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感人事迹的学习心得体会(汇总20篇)

小编: 灵魂曲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经历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学习心得_抗击新冠肺炎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今天我想对你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新型冠状病毒,张开着死亡的翅膀悄然降临。

这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国家有难时你们愿意丢下自己的家人,赶赴没有硝烟的战场——疫情第一线。而且你们还会忘我的投入到与病毒战斗中。

为了人们,你们放弃休息,不顾家庭,一心一意投入到战斗中。

你们是患者的守护神,是人民的希望。你们拯救了千千万万的家庭自己却一刻也不能停下。

谢谢你们白衣天使!你们是我们的好榜样!

最后祝你们、祝全中国平安!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祝你们:身体健康!

抗疫感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12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自武汉开始席卷全国。这时,正是中国春节期间,一时间,人们人心惶惶。晚上的新闻联播每天播报病情的具体情况,手机上也全是确诊人数的增加和病情范围的扩大的信息,这使我的心情也随之紧张起来。很快网上传来的一些消息令我内心极不平静。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当人们在欢庆佳节,远离人群时,有一群人却选择挺身而出,奔赴武汉,与病毒鏖战。他们的名字是医护工作者。他们告别亲人、朋友,没有担心,没有害怕,只有勇担责任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他们主动请缨,前往第一线。当我从手机上看到医护人员们坐车前往武汉的视频,我的内心极不平静。他们或老或年轻,全都集中在这里。

“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去!”

“一定不辜负大家,且一定平安归来。”

“我们虽然退休了,但骨子里不变的依然是军人气概。大敌当前,若有战,召必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永远和医院党委保持一致,和全院工作人员站在一个战壕里。”

这些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却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

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他们是中国的栋梁。我看到武汉的医护人员们,脸上因长期戴口罩而勒出一道道深痕,因戴医用手套而皮肤泡得白皱,因救治病人而自己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我的心里不知是感动还是心疼。他们本不用如此,但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担负的责任,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在这次战役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一个人:钟南山。20xx年,他参与了抗击非典,面对非典时,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这里来”。而如今84岁的他再一次披上白衣战袍,奔赴武汉抗击新疫情。“‘钟’于祖国,迎‘南’而上,重于泰‘山。’”钟南山院士,17年,岁月蹉跎了他的脊背,时光摧残了他的容颜,但他的精神依旧指引着我们,他是我们国人的脊梁。正是因为有钟南山,面对这次传染病人们才有希望,有信心,让患病的人努力抵抗病毒,等待专家们研制出药剂,救他们于危难。他值得我们所有人称赞他,敬佩他,学习他。他是中华儿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力挽狂澜、消灭病毒的钟南山院士,他是亿万中国人心目中的明星。

网络上传来的这些信息,温暖着我的心,不知在什么时候,我胆壮了,仿佛自己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虽然现在我还做不到和他们一样,驰援武汉,舍生忘死,但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遇到同样的情况,如果我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我也会做一名逆行者,成为所有病患的守护神。

我在心里为他们加油,这些医护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是我们的骄傲!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抗疫感人事迹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我们在过年,而他们却在过关,在这病毒肆虐的喘喘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是他们冲在一线,是他们不畏艰难与恐惧。他们,就是来自各省地区的白衣天使和军人们,他们是抗病毒上的逆行者。

八十四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时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全部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他这颗为人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意志,始终不变。

还有许多医生与护士在大年三十,当我们吃着团圆饭,阖家欢乐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人,踏上了去武汉的战场。这些逆行者在医院战地中,为人民而战。

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他们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我们由衷的向你们致敬。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着他们早日归来阖家团圆,一起走上街头,繁华与共。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学习心得_抗击新冠肺炎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在这场可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里,你们就是换上了白色衣服的天使,坚守在抗疫第一线!你们就是民族的英雄,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当我们惊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这则消息时,是多么的害怕。但是当我看到你们舍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写下一封封请战书,按下一个个红手印,奔赴抗疫第一线时,我不再害怕了,因为祖国有你们!钟南山爷爷噙着泪花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我想,你们就是武汉的英雄,是民族的英雄!

你们决心要消灭病毒,一刻都没有停歇,勇敢地走进病房,给病人量体温、和病人聊天,鼓励他们战胜病魔。虽然你们很累很累了,但你们仍坚守在抗疫一线。当你们脱下防护口罩的时候,脸上深深的勒痕和浓浓的黑眼圈让我顿时泪流满面。

白衣天使,你们为了我们,舍弃了家庭团聚!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但我一定会好好呆在家,积极锻炼身体,好好学习。

白衣天使,你们就是战士,你们不怕牺牲,保护着每一个人。你们是最善良的人;你们是最勇敢的人;你们是我心中最亮的那颗星!

白衣天使,加油!愿你们平安归来!

敬祝。

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抗疫英雄感人事迹学习心得_疫情防控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x,男,汉族,x岁,x县x镇红庙村人。19x年从医,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近50年的老乡村医生,50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x被常德日报报道,年年都被镇卫生院评为“年度乡村医生先进个人”。

20__年1月26日(大年初二),x接到x镇中心卫生院的紧急通知,立即马不停蹄赶往镇卫生院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紧急会议。由于疫情紧急,医用口罩、“84”消毒液、酒精、体温计等防护物资成了紧俏物,防护服、护目镜更是极度缺乏,镇卫生院库存告急。会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在防护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有效防控疫情,如何圆满完成镇政府及卫生院安排的工作任务。

大年初三,即使防护物资不够用、自我防护措施不到位,即使突发急性结膜炎,视力受到极大影响的情况下,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毅然决然地奋斗在抗疫一线,挨家挨户进行摸排,逐个量一遍体温才算放心。到了深夜,在家人的极力劝说下,他在家接受了输液治疗,初四病情刚有所好转,他却坐不住了,“昨天的工作与抗疫任务我还要梳理一遍,还有几位病人的体温未测量,摸排工作还未完成。”一大早,家人准备好的早餐来不及吃就出门了,给村民发放口罩,给湖北返乡人员测量体温,一忙就是一上午。来不及吃午饭的他又急忙赶往几位刚摸排出来的从湖北返乡人员家里,进行体温测量并询问情况。下午三点,x在骑车回家途中,由于个人病情未痊愈、一天未进食,突然晕厥,摔至重伤。为了抗击疫情,为了治病救人,为了他人安危,他未将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始终坚守岗位,履行着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由于病情较严重,需行手术治疗,临进手术室前,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饿,真想吃点东西后继续奋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目前,他还在重症监护室,未脱离生命危险。(妻子x是一位村干部,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直非常支持他的工作。)。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x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们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奋斗。虽然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他们几十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疫情面前,才会毫不退缩、勇担职责、践行使命,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学习心得_抗击新冠肺炎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她身材纤弱,脸庞白皙,时常挂在嘴角的笑容如春风和煦,令人心生暖意。她怀揣着一颗少女心,在基层工作十几年,获得无数的荣誉,更是于都县骨髓捐献第一人,她的无私大爱感染了许多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疫情来袭,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并继续将爱心延续在抗疫一线上。她,是于都县第三人民医院医生王芳。

在隔离留观病区已上了十多天班的王芳,她和往常一样,每天上班洗好手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隔离病区查房,检查各楼层的隔离留观患者的身体情况,对每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这是她在隔离病区重要工作。

近日,来了一位家住罗坳镇的16岁姑娘,因感冒咳嗽来医院隔离留观观察,她来时闷闷不乐,心情郁闷。王芳和往常一样对她进行心理疏导,这位姑娘才打开心扉说:“我的家人都在罗坳卫生院隔离,来时什么东西没有带,特别是贴身衣服,现在我家人又都隔离了......”说着这位姑娘开始抽泣起来。王芳给她安慰和鼓励后说:“有什么需要尽管找我们,我们就是你的家人,我们一直与你同在”。等王芳说完这位姑娘的心情也更好了。

中午回去王芳一直惦记这位姑娘的话,她一回到家,生怕下午上班忘记,没来得及先吃饭就在抽屉里找出她自己为旅行准备的一次性贴身衣物放在门口,下午上班后托其他护士将贴身衣物送给这位姑娘,姑娘收到后非常感动!

这次疫情,王芳不仅心系患者,还关心医院同事。因前段时间下雨,高速路口执勤的同事急需雨衣,她悄悄在网上淘了一百件雨衣捐赠给医院,负责医院物资的院长助理肖云美还没来得说感谢,她已匆匆进隔离留观区了。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却体现了王芳同志的善举和大爱。体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无数个“王芳”奋战在不同的抗疫岗位上。想想有大家的努力,黑夜终将过去,黎明一定会来。天空和钟声会一同醒来,樱花会在温暖的春风中飞扬,我们期待着。

抗疫英雄感人事迹学习心得_疫情防控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x,男,20__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x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舍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疫情就是命令。1月22日接到上级要求所有医院要做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通知后,院长立即通知已经回到茂名乡下过年的x返回岗位,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汤医生是医疗组长,业务知识全面,日常工作较为忙碌,一年仅回老家几次。面对年迈的父母担忧的眼神,汤医生紧紧握着父母亲的双手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任务重,医院所有医护人员都取消休假了,我也不例外,相信你们也会支持我的决定”,父母默默地点点头,汤医生连午饭也顾不上吃就即时从乡下返回医院参与抗疫防控工作。

防控就是责任。当天回到医院里,x立即开展相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检查所有防控物资,对有些欠缺物资尽量想办法多地采集。组织全医院的医务及后勤工作人员以及乡医学习如何防控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从防控工作开始到现在都没有休息过一天,新年也留在医院里二十四小时值班,院长见他一天忙到晚,总是劝他多休息,他总是说“我知道了,我会保证一天睡6个小时以上的”,其实院长也知道他值班,每天晚上被叫醒几次,那能好好睡几个小时。

在防控疫情其间每天主动带着医护人员做好医院内的消毒,经常到预检分诊台要求当班同事做好发烧病人的登记统计,同时配合政府一起下乡做好返乡人员的医学观察,截至目前为止,落乡走访村民124户,排查出居家观察返乡人员14名。积极向群众做好各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宣传工作。每天认真做好各类上报数报。按照传染病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直到现在,x仍和其他医务人员一道,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工作,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行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承诺。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学习心得_抗击新冠肺炎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在黑龙江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位医生,20__年抗击非典、20__年抗震救灾、20__年甲流防治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又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全力救治重症患者。

“继续努力,早日出院”“新冠必败,您必胜”“坚持就是胜利”,在武汉市第一医院16楼重症病区,几乎每位患者床头都贴有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淡粉色纸卡,而这些都出自前来支援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陈宏医生之手。

作为呼吸科专家,从抵达武汉那天起,查房、诊疗、解决重症病房里棘手的疑难问题就成了陈宏每天的日常。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40多名患者从重症转成轻症。与患者们一起共渡难关,也让细心的陈宏成了他们最贴心的人。48床的罗阿姨,老伴也因为新冠肺炎在楼上病房住院,罗阿姨一直很惦记,每次查房,陈宏都会第一时间把罗阿姨老伴的情况告诉她。

这位80多岁的患者由于牙齿不好,吃饭困难,陈宏就每天给他准备软烂的食品。有的患者稍微好转就自行摘下呼吸机,怕引起复发,陈宏苦口婆心地劝,说轻了担心患者不听,就拿出东北人特有的幽默。

在病区里健步如飞的陈宏,其实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由于工作量大,腰痛严重,有时他只能趴在电话桌上接诊。

目前,经陈宏团队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22名,他和队员们又建立了微信群,让出院患者可以实时在线进行康复咨询。

抗疫一线感人事迹学习心得_抗疫英雄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学习抗疫先进事迹精神心得体会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中,他放弃了节日与家人共同团聚,坚守岗位,奋斗在抗疫第一线,开展疫情的宣传,调查,防控工作,确保校区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就是湖北荆门市沙洋县李市小学办公室主任陈江。

“陈主任,疫情紧急,请速回单位!”1月24日,接到学校校长李艳梅电话后,分管学校办公室工作的陈江闻讯而动,火速返校,与校领导同心协力,共同站在了防疫一线上。时至今日,从未缺岗!返回工作岗位后的他在第一时间着手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迅速组建校内住户微信群、展播校门口电子显示屏、悬挂抗击“新冠肺炎”的横幅、音响滚播、微信群提醒、上门张贴宣传单、展板张贴更新省市县文件、入户调查等。这些琐碎的事情常常让他忙得废寝忘食,他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有一些事,必须要有人做,我离学校最近,就由我来做吧。”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宣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做法,采用征文比赛、处室推荐、美篇赏析等形式,鼓励师生撰写新闻报道,弘扬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时至今日学校在国家级、省市县级媒体和微信发布宣传文章多篇。

“最近一段时间你们家有没有从外地来的客人?家里有没有最近去过或途径武汉的人员?”“您好,进校门必须测量体温,进行登记。”连日来,为确保病毒隐患不进校,学校根据上级部署,安排领导和门卫全天24小时在门房对进校车辆及人员进行严格管控。由于疫情情况突变,事先安排的部分领导值班受到交通管制无法按时到校值班,陈江主动替不能到校的领导承担起值班工作。在门房管理,值班巡查时,发现个别老同志不带口罩,在校园散步,他及时进行劝导讲解,同时值班期间协助学校赵师傅对校园公共区域消毒,让卫生安全不留死角。

驻村宣传,入户排查,义不容辞。李市小学包村彭岭村,由于村干部有限,在大排查时缺人手,接到通知,陈江配合村干部硬是一户一户的入户调查,赠送武汉返乡的村民口罩,主动印好宣传单贴在村民墙上。老婆听说后问他:“你就不怕中标,你就不怕害了我们娘俩?”他果断地回答说:“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去做,你不做,我不做,他不做,谁来保护咱平安!”

“金牛路段的代购就由我来干了。”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陈江坚定回答“非必须,不流动”这是一条红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物质变得匮乏起来,代购成了金牛社区的一件大事,他又开始建立代购微信群,前一天在微信群提醒住户下订单,第二天准时将物质送上门。一天的忙碌并没结束,上传下达的常规工作还要继续:捐款数据统计、爱国卫生日报表填写、组织教师网上研修、网上上课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线抗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一天饭后,毛卓云收到一封信。

“小刘写来的。”他一下认出了信封上熟悉的笔迹,“小刘因运输被判死缓,在这里呆了20个月。去监狱后,还经常写信来。”

小刘在信里写:“你给我的那本黑色本子,我至今还带在身边。现在我所有的一切与你的关心是不可分割的,我将会牢记一辈子!你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身体,该马虎的马虎下也应该的,不要太执着了。”

毛卓云将信放进抽屉里,打算下班后再回信。他和曾经的艾滋病在押人员这样的书信往来,至少已有一百多封。

“他们都离开看守所了,你还管呀?”

“他们写信给我,因为信任我,想和我说说话。我多跟他们说说,多做点分外事,他们就不容易偏激,不会做极端的事,社会上就能多一分安宁。”

认识老毛的人都知道,他的“傻”在于,干了很多本来不用干的活。

监室里,很多人喊毛卓云为“毛校长”、“毛老师”,因为他把课堂搬进了监室。

管教过程中,毛卓云发现,没有文化是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16岁的小虎,一个字也不认识,甚至无知到特地往身体里注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毛卓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监室“变”教室,教他们读书认字。他找来了儿子小时候的课本,买来文具,从每个人的名字开始一点点教。3个月后,小虎认识了500多个字,还会写简单的日记和书信。

宁波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工作人员李怀亮和毛卓云已经是老熟人了。“一开始,他对艾滋病一点也不了解。12年来,他一点点学,已经成专家了。他经常根据新收押人员的类型请我来做讲座。一些人不肯吃药,他就哄他们,像家里人一样。真不容易。”

抗疫先进个人事迹_抗疫一线人员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杨汉军出生于湖北仙桃农村,因为赶上了恢复高考,他上了大学、跳出农门、当了干部。“我来自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就教育我无论何时都不能忘根忘本。”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应时而生的求学经历和就业机遇,让他对于社会发展形势、党的政策、个人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有着淳朴的感恩之心和敏锐眼光。从学业到就业的顺利过渡和重要转折,让他在青年时期立下的高远志向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藏在武汉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漫漫征途中。吴玉章有言:人生有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这便是杨汉军同志所秉持一生的价值追求最生动的写照。

杨汉军同志的履历概括如下:曾任省委组织部干部培训处副处长、市县干部处副处长、人才工作处(原知识分子工作处)处长、综合干部处处长,省委组织部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20__年9月,任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正厅级)。20__年5月,任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直到20__年8月9日午时,杨汉军被同事发现倒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因公牺牲,享年55岁。

纵观杨汉军同志的履历,他将为湖北省各类人才安排就业和促进职业发展作为终身事业,人才队伍的壮大兴盛便是他明确的事业追求。因为志存高远,农村出身的他并不满足于个人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反而以此作为事业的发端,抱着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创造社会价值的热心坚守在组织工作第一线、冲锋在人才队伍建设最前沿。从基层组工干部到武汉市组织部长,他在组织部的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这三十年不仅仅为组织工作所付出的精力完全超越了时间的指标,用个人的一路成长,记录着一座城市的一路变迁,见证着一批人才的一路收获。

狠抓落实,敬业奉献。“落户难”“证明多”“住房贵”“流程繁琐”“手续复杂”……一场场调研、一次次摸底,“痛点”被一一挖出。“便捷的落户政策和质优价廉的人才公寓,能吸引大学生,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赶在毕业季前,杨汉军带着一班人制定并发布了“含金量”颇高的“留汉九条”——本科及以上可先落户后就业,刚毕业大学生能低于市场价享受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留汉九条”,条条直击“痛点”,饱含诚意。在杨汉军的推动下,不到一年,新增30余万大学生留在江城就业创业,数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这样的成绩如果说有什么诀窍,只能说是业精于勤。领导的勤奋务实会带动整个部门的执行力,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仅有出实招、下实功,才能见实效。新时代组织工作中的敬业奉献,不能仅限于常规管理工作,还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尤其是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难免困难和问题,攻坚克难是狠抓落实和敬业奉献的必然要求。

创新思维,出奇制胜。将武汉市的社会治理与基层党建相联系,市委提出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力求经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而武汉窗口单位民意测评显示。“市民对社区物业满意率最低,反映的问题60%以上涉及物业管理。”物业公司覆盖千家万户,杨汉军独辟蹊径,他想经过开展“红色物业”,把物业发展为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力量。“仅有打通服务群众最终100米,把党组织关怀送到居民身边,才能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红色物业’以‘低价有偿’方式入驻,党组织直接为群众供给服务。几个月来,“红色物业”让全市近800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在干部调研时,一个打破常规的设想在杨汉军脑海中逐渐成型:“狮子型”干部必须不拘一格,与年龄、资历解绑,更多强调干事创业的实绩,“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在他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的思想指引下,全新的用人方案出台了: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任职年限,只要想干事、能干事,都有被推选的机会,还能够毛遂自荐。“连过去不想干事的人都想当‘狮子’”,干部的精气神一下子提振起来。

在他去世后,人们才了解杨汉军同志的家庭环境与生活状况。一位厅级干部还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墙壁上还残留着渗漏的水渍……杨汉军,从没把家里的困难告诉别人。在“小我”和“大我”的天平上,他选择了大我,牺牲了家庭的优渥美满、收获着人民生活的幸福繁盛,他的义利观是由个人志向所决定的,也是这种敬业奉献的志向成就着他的事业辉煌。在忠于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他看起来如此平凡渺小,却散发着崇高而宝贵的党性光辉。

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家人亲友,得到了理解与支持。虽然妻儿身体都不好,可是一家人知足常乐,甘于清贫。组织部长家的门,自然有人打听。可杨汉军家门前,格外冷清。“我家的门是敲不开的。”他在公开场合多次“发布”。“逢年过节,我们回家都不按门铃,只用钥匙开门,这样也能避免尴尬。”妻子姜枫道出了原委。

杨汉军作为组织部长身先垂范创业干事的先进事迹给基层广大年轻干部提起了干劲、启迪了思想、做出了榜样,业精于勤荒于嬉,但凡有志者成长必然伴随着学业、就业、职业的发展和事业贡献,需要勤勉坚持,更需要将其与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相联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职责意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家国复兴的使命感。时势造英雄,但卓越贡献的获得更需要以个人的优秀素质作为基础。做合格党员,做优秀组工干部,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提高对于年轻人的起码要求。

抗疫先进个人事迹_抗疫一线人员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兰辉同志生前系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今年5月23日午时,带病工作的兰辉同志在下乡检查道路交通和安全生产工作途中,不幸坠崖,跌入唐家山堰塞湖中,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终年48岁。

48岁的兰辉在人们的无限痛惜中走完了一生,对他留下的精神价值的打捞正从各个方面展开……无论是默默缅怀,还是深情讲述,对我们来说,最好的怀念,是化悲痛为奋起,深入学习兰辉同志的先进事迹,奋力谱写“中国梦”的西昌章。

学习兰辉同志坚守信念、担当使命的崇高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是兰辉事迹中最动人的华章。入党21年来,兰辉始终把党的事业、干好工作摆在第一位,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他分管交通、安监等工作,3年里,乘坐的车子累计行驶24万公里,平均一天要跑近200公里;4年内,北川未发生1例较大生产安全事故。

学习兰辉同志恪尽职守、敢为善成的实干作风。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真抓实干,是兰辉事迹中最突出的亮点。兰辉生命的最终一天,本该在医院休养,但职责驱使他强忍手术后尚未痊愈的疼痛,顶着30多度的高温,先后到3个村道施工现场,2个地质灾害点检查,召集两个乡镇干部群众开座谈会。在“5·12”特大地震中,他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多次组织抢通了擂禹路、都开路、邓永路等多条“生命通道”。他习惯每一天在本子上列出“应做”的安全工作,完成一项打个勾,即便在周末也常被“会议”、“下乡调研”等事项塞满。

学习兰辉同志超常付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为民”,是兰辉事迹中最鲜明的主线。在北川,不少群众都熟悉兰辉的手机号码。他人到哪里,办公室就搬到哪里,即使在住院动手术期间,也坚持在病床上研究群众工作。兰辉的为民之心像针尖一样细。曲山镇白果村母军贤一家四口生活十分艰难,兰辉了解他家情景后,四处帮忙联系工作。坝底乡水田村村民林绍兵务工出车祸导致脑残,兰辉结对帮扶后,10多次入户看望慰问,主动承担起他儿子林涛读大学的学费。

学习兰辉同志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本色。远离浪费奢靡之风,自觉严守廉政准则,严格规范权力行使,是兰辉事迹中最宝贵的品质。一件衣服他穿了6年,衣领早已洗得发白。妻子和两个兄弟至今仍以打工谋生,一套不足百平方米的房子,还欠银行几万元贷款……与之极不“相称”的是,每年经过他手审批的资金数亿元,哪怕只要有一丝歪念,也不可能过得这般寒酸。

学习兰辉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始终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始终牢记崇尚事业、追求卓越、愉快奉献、健康生活,推进“两个率先”目标实现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用实际行动谱写“中国梦”西昌章。

抗疫一线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本次疫情期间,全国广大医护人员、志愿者和科研工作者积极投入到抗疫一线,卓绝的职业奉献精神令人感动。从寻找病毒解码到制作疫苗,从创新护理方式到援助其他地区,许多抗疫工作者付出了艰苦努力,展现了人类团结抗疫的坚定决心。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我们应该多一点感恩的心态,多一点关心和鼓励,与他们共同并肩战斗。

医护人员是抗疫一线的主力军。无论是院内治疗还是社区防控,医护人员都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他们需要以身作则,团队合作,不怕困难,不怕疲劳,在面对疫情的困难时从未放弃,他们的勇敢与奉献感动了世界。人民群众为他们点赞,政府为他们加油,社会各界为他们加持,所有的关爱和称赞采蜜给他们的勇气。我们要在他们身后高喊“加油,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

二、社区志愿者的力量。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最前线。社区志愿者是负责居民服务、口罩发放、疫情排查等最基础的工作。他们每天值班24小时,全力以赴把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他们为了家园,为了社区,为了让更多的人生命得到保护,在疫情面前不惧困难,不论昼夜,为人民群众的安全保障作出了贡献。在这个特殊的防疫时期里,我们的每一份力量都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三、抗疫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科研工作者就像一个破解谜题的侦探,他们在抗疫工作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迅速开展分子诊断技术研究,进行病毒冲击点研究,定位病原体传播源头等重要研究领域的成果获得普遍好评。他们是在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了中国抗疫工作迈向新阶段;他们是在助力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扩大抗疫赴贡献,推动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全面跃升。

四、援助其他地区的力量。

在抗疫战役中,湖北地区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外省援助的过程中,他们严守职业操守,赴一线救治病人,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和生命危险,向着生命崇高和精神升华的方向前进。他们是神圣的白衣战士,他们为国家荣誉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友爱、奋斗拼搏。在未来的时代和历史长河中,他们将不仅仅是勇士,而是我们国家繁荣、和谐和幸福的奠基人。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音。

对于这场疫情,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我们要从分离到共担,从理解到贡献,从全球疫情到人类未来,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把困难化为胜利。因为我们一起战斗、一起挑战、一起让未来更美好。

砥砺奋斗的抗疫历程,绚烂无比的团结和力量,是对我们时代最好的注解和最鲜明的特征。在不断前行的历程中,我们应该更强烈地感受这个时代的脉搏,用心理解这个时代的意义,肩负着时代的责任,不断发挥出个人的价值,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抗疫先进个人事迹_抗疫一线人员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泉水最清,孝道最真,奉献最纯。在巍巍积石山下有一户人家,37年里,无论小家庭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他们婆媳、夫妻始终和和睦睦,被当地人传为佳话。她是这个家的女主人,也是村民口中的“最美儿媳”,她就是循化县积石镇草滩坝村的马阿乙下。

久病床前有孝媳。

走进马阿乙下的家,就会看到,院内整洁有序、窗明几净,室内的摆设虽然不很豪华却收拾得井然有序。马阿乙下88岁的婆婆韩尕阿乙下正坐在沙发上,哄重孙子睡觉。听到有人走进来,马阿乙下急忙从厨房走出来,招呼我们。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

20岁时,马阿乙下嫁入草滩坝村,与韩放英结为夫妻。马阿乙下没有文化,但是从小受母亲的教育熏陶,未出嫁时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孝敬老人的女孩。婚后的她挺起柔弱的肩膀,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尤其是对患有风湿病常年卧床的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对韩尕阿乙下老人来说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按理来说,家中母亲应该与小儿子住在一起,但是马阿乙下与丈夫商量,为了方便照顾婆婆,把婆婆接到了自己身边,省吃俭用攒钱给婆婆四处求医治病。自马阿乙下嫁进来,她就日夜陪侍卧病在床的婆婆,白天端水、喂药、洗衣;晚上陪床、聊天、接大小便……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撒拉艳姑脸上已有了皱纹,一头黑发也变得花白。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阿乙下的悉心照顾下,婆婆身体一天天的康复,可以自己起来行动了。

看着日夜辛苦的马阿乙下,左领右舍都心疼她。邻居们告诉记者,马阿乙下既要服侍婆婆,又要照顾孩子、丈夫,还要到地里干活,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去地里干活,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面对生活里的委屈她也从不争辩,总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邻居们都感慨地说:“亲闺女也比不上马阿乙下这样的儿媳妇。”

一线抗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50岁的陈忠俤是福建省罗源县鉴江村党总支书记。大年初三这天,连续多日奋战在基层防疫第一线的他,因劳累过度昏倒在村部,导致脑部血管破裂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

1月23日是农历腊月廿九。陈忠俤接到消息,罗源发现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24日被确诊),鉴江村村民郑某与患者乘同列动车返乡,已回到村里。陈忠俤立即组织人员上门,劝说郑某前往县级隔离点隔离观察,但对方并不配合,说什么也要在村里过年。陈忠俤在郑某家里一直待到深夜12时,反复劝说,并承诺保障他们一家的正常生活。在他的耐心劝导下,除夕下午6时,郑某和老伴儿同意前往县级隔离点。

鉴江村沿海养殖户较多,人员结构复杂,陈忠俤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对上岸人员及滞留渔排的外来务工者进行逐一摸排,为疫情防控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他还在村部设立信息反馈专线,既能及时收集信息,也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就这样,陈忠俤一直忙到正月初三,5天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村里防控疫情的举措见效了,但他自己却倒下了。

“老陈20__年做过脑部手术,但做起事来总是拼尽全力,丝毫不顾及身体。”村主任林建标回忆,陈忠俤一直以来工作都很认真拼命,建设美丽乡村、抓自来水管网等项目,他总是雷厉风行,一刻也闲不下。

鉴江镇党委书记辛捷说,多年的共事,让大家都很佩服陈忠俤。“把任何事情交给他,我们都很放心。”

抗疫先进个人事迹_抗疫一线人员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20__年9月22日,我区在文化中心举办了首届十大模范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十位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经过聆听他们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被他们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淡泊名利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为他们长期以来克服种种困难安心乐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事迹所感动,为有这样的同行而自豪。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平凡。但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了伟大,让我深受感触: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十位教师虽然事迹不尽相同,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勇于奉献”的教育信念却十分一致,他们在工作中奉献了一片爱,捧出了一颗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提高,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反思自我,其实我们也明白,要乐于奉献,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一月、二月好象都还能够坚持,而要坚持不懈、坚持到底,坚持到最终,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也是让我感动的地方之一。从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上我找到了自我与他们的差距,使我对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有了新的认识和标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严格要求自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及业务本事,努力做一个优秀教师,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全身心地投入党的教育事业之中,“干一行,爱一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本事,以自身过硬的基本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同时不断钻研学习,加强与同事的团结协作,为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

二、热爱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的同时,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教学相长,帮忙学生成人成才。优秀教师关注后进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博爱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进一步领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的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让爱先行,先爱生再教育。

三、努力奉献,争创佳绩。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更要提高自我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认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此次报告会令我深受鼓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和崇高,也看到了自我的差距和不足。我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满怀热情,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用爱的智慧营养孩子们稚嫩的翅膀,和孩子们一齐“飞得更高”。

抗疫情感人事迹心得体会_疫情面前抗疫情感人事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迅速总动员,各级党组织立即响应,广大党员夜以继日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将入党誓言化作保护人民安全健康的行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疫情面前的抗疫情感人事迹,一起来看看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

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截至2月17日,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系统派出3万余名医务人员支持湖北,其中军队派出4000余名医务人员。

硬核力量,逆行而上。

“武汉,我们来了!”

“湖北,我们来了!”

1月26日,由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大第三医院6家组建的第一批国家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飞赴武汉。随后,全国各地医疗队陆续奔赴湖北,形成一场抗疫“大会师”。

“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国医疗界的精锐部队一齐出动,给武汉抗疫注入“硬核力量”。

“再度披甲赴荆楚,不灭新冠终不还!”这是对口支援湖北荆州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医护人员的宣誓。

“我报名!我报名!”这是北京协和医院各个党支部微信群里的请求。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党员,我带头!”这是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声音。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湖北和武汉是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举全国之力,集优质资源,党中央部署对口支援机制,分担湖北压力,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湖北16地市的抗疫能力,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相信中国采取的措施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如此赞叹。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战,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武汉当地数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岗位,与全国各地支援的医疗队一起,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

一袭白衣,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一个人不惧生死?

“如果医务人员都退缩了,谁来保护病人呢?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这是医生的天职。”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胡轶说。

“穿上白大褂,就要像战士的样子!”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连续奋战,用瘦弱的身躯筑起一道“防线”。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说。他身患“渐冻症”,却顽强地挺立在疫情的“风暴眼”。

全力以赴,科学救治。

2月1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主任王辰抵达武汉后,很快对疫情防控局面进行了调研和判断,并提出征用大型场馆、建设方舱医院的建议。

2月3日晚,武汉市首批规划的3个方舱医院连夜动工。事实证明,实现应收尽收,方舱医院功不可没。方舱医院集中收治了大量轻症确诊患者,把医院有限的床位腾出来,用于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目前,武汉已经全面启用12家方舱医院。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在湖北,广大医务工作者科学救治,与死神展开了殊死搏斗。

重症救治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国家派出最强医护力量驰援武汉。每个医疗队整建制承接一个病区,多学科团队协作救治。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的6家医院由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挂帅,带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精锐团队,按照“一人一案”制定医疗救治方案,提高了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北京协和医院因地制宜地建立各项。

规章制度。

为前线提供了“协和经验”。医疗队采用协和icu病房小组制管理模式。病人分4组每组由固定医生小组负责组长相当于病房主治医师能够迅速而系统掌握患者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每组统筹匹配各个专业医生充分发挥各专业综合诊治优势。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表示:“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疫情发生以来,钟南山、李兰娟、乔杰、王辰等院士始终站在临床一线,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

全国中医系统630多家中医医院派出3100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把中医方案纳入全国诊疗方案,让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中医药的巨大优势。

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急启动“清肺排毒汤”的临床疗效观察应急科研专项。随后,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推荐各地“清肺排毒汤”用于新冠肺炎救治。

金银潭医院将南一区病房的医疗工作交给第一支中医国家医疗队,开辟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战场。

2月14日,第三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正式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这是由中医药队伍整体接管的第一个方舱医院,所有患者保证用上中药汤剂。该院配备一台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车,满足个性化用药需求,同时综合运用针灸、按摩、灸疗、太极、八段锦等中医特色疗法。

为确保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截至2月17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率达85%。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前有“逆行者”,后有“守家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英勇奋战。他们身后,是亲人们关切、支持的目光。

北大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李冉已经不是第一次执行国家任务了。2017年,他作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援藏任务。李冉的母亲也是一位传染病大夫,此次知道儿子要去前线支援,她点点头,什么话都没说。她一晚上都没怎么睡,凌晨3点就开始蒸馒头为儿子送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李佳辰是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她的妈妈17年前曾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斗。日前,她在写给妈妈的信中说:“17年前,虽然我还小,不能确切地理解何为前线、何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在我心里,妈妈是个拯救生命的英雄。如今,我也像当年的您一样,肩负使命,站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17年后,我终于成了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专家沈宁接到命令后,来不及与家人告别,直接从医院奔赴武汉。17年前,非典疫情暴发,31岁的她主动请缨,坚守一线;今天,她再次出征,迎战新冠肺炎疫情。

中日友好医院医生段军大年初二带领20名医疗队员来到武汉。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关闭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只说留在北京值班,但每天睡前都会跟家人报平安。“国家利益为先,这是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他说。

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北京医院保健医疗部护士王媛媛在写给两个女儿的信中说:“孩子们,今天妈妈用行动给你们讲一个道理: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一定要舍小我、成大我。妈妈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国家有难,舍我其谁?妈妈爱你们,爱你们成长的土地。妈妈会用另一种方式守护你们!”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为了亿万人民的健康,广大白衣战士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用生命筑起了钢铁防线,挺起了民族的铮铮脊梁!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和疫情防控的一线,白衣战士和社区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尽职担当,用爱心守护患者,以细心服务百姓。

齐鲁医院医疗队:握住手感受爱。

从2月9日开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这里的患者六成都是老年人。对于他们而言,除了对症治疗,护理工作更是格外重要,而守护他们的正是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

这位一直乐呵呵的男护士名叫宋飞,今年32岁。在前线工作经常需要发挥创造性化解难题,这位重症患者氧气管不够长,老先生感觉不舒服,宋飞马上改造起了氧气管。

照顾高龄危重患者,护士们格外小心,每隔20分钟就要挨个查看一番,及时了解老人们的情况和需求。

宋飞说,这些在隔离病房中的老人见不到家属,他们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陪伴和关爱。大家像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着这些老人,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会照顾饮食起居,老人们的每一点好转都让大家特别鼓舞。而今,已有8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社区联防联控: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疫情面前用爱和责任陪伴守护的还有拉起联防联控这张网的社区工作者。在基层一线,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和下沉干部拧成一股绳,同舟共济守卫家园。

44岁的倪娟是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打铜社区的党委书记,在2月17日到19日为期3天的拉网式排查中,她带着社区网格员和下沉干部挨家挨户在门口监测体温。

打铜社区人口密度大,各类性质房屋有230栋,多数是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武汉市实行公共交通管制后,仍在社区内的居民有815户1900人,倪娟带领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敲门走访摸排。前一阵忙得顾不上喝水,倪娟的嗓子一直都是沙哑的。早期转运疑似患者时因为缺少防护物资,家属都不敢上前的时候,是倪娟穿着雨衣陪送居民前往隔离点。

从今年1月23日起,倪娟已经将近1个月都没有回家了。打铜社区的工作人员只有26人,紧要关头社区的30多名居民党员主动站了出来,联防联控,送菜送药,一起守护家园。

“一定保护好自己,平安回家……”2月18日,一封写给抗疫一线妻子的信,送到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医生王维慈的手上,看到信的一刹那,她热泪盈眶。

这是王维慈奋战在一线的第二十五天,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今天是孩子的生日,无法相聚,没有礼物,仅以此信赠予抗击疫情前线的你。”丈夫的信字字恳切,牵动着王维慈心绪的同时,也给了她继续战斗的力量。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是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作为血管外科医生,王维慈从除夕夜便开始组织科室医生,投身于防护和治疗培训。

“大年初七,我们开始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随后便开始连轴转。我们是党员突击队,必须挺在最前线,大家快一个月没有回家了!”至今,王维慈已参与救治了近60名患者,治愈出院8人。

2月19日下午,协和医院西院区新一批31名重症患者病愈出院。“恭喜你们可以出院了,回家记得好好休息!”看着自己照料的病患顺利出院,王维慈不忘再“嘱咐”几句。“病人的康复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大肯定,这一刻觉得连日来的辛劳都值了。”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人疲倦,在信里,丈夫给王维慈鼓励:“当你因为工作疲惫、委屈的时候,我心疼。但我会克制着自己的私心,告诉你要坚持下去。”

“丈夫给我发了很多消息和照片,我顾不上细看,但我知道他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我很放心。”记起今天是孩子的生日,王维慈下夜班后,特地朝窗外家的方向看了一眼。

在城市的那一头,儿子用五颜六色的彩笔画上了对妈妈的思念。画里,有王维慈和丈夫,还有可爱的孩子们。女儿用稚嫩的字体写道:妈妈最棒,我们会乖乖地等你归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成为北京市定点收治医院。为了守护人民的健康,这里的白衣卫士毅然决然地冲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其中有吴丹、顾风军夫妻。

1月22日,护士长吴丹被分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病区,每天穿着厚厚的隔离衣忘我工作,她的鼻梁和脸颊被口罩压破了皮,脸憋得通红喘不上来气,胶皮手套中的双手被泡得起了褶皱,长时间不喝水,嗓音也变得沙哑。这些天,吴丹忙得没时间和同在医院信息中心工作的丈夫联系,更别提见面了。

为便捷实时掌握患者病情,吴丹所在病区要在清洁区安装电子病历查询系统。得知消息的工程师顾风军主动承担了安装任务。2月1日,顾风军来到确诊病房的清洁区,技术高超的他很快将系统安装好了,但他久久不愿离去,只想看一眼妻子。当时他和妻子身处同一楼层,但一道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的隔离门,挡住了夫妻俩的相见相聚。顾风军站在隔离门外,透过门上的玻璃向里面望去,希望能看见妻子的身影。

这时,吴丹刚刚参与抢救完一名危重患者,脱掉隔离衣到护士站稍事休息,不经意间看见隔离门外丈夫的身影。只见顾风军一边竖着大拇指,一边微笑地看着她。此情此景,让已在传染病防治一线工作22年的吴丹眼眶湿润了,她缓缓地向隔离门走去。

就这样,一个在隔离门里,一个在隔离门外,夫妻俩相见了。这道厚厚的隔离门内外,说话是听不清声音的。顾风军连忙拿出笔和纸。“还好吗?”吴丹点点头。“累吗?”吴丹摇摇头。“一定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吴丹点点头。“家里有我,不用牵挂。”隔离门内,吴丹为丈夫竖起大拇指,并比了个心。

2003年,顾风军和吴丹正在谈恋爱,听说吴丹被选为首批进入“非典”患者隔离病房的护理人员时,顾风军劝道:“别去了,太危险。”吴丹说:“我是传染科护士,更是军人,疫情来了,就得往前冲。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也是在那一年,两人结了婚。

抗疫一线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然而,在这场疫情面前,有一批人奋勇前行,他们身穿白大褂,冲锋在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和汗水护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就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生命,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珍贵,闪耀着人性之光。

第二段:医护人员为了抗击疫情付出的努力。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担负着疫情防控和救治患者的重要使命,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们全力以赴地救治患者,他们面临着极高的感染风险,身体和心理压力也非常巨大。然而,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依然履行自己的职责,无惧风险,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高尚的品质,引发了广泛的敬意和感动。

在这场疫情中,许多医护人员中有很多人都有感人的事迹,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感动、震撼。有的医生在救援患者的同时,还不时录制疫情期间的视频,帮助大众了解防护知识,让大家明白疫情的严重性,提高公众意识。还有医生在完成累死重逢的工作后,便开始悄悄打扫消毒,清理卫生,给大家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让人感动得说不出话。这些感人事迹的背后隐藏着温暖和力量,一直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第四段:抗击疫情最重要的人性关怀。

抗击疫情最重要的不是仪器和设备,而是人性关怀。在这场疫情中,众多抗疫人员用他们的尽心尽力和真挚感情,让患者感受到顾客的温暖和安慰,让疫情中的每一份生命都被深深爱护。有病人心中抱着恐惧,但医护人员不仅仅是承担医疗任务的人,更是伴着病人走完最艰难时刻的人。只有这种人性关怀,才能让抗击疫情的工作发挥最大的效果,才能让疫情的胜利旗帜早日升起。

第五段:结论。

抗击疫情的英勇医护人员们,以他们的职业精神,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传递了希望和温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闪耀和美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那一句话:“医者仁心”。总之,抗击疫情依旧是一项持续的任务,我们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不间断学习、提高自我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守望相助,守望相助”的美德,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温暖!

抗疫先进个人事迹_抗疫一线人员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杨丽华,女,现年37岁,曹家镇栗新村人,祖籍江西省赣州市,1999年与大她11岁的栗新村吴雄初结婚。婚后育有一男二女,两个人恩恩爱爱,和和美美,勤劳持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是一个幸福的好家庭。

丈夫吴雄楚在一栋高楼贴外墙砖时,不慎失足从23楼坠落到11楼,还好被一个障碍物拦在了11楼,否则不可想象了。但是丈夫被摔成重伤,多处骨折,颈椎五六节脱落,脊髓严重受损,腰椎盘变形,最终导致上下肢瘫痪,无法行走,酿成了终身残疾,真是一失足成千古“痛”。

一个30多岁的女子,面对晴天霹雳般地打击,换作一般女子,是无法接受的,也无法支撑的。也许是爱情的鼓舞,也许是母爱的驱动,也许是孝心的萌动,杨丽华女士用顽强的意志,耐心,诚心,爱心,坚持了下来。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和所有的重任,都别无选择地落在了她柔弱的双手上和肩膀上。闭上眼睛都能想象,等待她的会是多么艰难的情景,会是多么严峻的考验和煎熬。为丈夫端屎端尿,洗澡,擦背,半夜三更要翻身,造成她经常失眠,头晕脑胀,还要喂丈夫的饭。五年来,天天如此。由于要照顾丈夫,五年才回了两次娘家。但娘家的父母亲很理解支持她,也很有家教,从小对她一直要求严格,教育有方,父母亲的支持使她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了下来。

有一股暖流叫感动,总有一个故事叫奇迹,总有一种事业叫传承,总有一种感叹叫做孝心无价。?孝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美德,古往今来都流传着一句话百德孝为先,几千年来,一个又一个故事带给我们不断的感动,我们在体会亲情接受感动的时候,也会由衷地感叹,爱!杨丽华爱的故事,感动天地,响彻山河!

杨丽华家是贫困户,由于要照顾全家,无法外出打工,家徒四壁,无任何经济来源,丈夫天天要吃药,一个月要20__多元,全家的一切开支,纯粹就是靠政府救济的低保金,一个季度仅3100元。被迫无奈,只好让刚刚高中毕业的儿子放弃上大学的美好愿望,去长沙打点零工,解决点零星开支,但这对于家里庞大的开支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在问到她是否对政府的政策满意时,她说:“感谢政府对我的帮扶,幸好有低保金,否则我家就雪上加霜了,但致富还得靠自己,靠自己自力更生,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我虽然家庭遭遇不幸,但我不灰心丧气,不向困难低头,愿与丈夫白头偕老,共度难关,愿永远与家人不离不弃……”

当今社会,年轻人都乐于贪玩,乐于享福,乐于牌桌,乐于灯红酒绿的逍遥。一个37岁芳龄的女子,特别是跨省籍的女子,换作少数别人,遇到这样的灾难和长久的困难,肯定会选择退缩,选择新的生活,甚至选择抛夫弃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从江西嫁过来的杨丽华,没有选择离开丈夫和孩子,而是主动担当,主动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良心挑起了一切不幸。

据村干部和群众反应,杨丽华不但是最美媳妇,最美贫困户,而且邻里和睦,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多年来,没与任何人吵过嘴,受到全村群众的称赞。

她丈夫吴雄楚欣慰地说:“我这辈子遇到了不幸,但是遇到了一个好妻子,如果没有她,我无法坚持下去,全家不可想象会是什么情景。现在虽然没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有了她无私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这辈子心满意足了,我真是三生有幸,天赐良缘啊。希望全社会多出现我妻子式的好媳妇……”。

是的,杨丽华的事迹,品德,精神,会永远感动,激励和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