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精选20篇)

小编: 笔尘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写作风格的运用,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浅谈物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本文主要概述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并基于新经济提出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也不断发展改变,新经济的提出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有应对新经济形式制定出符合我国现状的经济发展策略,才能够使我国保持稳定的发展。

而在我国经济中农村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新经济提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进步。

1、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概述。

1.1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目前主要将其概念分为三个层次,即美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变革、技术变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经济增长绩效;与信息通讯技术相关的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上信息技术革命,产生的龙头为高新科技产业的经济就是新经济。

1.2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在新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各个地区都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新经济对其产生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国家农场主经济具有信息化武装水平、组织化程度、技术集约化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有效的应对新经济的影响。

2、基于新经济提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建立新的多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边际成本递减是新经济的特性之一,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是唯一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方法,但是在新经济中时效经济、差异经济等代替了这种规模经济。

在我国农村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相同的资源优势等。

若是在农村不同的地区采用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将很难与新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在新经济下,我国农村经济可以财务微型特区经济模式、梯度经济模式。

微型特区经济模式与我国经济特区相类似,但是却与其不同,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具体指对农村当地的一、二个优势项目进行主抓,将其视为自身的主要卖点,并对这些产业进行集中发展,以此来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借鉴“硅谷”、好莱坞、我国的周庄等发展,可以看出有一、二个具有较强的带动力的企业就可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人员优势、景观优势等,若是采用高新科技、网络技术等对其进行大力挖掘,使农村地区形成独具一格的经济,建立微型经济特区,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梯度经济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等不同的农村使用与其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经济模式,从经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我国农村地区分为三大梯田,即西部、内地、沿海。

而且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现象。

所以在发达地区可以集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其科研教育、经营环境、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转移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内地,不仅能够推动内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目的。

2.2建立新的农村基层组织。

在新经济下,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小政府、大社会”,需要精干高效,充分发挥引导农村经济活动的作用,服务于农民的经济行为,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轻松的环境,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使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2.3建立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面对新经济发展,适应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农村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平台,合理的应对信息技术、新经济,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

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的功能,采取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服务手段,使所有的农户之间能够有效的流通信息,才能够有效的将这一矛盾进行缓解。

应对新经济所建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主要有: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将其主导产业设置为具有优势的品种,建立地方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急需针对新经济制定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策略,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健康有序的推进水利建设更好的前进,基于此,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实的阐释,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推进其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科学措施,以供参考。

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与深入,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不仅仅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更是因为水利工程关系到民生发展。

因此,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一定要特别关注的课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水利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赶超国际上的发达地区,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特别是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完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最终达到更高水平,推进我国水利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一般我们说到经济,就会想到国民经济,而水利工程经济建设与发展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

从概念上分析,水利工程经济主要是要以水利工程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勘查以及施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水利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与进步,进而为国家建设以及经济民生服务,这是发展水利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水利经济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其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本体,在此基础上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等等都属于水利经济建设范畴,水利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关乎我国民生生计的大事,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水利工程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做好水利经济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内容,故此,水利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在未来的几年中给予科学规划,使其更好的推进我国生态水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政府政策的大力督导下,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水利经济建设已经较过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水利建设是一项相对规模比较庞大的项目,因此在经营管理以及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就给今后的水利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把控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给予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的推进水利经济建设朝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三、科学发展有效策略研究。

1.做好统筹,全面协调。

统筹规划对于水利经济建设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属于规模相对比较庞大的体系,因此涉及部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也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对水利建设规划与协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上级政策,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及帮助,对于相对较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更好的推进其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水利经济建设的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

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改革措施是当前水利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按照政府的明确指示,并且在政府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摆脱盲目竞争,提高水利建设过程中职能业务的有目标开展,特别是要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部整改工作,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的资源浪费情况,更好的确保水利企业及单位的既定经济效益的获得。

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良性的竞争,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示下,全面有序的开展各项符合市场的经济活动,加大对于外部资金的吸引,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必要的政府补贴,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益,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健康有序的推进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壮大。

3.进一步完善管理及监督机制。

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问题产生势必会影响到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管理与监督机制在此情况下发挥作用,强化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资金去向的监管,并且根据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企业以及单位有力的政策及资金帮助,最终推进水利经济建设能够更加顺畅的开展。

4.全面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一定不能够忽视工作人员的力量,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能够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的业务培新,同时加强对于项目科研的投入力度,让工作人员能够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项目创新,进而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力量。

四、结语。

为此,在今后的水利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还要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给予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经济建设朝向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迈进,为更加快速的与国际水利建设发展态势接轨做出重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发展水利经济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1).

[2]马忠军.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快速发展几点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5(11).

[3]王青.基于有效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

作者:王婷李俊单位:宜兴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水利经济提高。

因此如何对水利工程进行改良,实现高效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成为当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事情。

本文就是对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途径。

在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水利经济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我国也一直都十分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水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对比从前,水利企业无论是从企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的储备以及科学技术的引进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我国水利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障碍铲除掉,才能够促进地方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性。

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离开水就无法生存。

与此同时,水更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实现其增值功能,例如水产养殖、水利工程建设等都是通过水来获得经济效益。

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较为重视水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而忽视水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导致我国的水利行业发展比较缓慢。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须资源,我们对于水资源既要进行保护又要对其进行可持续利用,将水资源的经济功能发挥出来。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很不到位。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本文主要概述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并基于新经济提出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也不断发展改变,新经济的提出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有应对新经济形式制定出符合我国现状的经济发展策略,才能够使我国保持稳定的发展。

而在我国经济中农村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新经济提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进步。

1、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概述。

1.1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目前主要将其概念分为三个层次,即美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变革、技术变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经济增长绩效;与信息通讯技术相关的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上信息技术革命,产生的龙头为高新科技产业的经济就是新经济。

1.2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在新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各个地区都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新经济对其产生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国家农场主经济具有信息化武装水平、组织化程度、技术集约化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有效的应对新经济的影响。

边际成本递减是新经济的特性之一,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是唯一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方法,但是在新经济中时效经济、差异经济等代替了这种规模经济。

在我国农村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相同的资源优势等。

若是在农村不同的地区采用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将很难与新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在新经济下,我国农村经济可以财务微型特区经济模式、梯度经济模式。

微型特区经济模式与我国经济特区相类似,但是却与其不同,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具体指对农村当地的一、二个优势项目进行主抓,将其视为自身的主要卖点,并对这些产业进行集中发展,以此来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借鉴“硅谷”、好莱坞、我国的周庄等发展,可以看出有一、二个具有较强的带动力的企业就可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人员优势、景观优势等,若是采用高新科技、网络技术等对其进行大力挖掘,使农村地区形成独具一格的经济,建立微型经济特区,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梯度经济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等不同的农村使用与其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经济模式,从经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我国农村地区分为三大梯田,即西部、内地、沿海。

而且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现象。

所以在发达地区可以集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其科研教育、经营环境、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转移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内地,不仅能够推动内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目的。

2.2建立新的农村基层组织。

在新经济下,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小政府、大社会”,需要精干高效,充分发挥引导农村经济活动的作用,服务于农民的经济行为,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轻松的环境,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使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2.3建立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面对新经济发展,适应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农村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平台,合理的应对信息技术、新经济,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

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的功能,采取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服务手段,使所有的农户之间能够有效的流通信息,才能够有效的将这一矛盾进行缓解。

应对新经济所建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主要有: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将其主导产业设置为具有优势的品种,建立地方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急需针对新经济制定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策略,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张玲祥.新经济时代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01)。

[2]温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11)。

[3]丁冬.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j].农业考古,(03)。

[4]党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02)。

[5]曾思阳.新经济发展方式下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d].集美大学,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此相应的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落后的地位,农民的负担过重,许多农村选择外出务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减负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村减负问题的探究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农民减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农民减负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事件,对农村经济建设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是农民和谐美好生活的开始,政府部门要充分重视并帮助农民减负,使得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有意义,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为农业经济做出贡献,进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发展。

只有真正做到农民减负,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民无需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1]。

2农民减负问题的现状。

2.1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的质量较低,出现产品过剩的现象,造成了农民无法获得高的利润,农民的经济收入仍然较低,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同时,我国的农村管理体系不健全,领导的服务意识较差,税收政策不科学,无法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农民承担了过重的财政压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即使从事了一些其他行业,增加的收入也相对较差[2]。

2.2农民负担过重的不利影响。

农民负担过重不仅影响了农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隐患,使得农民丧失了对农业经济的信任,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弱化了农民农业投资的能力,造成了农业投入的大幅度降低,形成了恶性循环[3]。

3加强农民减负力度加强农民减负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推进农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不仅是为了保障农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还能够有效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农民减负的落实中有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农民委员会及乡级政府中存在许多贪腐贿赂、违法乱纪的现象,造成了农村负担的过重,农民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显得为重要。

通过实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加大了广大农民的力量,使得农民团结起来,农民能够实行自己的权利,监督领导的工作,公开政府财务信息,减少了乱收费的`现象。

3.2制定农村减负政策。

税收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制定有力于农村减负的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收入主要就是来源于农业税收,减免农业税,农民的经济收入将随之提高,进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现了农民的减负。

4结语。

建设现代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导致农民的收入增产缓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减负力度,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239.

[2]时圣柱.浅谈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4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的能源管控结构已经成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只有建构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项目管控机制,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落实能源的均衡发展目标。本文从金融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运行现状分析入手,简要阐释了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制约因素,并讨论了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对策,旨在为运营金融发展项目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自20英国首度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环保的经营发展理念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利用更少的能源,减轻污染,实现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低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金融需求进行集中处理,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

1.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领导水平地方政府在建立相关管理条款的过程中,针对节能降耗专门设置相应的指挥部,深度贯落实协调机制,确保节能项目在领导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实现有效的传递。例如,山东省菏泽地方政府还针对低碳经济结构下发了相应文件,为《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书》。

2.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考核力度地区在处理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也能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评比机制,确保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能建立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模型,实现节能考核项目的有序运行,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相关政府以及企业节能考核体系的完整度,切实维护节能减排项目的有序运行,从而积极推进各种低碳项目的落实情况。

3.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完善结构要求地方政府在运行低碳环保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对于低碳经济结构的认知程度,也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规划,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的有效性,进一步升级管控模型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体改造项目的有效性,也要集中完善技改项目,投资结构以及新产品开发项目都要有序推进,从而确保整体运维操作结构贴合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经济条件。

在金融机构建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其进行集中探讨。一方面,要集中强化低碳金融管理制度,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能发挥其实际作用,并且进一步践行环保要求,将环境保护项目落实在信贷资金机制的全过程,建构动态化的管控层级结构以及监测机制,保证分析项目能贴合实际需求,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低碳带框的绿色通道,确保经济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综合维护。

人民银行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切实有效的项目管控层级结构,进一步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并且要针对具体问题集中强化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关系,确保利用不同组织形式和金融结构的有效融合,集中搭建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发展结构滞后。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低碳市场和经济结构的监理水平,要从管控要求和管理层级模型进行集中处理,而在2008年到,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都已经和能源交易机构建立相应的合作,并且和国际一些大型交易机构建立了互动平台。但是,多数交易平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实际运行项目的维护和监督管控力度,碳交易项目缺乏实质性效果,截至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仅为2300个,加之交易市场内部节能减排项目的运作结构和服务项目较为分散。

(二)市场参与积极性滞后。

一些企业在参与低碳经济项目时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积极性不符合实际需求,且金融机构不能对相关项目进行集中处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中,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并不健全,相应的中介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并不能有效消化大规模的项目运行结构,金融项目分析机制和交易风险也较为明显。

(三)市场服务结构发展滞后。

市场对于低碳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以及项目运作模式的认知较为落后,整体风险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也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在经验借鉴方面也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集中升级管控项目的研发和推行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

(四)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滞后。

在对低碳经济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相关法规体系较为落后,体系发展模型和审理管理机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体政策约束和激励作用实际效果也并不大,整体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模型相对滞后。

(一)集中完善低碳化市场体系。

在建构市场化低碳运行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需求,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管控运行模型,确保交易平台行之有效,且整体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能贴合实际需求。第一,要结合市场需求建构国内统一的项目交易平台,制定统筹管控的交易标准,结合标准建构有效的交易行为,并且集中整合地方性交易机构的运行功能,切实维护机制和运行机构的整体功能,确保从根本上建构更加多元化、更加多层次的项目处理机制和管控平台,切实维护整体运行模型之间的完整度。第二,要结合实际交易市场,集中完善市场内部的交易市场性功能,建构更加积极的运行模型,充分贴合国际碳交易项目和定价规律,确保能从综合发展的角度对交易机制进行集中审定,只有积极探索交易制度,才能在建立合理化交易价格的同时,切实维护价格杠杆的配置环境,保证资源结构的有序推进。第三,要和国际接轨,建构更加贴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项目运行交易原则,集中培养能与国际市场交易的项目能力,确保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践行国际货币篮子的发展要求。

(二)集中优化社会大众的低碳认知。

要想提升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就要从思想意识和理念层面提升管控效,利用座谈会、电视讲座以及银行信贷财经人员的专题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要提升全社会对于低碳产业的认知水平,积极转变发展思维,集中强化不同管控结构和管理项目对于低碳项目处理能力。另外,在实际管理结构建立过程中,要借助人民银行,将其作为基本的信托基础,建构更加贴合于市场需求的企业碳排放以及环境违法数据库,确保管理明细能被大众认知,且整体管理目标和管理层级结构能贴合实际需求,保证能进一步敦促企业建立环保认知,从外延发展逐渐转变为内涵发展,实现gdp的优化增长,集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三)集中创新低碳服务模式。

相关部门在建构低碳管控模型的过程中,要对服务模式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金融机构要集中把握信贷项目的运行方向,确保对低碳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切实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整体经济结构贴合实际需求,也要对相关运行层级进行进一步引导,从而有效运行管控要求和管理目标性。另外,在碳排放项目处理层级结构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探索,利用多元化项目发展措施推广整体管控要求[6]。例如,相关金融机构能利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形式推进整体项目良性运行,并且保证资金运行结构相对稳定,整体运行模型能在服务领域内发挥其本身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国内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交易能力,从本质上优化低碳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水平。

(四)集中完善相关法规条款。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和发展进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贴合实际市场发展诉求,也要建构更加有效的法规条款,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符合发展需求,保证各项操作措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建立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确保基金结构能有效推广民间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促进清洁能源以及消费技术契合市场实际需求。总之,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法规项目和配套系统,提升措施管控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落实节能降耗项目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浅谈物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流经济在西方国家悄然兴起,满足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物流输送需要。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日渐频繁,国际物流服务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对国家贸易视角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物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的商品出口国,每年有着大量的商品通过物流进行商品贸易。但是,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贸易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待推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商品国际运输,大多委托国际物流企业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自主的国际贸易进步和发展。

1.1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据相关的贸易数据信息显示,我国至外贸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6%,高于世界同期的年增长率,随着外贸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在外贸区域的划分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不仅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着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国家也有着紧密的经济贸易交流,与我国有经济贸易交流的国家已经达到230多个。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组织结构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企业组织结构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经济贸易的往来。

1.2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发展起步晚的特点,在国际的贸易物流市场中没有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国际贸易物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有着诸多贸易物流企业巨头的竞争。在我国,中远洋、中外运、中国邮政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有着一定的市场地位,满足了国际物流贸易运输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还需要较大的进步和努力。

2.1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物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这给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在国际航运巨头的冲击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我国只有一些大型的国有物流企业占据着一定的市场,我国其余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则大多因为规模较小,整体实力较为有限,导致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物流观念较为陈旧的缺点,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物流行业在我国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国内相应的教育体制较为滞后,物流相关专业性人才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这都造成了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性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相关策划管理人员。我国部分国际贸易物流企业也存在观念较为守旧的特点,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的配套功能不完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2.2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网络基础需要得到发展。二是配套的法律体系滞后,我国相关的物流法律法规无法适应发展需要。三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架构复杂,难以协调,不利于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3.1注重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优化物流网络。

在国家贸易的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全局意识,对物流网络进行改进和优化,针对商品制造企业的分布情况进行相应的地理布局。我国的物流企业也需要对加大资金投入,对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客户体验,满足客户的物流运输需要。

3.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物流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应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对物流专业引起重视,注重教学质量,培养相关性人才。物流企业也需要注重对员工的定期培训,注重人才的培养。

3.3构建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

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作为支撑,使我国的物流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应加快构建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规范物流相关业务的进行。另外,对于物流企业在国际商品贸易业务的承揽方面,也需要注重相关操作的规范,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我国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

4结语。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竞争更为激烈,对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注重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创新思维方面的研究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从总体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理论探讨多于具体实践。

目前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过于重视理论探讨、缺少具体实践内容等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应该积极加强研究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探索举措,使研究生在应对现实中的客观情境合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促进自身的积极向上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研究生接受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后发手段。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显示,科学家在30岁左右属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出现了较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需要较早进行评价与选拔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当前关于大学生、研究生方面的创新能力选拔与评价的研究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小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上。另外,少部分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混淆了研究生基本素质与创新素质,从而使人们对创新素质的认识更加模糊,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现象思考多于实证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属于一项系统工程,而且在当今教育背景下,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有限的教育资源,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在培养方向上存在着重现象、缺少实证探究的'现实操作意义,从而造成研究培养方式上的困境,不利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实践与发展。

2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

2.1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首先,应积极促使研究生在头脑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研究生要想在某一研究领域取得一番作为,需要以坚定的专业思想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勤恳专研、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积极地进步、乐观向上的态度,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将读研看作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良好的平台。其次,还要有效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尽管当前一些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术业有专攻,而是为了避开就业的风浪。这就需要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以此激发自身的研究兴趣。因此,研究生应积极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在提升自己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基础上,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从而积极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就是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学术方面的引导、知识的传承以及人格的榜样作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导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因此,首先,应促进导师素质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导师的选拔与评价机制的完善,评选晋升制度应破除权威、论文与近亲的限制,使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进入导师行列中来;其次,还要加强导师制度建设,当前单一导师制方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因此可以采取导师队伍制度,针对研究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导师,或为学生安排理论导师与技术型导师等,促进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导师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大胆提出新问题、积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2.3积极搭建合理的创新平台。

教育部已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拟订了计划方案,而且也提出了要合理搭建教育资源的共享体系。创新平台搭建的具体形式有校内共享平台、校际联合平台以及校企联合平台等。在校内共享平台方面看,将一些校内的重点跨专业、学科的科研成果进行资源共享,从而使研究生在平台中得到知识的充实与能力的训练。而校际联合平台主要是在一些国家性重大项目发挥研究生的积极作用,使研究生能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促进研究生得到更快地成长,并且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结语。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采取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从而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浅谈物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作为经济发展“加速器”的物流产业逐渐成为各个地区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连接各个地区之间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同时带动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加速度,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随着物流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及物流产业的不断创新,实现了物流产业由传统形式向现代模式的跨越,实现了物流产业的信息网络化、仓储现代化、运输体系化、管理信息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反过来随着经济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延长和丰富供应链等,促进县域物流发展。

第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战略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作为挖潜能力、辐射关联能力最强的典型第三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物流产业能够有效的整合生产要素,解决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品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产品的销售配送,解决了农业规模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促使第一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其次,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的集聚效应,现代物流体系的便捷性解决了工业品的传送和销售受地域性的影响,从而为工业企业节约了地租和产品运输成本,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节约了企业物流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归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业不仅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为其他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如电子商务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物流体系的支撑,促进配送、餐饮、酒店等一系列服务业的发展等,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此外,促使从第一、第二产业节约的人力资源、资本等流向第三产业,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物流产业较大的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见图1)。第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市级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乡镇级别经济发展的导向,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物流产业是联系各个层级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制约着各个层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关联度,物流产业的现代化模式打破了传统贸易受地域和行政级别的限制,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实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区域市场对接、协调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图1物流优化产业结构机理第三,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保持区域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而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资源自由流通,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缩短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

(二)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反作用力。

县域物流产业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必定会带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对物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需求,促使供给链增长,必然也会对物流产业发展起到反作用力。第一,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利于物流运营体系完善。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然伴随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是水利设施、保障设施还有公路等一些交通基础设施,而交通基础设施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规划也成为区域发展的目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增加,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也逐渐获得不断完善,满足物流运输在利用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性,利于物流业运营链条的完善,从而形成合理布局、运输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运输功能。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取得进步的同时,开始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尤其在道路方面的建设,山东茌平县也不例外,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较多的资金建设,并将其与经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地域内外的交流和产品流通。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导致物流业的需求增加,加长物流业的供应链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任何经济活动都不会局限于一个区域内进行,因此为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产业的扩张必然带来产品增加,导致资源和产品的流通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张,因此为物流产业提供了业务供给,加长了物流产业的供应链条。区域经济发展,导致区域内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张,因此企业产品数量增加,如茌平县的枣类加工品,其产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对物流业的需求增加,而且产品的销售范围会不断增大,从而在产品外销的同时带来物流产业的新市场拓展,增加该县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快资源自由流通的速度,并拓宽资源自由流通的范围,从而更好发挥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

二、山东茌平县物流业发展状况。

茌平县归属于山东聊城地区,地处鲁西平原,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是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其下辖10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732个行政村。茌平县坚持弘扬敢想、敢干、敢当的“三敢”精神,以大思维确立大目标,以大目标引领大举措,以大举措实现大发展,积极对接聊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基地的目标,实施“2246”产业、园区提升工程(即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两个经济隆起带,培育4个百亿产业,壮大6个特色园区),加速产业升级和重点工业园区发展。茌平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产业中的优势物流的发展。第一,特色的区域性物流基地逐步建立。茌平县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和特色产业突出等优势,规划了郝集、徒骇河、华源、万和通四大物流园区,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明显、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物流基地。第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生成企业的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在货物运输、信息管理、仓储配送等方面为企业物流业务提供客户管理,鼓励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第三,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茌平县立足铝深加工、纺织、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健全了以交通运输企业、邮政物流、新源配送、大型商贸等为龙头的流通网络,带动了区域性物流建设迅速启动。同时,不断加快不同物流节点内部的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截至目前,全县斯太尔级别运输车辆达到6000余辆,年货运量2350万吨,业务范围可直达700多个大、中、小城市,有力保障了1000多家企业对工业资源需求。

茌平物流业的发展保证了当地的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出口和外销,满足当地物流运输的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因此为了保持茌平经济增长,要大力发展物流业,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茌平物流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企业多为区域内产业,缺乏专业组织。由于物流企业缺乏门槛,较多的小企业或个人跻身进入物流企业,导致物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其缺点在于物流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的管理平台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虽然物流业的龙头企业开始进入茌平县,但难以形成供应链为导向的企业合作模式,形式单一、功能薄弱、专业化程度低,业务仅局限于货物运输,没有附加其他增值服务的能力。第二,物流市场缺乏政策指导和约束。由于物流企业是盈利性较强的企业,且其企业扩张的自发性导致物流企业主要依靠市场配置来谋取自身发展,再加上物流市场企业个数多而复杂,使得一些企业存在不正当竞争,导致企业盈利空间和升级空间变小,而且难以形成统一物流平台,使得县域物流的信息交流受到阻碍。因此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政府监控和法律体系,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四、优化县域物流发展的路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物流领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流供给仍不能满足需求,供需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山东茌平县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对物流产业的供给方面的拉动作用,以使得充分发挥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辅以政策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主导地位逐渐由政府转变为市场,市场经济在于资源的自由流通而发挥其调节机制,促进资源从低回报率流向高回报率的产业或配置效率较高的企业,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机制,通过这只“无形”的“手”培育物流业的主体,在物流项目业务、投资、运营、售后等一些列问题中发挥其资源有效配置作用,搭建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平台,引进投资和先进技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物流中心,推进县域内资源整合和外来资源的流入,并辅以政策支持,把握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策导向,根据政府规划方案设计发展物流产业的总体规划,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实现物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打造茌平县的核心竞争力产业。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家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持力度远远不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利国利民。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我国农业尤其重要,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我国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如今形势的紧迫性,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将给我国发展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其他方面经济的发展一旦少了农业的支持,也必将出现大的问题。

所以,加强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增加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与经营也将受到市场活动的调配,方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民到底应该种些什么、养些什么也必将由市场决定,绝不是农民与政府脑门一热就决定的。

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迟缓,农民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效信息的支持,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策略。

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完全不顾市场发展趋势,造成了粮食生产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农民却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

1.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稳定的投入计划,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随机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

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支持不到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修建完成的,这些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1.3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劳动力过剩,城乡户籍差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力流动秩序。

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受制于户籍制度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农村人口也很难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权利,进一步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科技农业。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业创新体制的建设,设立国家级的农业创新基地以及地域性农业创新示范单位。

企业也要增大对于创新型农业发展的投入,国家要加大对于创新型农业生产单位的支持。

加大对于高科技农业的研发力度,实施现代农业高科技项目,争取尽快地获得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重大农业生产成果。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需求,加大对于优良农作物以及禽畜良种的推广,积极进行动植物疾病的防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政府要加大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对于农业科研的经济支持力度。

2.2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要以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高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比重。

增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增大对畜牧业的补贴力度,推广科学的生产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良畜牧业试点单位建设。

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预防,增大基础建设,完善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构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兽医队伍。

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推广优良品种的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保护生态环境。

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业对于国际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

2.3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困难重重。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规划,加大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实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适当调整目前的粮食直补标准,增大对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行综合性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调整农业生产,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准则,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金融体制,确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放弃地域思想,开展跨区域、多要素、多形式的资源共享,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

2.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

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增大这些对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加农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配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通信水平,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机械化水平高、信息化范围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引导国外投资商多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坚决打击环境污染的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健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3结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智卓.中国农业经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04)。

[2]纪礼陈.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04)。

浅谈物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为适应“新常态”,农村经济主管部门应该推出成本低、覆盖面广且具有创新性的特色服务,积极迎接时代挑战。

在宏观调控上,地方政府也要积极主动地给予扶持,促进其发展和不断壮大,努力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关键词]农村经济;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体现,它表现为成本低、可持续和效率高。

首先,进入经济“新常态”体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回归正常,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其次农村经济组织内部的业务结构将作出适当的调整,农业经营业务将逐步向新兴市场领域转移,农村经济市场将面临着深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组织不能像以前一样单纯地依赖资产规模的增长和人力的投入来取得生存、求得发展。

农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农村经济的“新常态”。

农村经济组织由于其特有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和客户群体和知识结构,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会遇到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民是否富裕,国家是否富强。

因此,发展农业,开拓农村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

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保内需,促增长的经济任务,只能由农村经济组织来完成。

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和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1.1农业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最终还得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来实现。

在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技的推广工作一直是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的表现为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农村专业农技推广人员缺乏、农技推广手段简单、农业技术知识陈旧等。

1.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薄弱,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的投入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设施和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要想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则需要长期的投入。

1.3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的国力,经济的强盛,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但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差别依然很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农业技术依然陈旧、落后。

现代农业的思想没能在农民脑中生根发芽,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立体种植观念缺乏,城市农业,观光农业意识不能深入人心,农民科技素质亟待提高。

1.4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投入和地理位置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当然在近几年中,由于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输入和资金的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东西部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2.1大力提升农村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

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由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世界农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赖科技的力量,保质增收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不二选择。

当然科技的创新和种植业新品种的应用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因此如何改革农村教育,普及现代农业知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日益成为了大家探讨的热点。

根据经济学理论中的“水桶理论”——水桶的溢水量由最低的一块木板的高度决定。

所以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水平正是“水桶理论”中的那块木板,它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农技的推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为当务之急。

2.2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依然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府在投入上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农业投入的结构没有优化。

因此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要有侧重点,侧重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上。

2.3利用区域优势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保值增收,提高农业收入,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战略,发挥自身的长处,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政府也要在农业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投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我国农业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说到底是人才、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畅形成的,因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军,王善夫.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2(17).

[2]邓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30).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从古至今,无论阶级关系发生什么样转变,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量。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不断的上升,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急剧下降,所以改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迫在眉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分析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现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的可持续农展做出贡献。

1农业循环经济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充分利用资源与环境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将不同种类的生物进行重复利用,形成内部循环,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益,关注资源的用度及走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不仅是农业循环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生产过程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一些外在辅助因素,将种子培育成粮食或蔬菜果实的过程,这个能量转变的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生物质,这些生物质之间的重复利用便形成了农业循经济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是把握能量与生物质平衡的关键所在,更是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利用有机肥来进行能量转换,这样的生产过程太过于封闭,已不适应当前高效社会的需求,所以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生产系统要根据外界环境与能量本身的特点不同,选择不同辅助方式进行高效生产,将能量循环的内容进行扩大。

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这些东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普及应用,在提高劳动生产力与作物产量上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的不当应用会导致食品的安全性能降低,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增加畜禽的成长速度,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大多含有激素,这就导致畜禽的排泄物无法全部应用于作物生产,这样以来就造成了物质浪费,如果将其排放于河水中,又会造成新的污染形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进行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不能只喊口号,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将其迅速落实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这离不开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

农业部门制定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具体方法、最终目标,并监督工程实施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行,确保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基础上,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2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而农民又是本产业的主要支柱力量,所以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要注重农民对本模式思想意识及技能培训,只有农民充分的理解到本模式所带来的效益及优势,才能更好的将全身心投入工作。

加大思想意识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报纸广播等方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进行普及灌输,给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产观、价值观。

加强技能培训力度主要通过对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规范与标准化渗透,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扎根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3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科技的研发力度主要包含关键技术研究与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两大方向。

关键技术研究是指对创新实用型的生态利用技术、高效利用秸秆技术、安全生产无公害产品技术等研究;再生利用技术是指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农用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通过大力研究与开发这些科研技术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进度,建立体系完善的综合利用系统,实现小投入大回报的运转模式。

3.4要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是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途径,但是如果单纯的依靠政府力量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治标不治本。

我们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去做:(1)确定编制。

依据当地环境与生产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确定宣传推广所需要的具体人数。

(2)明确责任。

进行技术推广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新技术的引用,对农民进行新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监督。

这些职能的责任要明确到个人,保证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建立推广机构必须要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之上,建立多元化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作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想快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是农产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充分发挥能源与环境在经济循环模式中的应用,实施符合我国国情与地区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2]冯长.探析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d].河北大学,.

[3]邵梅丽.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5]徐峰.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进入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农业所展现出来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结构的变化。原来是农业辅助工业,现在是工业反哺农业,这足以表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对整体的结构形式做出宏观调整,保证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平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化差异明显,这是国情使然,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村的支持,也就没有当前的良好形势。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带动农村一同发展,国家也开始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这一整体局势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农村生产要素的模式。

2转型期给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挑战。

2.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生产机制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不相适应,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难度;农业从业人口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当前农业产业从业人口知识结构单一,整体教育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2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战略的推进,会对农业经济管理内容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甚至阻碍农业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全面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对滞后的农业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首先,现在农业发展提出了“生态化”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表现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下足功夫,随之会带动农业管理思维的改变;其次,虽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世界上先进国家来看还是落后的,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原因,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使我国农业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也是今后农业管理中重点研究的内容。

3.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工农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拉长农业的整体产业链,改变以往只注重片面性的管理体系,将目光重点放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管理上。不仅如此,还要细化农产品的加工,构建服务于农业的大物流,开辟农村绿色食品市场,并抓好质量关,这些都是未来农业经济管理项目中的重点。

3.2推进城乡间的循环流通。

接触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势必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需要探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城乡间的联系模式主要还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城市的工业化作为农产品加工的中间过程,农产品作为工业的原料基础。对于今后来说,城乡间的联系模式必定会增多,提升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会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3.3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将“服务于民,帮民致富”作为行动的基本指导原则。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占,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探索中找出一整套服务于中国农民生产与生活的解决方案,解决中国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把科技的管理模式作为农民致富方案和工具的提供者,问题的解决者,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贴身管理运营商,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平台。科技管理体现在:首先,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一站式交易、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农用机械及劳务的农事服务等内容,解决农民“买难”与农村“有地没人种”的问题;其次,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副产品收购、粮食银行、农副产品期货、现货交易平台,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此外,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村市场引入金融信贷服务、互联网应用技术,提供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培训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帮助农民开源节流,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3.4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

首先要以实际为出发点,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组织三农问题专家,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出符合农村生产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案,通过基层调研,听取群众意见,证明方案可行后便大力推广到全国各乡村实施。

3.5多渠道融资,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撑,除了政府的拨款外,还应借助于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特点。此外,政府还要统一规划,出台惠农扶农政策,鼓励吸引社会各企业的加入,引导他们向农村投资,兴办乡镇企业,这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重要的是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6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政府鼓励大学生下乡做“村官”,但这一举措还远远解决不了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现状。如今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原来单靠人力简单耕种的情形了,大型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已经遍及全国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走向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和骨干。当地政府在提倡大学生下乡的同时,还应免费开办技术培训学校,面向的对象是基层农民,主要培训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和信息化生产设备操作知识等。

4结语。

走过畜力劳作时代,现在人类已经越过了半机械化时代,正向着农业信息化时代发展。当前正处于两者过渡的转折点。如何更好地应对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新变化,实现平稳过渡,落实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繁荣速度,是当前农业管理科学重点研究对象。再此只是针对一些基本现状作出的浅显建议,更多更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智慧。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山东省的农业经济在山东省经济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些年来山东省农业在创新和产业化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并具有独特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继续应用发展的探讨,有利于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额的稳步提升,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山东省对于我国的经济贡献始终名列前茅,其领域范围内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在社会主义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山东农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农业产品更加丰富,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山东农业的组织经营模式和产业化发展值得人们关注。充分了解山东农业发展变化的历程有利于山东农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稳健,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大发展。

1.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经济稳定前行。

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着重加大了对于农业的各方面投入,着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机械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全省在农业播种和收割时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还适时对一些作物实行了喷灌或滴灌技术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珍贵的水资源。不仅如此,山东省还加大了对于农田的化肥供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对农田使用化肥以增长作物产出。总而言之,山东省对于农业的各项投入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稳步前行。

2.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在农业大力发展下得到了显著增加,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降低,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数据显示,从到期间,农民人均支出从1300元左右达到1723元,增长了33%。山东省农民增加收入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更多和农业生产相关的乡镇企业在政府产业化经营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建立起来,这些乡镇企业吸引了广大的农业劳动力进厂劳动,农民收入由此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调整农业结构。在科技力量和政府的`扶持下,农户引进了经济效益更优的作物,并加强了养殖业的比重以增加收入。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农业发展结构显著增强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农户基本收入,提升了农户的最高收入。

3.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完善。

经过数次农业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小麦、地瓜、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异军突起,这样的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山东农业的自然发展条件和科技应用发展,农业结构的完善性有利于今后山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山东农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山东农业发展的前景良好,但不等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没有问题,对于现阶段山东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为山东农业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土地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减少的局面,而且现存的耕地农业潜力有限。从统计资料来看,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减少了283万亩,大约等于三个县的耕地面积总和。不仅如此,在现存在耕地中,有一部分常年受旱涝灾害影响,作物收成很难保证。沿海地区的耕地由于地势较低和地下水开采严重导致海水倒灌农田导致土地盐碱化。另外,有些耕地经过常年的耕作,土壤有机质较少,肥力下降并可能导致农田出现沙化现象。

2.人均占有问题。

由于山东省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均农田占有量不断降低,尽管农业产量不断加大,但也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一定的压力。因为山东人口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靠前的,增长率也较大。土地复种指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无法进一步提高,因此无法挖掘更大的土地潜力。

3.粮食安全问题。

山东省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由于近些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更多倚重经济作用的种植和发展,在加上耕地的减少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山东省粮食作物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人均粮食作物占有量随之下降,给人民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挑战。20,山东省粮食产量为平均每人362.5公斤,虽然高于355.6的全国平均数值,但仍然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375公斤的粮食安全保障警戒线,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山东农业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山东农业种植结构已经趋于完善,但整个产业结构还值得建设,比如服务农业加工的第二产业和农业销售的第三产业都是山东农业发展的短板,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倾斜,给予农民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完善农业从第一到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此外,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仅仅存在于农民家庭中的小户养殖不能给予农业经济发展较大的帮助。政府应该仔细甄选适合本地养殖的家畜,鼓励帮扶农户进行产业化养殖。

2.大力发展无公害作物。

在新时代农业背景下,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农业安全问题,山东省农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作物种植计划。鼓励农户进行无公害种植,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化肥,尽量少用农药,在生产加工环节也应该注重农产品的时鲜性,不添加防腐剂,让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农产品新鲜健康。

四、结语。

我相信只要充分重视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山东省的农业经济能够为人民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总体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美国金融次贷危机的出现历经二十多年时间,国际众多经济学家将这段时间叫做大稳定时期。该时期也为难得一见经济增长高度乐观黄金阶段,除日本等为数不多国家,多种经济体经济飞速增长。该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国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源泉,这种状态一直维系到金融危机的到来。虽说如此,到两千一零年以后,在诸多人眼中,金融危机迫使经济下滑也只为一个周期过度表现,各国家能够采取积极宏观调控手段,便可有效抵制下滑然后促使经济复苏再回到经济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我国也意识到以前两位数增长到下滑,其实属于结构减速,当中存在很多新变化,而这种新变化就被叫做新常态,因而本文针对中国经济这种新常态加以研究,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05)。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主要结合山东省菏泽市农业发展实际,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应用,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更好的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

十八大之后,“中国梦”成了最受民众关注的词汇之一。

十八大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给山东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把农业产业链拉长,安排更多农民就业。

目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首先,坚持发展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从根本上讲是要突发传统农业粗放式发展模式,是动态发展的农业经济,不是停滞不前以损坏农业环境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即追求环境保护,又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兼顾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资源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并重,最终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显著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以群众资源为基础,尊重市场发展规律。

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实现经济主体内部和外部,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禁止强迫农民群众搞所谓农业循环经济。

要综合应用经济手段,配合使用法律条款,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中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要全面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意愿,不能强迫农民群众,要结合山东地区的农业发展前景和优势,全面尊重农民群众和当地农业企业的自主权。

再次,保证整体利益原则。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从整个农业生态体系以及整合生态承受能力角度出发,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单个经济主体或者产业个体之间的利益必须服从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大局。

最后,互利共赢的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尊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应用。

2.1农业+畜牧业+沼气综合发展模式。

应用农业+畜牧业+沼气综合发展模式需要地区具备较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大规模畜牧业生产模式,同时地区存在农业秸秆利用效率不高、畜牧业粪便污染现象严重等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极应用农业+畜牧业+沼气综合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从而形成了高产率和高产出的新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畜牧业+沼气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种植业促进畜牧业发展,并在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动物饲料,然后利用畜牧业的代谢产物生产沼气,沼气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经过全面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实现农业、畜牧业一体化发展,切实提升了地区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这种发展模式以沼气生产为中间产物,通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处理,降低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

2.2家禽养殖+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模式。

该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需要地区具备大量的家禽和生猪饲养场。

在家禽饲养主要地区积极推广家禽养殖+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家禽的饲养质量。

最近几年,这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山东很多地区积极推广应用,并发展了一定的规模。

家禽养殖+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模式从形式上讲实现了生产的一体化,畜禽圈舍、沼气池、设施蔬菜大棚、工房一体化发展。

从发展内容角度分析,家禽养殖+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模式是集合了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生态保护和能源高效利用高效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

2.3种植业+畜牧业、设施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应用这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不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差。

这些地区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应该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角度出发,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

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可以发展秸秆+牛羊饲养+沼气生产+林果经济作物的综合发展模式。

发展畜牧业大大提高了对秸秆的利用效率,而牛羊的粪便可以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清洁燃料。

种植业+畜牧业、设施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涉及到很多生产环节,其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大,可以借助这种模式发展动物、蔬菜和水果深加工产业。

这种发展模式实现了多种产业的高效融合,有利于形成一个多链条的产业链,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最终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01).

[2]邹君,杨玉蓉.农田水分研究的意义、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06).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一、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背景下,陕西可以实现“动态调整、结构优化”。

陕西经济发展的动力将由过去单纯的投资拉动转变为投资、出口、消费协同拉动,三者比例呈动态调整。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化,1、2月,轻工业同比增长14.4%,增速高出全省增速7.4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7%,增速低于全省增速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分别回落5.3和5.5个百分点。八大支柱产业中三个产业增速加快、五个产业增速回落。三加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9%,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138.7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增长10.7%,加快5.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工业增长21.4%,加快8.1个百分点。能源化工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采矿业大幅回落,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的落实,服务业比重还会继续提升,产业结构将逐步实现“三、二、一”的格局。其次是出口短板将逐步改变。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为陕西赢得新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会。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连接的重要连接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在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过程中,在区域合作主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将赢得承接产业转移的先机,以及较大规模、较大体量的投资机会,可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西安自贸区挂牌运行,陕西外贸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外向度正在逐步提高。

三是消费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4366元和7932元,增长9%和11.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7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732.26亿元,增长13.3%。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5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18.39亿元,增长10.0%。随着社会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增加,社会政策托底效应的发挥,农民及城市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对增长的贡献会大大提高。

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背景下,陕西可以实现“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即过去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低要素成本驱动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将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全面深化改革将为陕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陕西享受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西安自由贸易区三大优惠政策。新常态下,随着改革优惠政策的'落地、消化和吸收,全省将进入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期,包括十八大以来实施的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资源税改革等政策红利将进一步显现,政策效果将进一步加强,这些改革举措有望成为重塑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的引导力量。

创新驱动战略与产业转型升级为陕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实现突围的根本在于实施创新驱动。陕西具有雄厚的创新资源和能力,仅一年,全省就启动建设了20个省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世界最大的自由锻造油压机、3d打印、智能输变电设备等项目的研制实现突破,2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合同成交额和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20%和9.5%,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8%。省会西安是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提供了许多先行先试的条件和机会。

在“十三五”时期,陕西将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西安的实际,全面深化改革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科技投、融资和科技创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释放创新活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紧密的结合,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单一依靠投资推动向投资和创新双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水平由低质量低效率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分割发展向融合协同发展转变;产业组织由低、散、乱向高端、规模、集聚、园区化发展。创新驱动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不断增强陕西的综合竞争力。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绿色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快绿色经济的建设步伐,持续推进绿色经济模式的研究力度,充分结合科技、法律、行政等有效手段,大力开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绿色经济体系,在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构建生态文明的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全球碳减排事业做出贡献。绿色经济是指在以持续、和谐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大力促进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人口数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全球的可利用资源形势日益严峻,再加上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现象,面对这一系列挑战,致使我们迫切需要创建出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的未来谋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绿色文明的发展。众所周知,人们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得以顺利发展的背景就是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形态。

1.绿色经济的内涵以戴维皮尔斯为代表的一批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曾经提到过绿色经济,这也是“绿色经济”理念首次出现在人类文明中。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场的经济形势,以产业经济作为奠基石,加之对科技创新技术的利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具有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显著优势,是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结合体。

2.绿色经济的发展意义根据当前环境和经济状况,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绿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就业岗位,更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造福人民的积极意义,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当做重中之重,把工作重心适当向绿色经济倾斜,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充分融入其中。绿色经济的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步伐,加大研究力度,为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奠定基础。

1.绿色农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时,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将“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环境”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绿色农业的发展除了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管理创新措施的不断完善;要持续推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速度;同时注重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对农产品基地涉及到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创建和完善,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和相关生产技术落到实处,并加强管理;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事宜,大力推广该项技术,为保证技术的落实状况,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为快速实现绿色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技术化夯实基础;最后,充分利用不断更新升级的信息网络技术,为绿色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设完善的产销管理体系。

2.绿色工业体系的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工业体系,绿色工业体系具有耗能少、坚持可持续发展、科技化、生态化的特点,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工业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该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前提条件,根据区域发展特征,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详细规划以及相关的产业布局政策,在原有策略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工业布局、工业结构更加系统化、合理化;根据能源有限这一实际情况,合理完善能源的供需体系,同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充分挖掘传统产业的价值,合理利用高新技术及市场资源,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技术是工业顺利发展的血液,因此要注重对新技术的研发,并鼓励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各方面进行绿色创新,共同建立起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绿色经济模式,明确行业绿色标准,制定和完善绿色管理规范。

3.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要想持续保持并增强竞争力,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是战略性选择。在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切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进行统筹规划,确定绿色服务的重点领域,然后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制定相关规范措施,具体包括追加政府方面对绿色服务的投资、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给予必要条件的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做到向绿色服务体系的完美转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要合理制定绿色转型的`专项规划;此外,服务业的污染排放也不容小觑,必须加大整改力度,降低排放量,运用合理、有效的手段促使服务业的绿色转型;为了进一步节约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要用绿色服务来补充,甚至代替传统服务方式,为生态的平衡及良性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4.绿色消费模式的推行近几年,我们大力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推行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有裨益。要想构建绿色的消费模式,首先要提高群众绿色消费的观念,加大环境保护、资源有限的宣扬力度,促使全民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对消费结构进行持续优化,绿色经济转型具有一定难度,可以用绿色消费模式来促进企业的绿色经济转型速度,大力扶植绿色产品的生产模式,并建立相关绿色生产基地,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绿色通道;在对绿色产品的大力发展下,还要建立对应的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并强化绿色产品及绿色市场的管理、监督措施,为绿色的消费模式创造安全环境,进一步加快绿色消费模式的生成。

1.强化政府主导,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力度,对有限土地的开发格局进行持续优化,尊重各地区的差异,并合理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直接规范、管理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必要的经济杠杆来影响群众的行为;必要情况下,政府可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制定绿色发展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加快环境经济综合决策的落实。

2.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培养相关人才根据市场形态,以企业为载体,积极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加快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空间,并加大培育力度,比如对生物产业、循环农业、新兴能源产业等的绿色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要大力培养绿色产业型人才,并建立相应鼓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效率,强化人才培养效果;筛选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和理论,借鉴适合我国发展的技术,增强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为了加快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步伐,要持续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如《可再生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逐步创建出高效、系统的适合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不同,应积极制定适合地方需求的法规,可操作性强的条例、标准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环境执法的力度不能松懈,它是保障绿色经济法律体系得以实现并落实的基础。

4.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平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逐渐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引导公众自觉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从而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宣传功能,培养青少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绿色发展观;加强对各地区、各级领导的绿色发展意识,并将其融入实际工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落实树立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构建,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沿着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满足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1做好宣传工作,培养全民低碳意识。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和个人对低碳经济还是不够理解,没有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认为低碳经济和自己无关,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务之急就需要做好低碳经济的宣传工作,使低碳经济深入人心,从而养成全面低碳经济意识,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思想环境。做好宣传工作,不仅需要加强企业和个人对低碳经济的了解,还需要让企业及个人找到自身的定位,明确自身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于义务,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5]。具体如下:企业方面,一些高耗、高排企业要加速生产模式的转型,加快绿色经营模式的转变。把环保、低碳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制定好相应规章制度来约束下属部门、员工的行为。个人方面,要学习低碳经济理念,把低碳经济贯彻到自身生活中,如绿色出门等。还需要养成节俭意识,不浪费水、电等资源,不破坏环境、不乱砍滥伐,把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美德并在生活中积极落实。

目前,煤炭、石油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在这种能源结构下,很难快速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研发新能源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从而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加强现代化能源建设,如核电、水电等。(2)政府方面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投资我国各类新型能源研发建设,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3)推进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推动生物燃料技术的发展。(4)做好传统化石能源开采规划,有节制、有条理的开采化石能源。

2.3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速技术创新可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能源利用效率低会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造成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所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数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企业要强加对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引进,这些现代化生产设备有着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6]。

(二)要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加强扶持力度。如煤炭、石油这些化石能源的利用技术,要从提高使用效率以及降低排放这两个方面出发。

(三)提高循环利用技术,如再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余热或工业废气、废水,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利用起来,就可以避免排放到自然界中,提高了经济效益及能源利用率。

2.4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对整体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在过去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使用过于依赖。而农药、化肥会对土地造成较大的污染,甚至导致土地退化,长久下来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当前形势下,应该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的推广,如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技术等。

(二)加强农业生产中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水资源方面,可以采用现代自动化、数字化的灌溉技术,大大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浪费。

(三)减少不正当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活动,如燃烧秸秆,会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要改善这一现象,除了颁布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控制以外,还需要推广各类新型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秸秆还田、秸秆发电等[7]。

(四)做好农业生产机械的升级,提高单位生产机械的作业效率,从而减少单位农田农业机械的使用数量和时间,降低机械对各类能源的使用,从而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3总结。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要旋律,我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优化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的意义,降低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想要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从意识、能源结构、低碳技术等多个方面出发。加快创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参考文献:

[2]金涌,周禹成,胡山鹰等.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63(1):3-8.

[5]李春曦,王佳,叶学民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2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