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说课稿(汇总14篇)

小编: 笔砚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案模板,这些范例具有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高中语文《采薇》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朗读本诗。

2、能够找出本诗中的意象。

3、能够分析出本诗所囊括的边塞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找出意象,通过诗句分析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出本诗所囊括的边塞诗的情感。

课型:讨论探究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数: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个问题的引领:课堂导入。

问题:大家学习过哪些描写战争诗句?

二、一个思考的空间:熟读成诵,整体感知。

课下已经安排学生做充分预习。读准字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1、学生分享交流预习成果。

个别学生朗读。

检查梳理本课重点语言知识。

1字音:

2字义:

靡室靡家(无)岁亦莫止(同“暮”,年底)靡使归聘(探问、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维常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

学生齐读。

2、播放幻灯片配乐朗读。

三、一个交流的平台: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板块一:找出意象。

问题:这首诗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幻灯片同时图片展示)。

采薇-------野菜名。

猃狁--------民族名称。

彼路(通“络”)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车。

四牡业业。-------马。

象弭---------弓。

鱼服-------箭袋。

板块二、分析情感。

1、合作探究问题:《采薇》都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语句依据。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明确:

=1gb3①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2gb3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3gb3③边塞从军生活的艰苦。---------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4gb3④对敌人的仇恨。——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5gb3⑤对久战不休的厌倦和历尽艰辛的苦涩。--------王事靡盬。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总结:敌人入侵,犯我边境;征人离乡,奔赴战场;豪情满怀,同仇敌忾;战争不休,生活艰苦;厌倦苦涩,思乡情浓。

2、延伸拓展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

明确:=1gb3①诗歌的情感是生活感受的自然流露。

=2gb3②在这些情感中,积极向上的情感一直是边塞诗的主旋律。思乡念亲的愁苦化为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一腔豪情。

3、总结和欣赏歌曲:这几种情感交织在征人心头。让我们带着对这几种情感的理解,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的演唱(幻灯片放映《采薇》歌曲)。

板块三、抒情方式。

问题:《采薇》主要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

明确:1、直抒胸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四、一个检测的契机:当堂检测。

1、问题:补全下面边塞诗句,并说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琵琶起舞换新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答案:总是关山旧别情。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答案: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誓扫匈奴不顾身,。?(陈陶《陇西行》)。

(答案:五千貂锦丧胡尘。

对敌人的仇恨,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战争的残酷)。

岁岁金河复玉关,。?(柳中庸《征人怨》)(答案:朝朝马策与刀环。对久战不休的厌倦)。

少年随将讨河湟,。(张乔《河湟旧卒》)。

(答案:头白时清返故乡。历尽艰辛的苦涩)。

2、延伸拓展:从4月份开始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唤起了中国人民保卫国家主权、捍卫领土完整的强烈情感。下面请欣赏一段视频。

幻灯片放映视频:当代军歌串烧。(教师自己制作的视频,当代流行的几首军歌中的几句。比如“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五、一个规律的总结:总结边塞诗的情感。

《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进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古诗文能力,能通过阅读感悟、想象等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简单了解古诗词。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针对六年级孩子的心智特点,主要的'教法有:

1、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本课通过让学生观看插图、以及整理搜集的资料体会一个出门在外的老兵的心情: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2、朗读感悟法: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朗读机会,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体会老兵的心情。

六、说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放飞想象,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以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效的调动他们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第二板块:简介诗歌,对诗歌有个初步了解。

第三板块: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第四板块:自学古诗。

第五板块:情感体悟。

第六板块:学习写作手法。

第七板块:小结。

七、说板书。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因此我的板书设计为。

诗经·采薇(节选)。

昔(哀)杨柳依依(乐)。

今(乐)雨雪霏霏(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说课稿:采薇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采薇》说课稿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说课稿:采薇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采薇》说课稿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现在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采薇》说课稿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采薇》说课稿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采薇原文与翻译。

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翻译。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采薇》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诗经两首·采薇》。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的第二首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并能赏析我国古代诗歌。《采薇》一首戍卒返乡诗,本诗表现了戍边士兵的军旅生活和思乡之苦。

对于本课,我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重在积累基础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辄重在品味语言,探究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诗中的重要文言字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理解,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三、说重点、难点:

《采薇》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我把积累掌握文言字词和情感的分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诗经》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赋,比,兴”,所以把对赋比兴手法的学习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四、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许多古诗文,掌握了一些古诗文学习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而教学大纲的要求,古诗文的教学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显古诗文的能力,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能背诵名篇佳句。所以,在学习中我会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他们已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有全面的提高。

五、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课四言诗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进行教学。对于文中生僻字词,讲授法能更好的。诵读培养语感,让学生理解积累文言字词,强化熟悉内容。而作为诗歌,我将指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品味语言。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主要是丰富课堂内容,加强直观性。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指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即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用多媒体播放诗人余光中《乡愁》的配乐朗诵视频资源,并加以解说:每个人对于自己生长的家园都有着融入血脉的故土亲情,古往今来,无数离乡背井之人吟咏出情真意切的思乡篇章,现在,就让我们追溯到先秦时代,去感受一下这对家乡最深切的情感吧。

二、背景介绍以及基础积累:

作为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学生有必要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我将用ppt展示出诗经的相关知识,并加以讲解。同时,古诗文里有大量的生僻字词,这也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不容忽视,所以,我会将诗文里的生僻字词展示出来,教会学生认读,扫除基本的阅读障碍。

三、诵读感知。

这个环节我将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不同方式的诵读,包括:自读,教师领读和请同学起来进行范读等。并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完成以下任务:(1)把握课文节奏,通过诵读领会情感。(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和学生已有的文言字词积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翻译。同时标记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3)概括课文每一小章的内容。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这个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和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同时根据学生对小章节内容的概括我将归纳并板书课文结构:

四、品味赏析。

章叠句手法和以自然景物起兴写时间流逝,以及文中生动的战场细节描写和情景交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以采薇活动来写时间流逝,和是种最后一张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所达到的倍增哀乐的艺术效果。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

五、主题探究。

在完成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探究。我将出示以下问题,让同学们小组探究讨论:

本诗可分作几个层次,每一层次体现了士兵怎样的情感?并找出诗中具体描写乡愁的句子加以理解体会。

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评价并板书:

同时总结出本文的主题:本诗通过描写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的内心的伤痛,表达了士兵们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布置作业。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学习完本文后,我会要求同学们对课文熟读成诵,以积累巩固。

《采薇》讲课稿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三)课题研究。

〔参阅教科书第一章第四节,参考阅读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采薇》说课稿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采薇》讲课稿

《采薇》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

拓展阅读:采薇作者。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采薇的创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诗经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三)课题研究。

〔参阅教科书第一章第四节,参考阅读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

必修2《采薇》说课稿

《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这位戍边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军旅生活是那么艰苦,驻守地转移不定,王室公事无休无止,战士们无暇休息,有时还得采薇充饥。对此,难免怨嗟,产生渴望返回故乡之情,但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坚持下来,恰当地处理了个人忧伤痛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

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边防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将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自豪感。接下来对战车以及弓箭的描写,显示出将士们装备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忆昔伤今。“昔我”两句以乐景写哀,“今我”两句以哀景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

此诗选自《小雅》,却与《国风》同样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昔我”四句,分别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