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热门14篇)

小编: 琴心月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审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来自教师教学反思中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

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课本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了解统计在世纪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出示课本第106页上面的情景图。

提问:这是六(1)班同学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哪些运动项目?进入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利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投影出示条形统计图。(课本第106页)。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提问:

1.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确:

1.六(1)班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是12人。

六(1)班喜欢足球的人数是8人。

六(1)班喜欢跳绳的人数是6人。……。

2.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同学们喜欢每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四、讨论发现:

投影出示扇形统计图。(课本第107页)。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试归纳其特点。

明确:

(学生分组讨论,各方阵代表回答。)。

1.占30%。

2.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7页的“做一做”。学生板书演示。

六、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第二课时:合理存款。

教学内容:合理存款。课本第110、1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重点难点:

1.认真的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1.分别说明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及利息税?

2.如何求利息?

明确: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进入课题:合理存款。

二、展示学习目标:

巩固复习百分数,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储蓄的几种方法。(学生阅读)。

1.存款。

按银行的规定:一般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种。定期存款一般期限为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四种。按国家规定都要缴纳20%的利息所得税。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单位:年息%。

存期利率。

零存整取。

存本取息存期利率。

整存整取三个月1.71一年1.71。

六个月2.07三年2.07。

一年2.25五年2.25。

二年2.70。

三年。

3.24。

活期利率0.72。

五年3.60保值贴补率0.00。

2.教育储蓄。

3.国债。

四、讨论发现:

出示例题:妈妈准备给儿子存1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怎样存款收益最大呢?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组讨论,哪种方案实得利息高?

如果选择定期储蓄存款,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

方案一:先存三年,再存三年。

方案二:先存一年,再存五年或先存五年,再存一年。

方案三:两年一存,存三次。

3.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各小组汇报。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到期收入。

1

2

3

……。

五、巩固练习:

王老师有现金3万元,要定期存入银行,存两年,请你设计两种方案,并分别计算每种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存款期限年利率。

一年定期2.25%。

二年定期2.70%。

三年定期6.24%。

五年定期3.60%。

利息税20%。

六、作业安排: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年利率3.33%,到期缴纳利息税5%。

银行存款定期三年:年利率5.40%,到期缴纳利息税5%。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年利率5.74%,到期不缴纳利息税。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导课:诗歌是中国的文学之瑰宝,从上周开始,我们就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开始了“与诗同行的日子”。我们共同在诗海中徜徉,共同在诗海中拾贝,一路同行,留下了一串串快乐的音符。

二、精彩回放与诗同行。

1、复习要求:快速浏览《与诗同行》几篇课文,注意每篇文章中的“泡泡语”

三、补充资料给诗加腰的作诗方法。

1、习题法2、依句法3、依韵法4、推敲法5、反意法……。

读诗的方法。

1、联系生活读古诗,就容易读懂诗意。

2、读诗时将诗句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图画,这样就能进入诗的境界里。

3、拿不同的诗对比读,在比较中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考考你,相信自己。

让学生仔细观察配套练习题《与诗同行》看看题型、内容、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基础知识题;应用练习题;课内外阅读拓展题)。

1、基础知识题(我会画我会补):认真;快速;准确。

2、方法与技能(我会写我会辨我能行):善思;灵活;正确。

3、课内外拓展(我会填阅读屋):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有些什么技巧和方法呢?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4、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上下联系。联系生活。立足中心。

5、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知识竞赛。

1.填颜色:

(1)_________日依山尽,_______河入海流。

(2)日暮_______山远,天寒_______屋贫。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_______桔_______时。

2.填数字:

(1)飞流直下_______尺,疑是银河落_______天。

(2)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里江陵_______日还。

(3)碧玉妆成_______树高,_______条垂下绿丝绦。

3.填植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村。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口_______别样红。

写出含有下面字的诗句(12分)。

1、月:“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

3、雨:“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山水的有关诗句:

(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3)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

(4)反映边疆将士的有关诗句:

(5)表现爱国主义的有关诗句:

学生感情诵读自己写的诗歌。

五、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就是那大海中的朵朵浪花,装扮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读诗,读书,读人生。可谓:诗行碧波上,人在书中游。腹有诗书气自华,发奋学习强中华。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诗歌,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配插图,增强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

2、在搜集到的诗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个性化鉴赏。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3、练写诗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2、学写诗歌。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叩响诗歌的大门,与大诗人交朋友,与诗同行,进一步提高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板书:与诗同行)。

(二)诗歌鉴赏。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搜集了很多诗歌,有些同学甚至还把自己搜集到的诗歌背了下来,这种学习热情真令人感动。那么,在你搜集到的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呢?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生自由答)。

你们怎么理解呢?(生浅谈)。

师:诗歌,谱上曲便是一首歌,它具有一定的押韵、优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现在,在小组里交换读一读你搜集到的诗歌,你觉得哪一首诗在节奏、押韵方面处理得很好?(小组交换读,自由谈)。

师: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他曾经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到日本访问时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日本的友人与诗人送别的情景,诗人用几句话,抓住最富有日本女性特点的温柔娇羞的神态来描画,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由衷赞美。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莎扬娜拉……。

----徐志摩。

1、你觉得哪一句诗最具音乐美呢?(生答)。

2、这首诗的用词非常讲究,娇羞与忧愁就是很巧妙的押韵,同时“道一声珍重”在诗中出现了几次,达到了反复吟咏的效果。在歌曲中,我们也常常唱到某一句歌词,反复唱几次,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3、这么优美这么浪漫的诗,我们要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读出他的音乐美。

4、我要听出“反复叮咛,一遍又一遍的向诗人道珍重”读出依依不舍。

师: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除了音乐美,诗歌这种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对,它的断句分行,所以诗歌也被称为“长短句”。这也就是指诗歌的建筑美。

5、建筑美。

师:一首好诗,会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分行断句,在你搜集到的诗歌中,读一读,哪一。

首诗最具建筑美?(生答)。

师:有很多诗人,喜欢追求新奇巧妙,把诗设计成不同的形式,老师这里就有一首宝塔诗,你能读懂吗?试着登山的方法读,就像沿着小路蜿蜒而上。

(读宝塔诗)。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6、绘画美。

其实,不管建筑美也好,音乐美也好,一首真正的好诗,应该具有优美的意境,这也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绘画美”。他认为,一首诗的辞藻最重要,要有色彩感,美感。昨天同学们都给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了插图,现在你能说说,那首诗能把你带到诗情画意的境界里?(生答)。

(生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读完这首诗,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样的画面?(生答)。

师:老师也很喜欢海子的这首诗歌,所以读着读着,也忍不住画了一幅画,尤其是这两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这些优美的诗歌,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啊!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好吗?

小结:今天,我们交流了很多诗歌,认识了不少诗人,同时更认识了诗歌的一种审美角度,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如果今后大家还有兴趣,读更多的诗,你们也会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

(三)学做小诗人。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带着一颗诗心,一双慧眼,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你是否发现,我们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呢?比如---(取出墨汁,演示墨的变化)你看到它,觉得它象什么?(生答)。

看到它,你联想到什么?

我们也可以象大诗人一样,用细腻的语言描绘我们看到的这一切,用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表达心中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当一回小诗人吧!你可以看视频,写一写“墨”给你来来的想象,也可以写大自然的一阵风,一场雨,一棵树,一朵花。开始动笔吧!(播放墨韵视频,在音乐中练笔)。

10分钟练笔。

写完先在小组交流。选出一首较好的,集体评议,提醒学生以三美主张这个角度评。

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学生评议。

在古典的深处奔涌。

丝丝缕缕浓淡相宜。

氤氲在司马迁的竹简。

曹雪芹的丝帛。

它是。

王冕洗砚池上飘来的一瓣梅香。

是古老的京剧的一张脸谱。

长须伴随着密集的鼓点飞舞。

细笔勾画的柳眉。

任是无情也动人。

渺渺天地。

黑白分明。

泼墨,泼墨。

凝成历史的烟云飞沫。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做什么?或者说想给自己布置一道怎样的作业呢?(生答)激发学生编辑诗集。

美丽的童诗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我爱读诗。

1、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我们先分享几首童诗吧。

《跌倒》《生活的色彩是爱》《我想》……(多种形式朗读)。

2、谈话巧导入:我们在诗海徜徉,我们在诗海拾贝,和美丽的儿童诗相遇,真幸福啊!大家既爱读诗,又会读诗,欣赏了这些诗,你觉得儿童诗与其他文学作品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

4、出示两首诗:

a白云。

星期日下午,我做完功课,到郊外散步。

看见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

好象棉花糖我的手没天那么高,不然。

就把那些棉花糖都拿下来吃。

b白云。

好多的棉花糖啊!

谁把它举得那样高?

叫人看到却让人尝不到。

比较上面这两首诗,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6、第二首更有诗的味道,那什么叫诗的味道呢?

投影出示:

二、我会想象。

1、怎样才能写出有诗味儿的童诗呢?那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鸟儿要飞翔得凭借翅膀,想象也同样得有所依托依托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通常是依托比喻、拟人、排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d如果我变成风/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替妈妈/把脸上的汗珠/一颗颗吹干。

依托了(假设)的艺术手法。

3、有了这样是一些依托,想象的翅膀就能够飞得更高更远了想写好儿童诗其实也不难,只要掌握一个小秘密,就能写出最美的儿童诗来,那就是拥有丰富的想象下面我们就先来练习测测大家的想象力:看到蘑菇、彩虹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举手发言)。

4、(课件出示:小草、花朵、大树、萤火虫的图片)请你来开动脑筋,大胆地想象吧,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紧接着又想到了什么?(先选择图片中的一种事物,各小组内合作,把本组成员想象的内容写在花瓣上)。

5、能说说你是怎么进行层层想象的吗?(小组代表上台在太阳花瓣处板贴花瓣,组成两朵太阳花,并说说本组合作想象的过程)。

三、我能写诗。

1、学会了最关键的是要用我们的想象写出优美的诗歌来,那才是真本事下面我们进行一些补白练习,把空填写完整,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练习就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课件出示:

花儿的梦是红的,/的梦是绿的,/露珠的梦是,/娃娃的梦是。

梦想是什么。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美丽的小花,/只要有雨水滋润,/它就会。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一朵蒲公英,/只要有风吹过,/它会。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金灿灿的阳光,/只要心中有,/梦想就。

2、课件出示:

写诗的要点:1.要写出美丽的想象2.要加入情感3.要分行。

(同学们伴着音乐《雪之梦》动笔创作)。

四、交流总结。

1、推敲字句是否贴切。

2、语言是否精炼有诗味(教师可先作示范)。

3、现场评改学生诗歌:学生朗读修改自己的诗作并朗读修改后的诗作。

4、总结:让我们用一位小诗人的诗结束今天的学习:

诗是一只背篓/盛满了大千世界神奇万物/诗是一个情绪收藏家/集满了我们童年的喜怒哀乐/诗是一艘载着理想的小船/帮我们悠悠驶向文学的大海!

五、作业设计。

1、师生分工合作把原创诗歌打印编辑,成为班级诗集《美丽的童诗美丽的梦》。

2、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搜集儿童诗,诵读尝试加上自己的理解或评价。

美丽的童诗

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揭示了幸福的含义。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超人体童话。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么的.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读懂故事的内容.

2、理解幸福的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3、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时间:5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自读自悟。

师:谁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生读。)。

师:老师再给你一个读书的方法:(投影片)根据自学提示,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在书上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请开始默读。

生边默读边用笔画有关语句,并简单写体会。

三、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交流的时候,还和我们平时一样,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有补充,请直接站起来回答。(随机进行)。

预设如下(按学生的反馈随机出现)。

(1)“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师:对,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你们也来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体会?

(引出板书:让别人快乐)。

(2)第一自然段“森林里有一口老井……再挖一口小井好不好?”

(师小结:为人们做了一件好事)。

(3)“第二个青年说:“走了很多地方……所以我是幸福的”

借机理解“勤勤恳恳”的意思.

(想象勤勤恳恳的画面,感受青年的幸福)指导朗读。

师:勤勤恳恳地做对别人有用的工作是第二位青年体验到的幸福。继续汇报。

(4)第16自然段第三行“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却给别人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

(师随机评价,指导朗读)。

师:请继续汇报三个青年是如何认识和寻找幸福的。

(5)第22自然段。

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汇报感受,指导朗读兴奋谦虚自豪。

(6)引出智慧女儿说的话,交流后课件出示:。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

理解幸福的真谛,引出板书: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生读)。

师小结:智慧的女儿揭示了幸福的真谛。我们把这句话和家人一块儿分享也是一种幸福。转过头来,对爸爸或妈妈说--(指课件)。

师:回到家,再对奶奶说--。

师:对邻居家的小弟弟小妹妹说--。

师:时光飞逝,转眼间,你变成了爷爷奶奶,这时候,你会拍着小孙子小孙女的肩膀对他说--(此时屏幕变成空白)。

师小结后,理解智慧女儿的智慧表现在哪里。

四、童话特点。

师;智慧的女儿在这篇童话中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这是童话的一个特点--神奇。你爱读童话么?读过什么童话?(生答)。

师:想想你读过的童话,还有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讲明一个道理、想象丰富)……。

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五、拓展延伸。

师: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师配乐朗诵,课件演示同步进行)。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师:想知道徐老师对幸福的理解吗?我也写了一首小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幸福是学生一声声亲切的问候,

幸福是学生一句句响亮的回答,

幸福是学生一篇篇动人的文章。

……。

要求:构思一分钟,写三分钟,不抬头,不停留,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课件出示)。

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要用心去体验。让我们一起去耕耘幸福,品味幸福,传播幸福吧!

附板书设计:

靠劳动。

幸福是什么尽义务让别人快乐、幸福。

做益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今天,我班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就是通过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孩子们幸福的真谛。因为幸福对于不同身份的人来说,答案是多元的.面对刚步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时,我重视孩子的自渎自悟,在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做批注后,进行反馈交流,重点抓住三个青年和智慧女儿的话展开教学,结合理解“勤勤恳恳(以想象第二个青年工作的画面进行)、义务(在一个孩子说出义务就是责任后,引导孩子说说在校、在家、在社会上所做的事)”的含义。课上,我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孩子朗读课文。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是劳动让他们感到了幸福,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之后我拓宽文本内容,引入两篇小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幸福的真谛。最后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写自己对幸福的独特见解。

这节课上,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对课文的理解也十分到位,我倍感欣慰。尤其是五位学生所写《幸福是什么》的小诗都很精彩。但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课后总能够发现不足之处。正如一位家长评课时说的一样,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合理,因为整整上了50分钟;还有,对本篇课文的童话色彩的气氛渲染有所欠缺,关于智慧的女儿的教学中只出现一次(说明:其实预设时已经有这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我们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认真备课,才能给学生带来收获的喜悦,同时学生也会给老师带来快乐。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吧!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

本单元主要包括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通过熟悉的事例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会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描述。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和刚刚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素材,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之后,对已经学过的三类统计图进行整体性的回顾,使学生学会根据统计目的,结合不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描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使学生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统计表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8~9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培养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扇形统计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对它了解了多少?

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我国居民平均月膳食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它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你还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点击出现相关内容。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有时用扇形统计图,有时用条形统计图,还有用到折线统计图的情况。那么人们在选择统计图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揭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板书)。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两个数据决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

2、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一说。

2、练一练。

(1)介绍一下,你在班上的座位是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几个好朋友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

(2)利用方格图标出你和你的朋友的座位。(电脑课件呈现)。

(3)完成后,学生说一说座位的具体位置和表示的数据。

二、专项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中第6~8题。

1、第6题。

(1)画出三角形abc向右和向左平移5个单位后所在的位置,并在顶点用a′b′c′表示。

(2)依据顶点a(1,1),写出其它各顶点的位置。

(3)观察各顶点位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第7题。

(1)认真观察题目,然后填上数据。

(2)按顺序描述王玲的活动路线。

3、第8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设计编号的方法。

(3)反馈结果,全班交流。

三、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设计《一夜的工作》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在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之后由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巩固知识。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9-p40页。

2、直接写出得数。

3、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1)、杨树比柳树少。

2)、柳树比杨树多。

二、合作探究:

例1、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要求:1)、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2)、用方程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解答。

小结: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是:

要点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还要看清所要求的问题与单位“1”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运来彩电150台,(),运来空调多少台?

1)、空调比彩电少,列式是()。

2)、150除以(1-),条件是()。

3)、空调比彩电多,列式是()。

4)、彩电比空调多,列式是()。

2、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是的,求这个数。

2)、与的积再除以,商是多少?

3)、的倒数的3倍减去,差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3)、一筐苹果的是16千克,吃去这筐苹果的,还剩多少千克?

六年级比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课题。

《比的应用》。

作者及工作单位。

冯小龙洛南县寺耳镇华员伍仙小学。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49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比的应用》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现实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后,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将平均分与不--------平均分份数的知识联系和应用起来,使学生完全能找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教师只起到启发,点拨和深化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汇报:(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能平均分配,刚才你们说的按人数的比去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也可以说是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三、

探索新知。

你会怎样做这道题?

提问:多找学生说说,要求说出每步算出来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解法1:总份数1+4=5。

每份是500÷5=100(毫升)。

浓缩液有100×1=100(毫升)。

水有100×4=400(毫升)。

解法2:总份数1+4=5。

浓缩液有500×1/5=100(毫升)。

水有500×4/5=400(毫升)。

答:浓缩液有100毫升,水有400毫升。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

是否是1:4。

强调:检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他能告诉我们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能帮助我们养成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老师总结并强调计算方法:首先看清题里的条件给的是哪几个量的比再看题中给的量是否是这几个量的和,而后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49页做一做)。

读题后,学生独立做,二人板演。

老师集体订正,要求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教师问:如果题中给的条件有几个量的“比”,而“和”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练习十二第5题。

--------。

学生思考,120厘米是这个长方体的什么?是一个(长+宽+高)吗?应该先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板书:3+2+1=6。

120÷4=30(厘米)。

30÷6=5(厘米)5×3=15(厘米)5×2=10(厘米)5×1=5(厘米)15×10×5=7500(平方厘米)。

五、拓展练习。

小张、小王和小李合伙买彩票,结果他们中了一个二等奖,奖金金额为9000元。奖金应该怎样分配最合理?(有的说平均分,有的说按出资多少去分)。

六、课堂小结。

六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七、布置作业练习十二1。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小学六年级语文《有些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密切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这则童话故事,体会童话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学会“嗅、舔、逆”3个生字;认识“蔷、薇、棘、逆”4个生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则童话故事,体会童话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兔子信息传递的方式,体会破耳兔一家的信息传递与它们的生存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通过预习,你知道文题中的‘嗵嗵’是指什么吗?自然界里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传递讯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兔子是怎样生存和传递信息的。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三、自学生字。

学生学习生字,教师巡视,有问题可以提出。

字音:荆棘。

字形:嗅舔。

四、朗读课文,关注内容。

1.莫利妈妈最初教给孩子什么,等它长大了之后又教给他什么?

2.课文重点写的是哪部分内容呢?

3.莫利妈妈教给破耳的信号有哪些?

5.学生讨论:破耳兔一家的信息传递与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怎样的关系?

五、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分角色朗读课文,你从不同人物的语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查找其他动物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复述内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莫利妈妈教给破耳兔的信号有哪些?

二、莫利妈妈和破耳兔出行时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尝试着把这些情景表演一下。

三、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传递信息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四、作业。

请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破耳兔的一家》这本书。

我所讲的是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嗵嗵”》一课。它是一篇动物小说的节选,向我们介绍了莫利妈妈教给破耳兔传递信息和避开敌人的方式,包括用后腿敲击地面的“嗵嗵”声、嗅气味以及“逆行”三种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本课,我紧紧地围绕着这个重点开展了教学。

首先,我采取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学生学习“嗵嗵”这一传递信息方式时,我采用了“浏览”这一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抓住文中自己最想了解的信息,并做简单的批注和圈画;学习其他生存本领时,引导学生用默读的方式开展批注式阅读,使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对文本的语言、内容、思想感情、重点词句等方面,在感悟处,矛盾处,困惑处等地方,用线条符号或语言文字加以标记,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培养学生读思结合、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满足了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促使个体品质的发展。

其次,我本着精选内容、朴实阅读的宗旨。在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提倡简洁朴实,去掉花架子,以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基本的活动为主,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方式有层次的阅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在读的训练过程中注重指导与评价的作用,力求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然后是对于扩展阅读面的培养。《课标》中对于课外阅读总量的提示是不少于25万字。那么,教师在课上通过文本这个载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本课中我非常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动物小说,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作为主线,紧紧抓住文本特点,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文章的有趣,动物传递信息的奇妙,形成积极地阅读心理,走进名著。

还有就是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适用于每节课的一点小思考。如果想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学习中,教师也应该抓住每个学习契机进行引导和训练。例如本课中,利用换词、品词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还有首尾照应写作手法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精妙;“逆”字的扩词、扩句训练等,都是语言文字学习感受的良好切入点。

最后,我也极力正确地处理语文学科与其他区学科的关系。这篇文章涉及科学知识,教学中我也向其他动物传递信息和摆脱敌人的方式进行了拓展交流。但是为了避免上成科学小品文,我更注重语言文字,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是如何向读者介绍兔子传递信息和摆脱敌人的方式的,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生命不息,学习不停。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会不断的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积累经验,勇于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有些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本薄薄的书,一个多小时就读完了,这就是奥地利女作家艾迪特.施莱伯尔—维克写的《人鸦》,合上书,感觉作者写的很好。写出了儿童的心声。把握住了儿童的心理、语言、行为的描写。我最感兴趣是男孩变成乌鸦后的奇遇。

“咱们交换一下,你当乌鸦,我当儿童。”当那只乌鸦对男孩说这句话时,我一下子就感到很稀奇。男孩是否真的想当乌鸦他们之间一问一答,语言很幽默,当乌鸦就可以不用做算术题,可以飞,这对大多儿童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变乌鸦的过程也是很简单,我读到这里,也把那几句咒语读几遍,看看自己是否也能变成乌鸦。

作者幽默的语言随处可见。例如这句话“静悄悄者活得长!”我就很喜欢。

变成乌鸦的瑞夏德被两只乌鸦挟持到乌鸦群,却因为他没什么特长不被喜欢。当读到乌鸦的头领摇头说:“这里容不下我行我素的乌鸦!你需要群体,群体也需要你!”这些话看似简单,读着,就能体会到一些深奥的哲理被作者以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团结不仅仅是人类需要的一种品德,在乌鸦群中,这也十分重要。

“人鸦”瑞夏德继续在思考,自己以前是人,现在是一只乌鸦,他不断对比做男孩与做乌鸦的差别,时时怀念自己的家。

有一次乌鸦群被稻草人吓得不敢降落找食吃,瑞夏德知道那是农夫用来吓唬鸟儿们的稻草人,就勇敢地降落在稻草人肩膀上,这种行为表明他的内心还是一个男孩。

瑞夏德想保住他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想记住那句咒语,好让自己能变回到男孩。当他找到鲁娜,说明自己的来意,鲁娜教他的办法是如何提高记忆力,并非我原先预测的,能帮助瑞夏德变回男孩子。

ufo真的来到了,瑞夏德看到的是奇怪的“鸟人”,这些“鸟人”对于人类的评价真的很到位,如:人类只不过找到了大秘密中的小部分,称为发明,他们的知识少得可怜,……胡乱发明,只会带来危险!“我为作者前瞻性的预言感到震惊,现在日本的核威胁,真的为人类的将来感到害怕。瑞夏德问的问题:”变回人能做什么呢“一个人,加上一个人,再加上一个人,谁改变了自己,谁就改变了世界!”这些哲理,如果单调地说教,谁也不喜欢听,单作者把它与ufo结合起来,小孩子们就再无形中接受了这些观点。

故事的高-潮是乌鸦群里的头领罗高被人类猎手打伤时,瑞夏德勇敢地表现,让我们感到更加喜爱。更惊奇地是他想法设法去找宠物医生,治疗罗高的伤。没见到罗高回来,乌鸦群以为瑞夏德背叛了他们,瑞夏德只好逃亡,等待罗高恢复健康。瑞夏德做记号等待罗高,最后用事实说明自己的清白,最终赢得了信任。

瑞夏德(现在的乌鸦)已经成长为勇敢的乌鸦,也是勇敢的男孩。当他从狐狸手底下救起小矮人,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童话里的小矮人,这次经历,让瑞夏德懂得了关于友谊的真谛:“友谊之火是不会烧伤手的!”

最后瑞夏德决定变回人,头领罗高指点他去找拉姆赛斯,一只白乌鸦。瑞夏德又费劲周折,忘记恐惧,抓住机遇,终于在白乌鸦的帮助下,凭借一根白色羽毛,背诵了那段咒语后,瑞夏德终于变回了男孩。

合上书,我感觉很轻松,小时候、成长中的种.种乐趣浮现在眼前。本书将人与乌鸦,乌鸦与人;人变成了乌鸦,乌鸦变成了人后的思想改变,思想的进步。这些角色的变换,有磨难,有冒险,有幻想,把孩子们最关心的一些话题给予解答。

读着这本书,我的心又回到童年。也许夜里我就会长满羽毛,变。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重点分析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难点分析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

2、教师小结: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然而,事隔,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读诗。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组织全班齐读诗歌。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布置自学题目,小组合作自学课文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指导朗读。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引导说话。

布置作业。

1、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2、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1、指名让学生朗诵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听教师小结。

3、齐读课题。

4、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5、学生读诗,师生评议(读的好不好?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不好?)。

6、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7、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8、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9、交流学习心得。

10、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1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13、课下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二)新课。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窃读记》教学设计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你们喜欢读书吗。

学生齐答:喜欢。

谁能来形容一下你爱读书的具体表现呢生表述。(2个左右)。

生1:我喜欢上一本书,就会没日没夜地看,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师:咱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生异口同声答:废寝忘食。

师板书这个词。

生2:我喜欢一本书的时候,总是捧在手中,舍不得放下。

师:真是--生接:爱不释手。

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爱不释手……。

2、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林海音出生在19,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

初读课文。

1、师:先自己读一遍课文吧!不理解的词语作个记号,不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

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师随机将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师板书词语:贪婪腋下饥肠辘辘。

师:老师发现这些词语对大家来说有一定难度,读。说说意思。

4、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呢。

生1: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而且是悄悄的,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

5、课文没有题目,你觉得取什么课题最适合这个故事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答道:窃读。

师评价:你们取的题目竟然和作者想的一样。

出示原先的课题。读课题。

师:换个字理解窃的意思。

生:是偷读。

师:窃读并不是偷书,而是偷偷地在书店里读书。

6、课文中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

生思考5秒左右,开始动笔,在书中划出这句话。

师:大声地把这句话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学习1-4自然段。

1、交流:直接表述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幻灯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齐读句子。

师: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生考虑大概3秒。

生:作者快乐的是她总算找到了想看的书,惧怕的是担心被书店老板发现,会把她赶出去。

师:他说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此时此刻,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吧!

2、学习1--4自然段。

师:读读这些文字,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学生自己学习,师巡视。

3、交流:结合找出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提醒交流规范一点:我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读语句,说理由。

交流句段一:

生1: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

师:你说得真好!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可以用惊喜来表达。

生齐说:啊。

师:是的,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就这样读。

齐读句子。

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还感受到了作者寻找书时候急切的心情。

师: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读这句话。

学生自己练习读。

指名读。

出示句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师:其实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找找动词。

师和学生一起找到动词,用记号表示出来。(跨踮钻挤)。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心中很急切。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一般情况下,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

师:一个不顾惜自己的形象也要读书的孩子。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非常爱读书。

齐读这段话。

交流句段二: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急切想读到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快乐。

师:这句话,谁再来说说体会。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

生齐答:快乐!

师: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再读这句话。

齐度。

交流句段三: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

师:这时候的她又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

生:还有我可以安心了,也说明作者当时很快乐。店里的顾客少,她就不容易被发现,这样她也可以安心看书了。

指名说。

评: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

那么,面对惧怕,这个小姑娘又是如何坚持窃读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5-7自然段,找找答案。

四、学习5-7自然段。

1、自由读5-7自然段,想想这三段内容写了什么。

2、看着屏幕上的句子说说。

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为了隐藏自己,她会;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

指名说(2-3位同学),自己说给同桌听。

3、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她要费尽周折来隐藏自己呢。

生:因为她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引出句段: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师: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假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假设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假设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生1:也许是老板已经发现了她,已经在看她了。

师:会以什么样的眼神看着她呢。

生:注视。

生:瞪。

生:盯。

……。

师:也许--。

生2:也许老板已经准备赶她了。

师:会用什么样的语言。

生:他会说:小姑娘,你不要再看了。

师:这是一个相当宽厚的老板,如果是一个冷漠,自私的老板呢。

生:他也许会说:穷光蛋,没钱就不要来看,滚出去!

(哄堂大笑)。

师:一个多么形象的词啊!穷光蛋道出了作者当时窘困的生活状况。

如果这是一个相当粗暴,蛮横无理的老板呢他不但会用语言侮辱她,甚至还会采取一些动作。

生:那老板会用扫把将她赶出门去。

师:好!赶!

生:那老板会把她拖出去。

师:拖!

生:拎!

生:推!

生:撵。

……。

(2)出示一段课外内容: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话,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

指名生读该段话。

学生沉浸在回味当中,片刻--。

生:那个老板用极端粗鲁的话羞辱了作者,甚至还打了作者。

师:那么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又指什么呢。

生:指老板羞辱作者没有钱,很穷。

师:就如刚才的那个词--生接:穷光蛋。

(3)师生合作再现故事情景。

师:我需要和几位同学合作着将这个故事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眼前,谁愿意。

师与学生一起口述:

(师)有一天,我正贪婪地读着那本我喜爱的书,突然,一个巨大的吼声向我袭来--,

(生)穷光蛋,没钱也来看书,给我滚出去!

(师)随即,一只大手攥紧了我的衣领--。

(生)将我高高拎起,提着走到门口,将我重重地摔在地上--。

(师)我回头一看,看到了一张。

(生)充满怒气的脸。

(生)一张严厉的脸。

(生)凶神恶煞般的脸。

(师)紧接着,一扇厚厚的木门碰地一下在我背后关闭……。

(4)回旋文本。

师: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为了隐藏自己,她会;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

(5)小结。

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

五:全文总结。

同学们,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