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秋节(专业14篇)

小编: 薇儿

优秀作文不仅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而且语言得体,表达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欣赏这些优秀作文,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我国传统文化作文

昨天下午第三节课,老师在黑板了用彩色粉笔写了六个大字,那就是走进传统文化。首先老师让第二组上台表演。

第二组的组长上台后,说道:“我们是传统文化小组,下面请我们组的刘欣雨、徐子君和我给大家背一段《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后是一阵清脆的声音。()接着是第三组,第一组,第四组……开始的时候,我还很轻松,可后来我每看一个节目,心就怦怦跳几下,因为我感觉,时间的巨人正一步步向我逼近。我的心不时地提醒自己:快要到我们组了,组长一定会第一挑我的,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啊!终于到我们组了。果然不出我所料,组长段明英说道:“我们是中华美食小组,下面有请许琼文为大家讲松花蛋的来历”。

我被组长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她干嘛不先挑别人,干嘛非先挑我,为什么时候我们一组总是我最倒霉?可是我也没有办法呀!只好厚着脸皮上台了。上台后,我结结巴巴说道:“松花蛋营养丰富……嗯……美味这时我才发现,这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我终于讲完了,我急忙跑下讲台,回到座位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拍着胸脯说:“我终于熬过来了。”这时候我发现,我少了一句话:松花蛋由鸭蛋加工而成。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作文

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最期盼的日子,因为那天是我最喜欢的中秋节。

每到那时,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会一起到阳台上吃月饼、赏月。大家静静的望着天空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这时,一朵云轻轻的飘过来,把月亮给遮住了,这时的月亮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害羞的躲在那片“轻纱”后面。过了一会儿,云散了,月亮又像一个调皮的小女孩,时隐时现,跟我们捉迷藏呢!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我仔细的瞅了瞅月亮,它上面的“黑斑”还真像嫦娥一样正急切的看着人间,希望找到她心爱的伴侣呢!

过中秋节对于那些爱吃月饼的同学无疑是一件快事,月饼的馅儿有很多种,比如:豆沙馅儿、蛋黄馅儿、杏仁馅儿、果脯馅儿等等,让人回味无穷。

中秋节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节日,它象征着幸福、团圆与美满,在这一天普天下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心都想着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祖国妈妈,我衷心的祝愿天下人都能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文档为doc格式。

中秋节传统文化的作文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是因为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传统文化中秋节作文

今天是我参加“国培计划”(20xx)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学习的第五天,也是中秋节假期的最后一天,由于明天就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中秋节了,所以走在师专的校园里,所有的一切都弥漫着过节的气息。

学校门口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让我们这些在师专学习的国培学员们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自己家中的亲人。餐厅旁边的小摊上,开始零售的盒装月饼,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中秋过节的气息;教室里,年轻的男男女女在精心布置着,准备晚上的中秋节联欢会;校门口,一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提着自己的大包小包,准备上车,驶向自己梦寐以求的温暖的小家。

来到教室,也许是由于明天要过节的缘故吧,学员们的脸上露出一丝喜悦的神色,互相交谈着回家给孩子和家人带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在他们的课桌旁,放着早已经收拾好的行李,只等着放学的铃声一响,就归心似箭般地回到已经离别了一周的家中,正在这时候,大家的手机上收到了班主任韩老师发来的短信,在祝福我们双节快乐的同时,告诉我们由于路远的学员要回家过节,下午的课程安排取消,这个喜讯让我们这些成人也欢呼雀跃了好一阵子。

终于熬到放学了,我们顾不上吃中午饭,就提着行李向公交站牌走去,此时此刻,中秋节回家团圆的信念就成了我们的精神食粮。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王维的那两句著名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也许是我们中国人的共性吧!

最后,祝愿全体学员和老师旅途愉快!合家团圆!和家人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秋节!

我国传统文化作文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啦!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庆贺。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个小孩在玩耍……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戏剧等等。怎么样,我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呀!

中秋节传统文化作文

中秋快要到了,每年我最期待的就是中秋,因为中秋有很多我喜欢的东西,我喜欢的月亮,我喜欢的月饼,我喜欢的团团圆圆。

中秋节最特别的当然就是月亮了,这个时侯的月亮又圆又亮,像个大玉盘。

今天中秋,吃过晚饭后,我特意早早地到附近的一个草坪上席地而坐,等待着月亮的出现。半个小时过去后,在墨蓝墨蓝的夜空,有几颗星星正调皮地眨着眼睛,深绿色的山岗,在宽阔夜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绮丽巍峨。转眼间,山背后出现了一道亮光,是什么呢?原来是月亮从山后面在偷看我呢!

过了一会儿,月亮露出了小半边脸,好像小船倒扣在山顶上,又好像一盏电灯,把可怕的夜空照得色彩缤纷。接着,月亮的肩上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慢慢地爬了出来。最后,它用尽全身力气,终于跳出了高山。刹那间,似大玉盘的月亮洒下了皎洁的月光,顿时,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薄纱,而蓝色的夜空此时变得一片浅蓝,好浅好浅。啊!此时,我真觉得这个世界好恬静、好柔美!

当我对这个月亮赞叹不已的时候,一朵乌云遮住了月亮。于是,那美好的一切又暗了下来。然而,月亮却不甘示弱,仍然放射着光亮,给乌云镶上了一道亮光。一阵风吹来,乌云只好飘到一边去了,银光又照亮了整个小村。

在月光的陪伴下,我坐了好久好久。在回去的路上,我的脑子里还浮现着那被黑云遮住忽明忽暗的月亮,它尚且能坚持着自己的努力,那我们呢,有些人在学业上碰到了一些挫折,就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但有些人却克服了这些困难和挫折,在新的道路上又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我顿时明白了人要敢于奋斗、坚持努力。

文档为doc格式。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解说

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事象不断丰富,在中国人民的时间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今年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一起被列为保护项目,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中秋节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北京地区明清两代摆放拟人化的泥塑兔爷儿,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了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聚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知恩必报”。“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秋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就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现代的科学技术三者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节日民俗事象,让中秋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把人们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增强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美在中秋!

传统文化中秋节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日,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一切圆满!

中秋节传统文化演讲稿

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__,中秋马上就到了,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自古以来中秋节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会想到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朋友,希望能够像月亮一样团团圆圆,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应该抱着一个感恩的心态,不管身在何方,我们应该给家人,朋友们送上问候,这也是代表着自己深深的思念。

亲情是我们社会关系当中最特殊的一种感情,随着我们现在一天天的成长,在学校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多了,其实和家人的相处时间在慢慢的变少,同时在这个时候还是应该和家人们相处在一起,交流感情,中秋节这一天也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我们给父母送上一句问候是非常合适的,让父母感受到来自的我们的温暖,所有说中秋节我们应该要用一个的感恩心去对待,对家人,对朋友传递我们深深的思念和感激,此刻我面对大家,其实内心也是非常的紧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或许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应该尽力去做到圆满,这也是不让自己留下什么遗憾,这非常的关键,和大家相处的过程当中我感觉非常的好,我也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在这一点上面是毋庸置疑的。

马上就到农历八月十五了,其实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很多,我们都是从小听到现在,这些故事背后都是我们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也应该跟进步伐,一样有这样的心态,向往美好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美满都是自己争取的,包括家庭幸福美满,我知道大家都是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在这方面更加应该要认识到这一点,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同学们都能够在以后工作顺利,学习的顺利,去找到自己的方向,保持好的态度,认真的`去做好分内的事情,中秋佳节到,放假之后和家人们一起团聚,培养感情,不久之后中秋之月照亮夜空,让我们抱着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顺利,学习进步,未来更多的是我们。

中秋将至,让我们度过一个美好中秋之夜,抱着一个感恩的心态,感恩周围的每一个亲朋好友,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以后回报学校和父母,最后预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传统文化作文写中秋节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它又叫“月圆节”,顾名思义也就是月亮最圆的一天。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春节、元宵节等等,中秋节只是其中之一。其实,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座文化的宝库,里面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去了解它们吧,你不仅会获取更多知识,而且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你喜欢过中秋吗,你知道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

诗词。

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

谜语。

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二、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三、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

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中秋节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一节日的诞生源于古人对太阳与月亮的敬仰和崇拜,同时也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通过参与和体验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活动,我深深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

在中秋节来临的前夕,我先是参与了制作传统月饼的活动。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食品,一直以来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制作月饼的过程十分繁琐,需要将各种食材精心搭配并制作出不同的馅料和形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传统的制作技巧,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对细节的重视和艺术的追求。而品尝自己亲手制作出的月饼时,更能感受到中秋节的团圆与喜庆,令人陶醉。

其次,中秋节的传统嫦娥奔月传说也是我深深为之着迷的地方。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神话故事,讲述了嫦娥为了不被尘世的琐事所困扰,而选择了奔向月宫的故事。每到中秋节,我会沉浸在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中,想象着嫦娥在明亮的月光下翩翩起舞。这个故事不仅蕴含了对浪漫和梦想的追求,更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思考这个神话故事,我深感中华民族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此外,中秋节的传统活动还包括赏月和点灯笼。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表达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每当到了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点起灯笼,欣赏美丽的月亮。在城市的霓虹灯下,亲手点亮的红灯笼仿佛是一颗颗闪烁的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而赏月时,我也会默默地祝福远在异乡的家人和朋友,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情谊和血脉相连的深情厚意。

最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诸多的民俗游戏上。在中秋节的晚上,我曾参加过一次传统的陆地捉月亮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在夜晚分成两队,扛起一张大网去追赶月亮,并且只能用手指点亮。这项有趣的游戏开启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玩耍中,我不禁想到,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人和孩子们的娱乐需求,更是传承扣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秋节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秋节传统文化的深入体验使我发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这些传统活动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和传承。而通过参与和体验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我不仅收获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感受到了中秋节带给我的情感和思想的震撼。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深深明白了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并愿意将其传承下去。从制作月饼到游戏,中秋节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传统,也更加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古人对“伏”的界定是:以“夏至”为起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各十天,叫做“三伏天”,时间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因此,从夏至开始,“消夏避伏”的风气就逐渐兴起了。

在北方,“夏至”之后,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从周代开始,历朝沿用。

夏至习俗: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夏至习俗:百姓盛行吃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老北京夏至最爱炸酱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自制炸酱面老北京的最爱。

夏至这天,在社区里的面食店,手擀面、鲜切面销量都会上涨。普通老百姓,夏天更多的还是愿意吃自家做的手擀面、抻面。老北京人吃面可是有讲究,要说花样那就更多啦。面条煮熟后用凉水一过,调上炸好的酱,讲究点的拌上黄瓜丝、水萝卜丝、黄豆芽,再就两瓣蒜,嘿,这老北京炸酱面吃起来那叫一个香!或者,用芝麻酱、花椒油、老陈醋那么一拌,就是麻酱拌面,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此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版:中秋节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即是“天人合一”,因此,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首先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并不仅仅限于我们今天讲得最多的环境保护论者的论调。诚然,从字面意义上来将,“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现今最流行的观点。可是,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仅仅归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停留于环境保护的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这里的“天”除包含人以外的自然界,更多的指的是人的自然性和任何其他事物的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里面去寻求答案。在《老子》里,人的最佳状态其实就是“天人合一”,人要脱离自己的身体局限性和知识局限性,甚至完全脱离智慧,回归到人的最初本原状态,回归到自然的野蛮人的`状态,因为野蛮人虽然没有理性,但野蛮人也没有任何除保持自身生存的其他欲望,人如果能够达到饿则食、寒则衣,一切事物皆按其自然规律来处理,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世界如果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也就不会有过多的矛盾,如果人不将自己所谓的理性思维加诸于自身,加诸于外界,则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达到幸福的状态,世界也自然会按照它固有的最佳规律运行。

但是,很显然的,中国哲学里面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状态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便产生了儒家中退而求其次的“礼”。“礼”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基础,“礼”是一切社会秩序的总括。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用以判断一切是非的主要标准。“礼”是“仁”、“孝”、“忠”、“恕”、“中庸”、等儒家核心思想的标准,“礼“也是治国、法律、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等一切具体事物的标准,“礼”也是史学、诗歌、音乐等的标准,“礼”更是衣、食、住、行的标准。“礼”的重要性,远甚于国家法律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之所以被说成是伦理社会,就是因为“礼”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伦理道德对于中国人的压力其实远大于法律的压力。

“礼”后来被宋明理学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上的桎梏,使人们对“礼”的含义认识产生歪曲,实际上,屏除“礼”中所含的一些不符合现代意义的内容,如男女授受不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礼”更多的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礼”的含义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中国社会的一切秩序都可以用“礼”来衡量。但是,在如此多的“礼”中,“孝”应该是最重要的“礼”。此前已有诸多学者在论及中国社会时,将中国社会概括为一“孝”的社会,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一种“孝”的文化。的确,“孝”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要远远高与其他伦理道德信条。原因就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种农业宗法制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家族制的统治。父子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君王则是凌驾于万民之上的“父”,人民都是他的“子民”,君王与人民构成最高一级的父子关系。在很多时候,“孝”成为束缚青年人的家族法、精神枷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特别是在近代以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客观的说,“孝”曾有力的维护了中国社会的秩序,“孝”虽是农业宗法社会的产物,但他放在今天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今天我们谈到“孝”,自然应该剔除其中包含的“孝”君思想,回到其最本原的意义--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孝”。

“忠”是“礼”中包含的又一重要部分,《论语》中对“忠”的解释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忠”的意义也非常广泛,对君主要忠心,对朋友要忠诚,对人要忠厚,对事要忠实。“忠”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非常巨大,但“忠”在封建社会更多的局限在中军的狭窄范围里,所以“精忠报国”的岳飞在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条件下仍然死守着他的忠君信条。但是“忠”在更多时候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中国国土广阔,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割据局面,但是,无论如何,人们对所谓的正统王室都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忠心。任何一个朝代在走向统一后,统治者都立即强化对其个人的绝对忠心。这是保持其统治秩序稳固性的向心力除了这种对君主的“忠”外,中国人对人对事的“忠”,的确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守信义、重承诺。所以有朋友间的肝胆相照,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年,但基本上处于一种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自春秋战国后,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景象就不复出现,特别是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传统文化就几乎只剩下儒家一支独秀了。缺少了学术争鸣的儒家,把自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做一些修修补补和无性繁殖的工作,顽固的坚守着闭塞状态,越来越与社会的近代化不能适应,终于在近代被新文化运动彻底打倒,造成了它在近代的断裂与失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与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危机促使国人在反思中将矛头对准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正式揭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不幸的是,包括“忠”“孝”“仁”“义”“天人合一”“中庸”等精华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不分清红皂白的遭到了彻底打倒。郭齐勇先生在论述这一段历史时,曾痛心的反思:“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如此彻底的摒弃传统……”“以至于今天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者,已不复晓知孔孟老庄、程朱陆王”。

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断裂,是中华民族的魂的失落,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在朝夕万变的世界浪潮中,我们只能回归到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本原,去重新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才不至于在现今这场世界剧变中丢掉民族的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可以拿来发扬光大,作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如“天人合一”“入则孝、出则第”“中庸之道”等思想,对于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对于指导人生、提高精神生活,对于防止工业社会泯失人的具体存在、妨碍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人性的异化和人的困惑与疏离,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正处于一个重拾和重整的阶段。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恢复她原有的光彩与魅力。这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在激变的世界中保住自身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