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通用20篇)

小编: 影墨

读后感是表达读者对书籍的思考和感受的文章,它是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回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故事讲的是一个一心追求艺术的画家,斯特里兰德,他原本是名股票经纪人,有着美满的家庭,在外人眼里他是个成功者,但对他而言其实不然。于是离家出为了追求她心中的艺术、梦想,尽管他过的非常不好,最后病死在山林小屋中,但他也无怨无悔。

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时,我感觉非常荒唐,无法理解主人公抛弃美好富足的生活,妻子与儿子,仅仅为了去实现儿时梦想去当一个画家。但在我第二次翻阅的时候,我渐渐理解了斯特里兰德的想法,正如书中的他所说“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他禁锢在家庭收支多账薄里”。如果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生活在最喜爱的环境里,宁静淡泊、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大多数的人不一样的行为,就被定义为非正常人吗?艺术没有定义,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只有他看见了月亮。那个理想、浪漫、纯洁而无暇的月亮。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吗?我想应该不是!生活的意义大概是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吧!哪怕头破血流,也只为了成就最真实的自己。

高晓松说:“谁都有苟且的时候,当我们低下头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抬头去看看天上的月亮”。

我常常思考自己以后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小时候喜欢月亮,现在喜欢六便士,常常在两者中矛盾,但是现在月亮与六便士我都要,普通的生活与理想可以兼容,我努力工学习努力工作,依然阻挡不了我认识新的朋友新的事物,闲暇时光我仍然可以追求我的月亮。

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博弈战,永远难做辩驳,因为你我三观不同,价值观互异。但无论你我选择哪条路,既已选择,那就头也不回地、坚定地走下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闪晕、被生活的日常击昏,忘记了心中的理想,那个属于自己的月亮,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头上思考生活时,对现状感到恍惚,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后环顾四周,心生悲凉,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满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个属于我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我相信这也是毛姆写《月亮与六便士》的秘密与初心,他一生崇尚自由,崇尚人的自然天性。这部小说的主题,往往被理解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真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约等于人民币六毛)深陷泥潭,象征世俗生活。

人人都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每个人都想,但是越长大,感觉世界越残酷,生活艰辛,也越来越浮躁,走的太远,也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是个永恒的话题。是仰头望月亮还是低头寻六便士呢?

“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你看,在浩瀚星空中被仰望的那轮明月多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后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写读后感,因为书的最后的文字已经很好地表达了我的情感了,是的,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斯特里克兰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人,或许是大多数人没能遇到过的,但是他身上的某些特质,又是我们普通人所具有的。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是小说的四大主题。我可以保证,我不会成为斯特里克兰。因为我没有他的才华。

他是一个伟人,伟大的人,他的伟大之处是敢于抛弃世俗对自己所有的定义和禁锢,只为追求内心的东西。理想,信仰,艺术,自我……将一个四十多岁家庭幸福,工作顺利的男人拉入了另一个世界。他不顾别人的感受,自私,冷漠,生活穷困潦倒。他不顾一切地画画,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终在他去世后,他的画作变为珍宝,他的名字流芳百世。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据说斯特里克兰的人物原型是画家高更。网上搜了一下高更的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也是小说中最后斯特里卡兰病逝之前的神圣之作的原型。

只想说,无法理解这张图的神奇之处,当然,必定是画作的高级,而我的理解能力的低级,对于画作的理解需要时间和培养。缺乏这种培养,所以在我看来这幅图无法理解,找不到它的美。

但是,这是一幅世界享誉的绘画巨作,已经毋庸置疑,我还有一点深刻的理解。生活还是生存?大概会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比如我,现在自认为物质生活匮乏,我常常称之为“生存”。经历艰难拼搏后,或许在中年或老年的时候,会享受“生活”。

我发出这种疑问的原因是,正如斯特里克兰,中年的时候生活幸福,却仍然要追寻自己的理想。他那时候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了,所以他脱离了已经存在的在外人看来是幸福的生活,选择走一条艰辛的路。

同样啊,我,我们很多人,现在的物质生活或许匮乏,自认为是为了“生存”在拼搏,那过几十年之后呢?物质生活满足了,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家庭有小孩。那时候的我们,就一定会达到了“生活”的状态吗?我不敢断定,人心是可怕的,可怕之处是它时刻在变化,追求在变化,愿望也在变化。读后感·所以,要怎样界定“生活”or“生存”。只有人心,你自己的心。与外界的人,身边的亲人朋友,所处的物质世界,都毫无关系。

我们现在的社会的价值观一直在扭曲,把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推崇到至高地位,忽视自我的认知和精神建设,或许你住在大house里,却过得不开心。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在自行车后座上笑?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生存”还是“生活”的问题。下面引用一段书中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与上无关。

小说第四十一章中,当布兰奇因斯特里克兰不爱她而绝望自杀后,“我”批评斯特里卡兰过于残忍,斯特里卡兰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忙别的事情。真是讨厌,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受欲望支配,自由自在地去工作。因为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荒谬。她们还想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实际上,这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只知道欲望。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查尔斯·特里克夫是一位成功的证券商人,结婚八年后,他突然选择抛弃家庭来巴黎学习绘画,只为追慕心中的梦想。当查尔斯数十年回到家后,面对生活的琐碎,心中是否有那么多时刻想要逃离?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那些点滴是真正属于自己?他在做的是那个想要的自我,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着该活着的样子,还是他自己认为的样子?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斯特里克兰一般的选择时刻,都会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里感到惶惑。是否应该放弃眼前的苟且,去寻找诗与远方?安稳是平庸的最大诱惑,是让我们缩手缩脚的关键点。我们害怕赢家通吃,自己落的一无所有。我们愿意屈从眼前的苟且,放弃诗与远方的田野。不是我们不想,只是我们不敢。有多少人拥有非凡的品质,肯在生命的道路上赌一把?斯特里克兰就是其中之一,生意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心中追寻艺术之梦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对于他人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其实更多时候不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当斯特里克兰离开后,他的妻子经历了短暂的痛苦,确认他不会再回来时,便理所当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按部就班的生活,似乎他从未存在过。最初的感觉没有错,她只是需要一个角色,以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她的一切虚荣即可。甚至即使没有也不重要,她还可能收获同情,生活安然无恙。

我们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认清生活同时还能热爱英雄主义算不算平凡?放弃一切,选择浪漫主义的方式,却终无所获算不算平凡?像商人一样致死寻找自我而不被世人理解算不算平凡?斯特里克兰想逃离的并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边人企图的控制、摆布和要求,以及对世俗的标准和界限的摆脱。它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须先是他自己。

正如毛姆所说,你不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你不得不成为的人。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后,如果还有某个时刻你的心在思考自我,追寻自我,那么,当你想要捡起六便士时,也顺便抬起头看看月亮吧。

也许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国庆期间,智齿发炎,消炎拔牙,苦不堪言。也感谢这颗智齿,要我安心窝在床头读书。或者要感谢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置身书中,让我忘却了牙齿的疼痛。

故事很简单,写了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兰克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踏上追求梦想的离经之路。他不在乎贫穷、饥饿、疾病、被鄙视,最终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当然,这个伟大,是达到了自己创作最高级别的自我满足,而非外界的认可,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当然,他的作品在他死后,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在今天这个年龄,读了这本书,少了那份网友评论的“读了这本书的人都辞职追求梦想去了”的冲动。从书的整体故事性和作者的出发点来看,主旨就如标题,你是要抬头看月亮,还是低头捡六便士。人人都有梦想,我们是该追求梦想,还是被现实捆绑。可是书中的斯特里兰克,我并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我已经被现实世界改造彻底呢,还是我不喜欢如此自私、冷酷的人呢?假想我在20岁时读此书,又会怎样理解?我也不喜欢斯特里兰克女士的虚伪,但是现实社会她又成了当今女权主义歌颂的被抛弃后自强不息的楷模。我喜欢书中最后的老船长,他说:“我不是跟你讲了,从某种角度看,我也是一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用网友的话说:这两者其实都是基于同一个出发点,事实上,他们的境界是一个层次的,后者一点都不高尚。以我自己的通俗脑袋去通俗地说:对普通人来说,charlesstrickland是没有意义的,你要是读了这本书受到这个角色感染那还真是一个傻了,就像现在漫天的廉价的“去旅行”、“再不就了”。我觉得真正的超然是坦然接受世俗的一切,既不刻意迎合也不刻意厌恶,所谓”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作者本身表现出的水平很值得赞扬,尤其赞同他在文中的一句话: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字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我喜欢买书,喜欢买有眼缘的书,喜欢书名好听的书。这本《月亮与六便士》就是我一眼相中的,毛姆的大名听闻已久,却未曾翻阅过一二,是正好看到了译文出版社出的一套精装版,封面相当别致。但真正买下它,最大的原因却是这个名字。

月亮与六便士,戏剧般的冲突感,典型的英国式幽默,人们总是在追逐着皓洁的月光,赞美它,热爱它,却总是忽略了黯淡的光线下,那一枚六便士。矛盾的对立,孩子般纯真的暗喻。

开篇毛姆煞有其事地为主人公查理斯立传,列举其各张名画,极尽称颂之词,我不禁觉得好笑,看过了梵高等人的传记,我倒想看看,这据说以高更的生平为基础的小说独树一帜在何处。

熟料,故事一幕起,百转千回,唏嘘叹呃。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做了一件最不英国的事。抛妻弃子,放弃稳定的工作与和睦的家庭,只身一人来到法国,只为了画画。

为此,他在病榻中生死徘徊;为此,他几乎不能吃上一顿饱饭;为此,从伦敦到巴黎,从巴黎到马赛,最后自我放逐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太平洋小岛上。

正如书中所说,他很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不知道他寻求的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涅槃。如同所有在身前穷困潦倒、身后大红大紫的艺术家们的经历似乎如出一辙,又是那样迥然不同。

他的身边围绕着许多矛盾而又典型的人们。巧妙的利用查理斯出走为噱头,最终名利双收的妻子;将查理斯奉为天才甚至放弃了对他间接害死妻子的仇恨的好友;有着属于自己的秘密却坦然相交的船长。

他本身也是充满着矛盾却又是如此的理所当然。

他似乎厌恶爱情,却最终与一个非洲女子爱塔生死相依;他从不对别人的帮助与赞美感到任何的感激,却可以将挚爱的画随意赠送;他用失明的双目创造了可能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伊甸园,却总终与重病的他一起付之一炬。

生命的长短与艺术的隽永相比是如此的不值一提,他本就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但他却将所有的热情与专注倾泻于画布之上,用最简单的线条,用原始的笔触,描摹他梦想中的世界。他从来都不曾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他甚至不愿去翻动完成的画作。对于他而言,这一页翻过就是翻过了,没有什么遗憾,也无需遗憾。

既然是心灵的召唤,那必定是自己的热爱。

有多少人耽于安逸而扼杀了心灵的萌芽?又有几人能正视?即使是面对自己羞于启齿的欲望,他也坦承的果断洒然。这样一个不世之天才,在浊世走了一遭,留下的却是一脉清流。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那一月,转动所有的转经筒,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这般的虔诚,仓央嘉措是为了一个只见过一面的女子。

也许只是那一日月光正好,口袋中整好有一枚六便士罢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毛姆用一种平铺直叙,不加修饰的手法近乎坦白地诉说了他所了解的斯特里克兰的一生,这刚好跟斯特里克兰画画的技法一样,粗糙却动人。

作为画家,半路出家的斯特里克兰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作为父亲,丈夫,朋友,股票经纪这些角色,他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甚至是可以被世俗道德所谴责的对象。但这些在前者面前好像不值一提。

都说这是一本关于梦想的书,“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如果仅仅以此为例,来歌颂梦想的伟大,未免有些空中楼阁与不切实际,很像成功学告诉你,只要朝着梦想不断努力,就会成功。要知道,主角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被上天眷顾的宠儿,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被赋予的梦想与才能,他所做的就是一直画下去。而他的朋友斯特罗夫,因为仅仅被赋予了创作冲动却没有相应的才能,最终只能在追逐不切实际的梦想中迷失了自我。

所以,梦想不能一概而论,没有谁比谁的更高级,我想对于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而言,六便士比月亮要神圣很多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代表着一个崇高的追求与理想。六便士,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着一个卑微、平凡弱小的人。

有人跟我说,这本书写的太悲情,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圆满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梦,一个平凡卑微的人,已经寻到了他的月亮。一个朝圣者找到了属于他的天堂,一个灵魂的归属地。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话有三句。第一句,作家通晓的是人性,掌握的是人心。第二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第三句,上帝的磨盘转动的很慢,但确磨的很细。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读第一句话,没有一个人能懂自己,别人又怎么懂自己,自己又如何能懂得别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冷漠、无情、粗鄙、疯狂,一点都不懂感恩,一个不折不扣的偏执狂。正是因为这种偏执才使他知道自己的追求及梦想,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可以放弃一切的人。

舍弃了所有、扔掉所有阻拦自己的东西,家庭、环境、世俗的眼光。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这是艾塔对思特里克兰德所说的话,接受艾塔是为了什么,打开爱情的心扉、是性还是一个可以安心绘画的环境。我一直也没有想通,这些都是他所不需要的东西,这些都是可以阻挡他脚步的东西,艾塔选择他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爱情另一个可以说是血统、一个白人的血统。艾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更多感受的是爱,当思特里克兰德要赶走艾塔的时候也是看不见一个自私、冷漠的偏执狂,这也是因为爱吧。

有几个人肯为曾经的梦想放下一切多余的包袱?不是上帝的磨盘磨平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磨平。生活并不能压弯我们的腰,只是我们选择向生活低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终于把书读完了,我好像很久很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的读完一本书了。以前不觉得的自己浮躁,每天瞎忙还觉得挺充实,当我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安静的思考安静的看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如此浮躁。读完《月亮与六便士》,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很佩服斯特里克兰德,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是最艰苦的环境下也不曾放弃。亲情、友情、爱情、金钱等等都无法束缚住他,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凌驾于所有东西之上。

我最佩服他有勇气舍弃原本富余安逸的生活,义无反顾的投身自己的热爱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放下所拥有的。

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呢?我想有以下3点:

1、追求理想的道路都是孤独的,学会享受孤独,学会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斯特里克兰德的艺术生涯相对来说是孤独的,不被世俗理解。我想到我刚开始做萌煮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我解释过,讲过道理,但是没有什么结果,他们依然持怀疑态度。那怎么办?去做就是了。因为我坚定这件事是我认可、喜欢并且愿意去做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自己愿意自己一个人面对,如果有人支持,就是锦上添花,没有人支持,我也无所谓,毕竟生活是我的,在乎别人那么多意见干嘛呢。

2、有利他的目标,目标坚定不移。

这里的目标是指的大方向,我的目标就是推广萌煮,让更多的人了解萌煮,认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以前我的目标是自私的,我总是想升级升级升级,反而把最开始乐于分享的路走偏了。

3、学会放下。

放下以前可能有的一点点光环,一切重新开始。即使现在是一个小小的社长,也需要有空杯心态,不断的去向上学,向下帮。

放下欲望,放下自己的掌控欲,放下自己的金钱欲望,很难啊~。

放下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一切从零开始,踏踏实实修炼自己的内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说中主人公在罗马结识了画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寒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他不断受人伤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么善良,从来不肯怀恨人;即便挨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经验教训,只要疼痛一过,又会心存怜悯地把蛇揣在怀里。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好人。他极力肯定并向其他人推荐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不管思特里克兰德是否领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伤心难过却还是要默默祝福,自己净身出户。

可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总给人一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感觉。他每天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着。他发放爱心、提供帮助,可又好像没人领情的样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着滑稽剧外衣的一出悲剧。他一个人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着,而台下,空无一人。

面对妻子的背叛他说:“我爱她大大超过爱自己。在我看来,爱情一旦掺杂了自负,原因只能有一个,即你实际上还是最爱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有什么资格对别人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善良并非为别人而活,不是牺牲自己去换取别人的幸福,而是想办法让大家过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种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过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会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则会是哀鸿遍野。放弃底线,模糊边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拯救情结,到头来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最亲最近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字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证券交易人突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抛妻弃子,身无分文的来到巴黎,在一间破旧的廉租房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没有蓄谋已久,不是头脑一热,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灵魂,被命为画奴,终其一生只为画画。对于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无情,岿然不动;对于朋友的接济与善意,他理所应当的接受,还不断打骂欺辱他们。这样的奇幻,却又有种魔力在震撼着我们,他技艺粗陋却坚定地强调“我必须画画”,他在临终前瞎着双眼却将生命的那种明艳、壮美、力量铺陈在整个房间,又甘愿将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托付在画纸上,只有用颜料填涂才能拥有色彩。

坦白说,毛姆笔下的这种人是不存在的,相比于原型来说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为歌颂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变一切的时候也是经历了诸多选择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兰却是直截了当的改了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全书来看,正因为他是斯克里特兰,所以他一定会这样,对于世俗的抛弃,道德的背离,人际关系的逃脱,正证明着他不具有社会人的特质。一切的社会行为,包括给人做翻译,和朋友的爱人建立情人关系,都是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务,是对社会的妥协。而他两次搬迁,从高度文明的上流阶级到鱼龙混杂的底层阶级,再到无管辖的自由状态,隐居大山深处,都体现着他在想方设法逃离人类社会的枷锁,所以如果用道德标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没有意义的。

而这样的斯特里克兰却有着超脱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我必须要去做什么,是因为权衡利弊下这么做更有好处或者更符合道德标准,但很少有事情是无缘由的必须要做,如果有这样的人,在车流中一定要逆行,没有任何理由,仿佛神明的旨意一样,我们八成会觉得他疯了,而斯特里克兰却正是这样,在社会的洪流里非要无故的逆行。

而支撑这种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像是一棵小树,不断的开枝散叶,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脱落了,而理想则是树的主干,在我们成熟以后没有道理的去坚持,去喜欢,去奋斗,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干,在故宫修40年的表也不觉得无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几年不能与家人通讯也觉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弃一切在西单的地铁站歌唱。他们是幸运的人,但大多数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干,最终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过着效益第一,职称优先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偶尔还是迷茫,像是书中局促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一样。也许我们暂时不幸,没找到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但通过这本书,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有可能遇见理想,还有时间为之奋斗,在斯特里克兰完成生命里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图景时,那明黄和鲜红交织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荣光,这种淋漓尽致的激情和意志仿佛命运交响曲结尾的休止符,无声却激昂回响。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为坚持理想还是屈服现实举棋不定的人,还没遇到理想的人们,要敢想敢梦。

理想啊理想,我愿为你臣服,献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仆。(顾雨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如果说变形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家庭、身边的人贡献,月亮与六便士传递的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生命观。

主人公斯里兰卡抛妻弃子(忘记了是不是有小孩来着),抛弃体面的工作,奔往异地画画,因为画卖不出去,也险些被饿死。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斯里兰卡不仅对她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成为别人眼中落魄可怜的人。

但看了这本书的人,会体会到斯里兰卡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宝贵,斯里兰卡的生活是多么的让人羡慕———那种可以只专心于绘画(绘画实际上体现的是斯里兰卡对精神的追求)而不被一切枷锁束缚的境界。

斯里兰卡是天才也是幸运儿。他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被神所感召,明确了人生的追求,完全跳脱了社会结构下的人的身份。从传统的角度上,我们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普通人的成功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不普通的人的成功是推动社会进步,是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比如科学家、政治家等等,这些人太不普通的暂且不讨论。我们常常接收到一个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要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加深我们生命的质量。这样的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如果人人都奉行这样的准则的话,每个人都积极承担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责任的话,社会就能够维持稳定。

可是,在一部分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人的心中,人的一生居然要为他人而活,一个人的价值居然要依靠对他人的贡献来衡量,似乎是不能被接受的。或许,一般人是不会被“人生的意义”这种重大问题所挑战的。

是因为“利己主义”追求的东西太俗气?而斯里兰卡的追求太高尚?也似乎是“利己主义”一方面想占尽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想直视自己的无耻,粉饰自己。而斯里兰则完全不会,他承认他的无耻,接受一切指责,并且不打算因此而改变的潇洒让人欣赏。

斯里兰卡实际上对抗的是什么?是在枷锁之下生活而不自知,也不自拔的人吗?总之,斯里兰卡是一个“极点”,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实现他那样的状态,但希望我们不要在别人订立的框架下活着,可以去探索然后追逐自己认为值得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窗外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是个晴天。也算不上多么晴朗,但比起昨天来,绝对是个大晴天,春光明媚,绿意盎然。

只是,今天是清明节。不能对别人说节日快乐的,需要在心里,至少在心里寄托一下对逝去的人的哀思。

拉上窗帘,室内光线依旧充足。

睡不着了,干脆就不睡了。坐起来,倚在墙上,拿起那本《月亮与六便士》来读。

对于这本书,新书,按说应该有兴趣,可是前面大部分都读不下去,通常是,读着读者就失迷了眼睛,失迷了脑子,等着那些虚幻的文字,不知道在想什么。

媳妇告诉我,要读一读这本书。况且属于经典著作,读,一定要读下去。我倒要看看,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

仅看着封面,不让人讨厌,且对我有一定的吸引了。

可是为什么里面的文字,我总是读不下去呢。

弃之不读,我不忍心。读,必须读。

往后走。想当初,谈对象的时候曾对喜欢的姑娘说,试一下,给我们相处一个机会,也说不准能碰撞出火花呢。

事实是如此。

越往后读,兴趣越足。并且在内心激起了涟漪。

慢慢地,十章,二十章,三十章;慢慢地,拿起了笔,做起了在书上标画的营生。

艺术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东西。这是书里的一句话。

我笑着对骂我一早起来也不做早饭的媳妇说:我是艺术家。

哈哈,我做的可是艺术的事情哦,我也曾经长发飘飘过。今天,一整天,我要去演出的。

别人认不认我不管,哈哈,在我心里,我是艺术家的。

依旧是迷迷糊糊读完的,也只是大致地对本书有个了解。

月亮,六便士。

理想,现实。

艺术,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什么是孤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说,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是孤独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恰如彼时的南美洲,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古龙的《天涯·明月·刀》说,孤独就是傅红雪直到某一天,武功尽失,再也无法挥刀,他仍会拖着残废的身躯缓缓迈进,追逐自己内心的那一束光芒。无疑,他们都是孤独的,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高更,也许是孤独的一个典型代表了。孤独于他而言,就是在生活的残酷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中产生的必然产物。

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他的生活变得窘迫,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xx。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那么,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毅然放弃了原本锦衣玉食的生活,选择了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孤独呢?正式因为他有着一颗骚动而不安的心,他天生为艺术而生,所以,他注定在“神谕”的召唤下,在驱之不散的念头的驱使下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他正是在孤独中仿徨,在孤独中冲突,在孤独中生成,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在孤独中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我认为,思特里克兰德只是披着孤独的外衣,他内心是完全不孤独的。不仅如此,我相信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绝对是非常充实和满足的,因为,心安处,便是吾家。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思特里克兰德来说,不能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放弃一切,再富足的生活,同样也是浮云罢了。唯有在追求艺术的伟大征程中,方可心安,方可生存。《霸王别姬》里说,不疯魔不成活,就是对思特里克兰德这种生活方式的完美诠释。

反观自己,怎样的我才是心安,何处才是吾家呢?我希望能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教学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孩子们可以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在孩子们的人生大路上为他们点起一盏指路的启明灯,在孩子们要爬坡过坎的时候给他们勇攀高峰的勇气和能力,在孩子们需要选择的时候帮助他们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当我看到我们孩子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人生道路上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我一定会无比心安的。

心安处,便是吾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我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毛姆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又孤独的离开。尽管在人生中的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人来陪我们走过一段生命旅程,但是没有谁会是谁永远的陪伴,我们注定孤独的走过自己的一生。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孤独,不是做一些事没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没有人理解。我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执着地希望被人所理解、所承认,但这个愿望似乎很难达成。

现实社会中的钟子期和伯乐总是那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是不被理解,不被承认又如何,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过着我们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无论如何,请一定要记住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都只是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里微不足道的一员,我们疲于生计,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索然无味的生活。

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主人公是个疯子,他不仅放弃了体面的工作,还抛弃了自己的妻儿,而这仅仅只是因为他头脑中突然冒出的一个荒诞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却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勇敢的人,在众人都只看见满地的六便士时,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自己的月光,为此他抛下一切不停的流浪,最终流浪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

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渐渐磨平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耐心,我们不再对安稳生活以外的东西产生兴趣,我们慢慢地成为了一个个只会赚钱的机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那样一轮明月,那样一方田野,但未必人人都会有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放弃一切重新开始的勇气。

也许只是我们心中某一时刻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许我们会觉得它很荒诞,但是人的一生总要为了自己而活着,为了自己心中所想疯狂一次又如何,愿所有人都能充满着激情去对待生活。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抬头看见自己的明月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重读这本书时,比起体会“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次我更在意书中人物的感情细节,边读边在脑子里不断拼凑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节。

中间读到某些描述时我都非常生气,觉得他真的是个冷漠自私至极的王八蛋,凭什么抛妻弃子之后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视他人的生命,且赞叹男人才有高贵的灵魂,嘲讽女人只是依附爱情而活的蠢货。

后来仔细想想,他身旁满是人性的矛盾、拿爱情来矫饰的控制欲以及虚荣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没有多好,也该允许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内心真的受到某种牵引,又怎么能忍受循规蹈矩地配合着妻子的虚荣过完这一生。想到这里又觉得他真是个勇敢真实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语言反映出来他的灵魂更是极具魅力,总叫人能轻易地站在他那边。

作者在书中都极少为他的冷漠无情找借口,这显得人物更加真实,也让我反思着我是否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人物,而不该拿他与我脑子里设想出来的追求艺术的完美形象做对比。

但个人还是觉得刘勇军的那个译本比较好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听着巴赫,写着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看着这本毛姆自我和解的文字,他是走了出来,从自我的枷锁中走了出来,我该怎么走出来?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确信,这是一本如同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字。写这书不是为了成就什么经典,只是他要通过这个故事与自我和解。到底什么是意义,欲望是枷锁,那么无论是自由意志还是生命意志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枷锁,月亮到底是六便士还是六便士本身就是月亮,总之我很混乱。

这本书大概用了四个小时读完,看到47页老思所谓的抛妻弃子去巴黎画画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明白毛姆要说什么,之后行云流水的读完,如同在和毛姆谈话,探讨我们自己。小说无非就是在讲一个故事,有要表达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想是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对自我冲突的总结。

我向高老板推荐此书,并告知老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本书讲的什么故事。果不其然的一通大骂,她是如此的鄙视书中的人物。我在想如果毛姆不是将高更作为老思的原型,这本书还能不能成为世界经典小说。我想是会的,如同加缪的局外人,这些经典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种普通人难以达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持久与强烈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必定是离经叛道不被世界的普遍道德所容纳与认可的,除非这种背叛的人最终成为英雄。这也是为什么如同乌合之众的普通人为什么崇拜英雄,只有从英雄身上他们才能看到自己一直有却一直没有出现的意志。

老思之所以是英雄,与他人无关,他是自己生命的英雄。他的自由意志与生命意志凸现出来的时候,如同毛姆所说,如同着了魔,身体里似乎隐藏着某种力量要喷薄而出。也许这种力量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在开始不被理解的,因为很多人根本就看不到这种力量是什么,如何谈理解。

人会觉醒,觉醒之后首先面对的是否定,质疑。这也是叔本华讲的生命意志的否定,如同否定当下的一切理所当然。要把自己想看到想做到的事情去做一做。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清醒的,是孤独的,是远离庸俗的。最后这个成长是属于自己生命的,与他人无关,与道德无关,与社会关系也无关。

老思为什么理所应当的告诉别人,他抛妻弃子,放弃优渥的生活去画画。只不过他想做自己,想做一个人。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你先是一个人,才能是父亲、丈夫、儿子、朋友等等。这些外在的身份都与人本身是无关的,对于老思这类人来说,所有的这些不是羁绊,只会是累赘。累的是他自己向上的生命意志与自由意志。很明显的,这其中的冲突会是很大很激烈,甚至是悲剧的。也正因为人所固有的向上的意志与当下的冲突是如此之大,所以才会成就经典。如同这意志是月亮,当下是六便士。没有月亮人总想抬头看看,也许直到死去也都在遗憾,为什么当初不能去追一下月亮。只不过很多人是害怕追月亮的时候自己会被饿死。

老思就是如此,差不多快饿死了,找人借钱,别人不借给他。并且被人告知,你对别人没有义务,别人对你也没有义务。是啊,确实是如此。人不仅仅有个体属性,同样也有社会属性。如果不是高更是原型,老思在人看来就是一个疯子,一个傻子。固然做的事情令人感慨,只不过他在外界看来就是一个故事。这让我想起了个体的价值一定要在他体身上体现出来,也许老思不固执的把自己的画留给自己去欣赏,他就不会那么悲惨。反过来讲,他不那么悲惨,他就不会成为经典,他所谓的真正的追寻自己的生命意志,也就成了一场表演。一场看似追寻的哗众取宠。

再说老思对带爱情的观点。爱情这个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幸福三要素,物质基础,情感依靠,精神支柱。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是精神支柱,所以爱情就变成了支柱。他们轻信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其实是不能的。正如最近火的一踏糊涂的‘后来的我们’。其实哪有什么后来,只不过在那个时间段你们不在合适了。人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自身与外在关系的变化,如果一味的抓住从前过去,那么这个人必然是会受伤的。别人变了,你还没有变,并且其外改变的人不去改变用过去的态度对待你,结局一目了然。

老思在差点病死的时候是老勃救了他,老勃的太太开始反对老思住在自己家里。其实这个女人已经意识到了恐惧的事情会发生。这个恐惧的事情就是老思会点燃自己的自由与生命的意志。果不其然,老勃的太太爱上的老思,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老勃痛苦万分,也被感慨。女人这个物种,永远都会原谅伤害自己的人,却无法宽恕救赎自己的人。也许吧,这就是人性,至于是什么心理,我现在还没有深究。按照常理说,老思的太太容貌身家都十分优于老思,这个爱情关系里应该是幸福的。没看到结局我就知道,他俩注定是悲剧。当真如此,这个女人在和老思吵了一架之后自杀了。她固执的将自己信奉的爱情当成了一切,只不过是她自己认为的这是爱情,是一切,和老思是无关的。也正如老思所讲,每个人都该为自己负责,自己不对自己负责,还能指望谁对你负责?这个女人有点像安娜卡列尼娜,喝药自杀与卧轨自杀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基于轻信的不透彻。

后来老思去了一个岛上,画出了自己灵魂想要的东西,那副超越了所有物质唯有纯粹灵魂的画作。所以他又开始被世界所尊崇,正如死后的高更,成了后印象派的巨匠。只不过这都和他无关,和他有关的时候你们又看不出来,你们看出来了又关他什么事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疯子吧。在一些时代,天才注定得是疯子,不成疯子就无法活着。在这个地方,人类学倒是真为人做了些好事,就是不停的将正常人的范畴扩大化。

这部书的悲剧在于月亮与六便士无法兼得,为什么无法兼得?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又因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三观,不同的三观造就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产生的话语会把另外角度的人逼疯。这也许真不是人的错。也许看到了这一点,如今的人本主义开始繁盛起来。

这是一个缺乏理性的时代,先学会如何理性吧。少些道德审判,道德评价。

如上字数半小时,想到哪写到哪,虽然还无法透彻,感受到身上的束缚,至少此时此刻也算是自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写到“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有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六便士是现实,是衣食住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书中斯特里克兰原来的生活是众人赞许甚至向往的:有恩爱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女儿,一份虽无聊却收入不菲的工作。“现实”是极有道理的,价格更高的食物的确更美味,更具营养价值,无论我们追求与否,“六便士”都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

月亮是理想,是从心所欲,是看似飘渺的追求。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为了梦想几乎放弃了自己前半生奋斗所获得的一切。他说“我是为了不愧对自己而不顾一切,就让那梦想的熊熊烈火,烧掉所有道德与社会的羁绊,烧亮我穷尽一生的追求。”他在现实与理想中选择了理想,用美好平静的生活换来了传世芳名,他不是为月亮而放弃六便士的嚆矢,只是其中的成功典型。“理想”亦是极具道理的,不从心所想的去追求,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多优秀,昊大无边的天,看似平淡无奇,却有一轮明月,成为多少人追逐的美好。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割舍,如果做不到斯特里克兰般的绝对,我们不妨于现实的路上向理想的方向奔跑,袁隆平热爱研究,致力于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如今的他让理想充满现实意义;霍尊热爱传统、弘扬传统曲艺,人们喜爱欣赏他,也喜爱欣赏着传统曲艺;《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多崎作自儿时起就喜欢观察火车站,长大后成为火车方面的工程师。由此可知,梦想与现实可以兼得,正如七堇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所写“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其实梦想是一个说出来就矫情的东西,它就像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的一颗种子,只有破土而出,奋力生长,终有一日开出花来,才能光明地凌驾于现实之上,让所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在现实中苦苦坚持,我们别无选择。廖一梅有言“跟梦想有关的一切对我是禁忌,在生活里你可以随意伤害我,我无所谓,但是你不能碰我的梦想。”把理想藏在现实之下,仅仅是因为理想尚未开花,不代表有人可以伤害种子。

倘若月亮与六便士不可兼得,我会首选天边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可是他瞎了呀。”

“是的,他瞎了快一年了。”

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奇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作画的。大概是一生的追求与积淀,早已超越色彩与技巧,当他终于寻到了她的伊甸园时,他的欣喜,美丽又污秽。

或许这就是艺术家们想要表达的,熟悉的材料熟悉的颜色,却表达出了未知的情感。文字也是一样。我突然也想一睹斯特里克兰奇最后的那幅画作的真容,我也只能从作者的模糊的叙述和高更的画作中再试着理解一点他对世界,对自己也世界的情感。

我好像看到了世事的矛盾,看似相反的东西实则可以兼得,而看似相近的东西却必须舍弃一方才可得到。或许我不该奢求更多,而是专心奋力纯粹的追逐一样我渴望的。成功与否,那就要看个人的境界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译者:徐淳刚麦克安德鲁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种浪荡浮华,连个影子也没有。斯特里克兰把椅子上胡乱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让我坐下。

趾高气昂 梦想活在上层社会的可怜女人

“有人建议让她当演员,我当然不同意。有名的剧作家我都认识,只要我张口,明天就有角色给她演。但我不想让她和那些人打交道。”

欲情故纵 总得想点手段才能得到听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面包??????又算是什么呢

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是令人钦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这么一副行尸走肉的状态嘛?!

他走出来,带上了门。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见斯特里克兰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来,点燃了一根烟。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世界冰冷而残酷。没有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深怀谦卑。我们必须看到宁静之美。我们必须隐忍地生活,这样命运之神才不会注目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善良者的爱吧。他们的无知比我们的知识更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我们小小的角落,像他们一样平静温顺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当你的所作所为超出一般人的认可范围之外,他们就是觉得你脑子有病,没有个性

亚伯拉罕没个性。”“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