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十册丰碑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小编: HT书生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利用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人教第十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晏子如何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王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学习晏子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的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引导:

齐读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为何变侮辱为尊重?(板书:打?)谁能简单来说一说: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自由说------指名说。

1、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这句话有点复杂,再读一遍,相信第二遍会更好!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板书:钻狗洞——。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读重音,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跟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板书:没人才——。

第三次机会让给平时班上不太回答的同学来说。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板书:没出息——。

是啊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找是找到了,但我感觉读得太平淡了,谁能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词语,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好的,同学们都答得很出色,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是狗国。

2、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

3、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结,学法: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2、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

七、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下等国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强盗国只好赔不是。

反思: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运用自己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争辩,不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反而将了楚王一军,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不应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应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学中,对于晏子的语言分析得较为细致,对楚王的语言和神态却没怎么顾及到,这是做得不足的地方。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能体会到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其中“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后来,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课前对备学生不够充分,没想到学生对于晏子的逻辑性的语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们能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作到了一吐为快,导致学完课文之后,没有时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体验课文内容,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人教第十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写词语。《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注意“蜡”字,有的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古代的意思是动物的油。这位同学“键”字笔顺不规范,“键”是左右结构,最后写“建字底”。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朦胧的感觉。

生: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我觉得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生:第二种。

师:是的,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选择刚才听写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自由练说。师指名说,教师作了肯定。)。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二)一番对话 聆听心声。

语段一: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买不起票,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钢琴也是旧了,说明他们家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三)两次对话 心灵互通。

语段二: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为什么盲姑娘会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听贝多芬弹琴,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指名读。)。

师:盲姑娘只是听了一首曲子,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只有我们走进盲姑娘内心,我们才能真正把这段话读好。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所以她非常激动。(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觉得她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她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她几乎不敢相信,所以她很激动。(师指导第一个“您”表示猜测,读音可以稍微拉长一些。)。

师: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会有各人的理解。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会想,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承认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鼓掌)。

(四)释放心情 曲终意犹。

师: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组排比句,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鼓掌)。

生:贝多芬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创作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播放《月光曲》片段,教师配音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节课我们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读后心得: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一条主线两个“点”,使教学脉络清晰,内容丰满。

《月光曲》一课从听写词语开始,表现了老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听写之后,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收获一: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切入口”非常重要,这节课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才能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

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做到了“以少胜多”。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

(收获二:一节课的两个“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蒋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是有估计的,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分步探究。)。

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次有感情的朗读,逐步感受贝多芬“触动——感动——激动”的心理变化,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而慈爱的音乐家的灵魂,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通过随文练笔提升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语言,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感悟中,“知音”是一个亮点。其实,刚学过《伯牙绝弦》,学生不难想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教师准确把握文本,引导学生沿着“知音”这条线索去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的发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收获三:这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充分把握,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桃”,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人教第十册《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第十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此前曾在积累运用中出现过这种题材),是第十册第一组(共四篇写景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因此这首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教学,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学生分析】。

上课学生是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语文基本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但由于受到粤语的影响,运用普通话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读出韵味,读出意境,将是我本节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播放江南春景图,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你能背得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使学生对江南有初步的印象)。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3、诗词对比巧识词牌。

师生交流对词的认识。除了预习提示中提到的以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4、提示学法: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题意、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好的。

方法。

(设计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4、指导学法。

(1)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一首古诗的?(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迁移学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7、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1)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2)质疑:谈自己的独特理解或提出不同的问题。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对比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第十册《养花》教学设计

片段:

在教学《养花》时,利用一道填空题贯穿学习了课文,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教学环节揉合多个目标”。

师:根据填空题,自读课文2—6节。

出示卡片:养花可以(),这是件充满乐趣的事。

生2:养花有益身心。作者的腿不好,不利于久坐,他工作一会儿去看看花,调节一下,有益身心。

生3:养花可以获得真理。作者虽然在养花中常常热汗直流,腰酸腿疼.但是在这过程中懂得了劳动才能创造。

生4:作者懂得劳动创造生活,结合以前学过老舍爷爷的《劳动最有滋味》,我也懂得了是劳动帮助作者一家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生5:劳动创造出乐趣,劳动创造出世界。

师:对,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劳动创造了崭新的生活,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出独立的自我。这些都是作者在养花中感受到的。

生6:养花使作者和别人分享快乐。约朋友来赏花,给别人赠花,都使作者感到十分快乐。

生7:养花给作者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花好作者就喜,花不好作者就忧。菊秧被砸死后,作者“全家都几天没笑容”。

生8:养花使作者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了。

师:俗话说,若有甜,加点盐。养花中的忧伤及痛苦,使得开心和快乐显得更加突出,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因而多姿多彩。

生9:养花使作者掌握了它们的喜好及不适,可以更好地关心照顾它们。看出作者热爱生命。

师:讲的真好。作者掌握了养花的门道,是为了天天照管花草,在他眼里,花草象孩子一样需要呵护,这足以看出他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热爱。走近自然,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反思:

设计的这道填空题有以下几点好处:

1.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梧和思考。

在以上案例中,老师将问题提“大”了,“养花可以( ),这是件充满乐趣的事”,将整篇课文的内容凝聚于一道题中.将这一填空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大步走”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在精读、深思、感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舍爷爷对花草的关切,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积淀,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的体验.学生也受到了熏陶、启迪。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和生长了知识。

教师设计的填空题“养花可以( ),这是件充满乐趣的事。”题目紧扣全文内容,弹性大,思维空间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已有经验产生不同的体会和感悟。

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新知识时,教师在尊重学生新发现的同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分析判断,对学生零碎的认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如上例中教师的每一次引导都起到了升华学生认识的作用,帮助他们生成和生长了知识、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3.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教师让学生根据填空题体会课文内容,此时的学生认真阅读,大胆揣摩,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选择新判断,产生新感悟,重组新知识,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的落实。

人教第十册《幸福》教学设计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表达。本篇教学设计以演童话为线索,小编剧——小演员——小发言人,努力让每一个角色和环节都饶有兴趣并成为需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合作指导,鼓励每个学生都有出色表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启迪。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自读自悟课文,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编拟课本剧提纲,黑板简单布景。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搜集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由需激趣,明确学习要求。

2.我们不仅要演好这个童话,还要学习写剧本,当发言人、小编剧、小演员、小发言人这几个角色,我们可以一一过瘾,高兴的话就拍拍手吧……(模拟《幸福拍手歌》曲调,调节气氛。)。

二、自读课文,当一回小编剧。

1.怎样才能演好这一课呢?首先得有剧本,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篇幅比较长,同学们小太容易记清楚,现在我们来默读这篇课文,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来。

2.出示提纲,学生借助老师编拟的提纲完成一至两幕简短的剧本。(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可以创编,教师分层指导。)。

第一幕——。

时间:从前的一天。

地点:树林的老泉旁。

人物:牧童甲、牧童乙、牧童丙、智慧姑娘。

布景:(略)。

牧童甲:来,咱们来把这口老泉清理一下,再挖一口小井,好不好?

牧童乙、牧童丙:(快乐地喊)好!

第二幕——。

时间:十年后的一天。

地点:树林的小井旁。

人物:青年甲、青年乙、青年丙、智慧姑娘。

布景:(略)。

青年甲:你们知道我这十年做了些什么?我们分手以后,我到一个城市里去了,进了学校,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是一个医生。

青年乙、青年丙:你弄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

[设计意图]。

演童话,这是孩子们一年级就有的理解形式,为了规避因情节和人物把握不透而走过场的弊端,演前安排编剧一环,充分预设,一是可以激发学生自读的需要和兴趣,并沉下去读;二是学习略读,学会从长篇文章中提取信息,把握主要内容;三是通过两幕剧提纲引路,分层指导,降低课堂耗损,保证把课堂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当一回小演员。

1.交流剧本,为表演热身。

2.自选角色,合作表演。

(可以请两组先分别表演第一、二幕,再请一组把第一、二幕连贯地表演一下,也可视课堂时间灵活安排。)。

3.就表演的情况组织评议。

[设计意图]。

理解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学生在编剧的基础上表演,是学生深化理解、学习语言的具体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重温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文本内涵,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教学目标达到交互、综合。

四、多元感悟,当一回发言人。

1.读了这个童话,编了这个剧本,演了这个故事,幸福是什么,你们有什么看法?

联系两幕短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

理解“幸福是什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要紧扣文中人物所为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来体会、感悟。劳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幸福又是一种感觉,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可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和形象来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五、拓展思维,在回味思索中提高。

清理老泉(方便人们)。

给病人治病(恢复健康)。

做过很多事(对别人有用)。

耕地种麦子(养活许多人)。

[设计意图]。

这则板书非常简明,并没有板写中心句,只是列出文中事例(括号中的助解也可不写),意在淡化标签式的结论,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不可忽视,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去想、去说。

[特别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应导在课前的预设中,导在课堂的生成处,真正起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切忌包办代替,本课为略读课文,这方面尤其要注意。

2•引导学生超文本想象。如了解第一个青年的作为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他是怎样给病人治病的,病人恢复健康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有什么感觉?由此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

3.多元感受幸福。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可能有所不同,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通过具体的形象和行为来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4.对于编剧,是引领学生阅读的一种形式,不宜拔高对所编剧本的要求。

幸福泉。

(小学生课本剧)。

时间:古时候的一天。

地点:村外青山下,牧场边。

人物:智慧(智慧的女儿,简称“智慧”),牧童青,牧童云,牧童丛林。

道具:舞台一侧有一口井。第一幕。

(旁白)村外远处有座青山,山上树木葱茏,流水穿梭于青山之中,如一条轻飘飘的绸带,河岸边的牧场上,生长着青青的绿草,草丛中那浮动着的一群白羊,如同漫步于天边的朵朵白云,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在《幸福在哪里?》的旋律声中一群小姑娘拿着锄子跳着挖井劳动的舞蹈上。

在舞凸的尾奏中舞者下,牧童青、牧童云、牧童丛林打着快板上:

我是牧童青。

我是牧童云。

我是牧童小丛林。

我们手拿锄具。

一起来挖井。

这里的沙石多。

这里的水儿浑。

我们一起来清理。

枯枝败叶清除了。

堵塞的泉眼儿疏通了。

清清的泉水流出了。

幸福生活来到了。

牧童青:我得把井盖儿盖上,防止沙石进入。哎哟,快来帮帮我。

牧童青边说边从舞台一侧搬来一块石板(道具),准备把井盖儿盖上。

牧童云、牧童丛林应声而来,三人一起将井盖盖上。

牧童青:听,丁冬丁冬的泉水声。

三人围着井转圈合唱:泉水丁冬,泉水丁冬,泉水丁冬响。

牧童青:我们把井盖搬开,看看水出来了没有?三牧童:好啊。哎哟哎哟。三人小心地移开井盖,搬到舞台的一边,然后跑回围在井的两侧。牧童云:啊,快看,水冒出来了。牧童丛林:哇。这水好清啊,好美啊。牧童青:我来喝一口,好甜,你们也来尝尝。两牧童喝后,“啧啧”称赞。三入围着井转圈合唱:泉水丁冬,泉水丁冬,泉水丁冬响。

三个牧童看着清清的泉水慢慢填满水井,又从井口流淌出来。

在流水声、音乐声中,美丽的智慧女儿上。

牧童云:(疑惑地)你是谁?

智慧:我是你们的智慧姐姐啊。

三牧童:智慧姐姐好。?

牧童丛林:(上前拉着智慧到井边)快来,智慧姐姐,看看我们挖的井。;

智慧:(望着井里流淌出来的水)多美的泉水,真清啊。我,可以喝你们井里的水吗?

三牧童:你喝吧。我们挖这口井就是为了让人们喝的啊……。

智慧:(用手捧起井水喝了两口)真清凉,真甜啊,我还要再喝一口。

三牧童:我们也来喝。

智慧:我善良的孩子们,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我喝了三口水,(停了一下)你们做了好事,我代表树林里所有的小动物们和一切美丽的花草,感谢你们!祝你们幸福!

动植物们上,齐说:牧童哥哥,我们也感谢你们。

小花:(伸展胳膊)瞧,我多么美丽,哥哥姐姐快来看啊。

齐:快来看,多美丽。

小草:我的绿衣服多鲜亮,小伙伴们在我的身上打滚,咯吱咯吱多开心。小伙伴们快乐,我开心。感谢你们。

小兔(蹦蹦跳跳)、小猴(抓耳挠腮)上:你看,我们多可爱。

大象:(粗声粗气,踱着沉重的步伐慢慢上)你看我的胳膊多粗,腿多壮。

动物们:感谢你们,祝你们幸福。

牧童青:(望着智慧)可是智慧姐姐,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幸福吗?

智慧:(拉着牧童们,招呼小动物们,面对观众)孩子们,我虽然是智慧女神,却也不能告诉你们什么是幸福,因为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体会的呀。(停一下,孩子们相互望望,点点头)你们现在就出发,去寻找你们自己的幸福,十年后我们仍然在这里相会,到那个时j候,如果你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你们的……好了,我也该走了,孩;子们,再见。:

大家:再见。

智慧女神下,小花,小草,小动物们退后,摆出造型。

牧童云:我向西行……。

牧童丛林:我留在村子里……。

三个牧童下。第二幕。

(旁白)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十年就过去了,三个牧童已经长大,成了帅小伙和漂亮的小姑娘。他们和智慧相会在十年前的井边。那里一如十年前那么美丽。

三牧童上。

牧童青:(深情地)亲爱的朋友们,好久不见了,我们都长大了。你们知道我这十年都做了些什么?我……我们分手后,我就想,我要做一个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于是我就去了一个城市……在那里进了学校,学了好多医学知识。现在,我已是一个正式的医生。

牧童云、牧童丛林:你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吗?

牧童青:弄明白了。很简单,我能够治病救人,使人们恢复健康,我感到特别幸福……。

《让世界充满爱》旋律声中。

牧童云:我也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在火车上、轮船上做过服务员,当过消防队员,挽救了许多国家财产,我还当过花匠,给人们创造了美好的环境……我勤勤恳恳地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所以,我感到很幸福!

牧童丛林:我哪儿也没去,一直在村子里的土地上耕种。我种出麦子,磨出白面,养活许多人。我,也感到很幸福!

智慧女儿从舞台一侧上,她还是十年前那么美丽。

智慧:好久不见了,孩子们。祝贺你们,你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旋律声中,三牧童上前和智慧问好。

三牧童:(开心地)智慧姐姐啊,你好。

智慧:可是,你们知道,你们寻找幸福的源泉在哪吗?

三个牧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

三牧童:啊!

牧童青:(走到花草旁,面对大家)大家看,小花长得比以前更鲜艳了,小草也满是绿油油的一片,比以前更茂盛了。(小花小草动动,做做造型)。

牧童云:(拉着动物们)小动物们也更结实、更可爱了。

智慧:(深情地)是啊,这是一口幸福泉啊!

三牧童:(诗歌朗诵,牧童、智慧、花草动物齐上)。

牧童丛林:幸福在哪里?

齐:幸福在我们辛勤的汗水里!

齐:幸福在哪里?

齐:幸福在我们越来越好的日子里……。

音乐响起,演员全部上台,自动排成队形和观众合唱《幸福在哪里?》,在第2段结束时跟着音乐,做动作下台。

(注:此剧为我-校四年级老师集体创作。)。

[名师简介]。

黄艳梅,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现在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任校长。在《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等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教材、教参多部。

人教第十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说课稿范文如下,希望大家喜欢!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一)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句子时,教师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分别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师只有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感受当时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激烈舌战。

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拍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再现文学形象。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要求是:移动式的一个三段论。)。

例:(1)狗国,开狗洞。

(2)访问狗国,我得钻狗洞。

(3)楚国是狗国。

(1)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一大段。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1)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读后交流。

(3)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小结楚王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2)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读好这个句子。

(5)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报告时的情景。

(6)齐读这个段落。

(1)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文。

(2)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4)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

(5)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既:

a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b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1)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

(4)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个别朗读。

(1)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善辩。

(2)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1)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人教第十册《最后的辉煌》教学设计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完成课后“练笔”作业。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手段。

利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春天的古诗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解题。

通过预习,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杜甫。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同桌读一句,讲一句。

指名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抓住以下重点词语。

江畔:江边。

蹊:小路。

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黄莺地叫声。

指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思考:《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情趣。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学生自由读。

练习背诵。

学习生字。

自由练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讨论学习。重点抓以下字词。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

朗读训练。

思考:《游园不值》地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重点抓以下词句。

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天际。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3.感情朗读。

4.思考: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齐背《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写家乡的景物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成片段。

2.选择内容: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展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3.练写片段,相机指导: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当堂完成练笔,写完以后修改。

人教第十册《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三、教学步骤 。

一、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二、再读课文,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人教第十册《忆江南》教学设计之二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此前曾在积累运用中出现过这种题材),是第十册第一组(共四篇写景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因此这首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教学,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学生分析】。

上课学生是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语文基本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但由于受到粤语的影响,运用普通话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读出韵味,读出意境,将是我本节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播放江南春景图,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你能背得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使学生对江南有初步的印象)。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3、诗词对比巧识词牌。

师生交流对词的认识。除了预习提示中提到的以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4、提示学法: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题意、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好的。

方法。

(设计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4、指导学法。

(1)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一首古诗的?(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迁移学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7、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1)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2)质疑:谈自己的独特理解或提出不同的问题。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对比赏析。

师生共同回顾曾熟悉的描写江南的诗句。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3)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此刻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引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反复朗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出感慨、赞叹!读出眷恋、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2、赏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赏读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2)品读。(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的江南的神情、体态来读;表演读;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总之读出自己的体会。)。

(3)当江南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啊。了解诗人曾写于洛阳一首《魏王堤》七绝:“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对比感受,诵读。

3、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这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我们“能不忆江南?”

(1)指名读、男女生呼应读。

(2)创设情景读: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节读――能不忆江南?

(反复读,一遍比一遍感情强烈,读出反问句的味道,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强烈的赞叹和思念之情!)。

4、小结: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衬托出生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设计理念:1、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品味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品味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这种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2、让学生通过想象、朗读等形式把诗的意境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既有思念又有赞美,在赞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赞美。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2.吟读成诵。

3.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

&nb。

人教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曹操。

黄盖诈降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信以为真。

&nb。

人教第十册《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师张晓华年级五年级。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教学过程 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人教版小学语文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