,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青豆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难点是:尝试用加水的方法把面粉变成面团感知面粉内部粘的特性。

活动,更应该具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观察、研究和指导的技能,同时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采取相应的适宜的教法与学法,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

总之,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以游戏操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动静交替,为此我还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各类点心若干布置在流动小商店。

经验准备: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了以下一些问题:流动小商店来了,商店里放着什么?你认识这些糕点吗?它们都用什么原料做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法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

(二)初步感知面粉外特性,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而是让孩子感到他们有新发现,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会粘在身上手上,再通过实验法与米粒比较感知面粉轻的特点。

(三)了解面粉粘的内部特性这一环节是。

活动的难点,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孩子们自由探索和操作。充足的材料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探索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设计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随机地进一步感知面粉粘的特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在讨论有哪些好吃的食品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感知各类面粉制品的同时也进行了爱惜粮食的教育,目标三在这一小环节中得到落实。

(四)学做小厨师这一环节中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发散性思维,再度让幼儿表现展示的机会,把自己的想象付诸于行动,把想象的内容展现出来。此环节让幼儿产生极大的成功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所在。目标二在这一环节中得以落实。

中班科学教案趣识面粉

1、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闻闻,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小结: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三、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四、小结。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班科学教案趣识面粉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面粉娃娃一个、环境创设。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三、中华小厨师。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神奇的面粉教案

前段时间由于我班刚开展了尝试活动《圆溜溜的鸡蛋真可爱》,带幼儿认识鸡蛋后,进行鸡蛋的多种方法烹饪(煎、煮、炸、炒),幼儿对这种生活尝试活动非常感兴趣;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做一些能吃的东西就更为愉快,特意设计了“好玩的面粉”科学活动。本次活动中大量幼儿操作机会、探索机会,满足了幼儿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通过此活动教幼儿学会运用各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1、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初步创造性思维。

2、通过看看、摸摸、说说、做做、尝尝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学习用面粉来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材料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围裙、手套、帽子;用面粉做好的各种点心人手一份;和好的面团一个;歌曲《大馒头》。

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唱歌曲《大馒头》。

2、馒头是面粉做出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小麦是农民伯伯种出来。

一、引入活动,歌曲《大馒头》。

二、激发兴趣。

1、出示用面粉做的各种点心引导观察,启发他们初步认识面粉,提问幼儿:

1)小朋友看看这里有些什么?你吃过吗?

2)谁能告诉大家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面粉)。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感知面粉。提问:请小朋友来看看、摸摸面粉是什么样?(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粉状的、轻轻的摸会粘在手上。)。

(1)小朋友再看这是什么?(面团)再摸摸面团跟面粉有什么不一样?面团怎样做出来?

(2)谁知道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

(3)小结:出示图—————面粉+水+力气=面团。

三、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厨师和面比赛,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鼓励幼儿请客人一起帮忙)。

要求:面要和得均匀,音乐停了以后就要停止和面,然后用湿毛巾擦干净手后把你做的'点心装到盘子里放到展示台来。

四、交流与分享:

1、展示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

2、观看录像:用面粉制作点心的过程。

五、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做好面团了,那怎么样才能变成好吃的点心?(蒸熟)。

师:那我们一起那到厨房去请厨师帮我们蒸熟,然后送给你最喜欢的人,让他们轻手尝尝你们的手艺。

延伸活动:感恩教育(请幼儿把蒸熟的点心亲自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1、教师: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2、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教师: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提问: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教师: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

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三、中华小厨师。

1、欣赏——好吃的面食。

3、提问: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4、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四、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中班教案《趣识面粉》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1、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

2、面粉娃娃一个、环境创设。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1、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4、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神奇的面粉中班科学教案

2、教师:究竟是什么?在你们的桌上也有这样一份神奇的东西,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3、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4、教师揭晓答案:原来这白乎乎的、细细的、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叫面粉呀!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教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馒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欣赏面粉制品图片)教师:看,老师还从网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点心呢!(幼儿欣赏)

(三)、操作“和面”

1、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咯~(教师示范和面)教师:面粉和水两个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揉呀揉呀,变成了什么?(面团)教师: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了,那好吧,给你们一个机会也去尝试一下,注意加水的时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会搞砸啦!

2、幼儿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软软的.面团揉好了,小厨师们,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欣赏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点心么,那我们快来也用这软软的面团做一些特别的小点心吧!

4、幼儿尝试用面团做出各式点心。

(四)、擀面

1、教师:刚才小厨师们可真厉害,黄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试手艺了,诶,我今天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面”,知道什么是手擀面吗?(介绍手擀面的含义: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就叫手擀面)

2、教师:手擀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瞧好了!(出示擀面杖和已擀好的面饼介绍一下,教师示范操作)

(五)、品尝

2、教师: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从十开始倒数,当数第一时,美味的手擀面就会出现咯!(师幼倒数)

3、教师:美味的手擀面来啦,大家快尝一尝吧!(人手一碗手擀面品尝)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面粉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获取有关火的具体经验,知道火能发光、发热。

2、通过观看录象“神奇的火”,了解火对人们的用处和危害。

3、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火的认识。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蜡烛,收集有关火的各种资料图片和录象。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帮助幼儿获取有关火的具体经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见过火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到烧出来的火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交流,大胆表达。

二、联系幼儿日常生活中有关火的经验。

教师:请你想一想,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或?(儿回忆表达)。

三、组织幼儿观看有关“火”的图片或录象资料,使幼儿知道火的用处和危害。

1、你知道火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吗?没有火,人会怎样?

2、火对我们有很多用处,可是火有没有坏处呢?有什么害处?

3、观看图片资料和录象,幼儿相互交流。

4、师幼小结:火能发光、发热,发电,火还能推动飞船上天,火还可以取暖、烧烤食物等。火还有什么用处呢?古代烽火台上的烽火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焰火在节日里给人们带来欢乐。火对我们有很多用处,可是火椰油害处,火能烧毁森林、房屋,还能把人烧死。

四、进行安全教育。

1、提问:如果看见起火,应该怎么办呢?

2、教师小结:火能发光、发热。我们可以利用火做很多好事。人不能离开火,但是火也带来害处。大火会把房子、森林烧掉,把人烧死,我们小朋友不能靠近火,也不能玩火。如果看见起火,应该报告大人,或大火警电话119。

孩子最喜欢火、水、泥等,今天当我一拿出蜡烛,点燃的时候,就是平时常见的火也让孩子们开心极了。

火很平常,生活中到处可见!火又很特殊,它是怎么来的?

火是人类的朋友,为人类做贡献。火又是人类的敌人,有时会伤害我们。

孩子们和我一起讨论了有关火的一切。

我想通过这节课他们肯定对火有了更深的了解。

活动反思:

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平时,我们一直告诉孩子,火是很危险的,火会带给人类灾难。孩子对火也许是惧怕更多一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火其实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没有火,人就不能进步,举了利用火的几个例子,我想,这下火在孩子的心中,有了更深的印象。

小百科: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两点构成,两点表示火苗中有东西向两旁散发,整个字是向四周发光发热的东西的示意图,由此产生火的含义。

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1.看一看,摸一摸。

师:看,这是什么?什么颜色?摸起来什么感觉?

小结:面粉是白色的,摸起来滑滑的、细细的、轻轻的粉状物体。

2.面粉哪里来?

师:面粉是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结:我们一般说的面粉都是指小麦粉,如果有特别指出,如玉米粉,是用玉米磨成的;再如糯米粉,是用糯米磨成的。

3.认识小麦。

出示小麦图片,老师介绍麦穗有像针一样的麦芒,麦穗上的麦粒整齐的排列着,小麦未成熟时呈绿色,初夏成熟时呈金黄色。

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面粉。

1.谈论:哪些食物是用面粉做的?

2.老师出示图片,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三、面粉如何变食物。

1.提问:面粉如何变成这些可以吃的食物呢?

2.和面团,教师示范如何和面团。

3.幼儿动手操作,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进一步感受面粉的粘性。

四、为什么要吃面食。

常吃面食有三大好处:

1.面中含有抗癌物质。

2.面食能够养心气。

3.健脾养胃。

五、哪些面食不能多吃。

油条、麻花等油炸食品不宜多吃。

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了解面粉光滑、细、轻、白色、无味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丰富词汇:面粉软。

3、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喜欢吃面食。

活动准备:

小狗木偶一个;不同种类的面食食品若干;每组一盘面粉;小麦1瓶。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形式,激发幼儿认识面粉的兴趣。

师:“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狗贝贝的面食店今天开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什么好吃的吧!”“瞧,有什么呀?”(出示面食)。

“小狗贝贝店里有这么多好吃的,它想考考你们,这么多好吃的都是用什么做成的呢?”(面粉)。

“这些好吃的都离不开面粉,想不想认识它?(想)“小朋友可以用小手摸一摸,捻一捻,闻一闻,吹一吹,看看面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面粉)。

二、引导幼儿利用感官、感知面粉的基本特征。

1、对幼儿的操作进行梳理。

师:“面粉是什么颜色的?”(白色的)。

“小朋友用你的小手来摸一摸这白色的面有什么感觉?”(光滑的)。

“再用你的手指来捻一捻,觉得面粉怎么样?”(很细)。

“来吹一吹、看一看、面怎么样?”(像粉一样,轻轻的飞起来)。

“用鼻子闻一闻它有没有味道?”(没有)。

教师小结:面粉的颜色是白色的、摸上去是光滑的、感觉又细又软的、吹一吹很轻,闻起来没有气味。

2、引导幼儿感觉面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