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9篇)

小编: 雁落霞

通过观摩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总结写作错误,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心理学的高校德育教育论文

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向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思想以及政治等内容的教育,是国内学校教育主要组成内容之一,内容包含较广,和美育以及智育等培养,都有着密切关联,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对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进行深层次剖析。

一、德育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带动高校德育教育发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极为关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各高校对该项教育工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但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还是存在着流于形式等状况,整体德育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能够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心理学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可以从大学生心理角度入手,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以便通过对各种心里因素进行合理运用的方式,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质量进行保障,不断完善该项教育工作,进而切实提升校内德育教育水平。

2.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状态在教育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积极的发展目标,并能够不断对自身身心健康进行调整,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长状态,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相关要求。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大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力度,要通过正确的培养手段与引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价护航。

3.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高校也一直极为重视大学生人格培育,而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模式,两相培养方式的相互补充与完善,可以使高校德育教育能力进入新的阶段,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人格体系完善进行辅助,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自身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使其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可以得到切实强化,从而树立起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一名品德兼优的优秀人才。

1.完善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在对心理学内容进行运用时,为保证最终德育教育效果,高校需要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的改革力度,要将心理学内容更好地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并通过科学化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对自身缺点进行改正,实现对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的同时,老师还要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要注重对整体教育教育环境的打造,要保证整体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的感染之下,不断对自身思考能力进行强化,并可以养成积极思想,能够对自身进行深层次认知。此外为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实现高效化教学目标,老师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意愿,保证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地心理与道德品质,能够具备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各项条件。

2.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在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从心理学角度对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补充,本文在此将重点对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介绍:

(1)将行为主义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通过对不利环境条件进行发现与改变的方式,配合相应教育与训练手段,对学生不正常以及不良行为进行系统性纠正,以保证其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在具体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举例或树立典型的方式,像向介绍学生进行现代各行英雄或榜样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够不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能够正确对自身进行要求,能够树立起为行业或社会贡献的意愿。同时,要通过对行为疗法中的`负强化疗法与正强化等疗法的运用,对学生习惯与行为进行纠正,以达到预期的道德素质培养效果。

(2)将认知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以通过对学生认知过程行为与情感的调整,对其消极行为与思想进行优化,保证他们的行为与情绪。通过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多是因为认知不当所导致的,所以教育者要对学生认知予以重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在对学生消极以及不良情绪、行为、思想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对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三方面的关联进行明确,并要对不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记性检验,要运用客观解释,对学生的消极认知进行改正,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认知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者的辅助之下,进行自我评价与监察,能够随时进行自我反思,确保其一旦出现不当的思想与认知时,可以及时进行更正,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事物进行认知。

3.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是大众公认的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以及德育教育手段,因此在将心理学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积极创新,要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展开相应教育。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对学生主观能活动性进行保证,所以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也应改变以往“包办”的活动教育方式,要在告知学生活动主题以及目标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与安排,保证他们在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能对潜在能力进行挖掘,能够对自身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强化。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以及组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为学生打造出更多展示平台,使他们可以在感受到生活艰辛的同时,能够更加珍惜生活、感恩父母,能够正确对社会事件进行认知与分析,能够拥有正确的是非观。

4.保证整体德育教育环境由于环境能够对学生德育教育形成良好地辅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情感共鸣,进而主动对积极心理以及正确行为养成方式进行探索,所以教育者要加大对环境营造的关注力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育氛围的营造,同时还要在校园内部打造出良好地德育教育学习环境。要通过设置具有育人特色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潜在影响,像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参观英雄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与环境所传递的思想道德观与价值观产生共鸣,保证他们的“三观”,进而达到理想化德育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各高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对该项教育予以足够重视,并要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要结合大学生德育教育实际开展情况,按照该项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联,制定出科学化教育方案,确保心理学具有的价值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得到有效发挥,确保高效德育教育水平可以得到切实提升,学生各方面品质都可以得到有效优化,能够形成良好地人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5]刘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艺术的运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4,(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德育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2.1大学生创业面临心理考验。

2.1.1自我认知力面临考验合理的认知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包括自我的认知以及对创业活动的认知。大学生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往往充满恐惧,具体表现为对自我能力的否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限放大而引发的悲观、抑郁情绪;或基于不合理的自我定位,高估自身能力而出现的自负心理,一旦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走向另一个极端。

2.1.2情绪调控力面临考验不良情绪是指个体在遭受客观刺激后所产生的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体验。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成年早期,尚不成熟且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创业不仅要求创业者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4]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创业的艰辛和困苦容易引发其焦虑、抑郁情绪,此时自我情绪调控力的缺失,将会导致大学生创业者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一旦不良情绪占主导,则会阻碍创业进程,甚至导致创业失败。

2.1.3创业意志力面临考验坚定的意志是创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拥有创业动机并取得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凤毛麟角,原因在于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可能面临:工作时间长、工作人员少、创业资金不足、人脉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长期的创业压力,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定的创业意志,是大学生创业者克服困难并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

2.1.4抗压能力面临考验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抗压能力的报告显示,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里会留下阴影。个体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抗压能力弱,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目标未能实现便会产生挫败感。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可能面临各方的压力甚至失败的风险,这将对90后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产生巨大考验。

2.2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调节作用。

2.2.1自我效能坚定创业选择“创业自我效能感,指创业者对其创业能力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行动在创业活动中取得成功。”[5]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是否选择创业,研究表明,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更能激发个体的创业动机;其次,自我效能感还影响着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具有更开阔的思维,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创业环境中寻找创业机会。

2.2.2希望品质激发成就动机希望是基于对成功的感知和体验之上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具体指个体通过制定可行且具备挑战性的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目标,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表现为创业的成就动机。创业过程充满了艰辛,高的成就动机能够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激发创业潜能,保持创业激情。因此,希望品质是大学生创业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

2.2.3乐观心态引导积极归因乐观是指“精神愉快,对事物发展充满信心”,通常表现为对事物结果的积极归因和预测[2]132。乐观者通常具有较强的受挫能力,能够对负性事件进行客观归因和积极预测;乐观者在取得成绩时,能够归因为自身努力的结果,提升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创业者应时刻保持乐观心态,正面应对创业过程中遭遇的负性事件,能够在创业取得成果时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为创业成功奠定基础。同时乐观能够给创业者带来积极的心理预期和暗示,缓解创业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2.2.4坚韧性塑造意志品格“坚韧性指个体在遭受挫折、陷入困境之后,能够快速恢复状态,抵抗压力。”[6]研究表明,成功的创业者比遭遇挫折而中途放弃的创业者具有更强的心理坚韧性。韧性强的创业者能够灵活地处理问题与矛盾,采用积极策略应对创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创业者面临巨大压力或陷入困境时,坚韧性是其进行心理调节和压力应对的有力武器,能够帮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收获成长,最终取得创业的成功。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性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有力支撑。四要素相互渗透、协同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坚定意志,减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和不安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取得创业成功。

心理学的高校德育教育论文

(一)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教育界在树立教书育人目标的时候总会过多地参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课程的设置标准必然会发生偏斜。正如布鲁纳所说:“不顾教育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学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高等教育的历史及现状过多地参照原有的价值取向,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依据。概括地讲,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首先是要与本国的历史、传统、当前国家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对教育的期待相符合,也要在这几方面之间找准衔接的方式,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将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中。再者,就学生个体层面来说,应针对具体某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依照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制定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如果高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规划的制定标准只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利益诉求,那么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态势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考虑到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就是要根据特定教育阶段和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情况和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制定有利于他们全面接受知识的学习规划,选择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重点体现在教材的编订方、学校课程设置的安排者和教学内容的实施者能够依据心理知识对这一过程加以改进,使之更能适应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从不同的层面保证课程标准的恰当性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并较为准确地预期学生经过课程学习以后的成效。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内部身心结构相适应,让二者之间达成的统一协调运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二、高校课程设置与心理学理论的结合策略。

高等教育阶段,依然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方略,讲求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重视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从加强课程设置和活动管理的方面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以人的心理结构为依据,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顺序性。

学生的身心有其内在的独立特点,教育不能改变其固有的结构和形式,只能在顺应这些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出更加有利的学习条件,突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学生在知识获取、经验增长和素质提高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争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思维、善于发现、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为此,在高等教育的课程制定方面,首先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尽可能选取那些与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致,一般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在经过教师指导后、学生凭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可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得以解决的东西作为课程内容。其次,知识的逻辑顺序对学生的接受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灵活呈现课程,合理安排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木课程的比例,发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不同功效,并注意各门课程的相互协调,整体优化课程结构。

(二)重视专业教育的“厚基础”,提倡通识教育的“宽口径”

高等教育不仅重视培养专业领域内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强调在训练专业技能之余,对学生进行涵盖多个方面的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是为了将广大学生在学科范围上加以区分,让他们在几年学习之后能学有所专。精细化的专业设置是为了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专门人才,达到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目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从知识教育的立场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为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适应社会发展奠定综合基础。做到专业教育上的“厚基础”和通识教育上的“宽口径”,必须将学生整体作为参照对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含量之间的矛盾。专业课程的设置要讲究质高含金量,在“厚基础”有保障的情况下再寻求更宽广的范围。与之相对应,在大众知识的普及方面,在范围的宽广度上的要求要严于对厚度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的试行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加强基础教学,合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重。还要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淡化专业课程的内容比例,扩大综合课程的开展范围。

长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且单一的学习内容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鉴于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状况,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做好专业知识和其他课程的搭配,做到渐进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笔者认为应放大综合门类课程的比例,使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交叉进行,有效保留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并且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面,改善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

(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高校应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

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能动性,因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斗志,让他们自愿投入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去。在确定和组织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如何发挥各种认识因素的作用,做到内容与目的、科学与兴趣、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的统一。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学习内容、指导教师的选择上给他们留出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人格权利的尊重,这对保护他们的个性自由是极为有利的,也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他们学习的自由,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情愿度。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良好的情意状态。

高校德育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据报道,2015年有近750万毕业生就业,就业人数空前增加、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14年11月28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鼓励大学生投身创业。由此看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政府、高校和毕业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近20%的创业率相比相去甚远,除浙江地区能达到4%的创业率,大部分地区则仅维持在1%左右。”[1]“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应以创业教育为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心理素质,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2]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高校重要工作内容,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学理论已受到广泛的关注。2004年,美国luthans等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其核心要素是: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2]。心理资本理念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将为高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心理学的高校德育教育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高校本科生的论文,我们来看看。

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学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这大多是在课堂教学中。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何为高效课堂呢?也就是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的活动,能够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包含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心理学知识。

1鼓励活跃课堂氛围。

著名的“斯金纳笼子”的实验,让老鼠在笼子中学会按压一个杠杆以获得食丸。通过食物的鼓励,不断的刺激老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而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中,这种鼓励也是必须的。鼓励,就是指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的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的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教师的鼓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

[1]数学课堂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既没有没有语文课堂中优美的词句,也没有科学课精彩绝伦的科学实验。如何在课堂中留住学生呢?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出数学所特有的美,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鼓励孩子们与自己共同探究发现不一样的数学。可以用微笑,用语言,用大拇指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学习课堂,适时的鼓励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那么和谐的课堂环境将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如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后之后不仅仅只是老师点评:“回答的不错。”“很好,请坐。”等。可以给孩子一些正面的鼓励如“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真有胆量,不简单。”……利用有感情色彩的词鼓励孩子们思考问题。在这其中也可以渗入“代币法”,通过课堂回答问题给予一定的“代金券”,积累代金券换取一定的奖励。这样不停的刺激学生,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问题,问答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使课堂中的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中来。

2观察榜样提高课堂效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范能力超强的少年儿童,他们会通过观察记住所看到的行为,并随之模仿。并且孩子最容易受到同辈的影响,其中孩子们之间由于年龄、性格、经历上的接近与相似,更容易接受和模仿。如,在进行数学练习时,需要及时的评价孩子们的完成情况,可以以表扬的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孩子们就会有比较的心理,观察这些榜样并且做的更好,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效果。

除了练习中可以利用榜样,教学中也可以应用榜样,如在教授方程的解法时,他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不难发现方程的解法。此时,为了鼓励孩子们能够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可以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表现好的同学为榜样。而这样的正强化,会使孩子们努力效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榜样,使得大家有学习的方向,有看得见,摸得到,就有说服力。所以,鼓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孩子们需要给他们树立榜样,并且要鼓励他们成为榜样。

3觉察动机,实现自我预期。

“动机”和“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伯纳德.维纳发现“往往可以从学习中推导出动机,而学习往往依靠动机。”[3]学生在争取好成绩时,往往会经历成功或失败。他们情绪上对此有什么反应,取决于他们怎么向自己和他人解释这一个问题,在这一前提下,每一个学生在为之努力的学习领域就会形成比较长远的自我实现预期,并且对今后的学习动机产生决定影响。

学生在争取好成绩时的表现是不断努力和持之以恒,还是学习意志不断消退,最后“一筹莫展”,就完全取决于这种自我实现预期。

个人以往的成绩可让学生定位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过去成功率越大,那么学生会觉得未来自己也一定能成功;或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能成功,那么也会自我暗示自己也能成功;教师的鼓励也是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相信学生,也会提高自我预期,从而达到成功。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3中,并不直接引入例题,而是先让学生思考“买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已知苹果每千克3.5元,梨每千克4元,问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能够很快的列出算式,这就是一次的成功。

接着改变题目,将题目变为“买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一共花了19元,已知梨每千克4元,求苹果每千克多少钱?”根据提一次成功的经历,学生会很快找出关系时,从而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多成功,在课堂中多实现学生的自我预期,为孩子们树立成功的信心,让他们喜欢上数学,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需要掌握学习心理学的一般规律,结合自身经验,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说”,“交往教学理论”……为我们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更广的维度认识数学学习与身心发展关系提供了更富时代内涵的理论依据,值得深入学习探讨。[4]从而打造适合自己课堂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杨珍霞单位:湖南省泸溪思源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赵伶俐主编(1996)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20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入门》格尔德米策尔(2011)中央编译出版社。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精选】

传统高校德育大都是以既定的伦理目标为中心,以与之相关联的系统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而组织起来,更注重的是伦理知识框架体系,并不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去制定德育目标,从而造成了德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离。贯彻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首先要做好德育目标的定位。

(一)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

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须抛弃“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道德教育必须回落它的目标。高校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高、大、空”三个字。所谓“高”指的是过于理想化。用理想主义的目光来看待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诸如完人和圣人具有的那种通体为善、毫无瑕疵的人格,而不顾及这种人格的实现是否可能以及是否有必要。所谓“大”指的是共性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但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学生个体,层次上有何不同,理论上研究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或遗忘。所谓“空”,指的是一般化,即流于空泛,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指标。

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须抛弃那种“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切实放弃种种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德育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公民道德教育,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坚持道德的底线,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二)目标要体现主体性和层次性。

1、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自觉自主的发展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根本要求。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水平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由低到高经历了性质不同但相互密切联系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在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亦即大学阶段,道德认知已经上升到理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独立性显著增强,自主性增加,其主体能力如思维能力、判断与选择能力都大大提高。因此,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主体性。

2、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建立在“如何做人”这一问题上,其根本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文明修养、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等理念和精神。而高层次的目标就是“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就是要求大学生既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牢固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要致力于造福全人类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高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把原来那些空泛的目标具体化,有针对性地提出各个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应根据大学生不同时期、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等特点,结合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思维方式上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制定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德育目标,进而形成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心理学的高校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新时期下,高校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培养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教育可提高学生守法自觉性,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在实际教学时,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丰富授课内容,特别注重学生主体思想培养。

关键词:德育教育;法治教育;整合。

1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系。

1.1德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他们的道德意识对法律的自觉起到一定基础性的作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否遵守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法律意识和精神的强弱程度。法律体现在社会现实问题中,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因此,高职法治教育中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在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针对此,道德意识的认知是对法律的认同和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同时是整个社会法制建设赖以生存的基础。

1.2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德育水平提高。

高职院校中法治教育以德育教育为基础,因此,法治教育的积极开展需要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互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整合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德教育水平。

2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2.1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

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多数进行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的学习,如果说高职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学生在教师德育和法治教育知识时必然会将两部分进行分离,这一以来便无法形成系统性概念,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和法律素养。高职学校中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需要具备一体化的课程,这样以来才有助于全面提高和培养高职学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德育教学中,与法治教育整合,通过经济手段、纪律管理、制度管理、行政手段等等对德育和法治教育不断进行强化,使得学生能够耳濡目染,提高教学效果。

2.2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高职院校中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开展中,需要在多种教育资源的引导。此刻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在实际开展德育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财力、物力、师资等。传统高职教育中,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分开的,教师队伍也是分开的,这就表明消耗中职院校更多的教学资源。二者的整合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工作效率,提升学习效率,还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并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整体呈现教育不足,存在不少较为严重的问题。基于道德修养而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我主义倾向愈加严重,在考虑问题、选择问题时,追求的价值往往是实用与否,是否关乎个人利用,是否在短期内见效。此外,诚信缺失的问题也愈加严重,学生明明知道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即便是签署诚信承诺书,也照抄不误。基于法律素养而言,多数学生对法律重视不足,自身的法律知识缺乏。相比较犯罪现象而言,大学生违纪违法的案例较多,并且愈加严重。

4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对策。

4.1注重学生主体思想的培养。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基于此,学校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需要坚持以学生这一教育对象为根本,否则难以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将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需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体思想。学生主体思想的培养不仅指学生自我发展工程中坚持的主体性,同时也指学生在群体发展中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决策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中,教育者仅是确保学习正常运转即可,这样以来便于教育的宗旨相互背离。所以说,在新时代和新背景的发展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思想显得至关重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思想和主体意识,能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还能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自我管理范畴中提高判断和决策[1]。

4.2制定合理的整合教学规划。

高职院校中确保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开展取得成效,需要依据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统一的规划。首先,将学校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作为一项较为统一的工程进行实施规划,对学校、年级、专业进行层次分明的划分。此外,德育和法治教育整合规划中,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适当的整合教育规划。课堂教学中。教学可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总结道理,并融入相应地人文法律知识,更进一步地掌握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进行完善和了解。此外,统一实施规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法律教育。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法治教育较为薄弱,因此,德育教学中,融入刑法教学、民法知识教学,此外,还需要引进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抵制各种诱惑。教育整合的规划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建立整体式的整合模型显得迫切重要。总的来说,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的确定来说,开展详细性的研究报告工作显得较为重要。此外,依据学生的年纪、专业来实施完整性的规划,使得教育更加完善。此外,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强化教育调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

4.3丰富整合后的授课内容和方式。

高职德育和法治教育中,选择的教材既包括德育知识还需要包括法律知识。另外,增加法律知识,建设道德说教,借助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进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现阶段中,高职学校的道德和法治教育重视的是传授大众化、普及化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在教材的选择中,充实教材内容,使得教材更具吸引力。所以说,不仅要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还需要增加《刑法》等法律常识的讲授。高职德育和法治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关注,积极坚持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综上,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的整合使得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发挥更大的合力,并且能够实现学生在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实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高校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英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英语专业教学还是非英语专业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意识和英语运用能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德育教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优秀品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英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营造德育氛围是当前很多高校教师思考的课题,英语教师要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将德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向学生有效灌输德育理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进而提高高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教书”“育人”紧密结合。

我国目前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我国的大国风范,为世界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无论哪种专业教育,都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构建和谐社会。但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文化的冲击,我国英语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是现在很多高校英语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师要提高警惕,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一味西化,而要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素质发展规律,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现在部分发达国家不排除利用语言教学的契机,传播一些文化糟粕,甚至个别国家想要利用文化渗透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达到影响他国政治的目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和知识的传播工具,是西方文化有效传入我国并影响我国的重要文化载体,因此,为了避免英语教学过于西化,和被个别国家利用,高校的英语教学必须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对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也缺乏学习,很多学生自私,对国家和社会冷漠,个别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生活和学习态度散漫,没有形成科学的判断能力,此外,社会的贫富不均导致很多学生出现道德滑坡,缺乏信仰。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必须要在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增加德育教育的环节是对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很多高校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只重视专业教育,例如英语教学,注重语法、翻译、读、写等专业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部分教师只关注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要求,在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上没有下功夫,导致很多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情商较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道德品质有待提升,进而影响其就业和步入社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固然是高校应该考虑的因素,但不能成为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缺乏德育意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辅导员负责,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英语教学重视四六级考试,对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不够关心,缺乏正确的德育意识和观念。其次,近些年高校扩招,大学英语教师很多也是刚刚研究生等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但是在教学经验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管理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这些因素都会制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实践课程安排较少,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与社会实际脱节涉及面窄、缺乏创新,导致德育教育陷入低迷的状态。

(三)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不力。

目前,我国德育被狭义为政治教育,但实际不是的,德育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多种内容。我国高校德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关注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高校的德育教育过程呈现出急功近利的表象。例如,某高校在一段时间内要准备抓哪方面的德育,就积极搞活动,写报告、开会,只流于形式,德育教育的深度不够。其次,高校德育教育与学生的自我实践相脱离,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庸俗化的倾向,只会圆滑世故,对待学习却不认真,部分青年人失去纯真,老于世故,个别大学生为了就业不择手段,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一)高校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力度。

首先,各大高校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完善关于德育教育的有关制度,使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章可循。高等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加大英语教学的考核制度建设,将德育教育也纳入到英语教学考核的体系当中,形成英语教学成绩与德育思想水平协调的考核体系,有效防止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灵活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的自觉性,主动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修养。

高校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因素,教师队伍的专业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教育,英语教师的思想认识一定要有所转变,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的人文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想要在英语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教师首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思,教师在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以高尚的品德,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除了加强英语专业教学以外,还要关心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教师在日常教学阶段要为学生树立楷模,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

(三)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指引人前进的动力,是照亮希望的灯塔,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90后,个别家庭娇生惯养,导致很多大学生独立性很差,大学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上大学是为父母完成任务,而没有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英语学习上更是积极性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新年,建立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奋斗。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带给他们前进的力量。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四)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教材是教育依托的有效载体,优质的教材可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想要在英语教学中国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广大的英语教师们要善于在英语教材中挖掘德育教学的资源,高校英语有大量的教学材料,这位教师挖掘德育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挖掘时教师要注意隐形内容的挖掘,英语教师要对英语知识进行提炼,深挖英语课文材料中的德育意义,教学时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达到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的。例如英语教材教学或阅读教学时有很多社会时政的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从爱国的角度抒发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思想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教材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有效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英语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充实英语教学,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建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建设英语角,开展英语诗朗诵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在课外活动中体验英语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对于他们将来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形式,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结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十分重视的伟大工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发挥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英语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加强德育教学的渗透,是当前很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通过加大重视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挖掘德育资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利用课外活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会逐步提高。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站在现实的高度,将“育人”摆在首位,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价值体系融入到教学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宜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教师博览科研版,(2).。

[2]康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探索[j].前沿,(9).。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有效德育管理的论文

(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厚实的人文底蕴是创作卓越艺术作品的基础。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底子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很大程度上需要补上人文素质课。一方面,学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作为艺术类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推荐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另一方面,透过组织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课程教学应该在艺术与课程之间寻找契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艺术性、故事性、时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的素材引入课堂,探索“艺术性”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要对艺术类学生严格要求,在平时对学生的作业、考试等方面都要形成一套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

(二)在不同学习阶段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在大一阶段,加强新生教育,搭建交流平台,推进家校联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生活方式。大二至大三阶段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与任课教师的配合,注重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导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特长。三是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及早制定改进措施。毕业就业阶段,对学生进行就业倾向咨询,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对于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相关帮助,努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三)注重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统一艺术是个性的表达,个性是艺术创作的'必要素质。艺术类学生大多个性鲜明,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对严格的制度管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要在入学教育阶段加强校纪校规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在尊重共性的前提下释放个性,同时,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有利于艺术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管理中既不能完全套用其他专业学生的管理办法,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最重要的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教育,工作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解除学生抵触心理,适度运用奖惩制度来规范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明白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关系,树立符合个人的奋斗目标,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在培养方式上推行“班导师制”、“竞展制”和“工作室制”艺术类学科一般都是小班授课,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教师沟通交流。建立融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班导师制”,是将专业教师吸纳进分类指导工作队伍的一种有效举措。每个行政班配备一名知识渊博、专业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通过课内外与学生交流,利用专业平台与学生培养共同语言,使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和思想教育。“竞展制”是分级分层分类组织指导学生举办展览和比赛,分年级、分专业、分方向、定主题、定周期举办专业展览和竞赛,营造专业学习的艺术氛围,通过竞展发现专业人才和专业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尤其鼓励优秀学生举办个人或小团体展览,推荐指导学生参加高端艺术竞赛。通过对作品的评选、竞赛、展览和收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工作室制”是鼓励和吸纳专业拔尖的学生进入教师专业工作室或专业实践团体,集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钻研专业知识,参与教师课题、创作和设计工作。一方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形成榜样示范效应。

(五)对个别科目实施分流教学改革由于艺术类学生在个别科目学习上存在现实的困难,尤其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学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入校时的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编成快慢班,进行分流教学。经过阶段考试,再对学生进行调整,循序渐进开展英语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逐步探索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伦理观视角剖析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现实问题,分析隐含要素,科学有效论证,力图探究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对高校创业教育及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相关教育教学参考。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群体的关注,从国家部属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均鼓励有志青年创业并给予一定培养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热潮中,而创业本身也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创业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完善、学校教育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制约等许多因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诸如价值观片面、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弊端,既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积极性,也对社会发展存有隐患,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不信任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出现德育层面的难题。本文基于伦理观视角,挖掘对于创业教育中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伦理为道德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规范性、道德性和品质化过程中,采用伦理观视角来剖析创业德育教育的现实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客观呈现,透过系列现实问题,探寻隐含要素,科学有效分析论证,探究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途径,并对高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有所启示。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0届到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变化趋势,五年中从0.9%到2.0%不断攀升,根据麦克斯调查研究,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2.9%。以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大学毕业生727万测算,2014年时有约21万大学生做出创业选择。大学生创业趋势渐高,在数量与质量的联动提升要求下,开展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长效促进机制的实现需要越发迫切,除社会客观因素外,立足大学生创业个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诚信思想缺失。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阐述了价值观在指导人们行动上的重要地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为追求利益,放弃原则,抛弃品行,将财富汲取等同于社会地位和他人尊敬的共性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个人品行以及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民族荣誉感被分阶段、分层次的忽略,个人价值的实现出现狭隘化和极端化特征。诚实守信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市场经济中的良好信誉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根本。

(二)法制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虽有其独特的自我调控机制,但法律约束必不可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没有受过完善的法律教育,法制观念还没有根植于其思想之中,准备不足便踏上战场,一旦使用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他人利益,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结果则无法挽回;而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也会因为不懂法知法,而没有使用法律途径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法制观念的淡薄使大学生创业者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困顿之中。

(三)心理问题涌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热议问题。很多创业者在学生时代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便匆匆走上创业的艰辛道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学校专项人力、物力帮扶机制会积极开展疏导工作,但进入社会,走上创业道路的大学生多数需靠自我梳理和调节解决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和应激性等心理问题,自我调控成为创业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疏导方式,不健全的人格和尚显稚嫩的心理素质将会在此过程中反复出现,影响创业成效。

自全国各高校实施全面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学生超量,岗位有限,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发展需求逐年增加。自主创业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立足国家高度来看,创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上述大学生创业德育现状,本文从伦理观的视角进行了三点分析:

(一)创业德育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均有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优惠的明文政策,但多侧重场地的优惠、项目的竞选、多次的座谈等方面,而针对创业者德育开展教育方面,却没有被提上重要的实践层面。教育者多看到创业所需的理论和行动配备,高校常邀请社会名流给大学生们做创业讲座或报告,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而高涨的热情对于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才是创业教育之源头、之根本。

(二)创业德育教育深度不够。

高校课程开设层面,国内较多高校开始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方式主要围绕商学选修课、单设“精英班”等模式,多数难以真正覆盖全体学生,更无法将创业精神、品质与法制深入其中,更无法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无法覆盖,则很多有志青年无法接触创业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则学习者无法获得最深刻的感悟;不成体系,则有志者无法获得完整的创业德育指导。社会创业绩效侧重层面,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涨的热情作用在大学生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这又不得不归根于创业基础德育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业科学化之路,有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创业教育(enierpriseeducation),是培养大学生进取、开拓、冒险等精神的事业型教育,是以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发展性教育,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从属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对创业者个人品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为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各高校可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立足专业德育教育,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专业教学开展配套的专业德育教育,对选拔出的专业德育教学的教师团队开展专项培训,在知识传输的同时讲授专业领域职业道德、素质品质等德育要求,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与行业责任感。高校应着力于建设自己的特色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深入的对立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培养,不停留在公选课之类的撒网式教育上。

(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弘扬文明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业不能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大学生更加重要。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重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开展创业实践。高校可经常模拟创业项目运作、商务谈判等环节场景,让大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魅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培养抗压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成大事者,必能历经浮沉而依然斗志昂扬,表现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学校应针对性的开展创业过程模拟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减压训练、团队辅导、创业前辈分享等实践心理磨炼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较强心理素质,强化心理品质的自我成熟与健康发展。

(四)专款专用,监督执行。

针对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除探索适合各高校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外,还要有足够的后勤资金保障,让创业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人力、物力配备付于实践。教育者可以组织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提供一定资金,学生组队完成一项创业项目,并进行维护经营,有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第一线的创业之路。同时,为保证资金落到实处,还应设立相关考核与监督部门,以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价值化。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工作尚待完善,仍需得到政府、高校、学生三方面的积极联动配合,依照科学化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大学生创业德育问题势必会将得到改观,这也对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大有裨益。

[4]高文兵。大力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9(7):3-6.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1.声音游戏展开策略。即模拟活动中即将运用到的生活化材料的声响。如中班打击乐活动《熊出没》,教师运用厚的塑料盆以及簸箕与钢丝球摩擦分别表现熊二走路时的“咚咚咚”以及光头强电锯砍树时的长音“哧———”,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用声音模仿熊二走路及光头强砍树时的声响,让幼儿能够快速地进入角色扮演的氛围中,通过声音的模仿感受不同角色带来的不同体验与感受,为生活化材料的乐器演奏做好铺垫。

2.肢体游戏展开策略。即通过简单的身体律动感受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如大班打击乐活动《竹竿舞》,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手部律动“开、合,开、合,开、开、合、开”来体会跳竹竿舞的节奏以及敲打竹竿的基本动作及节奏。运用在活动的开始部分,这样的方法简单明了,并且愉悦的氛围贯穿活动始终,幼儿充分感受到竹竿舞的热情。

3.情境氛围展开策略。即简单的故事及语言的引导。如小班活动《有趣的舞会》中,教师简单地创设蜜蜂与小兔子举行舞会的故事情景,并在情境中用声音模仿蜜蜂的“嗡嗡声”及小兔跳舞时的“叮叮声”为运用塑料袋及玻璃瓶进行打击乐演奏创设良好氛围。又如中班活动《植物保卫战》中,教师通过创设种子发芽的情景并模仿“西瓜”投手和“豌豆”投手的投弹动作及投弹时的轻与重,为用不同的方式让圆凳发出轻与重的声响开了个好头。

它分为两个部分,即预设的图谱及活动中随机添加的图谱。徐卓娅说:“图谱,就是用最明白最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因此,运用生活化打击乐材料进行打击乐教学的图谱的制作就更为灵活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如在大班活动《大中国》中,教师预设了一份节奏图谱,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自由发挥及探索,不断地找来了教室里他们觉得适合的(教师预设之外)可以运用到活动中的生活化材料。这时候,教师为了更形象地分配角色,随机在图谱中简洁形象的画出幼儿手中的不同材料,并根据幼儿的经验做出标识进行角色分配,有效地指导幼儿探索及创造性的演奏,推进活动的继续进行。

分为“探索”与“创作”两方面。《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传统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已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而生活化材料更具探索及创作的意义,幼儿能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与创新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及不同的演奏方法产生的不同音效。“探索”即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同种生活化材料不同声响。如中班活动《植物保卫战》中,教师利用幼儿园里幼儿的塑料圆凳给予幼儿探索及尝试的空间,思考“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弹时会发出怎样不同的音效,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不同的方法使圆凳发出不同的音响,与“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弹的音响相匹配。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通过敲击、刮奏等不同的方式使圆凳发出不同的声响,形象地表现“豌豆”与“西瓜”投弹的声音。我们的教师在组织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活动时,为了让幼儿获得美好的音乐感受与体验,并根据活动的需要,把趣味游戏展开策略、形象图谱推进策略、探索创作延伸策略以及指挥策略互相交织,穿插在一起综合使用,它们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以上几种教学策略是我们的教师在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积极经验,我们鼓励广大的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出更多积极经验。

高校体育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教育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健康意识,选择正确保健方法和途径,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3]奚大勇.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意识[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3):75~76.

[4]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3):1~6.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有效德育管理的论文

【论文摘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状况和需要。本文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对其进行有效德育管理的基本策略。

【论文关键词】管理;德育;艺术类大学生;身心特点。

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说明当前高校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本文尝试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有效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进行探究。

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特点,这是由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决定的。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状况和需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而录取的。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因此艺术类考生的文化基础相对其他专业的考生来说普遍较差。进入大学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因而在对待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艺术类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艺术类大学生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也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种特殊的知识背景和片面的专业学习,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在道德认识方面,一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学相比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和感知性,理论色彩不够浓厚,因而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往往比较浅显、知识面相对狭窄、理论思辨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薄弱;另一方面,艺术活动较强的实践性必然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参加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极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因而艺术类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度往往不够,公德意识淡漠,自我评价常常脱离客观现实,在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对将来的就业和恋爱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判断。又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艺术类大学生一般都不太关心时事,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在原则和是非面前缺乏鲜明的民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有的学生反感政治理论学习而导致信仰危机,甚至发展成为颓废的人生态度。

在道德情感方面,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常常推崇“艺术就是激情”的信条,喜欢标新立异,努力塑造和体现个性风格。他们情感丰富,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个别学生甚至表现为极端情绪化,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

在道德行为方面,艺术类大学生过于张扬个性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漠,行为方式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有些学生甚至落拓不羁、行为怪诞,不易为周围环境所接受;生活方面优越感强,追求高消费,生活不拘小节;人际关系方面显得视野狭窄,协调能力不强,不善于沟通,不容易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另外,在道德意志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强调特立独行的个性化特征而忽视集体主义原则,行为缺少计划和控制力,表现为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性松弛等,对纪律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德育管理工作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第一,只重形式。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仍然流于一种“运动式”,大多是在某个政治或社会活动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在衡量与评价学校德育工作时对形式方面考虑得比较多。相应地,学校也往往简单地把开展规模宏大的演出活动的场次和名次作为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依据或尺度。这是学校德育管理中形式主义最常见、最基本的表现,其结果是导致学校和教师很少考虑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变化和提高的真实情况,只关注活动的形式本身,不注重实际的教育效果。

第二,轻视服务。学校德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其目标主要是对上(领导检查)负责,较少对下(学生及其品质形成和发展)服务。学校德育工作成绩的认定往往取决于检查结果,因此在学校领导的意识中一切德育工作的开展都应围绕“上级检查”而进行,于是就出现了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工作的前几天全校上下搞卫生、挂标语、换板报、紧急排练节目、临时编写材料等令广大师生反感的形式主义现象。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安排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实践会使学生感到其“虚假”的一面,产生道德行为上的假象,而不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只重过程。学校德育管理的形式主义还表现为“只管种、不管收”。有些教师在德育教育教学中常犯这样的错误,认为道理都讲清了,学生照做与否、缺点改正与否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有些时候不见成效则认为是学生不可救药,而不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这种“独白式”、“灌输式”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只是“完成任务”,教师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和热情,德育目标“高”而“空”、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方法简单低效,就更谈不上考虑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符合艺术类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德育实效了。

第四,简单量化。学校德育管理经常把定量管理的方法庸俗化,用数字简单量化德育工作的效果,如用纪律卫生的分数、好人好事的次数、表扬稿的篇数、捐款的钱数、获奖的次数和名次等来“量化”德育效果。这样的“德育量化”实际上只能考察学生的一些外显行为,无法估算学生思想品德深层的变化,相反它却会引导师生更加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表面化的行为。这种简单的“德育量化”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出一名学生的德育水平,而且往往会引诱、助长教师和学生弄虚作假,使学生丧失诚信这一社会基本公德。

第五,力量单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多种信息源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诸多影响形成的。当今互联网的普及正在逐步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极大地减弱了学校德育过程和结果的可控性,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和冲突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然而,目前高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力量还比较单一,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异向、异质、异步的矛盾突出。尤其是网络信息中的“黄色”或“黑色”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品位,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他们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谋求和提高效益是现代社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因而要想使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必须认真讲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

(一)更新德育管理观念,改革德育方法。

更新德育管理观念就是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把积极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制度管理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严与活、稳与变、虚与实的关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实践和练习形成的,德育方法的有效性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着重加强德育方法的改革力度,实施艺术类大学生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德育形式。

第一,以知识为铺垫的`渗透式教育。通过艺术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举两得的德育方法。所谓教书育人正是指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为此,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把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内容,切实把德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去。另一方面学校还应为艺术类大学生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哲学等课程,有计划地组织文化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开展名著导读、影视评论等学术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第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自主式教育。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讨论有利于澄清模糊不清的道德概念和价值观等问题,因而要变以往教师的“一言堂”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以后得出的结论比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说”来提高其道德认识,并且大胆地说出来还有利于其他同学的监督。其次,要把与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的公演或义演等都融入到学校德育中来。如通过组织辩论比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组织集体项目的文艺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过组织演讲比赛、时事新闻评论、社会调查报告评选等促使学生关心时政,提高其思辨能力,等等。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自主式教育可以有效地矫正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

第三,以咨询方式进行的疏导式教育。基于艺术类大学生本身的特性,德育工作不能单纯地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是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施展才华的时间与空间,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学校德育应该把咨询引入到德育方法之中,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通过个别谈心、生活学习交流、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方法疏导或开启学生的思想情感认识,指导他们解决在学习、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及时化解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对原因和结果的探究和预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学生向教师“告之以真、诉之以实”,师生之间就能够做到角色互换,站到对方的立场或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从而使德育工作变得更容易、更顺利,相应地也就能有效地防止或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四,以示范方式进行的榜样教育。榜样示范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影响,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许多榜样,把各种人物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反应和期望模式,充分显示出主体对外界的选择性接受。当然,对于榜样的学习不能止于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和类推性实践。学生从道德模范人物的模范行为中,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体现在其中的道德精神、学习和领悟到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观念,从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学校德育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性学习,在榜样的选择上不必非要“高、大、全”,而是要紧密结合艺术类专业的特色,充分考虑到榜样的可接受性、感染性以及可信性,密切注意和引导学生对榜样信息的加工,加强学生对榜样的自主学习。

(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加强德育科研。

学校德育得以有效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首先是社会需要转化为教育者的品德和德育要求,然后才可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相应的品德,因而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影响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教育历来具有师徒相承、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师的道德素养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尤为重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进一步更新德育师生观。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道德应被视为一种智慧,而不应简单看作是一种单向度的“话语”权力。在以往过分强调灌输的德育模式里,我们只能看到教师的说教,却看不到学生的感受和师生的互动。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也含有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等形式主义的特点,它的存续对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所以,德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德育师生观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虽然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主要在教师自身,但学校管理行为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德育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不断完善对德育工作者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工资提升、评优评模等方面对德育教师予以优先考虑,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最后,要加强德育科研,积极培养德育骨干队伍。一方面,学校要举办德育先进工作者专题讲座,组织全校德育工作者进行切磋、交流;另一方面,学校或艺术院系可邀请德育专家对艺术类德育工作教师进行培训,科学地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难点和突破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建立学校德育管理新体制,改革教学计划和评价制度。

学校要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构建“班级管理为单位、辅导员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全体教职工监督、学生干部带头”的德育管理新体制。辅导员全面负责组织班级建设,班级考核与辅导员师德和津贴挂钩;把专业任课教师聘任到班作为包班教师配合辅导员工作,其工作考核与专业教师师德挂钩;全体教职工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纪律等实行监督,对违纪学生实施帮教,交心谈心、耐心帮助,教师帮教情况与师德考核挂钩。艺术类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往往也是艺术修养和技能方面的优秀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要注意发挥学生干部的优势,加强培养和选拔工作。这种分工负责、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德育积极性,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艺术的发展需要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艺术专业要本着“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的原则改革教学计划,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培养计划中来,规定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以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要建立第一、第二课堂相互支撑的整体人才培养计划,将艺术类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文艺演出、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社会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成果量化为学分;要把思想品德的理论教学真正纳入教学计划范围,根据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课程和思想行为的特点改革“两课”的教育内容。在评价方法方面,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纳入学籍管理,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能否毕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总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因而要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重视对德育环境的选择、创造和优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育环境,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战略性意义。校园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的组织文化,是指学校组织所独有的、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信念、规范、行为形态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通过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来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系统、工作表现、思想状态、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等体现出来。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习氛围的营造、艺术人格的塑造,具有一定的教化和感染作用,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活动,用艺术的形式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优化的德育环境总体上应该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环境的现实性。优化环境并不是指选择完美的、舒适的、满意的环境,乃至人为臆造的环境,而是要以环境的现实性为前提。学校德育只有与现实的、真实的优化环境相碰撞、相冲突、相作用,才可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这种环境中所形成的这些品质也才能得以保持。第二,刺激源的多元化。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学校德育不能只一味地选择合乎自己意愿的那些刺激,而必须以刺激源的多元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多元化。在这种多元化刺激源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教育也才能完成人的社会化这一任务。因此,学校德育要给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刺激源,不要害怕反面材料,要让学生善于分析批判。只有当道德评价和批判思维发展得较成熟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各种道德情景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避免非道德因素的侵蚀。第三,教育者的真实性。要保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教育者还必须考虑本身的人格特征,在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保持自身的真实性和统一性。教师只有具有了真实性,才可能加强其教育影响的可接受性。为此,教师应当承认自己所讲的并不全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也不要过于掩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而应当勇于向学生剖析自己的缺点,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个实在的人,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心理隔阂,形成一种相融的心理氛围。

(五)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力量,搞好德育网络建设。

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封闭的学校德育难以适应社会的巨变。

因此,学校德育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整合的德育网络。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三者应加强联系、相互适应、形成联动,达到过程的优化。应改变德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建立起学科教学、校内外各组织指导、全社会各新闻媒体共同参与、各种德育网络纵横交错的德育模式。在这一点上,应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因为将来社区教育将在我国德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要将自己纳入到社会大系统中,使学校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对家长而言,要树立“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的新观念,主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多与学校和教师联系,增进了解、共同配合、共同育人。对社区而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场所。只要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的有机组合,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教育合力,德育有效性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高校体育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

[3]郝玉业.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0。

培养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在创业经济的带动下,大学生创业蔚然兴起。创业经济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念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大致形成了“追随模式”、“开拓模式”和“开辟模式”三种模式,未来还将向“创业社区模式”发展。

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做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具体部署,掀起了我国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一批有代表性的创业企业、创新技术在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的促进下更激发了创业经济的兴起。有统计显示,全国新增企业约498.3万户,日均新增约1.49万户,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0家企业诞生,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1]创业经济不仅使得民众投入实体经济热情高涨,更催生一大批“创业服务业态”快速成长,专业的“创客经济”服务业态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及运营。以前由政府“上阵”提供的创业服务逐渐转变为由市场提供。在创业经济的带动下,大学生创业蔚然兴起,并探索出一些创业模式。

1.1创业经济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念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创业经济的带动和引领下,具有敏锐时代感的和高度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业大潮当中。创业经济引导大学生将知识和创意投入到服务业、创意产业中,开创小微企业,形成小型化、扁平化,个体化、灵活化的企业组织。成功的案例、新技术的革命、互联网的变革都使得大学生选择在新兴产业中创业。大学生们没有创业资金可以获得专项创业贷款、可以寻找风投;没有团队可以通过校内外创业产业园帮忙组建;没有创业经验可以找校内外相关服务机构。创业经济引导、帮助大学生们只要有企图心、有创意、有可行性,就可以创业。大学生们正以史无前例的'开放情怀拥抱创业,投入创业。

在全社会创业经济兴起之时,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更是及时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予以支持。从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启动实施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到省里的大学生创业连盟的组建,再到各高校创业园区、创业学院的设立及创业课程的开设、创业竞赛的组织等,形成了包括资金、税收及其他政策鼓励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支持平台。尽管这些平台的支持实效还有待提高,但未来会深入的惠及更多的有志创业的大学生。

创业模式就是创业者通过对创业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实现自身的创业理想与权益的合理搭配的范式。无论创业项目所属的行业、具体的创办形式、内容如何,从大学生运用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劳动要素投入的情况及创业者对资源的整合情况看,大学生创业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模式:一是“追随模式”,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通常会选择资金投入小、技术含量少、已有成型商业模式的服务行业进行创业。大学生通常会选择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创业活动的创业组织模式,如开网店或微店,相对来说简单易行,风险低,运营好的话回报也是较令人满意的。这种商业模式普遍存在,属于生存型创业,对资源投入的要求不高,成功率较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提供周到细致的创业扶持服务。二是“开拓模式”,一些有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的大学生通常会借助社会创业平台,筹集资金、寻求帮助、进行公司化运作。尽管风险较大,但前景较好。例如: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或其他智力成果的大学生,通过创业活动将科技成果产品化、市场化。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比较容易获得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得到资金支持;大学生利用个人的智慧、创造力、技能和天份获取发展动力,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创业组织模式,集中于广告、艺术、设计、动漫、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行业。这种商业模式一般应用较多,属于开拓型创业,创业者的学历较高、掌握一定的智力资本,有能力整合一定的资源,成功率不高,需要创业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企业生存。三是“开辟模式”,极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本或核心技术,在较好的平台和起点上开始创业,这种创业模式对创业者的管理能力、业务素质等要求较高,项目既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很强的创新性又具有革命性、无法预计的高收益。这种创意模式没有可借鉴的业务发展路径,凭借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资金、技术、人才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智力因素和管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高层次的信息对接与服务。

作者:钱威单位:哈尔滨学院。

参考文献。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发展[n].山西日报(太原),-1-9.

[2]光明日报调研组.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六大趋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7-31.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教育论文

如今已逐渐进入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高度阶段,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大学、知识产品之间关系日益紧密,即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是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

人类进入了历史上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而竞争的根本对策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又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因此,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随时代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就包括紧缺的知识产权人才。

2.2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不利”背景。

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许多新的技术成果已转化为知识产权,如何使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进入到了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在这种时代下所产生的知识带有高智力、高竞争、高渗透和高效益的显着特征,使得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行为。因此,知识产权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又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是知识的直接生产者,知识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高校只有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知识型的'人才,才能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面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3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内容。

3.1理论教育。

知识产权理论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知识产权法律理论知识包括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专利法》、《着作权法》、《商标法》等等,还包括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等。

3.2意识教育。

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即在了解和掌握了知识产权理论教育内容基础上,教育学生不仅做到依法保护好自己的智力成果同时更要尊重和依法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的意识教育,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保护意识教育是对知识产权生产和使用的一种保护观念,要通过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让高校大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法制保护观念。

尊重意识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一种尊重意识,教育教导高校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3能力教育。

知识产权能力教育即对高校学生进行以培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经营等综合能力为宗旨的教育。这个教育多在高校专业知识产权教育中培养。

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即培养高校学生生产知识产权、利用知识产权方面。

知识产权经营也称为大学技术转移,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之一,知识产权经营便是这种功能的体现,即将大学研究的科研成果转移至校外,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各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内容的选择上实现多元化。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受教材及价值观的限制,内容单一,局限在中国文化特色范围内。多元化音乐教学主张从选材上体现出放眼世界的观念。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课上也接触到许多外国的民歌,通过学习各国各民族的音乐为孩子初步建立世界的概念。因此,在每个年龄段的学习内容上都应该适当选择一些外国的音乐。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变化大,速度快,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概括,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也不一样。因此,幼儿对音乐学习的感知力、表现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就应该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学习手段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求。

(一)小班音乐游戏化。

游戏是3~4岁幼儿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活动非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例如,一片树叶在过家家时可以当作盘子,在买东西时可以当钱用;一块木片,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当手上枪,一会儿又当木头人。每一种游戏都有孩于自命的意义,任何一个游戏里都藏有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幼儿那样各玩各的。其次,3-4岁阶段是规则和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因此将游戏化作为小班的音乐学习手段,会更适宜他们的学习特点,并且更能保护幼儿敏感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二)中班音乐律动化。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非常好动,手脚灵活。动作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增强,喜欢跑、跳、攀、钻等各种活动。肌肉的灵活性及用眼的协调性增强。他们需要通过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活动来探索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概念。这个阶段应该让让孩子多运动。其次,4-5岁阶段是器官协调、感觉与运动整合的敏感期,动作开始萌芽。所以说,音乐律动化会更适宜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会更有效促进幼儿动作发展。

(三)大班音乐节奏化。

5-6岁幼儿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他们的合作意识在逐渐增强,具有审美倾向。其次,5-6岁阶段是精确感觉、精细运动开始发展的敏感期。以上特点说明大班幼儿正是节奏乐学习的良好时期。节奏乐学习能有效促进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同时更注重幼儿合作习惯的养成。

以往的音乐活动形式只局限在唱歌、律动、欣赏、音乐游戏。而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学习形式也呈现出了花样翻新的特点。例如:玩奏乐器、唱游活动、音乐体验等等活动都比较受孩子喜欢。因此,在音乐学习方面老师要做到融会贯通,让幼儿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

多元化的教学观在学习量上提出了突破性的创新。就是对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总量不做限定,而是根据各年龄段孩子学习目标和手段的不同,以及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做随时调整。小班音乐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以游戏化的学习手段来体验音乐带给自己快乐的情绪,掌握技能不作为主要关注点。所以就要有大量的丰富的音乐让幼儿充分体验。中班音乐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身体的动作来体验表现不同的音乐,幼儿在这一个年龄段正是好动、动作开始萌芽的阶段。因此要有一定量的内容让他们学习。大班音乐活动的目的是在敲敲打打的打击乐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打击乐在表现音乐方面要求幼儿动作更精细化。因此,在学习量的定位上要实现精而少。

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指每一种音乐形式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例如:小班唱歌游戏化传统的教法是先学会歌曲再游戏。但是多元化教法就开发出三种方法:前游戏、贯穿始终的游戏、后游戏。中班歌表演的教学方法可以是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创编综合法、唱跳奏联合表演法等。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能够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是实现音乐教学多元化的保证。评价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观。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观早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不只局限在专业素质能力(学会了几首歌,会跳几个舞)还要关注非专业素质能力(合作、耐心、创造性等等)的发展。另外,在评价孩子的方式上,也不能用测评、逐一考核的方法来评定孩子。而要把日常学习活动中观察到的孩子的表现作为评价孩子的依据。例如:大班节奏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合作性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发现。另外,小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也只有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中才能显示出来。所以,老师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真正发现孩子的进步。也能感知自己教学的效果。

培养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时期所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借鉴亚洲邻国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的先进经验,从加快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完善网络服务模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日韩高校;教育模式。

一、引言。

现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中国制造由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制造业为主转型,正逐渐走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的开始,标志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仅仅是资本驱动,而更多表现为知识驱动和创新驱动,信息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将会替代传统的资本、能源、产品的竞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格局,这是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各高校的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现代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为悠久,模式相对成熟。但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社会环境、经济形态,还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都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高校的某些成功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不一定能在我国推广开来。而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更多的文化共性,以亚洲邻国,如日本、韩国等国高校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经验来分析借鉴,更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市场环境。

1、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兴概念,区别于传统就业教育,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大要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在于注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面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上,日本高校设立了创业援助部门,作为扶植学生创业的专门指导机构,同时还设立了创业后援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风险投资。日本高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优秀毕业生组建援助团体或募集基金,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扶植有机结合起来。韩国将高校创业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紧密联系,作为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政府鼓励大学生在传统学科创新领域深入钻研。在“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中,就有30%的资金是投向入到传统学科领域的。为了促进韩国产业的平衡发展,政府还提出回乡务农创业扶持政策,对于自愿返乡进行新型农业产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奖励。

2、制定完整的课程体系。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高校对于如何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缺乏研究。日本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创业基础知识类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创业实践训练类课程,如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互动实践型课程,或者是有助于开展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和拓展商务渠道的课程;三是创业实务讲座,聘请创业成功者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巧。日本最成功的是层层深入的实践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安排低年级学生参观企业、工厂,举办讲座方面的创业启蒙教育;对较高年级的学生,则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参与项目研发、参加创业比赛的创业参与教育;而对更高层次的学生,则安排到创业园、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教育。韩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注重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以创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全面覆盖培养目标所需技能来安排课程。创业教育以1:2的学时比例来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注重培养创业实践技能。很多韩国高校还特别注重多方位补充传统教育模式,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创业专项培训班,邀请优秀创业先锋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授课。

3、引进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日本高校为了确保创业教育顺利发展,精心打造了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师资团队由两部分组成: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校内师资中超过50%是专门从事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教师,37%是理工科背景的老师,其中拥有创业经验的超过40%。校外师资包括企业经营者、金融机构从业者、律师、职业经理人以及杰出校友。校内师资讲授理论课程,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校外师资实践性较强,涉及领域广泛,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主要参与针对学生创业的专业知识讲座,制定创业计划,研讨创业经验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创业第一线。韩国高校创业理论课程主要由在校教师讲授,任课教师一半以上有多年在企业或研究部门工作的经验,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企业帮助下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学习,经企业承认后才能在学校授课。会邀请国内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并且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作为校外师资担任创业教学推动工作,以多样化的师资保障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4、注重培养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创业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宝贵品质,参与创业实践能刺激学生的创新欲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优化。日本高校非常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各高校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区域经济环境,为学生量身打造创业机会。日本高校还在众多日本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推进创业计划比赛改革,改变创业比赛的形式和内容,使之脱离纸笔,现于实践。韩国高校的创业实践主要以实践基地为主,设有创业实践支援中心、创业孵化产业园等机构,学生创业者可以得到包含各项创业辅助的便捷服务。很多学生既在创业实践基地中通过具体工作得到了锻炼,又可以积累创业启动资金,可以为毕业后的`创业提供经济基础和经验支持。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措施建议。

通过分析日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高校应该形成集合基础教育、孵化培养、精英培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连贯性、递进式、金字塔式的方式全方位、分层次的设置课程。首先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普及基础知识。面向有创业潜质和意向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针对企业创办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难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技巧,注意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或地区优势。面向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高端课程,引导他们在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领导力、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通过上述课程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并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分析日韩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有以下几点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一是鼓励高校教师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我国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很多都是两课教师或者是行政人员,这使得授课教师缺乏对创业深刻的认识。因此,高校教师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创业的过程,紧跟时代发展,更新授课内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二是引入国际师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师资水平;三是采取区域高校创业教育合作培养机制,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各高校共设课程、共享教学、共用设备、交换老师、互认学分等,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完善网络服务模式。

网络经济和大数据发展给先进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网络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教育从课堂走入生活。开设创业教育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校还可以成立创业公众号,及时发布创业信息,让学生可以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实时获取创业资讯。完善和发展网络服务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创业真正深入学生生活。

4、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后,要让学生明白创业不是只需要一个想法,而是要实际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那需要创业者具备驱动他们勇往直前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作为创业的根源,有着正直诚信的人格魅力和面对挑战能坚韧执著的品质。创业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各类综合性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而战略规划、团队组建、沟通协调、决策力和执行力等也是一个成功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在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应该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教育之外,着重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资历合理创业,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创业风险的坚韧意志,提倡个性发展,敢于尝试多种创业实践。

四、结语。

新理念往往昭示着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必将带来教育模式的大变革。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足,实践能力较差,这极大的阻碍着经济的变革发展,高校不能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保障,所以我国高校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适当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3]华静雨.美日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创新与创业教育,,5(3)。

[4]武超英.浅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河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

[5]黄邦道.城乡统筹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幼儿园的音乐教材内容,一般都是按照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认知结构由浅入深编排,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幼儿们在生活环境、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便都存着很大不同,若再加上分科教学,就会导致各科知识的单列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缺乏本地色彩的教材渗入,使幼儿的音乐活动脱离幼儿生活的实际性,缺乏了生机。

(二)活动模式程式化。

“三步曲”模式的学习活动结构,是一种传统的,也是对一般的知识学习有一定作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活动来说,局限性较为明显。因为音乐活动需要幼儿自己亲自参加艺术实践,通过唱歌、跳舞、欣赏音乐、打击乐器、即兴表演、游戏等活动从中获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现和各种音乐形象的创造,从而形成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力、理解力、审美力和创造力。而所有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幼儿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通过幼儿自身的不断实践而获得。从当前“三步曲”的教学效果来看,在音乐活动的教学中,幼儿被动接受学习的时间太多,主动感知与参与体验的机会太少,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活动模式不利于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三)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提倡要发挥我国古代“教儿婴孩”的优良传统。在他看来,儿童6岁以前的教育将为一个人打下人格、智力、体格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一旦奠定,便不易改变,故马虎不得。若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幼儿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不能突出智力培养轻视全面发展,更不能忽视对幼儿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幼儿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针对应试教育的痕迹。相当一部分教师与家长比较重视让幼儿学习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过分的强调“学以致用”。但是在实际上,幼儿的学习包括了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他们总能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不经意的就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下一步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音乐教学就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园教师根据教材照搬照抄的教授一定数量的歌曲和舞蹈,知识的传授过多,导致了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不足。结果就是幼儿只能唱老师教过的歌曲,只会跳老师教过的舞蹈,别的内容一概不会,音乐能力偏低,更谈不上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其实,每个幼儿都具备一定的音乐天赋,只不过是天赋的高低不同而已。丰富的音乐教学活动能够使这种天赋得以保留并且向好的方面继续发展下去,狭隘的教育则有可能扼杀幼儿的这种天赋。

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已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们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使幼儿园音乐教学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

(一)教材质量水平不一,教学内容与幼儿年龄发展不一致。

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开展好音乐活动的前提,幼儿音乐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都要以音乐自身的审美与韵律为根本出发点,活动内容要按照幼儿园教育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性格的幼儿展开,善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当前情况下,很多幼儿园的音乐教材良莠不齐,标准不统一,由其教学内容与活动目的脱节,教学内容不能符合幼儿年龄的发展,不注重教学规律的总结,更是没有形成品牌教材。

(二)教学活动的游戏性和艺术性不够。

2013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但是很多情况下,幼教老师们在音乐活动中,只注重知识的传输,不能够将教学内容游戏化,因此在教学手段上欠缺灵活性,教学效果一般;或者反之,过分强调游戏性,整个活动内容组织过于松散,无法有效驾驭教学。教学活动的游戏性与艺术性,是一门需要长期探索的艺术,幼教教师要努力的探索,不断地总结,将内容张弛有度的的逐步开展。人们在探索新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式的过程中,受到太多因素的干扰,运用干预和辅助性的手段过多且不恰当,这样以来就妨碍了幼儿在感知方面的培养。幼儿音乐感知能力是她们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她们对音乐教学内容的接受与体验。科学地协调音乐教育活动的游戏性和艺术性是今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三)音乐教育内容中非音乐性内容比重大。

在当前全国上下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改革中,加强幼儿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和创新性,这是可以肯定的一个方向,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种举措。但是在此环节中,有很多的老师们又走向了极端,音乐教学内容程式化,老是追求高大上的活动主题,忽略幼儿个体的接受能力与审美规律,使得音乐课不像音乐课,更像是语文课、数学课的混合体。

(四)对创新性的理解不够,没有从根源上查找原因。

现在的一切教学,创新点、创新性都是要重点强调的内容。但是从音乐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来看,音乐教育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手段,我们的学前音乐课堂是否真正的尊重幼儿心理发展和自身审美规律呢?这些主要存在于幼教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现在,很多幼教教师都毕业于专业的师范院校,掌握的理论较为全面,个人综合素养比较高,这是让人欣慰的地方。但是幼教教师也普遍存在这年轻化的趋势,生活阅历比较浅,更是缺乏对幼儿长期的观察与总结,因此在涉及课堂教学内容上不免存在着一些冒进思想。一味的追求创新,时尚有余,融合度欠缺。导致音乐课堂创新性难易真正的体现出来。

音乐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们的创造力,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要想真正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幼教教师都要不断地学习,及时交流与反思,善于发现问题,更要与时俱进,合理大胆的进行改革。

(一)善于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传统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形式是有一些小朋友当演员,一些小朋友当观众,教师旁边指导。这样,天赋好、表现欲望强烈的小朋友们上台参与的机会就多,而那些相对比较羞涩、不善于出风头的小朋友们就不太敢上台表演,长此以往这一些小朋友们不仅丧失了学习音乐知识与音乐表演的机会,而且还有可能产生自卑感,越来越不愿意参与音乐课堂活动,甚至严重抵触。教师们应该让音乐活动成为每一名幼儿的表达自己、表现自信的手段,根据幼儿个体的特征积极鼓励并引导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通过音乐课堂,让幼儿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感受到音乐美。因此在幼儿音乐课堂活动中,要循序渐进,尽可能使音乐教育也个性化,尊重每一个个体,使他们都能按照其各自的节奏与步调去发展。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自己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担任小指挥、领舞、伴奏等形式,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己表现的需要,并且更好的树立其自信心。

(二)遵循幼儿的探索发展规律,鼓励他们出奇出新。

学龄前幼儿的特点非常显著,年龄小,好奇心强,耐力差,容易从众。针对这些特点,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就不能过于繁琐,因为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去探索。由此,幼教教师们应该有目的的去创设教学环境,缩短教学过程,突出教学方法,来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积极性。幼儿的成长非常迅速,长大几个月就会有明显的个性变化,因此在音乐课堂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与兴趣点,积极的组织教学。尽管有时孩子们所关注的并非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教师们也要耐心的为孩子们讲解,积极地引导,鼓励孩子们的原创表演,让孩子们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三)对创新能力的再理解。

在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绝对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应当通过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技巧,去适时的引导幼儿去创造音乐美。如音乐的音符可以采用作画的形式,教师引导孩子们画出小楼梯,体验上行旋律与下行旋律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可以再引导孩子们想象出其他的表现方式,是要能自圆其说就是好的创新。教师们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实际能力,来定义创新的概念,来发展创新的形式,来培养幼儿创新的意识。总之,学前幼儿音乐教育应以幼儿为音乐活动设计的主体,以游戏为手段,让幼儿去体验和感悟,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以儿童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去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使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回到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