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张桂梅事迹材料(模板15篇)

小编: 笔尘

事迹材料可以用来评选和表彰优秀员工、先进集体等,以激励更多人做出积极的贡献。下面是一些励志的事迹材料,希望它们能够激励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

时代楷模张桂梅个人事迹材料

张桂梅,中共党员,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张桂梅心系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倾情关爱贫困女孩和孤儿,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义务担当儿童福利院院长。二十多年来她为关怀贫困同学家访行程10万多公里,自己身患绝症却拖着病体坚守岗位,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

向张桂梅老师看齐,做一个信念坚决的党员老师。张桂梅老师无论境况如何困难,都始终坚决抱负信念,坚守初心和使命,把信仰化作精神支柱,与疾病抗争,坚守三尺讲堂,深深扎根和效劳遥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地履行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思想有武装,行动才有方向。我们的人生要想有所作为,必需坚守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奇特的初心,坚决“奋斗的青春最奇特〞这一人生信念,在新征程的熔炉中锻造自己,始终明大势、识大局、知大任,时刻校准思想理论的“定盘星〞,坚决抱负信念的“主心骨〞,筑就“四个自信〞的“压舱石〞,争做“两个维护〞的保卫者。

向张桂梅老师看齐,做一个专业过硬的党员老师。张桂梅老师留意学习,业务过硬,评比为全国最美乡村老师,荣获兴滇人才奖。新时代的教育,给我们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党员老师更应当向张桂梅学习,在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奋勇向前。这就需要我们领悟“腹有诗书气自华〞中所讲,深化学习业务学问,把专业学精;还要涉猎其他学问,把见识学广;更要学党的理论学问,把信念学坚决。

既要锲而不舍,又要孜孜不倦。但这还不够,要做到专业过硬,还要学“天下之治在人才〞中所讲,“实践长才能,历练出人才〞。“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不仅要潜下心来学习,还要沉下心来在教学一线历练,在的学习、实践、思悟中去成长、去精通。

向张桂梅老师看齐,做一个师德高尚的党员老师。张桂梅老师始终把同学当做亲人,当遇到同学生病,她带着他们彻夜奔波到医院,始终守护在同学身旁。她心里始终记挂着群众,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用一次次感人的事迹践行着共产党人为民效劳的宗旨。张桂梅老师艰辛朴实,一条洗得褪色的牛仔裤、一件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就是她多年的“行头〞,以实际行动传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张桂梅老师虽饱受病痛熬煎,却照旧坚持为教育事业奉献全部的光和热,她无私奉献,为校内建立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她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不计功名,告诫同学要时刻牢记党和国家的栽培,她用实际行动呈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是我们老师的指路明灯。如“国无德不兴〞中所讲,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慎微〞“慎欲〞,廉洁自律,洁身自好;要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始终坚守为人做事的底线,用自己的高尚品德为同学树立典范。

好的师德师风还必定是“实干〞的作风,如“绝知此事要躬行〞中所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用实际行动教会孩子“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点滴学习、日积月累,才能牢筑根底,走得更高更远。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张桂梅老师成为我们党员老师前进路上的引领者,助力我们一路前行。张桂梅老师典范的力气是无穷的,她让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了一面“镜子〞,鼓舞我们干好教育事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进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气。

时代楷模张桂梅事迹

孩子们和“云朵妈妈”之间,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快乐是晴天,烦恼雨绵绵,小秘密就像太阳躲云间”。

孩子们会以“晴雨表”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心情:快乐,就画个小太阳,吴蓉瑾就会把孩子们的心声分享给全班同学;烦恼,就画把伞,或是一朵下雨的云,表明孩子遇上难事,吴蓉瑾就会和他们公开讨论;不想诉说,就画个太阳躲在云间,吴蓉瑾就会私下找他们谈心。

这套独具特色的“情感教育”,缘起于20__年的一次招标揭榜。

当时,一份自查报告让卢湾一中心小学老校长程华锁紧了眉头。报告显示,学校有一成左右孩子完全不会表达内心的想法,尤其是男生,不愿表达想法的比例为16.8%。此外,不会主动关心、体谅别人,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共情能力较差,怯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程华决定做一个关于促进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课题,在全校招募教师做先行者。语声轻柔、略带青涩的年轻教师吴蓉瑾揭了榜。

“她是真正喜欢小孩子的人,她就是我要找的人。”程华说。

然而,想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谈何容易。在最初摸索的过程中,吴蓉瑾遇到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

“吴老师,今天体育课打乒乓球,我捡了90次球,我很难过。”

一个小女孩的“晴雨表”,让吴蓉瑾愣住了。询问得知,同学们和这个孩子打球,总是直接扣球,她只能一次次去捡球。

吴蓉瑾曾发现有同学欺负这个女孩子的情况,起因是这个孩子的头发总是乱蓬蓬的,有淘气的同学还给她起了个“小狮王”的绰号。为此,吴蓉瑾专门给孩子们讲了友爱互助的道理,并鼓励大家挨个和女孩握手。

可是,女孩的“晴雨表”让她意识到,事情并没有好转。

一天午饭后,她带着各种颜色的小发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细致地给小女孩扎起了辫子。从那以后,孩子们对女孩的态度渐渐改变,小女孩终于露出开心的笑容。

“如果只讲大道理,而没有让学生感到你是真正爱这个孩子,教育怎么能起效果呢?”这件事让吴蓉瑾更坚定了要把情感教育课上好的决心。

还有一堂课,吴蓉瑾也忘不了。一名二年级女孩突发疾病去世,教室里的座位突然空出一个,孩子们懵懂的眼神里,自然地流露出迷惑和害怕。

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吴蓉瑾没有退避,她把女孩妈妈告诉她的一件事,含泪讲给了孩子们。

女孩去世后,她妈妈在家里床底下找到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一张纸,女孩写着:“妈妈我爱你,我以后会很乖。”

那一天的课堂,她带着孩子们反复诵读小女孩生前写的文章《小雨点和小树叶》。“我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生命非常可贵,要无比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更是提醒自己,要上好每一堂情感课,让孩子们学会爱。”吴蓉瑾说。

从怀疑到信任,从包容到接纳,从师生到密友……吴蓉瑾用心聆听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用爱书写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心迹。

曾有人说,这件事看不出成绩、也做不出名堂,可是吴蓉瑾甘之如饴,17年不曾间断。这所“爱的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表达,学会了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寒来暑往,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吴蓉瑾都会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是她的微信号,还有一句她说过无数遍的话:“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事迹材料

一次次动人讲述,人们走近楷模;一番番灵魂撞击,人们洗涤初心。

11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黄诗燕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12日,发布黄诗燕先进事迹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1号演播厅录制。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参加录制并为“时代楷模”颁发奖章和证书。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夏更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宏森,中宣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相关领导常勃、孔德龙、冷志明、接萍,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领导肖凌之、赵成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聂方红参加录制。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压倒一切。”伴随黄诗燕低沉的声音,录制现场的大屏幕画面切到20__年11月29日上午,炎陵县酃峰宾馆三号楼会议室,炎陵县脱贫攻坚调度会召开。黄诗燕穿着呢子大衣,脸色苍白,眉头紧蹙,说话有气无力……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个镜头。“吃完中饭后,他回宿舍休息。一去,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解说、画面戛然而止。

“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黄书记倒在脱贫攻坚一线后,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广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优秀品格。他先后被追授市、省“优秀共产党员”及“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扶贫工作等不得。”是黄诗燕常说的一句话。“如何让全县20万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呢?”随着央视主持人王宁的发问,大屏出现“7000元黄桃树”的照片。炎陵县黄桃办副主任谭忠诚走上台,讲述照片背后“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的故事。黄桃树就是“摇钱树”,带动炎陵六成贫困村民稳定脱贫。“每一颗炎陵黄桃都有一个红亮的心,黄书记也一样,有这样一个红亮的心。”

“县委书记黄诗燕,炎陵人民好喜欢。”黄书记生前的同事、炎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捧着一套泛黄的《马克思传》,讲述黄诗燕和93岁老党员张朝秀的友情。在共同理想信念下,他俩成了忘年交,张朝秀赠送黄书记这套书,并赋诗称赞他是“最美扶贫书记”。

一张拍摄于1986年的黑白毕业照在大屏幕亮出,黄诗燕和妻子彭建兰“同框”。结婚30年来,黄诗燕一心扑在工作上,总有忙不完的事。面对妻子的调侃与牵挂,他说,“等我退休了,好好补偿你们娘俩,带你们去北京转一转。”今天,彭建兰和女儿来到了北京,黄诗燕却又爽约了……慢慢地,彭建兰走上台,已哭成了泪人。王宁轻轻走过去,紧紧抱着她,安抚着她。

“没有黄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黄书记曾经帮助过的脱贫户蓝才洪、张连军来了,端着自己种的黄桃干、红薯干、花生和香菇;曾经并肩奋战脱贫的驻大源村工作队队员刘云慧来了,将一束桂花送到彭建兰手上,“村里已经脱贫了,黄书记走过的独木桥变成了水泥桥,记恩的村民叫它燕归桥。黄书记种的桂花树今年开了很多花,很香,村民一看到桂花就会想起黄书记。嫂子,等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请您到村子里来走一走、看一看……”睹物思人,却已物是人非,大家眼眶红了,泪水止不住地奔涌……王宁缓缓说道,“是啊,脱贫功成,必定有我。一个把人民装在心里的人,最终也被人民记在心中。”

“一句承诺,白首不移;群山清风,为你送行……”浑厚雄壮的《大地赤子》旋律响起,黄诗燕的亲友、同事,村民和首都大学生一起,手握桂花,深情歌唱,深切缅怀,“等到冬去春来,我会看到你;待到繁花似锦,我会看到你……”

“他为脱贫而来,为脱贫而去。”作为全国扎根扶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的杰出代表,黄诗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9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带领革命老区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录制现场,中宣部发布追授黄诗燕“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蒋建国为“时代楷模”颁发奖章和证书。全场肃立,鼓掌,以最高礼仪,向时代楷模致敬!

视频短片、访谈、歌曲,一一展现黄诗燕的优秀事迹和崇高精神,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战天斗地脱贫攻坚的日子。一个个真实、细腻的故事,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让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肃然起敬。

“黄诗燕书记用坚忍不拔的奋斗,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的典范。”作为全国大学生代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__级专硕班学生们参加了发布仪式。“深感震撼”的张美辰说:“作为一个大学生党员,我会把黄书记的事迹牢牢记在心里,刻苦学习,锤炼本领,将来踏着前辈的足迹奋勇前行。”钱程、黄怡聃表示,“在黄诗燕书记身上看到了时代精神、先锋力量,将以他为榜样,把这种精神力量好好地传承下去。”

不忘初心,芙蓉花开;大地赤子,光芒永在!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事迹材料

20__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

什么是情感教育?这是吴蓉瑾的徒弟、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贺春秋在20__年成为一名新教师时最好奇的问题。吴蓉瑾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离开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20__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

如今,情感教育已开辟出三条育人途径:课程、活动、交际。用民俗文化滋养孩子心田,是情感教育品牌活动之一,主题每五年轮转一次,包括中国年俗老上海风情主题、中国戏曲主题、中国发明创造主题、中国四大名著/中国动画主题、中华美食主题。

十几年来,亦师亦友,耳濡目染,贺春秋眼里的吴蓉瑾,既是师傅,更是一位有爱的智慧姐姐。

让贺春秋印象深刻的是,有段时间,吴蓉瑾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当时我挺好奇的,因为身边人都知道她酷爱喝咖啡,而且她有偏头疼,每天必须拿一杯浓咖啡镇定。后来得知,毕业生里有一个孩子病了,不吃饭,师傅便跟孩子做了一个约定:我戒掉咖啡,你把你不想吃的东西多吃一口。从那之后,校长就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发戒咖啡打卡。大约是第400天的时候,我看到了她最后一次打卡:为了一个美好的承诺,我戒了400天咖啡,尽管这段时间很难受,但是为了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这个孩子也说:“‘云朵妈妈’(指吴蓉瑾)把戒咖啡挑战当作一个仪式,和我一起调整状态,一段新生活即将开始,‘云朵妈妈’会和我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

在教师和学生的眼中,吴蓉瑾就是这样深爱着学校,爱着每一个孩子,拼尽全力,而且乐在其中。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20xx年4月1日,我们在校务会上认真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而钦佩。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磨难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毅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张老师的话“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们学习她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工作的努力,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工作,女生工作,妇女工作,语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务工作。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却异常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自己连洗衣机都没有。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她有着我们教师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张老师前后将国家奖励给她的奖金50余万元全部捐给贫苦地区的教育事业,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蚕,她像蜡烛,她更像光芒万丈的太阳!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事迹材料

12年来,张桂梅的每一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早些年,她要赶走因为没有院墙而进入学校的蛇和各种小动物,低飞的蝙蝠会划破学生的脸。她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

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记得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还有家长来教书费,拼拼凑凑在桌上洒了一把,最大金额的5角,总共不到50元,“我就这些了,有了还给你送来。”

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张桂梅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中长了一颗2公斤大的肿瘤。

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张桂梅走了40分钟。为带好毕业班,张桂梅坚持上课,把学生送进考场再住院。有一天,张桂梅突然喘不上气,有老师顶着风雨为她找氧气袋。有学生家长在山里采野灵芝,用机器磨成粉,拌在饭里送给她吃,还有学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给她。

山里的妇女们为了给她治病捐款,10元、5元……县长对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再穷,都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这儿了。”张桂梅说。

20__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子里。

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__年,这个想法在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但张桂梅坚持要干,“钱多钱少我不管。”早在20__年,她就四处“化缘”。她打印“好大一堆证明和宣传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桥上发,想着一人捐几元,捐得多了学校就办起来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万多元,有人骂她骗子,还有的向她吐口水。

张桂梅在20__年当选党的xx大代表。当年,全国党代表在丽江市只有两人,张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张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记者发现她破洞的裤子,将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见诸报端,引起政府重视。

在市、县政府200万元资金支持下,20__年4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投建,环境简陋至极: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栋5层教学楼,地上遍布钢筋水泥。

当年,张桂梅带领17名老师擦洗教室,他们将床从山下抬到教室,铺上新被褥,贴上学生的名字,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

杨文华觉得张桂梅太天真、过于理想主义。20xx年9月,他正任华坪县教育局副局长,和张桂梅一起去北京录节目。途中,张桂梅提出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杨文华坚决反对。在来到教育局之前,他在华坪县第一中学当过13年老师,很清楚办一所高中有多难,光是资金问题就很难解决。而且,张桂梅没有任何学校管理经验,一直在一线教学,从未进入过学校中层。

回到华坪后,张桂梅就开始四处筹钱,但收效甚微。真正的转机在20xx年,她作为十七大代表去北京开全国党代会。会上,她身上的一条破洞裤子引起了记者注意。张桂梅的“女高梦”于是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夜之间全国皆知。回到华坪后,女子高中就被正式提上政府议程,市、县两级财政共拨款200万元。20xx年9月,女高还没有完成全部校园建设,就开始招生。当年的开学典礼由华坪县县长主持,市委书记也出席,规格很高,举办地点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地,当时有一半地面还没有硬化,尘土飞扬。

华坪县给了女高最大的办学自由。张桂梅有两个要求,一是只招贫困女生,不设分数线;二是学杂费全免。按照她的录取标准,无论分数高低,首届报名的学生全部被录取,一共有100名女生,此后辍学4名,剩下96名。在听说女高之前,这些学生中很多都因分数过低而即将辍学,有一个学生中考数学只有6分。但这样差的成绩进入女高后,高考上线率竟达到百分之百。在越来越多家长的眼中,进女高就约等于上大学。

于是从第二届开始,报名人数开始大于招生指标,此后一年比一年多。县城的学生也想挤进女高,实际上,这些学生中很多家庭并不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张桂梅很快发现无法按最初的设想筛选出学生,因为贫困无法量化。

杨文华现任华坪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20xx年之前,华坪县还没有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家家都来说自己贫困,后来有了制度性规定,又家家都能开出贫困证明。女高怎么筛选贫困生?最终只能是择优录取。每年,华坪县根据张桂梅的需求为女高分配招生指标,女高根据招生指标将报名的学生分数线从高往低降序排列,也因此,虽然理论上不设分数线,但最后仍自然出现一个分数线。

女高成立之初就来到学校任教的张红琼将其称之为参考分数线。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县城学生在女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张桂梅每年招生时会尽量把控县城学生的比例,比如她现在带的文科班有40多人,其中县城学生只有10个。虽然有分数线,但张桂梅每年仍会破格录取一些学生。女高每届有三个班,基本上每个班上约有10多个学生没有达线。

但对于破格录取的标准,《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后发现,除了张桂梅本人,无论是女高老师还是华坪县教育局领导都并不清楚。两轮摩托、房、车,这些都能成为她评判的参考标准。

“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学校找张老师,说家里确实特别困难,或者一些父母身有残疾,她听了后就会去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发现的确贫困就会录取。”张红琼说。据她观察,这些年女高录取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家庭相对贫困的。

在杨文华看来,中国国情不平衡,上海的“穷”和华坪的“穷”不可同日而语,华坪县北部地区的穷和南部乡镇的穷也没法比较,所以张桂梅只好自己去决定。“她亲自去看各家的具体情况。你家里有没有洋房,有没有车,她觉得你不穷就不应该来女高,有一阵她规定,家里只要有两轮摩托就不穷,”他说。

女高至今也没有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破格录取标准,录取谁不录取谁,张桂梅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在县级政府层面,也给予了她最大的自由度,允许她每年在招生指标外额外录取一些贫困生。“对超出的人数,基本张桂梅上报,县里就会批,”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胥国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然也不能超出太多,毕竟女高能招的人数也有限。”

实际上,对于是否划一条明确的分数线,女高内部也有过讨论。但张桂梅认为,“只要划了分数线,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进不来了,有违女高的初心。”

据女高20xx级学生郑珍珍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其实比华坪县普高统一划定的分数线要高一些,一般在县城分数线与华坪一中的重点班录取线之间。比如她那一届,华坪县的统一线是410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是480分,县一中重点班的分数线则是510分。

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虽然张桂梅数次强调女高不搞培优班,但女高的生源一届比一届好,这也是女高成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据杨文华介绍,华坪县仅有的两所公办高中,就是女高和华坪县第一中学。华坪一中是全县最好的高中,其重点班吸收当地尖子生中的尖子生,女高的生源质量在县城高中里处于中上水平。

女高原本设计的办学规模,是开设18个班共900人。但学校成立至今,已招收10届学生,每年只能招收100——160人,大多数时候,女高的校内承载学生都没有超过500人。对此,杨文华指出,女高一直无力扩大规模,并非不想,而是资金不够。

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算过一笔账。女高每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学杂费大概就要3——4万,包括课本费、资料费、试卷费、高考报名费等,甚至还要提供被褥和行李箱。而女高一年的管理费和水电、绿化、维修等维持基本运转的花费至少就要300万元。

在这个位于金沙江山谷间的云南小县,县财政自身就很紧张。20xx年,全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5亿元。据杨文华介绍,12年来,仅女高教师工资一项,县财政的总投入就有1。1亿元。

和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华坪县也经历了转型。1990年代,华坪因煤矿带来了个体经济的繁荣,一度被誉为云南的温州,在20xx年之前,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7个亿,但此后因大量关停煤矿,财政收入直线下滑。此后,华坪县尝试过很多发展经济的办法,最终选择芒果产业作为出路。目前,华坪已经成为中国纬度最北端的芒果产地,年产值超过10亿元,种植芒果的农民一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但芒果属于农业,在农业税取消后对地方财政并没有贡献,也因此,近年来县财政一直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芒果对气候水土条件要求很高,只适合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地带。华坪全县97%的地区是山区,其中海拔1500米以下的面积只占22。4%。在广泛分布着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高海拔地区,居民依然普遍非常贫困。

女高是边建边招,从20xx年到20xx年,先后分五期建设,共花费6000万元,其中,云南省财政投入约20xx万元,丽江市财政投入几百万,其他约4000万元全部由县财政负担,但资金筹集过程非常艰难。杨文华说,女高规模小,且高中教育并非华坪县关注的核心,义务教育才是财政必须兜底的重点,是上级考核的硬指标。全县共有70所中小学,县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和初中的搬迁合并上。

县财政财力有限,女高的日常经费来源还有社会捐助。20xx年7月,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成立,目前已收到捐款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但这些钱如果用来持续扩招,仍然不足。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胥国华透露,张桂梅目前暂时没有扩招的打算。

由于招生规模不够,女高一直没有进入到云南省一级完(高)中榜单。这是由云南省教育厅评定的一个重要排名,虽然名为完全中学,即为初中、高中教育都囊括的学校,但纯高中也在评定之列。全省共有112所学校入选,相当于公认的100强。排名靠前的学校,每年会得到中央和省级层面一定的资金奖励。

据杨文华介绍,这个排名有一套考核机制,在教学质量上,最重要的五个指标分别是600分以上学生占比、一本率、本科率、学业水平和统测通过率。如果仅依据这五个指标,女高早就应该进入榜单,且位居前列。但入选还有两个硬指标,一是教学规模必须在1000人以上;二是学校高级和中级教师占比至少达到70%,由于女高是新建高中,以年轻老师居多,职称晋升比较缓慢。华坪县教育局希望女高能进入排名,但实现的前提是女高扩招。

杨文华认为,女高无法扩招的根本原因在于,女高是全免费办学,不但免除了学生全部的学杂费,还经常要补助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他多次建议张桂梅适度收费,在他看来,女高一些学生的家庭并不太困难,适度收费既能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也能扩大招生规模,相当于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和她的初心并不矛盾。“但她坚决不干。”杨文华说。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张桂梅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坚定,一旦认定一件事,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做成,绝不妥协。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胥国华说,最初要办女高,县里担心只办女子高中被说成封建,社会影响不好,建议张桂梅先在高中办一个女子班,试验一下,她坚决反对,说要办就办一所学校,多救一些山里的女孩。杨文华建议她不要边建边招,张桂梅坚持,她说,你等得起,孩子等不起。

多年来,杨文华觉得张桂梅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逐渐成熟,但在她理想主义的一面,仍葆有不变的天真,“她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

时代楷模张桂梅个人事迹材料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张桂梅忍着疼痛继续站在讲台上,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学生们中考。直到7月中考结束,她才住进医院。打开她的腹腔,医生们倒吸了口冷气: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肿瘤有两公斤多。

2001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儿童之家的工作,让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经她到处游说,这一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华坪县委、政府协调出土地,省、市党委政府划拨了100万元的办学经费。

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