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史为的论文(优秀18篇)

小编: 文锋

通过模仿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和思路,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史论文

四史,又名新四史。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史论文【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年党的十九大和**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重大战略和政治任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引。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实现新使命的必然要求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使命需要伟大思想。深入学习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全党,教有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总目标、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最大优势,提出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壮美蓝图,完整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党和国家事业长期发展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这一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保证和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历史事实表明,我们党和人民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学习“四史”,就是要提醒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通过对“四史”的学习,丰富对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的知识储存,深化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重大事件的认识。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时刻不忘学好“四史”、用好“四史”,不仅要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这样的组织生活中进行学习,更要时刻学、不停学,还要将学习情况结合实际工作,时刻保持学好用好“四史”的热情,投身于松江的体育事业中去。

近日,上海市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把“四史”学习教育落脚到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上来,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当好善作善成实干家,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四史”浩繁,印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艰辛探索。我们要用“大历史观”的视野去观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我们更要时常回头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不断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面对疫情的突发,共产党员们挺身在前,肩负责任和使命,涌现出了无数的逆行者。他们就像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英勇无畏奋战在第一线。他们是勇敢无私的逆行者,也是践行时代使命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所在。

树立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历史是相通的,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四史”是记载、是沿革、是过去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担当。将“党员先行”落实到行动中,将国之重担抗在肩上。在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四史课程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从大一开始就开始了《中国通史》等“四史”课程的学习,并且在大学期间深入研究了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领略到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也发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发展。通过对“四史”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Paragraph2。

《中国通史》作为“四史”课程之一,是我大学学习历史的第一门课。通过这门课程,我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时期,到秦汉的统一和唐宋的繁荣,再到明清的衰落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历史的发展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渊源和多样性。同时,《中国通史》这门课程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Paragraph3。

在“四史”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近现代史》。我迷恋于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和变革力度,更是对这一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这门课程的了解,我更能够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根源和现状。同时,我发现作为一个公民,我有责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这种责任也成为了我对历史探究的动力。

Paragraph4。

然而,学习历史并不仅仅是铺设一个事件和人物的时间线,而是要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我的高年级课程就着重于这些深度学习。通过这些课程我学习到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同时也学习到了秦汉时期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这些深度的学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本质,也让我更加体味到历史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Paragraph5。

总之,历史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照,也让我们更理性和透彻地看待现实。在“四史”课程的学习中,我加深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同时拓展了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历史学习不仅是学习过去的事情,更是在学习其中的道理和经验,为我们指明了通向未来的方向。通过深入地学习历史,“四史”课程使我意识到,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与我们现在的生活都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将永远存在。

四史论文字

四史教育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新中国初期的中国城市里,由于对中共的不断增长的信任,是一片欢欣鼓舞。”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简毕巨?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能打破学者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判断?而且还闪耀了新的辉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在“四史”学习中找到答案。为更高效地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也要讲求方法,具体来说,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不要就“学”论“学”,要系统谋划。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即了解古代不了解现在是愚昧无知的,了解现在不了解古代和瞎子无二,他提倡的“古今法”在如今依旧值得借鉴。从“四史”内容本身来看,百年党史、七十年新中国史、四十年改革开放史、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并非是四段历史的简单接续,而是各时间段的包含交错,因此不能简单断代,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注意时间上的纵向延伸,厘清发展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做到“胸有丘壑”。要注意内容上的横向拓展,明晰历史事件和实践逻辑的上密切关联,做到“胸有成竹”。

不要千人一面,要尊崇差异。“四史”学习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规定动作要整齐划一,以体现严肃性、标准性和仪式感。比如对学习贯彻新思想这一工作重点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史》等规定书目的学习,要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对照”,从而加深对初心使命的感悟。但除了共同科目、规定动作,还是要鼓励每类主体、每个单位有自己的特色,用百花齐放的成效让党员群众看到“我们不一样”。比如针对主体的不同,领导干部要示范引领,结合中心组学习、在线学习、讲专题党课等形式开展。党员群众要自觉践行,积极参与主题党日、主题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针对单位不同,对于广大村居、“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打造一批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学习载体;对于青少年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青少年进一步树立正确历史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不要“坐而论学”,要“起而行之”。古人强调学习和实践的联系,宋代理学家张栻认为“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恩格斯也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透过“四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科学的方法论遵循?譬如,整体化的历史意识能让我们在现实反思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在具体工作中,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掣肘,破除本位主义的羁绊。再譬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能让我们在厘清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时条分缕析,提高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本领。

“辨方位而正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身处大变革的中国社会,我们既要看得见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要寻得着一路走来的历史根脉;既要涵养世界眼光“阅尽人间春色”,也要对既有理论、行动逻辑继续坚定和创造。节点易找,轨迹难寻,太阳底下其实没什么新鲜事,熟知历史才能正视当下面向未来,才能不忧不惧举重若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但是,这“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既然如此,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要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这第一步就要搞清晰“学什么”。从基本要求看,“四史”学习教育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这四个方面展开,大体也就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四个层面着力。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就是过去,它可能是实存的,也可能是被记载或重构的。历史至少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也是如此,其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

国家都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自己。“四史”的学习教育,首先是要学习其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等;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

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其特色有其“知识”,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假如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形成“一条一条”“一面一面”的,就构成“一部一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到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熟悉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蜿蜒前进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晰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高标准”,那“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经验,当然也有不少教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苏联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照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导致体制僵化而又无力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的悲剧。这被认为是20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现代国家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犯过错误,在探究中也有过失误,但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熟悉规律,不断前进。这表此刻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熟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管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正是党领导人民创新“两大奇迹”,并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的要害。这样的学习教育,也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有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虽然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但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与精神建党。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如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代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一道构成共产党的国家的精神谱系,要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阐释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假如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么历史精神则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近期调研考察中,他又提到了“西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恒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比较而言,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四史”的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学习教育的最高要求。在学习教育中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首先,历史是持续的,不是简单的“断代”史。因此,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结合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穿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要更深刻熟悉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等被历史证明的事实被事实证明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新观点新论断。其次,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可能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通过学习教育,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再次,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通过学习教育,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即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熟悉,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最后,历史是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定性,但这并非是当下现实性。虽然目前世界呈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定落后。特殊是,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熟悉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汲取和借鉴人类文明创新的一切成果。假如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确立巩固并用好这些历史观,那就是最好的成果。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在学习教育中,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在上海落实“三大任务”持续打响“四大品牌”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等实际工作中,运用历史方法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破解发展难点民生痛点管理堵点,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人民城市管理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硬核”的要求,也是其落脚点。

学习“四史”,上好理想信念课,汲取精神之钙。革命理想大于天。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在各种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应运而生,正是有了理想信念的指引,才一步步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在理想信念的照耀下,工农红军战强敌、闯险关,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绝处逢生,实现重要的战略转移。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革命战士经过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抵御外侮的最终胜利。马克思主义是始终照耀中国人民推进历史前行的永不熄灭的灯塔。要从科学理论中汲取精神之钙,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将信仰、信念转化为实践动力,用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实现更大的历史飞跃、彰显科学真理的伟大力量。

学习“四史”,上好思想解放课,汲取前行之智。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大讨论彻底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场大讨论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深入人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场大讨论还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全党深刻洞察了时代潮流以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没有公路成网、北斗开通、高坝矗立、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发展奇迹。我们学习“四史”,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史明智、鉴古知今,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勇担使命,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学习“四史”,上好责任担当课,汲取奋斗之力。百年间,党领导人民践行初心使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也镌刻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美好世界的责任担当。担当是人民的期望,担当是改革的要求,担当也是大国的责任。钱学森同志不惧威逼利诱,坚定不移地回国效力,扛起知识分子应有的学术担当;袁隆平同志躬耕田野、脚踏实地,倾其一生为国为民担当奉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84岁高龄的钟南山挂帅出征,敢医敢言,彰显国士担当。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我们要汲取奋斗之力,主动担当作为,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以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善于作为的过硬本领,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处处镌刻着党的拼搏奋斗历程,书写着永无言败的顽强拼搏精神。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做到学史明志、以史鉴今,坚定不移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新征程,不负这个波澜壮阔、大有作为的新时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新中国初期的中国城市里,由于对中共的不断增长的信任,是一片欢欣鼓舞。”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简毕巨?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能打破学者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判断?而且还闪耀了新的辉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在“四史”学习中找到答案。为更高效地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也要讲求方法,具体来说,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不要就“学”论“学”,要系统谋划。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即了解古代不了解现在是愚昧无知的,了解现在不了解古代和瞎子无二,他提倡的“古今法”在如今依旧值得借鉴。从“四史”内容本身来看,百年党史、七十年新中国史、四十年改革开放史、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并非是四段历史的简单接续,而是各时间段的包含交错,因此不能简单断代,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注意时间上的纵向延伸,厘清发展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做到“胸有丘壑”。要注意内容上的横向拓展,明晰历史事件和实践逻辑的上密切关联,做到“胸有成竹”。

不要千人一面,要尊崇差异。“四史”学习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规定动作要整齐划一,以体现严肃性、标准性和仪式感。比如对学习贯彻新思想这一工作重点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史》等规定书目的学习,要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对照”,从而加深对初心使命的感悟。但除了共同科目、规定动作,还是要鼓励每类主体、每个单位有自己的特色,用百花齐放的成效让党员群众看到“我们不一样”。比如针对主体的不同,领导干部要示范引领,结合中心组学习、在线学习、讲专题党课等形式开展。党员群众要自觉践行,积极参与主题党日、主题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针对单位不同,对于广大村居、“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打造一批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学习载体;对于青少年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青少年进一步树立正确历史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不要“坐而论学”,要“起而行之”。古人强调学习和实践的联系,宋代理学家张栻认为“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恩格斯也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透过“四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科学的方法论遵循?譬如,整体化的历史意识能让我们在现实反思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在具体工作中,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掣肘,破除本位主义的羁绊。再譬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能让我们在厘清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时条分缕析,提高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本领。

“辨方位而正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身处大变革的中国社会,我们既要看得见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要寻得着一路走来的历史根脉;既要涵养世界眼光“阅尽人间春色”,也要对既有理论、行动逻辑继续坚定和创造。节点易找,轨迹难寻,太阳底下其实没什么新鲜事,熟知历史才能正视当下面向未来,才能不忧不惧举重若轻。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从成立之初就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治国理政和理论创新的养料。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课教师与青年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好“四史”,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为了帮助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四史”,认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本刊本期组织刊发了系列文章。

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并在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飞跃中,分别演绎出“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两条发展的逻辑主线。这两条发展的逻辑主线分别已经和即将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两大历史问题。许月在《科学认识历史的三维视野》一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客观性、辩证性、人民性三重视野对历史予以科学的认识: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历史是曲折发展的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此外,本期还编发了教育部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研制的《疫情防控进思政课教学建议》,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四门思政课提出专题教学建议,藉此指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用好疫情防控斗争这本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思政课教科书,讲深讲透疫情防控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摘要:党史教育具有特殊性,其融合了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的内容与学科思维,主要目的在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把握党史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育外延而在于教育方式的选择、教育内容的抉择、教育的政治方向。教育方式决定党史教育辐射的范围,教育内容裁决了受教育者的知识视野,教育的政治方向则限定了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路径。只有把握这些基本面,才能更好地掌握党史教育,真正发挥党史教育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党史教育;中国梦;现代化。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意见》将党史教育以政策性文件析出,足见其重要性。向广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是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史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历史性的人物为楷模,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动力,将学生的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党史教育以客观的历史史实阐述历史规律,有助于进一步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党的合法性塑造,有助于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需要结合教育实践、结合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深究。

党史教育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党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这一段的历史,明晰党如何对旧中国进行改造,增进学生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使学生能够认同党的历史,理解党的决策。而党史教育真正要达到这种目的,则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选择:学科化与大众化。

学科则以专业的视角,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特定范围内的知识。从逻辑上看,学科将一个具有同质性的知识以复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建构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共党史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党史涉及的范围较广,如对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史研究;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主题史分析;以制度变迁为主轴的政治发展史研究等等,这些清晰的学科研究脉络对于党史的纵深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与此同时,在党史教育中是否以学科史的思维展开对学生的专业化教育,是其教育方式的重要一脉。首先,学科化教育方式的选择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党在历史各个阶段的发展主体,能够从根本上把握历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党史教育的学科化将要求开展党史教育的学校能够设立党史专业,能够有配套的学科课程安排以及师资力量,从专业的学科思维来培养人才,增强学生对党史的深入了解,从而加深对党史理论的研究。学科化的教育方式具备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未来党史理论研究培育优秀的人才。

与学科化的教育方式不同,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意在普及党史知识,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实现对党史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对党史的了解能够体系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方式不像学科化的教育方式有专业的学科术语,它也不以那些野史秘闻为吸引人的噱头,而是将复杂的历史史实以直白的方式直接阐述历史意义以及历史规律[1]。学科化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能够将党史所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进而帮助学生从党史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大众化的教育方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更多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社会熱点。在大众化的教育方式中,党史教育将以选修课的方式呈现,同时会有不同的讲座。选择大众化教育方式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扩大党史教育范围的同时也将党史教育的效果最优化。

党史教育方式的学科化与大众化两种方向是党史教育的基本形态。目前的高校教育基本上综合了这两种方式,中学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也基本上是从大众化这种教育方式出发,虽然易于大众了解、接受与传播,但是在理论层次上还稍显不足,党史知识的传播也容易受到误传,由此形成各类问题。党史的学科化教育能够为大众化培养人才,提供更客观化、科学化的理论依据,然其局限在于培养的力度以及难度都远远超出大众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说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各有其成效与问题,而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则与党史教育的目的与诉求相关。党史教育方式的选择关系到党史教育未来可期的目的,对于党史的研究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谈及党史教育,其教育的内容及范围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话题。党史教育具有特殊性,即党史教育要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合法性来源于其历史上的杰出功绩,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党史教育在回顾这些辉煌历程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对党的领导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犯的各种错误进行审视[2]。党史教育的内容选择哪些?又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党史教育的最终效果。从党史教育的普遍性来看,党史教育既要正确且理性看待成绩,同时也要客观对待历史教训,而不是避而不谈。因此,党史教育在内容抉择上要注意政治敏感性与普适性两种类型,巧妙处理复杂的关系。

政治敏感性内容一般涉及的或是国家机密,或是对领导人功过是非的评论,或是对焦点事件的定性等等。从党的合法性以及党的组织建设等因素考虑,这些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都以缄默的方式表态,以至于各种版本的话语体系从网络上以及人际交往被传播,最终造成党史受教育者对一些普遍性的历史常识兴趣不大,而对这些敏感性党史事实很感兴趣。政治敏感性内容也成为党史教育工作者需要警惕的话题,而受教育者一方又存在巨大的知识需求,知识供给与需求两端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

普适性内容更多地倾向于正面功绩的积极性史实。党史教育完全以史实呈现,并没有过多的主观价值评论抑或各种倾向性存在。这种内容是当前教育最为常见的一个方面。党史教育应该以史实为依据,剔除史实之外的价值观以及态度。普适性内容有助于对大众普及党史知识,掌握党在各个阶段中的实践,对党的发展史实清晰化,从史实的相互联系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普适性内容基本上以第三者陈述历史,对历史完全不进行分析,而以史实来串联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动态。政治敏感性与普适性内容与其说是涉及到不同的内容,倒不如说是涉及到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评判标准。政治敏感性容易造成各种张力,形成社会舆论上的激烈反映,同时也会造成对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耗散,严重情况也会给本已制度化的社会造成失序的结果[3]。而普适性内容恰好规避了这种政治风险,完全对内容以及方式进行设限,但正是这种脱离价值的单调历史叙述,没有对历史史实本身深入了解以及探讨,造成党史教育的低效化。党史教育正确地展开需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框架内对普适性内容进行价值探讨,把握政治敏感性的尺度,运用价值边界规范政治敏感性与普适性之间的融合。

党史教育展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决定党史教育能否展开或者是展开的具体思路。对学生对社会群众进行党史教育都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前提。所谓正确即是能够坚持马列主义,能够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史教育政治方向的选择是党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底线,是完成其教育工作重要使命重要任务的保证。对于当代教育工作来说,正确的党史教育政治方向主要是党性与科学性。

党性是党史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思想之基。在党史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党史的系统化教育,通过历史史实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以及艰难探索[4]。在对党历史的介绍中应该客观地对待党史中的每一件事情,从历史发展中总结规律与宝贵经验,同时对社会上有关任何丑化党的言论以及倾向进行纠正,使学生能够正确学习党史、了解党史。在党史教育中,坚持从党的发展出发,具备相应的组织观念,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履行相应的政治责任,才能更好地推进对青年学生的党史教育工作。

科学性是指要在党史教育中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党史教育中得出的相关结论要有史实材料作支撑。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能够生成并交叉传播,也会导致一些毫无根据的臆断出现,而部分学生会受到这些没有史料支撑的结论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党史教育工作者要针对这些信息以及这些论断及时进行反驳,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逻辑,通过党史史料阐述各类历史结论,科学客观地阐释出党史教育的科学结论,运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分析党史发展的主题以及历史规律。

党性与科学性是党史工作者在党史教育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政治方向。在党史教育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党史教育的目的以及党史教育服务于党的组织领导,要有鲜明的组织纪律以及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将其作为党史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5]。党史教育还需要坚持科学性的方向,科学性是保证党史教育成果的关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党史教育能够准确地掌握并分析党史材料,获得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结论。党性与科学性缺一不可,是保证党史教育正确方向的前提。

党史教育既区别于普通的历史教育,又迥异于思想政治教育,它融合了两者,但是又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与话语场域。就当前党史教育的展开过程来看,党史教育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在党史教育实际展开过程中也存在着党史教育队伍水平不足,党史教育工作者政治责任以及政治立场出现偏差;党史教育工作者党史意识不强;党史教育与实践脱节;党史教育形式化等等各种问题,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党史教育表现出低效化的状况。这又给党史教育提出了一个焦点性话题,即如何突破党史教育的瓶颈。就其他类型教育的情况来看,党史教育在实施中可以综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

党史教育的理论化则主要是深入挖掘党史材料,综合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诠释党史材料,分析党史规律,把握党史发展脉络。在党史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党史史料叙述,还要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解读,把当时研究史、海外党史研究等学科前沿理论引入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并使他们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

与此同时,党史教育如果单纯以理论化一条线路推演,受教育者只能体会到理论上和逻辑上的自洽,而不能够增强对党的历史感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由此在党史教育中还需要把握另一条思路,即党史的实践化教学。运用党史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在引导学生参观并深化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党史的口述史调查,通过主题的确定,分配学生对相关任务进行访问,加深学生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认知党史。

黨史教育的理论化与实践化是开展的两个基本性路径,结合两个不同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党史教育,提高学生对党的认同度,提升学生有关党史的专业素养。这两种途径是突破党史教育低效化的关键,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方式才能够实现党史教育的预期目的。

党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共产主义信念,通过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来引导学生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党史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工程,涉及到党史教育的基本政治方向、基本内容以及基本方式,综合把握这些关键性因素,才能够明晰党史在教育中的重点以及方向。同时,党史教育方式的选择则主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挥双向互动的作用,共同推动党史教育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劲风,朱洪春,高锡文.高校党史育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3).

[2]尚光威.党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探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

[3]陈力予.关于高校党史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1).

[4]吴静.论加强党校党史教育对于培养“四铁”干部的价值[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7(2).

[5]唐正芒.高校重开中共党史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5).

近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向各地和有关单位党校(行政学院)发出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四史”教学工作。通知指出,把“四史”作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四史”教学,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由此可见,这是要把党史和新时代国情教育摆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也是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做全党及社会大范围正能量储备。

深读党史,滋养初心。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牢肩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谱写了气吞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孕育了顶天立地、感天动地的红色传统。在一次又一次的长征中,我们党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千磨万击,经受了千锤百炼,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跨过千沟万壑,但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的新长征路上,在我们党成立将近百年、执政70个年头的历史节点,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20xx年x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郑重发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0xx年xx月,党的十九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的关键词,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初心。

加强教学,检视初心。为什么要“千里来寻故地”?就是要从我们党的精神家园汲取负重前行的强大力量,从我们党诞生的地方获取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20xx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当前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最好时间节点。“干部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2019年x月xx日,正在xx考察调研的他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于都,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宣示新的长征路上要不忘初心,走向胜利。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确保这次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这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动员,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古人有言:史乃“述往以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党员干部提升思想认识,砥砺前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党史是智慧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中的珍贵经验,他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成长,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新中国史是理论支撑。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历史就是行动的参考,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新中国到逐步建立新中国的基本制度,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制定了五年规划纲要;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基本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成功经验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史是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一场顺民心的伟大革命,他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日以满足;新时代的小康路上,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指引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建立、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以“四史”为鉴,可以融通古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向各地和有关单位党校(行政学院)发出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四史”教学工作。通知指出,把“四史”作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四史”教学,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由此可见,这是要把党史和新时代国情教育摆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也是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做全党及社会大范围正能量储备。

深读党史,滋养初心。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牢肩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谱写了气吞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孕育了顶天立地、感天动地的红色传统。在一次又一次的长征中,我们党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千磨万击,经受了千锤百炼,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跨过千沟万壑,但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的新长征路上,在我们党成立将近百年、执政70个年头的历史节点,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20xx年x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郑重发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0xx年xx月,党的十九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的关键词,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初心。

加强教学,检视初心。为什么要“千里来寻故地”?就是要从我们党的精神家园汲取负重前行的强大力量,从我们党诞生的地方获取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20xx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当前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最好时间节点。“干部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20xx年x月xx日,正在xx考察调研的他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于都,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宣示新的长征路上要不忘初心,走向胜利。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确保这次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这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动员,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日子里,把党史、新中国史当作一门必修课学好、学深、学透,不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望历史、激发担当、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一次心灵洗礼。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从建党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党,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焕然一新,成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史、新中国史的教科书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的所有答案。新时代新长征路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反之,“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忘记了“老祖宗”,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联共历史,乱了思想,丢了信仰。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必须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必须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_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2年的发展史;必须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红船精神”里的中国革命精神源头,到长征路上攻克娄山关、腊子口;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西柏坡出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到历史转折年代的“关键一招”,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我们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历史从来都是由具体的细节构成的。在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上,写满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篇章。长征路上红军女战士给老乡留下的“半床被子”、用棍子顶着疼痛的腹部坚持工作的焦裕禄、“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用“最美的青春”染绿塞外明珠的塞罕坝人……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牢记这些“历史的细节”,我们就能在学习榜样中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才能守初心、什么才叫担使命,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奋斗奉献。

知其史方能激其志,激其志方能尽其责。新长征路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还会有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之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孜孜不倦地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用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交出优异答卷。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从成立之初就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治国理政和理论创新的养料。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课教师与青年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好“四史”,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为了帮助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四史”,认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本刊本期组织刊发了系列文章。

王炳林、刘奎在《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考》一文中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利于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四史”各有特点,学习每一部历史都有特殊意义,要抓住各自的重点内容来学;“四史”也有共性,可以从整体上学习主流和本质、理论和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习“四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辩证思维,学习方法上注意适龄区分、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等问题。汪青松、佘超在《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逻辑》一文中提出,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提出。

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并在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飞跃中,分别演绎出“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两条发展的逻辑主线。这两条发展的逻辑主线分别已经和即将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两大历史问题。许月在《科学认识历史的三维视野》一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客观性、辩证性、人民性三重视野对历史予以科学的认识: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历史是曲折发展的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此外,本期还编发了教育部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研制的《疫情防控进思政课教学建议》,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四门思政课提出专题教学建议,藉此指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用好疫情防控斗争这本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思政课教科书,讲深讲透疫情防控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什么是“四史”教育呢?四史教育是指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而这些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专门指出的,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肩负起这一责任,把使命谨记在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我们更应该学习“四史”教育,牢记“四史”教育,把“四史”教育作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明灯,把“四史”教育作为我们回报祖国的信念,把“四史”教育作为我们的精神信念。只有有信念有担当才能让我们当代大学生进步,才能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有方向不迷茫。

为了进一步了解“四史”,下面我会对“四史”进行一些解释。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成长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中国共产党也遭遇过历史挫折,但都能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自己变得更加正确、更加强大,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之无愧的政治领导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xx届xx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xx届xx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xx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xx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步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推动制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引领新中国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xx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党的xx届xx全会以后,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洞察,党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快速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有效抵御了“苏东剧变”对我国的负面冲击,不断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党的xx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重点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了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了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史教育论文字范文

摘要:党史教育具有特殊性,其融合了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的内容与学科思维,主要目的在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把握党史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育外延而在于教育方式的选择、教育内容的抉择、教育的政治方向。教育方式决定党史教育辐射的范围,教育内容裁决了受教育者的知识视野,教育的政治方向则限定了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路径。只有把握这些基本面,才能更好地掌握党史教育,真正发挥党史教育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党史教育;中国梦;现代化。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意见》将党史教育以政策性文件析出,足见其重要性。向广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是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史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历史性的人物为楷模,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动力,将学生的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党史教育以客观的历史史实阐述历史规律,有助于进一步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党的合法性塑造,有助于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需要结合教育实践、结合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深究。

党史教育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党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这一段的历史,明晰党如何对旧中国进行改造,增进学生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使学生能够认同党的历史,理解党的决策。而党史教育真正要达到这种目的,则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选择:学科化与大众化。

学科则以专业的视角,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特定范围内的知识。从逻辑上看,学科将一个具有同质性的知识以复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建构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共党史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党史涉及的范围较广,如对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史研究;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主题史分析;以制度变迁为主轴的政治发展史研究等等,这些清晰的学科研究脉络对于党史的纵深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与此同时,在党史教育中是否以学科史的思维展开对学生的专业化教育,是其教育方式的重要一脉。首先,学科化教育方式的选择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党在历史各个阶段的发展主体,能够从根本上把握历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党史教育的学科化将要求开展党史教育的学校能够设立党史专业,能够有配套的学科课程安排以及师资力量,从专业的学科思维来培养人才,增强学生对党史的深入了解,从而加深对党史理论的研究。学科化的教育方式具备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未来党史理论研究培育优秀的人才。

与学科化的教育方式不同,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意在普及党史知识,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实现对党史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对党史的了解能够体系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方式不像学科化的教育方式有专业的学科术语,它也不以那些野史秘闻为吸引人的噱头,而是将复杂的历史史实以直白的方式直接阐述历史意义以及历史规律[1]。学科化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能够将党史所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进而帮助学生从党史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大众化的教育方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更多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社会熱点。在大众化的教育方式中,党史教育将以选修课的方式呈现,同时会有不同的讲座。选择大众化教育方式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扩大党史教育范围的同时也将党史教育的效果最优化。

党史教育方式的学科化与大众化两种方向是党史教育的基本形态。目前的高校教育基本上综合了这两种方式,中学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也基本上是从大众化这种教育方式出发,虽然易于大众了解、接受与传播,但是在理论层次上还稍显不足,党史知识的传播也容易受到误传,由此形成各类问题。党史的学科化教育能够为大众化培养人才,提供更客观化、科学化的理论依据,然其局限在于培养的力度以及难度都远远超出大众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说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各有其成效与问题,而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则与党史教育的目的与诉求相关。党史教育方式的选择关系到党史教育未来可期的目的,对于党史的研究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谈及党史教育,其教育的内容及范围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话题。党史教育具有特殊性,即党史教育要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合法性来源于其历史上的杰出功绩,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党史教育在回顾这些辉煌历程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对党的领导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犯的各种错误进行审视[2]。党史教育的内容选择哪些?又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党史教育的最终效果。从党史教育的普遍性来看,党史教育既要正确且理性看待成绩,同时也要客观对待历史教训,而不是避而不谈。因此,党史教育在内容抉择上要注意政治敏感性与普适性两种类型,巧妙处理复杂的关系。

政治敏感性内容一般涉及的或是国家机密,或是对领导人功过是非的评论,或是对焦点事件的定性等等。从党的合法性以及党的组织建设等因素考虑,这些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都以缄默的方式表态,以至于各种版本的话语体系从网络上以及人际交往被传播,最终造成党史受教育者对一些普遍性的历史常识兴趣不大,而对这些敏感性党史事实很感兴趣。政治敏感性内容也成为党史教育工作者需要警惕的话题,而受教育者一方又存在巨大的知识需求,知识供给与需求两端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

普适性内容更多地倾向于正面功绩的积极性史实。党史教育完全以史实呈现,并没有过多的主观价值评论抑或各种倾向性存在。这种内容是当前教育最为常见的一个方面。党史教育应该以史实为依据,剔除史实之外的价值观以及态度。普适性内容有助于对大众普及党史知识,掌握党在各个阶段中的实践,对党的发展史实清晰化,从史实的相互联系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普适性内容基本上以第三者陈述历史,对历史完全不进行分析,而以史实来串联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动态。政治敏感性与普适性内容与其说是涉及到不同的内容,倒不如说是涉及到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评判标准。政治敏感性容易造成各种张力,形成社会舆论上的激烈反映,同时也会造成对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耗散,严重情况也会给本已制度化的社会造成失序的结果[3]。而普适性内容恰好规避了这种政治风险,完全对内容以及方式进行设限,但正是这种脱离价值的单调历史叙述,没有对历史史实本身深入了解以及探讨,造成党史教育的低效化。党史教育正确地展开需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框架内对普适性内容进行价值探讨,把握政治敏感性的尺度,运用价值边界规范政治敏感性与普适性之间的融合。

党史教育展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决定党史教育能否展开或者是展开的具体思路。对学生对社会群众进行党史教育都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前提。所谓正确即是能够坚持马列主义,能够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史教育政治方向的选择是党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底线,是完成其教育工作重要使命重要任务的保证。对于当代教育工作来说,正确的党史教育政治方向主要是党性与科学性。

党性是党史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思想之基。在党史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党史的系统化教育,通过历史史实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以及艰难探索[4]。在对党历史的介绍中应该客观地对待党史中的每一件事情,从历史发展中总结规律与宝贵经验,同时对社会上有关任何丑化党的言论以及倾向进行纠正,使学生能够正确学习党史、了解党史。在党史教育中,坚持从党的发展出发,具备相应的组织观念,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履行相应的政治责任,才能更好地推进对青年学生的党史教育工作。

科学性是指要在党史教育中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党史教育中得出的相关结论要有史实材料作支撑。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能够生成并交叉传播,也会导致一些毫无根据的臆断出现,而部分学生会受到这些没有史料支撑的结论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党史教育工作者要针对这些信息以及这些论断及时进行反驳,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逻辑,通过党史史料阐述各类历史结论,科学客观地阐释出党史教育的科学结论,运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分析党史发展的主题以及历史规律。

党性与科学性是党史工作者在党史教育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政治方向。在党史教育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党史教育的目的以及党史教育服务于党的组织领导,要有鲜明的组织纪律以及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将其作为党史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5]。党史教育还需要坚持科学性的方向,科学性是保证党史教育成果的关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党史教育能够准确地掌握并分析党史材料,获得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结论。党性与科学性缺一不可,是保证党史教育正确方向的前提。

党史教育既区别于普通的历史教育,又迥异于思想政治教育,它融合了两者,但是又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与话语场域。就当前党史教育的展开过程来看,党史教育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在党史教育实际展开过程中也存在着党史教育队伍水平不足,党史教育工作者政治责任以及政治立场出现偏差;党史教育工作者党史意识不强;党史教育与实践脱节;党史教育形式化等等各种问题,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党史教育表现出低效化的状况。这又给党史教育提出了一个焦点性话题,即如何突破党史教育的瓶颈。就其他类型教育的情况来看,党史教育在实施中可以综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

党史教育的理论化则主要是深入挖掘党史材料,综合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诠释党史材料,分析党史规律,把握党史发展脉络。在党史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党史史料叙述,还要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解读,把当时研究史、海外党史研究等学科前沿理论引入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并使他们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

与此同时,党史教育如果单纯以理论化一条线路推演,受教育者只能体会到理论上和逻辑上的自洽,而不能够增强对党的历史感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由此在党史教育中还需要把握另一条思路,即党史的实践化教学。运用党史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在引导学生参观并深化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党史的口述史调查,通过主题的确定,分配学生对相关任务进行访问,加深学生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认知党史。

黨史教育的理论化与实践化是开展的两个基本性路径,结合两个不同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党史教育,提高学生对党的认同度,提升学生有关党史的专业素养。这两种途径是突破党史教育低效化的关键,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方式才能够实现党史教育的预期目的。

党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共产主义信念,通过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来引导学生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党史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工程,涉及到党史教育的基本政治方向、基本内容以及基本方式,综合把握这些关键性因素,才能够明晰党史在教育中的重点以及方向。同时,党史教育方式的选择则主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挥双向互动的作用,共同推动党史教育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劲风,朱洪春,高锡文.高校党史育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3).

[2]尚光威.党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探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

[3]陈力予.关于高校党史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1).

[4]吴静.论加强党校党史教育对于培养“四铁”干部的价值[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7(2).

[5]唐正芒.高校重开中共党史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5).

四史教育论文字范文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从成立之初就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治国理政和理论创新的养料。2020年1月,***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课教师与青年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好“四史”,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为了帮助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四史”,认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本刊本期组织刊发了系列文章。

王炳林、刘奎在《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考》一文中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利于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四史”各有特点,学习每一部历史都有特殊意义,要抓住各自的重点内容来学;“四史”也有共性,可以从整体上学习主流和本质、理论和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习“四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辩证思维,学习方法上注意适龄区分、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等问题。汪青松、佘超在《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逻辑》一文中提出,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提出。

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并在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飞跃中,分别演绎出“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两条发展的逻辑主线。这两条发展的逻辑主线分别已经和即将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两大历史问题。许月在《科学认识历史的三维视野》一文中认为,***总书记基于客观性、辩证性、人民性三重视野对历史予以科学的认识: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历史是曲折发展的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此外,本期还编发了教育部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研制的《疫情防控进思政课教学建议》,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四门思政课提出专题教学建议,藉此指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用好疫情防控斗争这本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思政课教科书,讲深讲透疫情防控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史教育论文字范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古人有言:史乃“述往以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而今天,***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党员干部提升思想认识,砥砺前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党史是智慧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中的珍贵经验,他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成长,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新中国史是理论支撑。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历史就是行动的参考,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新中国到逐步建立新中国的基本制度,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制定了五年规划纲要;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基本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成功经验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史是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一场顺民心的伟大革命,他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日以满足;新时代的小康路上,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指引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建立、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以“四史”为鉴,可以融通古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四史论文集合

中国共产党继承文化传统,积极倡导学习和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四史力量,建设美好社区,推进不要忘记自己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一部党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始阶段、成熟阶段、曲折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的艰辛和困难。自1921年7月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励无数共产党员为之奋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坚强的后盾。这种信仰力量指明了我们奋斗的方向,让我们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逐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变富变强,让中国人民从被压制的东亚病夫到昂首挺胸的龙的传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0月1日的国庆庆典上进行了**阅兵。每一次阅兵活动都见证了新中国的不断成长和变化,展示了榜样的力量,增强了国民的信心和自豪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新决定。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振兴了中国,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温饱,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这也实现了。步骤三: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之路。改革开放史充分展示了经济力量!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政权巩固、经济复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与实务,调整以及改革开放;。

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来看,历经了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步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如今中国人民终于开创了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也越来越展现了鲜明的制度优势力量。

总之,传承“四史”精神,将其力量转化为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去,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四史论文字集合

***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了强劲动力。鉴往事,知来者。注重学习党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00年的艰苦历程,100年的不懈努力,100年坚定执着的承诺,当我们再一次回顾历史,再次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所深深折服,再一次学习党史,更加坚定内心的理想信念,从中汲取磅礴智慧和前行动力。学习党史,应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

对于全体民辅警来说,以史为鉴,以学为基,能够促便全队民辅警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我们可以从党史中汲取感恩人民的质朴倩怀和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总书记曾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并用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深刻诊释看人民领袖的拳拳爱民之心、殷殷为民之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总书记心中的那份博大为民的情怀,激励看每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时刻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理,进一步坚定为民宗旨,坚守担当本色,始终将自己植根于人民,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

要坚持人民群众反对和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学习党史,应增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毅力。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努力用顽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拼劲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代人都有看不同的时代任务、时代需求,有看不同的时代风貌、时代精神,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都需要一代代传承赓续。’‘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腐败这个党执政的风险依然存在,“三个交织“时刻警示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不进则退,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客观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个领域均面临看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亿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重任在肩头。

学习党史,应练就“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铮铮傲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腹中满是草,饿死不变节‘,的杨靖宇……重温党史,眼前浮现那一场场腥风血雨,感受无数仁人志士讲气节、重操守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置生死于不顾“的铁骨忠魂和巨大的人格力量。***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全队民、辅警提高自身’‘免疫力“,真正做到讲政治不奉承、讲党性不媚俗、讲责任不诱过,争做党和人民最思诚的钢铁卫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翻过这一册厚重的历史书卷,牢记前辈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看革命前辈的足迹抵砺前行,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四史论文字集合

***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下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成长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中国共产党也遭遇过历史挫折,但都能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自己变得更加正确、更加强大,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之无愧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步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推动制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引领新中国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洞察,党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快速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有效抵御了“苏东剧变”对我国的负面冲击,不断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重点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了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了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最强大的引领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与苏联社会主义等进步力量一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有生力量,是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摆脱了模仿苏联模式的传统思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长期稳定,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所处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显著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做出更大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党员干部在系统研读“四史”材料时,要准确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史论文

“四大历史教育”它是指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新时代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将“四史”教育有机内嵌于社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有利于社区党员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从而为社区提高治理水平提供有益镜鉴。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积极应对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中的困境与挑战,努力探索“四史”教育与思想建设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即深入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以拓展教育内容,促进理论和实践教育形式结合以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制度变革促进“四史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关键词:“四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社区党组织。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这深刻揭示了思想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习近平明确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2〕,社区党组织是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的基础,因此社区党建工作至关重要。新时代条件下,将“四史”教育融入到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对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应对当前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面临的种种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党进行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四史”教育有机内嵌于社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有利于社区党员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从而为社区提高治理水平提供有益镜鉴。

(一)“四史”教育是基层党员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基本前提。

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而对于党情国情世情的了解,是正确看待历史、现实与未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奋斗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无不彰显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正是在这一理想信念的指导下,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张思德、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的王进喜、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袁隆平等优秀的历史人物,无不在以自己的切身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四史”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思想给社区基层党员以精神上的教育,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

(二)“四史”教育是基层党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由之路。

四史的历程,无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具体地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于指导具体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因此学习四史就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尤为注意的是,四史的发展过程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历史,更是将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理论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过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学习四史既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学习随后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理论;既是学习思想理论,又是学习实践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四史”教育是广大党员真正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作为生动的历史教材。

(三)“四史”教育是有效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有益镜鉴。

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政权建设、国家治理的过程,包含着党在各个阶段关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和历史教训。学习四史,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反经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所取得的伟大经验。社区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党的机体细胞,激发基层党组织新活力的基本保障。”〔3〕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对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的深入思考,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明确提出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从而有利于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建设中的治理水平,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的展开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社区的党组织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与挑战,既有“四史”教育长期形成的教育形式相对陈旧的问题,多流于传统说教的形式;也有随着社会转型产生的利益分化导致的多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袭,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更有社区党组织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如部分党员理想信念缺失,党组织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总之,新时代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与挑战,需要认真审视和剖析,这是社区党组织解决困境、加强思想建设的前提。

(一)“四史”教育形式相对陈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极大危害,尤其是对于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党员造成了认知上的错误引导。第一,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丑化、编造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借以否定党的重要历史人物,从而否定党的历史,使得部分党员无法辨明大是大非问题,无法透过历史的迷雾把握历史事件的真相,不能正确评判某一阶段历史和某些历史人物,这是部分基层党员和广大民众思想认知面临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第二,随着社会转型带来个人利益的张扬,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的侵袭,人们对于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我党的优良作风有所忘却,极易陷入对现实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忽视了精神生活的追求。甚至有的党员将市场交易原则引入对人民服务工作中,以交易原则处理干部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丧失了对于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的践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非常不利于社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

(三)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问题。

第一,部分党员理念信念缺失。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但也有一些人宗旨意识淡化,是非观念淡薄,有的在政治性原则性问题上态度暧昧,有的不能洁身自好,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这些人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表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不彻底、不坚定。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部分党员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致不能正确认识部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是“人云亦云”,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被各种社会思潮裹挟带偏。第三,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社区党组织作为重要的基层组织,以往过度注重其在带领基层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作用,忽视了对社会思潮、价值理念的引导,忽视了对于广大基层民众的思想教育,过度重视利益激励作用,从而给自身的思想建设带来了极大危害。

“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是一个帮助社区党员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基层党员为核心,帮助社区党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根本目标。为此,“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以拓展教育内容,促进理论和实践教育形式结合以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制度变革促进“四史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一)拓展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

从“四史”教育的内容来看,既要科学理清“四史”教育的架构体系和交叉内容,更要不断拓展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这是因为“四史”作为一种历史教育是在长时间跨度以及广袤的地域背景中展开的,侧重整体性概括性教育,而每个地区的历史资源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种资源,不断凝练概括当地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等,形成地方特色,例如“红船精神”、“雨花英烈精神”等,就是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不断拓展四史教育内容,建构适合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和宣传形式,才能将“四史”的基本原理灌输入党员的头脑中,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普遍和特殊的有机统一。此外,拓展“四史”教育内容除了深度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于妄图颠覆党的统治、不利于人们精神健康发展的思想观点要勇于发声,积极应对,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宣传“四史”的内容、价值理念。

(二)創新教育形式:理论和实践教育形式结合。

新时代促进“四史”教育与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相融合,需要改变过去流于传统说教的方式,改变过去单一举办讲座、固定课程的模式,关键是要推进理论和实践教育形式二者相结合的形式。第一,推进以比赛促进理论学习的方式。通过举办四史相关的有奖知识竞赛,充分调动各社区党组织学习四史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以奖促学、以赛促教等形式,推进四史知识的传播。第二,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目前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历史文化博物馆以及革命教育基地,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延安红色教育基地等,都是非常宝贵的四史教育资源,可以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感受各革命基地的氛围,增强教育效果。第三,加强教育实践方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四史教育应当树立的理念,更是应该实现的行动。四史教育不能只是理论的传授,更要鼓励社区党员积极为社区民众服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四史”教育的理念、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四史”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要求“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5〕。通过“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巩固共产主义信仰,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

〔4〕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56.

摘要:四史的主线是党的领导,四史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发展脉络,坚持党的领导。高中思想政治课提供了提升心理素质的丰富素材,成为四史教育的高效载体。文章运用中外教育理论中的新观点,从培养适应社会、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分析如何结合四史教育,探索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四史教育;培养;心理素质;途径。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四史的主线是党的领导。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其严谨的逻辑、丰富的素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呈现在学生面前。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心理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相互联系,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體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关键能力是“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1]。文章愿从适应社会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的视角,分析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结合四史教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习中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部分中学生中有时存在沮丧、焦虑、紧张、愤怒等心理失常的表现,势必影响其正常学习,甚至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不良后果。为此,要求学生:

1.树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观点。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为例,在教第十二课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教师介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并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就是邱少云,你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提到敌我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相差悬殊,为了歼敌,必须进行大规模大部队伏击战;有的提到如果他不这样做,会引来敌人的猛烈炮火,给我军带来巨大损失……师生共同小结:当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为了前者而在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这种讨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屋建瓴地科学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尊重人,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雷锋、焦裕禄和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优秀党员,都是主动关心帮助群众的楷模。学生懂得了在学习榜样的同时,自己也可对社会奉献爱心。于是,班级同学踊跃为贫困学生捐款,学生们利用节假日轮流去区敬老院慰问孤老,关心老人们的生活,帮助生病的孤老就医送药。对此,《苏州日报》进行了报道,肯定了学生们的点滴贡献。

2.辩证分析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在教第九课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份调查表,要求实事求是地写出最熟悉的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学生自己的优缺点。经过交流对比,学生们发现了父母、老师、学生身上的优点是主流,有很多值得借鉴,又发现自身身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不愿劳动、不守时,爱忌妒别人、缺乏合作意识等。教师进一步指出在生活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学间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对自己的缺点,即使是支流,但若枧而不见,任其蔓延,后果也不堪设想。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与童年中期的孩子相比,青春期少年的世界至少有三个变化。首先,变得更加开阔。青春期少年的舞台不只是家庭或当地社区,而是更广大的世界,甚至整个世界。其次,变得更高级。青春期少年能够以更加抽象的思维方式推理、思考,提出假设和理论。最后,变得更深入。青春期少年更加持续地探索自己的生活,比几年前更全面地对待自己的感觉、恐惧和理想[2]。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反映世界观。例如,在教第十二课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教师首先围绕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的选择作了介绍: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一个熟悉的问题,即: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学生回答光宗耀祖,有的说办实业赚钱,而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则石破天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笔者将这句话和他为小学学友的题字“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用课件呈现,接着播放了一段视频,介绍了周恩来是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23岁时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恩来12岁离开家乡,为了寻求真理,操劳国事,一直未能回故乡淮安看上一眼。当播放到邓小平同志在为周总理追悼大会上作悼词时,气氛很凝重,部分学生为之动容。视频播放完后,教师呈现思考题:“为什么周恩来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少年周恩来心中的选择是什么?”学生回答时,很自然地提到了“爱国”,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因为他幼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赔款割地,备受欺辱。他之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在于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为某个个人谋私利,也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人类谋福利。即便他掌握了多国外语,但在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正式会见场合他以我们的母语汉语娓娓道来,他的爱国情感体现在他的高超的斗争艺术和高尚的人格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无处不在。

可见,情感教育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苍白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情感教育不能光靠华丽的词藻,要靠事实说话,靠自己身体力行,以真心获得真情。

心理学认为,在意志结构中,决心、恒心、信心是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3]。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熏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中修订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的要求。

在教第五课的“意识的作用”时,指出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议题:“你了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吗?你知道李政道的老师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的故事吗?”课堂上请学生分组上台发言。

第一组学生交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院士是苏州常熟人,1930年王淦昌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1933年12月,王淦昌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和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在他准备回国时,德国科学家劝他:“德国有世界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大师辈出,像你这样年轻有为,留在德国一定能大展宏图。回到中国,哪里有你的研究基地呢?”王淦昌回答:“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为的是报效祖国。”第二组学生交流:他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后,先到山东大学任教,后来在浙江大学物理系担任系主任时,李政道曾是王淦昌的學生。李政道这样评价老师:“王淦昌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终生保持了年轻学生的求学精神。他为人诚恳热情、正直、坦诚,治学严谨,是祖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后人之楷模。”第三组学生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回忆:“王淦昌虽然学术造诣很高,但是一直是勤学好问,只要自己不懂的就可以向年轻人请教,向年轻人学习。在60多年的核物理科研生涯中,他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地从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接着,教师提问:如果说“只要有决心意志和干劲,就一定能成功。”这句话对不对?请分析。学生们马上指出这是类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加德纳教授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巧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就会很出色。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较好地处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5]。在教第六课的“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时,教材又引发思考“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提到失败,有些学生不禁皱眉,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在积极准备迎接省学业水平测试。教师先引用了一位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句话:“我一生经历的成功屈指可数,但经历的失败却不可计数。”针对有些学生在模拟测试中成绩不理想,笔者充分肯定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指出这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迎接挑战,自觉地促成从失败向成功的转变。事实证明,当学生迈着自信的步子走进测试考场,又微笑着走出考场的结果,说明意志教育必须与“挫折教育”相结合。挫折教育防患于未然,通过设定合理现实的目标,促成学生意志力的飞跃,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很有裨益。

四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历史,学习四史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发展脉络,坚持党的领导,引导学生对中国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成为四史教育的高效载体,成为探索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的途径,十分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素质教育在召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加大创新力度,优化教育手段,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精神瑰宝。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结合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要求,将“四史”融入课程研究,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历史思维,拓展历史视野,从历史中感悟初心,在百年奋斗中牢记使命,不断增强为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史鉴今,砥砺前行。

[关键词]“四史”;教学;研究。

[课题项目]2019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者简介]郑海涛(198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继才(通信作者)(1975—),山东枣庄人,博士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心理。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奋斗与发展中形成的政治财富。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同时,通过“四史”融入课程,使大学生能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运用课堂教学,讲好“四史”红色故事。

1.从“四史”中传承红色基因,明确时代使命和责任。结合“四史”回顾历史、感悟初心,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仰力量,激发新时代大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增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行动力,奋力担当新时代新使命。同时结合“四史”讲清楚新时代对时代新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本领才干和担当精神的要求,使大学生能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并且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成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和有奉献的时代新人。

2.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通过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教育大学生们要树立信仰、坚守初心,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

3.从“四史”中感悟高尚与纯粹,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感悟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纯粹的理想人格,从理想信念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顺“四史”的历史逻辑。回顾历史,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坚持信仰、秉持初心,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些都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培育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艰苦奋斗提供充沛的精神养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好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这些事例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与坚定初心。

4.从“四史”中追忆先辈的革命初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角度,以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以后发生的典型故事为依托,用有血有肉的故事,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悟真理,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四史”教育是培植爱国奋斗精神的智慧之源。爱国奋斗精神是贯穿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历程的一条主线,是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内在印证和统一的整体,是新时代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识,是以党史教育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精神指向,是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现实的动力。

5.从“四史”中探寻规律,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只有透过历史的表象,探寻历史长河中的规律性认识,才能真正揭示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原因,才能使价值观自信具有深厚根基。“四史”融入,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和思想指引,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刻汲取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有益启示,让大学生从价值观层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从而生动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6.从“四史”中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锤炼品德修为。以不同历史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感人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优良道德品质,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从中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使其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思政课活起来。高校通过寒假、暑期社会实践,由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过程的深化提升,使“四史”教育立体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参观传统教育馆、革命活动旧址等,走进红色基地、聆听历史故事,通过观看一张张反映当年战斗场景的图片、一件件战士们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具,倾听一个个英雄的事迹,重温革命先烈大无畏的气概,接受深刻而生动的红色教育。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深刻感悟红色资源的核心和精髓,铭记那段革命历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锤炼升华,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运用网络手段,拓展“四史”教育广度。

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随时随地拓展“四史”教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做好“四史”知识拓展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红色育人课堂”;利用线上线下多种载体,提升“四史”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推送ppt,推荐“四史”相关影片,分享红色经典。高校也可以打造“四史”教育讲堂,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潜移默化融入红色故事元素,用有血有肉的内容吸引学生,开展入脑入心、有声有色的网络直播教育,在思想和情感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历史情境中体悟真理,夯实“四史”学习力度,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感染力,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

回望来时路、坚定前行路。“四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在长期的探索、奋斗、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在百年党史中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有之义。通过积极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顺“四史”的历史逻辑,从“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引导青年学子把握当代中国实情和自身实际,明确定位和方向,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奋斗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abstract:thegeneralsecretaryxitoryoftheparty,thehistoryofnewchina,thehistoryofreformandopeningup,andthehistoryofsocialistdevelopmentembodythespiritualrtoimplementthefundamentaltaskofbuildingmoralityandcultivatingtalentsandfurtherpromotethereformandinnov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teaching,thispapercombinestheteachingcontentandcourserequirementsofthecoursein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foundationandintegratesthe"fourhistories"poseistoguidecollegestudentstoactivelyestablishhistoricalthinking,expandhistoricalhorizons,comprehendtheiroriginalaspirationsfromhistory,keepinmindthemissioninahundredyearsofstruggle,andcontinuouslyenhancetheirconsciousnessofunremittingstruggletorealizethehistoricalmissionofcollegestudentsinthenewera.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精神瑰宝。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结合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要求,将“四史”融入课程研究,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历史思维,拓展历史视野,从历史中感悟初心,在百年奋斗中牢记使命,不断增强为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史鉴今,砥砺前行。

[关键词]“四史”;教学;研究。

[课题项目]2019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者简介]郑海涛(198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继才(通信作者)(1975—),山东枣庄人,博士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心理。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奋斗与发展中形成的政治财富。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同时,通过“四史”融入课程,使大学生能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运用课堂教学,讲好“四史”红色故事。

1.从“四史”中传承红色基因,明确时代使命和责任。结合“四史”回顾历史、感悟初心,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仰力量,激发新时代大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增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行动力,奋力担当新时代新使命。同时结合“四史”讲清楚新时代对时代新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本领才干和担当精神的要求,使大学生能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并且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成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和有奉献的时代新人。

2.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通过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教育大学生们要树立信仰、坚守初心,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

3.从“四史”中感悟高尚与纯粹,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感悟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纯粹的理想人格,从理想信念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顺“四史”的历史逻辑。回顾历史,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坚持信仰、秉持初心,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些都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培育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艰苦奋斗提供充沛的精神养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好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这些事例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与坚定初心。

4.从“四史”中追忆先辈的革命初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角度,以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以后发生的典型故事为依托,用有血有肉的故事,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悟真理,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四史”教育是培植爱国奋斗精神的智慧之源。爱国奋斗精神是贯穿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历程的一条主线,是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内在印证和统一的整体,是新时代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识,是以党史教育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精神指向,是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现实的动力。

5.从“四史”中探寻规律,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只有透过历史的表象,探寻历史长河中的规律性认识,才能真正揭示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原因,才能使价值观自信具有深厚根基。“四史”融入,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和思想指引,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刻汲取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有益启示,让大学生从价值观层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从而生动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6.从“四史”中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锤炼品德修为。以不同历史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感人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优良道德品质,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从中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使其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思政课活起来。高校通过寒假、暑期社会实践,由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过程的深化提升,使“四史”教育立体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参观传统教育馆、革命活动旧址等,走进红色基地、聆听历史故事,通过观看一张张反映当年战斗场景的图片、一件件战士们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具,倾听一个个英雄的事迹,重温革命先烈大无畏的气概,接受深刻而生动的红色教育。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深刻感悟红色资源的核心和精髓,铭记那段革命历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锤炼升华,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运用网络手段,拓展“四史”教育广度。

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随时随地拓展“四史”教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做好“四史”知识拓展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红色育人课堂”;利用线上线下多种载体,提升“四史”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推送ppt,推荐“四史”相关影片,分享红色经典。高校也可以打造“四史”教育讲堂,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潜移默化融入红色故事元素,用有血有肉的内容吸引学生,开展入脑入心、有声有色的网络直播教育,在思想和情感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历史情境中体悟真理,夯实“四史”学习力度,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感染力,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

回望来时路、坚定前行路。“四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在长期的探索、奋斗、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在百年党史中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有之义。通过积极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理顺“四史”的历史逻辑,从“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引导青年学子把握当代中国实情和自身实际,明确定位和方向,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奋斗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摘要:大学生“四史”教育主要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政治性、专业性、时代性与实践性。“四史”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有效策略是:(一)打造以“四史”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优质课程;(二)创建以校企结合为契机的“四史”教育机制;(三)构建以多元媒介为载体的“四史”教育资源;(四)建设学习历史、弘扬历史优秀文化的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主要内涵。

引言。

随着中外文化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及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虚假、负面信息及西方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对学生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机遇,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我国繁荣昌盛的新阶段,物质生活富足、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是当代大学生的特征,要想使其认识到自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就需要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人民伟大奋斗历史,通过深入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学生形成“四个自信”,认同我国政治及经济体制、认同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引导大学生回顾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艰难时期中我党及人民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不畏牺牲的果敢精神,继而使大学生树立自身使命意识,将自身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

(一)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政治性。

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由弱到强所走道路的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为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重要性的论述将“四史”学习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且为大学生“四史”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目标依据。

大学生“四史”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从“四史”教育内容来看,其涵盖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建设国家、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奋斗历程、中华民族政治选择历程,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特征。大学生“四史”教育实施的前提是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根本目标在于使大学生深入认识我国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为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不动摇,继而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与历史认同感。由此可见,“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本质,唯有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内涵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专业性。

大学生“四史”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观与价值观间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来看,正确的历史观是最大化价值认同的来源,大学生唯有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的奋斗发展历史,才会对自己的民族及国家形成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及情感归属,即历史观可以统一个体与国家的思想,继而使个体作出有利于国家繁荣发展的行为选择。由此可见,大学生“四史”教育是针对学生思想及政治的教育,鉴于其“历史教育”的基础及“政治教育”的本质,综合来看,大学生“四史”教育具有政治教育、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

其一,政治教育的专业性。正如前文所述,正确的政治立场及方向是实施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前提,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是新时代下大学生“四史”教育亟须思考的问题。

其二,历史教育的专业性。既要摒弃传统灌输历史的教育理念,又要保证学生在学习“四史”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获得启发、获得解决与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从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出发,结合大学生所处的内部环境(校园、课堂等)、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拟态环境”(有组织、有目的的利用信息虚构的网络环境)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三)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出发点为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的奋斗与发展历史,其支撑点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其落脚点为使学生自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逻辑来看,其虽然以历史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但却呈现出极强的时代性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的“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大学生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与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目标及方向相契合,并与我国社会实际紧密相连,表明大学生“四史”教育服务于现实。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四史”教育也要秉承“立德在先,树人在后”的理念,在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思想觉悟的同时聚焦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其以法律为准绳、社会公序良俗为约束正确决策自身行为,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主动承担现阶段的责任。

(四)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践性。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根本在于把握正确的导向,继而纠正四史教育中的价值观偏差。维护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四史”教育同样是以维护谁、服务谁为导向的专业性教育。学生通过“四史”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及人民奋斗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正确认识、批判世界各国所选择的道路,有助于学生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必然性、合理性。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决定态度,思想决定行动”,当代大学生处于中外文化融合、信息传输密度及速度双高的复杂社会环境中,部分反动及反华势力以“平等”“自由”为由,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发表不良言论,诸如利己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无用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等都在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摇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甚至驱使其作出过激行为。在此背景下,加强“四史”教育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分析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正确方法与思路,使学生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以辩证思维挖掘社会现象的本质,继而帮助学生抵御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继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立德为先,树人在后,这与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规律相契合。学生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唯有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的法律意识才能具备做“人”的基本素养,而专业的知识技术、综合能力等是“人”的附加价值,是其担任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条件。“四史”教育作为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教育,兼具了道德培养与技能培养的双重功能,通过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为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自觉提高道德素养、专业能力,引导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行为选择时“以史为鉴”,继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四史”教育的激励、启发、熏陶、警示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以法律为约束、以社会公序良俗为准繩、以历史为参照进行行为决策,继而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一)打造以“四史”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优质课程。

大学生“四史”教育涉及面广,具有政治性、专业性、时代性、实践性的特征。为了保证“四史”教育质效,建议高校以“四史”学习为主要内容打造专业课程,通过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形式将“四史”渗透至高校教育各个环节中,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合的大学生“四史”教育模式。同时,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合“四史”教育,以历史教育为基础,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保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及行为,继而使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此外,设置专门机构监督大学生“四史”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施情况,将教育责任落实到个人,为大学生“四史”教育提供组织架构、制度保障。

(二)创建以校企结合为契机的“四史”教育机制。

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部分企业成立时间悠久,见证了我国时代发展的进程,并为我国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建以校企结合为契机的“四史”教育机制,能够使学生通过参观企业、了解企业历史、见证企业辉煌成就切实感受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赋能,继而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经济的认同感。同时,为了保证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践性,建议学校开展“国有企业砥砺奋进谋发展,敢为先人促改革”的社会实践活动,请学生深入国有企业,收集关于国企改革、国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撰写社会调研报告,使学生对国有企业的历史有全面、系统的认知。最后学校评选出最佳报告并给予获奖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国有企业服务大局、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勇担使命的精神。

(三)构建以多元媒介为载体的“四史”教育资源。

四史教育论文

摘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新时代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将“四史”教育有机内嵌于社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有利于社区党员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从而为社区提高治理水平提供有益镜鉴。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积极应对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中的困境与挑战,努力探索“四史”教育与思想建设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即深入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以拓展教育内容,促进理论和实践教育形式结合以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制度变革促进“四史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关键词:“四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社区党组织。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这深刻揭示了思想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明确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2〕,社区党组织是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的基础,因此社区党建工作至关重要。新时代条件下,将“四史”教育融入到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对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应对当前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面临的种种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党进行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四史”教育有机内嵌于社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有利于社区党员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从而为社区提高治理水平提供有益镜鉴。

(一)“四史”教育是基层党员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基本前提。

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而对于党情国情世情的了解,是正确看待历史、现实与未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奋斗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无不彰显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正是在这一理想信念的指导下,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张思德、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的王进喜、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袁隆平等优秀的历史人物,无不在以自己的切身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四史”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思想给社区基层党员以精神上的教育,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

(二)“四史”教育是基层党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由之路。

四史的历程,无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具体地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于指导具体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因此学习四史就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尤为注意的是,四史的发展过程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历史,更是将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理论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过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学习四史既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学习随后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理论;既是学习思想理论,又是学习实践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四史”教育是广大党员真正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作为生动的历史教材。

(三)“四史”教育是有效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有益镜鉴。

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政权建设、国家治理的过程,包含着党在各个阶段关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和历史教训。学习四史,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反经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所取得的伟大经验。社区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党的机体细胞,激发基层党组织新活力的基本保障。”〔3〕尤为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对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的深入思考,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明确提出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从而有利于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建设中的治理水平,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的展开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社区的党组织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与挑战,既有“四史”教育长期形成的教育形式相对陈旧的问题,多流于传统说教的形式;也有随着社会转型产生的利益分化导致的多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袭,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更有社区党组织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如部分党员理想信念缺失,党组织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总之,新时代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与挑战,需要认真审视和剖析,这是社区党组织解决困境、加强思想建设的前提。

(一)“四史”教育形式相对陈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极大危害,尤其是对于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党员造成了认知上的错误引导。第一,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丑化、编造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借以否定党的重要历史人物,从而否定党的历史,使得部分党员无法辨明大是大非问题,无法透过历史的迷雾把握历史事件的真相,不能正确评判某一阶段历史和某些历史人物,这是部分基层党员和广大民众思想认知面临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第二,随着社会转型带来个人利益的张扬,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的侵袭,人们对于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我党的优良作风有所忘却,极易陷入对现实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忽视了精神生活的追求。甚至有的党员将市场交易原则引入对人民服务工作中,以交易原则处理干部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丧失了对于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的践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非常不利于社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

(三)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问题。

第一,部分党员理念信念缺失。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但也有一些人宗旨意识淡化,是非观念淡薄,有的在政治性原则性问题上态度暧昧,有的不能洁身自好,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这些人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表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不彻底、不坚定。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部分党员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致不能正确认识部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是“人云亦云”,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被各种社会思潮裹挟带偏。第三,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社区党组织作为重要的基层组织,以往过度注重其在带领基层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作用,忽视了对社会思潮、价值理念的引导,忽视了对于广大基层民众的思想教育,过度重视利益激励作用,从而给自身的思想建设带来了极大危害。

“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是一个帮助社区党员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基层党员为核心,帮助社区党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根本目标。为此,“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以拓展教育内容,促进理论和实践教育形式结合以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制度变革促进“四史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一)拓展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

从“四史”教育的内容来看,既要科学理清“四史”教育的架构体系和交叉内容,更要不断拓展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这是因为“四史”作为一种历史教育是在长时间跨度以及广袤的地域背景中展开的,侧重整体性概括性教育,而每个地区的历史资源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种资源,不断凝练概括当地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等,形成地方特色,例如“红船精神”、“雨花英烈精神”等,就是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不断拓展四史教育内容,建构适合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和宣传形式,才能将“四史”的基本原理灌输入党员的头脑中,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普遍和特殊的有机统一。此外,拓展“四史”教育内容除了深度挖掘四史的地方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于妄图颠覆党的统治、不利于人们精神健康发展的思想观点要勇于发声,积极应对,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宣传“四史”的内容、价值理念。

(二)創新教育形式:理论和实践教育形式结合。

新时代促进“四史”教育与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相融合,需要改变过去流于传统说教的方式,改变过去单一举办讲座、固定课程的模式,关键是要推进理论和实践教育形式二者相结合的形式。第一,推进以比赛促进理论学习的方式。通过举办四史相关的有奖知识竞赛,充分调动各社区党组织学习四史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以奖促学、以赛促教等形式,推进四史知识的传播。第二,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目前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历史文化博物馆以及革命教育基地,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延安红色教育基地等,都是非常宝贵的四史教育资源,可以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感受各革命基地的氛围,增强教育效果。第三,加强教育实践方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四史教育应当树立的理念,更是应该实现的行动。四史教育不能只是理论的传授,更要鼓励社区党员积极为社区民众服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四史”教育的理念、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四史”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中宣部组织编写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要求“把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5〕。通过“四史”教育融入社区党组织思想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巩固共产主义信仰,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

〔4〕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56.

四史教育论文字范文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日子里,把党史、新中国史当作一门必修课学好、学深、学透,不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望历史、激发担当、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一次心灵洗礼。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从建党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党,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焕然一新,成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史、新中国史的教科书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的所有答案。新时代新长征路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反之,“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忘记了“老祖宗”,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联共历史,乱了思想,丢了信仰。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必须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必须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_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2年的发展史;必须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红船精神”里的中国革命精神源头,到长征路上攻克娄山关、腊子口;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西柏坡出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到历史转折年代的“关键一招”,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我们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历史从来都是由具体的细节构成的。在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上,写满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篇章。长征路上红军女战士给老乡留下的“半床被子”、用棍子顶着疼痛的腹部坚持工作的焦裕禄、“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用“最美的青春”染绿塞外明珠的塞罕坝人……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牢记这些“历史的细节”,我们就能在学习榜样中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才能守初心、什么才叫担使命,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奋斗奉献。

知其史方能激其志,激其志方能尽其责。新长征路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还会有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之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孜孜不倦地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用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交出优异答卷。

四史论文集合

摘要:四史的主线是党的领导,四史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发展脉络,坚持党的领导。高中思想政治课提供了提升心理素质的丰富素材,成为四史教育的高效载体。文章运用中外教育理论中的新观点,从培养适应社会、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分析如何结合四史教育,探索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四史教育;培养;心理素质;途径。

2020年,***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四史的主线是党的领导。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其严谨的逻辑、丰富的素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呈现在学生面前。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心理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相互联系,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體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关键能力是“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1]。文章愿从适应社会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的视角,分析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结合四史教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习中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部分中学生中有时存在沮丧、焦虑、紧张、愤怒等心理失常的表现,势必影响其正常学习,甚至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不良后果。为此,要求学生:

1.树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观点。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为例,在教第十二课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教师介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并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就是邱少云,你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提到敌我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相差悬殊,为了歼敌,必须进行大规模大部队伏击战;有的提到如果他不这样做,会引来敌人的猛烈炮火,给我军带来巨大损失……师生共同小结:当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为了前者而在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这种讨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屋建瓴地科学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尊重人,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雷锋、焦裕禄和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优秀党员,都是主动关心帮助群众的楷模。学生懂得了在学习榜样的同时,自己也可对社会奉献爱心。于是,班级同学踊跃为贫困学生捐款,学生们利用节假日轮流去区敬老院慰问孤老,关心老人们的生活,帮助生病的孤老就医送药。对此,《苏州日报》进行了报道,肯定了学生们的点滴贡献。

2.辩证分析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在教第九课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份调查表,要求实事求是地写出最熟悉的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学生自己的优缺点。经过交流对比,学生们发现了父母、老师、学生身上的优点是主流,有很多值得借鉴,又发现自身身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不愿劳动、不守时,爱忌妒别人、缺乏合作意识等。教师进一步指出在生活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学间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对自己的缺点,即使是支流,但若枧而不见,任其蔓延,后果也不堪设想。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与童年中期的孩子相比,青春期少年的世界至少有三个变化。首先,变得更加开阔。青春期少年的舞台不只是家庭或当地社区,而是更广大的世界,甚至整个世界。其次,变得更高级。青春期少年能够以更加抽象的思维方式推理、思考,提出假设和理论。最后,变得更深入。青春期少年更加持续地探索自己的生活,比几年前更全面地对待自己的感觉、恐惧和理想[2]。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反映世界观。例如,在教第十二课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教师首先围绕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的选择作了介绍: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一个熟悉的问题,即: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学生回答光宗耀祖,有的说办实业赚钱,而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则石破天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笔者将这句话和他为小学学友的题字“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用课件呈现,接着播放了一段视频,介绍了周恩来是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23岁时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恩来12岁离开家乡,为了寻求真理,操劳国事,一直未能回故乡淮安看上一眼。当播放到邓小平同志在为周总理追悼大会上作悼词时,气氛很凝重,部分学生为之动容。视频播放完后,教师呈现思考题:“为什么周恩来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少年周恩来心中的选择是什么?”学生回答时,很自然地提到了“爱国”,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因为他幼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赔款割地,备受欺辱。他之所以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在于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为某个个人谋私利,也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人类谋福利。即便他掌握了多国外语,但在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正式会见场合他以我们的母语汉语娓娓道来,他的爱国情感体现在他的高超的斗争艺术和高尚的人格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无处不在。

可见,情感教育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苍白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情感教育不能光靠华丽的词藻,要靠事实说话,靠自己身体力行,以真心获得真情。

心理学认为,在意志结构中,决心、恒心、信心是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3]。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熏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中修订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的要求。

在教第五课的“意识的作用”时,指出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议题:“你了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吗?你知道李政道的老师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的故事吗?”课堂上请学生分组上台发言。

第一组学生交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院士是苏州常熟人,1930年王淦昌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1933年12月,王淦昌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和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在他准备回国时,德国科学家劝他:“德国有世界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大师辈出,像你这样年轻有为,留在德国一定能大展宏图。回到中国,哪里有你的研究基地呢?”王淦昌回答:“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为的是报效祖国。”第二组学生交流:他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后,先到山东大学任教,后来在浙江大学物理系担任系主任时,李政道曾是王淦昌的學生。李政道这样评价老师:“王淦昌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终生保持了年轻学生的求学精神。他为人诚恳热情、正直、坦诚,治学严谨,是祖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后人之楷模。”第三组学生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回忆:“王淦昌虽然学术造诣很高,但是一直是勤学好问,只要自己不懂的就可以向年轻人请教,向年轻人学习。在60多年的核物理科研生涯中,他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地从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接着,教师提问:如果说“只要有决心意志和干劲,就一定能成功。”这句话对不对?请分析。学生们马上指出这是类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加德纳教授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巧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就会很出色。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较好地处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5]。在教第六课的“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时,教材又引发思考“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提到失败,有些学生不禁皱眉,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在积极准备迎接省学业水平测试。教师先引用了一位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句话:“我一生经历的成功屈指可数,但经历的失败却不可计数。”针对有些学生在模拟测试中成绩不理想,笔者充分肯定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指出这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迎接挑战,自觉地促成从失败向成功的转变。事实证明,当学生迈着自信的步子走进测试考场,又微笑着走出考场的结果,说明意志教育必须与“挫折教育”相结合。挫折教育防患于未然,通过设定合理现实的目标,促成学生意志力的飞跃,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很有裨益。

四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历史,学习四史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发展脉络,坚持党的领导,引导学生对中国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成为四史教育的高效载体,成为探索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的途径,十分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素质教育在召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加大创新力度,优化教育手段,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四史的论文字

在当前社会中,党日活动已经是一项社会性任务。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党日活动能够让社会更好的进行发展。毕竟,党是社会进步的领导者。只有党政建设的好,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发展不会出现问题。而在高校中,更是应该实行党日活动的党政建设方针。其主要是因为高校具备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高校是优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党日活动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们在高校中较少的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其次是高校是一切党政方针的试验地。相对于其他的地方而言,高校中的学者是更多的。因此其学术性也就更高。在这样的地方进行党政建设的试验,能够最大程度的发现其内容中的不足,而且通过学校中教授们的不懈努力,一般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方式,从而更好的完成党政建设的完善任务。

1.体系化。

新形势下高校全面党日活动的特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体系化。一直以来,我国的党政建设中都有着党日活动的方针,但是这种方针的实施力度一直不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内容不够全面,而且不具备条理性,这种情况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党日活动方针的推行。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出现,这种情况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其体系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的扩充。在原本的党日活动方针中,主要就是一些常规方面内容的提及,而且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党日活动方针的内容就出现了一定的缺失,从而不能够非常好的施行党日活动方针。因此当前的党日活动方针系统化中,就进行了全面的内容补充。让各类内容更加的充实,而且补充了一系列原本不具备的方面。其次是条理性的增加。在原本的党日活动方针中,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添加,不具备任何的条理性,就导致许多的政策施行起来是相对混乱的。因此,在当前时代,对这些条款进行了一定的整理,让这些内容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从而更好的施行。

2.严密性。

在当前党日活动的改进中,严密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原本的原本的党日活动方针中,许多的条款都不具备严密性。其主要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单独条款的严密性存在着问题。这种问题非常的常见。例如一些规定中,许多界限并不够全面。从而无法保证其全面的施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改进。而另一个方面就是多个条款之间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是较为全面的,会破坏党日活动方针的整体体系。因为当出现冲突的时候,判定的难度就会增加,从而难以实现全面的党日活动。因此,在当前来看,这种情况得到全面的整治。这也是其体系化内容的好处之一。

第一,形式方面,高校不少学生党支部往往以“三会一课”或政治学习替代主题党日活动,局限于上级的基本要求,未能做到结合本支部党员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第二,内容方面,有些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内容空洞乏味,往往以传达文件、学习政策为主,无法达到深入的教育;第三,组织方面,支委往往对主题党日活动缺少足够的思考和认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的策划主题党日活动,导致活动实效欠佳。

1、制度方面。

虽然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都有主题党日活动的指导性要求,如每月开展一次或根据重要的纪念日、庆典或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但这样的规定较为刚性,不能很好的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结合,不利于充分調动学生的积极性。若能将组织要求和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历史事件、学生的成长规律相结合,为学生党支部提供一些不同月份的主题党日活动的参考主题,要求每学期支部自主安排的主题党日活动不少于若干次,并且由上级党组织给予检查、考核和评比,则学生党支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拓展,自主开展符合其需求的主题党日活动。若将这样的要求上升为系统的制度文件,则可使学生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更加灵活丰富,并且能够落到实处。

2、组织方面。

首先,高校学生党员往往都是校园生活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学习工作较繁忙,若主题党日活动完全由学生主导,则活动容易被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校园活动所冲淡,导致落实不到位或者敷衍了事、效果不佳,起不到对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的作用,因此,主题党日活动十分需要教工党员的支持、参与和评价,通过教工党员的指导使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主题党日活动的意义,从而能够认真设计准备,精心组织实施,这是确保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有效组织的首要因素。其次,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四有四落实”,保证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再次,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后要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主题党日活动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3、内容方面。

首先,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应紧密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稳定工作,为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引领奠定基础。其次,紧密结合学生党员各阶段成长成才的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党员的实际,提供内容各异的活动主题,提高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的兴趣,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

结语:从上述内容我们能够知道,党日活动的重要性非常高,如果不能有效的建设党日活动。那么对于学生的党员思想教育就会出现问题。因此,笔者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上述内容,希望我国的高校党支部能够谨慎的参考,全面完善党日工作。

参考文献:

[1]崔占龙.创新方式提高高校学生主题党日活动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8(16).

[2]肖盛安,许晓辉,柴宇.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4).

[3]李燕冰.高校学生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4]文辉.在务实创新中增强学生党日活动教育效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

四史论文字

近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向各地和有关单位党校(行政学院)发出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四史”教学工作。通知指出,把“四史”作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四史”教学,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由此可见,这是要把党史和新时代国情教育摆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也是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做全党及社会大范围正能量储备。

深读党史,滋养初心。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牢肩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谱写了气吞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孕育了顶天立地、感天动地的红色传统。在一次又一次的长征中,我们党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千磨万击,经受了千锤百炼,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跨过千沟万壑,但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的新长征路上,在我们党成立将近百年、执政70个年头的历史节点,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20xx年x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郑重发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0xx年xx月,党的十九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的关键词,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初心。

加强教学,检视初心。为什么要“千里来寻故地”?就是要从我们党的精神家园汲取负重前行的强大力量,从我们党诞生的地方获取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20xx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当前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最好时间节点。“干部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20xx年x月xx日,正在xx考察调研的他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于都,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宣示新的长征路上要不忘初心,走向胜利。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确保这次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这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动员,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四史论文集合

中国共产党继承文化传统,积极倡导学习和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四史力量,建设美好社区,推进不要忘记自己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一部党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始阶段、成熟阶段、曲折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的艰辛和困难。自1921年7月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励无数共产党员为之奋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坚强的后盾。这种信仰力量指明了我们奋斗的方向,让我们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逐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变富变强,让中国人民从被压制的东亚病夫到昂首挺胸的龙的传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0月1日的国庆庆典上进行了**阅兵。每一次阅兵活动都见证了新中国的不断成长和变化,展示了榜样的力量,增强了国民的信心和自豪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新决定。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振兴了中国,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温饱,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这也实现了。步骤三: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之路。改革开放史充分展示了经济力量!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政权巩固、经济复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与实务,调整以及改革开放;。

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来看,历经了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步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如今中国人民终于开创了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也越来越展现了鲜明的制度优势力量。

总之,传承“四史”精神,将其力量转化为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去,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四史教育论文字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明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原则,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生自我认识,心理教育。

【引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正文】。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主题,是现在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为其提供了成才得广阔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带来更多严峻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强的要求。提高个人的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强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是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由于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的指导和锻炼。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步入大学,许多的同学都步入了大学恋爱这一人生事业当中。大学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那样,在大学恋爱是正常,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因此,大学生恋爱是个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并不是恋爱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因人而异的。处理的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努力学习,成绩上升。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滑。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关键取决于自己,而学校则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全面身心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m).华文出版社.2004.49页.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7.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四史论文集合

存史、学史、治史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继承文化传统,积极倡导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鉴今,传承“四史”的力量,建设美好社区,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一部党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创阶段、成熟阶段、曲折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的艰辛和不易。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以来,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励着无数共产党员们为之努力奋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从此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坚强的后盾,这信仰力量指明了我们奋斗的方向,让我们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逐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让中国人民从被压制的“东亚病夫”到昂首挺胸做实实在在“龙的传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0月1日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次阅兵。每一次的阅兵活动,都见证了新中国不断的成长和变化,彰显了榜样的力量、增强了国民信心和自豪感。

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温饱,这个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这个也实现了。第三步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一部改革开放史充分彰显了经济力量!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与实务,调整以及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来看,历经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整治民主化,以及以阶级都中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来看,历经了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步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如今中国人民终于开创了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也越来越展现了鲜明的制度优势力量。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