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论文(热门14篇)

小编: 书香墨

合作能够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解决问题和冲突更加容易。以下是一些合作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间的小组学习合作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对高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重新设计,设定了该模式的实践过程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分析三个阶段。以项目化教学为基础,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切实达成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化教学;高职。

一研究背景。

学会合作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张茜,200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会合作”看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成为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我们在针对广东160家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人才需求调查中,企业明确表示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团结互助是仅次于敬业爱岗和诚实守信的。且在对多个岗位招聘信息分析中也发现对应聘者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jaeobsetal,杨宁等译,2005)。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教学改革,在现今高职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该方式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切实有效实施,需要寻找突破口,结合项目化教学,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视角。究竟怎样操作,首先要有个具体设计。设计的理念要考虑到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实际操作的问题和困难,才可能行之有效。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而合作互助的学习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学习环境。本研究参照胡小勇等(2009)优化分组学习效果的实践策略——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的研究一文中的实践过程设计框架,试图以项目教学为前提,围绕项目进行分工和实施,提出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过程将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二实验的准备阶段。

首先,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教学舞台上,学生为演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为导演,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过程监控作用。其次,重新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一,以项目教学为导向,构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项目。对所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重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和任务,遵循“三个结合”原则。

二是,课内与课外项目相结合,课内项目比例约为30%,课外项目比例约为70%;

三是,分项目与综合项目相结合,分项目比例约为60%,综合项目比例约为40%。

第二,注重过程考核,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比例约为60-8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实训项目成绩等。考核中实训项目成绩由各项实训项目的成绩汇总而得,各个实训项目的成绩要细致到具体课内与课外成绩的分配。最后,拟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依据重新制定的教学设计,拟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包括布置任务的时间、任务具体要求、任务完成时间、完成方式、成绩分配(与考核方案相一致)等。

三实施阶段。

(一)“小组合作学习”环境设计。

1.重视思想。

思想通才能行动。所以开学第一次课是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教师要灌输给学生本学期该课程将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并且把课程的整体设计、考核方式等信息简略地告知学生,希望能够引起学生重视该种学习模式,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为小组贡献一份力量,争取集体进步”,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处理“搭便车”现象,一经发现,则取消该同学的小组共享成绩。

2.学生分组。

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就要以小组的方式来开展学习。因此,如何分组是开展此种学习方式的重要工作。分组应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6-8人为一组,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调配”原则。明确一个班要分成多少组,每一组具体的成员名单、组名、组的口号等。这项工作一般在项目实施前一周就要完成。

3.安排并确定具体组员分工。

依据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各小组的分工应该是能够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此外,还仍需考虑高职培养应用性和具备岗位素质的人才目标,初步拟定了两种分工方式。第一种分工方式为“岗位分工”,具体岗位包括:记录员、发言员、资料员、协调员、外联员,该分工可不经修改适用于所有课程。第二种分工方式为“项目单元分工”,项目单元划分的依据来自于该课程所设置的项目单元,表格中各单元的所负责学生的工作任务,不能理解为只是他本人来完成这个单元工作,而是由该同学组织小组成员一起来完成,各个课程根据课程设计的单元来修改后使用。各个学习小组根据两种分工方式进行安排,由组员自由调配,并按要求填写好教师发给的.组员分工表。分工表一式两份,小组资料员和教师各保留一份,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实施和监督。

4.安排学生座位。

安排学生座位的目的,一方面是便于实训项目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便于课堂的教学管理,如考勤、讨论等。课程大量的实训项目需要以小组方式来进行,所以课堂上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是比较恰当的。当课内实训项目安排下来的时候,相关单元的负责人就可以组织组员进行实训,记录员也便于记录小组讨论的内容。由于安排了座位,教师的课堂监督更便于开展,每一次课教师就让各个组记录员上报该组缺勤名单,缩短了考勤时间并提高了的课堂效率,也确保了较高的到课率。各组座位不能一成不变,一个学期至少调换1次座位。

(二)过程记录和监督。

1.教师过程记录和监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做好记录,包括每一次的考勤、学生课堂表现、各个实训项目的成绩、学生资料记录和整理情况、各小组的团队合作进展情况等。这些都能以电子版表格形式来做好记录,表格中的学生名单最好以小组为单位来整合,便于记录。教师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监督学生的学习、团队的配合、各组员的工作进展、实训项目的实施、“学生研究团队岗位分工”表格的填写等情况。任课教师最好能够有一份各个小组的具体分工名单,便于监督和督促学生完成相应工作。2.学生过程记录每个小组发放一套“组员工作开展情况记录表”打印稿1份,资料夹一个,统一由各个小组资料员保管,学习过程中,各个组员根据之前安排好的分工项目填写表中相应的内容,填写完毕签上名字后,交由资料员,每一次课资料员都要把资料夹带来课堂,便于教师随时检查。

(三)学生分析。

该部分由学生自评和学生成绩两个方面构成。其一,学生自评。“学生研究团队岗位分工”表格中“自评表现成绩(1-10分)”一栏,由各组员根据自己本学期工作表现给予评分。其二,学生成绩。根据考核方式计算出来的学生各部分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实训成绩、期末考试等,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比较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情况,从而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

四总结分析阶段。

该阶段主要引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课程学习的成效情况。在课程最后一次课上,进行学生自填式问卷调查。待回收所有问卷后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如果为了检验该学习模式的成效设置了实验组和参照组,那么问卷也应该分为两套问卷,调查内容大致一样,但也存在些许区别,便于比较。此外,还要做好实验成效总结工作。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可根据本学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情况,进行具体总结,包括进展、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茜.透视“小组合作学习”[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2.

[3][美],,lohwanin著,杨宁,卢杨译.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4]胡小勇,李闫莉,徐旭辉.优化分组学习效果的实践策略——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7-110.

[8]周俊.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报告.教育导刊,1997(2)。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新课改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之间实现互助、互补,在学习交流中通过思维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集体意识。本文尝试分析目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逐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策略。

数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许多问题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实践中若是教师组织不当或者没有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只是学生之间乱哄哄的议论,没有组织纪律性,有的成了优等生的“一言堂”,由他们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答案,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充分参与或者一言不发,这样反而会浪费大量时间,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设置小组时既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向学生传授合作学习的方法,又要在实践中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合理,不能有效掌握开展小组合作的时机。

教师在设置合作学习的知识内容时,要清楚哪些课程内容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任务要清晰,论点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轻松解决问题,并加深印象。若是提出的问题毫无讨论价值,则只会浪费时间,降低教学效率。在合作学习中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否则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会严重影响有效教学的开展。

1.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高效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学生一听说合作学习,就觉得是几个人围在一起学习、讨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或者干脆只听某一两个同学说,或者附和两声了事,这样的合作学习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也体会不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更高的效率,就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理解、倾听、吸纳他人的观点,引导学生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合理控制发言时间,从而实现多元思考、多向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目标,并逐步掌握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2.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恰当的合作内容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吃透教材,精选合作、讨论的内容有助于增强小组学生间的合作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当然,教师在选好合作学习内容后,还要精心设置问题,这也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3.优化小组合作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正面、及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评价时要重视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要兼顾学生个体的评价,形成一种“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将学生追求自我达标的重心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好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合作中的优缺点,从而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记忆、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当然,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焕发出盎然的生机,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长期不懈地开展探索与实践。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过程,学生对此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可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印象,从而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内参加学习活动的行为,要求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可以创建良好的同伴关系。第三,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间开展合作的过程,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认真研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做到下面几点:

1.科学确定小组成员。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一旦小组分组出现问题,如在同一个小组内全部是学困生,或者全部是优秀性,或者小组内学生性格存在较大冲突,小组合作学习则不易取得成功。所以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做到科学分组,要在深入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要保证每一个小组内既有优秀生,也有学困生,有一定比例的男生与女生,有性格活泼的也要有性格内向的,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小组间的竞争才能更有效。

2.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间要开展丰富的讨论与比赛活动,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后,要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才能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如笔者在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装蔬菜时要用黑色塑料袋,设计了几个问题:第一,同学们有几种意见?第二,同学们认为哪一种意见是正确的?第三,怎样看待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有效加强了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很多学生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寻找正确的答案,又产生新的认识。在遇有不同意见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3.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合作。

生物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合作,生物本身有着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课上做大量的实验,但由于课上学习时间有限,可以将一些生物实验移到课外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加丰富的生物知识。如在学习“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一节时,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但要想观察实验现象则需依赖一周后的时间。要想深入探索“对种子萌发具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光、土壤、水”,则需更长的时间。为了收到较好的合作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研究与观察。

4.正确开展小组合作评价。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为老师赢得大量的辅导时间,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导学生的操作。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此要求相一致。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学生不管,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间开展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是互相传达学习信息的过程,但学生性格还不完善,还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时不能对合作学习负责,所以教师及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与总结,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此目标相契合,因此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应用。笔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都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认识到合作学习不可能适于解决全部学习问题,还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思考与合理应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读初中生物教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活动的组织往往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层面上,没有达到同学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探究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目的,下面我结合日常的教学谈点自己的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在座的能给予指正!

一、如何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在组织交流活动时我们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个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它必须要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沟通、合作、求同存异、相互促进。在小组成员取得进步的同时,让他们切身地感受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蕴含着集体的荣誉。

实践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当我们一句激励的话语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逐渐产生;当我们的教育评价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他们的团队精神也会逐渐得到培养。如:

“第一组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一定会很成功!”

“你们小组的成效如何能否向大家汇报一下?”(让学生汇报结果是代表一个群体的意见,小组成员一定会引以为荣,也一定会认真聆听,还会做好补充的准备。)。

“老师发现,张悦同学在回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小组的其他同学都来帮她,使他们小组的同学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让我们为他们贺彩!”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演示演示这个过程?”

……。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就是需要我们这样不断的引导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更好地激发他们集体的荣誉感。

其次是,缺乏得力的组织。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策略,能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组织好大家有序地开展活动,调动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

最后,我们还要不断地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还要学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引导下,自己思维、灵感等技能就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逐步的锻炼和提升,学生们合作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强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这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第一步,自己先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有哪些问题要和大家一同探讨的。

第二步,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讨论,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看法。

第三步,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汇报学习结果。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我们要不断深入各个小组,帮助小组长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参与、互动。

我们只有在学生自己明白了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才能更好地合作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在小组活动中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才能更有序、更有效地进行。

我们大家都明白学校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常常需要综合运用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时常会提出探究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他们体会不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再者是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马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切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活动后的效果不理想,我们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环节重新引导,这样往往是事倍功半,既浪费了时间,又让学生失去了信心。

通过教学的体验,我体会到教学的设计只有通过必要的引导和围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成效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比较多地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没有认真思考哪些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二是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三是,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抓住一些有利的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

有时候,哪怕是安排单一的学习活动,如给汉字组词、词语接龙、朗读优秀作品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我们从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2.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想了解别的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如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等。这时我们如果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小组活动协作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流、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

4.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一个班级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有些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都要我们去帮助他们解决的话,一是没有过多的时间;二是效果也不如小组合作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他们中间所蕴含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掘,有时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如何通过适时的评价促进小组发展。

对小组的成长来说,及时恰当的评价非常必要。在小组的使用中,我们要注意给各个小组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面向各个小组的评价,也就是我们要给他们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成效的反馈,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与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着哪些优、缺?让他们明白该保留什么,改进什么?使老师的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合作学习的动力。

总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通过组织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所以我们要主动投身到这项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去,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探究,走出一条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之路。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铸仁爱之心

摘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很显然,要做到这一要求,有些教师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以前的物理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参与者。即便是成绩好一些的学生,面对如此单调的课堂,一节课也很难集中精力,课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巩固,而一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课堂上更是心不在焉,不愿动脑、动口、动手。这种课堂模式造成差生队伍不断壮大,结果到了高三,能跟上老师教学步伐者更是寥寥无几,课堂上真的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物理;应用。

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性和活跃性,我在教法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角色上我做了重要的转变: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甘当配角。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探索,在成功中获取学习的动力。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搞好小组教学分组至关重要,这也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分组的原则应该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小组之间,各成员在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特点和实验操作技能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而组内各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分好小组后,由组内确立或教师指派本组的组长,同时分设组织员、监督员负责组内工作。

一个结论时,都非常兴奋,成功的喜悦将是他们后继学习的最大动力。

应该说高中物理课尤其是实验课,小组合作能发挥更大的优势,这就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不能儿戏。

其实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防止个别学生出现偷懒“搭便车”的情况。

近年来,小组合作逐渐走入了物理课堂,但是也越来越听到这样的抱怨,课时显得不够,小组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可实际效果不佳,本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已变得毫无激情,最终小组合作不了了之,传统教学又占据了课堂。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问题的设定要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个人独立自学就能完成的,教师开展全班教学即可。像知识密集的内容,除了小组合作外,更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

另外,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小组成绩的评定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催化剂,传统评分的弊端只关注学生在整体中的位置,通过分数排名来比强弱胜负,这种各自独立的学习和排位,不仅使学生间相互疏远,还会使成绩差的学生因自尊心受到损伤而对学习毫无兴趣,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整体评价的。先以上学期期末成绩为参考标准,期初开始每次月考后,排出全班名次与标准参照对比。以学生的名次在全班的升降来计算每个小组成员的得分,如,组内某位成员标准参考是30名,这次月考25名,就计为+5分,下个月32名就记为-2分,计算出组内每位同学的得分,再计算出平均分,前五个小组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这种评分方式既保留了传统评分对优生的肯定和鼓励,又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尽量做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把传统的个人竞争转移为组间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的新格局。

又如,我在教授学生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时,总有一些学生已经掌握而一些学生尚未理解,我就让已经理解的学生教会全组的其他成员,最后教师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如果哪个学生还没能答对,这组将不能加分。为了小组荣誉,每个成员都会竭尽全力,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调地重复强很多倍。

以上就是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合作就会产生竞争,课堂的良性竞争,必将活跃课堂气氛,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生动场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坚定信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摸索,总能找到一些解放学生、轻松自己的新思路。这会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赵国枫。讨论式教学的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在我县高效课堂改革轰轰烈烈的浪潮推动下,我们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茶地展开。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略有所得。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的状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这种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飞翔,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张扬,实践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提高。例如,学习古诗《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紧扣单元训练目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点让学生探究《示儿》中“悲”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喜”的深层含义。抓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喜欲狂”,我给六个小组分配了如下的探究题:第1组: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说说作者“喜”从何来。第2组: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能体现出作者的“喜”?第3组:除了“归乡”之喜,作者还因为什么而“喜”?第4组:读出“喜”。第5组:演出“喜”。第6组:由“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些问价题大多是探究性学习,要求每个小组围绕着一个话题探究,汇报时需要选派发言人。因为发言人代表的是整个小组的意见和水平,所以,整个小组都需要积极参与探究,整合有效信息。小组合作探究从质疑开始,从问题开始,通过组内的讨论、争辩,经过小组成员的思考、研究、反思,能加深学生对教材观点、内容的体验理解,甚至超越教材,有所发现。

比如一个单元教学完毕,学生已经总结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的方法,我就设计一些合作探究题目,把课堂交给学生交流、展示,用以考查学生对已知学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策略进行学习、实践,去探究、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完课文后,我会要求学生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各小组合作探究:第1,2组:本单元课文学习时的阅读方法;第3,4组:本单元句段积累、课外延伸;第5,6组:本单元的写作特点。在对联的积累运用课时,还是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讲一读一品一练的方法深人理解:第1,2组:讲对联故事;第3,4组:赏析趣联、积累趣联;第5,6组:对对联。活动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自立的品质,又能使他们形成合作、民主、协同的作风。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地活跃了起来,但这种学习方式,既要求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自立的品质,又要求他们学会形成合作、民主、协同的作风;既有教师的教导、指导、诱导,又有学生的主动、生动、自动……使用不当,容易走人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不等于就不要独立自主了。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精读课文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就需要让学生先独立学习。这时,我就会利用早读时间组织学生,通读整个单元的课文(1)“单元导读”读到“积累运用”),初步了解要“学什么”,明白新要求,然后每个小组围绕着教师指定的一篇文章,进行如下的探究:

(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

(2)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解答课文前的“预习”和课文后的问题中,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

(4)提出预习后,发现的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不等于只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参与,教师就没事。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此时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

小组合作学习在展示交流的环节,不能因为省时省事,总是请组长发言,这样的话,其余学生倾听得较多,慢慢地就会成为组内的“观众”和“听众”。久而久之,优等生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差的学生越来越差。要针对问题的难易和发言的次数,适当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小组长的组织作用,做到任务分工、合作解决,争取人人都有机会展示,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时,一般都是捆绑式评价,即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也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要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为此,教师应当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对答案,甚至抄袭答案。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独学和对学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商讨。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应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人,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浅谈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论文

任务型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合作,教师通过研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授课对象等创设各种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参与活动来使用所学语言知识并逐步掌握、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构架,从而发展其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则被动地在听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来掌握所学知识。而任务型教学理念则是在教材内容的统摄下,通过设计任务情境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同时,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转而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此外,任务型教学理念中所倡导的活动也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练习,而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完成的,属于交际性的,学习语言除了有助于阅读文章、文献,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沟通交流,任务型教学理念正是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而这也是传统的机械操练型教学所忽视的。

在教材处理方面,任务型教学理念也存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方面,传统教学是对教材的照搬照抄,而在任务型教学理念中,教师会参照教材中的主题和内容设计相对应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习得语言,任务的设计与开展是基于教材内容的,但又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机械式地讲解与传授。总之,任务型教学理念讲求的是语言在任务完成中的自然习得以及语言最终是为交际服务的理念。它的提出为广大的英语教学者尤其是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指明了新的道路。

任务型教学理念法虽然颇受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欢迎,但不适用于所有的外语教学课堂,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缺乏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理念还有其不尽完善的方面。尽管它已经在一些英语课堂被全面或部分地采用,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只能在摸索中前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很难充分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大纲,致使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及选择教材及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无法做到对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估。所有的这些都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第二、任务型教学理念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高。任务型教学理念法以学生为中心。具体体现在任务型教学理念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执行者,这就要求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任务中,大胆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积极操练和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而达到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同时,任务型教学理念活动对教师而言,难度和要求也更大了。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评估者,教师需要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细心而又充分地设计课堂任务,课堂上还要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实施课堂任务。

任务型教学理念理论的成熟要求有一个有效的载体――教材。但是任务型教材的设计又不同于传统的教材设计,其结构与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许多主观与客观因素,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合适的任务。在教材设计中,选择什么样的任务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难度太大的任务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让他们没有信心完成,而难度小的任务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也不会使他们的语言能力有很大提高。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就需要纳入考虑范围。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任务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另外,学校的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也要考虑,否则,这些因素会影响任务的正常实施。

第二、巧妙控制词汇量和词汇难度。材料选择中,需考虑要完成某个任务需要的词汇量和词汇难度。比如,要完成一个口语教学任务,其中涉及的词汇量最好不超过这一特定认知水平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难度,并且所涉及的词汇量也不能过大,否则,学生可能因词汇难度大而完不成任务,因涉及词汇多而无法真正掌握重要词汇的意义与使用方法。

学生间的小组学习合作论文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点阐述了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原则及具体策略。

浅谈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的论文

全球化过程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利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发展的过程,此过程的社会实质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伦理全球化.然而,诸如反全球化浪潮之类的国际现象和国际事件表明,原来作为全球化之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如今正在走向其反面,愈来愈成为全球化的.阻碍力量了;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更其表明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按其固有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了.因此,客观上要求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伦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适应解决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需要,一种新伦理--生态伦理正在形成之中,它有望最终演变为取代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的全球伦理.

作者:周可真zhoukezhen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刊名:伦理学研究pkucssci英文刊名:studiesinethics年,卷(期):“”(2)分类号:b82-051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伦理全球化全球伦理生态伦理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下面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

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爱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较容易解决了。它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要求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就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我区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学生要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会使学生相互之间能够取长补短,这有利班级管理,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每个同学都融入集体中,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产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激发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老师应明确规定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的任务,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带着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各尽其能,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为每个同学提供了学习机会,为发展学生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新知识时,首先学生通过自学,如有疑问,然后在学习小组里面进行互学,有利于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这样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有人通过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极为深刻,长时间内不会忘记。

总之,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浅谈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论文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技能。任务型教学恰好体现了这一要求,它代替了单纯的语言知识“接受式”,尤其是任务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地体现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教学中的互动方式,而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因为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和发展学习策略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学会与他人合作,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堂活动方式。合作学习策略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后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设计和提供大量合作型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分享知识和成功的快乐,而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的课堂是由理解、沟通、主动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其中主动参与、沟通和互动的最佳方式则是合作学习。只有将这些动态的因素综合起来形成合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陈旧做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类型。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设计和提供大量合作型的语言活动来完成。这一活动必须有两人或多人参与,带有竞赛性质。据其特点可分为合作式和合成式两种。

合作式的特点是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信息,却会对此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强调的.是观点的磋商和讲明理由,成果的形式是solvetheproblem。

合成式的特点是各人拥有不同的却是很重要的信息,有意设置“信息沟”是为了引起语言意义上的交流,即要将各人的信息汇集之后方能有成果,其方式往往是完成一幅图,重构一个故事,对照两幅图画的差异度。

无论哪一种活动方式都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需要相互信赖、相互帮助、激励互动。

三、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信息互动,要求遵循的是实践性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团结协作的原则、探究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团结组员进行分析和处理问题。活动中学生积极用眼、用耳、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直接体验,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的基本策略是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达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因此教师应给班级分小组,注重成员的性别、性格、兴趣、能力、智力的搭配,力求均衡。还应给出目标,教师应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自己所担当的角色,明确小组的合作计划。并能让学生明确分工,知道自己的职责,在组长的带动下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搜集资料,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讨论问题,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合作学习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不论是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是以前的传统模式,都要求我们老师建造一个高效课堂。我们倡导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找出新课中的问题,小组内进行筛选这些问题。最终把这些问题交到老师手里。老师进行整合最终确定六个任务。

二、组内交流。

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任务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展示在各自的小黑板上(限时)。

三、展示点评。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任务,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

四、当堂检测。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如果时间实在来不及可以把这部分放在课下,让学生以小纸条的形式写出答案,教师进行批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论文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他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语言学习的任务是只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未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任务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的主体是话题,“任务”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指导以此为前提;

3.任务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话题的设计要让学生感兴趣;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任务的设计要有开放性、答案有多维性。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具有层次性。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进行拓展学习,让程度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发展其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5.任务的设置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人,形成阶梯形的任务链。

6.同时活动要注意跨学科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艺术感受得到综合的发展。

任务的.设置就是使学生在做中学。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习得语言。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和支持学生完成任务,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由师道尊严,教师一言堂向师生合作的模式转换。学生所完成的任务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愿望,由于有这种愿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点,还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和自主化。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获得了更多的口语训练机会。

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适当地铺设小台阶,也就是阶梯性的任务链。

浅谈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的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伦理学视闲下的合作学习研究,旨在通过对合作学习伦理品性的分析彰显其伦理价值。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它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合作学习的关注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个体”的发展,从“方法”的运用转向对“目的”的思考。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许多问题随之产生。本文尝试在伦理学的语境下审视合作学习,以期发现解决问题的一条“林中路”。

为什么要从伦理学的视角来透视合作学习?换句话说,对合作学习的关注为什么要以道德为切入点展开?从伦理学的视闽来研究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又是什么?这样一种追问可以使我们更接近于以一种哲学的方式来反省该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伦理的审视:一种必要的研究视角。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大约在18世纪初,英国传教士a.贝尔和j.兰卡斯特广泛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19世纪,合作学习观念传到美国,在教育家f.帕克()和j.杜威()的积极倡导下,合作学习教学法兴盛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合作教学法由于公立学校的发展在美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理论在约翰逊兄弟和r.e.斯莱文以及s.沙伦等学者的推动下中道复兴,原有的合作学习理论迅速发展成为一系列更系统、更成熟的原理与策略,对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种在原有理论与方法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性与合理性改进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这种改进的努力符合了当时学校对合作学习的期望,并因此在实践中得到学校及教师的认可。合作学习作为教学领域内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出现在伦理学的应用及理性思考之中,教育(应用)伦理学的实践品性决定了合作学习的伦理研究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幽深殿堂之中,而必须在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之中对其原有理论进行有效性与合理性的改进。“应用伦理学”与“应用研究”的共通性使得两种研究殊途同归,这样,伦理学视闽内的合作学习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此外,20世纪60年代重新兴起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是由一些具有社会心理学背景的研究者推动的。因此,当前合作学习的理论视角不论来自群体动力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还是动机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认知精制理论,大都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但是,当心理学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止步于理论基础需要的基本参照、策略模式提供的心理依据、个体行为的实施动机及其必需的心理前提时,伦理学则要进一步探究合作行为所依据的原则、衡量行为的标准或尺度;当学生个体利益与小组利益冲突时,应如何处理“群已关系”:合作学习所追寻的价值目标意味着什么;在特定的理想或标准之下,教师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是“不道德”的……合作学习研究就是力图在伦理视域下提出和解答这样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所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透视合作学习研究并不是要否定或摒弃先前的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合作学习研究成果,而更多的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对之进行一种丰富性的补充。

2生活的语境:一种基于课堂的有益拓展。

社会心理学对于合作性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约翰逊兄弟在明尼苏达大学创立覆盖北美和许多国家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基地―合作学习中心为代表。r.e.斯莱文设想:“应该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纳入整个学校的运行轨道中。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一般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全面合作。”可以说,r.e.斯莱文为合作学习从课堂向生活延伸在理论上迈出了第一步。十年后,约翰逊兄弟将r.e.斯莱文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在《领导合作型学校》一书中,他们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纳入到整个学校的运行轨道,在实践中实现了合作学习基于课堂又超越课堂、走向学校的尝试。但是,约翰逊兄弟的努力没有跨越学校的语境,r.e.斯莱文理论上所设想的将合作学习原则纳入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理论创建与实践尝试也因此留给了现在的合作学习研究工作者。或许,伦理学视闽内的合作学习研究正是一种基于“课堂”合作研究基础上的必要拓展。

合作学习的研究必须也必然要超越课堂甚至学校。因为伦理学的研究使命不仅仅是通过合作使学生习得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更主要的是要以更合乎人性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与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培养个体的道德品性,因为“技能的获得只能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类型的活动中体现出来,而拥有德性的个体可以在生活中‘整体’的表现出来,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行为表现”。这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使每一个人都诚挚地融合到整体的人类精神中去,也就是进入人类完整的文化之中,合作的品质必须也必然在这种完整的文化中形成。这样,对伦理价值的追求使得合作学习从教学方式变为以寻求合作品质为目的的一种生活方式。仅仅把合作学习看作教学方式的教师与视合作学习为生活方式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前者的课堂中,合作小组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的态度和氛围并没有形成,课堂中仍然充满着竞争,充满着对别人成就的嫉妒和对同伴学业失败的幸灾乐祸。而在后者的课堂中,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在伦理的语境中,生活世界是“背景知识的整体论”,包括文化、社会秩序和个性结构3个要素。生活世界的概念表明,任何规范的应用都是生活世界里事件的一个构成因素,同时,对于现实中伦理生活的考察也应从生活世界的整体上来把握。这就意味着对合作学习的伦理反思与建构要从我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现状以及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因素来综合考虑。

在国外合作学习理论中,每一种方法的表现形式及其侧重点都彼此不同,但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总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关注主要集中于学生、小组、学校、教师,而较少关注家庭、父母。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制度化或规范化的表现形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性因素较低。这与西方教育观念的伦理根源有关,它延续了古希腊人的“德性内成”与“德行外达”的观念,从一开始就缺少亲情人伦的道德关切,即便涉及到,也只是作为个人感情和心理展现的中介或者成为表现个人某种特殊美德的叙述语境,体现的是“自然人伦”或“亲亲人伦”。面对这种传统伦理文化的积淀,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如果说自然科学理论有共同的文化普遍适应性,那么教学理论则有着很强的文化制约性。作为教学认识活动主体的教学理论家一开始就处于既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他们往往被这一环境中的特定传统伦理文化所包容,传统伦理文化的强大辐射力会通过某种教育模式和社会认知交往模式潜移默化地使包容其中的教学理论将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习惯等内化积淀下来,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此为基础,开始他们的教学认识活动,形成教学理论不同的文化倾向。所以,在国外合作学习理论中不证自明的前提性条件,在我国却不一定适用:而在我国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因素却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在伦理的视域中建构合作学习,意味着要从本民族的伦理文化情境中审视合作学习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同时,生活的整体性将合作视为一种不同于其他工具性意义的生活方式,这种目的性意义使得合作学习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展:合作既然是在生活的整体性中存在的,那么其实施的域境就不应局限于课堂甚或学校,家庭、社区等丰富的社会资源都可以施展其作用和优势;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法定负责人”,包括师师合作在内的全员合作是保障学生整体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根据科目的性质及学习方式的需要衍生出“合作一教授学习”“合作一掌握学习”“合作一探究学习”等不同的形式,亦应根据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层次和不同需要而有所侧重,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时段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位也应有所不同……总之,从伦理的角度对合作学习本身的价值加以分析与澄清,完善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从整体上寻求合作学习的伦理精神与其所要彰显的伦理意蕴,可以使一个好的教学理论不仅能发挥指导实践即告诉教师怎么做的功能,而且能提高教师看待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增强教育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与反思能力。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行动选择或做出某种决定都是由一定的伦理标准来决定的,我们期望通过对合作学习的伦理审视使教师明白:“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这意味着其他方式、手段、策略及模式的研究都应该服务于此;意味着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意味着要求学生能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合作学习的关注从“知识”的传授转向“个体”的发展,从“方法”的运用转向对“目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