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学设计大全(22篇)

小编: MJ笔神

编写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示例,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珍珠鸟》个人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知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读春联,感悟春联的一些特点。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释放对春联的喜爱之情。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积累春联,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一副春联: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你知道是什么?

2、板书:春联。

提醒“联”字的写法,进行扩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相机教学:卷、氛。

2、选择喜爱的自然段,要求有感情。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理解词语,扫情课文呢障碍。

1、学生结合课文提问,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2、师出示词语:祥和、浏览、揣摩、奥妙等。

指名读,说意思。

3、学习生字。

学生说哪个词教难记,指导:览,下部一个见字。奥的范写。

四、针对课文提问。

归纳:什么是对仗?声律的意思?什么时候开始有春联?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收集春联。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一首动听的歌。《迎新年》快乐一点,唱起来,跳起来。

2、那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师:同学们,过春节还有一种语言比刚才的歌更美,知道它是什么吗?

4、板书:春联。

二、赏读春联,体味春联的一些特点。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2、你准备选择哪一幅?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全文,选择你最钟爱的春联,

学生选择春联,让学生说说内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了解春联的内容美。

你能联系下文,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你还会发现春联的另外两种美,你的朗读会进入另一种境界。

2、什么叫对仗?用书上的语句说说。你选择的春联上下联什么和什么相对?

3、什么叫声律美?你们知道春联为什么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你能读出声律美吗?练习朗读。

4、有没有不同选择,看看内容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对仗,读起来是不是和谐动听?

6、春联不光能读,而且能唱,可以打节拍唱,可以唱上联,一个唱下联,也可以整副对联唱。

7、同学们通过读春联,品春联,唱春联,你们对春联喜欢到什么程度?

8、请你们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情用美妙的朗读释放出来。

三、课外延伸。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很好的学习。愿意再读几副春联。给下列春联找朋友。

物华天宝年年好。

放歌高唱好河山。

举杯喜迎新岁月。

半含冬景半含春。

柳垂千丝三江绿。

人杰地灵处处春。

几点雪花几点雨。

梅开万树万岳红。

2、学生诵读。

3、喜欢的春联联系背诵。

4、再读春联,补上所缺的字:风抚千条柳,雨()万朵花。

四、总结。

春联就像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春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春联就像一座白花园,姹紫嫣红。下课,选择你认为最美的春联,认认真真写下来。

板书:春联。

内容美。

对仗美。

声律美。

学习本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上星期回去,学生已经收集了一些春联,也查了春联的由来、种类等。今天来上,就显得很容易进入情境。让学生读读说说,自己讨论之后,学生都能基本上理解书上5幅春联的意思。整堂课轻松愉快,而且学有所得。课后,我们搞了一个“春联荟萃”的展览,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课外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个人教学设计

2、设计教学情境。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

2、在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教的过程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形式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小统计》。

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规则:10个球,摸出3个红球的为一等奖,摸出2个红球的为二等奖,摸出1个红球的为三等奖。让学生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将一节课的内容通盘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只有对整节课通盘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的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四、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评价策略。

一要体现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主要包括:

1、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评价。

2、评价内容的多维度。两个纬度:一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四个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二是教学内容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念、实践与综合运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可采用书面考察和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自我反省、数学日记等评价方法相结合。

二要明确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定性与定量两类方式。

个人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3、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

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小黑板学生搜集的资料。

一、导入语。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父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革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他(她)吧。

2、指名若干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听得出来,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导语:

前两天,就让同学们预习了本次习作要求,大家都作了相应的准备。下面就把你喜欢或崇拜的人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3、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

(三)、练习说。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一)、师相机点拨。

a)导语:把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人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和满足的事情啊!大家拿起笔来,把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

b)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二)、生列提纲,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习作。

表达写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人。

外貌描写要形象。

事例描写要具体。

第二课时。

1.仔细阅读自己的“写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一文,看是否体现了本次习作的主题。

2、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3、在与同学的`交流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仔细阅读自己的“写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一文,看是否体现了本次习作的主题。

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小黑板优秀习作和不成功的习作各准备一篇。

一、反复朗读细心修改。

1、自主修改。

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2、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二、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1、朗读习作。

2、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三、布置作业,完成习作。

自己再次修改习作,抄在本子上。

表达——写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

《幸福个人》教学设计

很多人都会问,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接下是百分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也是一种爱,幸福像花儿一样有人呵护,每个人的幸福都可以是不同的,无固定模式可寻。因此,我们希望这本书给您的不是个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希望透过这扇“幸福之门”去寻找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超人体童话,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么的。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技能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时数:1课时

1、出示“幸福”这个词语

2、齐声朗读

3、讨论:你认为怎样才是感到幸福的呢?

设计意图: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幸福提出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交流讨论。(三位青年找幸福的事)

3、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

出示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齐读)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去理解课文。

1、这三位青年是怎样弄明白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

a、读一读

b、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

c、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想想你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等会我来采访你。(讨论---采访)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悟,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理解幸福是什么。

3、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吗?什么时候呢?(4、5自然段)

4、师:在疏通泉眼时,他们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幸福。十年后,他们又来到了小井旁边,那颗幸福的种子已经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出示句子,齐读)清澈的泉水仍旧那样静静地流着。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路上还看得见人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围的沙地上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5、师:你看到的幸福的果实是怎样的呢?和十年前一样吗?

出示句子对比: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a、读一读,感受十年后的幸福

b、喝水或打水的人们、动物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c、最终感受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6、师: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了,就如智慧女儿所说的------

(再次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设计意图:运用前后对比来感受幸福,明白幸福的含义。

7、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联系生活实际。

8、看来幸福是什么呢?------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9、那么同学们,你们幸福吗?(相互交流,指名说)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当中幸福的理解,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在现实社会中去理解幸福是什么,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0、出示小诗小结:

幸福是帮妈妈做完家务时的满足

幸福是考满分时的兴奋

幸福是扶起摔倒的同学时脸上的微笑,

幸福是帮助同学时的快乐,

幸福是同伴之间的一声声问候,

幸福是……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就是给予。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同学们,幸福就像是氧气将我们围绕,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在你给妈妈捶背时,你是幸福的;当你扶着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时,你是幸福的;当同学教会你一道难题时,你是幸福的,当你们送给老师一张节日的贺卡时,我们都是幸福的!总有那么一些幸福的瞬间让我们感动于心,铭记于心,课后,请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幸福瞬间记录下来吧!

附加:一、美好分为事物本身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1.事物本身的美好:

(1)例如:公园是美好的。

(2)例如:夕阳是美好的。

2.生活的美好:

(1)爱与被爱。(最根本)

(2)安全感。(最根本)

(3)生活和谐、温暖。

(4)生活简单、方便。

(5)生活舒适。

(6)忧虑的事情少,心情愉快。

(7)操心的事情少,心情轻松。

(8)满足感。

(9)对比。

《珍珠鸟》个人教学设计

《珍珠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鸟----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在的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从而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珍珠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本课教学,将继续进行朗读、快速默读的训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并继续进行概括课文大意的训练。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略读课文肩负着让学生运用已学方法学懂课文的使命,因此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小组学习交流更有实效性,教师规范合作步骤,并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同学们,请先看几幅鸟儿的图片。(学生欣赏课件)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儿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的情趣。

(2)出示课文插图;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一读然后说一说本节课学习目标,师出示课件:

学习目标:读一读课文,想想1、“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2、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

师:请大家快默读课文,看课文写了几只鸟?课文主要在写和哪只鸟之间相处的情景?相机出示小珍珠鸟的图。

三、生快速自由读课文后说一说。

师引言:是啊,作者在文中写的就是和小珍珠鸟之间友好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他是怎样逐渐得到小珍珠鸟信赖的呢?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四、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以下问题;

自学提示: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弄清以下问题。

1、从哪里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

2、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

3、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意思?(课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五、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依次弄清以上问题。

师引言问题1:“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小珍珠鸟的信赖的?(也就是说从哪里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一点都不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找出有关句子说说。)。

出示句子:

1、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学生读后说一说,然后老师问学生:当小珍珠鸟在柜顶、在书架上、把灯绳撞得摇晃,作者是怎样对待它的?出示动画在课件。)。

师引言:正是因为作者对小鸟的宽容和爱护,小鸟的胆子渐渐大起来了,接着看它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学生继续读有关句子,说一说。)出示:

2、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3、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生读一读,说一说,小鸟是怎样逐渐亲近作者的。教师出示小鸟和人逐渐亲近的图。再让学生模拟人鸟对话。)。

教师引言:就这样小鸟和作者越来越亲近了,看看,小鸟还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学生说,教师出示句子:

4、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看到这情景,你会想到什么?)。

六、回归中心,升华情感。

1、师:师过渡:课文读到此时,看了这张人鸟相依图,你有什么想法呢?你能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小珍珠鸟与作者相处的过程吗?(师出示课件:怕人—亲近人—信赖人)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浓缩成了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出示课件: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相机出示书中插图)。

师引言:是啊,正是因为作者对鸟的关爱和尊重,才换来了鸟儿对人的信赖。(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

1、仿写:仿照课文,用心描写一种你喜爱的动物。

要求:赋予动物人的灵性;100字以上。

2、也可以仿写一句话,把你对信赖的感悟写出来。

信赖,能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信赖,往往创造出和谐的世界信赖,往往使人与人的距离更亲近信赖,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信赖,往往让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让世界成为爱的海洋。相信你,相信我,相信它,信赖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啊,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信赖,是一剂良药,能抚慰受伤的心灵。信赖,()。

3、板书:

16.珍珠鸟——。

怕人——亲近人——信赖人。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个人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新乡小学卓细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能力目标: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德育目标: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知道人与动物是朋友,要保护动物,从而做到人与动物间应和睦相处。

创新目标:从课文中先取一个最感兴趣的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写下来。

学习重难点:

1、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2、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句子含义。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2、谈话引入: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文章都与动物有关,我们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色彩和情趣,曾经有一首歌叫《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一位女大学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古诗当中也有很多与动物有关的诗句:“千山鸟飞绝”、“处处闻啼鸟”、“但爱鲈鱼美”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出示珍珠鸟的图画],看看作者与珍珠鸟是如何和睦相处的。(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谁知道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儿?(相机板书:害怕人的鸟)[1`]。

5、谁能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

1)出示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齐读,信赖是什么意思?文中指谁与谁互相信赖?

8、谁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大家说说他读得怎样?你觉得该怎么读?[3`]。

9、过渡:珍珠鸟原本是一种害怕人的鸟,到最后竟安然地睡在作者的肩头上(板书:它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完全不在乎外界的风吹草动,似乎作者的身边就是它安全又温暖的归宿。可见,作者和鸟之间的信赖达到了何种程度!那作者与珍珠鸟是否一开始就这么亲密呢?那他们是怎样慢慢亲近起来的?这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研究的问题。

10、小组合作研究学习。

1)专题: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2)步骤:a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用直线画出“珍珠鸟的变化”的语句;

b从珍珠鸟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触最深的句子、段落读给同学听,并交流读后感受。

11、全班交流。

1)过渡: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读后的收获。

2)重点指导学生品读句子。

(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重点指导朗读感悟第11、12小节)。

a、语段一——第3自然段b、语段二——第5自然段。

3)听了别人的发言,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启示和问题?

14、课外拓展阅读。

请大家快速默读《自由与生命》待会请同学谈谈读后感受。

16、小结。

我们的生存空间应当有动物们的一方天地,这不仅会使动物快乐生活,而且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和动物一齐来享受“信赖”为我们创造的美好境界吧。

17、推荐课外阅读作品。

1)郑振铎《燕子》、袁鹰《鸬鹚》、孙犁《黄鹂》。

2)《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小学生必读名家名篇》。

18、作业。

1)搜集与鸟儿有关的诗句、成语。

2)从课文中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情境(如:“舒适安全的巢”、“小鸟喝茶”、“睡得好熟好香”)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板书:

珍珠鸟。

竟扒在„„睡着了。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个人教学设计

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

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

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

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展示ppt)。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2分钟)。

二、初步感知:

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播放琵琶曲)。

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ppt)。

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

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

(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

(朗读1分钟)。

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

三、赏析:

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旋律怎么变化?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除了刚才同学说过的句子以外,还把琵琶音乐比喻成哪些事物?(以声喻声)。

点出比喻与衬托即可。(3-4个就过)。

(板书:技巧:比喻、衬托)。

如果学生在之前点到了情感,就直接导入情感部分:

1)有声的是音乐,无声的是什么?声情并茂,除了写音乐本身,还有写琵琶女感情的句子。

2)刚才有同学提到“听出了什么感情”,引我们深思:琵琶女的弹奏能引起听众共鸣仅仅是因为她高超的演奏技巧吗?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因为她是带着情感来弹奏的,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2.心弦一动,琵琶声就不再是琵琶声,而是心声了。琵琶女借琵琶曲抒发了什么心声?(ppt)。

还是得联系她的人生经历来求解,(板书:人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写琵琶女身世的第三段寻求答案。请女生齐读。

妆成每被秋娘妒。——艳冠群芳。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众星捧月。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欢笑红颜。

如今: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庭冷落。

舟中夜弹琵琶——无人知音。

一位过去粉丝如云、过着众星捧月一般生活的女子,如今是人老珠黄,“门前冷落鞍马稀”,无人问津,心里会是多么的愤懑不平啊。弟弟从军,阿姨逝世,身边再没有一个亲人,想要找一份感情的寄托,偏偏“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下自己一人在这清冷的浔阳江上独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内心是多么的孤寂啊。梦里想到过去风光显赫的时光,都会忍不住哭醒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板书:情感)。

如果学生结合音乐描写谈到了琵琶女的身世有相似之处,就直接将写音乐的诗句与写身世的诗句结合来谈。

3.我们能否从琵琶曲的起伏变化中,看出琵琶女生活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欢乐曲”:欢快明朗、清脆悦耳,起伏生动的乐章,往日盈盈笑语。“沉思曲”,心情沉痛,低沉停顿。“悲愤曲”,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高亢激越,愤怒控诉。帛裂心碎。

4.“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琵琶声,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琵琶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弹奏者的一腔幽愁暗恨?(ppt)与琵琶女素不相识的“江州司马”为什么会被琵琶女的弹奏感动?“同是天涯沦落人”

两人身份不同,地位也不同,素未谋面,萍水相逢,为什么会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请男生读第四段。

我从去年辞帝京——(结合材料)名噪京城,才华横溢(与琵琶女的色艺双绝,名动京城相似)。

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可见当年过的是“诗酒管弦,春风得意”的惬意生活(这与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相似)。

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受谗见疏,远贬浔阳(与琵琶女年老色衰,远嫁商人相似。美人自比忠臣,以女子被冷落比被君王疏远)。

白居易与陶渊明不同,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任谏官直言进谏,所作诗歌大都反映民生疾苦,他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连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这次被琵琶女的演奏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再听到琵琶女的身世,生出强烈的共鸣。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饱蘸辛酸之泪,写此篇。

四、小结:

回到我们上课开始时的问题:诗人是怎样用文字把“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音乐描绘出来的呢?从表面来看,这是在写音乐,运用了比喻、衬托种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挖深些看,这是琵琶女在借音乐来抒情,曲中含情;再挖深些,却是白居易在借琵琶女的演奏与身世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音乐只是载体,只是为诗人传达自己由人生际遇而生出的真实情感搭建了一座桥梁,音乐即人生。(板书)。

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来朗读这一段音乐描写,读出琵琶女弦上的真情,读出白居易笔下的幽情,读出琵琶女与诗人人生的起伏与不平!(ppt,配乐)。

五、活动:

(ppt)让我们就在此刻,铭记这一永恒的经典!试在课堂上背诵这一音乐描写片段。(请男生背、女生背或全班背,根据时间来决定)。

六、拓展作业:

通过学习《琵琶行》,我们知道:运用运用比喻、烘托等写作技巧来描写音乐,可以将音乐写得生动形象,而在描写中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将音乐写得打动人心。选择一段你喜爱的音乐,试着写一小段描述文字。

个人教学设计

忙碌而充实、疲惫却喜悦……是啊,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这忙碌、疲惫中充实、喜悦、收获着。我将吸取遗憾的教训、收获的经验,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现根据市、区、学校的工作配档,制定如下20xx年个人工作计划:

一、思想政治工作计划。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包容性大,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处处体现音乐课特色,用旋律代替老师的指令,琴声就是他们出发的号角,让学生始终处于音乐的欢快氛围中。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故事贯穿课堂始终、音乐游戏中解决枯燥的乐理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个人教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7×5=7×6=3×7+7=。

7×4=7×7=7×2=7×1=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个人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

学生在自己关心、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创建复杂不规则表格(编辑与调整表格、格式化表格的综合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同学及课本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课堂知识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让学生通过个人简历表的制作,了解现实社会竞聘上岗的趋势,对未来走入社会提前奠定心理基础。

(二)课题分析

重点:复杂不规则表格的制作;

难点:编辑与调整表格,表格调整为无边框。

(三)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在word的操作、编辑等基本知识,对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使用也比较熟悉,已掌握了简单表格的创建与编辑。

2、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提出设计“个人简历”为任务,与学生密切相关。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

(五)教学素材准备

环境:多媒体机房(带电子教室)

素材: word制作的个人简历;彩色线条图片,头像图片。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1、情景引入:

1)、展示一个小动画《“小强”求职》,虽然这是一个带点搞笑的flash动画,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竞争,优胜劣汰,以后我们大部分同学大学一毕业也要应聘上岗,都要去求职,那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自己的岗位呢?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有特长。同时我们要带着自己的简历去面试,我想一份精美的个人简历也可以增加你面试时印象分。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就要用我们学习的知识word表格制作来完成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让别人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你。

2)、效果展示

这是老师大学毕业时制作的个人简历,学会这节课你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甚至更好的简历。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

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

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

明确:

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明确:

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dd冒险逃跑但被抓回dd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

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索科洛夫的内心:“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内心“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第二部分: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内心:“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第三部分: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内心: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第四部分:人生转折,领养孤儿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最为详细。这一部分作为本文重点探讨的地方,需作重点处理,后面有关题目设置也是抓住这一部分设置]“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内心:心变软了,轻松了,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第五部分: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dd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索科洛夫的内心:……只是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还有一件痛苦的事: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而最常见的梦是:我站在带刺的铁丝网里……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总结:索科洛夫,这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他的祖国遭遇到严峻考验的年代,在他个人承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的年代,在无法挽回地失去了一切的情况下,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以他伟大的慷慨无私的胸怀,战胜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的伤痛。

明确: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结合第1题理解)。

3、本文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明确: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另外,凡尼亚的遭遇同样是因为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还是一个小孩子,就已经学会了叹气,索科洛夫为了让这只“小雏儿”永远不再叹气,于是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而关怀备至地培养春天的幼芽、竭尽全力不让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也是本文的中心主题之一。

明确:

《一个人的遭遇》标志着肖洛霍夫从“顿河的歌者”上升为苏联人民命运的关怀者与同情者,在这里,他通过索科洛夫形象的塑造,显示了更关怀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普通人对命运对战争的抗争唱响了一曲人的赞歌。

1、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假设你就是“我”,当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来表达你的感觉。

2、课下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3、搜集关于战争难民问题的资料,并对资料作一些解说。

个人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了解手工书设计的相关知识,学习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对书籍设计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习手工书的设计要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能用有创意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进行手工书设计和制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书籍的情感。

手工书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手工书的设计过程。

多媒体课件、不同造型的书(自制)

激情导入、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师生释疑、系统知识、师生互动、实践体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小结拓展。

一、引导阶段:(“纸”上谈兵)

播放视频。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拿出几本不同造型的书)你更喜欢哪本?为什么?

小结:一本吸引人的书除了拥有内涵以外,书籍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既然大家爱读书,那一定对书的结构很了解吧。(学生拿起书指着各部分结构说出名称:只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封面、封底、书脊等主要结构即可)

二、发展阶段:(书归正传)

稍加评价后,问:那你知道一本书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播放视频:《一本书的诞生》)

我好期待啊! 进入下一环节:

三、体验实践:(纸板也奢华)

请同学们开动想象,将创意变为现实。

1、同学们制作前我来抛砖引玉。(播放微视频:成品书欣赏)

2、制作要求:

a、方法不限,内容自定,用准备好的工具材料制作一本手工书。

b、根据书籍内容设计恰当的装订形式和外部形态,具有创造性。

c、工具材料的使用注意提醒。

d、作品要力求细致。

3、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视频: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手工书作品欣赏)

4、作品完成后,进行小组作品展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选优秀小组,教师将自制书籍赠与学生作为鼓励。

四、课堂小结:(书不释手)

手工书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更要用心去感受。要用创新的思维、发现的眼睛去完成一件收手工书作品。让我们从“做一本书”到“认识书,爱上书,爱上阅读”,做到书不释手。

五、课后拓展:

课后注意观察,收集图片和文字,还可以贴上自己的藏书票,将自己的手工书制作完整。

个人教学设计

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

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

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

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一、导入:(展示ppt)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2分钟)

二、初步感知:

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播放琵琶曲)

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ppt)

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

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

(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

(朗读1分钟)

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

三、赏析:

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旋律怎么变化?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除了刚才同学说过的句子以外,还把琵琶音乐比喻成哪些事物?(以声喻声)

点出比喻与衬托即可。(3-4个就过)

(板书:技巧:比喻、衬托)

如果学生在之前点到了情感,就直接导入情感部分:

1)有声的是音乐,无声的是什么?声情并茂,除了写音乐本身,还有写琵琶女感情的句子。

2)刚才有同学提到“听出了什么感情”,引我们深思:琵琶女的弹奏能引起听众共鸣仅仅是因为她高超的演奏技巧吗?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因为她是带着情感来弹奏的,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2.心弦一动,琵琶声就不再是琵琶声,而是心声了。琵琶女借琵琶曲抒发了什么心声?(ppt)

还是得联系她的人生经历来求解,(板书:人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写琵琶女身世的第三段寻求答案。请女生齐读。

妆成每被秋娘妒。——艳冠群芳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众星捧月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欢笑红颜

如今: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庭冷落

舟中夜弹琵琶——无人知音

一位过去粉丝如云、过着众星捧月一般生活的女子,如今是人老珠黄,“门前冷落鞍马稀”,无人问津,心里会是多么的愤懑不平啊。弟弟从军,阿姨逝世,身边再没有一个亲人,想要找一份感情的寄托,偏偏“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下自己一人在这清冷的浔阳江上独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内心是多么的孤寂啊。梦里想到过去风光显赫的时光,都会忍不住哭醒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板书:情感)

如果学生结合音乐描写谈到了琵琶女的身世有相似之处,就直接将写音乐的诗句与写身世的诗句结合来谈。

3.我们能否从琵琶曲的起伏变化中,看出琵琶女生活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欢乐曲”:欢快明朗、清脆悦耳,起伏生动的乐章,往日盈盈笑语。“沉思曲”,心情沉痛,低沉停顿。“悲愤曲”,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高亢激越,愤怒控诉。帛裂心碎。

4.“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琵琶声,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琵琶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弹奏者的一腔幽愁暗恨?(ppt)与琵琶女素不相识的“江州司马”为什么会被琵琶女的弹奏感动?“同是天涯沦落人”

两人身份不同,地位也不同,素未谋面,萍水相逢,为什么会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请男生读第四段。

我从去年辞帝京——(结合材料)名噪京城,才华横溢(与琵琶女的色艺双绝,名动京城相似)

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可见当年过的是“诗酒管弦,春风得意”的惬意生活(这与琵琶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相似)

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受谗见疏,远贬浔阳(与琵琶女年老色衰,远嫁商人相似。美人自比忠臣,以女子被冷落比被君王疏远)

白居易与陶渊明不同,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任谏官直言进谏,所作诗歌大都反映民生疾苦,他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连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这次被琵琶女的演奏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再听到琵琶女的身世,生出强烈的共鸣。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饱蘸辛酸之泪,写此篇。

四、小结:

回到我们上课开始时的问题:诗人是怎样用文字把“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音乐描绘出来的呢?从表面来看,这是在写音乐,运用了比喻、衬托种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挖深些看,这是琵琶女在借音乐来抒情,曲中含情;再挖深些,却是白居易在借琵琶女的演奏与身世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音乐只是载体,只是为诗人传达自己由人生际遇而生出的真实情感搭建了一座桥梁,音乐即人生。(板书)

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来朗读这一段音乐描写,读出琵琶女弦上的真情,读出白居易笔下的幽情,读出琵琶女与诗人人生的起伏与不平!(ppt,配乐)

五、活动:

(ppt)让我们就在此刻,铭记这一永恒的经典!试在课堂上背诵这一音乐描写片段。(请男生背、女生背或全班背,根据时间来决定)

六、拓展作业:

通过学习《琵琶行》,我们知道:运用运用比喻、烘托等写作技巧来描写音乐,可以将音乐写得生动形象,而在描写中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将音乐写得打动人心。选择一段你喜爱的音乐,试着写一小段描述文字。

八年级历史个人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由这些年的情况得知,科目多,特别是语数外占据时间较多,学生在课外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识记量太大,要学好不太容易。况且如今的学生学习心里疲劳,相当多的学生厌学、不学,像历史这样的边缘学科、需要大量记忆学习,很难保证大部分学生及格。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本册共6个单元,共25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

六、教学进度。

第1周:第1单元第1—2课。

第2周:第1单元第3—4课。

第3周:第2单元第5—6课。

第4周:第2单元第7—8课。

第5周:第2单元第9课。

第6周:第3单元第10—11课。

第7周:第3单元第12—13课。

第8周:第3单元第14课。

第9周:期中测试。

第10周:第4单元第15—16课。

第11周:第4单元第17—18课。

第12周:第5单元第19—20课。

第13周:第6单元第21—22课。

第14周:第6单元第23—24课。

第15周:单元测试。

第16、17周:复习。

第18周:迎考。

个人教学设计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开展,我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也相应改善了。近几年来,一座座新建的居民楼拔地而起,一幢幢红砖瓦房井然并列,社区建设正趋于合理化、文明化,社区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日趋丰富,这就为学生认识社区、理解社区的概念奠定了物质基础。据我在课前调查,我班有55%的学生住在近几年新建或重建的居民区中;有10%的学生家庭由于商贸活动的需要,随父母搬迁至此;还有35%的学生仍住在原址。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自己家所在的村或街的名称和门牌号。那么什么叫“社区”呢?对于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大多数学生又是第一次从概念上接触“社区”,因此,在上这一课题时,应该帮助学生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说起,让学生一步一步来认识和理解“社区”。

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以社区为中心,从社区的居民、设施入手,加深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社区的认识,由此拓展到对不同社区的了解。这个单元通过三个主题引导学生,从“共同生活―共同需要―共同参与”的角度认识社区。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认识―提高―升华”的过程。因此,作为第一个主题《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中的第一个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区》,应该帮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知道什么叫社区,从而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教科书中的底图反映的是小文和乐乐生活的社区图景,上面还配有许多充满着生活气息的社区生活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介绍,旨在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从认识自身居住地区的人群开始,逐渐懂得“社区”的两层含义:

1、社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2、人口流动是近几年来社区发展变化的重要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地人进入本地区从事商贸活动,所有的人都在为社区的变化、家乡的繁荣、祖国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有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这是本课题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导读图反映的是从空中俯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区场景。上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优势,由此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引发学生了解和探究社区的兴趣。

(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故事,以及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农村社区的图片。

(二)教师准备

专题片:《今日清水》《清水全貌》。

1、认识社区,初步理解社区的概念。

2、知道社区是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组成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里。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情景导入。

2、讨论。

3、播放专题片《今日清水》。

4、升华主题。

5、布置作业。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并通过投影仪出示单元导读图。

师:一曲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希望的田野――可爱的家乡。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在清水,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宜人,享有“塞外小江南”的美称。这里的人们勤劳、忠厚、热情、大方。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这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瞧,马路加宽了、楼房增多了,到处是花坛、绿地,方便人们生活的公用设施随处可见。请同学们跟随着镜头,一起欣赏一下我们清水的风貌吧!

2、播放专题片《清水全貌》。

(二)讨论

1、课题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美吗?请你们告诉老师,你家住在哪儿?

生:我的家在学校后面的窠老村。

生:我的家在东关综合市场居民楼。

生:我的家现在住在北环路1号楼。

师:请你再告诉老师,你家以前住的地方好吗?

生:(点头)可以,我家以前住在乡下,自从爸爸调到县城后,我们就在北环路买了一套房子。

师:噢,那这个新家一定很漂亮吧!老师可要到你家去转转,你欢迎吗?

生:(兴奋)那当然好啦,我非常欢迎老师来我家做客。(全班同学都笑了,气氛轻松活跃)

师:还有谁的家和这位同学一样,也是从外乡或者外地搬到县城来的,请讲给大家听。

生:老师,我家以前住在张川县,是前年搬来的,我现在住在蔚文村。

生:我家以前住的是平房,去年搬进了原泉街的新楼房。

生:我家也搬进了新楼房。

师:(高兴地)很好。看得出,同学们的居住环境都得到了改善,而且每位同学都在所在的居民区幸福地生活着。同学们,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外地人或外乡人进入县城从事各种活动,同时,本县也有一些人到外地去,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区的进步、家乡的发展、国家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那么,什么叫社区呢?请你们讨论一下。

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们清水县就是一个大的社区。

生:社区就是我的家乡――清水。

生:我住的蔚文村就是一个小的社区。

生:社区就是一个地方,有许多新房子。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不错,那么什么叫“社区”呢?请你们再阅读一下教科书,看一看书上又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把教科书翻到第2~3页,请你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欣赏图片。

(读后请学生展示家庭幸福生活的`图片,以及所在村或街的图片,再次交流汇报成果。)

师:请你们自由发表看法,说说什么叫社区。

生:老师,我知道社区就是由许多人共同组成、共同生活的地方。

生:我知道了不仅我们这里有社区,其他地方也有社区。

生:窠老村、蔚文村、原泉街住着许多人,这些地方也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社区。

师:对了,我们把许多人居住的地方叫社区。社区里生活着许多人,每个人都按各自的习俗幸福地生活着。同学们,就拿我们清水县城来说,为了方便居民生活,按区域划分为四大社区,即东关社区、西关社区、城南社区、城北社区。下面请你们按照方位,说说你所居住的地方属于哪个社区。

生:我家住在窠老村,属于城南社区。

生:我家住在蔚文村,属于西关社区。

生:我家住在东面,属于东关社区。

生:我家住在北环路,属于城北社区。

师:你们说得很好。社区里生活着许多人,我们县不仅有汉族,还有回、藏、朝鲜、满、白、土等少数民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平等互助,彼此按各自的民族习俗幸福地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的文化生活也日趋丰富了。就拿我们清水来说,每年社区都要举办多次社区文艺演出和体育运动会等。近两年,社区扩建了广场,为方便居民的生活,增设了许多健身娱乐设施。同学们,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的社区而感到骄傲。

(三)播放专题片

播放专题片《今日清水》。

(四)总结全课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蓬勃发展、国际地位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但是我相信,只要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个人都努力奋斗,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五)布置作业

实践活动:调查社区的环境。

调查内容:

1、初步了解社区环境的基本情况。

2、初步了解社区都有哪些主要的生产活动。

3、初步了解社区在建设过程中都出现了哪些环境方面的问题。

4、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了图片、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社区,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本地学生而言,由于处在偏远地区,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太少,对社区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现状,我首先让学生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说起,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社区”这一概念。通过讨论―认识―讨论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懂得社区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区,并且从小小的社区生活中可以透视出祖国的发展变化,进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交流热烈,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我同时也感觉到,课前要求学生对社区进行的调查,有些流于形式、过于简单,不够充实,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联系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时显得浮于表面,不够扎实。课外的调查材料还应该再生动和丰富一些,以便为下面进一步认识社区打好基础。

刘兰兰老师设计并执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区》,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查阅图片资料、观看录像、调查走访等手段,学生既了解了自己生活的社区,又能从小小的社区生活中透视出祖国的变迁和时代的召唤,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使教学空间没有局限于课堂,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也使学生真正融入了社会,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是,课堂中的讨论虽然使学生的学习体现了自主探究,但不够深入。今后不仅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使讨论所反馈的材料更加生动、丰富,更加突出教育的有效性。

个人教学设计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为什么我们对文章所叙述的人物的贪得无厌不感到厌烦?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文章两次写到帕霍姆买地,一次写他用脚“圈地”,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贪婪,但我们不觉其烦。这是因为作者总是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的贪婪进行刻画。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这样的结局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换成算计得恰好,即获得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的喜剧结果,或者眼看无望,干脆放弃,至多就损失一千卢布的结局,则寓意、主题就很欠缺。

4、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5、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

结局:帕霍姆悲惨死去

尾声:仅得埋葬之地

1、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

《我敬佩的一个人》教学设计

1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里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奋朴实的弄名。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1提出: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饿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情说的具体。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响湖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自然真实。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小报,把“观察记录”和任务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课后反思: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改正。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散居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好所你的发现。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那些特点?

1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2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并联系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课后反思:

个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前提。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介绍一个群体。

2.能通过描写具体的人和事,来突出人物群体的特色、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人物群体及写作素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群体(比如班集体)为题材,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群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这个群体的与众不同,体会人物群体的特色、风格。

2.通过群体中人物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爱护等友情、亲情,增进与群体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写作人物群体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描写表现突出人物的言行举止,来体现群体的特色、风格。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描写人物的课文呢?(学生交流)对,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单元习作去学习一个新的习作内容。

(教师板书):写一个人物群体。

二、明确写作主题

1、那么同学们,什么是人物群体呢?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课件)。

3、同学们,我们现在了解了什么是人物群体了,那么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人物群体呢?

4、请同学们思考并交流。

5、小结:人物群体即一群人的表现。那么写人物群体,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多个的人,而且这些人之间是发生联系的。

三、写法指导

1、指导写法:

(1)、引导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人确定一个人物群体。(我们一家人、我们的班集体、我的小伙伴等)板书(群体)

(2)、引导学生探讨: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物群体呢?

(3)引导学生确定人物群体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突出人物群体的特点。(板书:人物)

(4)这些人物中哪些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板书:事例 )

(4)想一想这个人物群体有何特点。板书:特点(如:团结友爱、幽默风趣等)

(5)文章结构要有详有略,主要人物要集中笔力详细刻画,陪衬人物寥寥数笔顺带而过。

2、教师小结:(并归纳板书)

四、妙笔生辉:

1、教师出示习作要求:

2、播放音乐,学生创作。

五、作品展示及评价

(1)(投影)学生作品,并邀请学生朗读习作。

(2)师生互评。共同修改作品。

(3)教师习作展示

六、总结提升:

同学们,写作文其实不难,只要你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细致地观察与发现,通过你们对语言的文字组织与推敲,珍视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独特感受。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篇习作写好的。加油吧,同学们!

个人教学设计

1、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彪西为主要代表的音乐流派,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是近代音乐史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2、印象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的开端,和印象主义绘画、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抽象、超现实的体现。特别是在旋律、织体、音色等表现方式上与古典、浪漫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学习印象主义音乐帮助学生了解欧洲音乐发展的历程、概况。

教学内容:第21节《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1、聆听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2、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1、重点赏析《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2、着重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音型等的变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作品。

1、方法:“质探五环”教学法

2、准备视听、影像、图片等资料。

1课时

1、对比聆听两段音乐片段《爱之梦》和《大海》设问:哪一段是你熟悉的音乐风格,简述旋律、结构、音色的特征。(目的:引导学生学会从旋律、结构、音色上分析作品,为分析印象主义音乐特征铺垫)

导入意图:音乐浸入式对比聆听、分析为新知铺垫;画作欣赏与音乐结合,引导探索印象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音乐之间的联系。能将将设疑、点题和新知有效的融合。

1.()国()主义作曲家()被称为一个人的流派。

2.《》创作于1905年,取材日本版画《》的内容,为他一生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组成,也巩固了他印象主义大师的地位。

3.如果说:古典主义严谨,浪漫主义重情,那么印象派更强调的是什么?

意图: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用(3)引导回顾不同流派的特点,利于知识前后连接,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1、播放《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交响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

你捕捉到那些乐器的的音响?

2、再次聆听:要求(追随一中乐器,)听听这些乐器旋律、音色、节奏等有那些特点。

3、分段赏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1)导入部:由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和竖琴的持续低音奏出,定音鼓极轻(ppp)的滚奏,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第一主题:从简单的双音音型开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吹出平行五度的降d大调第一主题:

(3)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第一竖琴和中音提琴组成混合音色奏出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构成对答,逐渐进入发展部分。

4、交流讨论(旋律线条模糊,结构自由、变化,音色独特、新颖)

5、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巩固对印象主义风格特点的认识。

6、归纳过渡:展示法国印象派作家莫奈的美术作品《印象﹒日出》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意图:增强学生体验、感受、分析、表述音乐的能力,初步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1、过渡:印象主义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和感受。我们的自然界有很多的音乐,只要善于提炼它就可能成为一首动听的音乐。

3、分组创作,集中展示。要求:小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创作完成,面向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设计过程,展示活动的成果。

通过创造和表现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对印象主义音乐的认识。

2、你觉得印象主义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结束新课。

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发展历程的了解;通过第二个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对音乐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1、教材内容深:德彪西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是一部很难驾驭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

2、学生素养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不足,课前又没有安排学生的搜集整理本节相关的知识,感觉到学生学习效果和预期都有很大的差距。

3、教学难度大:基于实际情况我遵循了以听为主的教学原则,既没有深入的灌输理论,也没有过多的讲解创作技法,只想让高一的学生能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得到一点点触动。

个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精心的选材,组织巧妙的结构。

2、感受冰心与巴金的纯真友谊,学做真人。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僖藻尹汲靳笃

2、介绍古代一些表现友谊的诗歌。

赠汪伦 问刘十九 别董大

李白 白居易 高适

李白乘舟将欲行, 绿蚁新醅酒, 千里黄云白日曛,

忽闻岸上踏歌声。 红泥小火炉。 北风吹雁雪纷纷。

桃花潭水深千尺, 晚来天欲雪,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不及汪伦送我情。 能饮一杯无? 天下谁人不识君!

3、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小故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1919年在北京求学时即投身“五四”文学革命。1923年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及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1954年以来当选历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冰心文集》等。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春天里的秋天》、《寒夜》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1、如:淡交如水。语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学生讨论,课文中写了冰心和巴金哪些典型事例。(自由发言。)

再讨论,为什么要写这些事例,而不写冰心参加过“五四”运动;巴金勤奋写作,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启发学生应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就选,不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就不选。)

3、概括文章的主题。

本文选取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典型事例,表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纯真的友谊。

4、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用典型事例说出一个人的特点。

生答:《香樟树》、《山鸡故事》、《不能没有你》、《难兄难弟》、《兄弟连》、《红苹果乐园》。(3分钟)

2、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感人的名人友情故事呢?(5分钟)

生答:桃园三结义、高山流水、歌德席勒、鲁迅、马克思恩格斯。

3、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与好朋友之间又感人的故事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5分钟)

4、(真情告白)也许,为了追求理想,我们不能与好朋友天天在一起,如今新年到了,你想对好朋友说些什么呢?请用笔写下来。(5分钟)

1老师寄语:相识是缘,相知是福,成为挚友是幸,我愿与每一位同学成为好朋友,共同谱写一曲人间至真至纯的友情之歌。

2、结束语:友情是写不完的、说不完的。歌德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诗人,而我要说:友情中的男女都是诗人。你们写的一定是人世间最美的诗篇。真正的友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结束也不会随空间的阻隔而淡忘,它只会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

《我敬佩的一个人》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指导学生通过写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要把事情说清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班三十九位学生,其中男生15人,女生20人,整体来说此班是一个课堂氛围比较活跃的班级。学生思维应变能力比较低,,口头表达能力不怎么好,所以,教师的鼓励性和引导性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1、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两件小事,突出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2、能把事情写具体,突出人物的形象。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自我。

引导学生把事情写具体,突出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课件播放《每当我走进老师的窗前》。

师导:听到这优美的歌声,这动人的旋律,我想起了我敬爱的老师。正是因为她们的教导,我才选择了这个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我的老师是我心中最最敬佩的人。

1、“你是怎么理解“敬佩”这个词的呢?”

师:“看到这个词,你想到的又是谁呢?”

2、确定习作对象。

3、明确习作要求。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严寒酷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选择其中的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著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他的其他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读了要求,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的习作要写什么了吗?”

4、“说说你最敬佩谁?敬佩他什么?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课件出示文章片段。

2、比较两段习作。

同一个人,同一个品质,你觉得哪一段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为什么呢?

3、师小结写法。

4、板书写法。

5、交流展示具体事。

(1)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2)小组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3)各小组推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个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能力目标:用正确的方法维护集体的团结,在集体活动中,能与同学积极配合,团结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把个人融入到集体中去,珍视集体的团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国家民族观念、全局观念逐渐淡薄,个人利己主义开始泛滥,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蚀,影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必须高扬集体主义的旗帜,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的、关心他人的良好风气,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本项目《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属于第二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生活主题中的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认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体会在集体中团结的重要性,落实的是课标中的“三1.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教材共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个人与集体不可分”引导学生认识集体的特征,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第二个层次“团结就是力量”主要引导学生在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团结对一个班集体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教材内容体现了开放性和实践性,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引领教学的操作性活动,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丰富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验和感悟。但是,根据学生实际、国家社会一年来发生的大事,教学事例、活动内容有必要做一些新的安排。

团结就是力量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从集体的角度,集体的力量来自团结,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团结,没有集体成员的团结一致也就没有集体的发展和利益,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讲团结、会合作是一个人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品质。

1、课前与美术老师联系,组织班级标志设计

2、搜集同学们成长历程中难忘的集体生活照片,办一次以《我生活过的集体》为主题的影展。

3、实物准备:八块红砖

六、教学过程:

(一)班徽赏析,导入新课

出示制作好的班徽,请同学解读:

正三角形从每一个角度看都是大写的八·一,组成一个温暖的家,四十七名同学在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美好回忆,形成认识

乐队、篮球队、校体队、合唱队等同学们畅谈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集体,以及在其中的感受。

师总结:集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班级、学校是集体,生活的社区是集体,将来工作的工厂、企事业单位是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大集团。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中度过的。

2、师:下列词语哪些表达的是集体

侯车室等车的人们教室里学习的同学们为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们中国女子举重队员们

学生讨论并总结集体的特征:集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里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融辱一共,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欣赏配乐散文《小水珠的遭遇》

有一滴小水珠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怀抱,他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被抛到了高处,刚被抛到高处时还有些害怕,但渐渐的,它就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炫目的阳光,亮丽的彩虹,湛蓝的大海,它陶醉了,没想到空中的景色这么美!小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呀飘,忘却了一切。这时传来妈妈焦急的声音:“小水珠,快回来,太阳会把你晒干的!”小水珠满不在乎地回答:“妈妈,我再玩会儿,这儿太美了!”

可还没等它说完,一束强烈的阳光照过来,小水珠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说感悟:小水珠为什么会消失?不想消失应该怎么办?小水珠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总结: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只有融入大海融入集体中才能生存下去。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集体。集体给予我们的太多,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集体。根据自己的体验,补充下列句子:

感谢集体在我困难时给我帮助,让我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4、画面欣赏:龙舟竞渡、交响乐演奏、仪仗队表演、拔河比赛

同学发言,达成共识:优秀的班集体创建也要靠每个成员的努力,每个人都要发挥特长,为班集体争光,克服缺点,不给班集体抹黑,为把我们班创建成优秀班集体贡献力量!

总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行板书:个人与集体不可分: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三)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1、材料分析:自从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都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奋战在一起,志愿者从祖国各地奔向抗震前线,人民军队是救援主力,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急需用品,全国人民把一车车捐赠物资,一笔笔捐赠款项运向灾区,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抗震英雄,深情抚慰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危难中,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共同战胜了灾难,。

总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目标一致,在情感上共鸣,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2、模拟演习:方寸之地来逃生

演习方法:地震来临,假设同学们从教室逃离,现在只有站在这块红砖代表的高地上才安全,每组8人,在一分钟之内要全部在红砖上站稳。

在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的伴奏下,开始活动。

活动后,请完成任务的小组谈感悟,请失败的小组找出原因。

他们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应该做些什么?

讨论总结: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3、佳片赏析:

师: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两千三百多名学生在地震安全逃生,无一伤亡,这个中学的部分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拍摄,请同学们看看他们的现场表现。

多媒体播放:《开学第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同学谈认识:这与他们的防范意识强,日常训练有素密切相关外,也体现了桑枣中学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正是集体成员的团结产生了强大的合力,才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4、回顾历史,为祖国祝福

师:这次震灾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坚强的无畏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击倒,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战胜了巨大的天灾,如今灾区重建工作已经深入开展,灾区孩子们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战胜了无数困难,创造出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展望未来,没有国家的统一,没有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繁荣,我们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四)齐唱歌曲,情感升华

多媒体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背景画面为抗震救灾的场景,全班同学起立齐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