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师德论文大全(12篇)

小编: 书香墨

师德的要求是普遍的,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授都不能忽视。阅读下面这些师德总结,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为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笔者自编《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班主任教师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和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家委会产生方式、班会课的开设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研活动、班主任科研课题类型、德育工作反思形式、对学生教育与引导的方式)。

调查对象为天津市785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实际统计时剔除了未填写社会人口统计信息的问卷)。其中,城市教师409名、农村教师372名(缺失值为4);男教师108名、女教师668名(缺失值为9);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的教师181名、4~6年的99名、7~的120名、以上的373名(缺失值为12);具有区级及以上“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的教师212名、无此荣誉称号的教师563名(缺失值为10)。

一、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

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的要素依次为:了解班级学生(97.1%)、转化后进生(92.2%)、处理偶发事件(90.9%)、沟通家长(90.0%)、开展班级活动(89.5%)、设置班级管理岗位(89.3%)、制定班规(88.9%)、沟通科任教师(86.7%)、创新德育方法与途径(82.2%)、开展德育科研(72.6%)。可见,中小学班主任最为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依次是:了解班级学生、掌握德育方法(如,转化后进生、处理偶发事件)和沟通学生家长。这符合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二、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

1.班主任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力。

调查数据认为,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非常大的占51.8%,比较大的占28.4%,基本有影响力的占10.1%,不太有影响力的占6.6%,没有影响力的占3.2%。可见,近九成多中小学班主任认为自己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的自我评价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44.40,p0.001)和学段差异(x2=21.31,p0.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5.17,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工作1~3年、7~10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2.对德育工作岗位的认同感。

班主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工作认同感如下:完全认同的占66.7%,大部分认同的占17.9%,基本认同的占13.1%,大部分不认同的占1.4%,完全不认同的占0.9%。可见,近七成的中小学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也有近三成的中小学班主任德育认同感较低。

3.班主任实施德育的自觉性。

调查结果表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中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德育的情况如下:完全可以的占76.4%,大部分时候可以的占15.6%,有时可以的占14.1%,完全不可以的占1.0%。可见,七成多的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实施德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德育存在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19.66,p0.001)和学段差异(x2=7.66,p0.01)。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教师。

4.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显示,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非常满意的占47.6%,比较满意的占24.2%,基本满意的占13.4%,不太满意的占10.0%,非常不满意的占4.6%。可见,七成多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持满意态度。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34.45,p0.001)和学段差异(x2=14.37,p0.001),优秀和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4.12,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中小学班主任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班主任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班会课的召开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师的教研活动情况、班主任教育科研课题类型及论文发表、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1.关于班级管理制度。

在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定的占88.2%,班主任制定的占8.5%,学生制定的占2.3%,其他占1.0%。在班干部任用模式方面,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占72.9%,轮换式占17.4%,固定式占8.6%,其他占1.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在班干部任用模式上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4.45,p0.05)。可见,随着学段升高,中小学班干部任用模式倾向于采取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方式。

2.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

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依次是:由学生家长自荐的占39.1%,选举产生的占27.4%,由班主任指定的占26.3%,其他占6.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16.67,p0.001)。与农村家长相比,城市学生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意识更强,多采取自荐方式参与班级事务。

3.班会课的开设情况。

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规章的形式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班会是专门分配给班主任的教育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每周都上班会课的占79.7%偶尔上的占18.8%经常占用的占1.5%。可见近20%左右的中小学不能上齐班会课。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会课开设情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0.47,p0.01)和学校类型差异(x2=7.072,p0.01)。可见,随着学段的升高,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却在下降,小学高于初中学段;农村学校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4.主题班会内容。

主题班会是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主题班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类、智育类、体育类和劳动类。显然,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以德育为先。调查结果显示,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德育类的占97.3%,智育类的占78.9%,劳动类的占56.3%,体育类的占42.2%。可见,德育类内容是主题班会活动的核心,其次是智育,再次是劳动教育和体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劳动类活动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6.07,p0.001)、学校类型差异(x2=4.81,p0.05)和工作年限差异(x2=20.37,p0.001)。劳动类班会活动内容小学显著高于中学;农村学校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体育类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x2=14.56,p0.001)。随着学段升高,体育类班会活动内容逐渐减少,小学显著高于初中。

5.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根本没有教研活动的占0.6%,每学期有1~2次的占29.1%,每学期3~4次的占27.6%,每周1次或1次以上的占42.7%。可见,只有四成多的中小学每周开展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与频繁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比,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教研活动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5.30,p0.001),农村学校班主任教研活动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6.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反思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德育反思有助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为:与其他班主任交流占87.4%,观摩其他班主任占81.4%,分析典型个案占77.3%,阅读教育资料61.9%,写班级日志占46.9%,整理学生成长档案占36.9%。可见,交流、观摩、个案分析与专业阅读是班主任教师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而多数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不擅长通过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来反思德育工作。目前,中小学班主任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的工作量较大,一边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担任班主任,往往不堪重负。

7.教育科研课题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是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所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类型中学科教学研究占70.9%,班主任工作研究占66.5%。可见,参与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科研课题的比例略低于学科教学类课题。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45,p0.05)、学段差异(x2=3.09,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5.18,p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9.88,p0.01)。在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方面,城市学校显著高于农村学校,小学班主任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7~10年和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4~6年的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更多地承担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科研课题。

论文撰写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1~2年发表班主任德育工作方面论文0篇的占22.8%、1~2篇的占44.1%、3~6篇的占27.3%、7篇以上的占5.8%。可见,中小学班主任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八成左右的教师将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提炼成论文进行发表。

数据表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论文发表方面,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6.95,p0.001)。可见,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

9.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德育引导的方法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依次为:谈心占95.4%、讨论及辩论占66.3%、讲故事占59.8%、各种阅读活动占50.1%、参观及实践活动占42.6%、游戏活动占39.3%、影视欣赏占37.0%、角色表演占35.2%、其他占4.3%。可见,以谈心为主的说服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最主要方式,然而德育效果较好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则运用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引导之讨论及辩论法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8.88,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2.68,p0.01)。小学班主任教师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低于11的班主任。

参考资料。

[1]黄正平.保障班主任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体会[j].人民教育,20xx(18).

[2]龚耀南.师范生德育能力的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6).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摘要:

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圣的。爱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小学教师应努力以爱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充分发挥好爱的作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教育中“爱”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这样小学生们才容易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小学教师应该用无私的“爱”感化差生,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其健康的发展;小学教师应该宽严相济,显露真爱,向每一名小学生传播爱的雨露;小学教师应将心比心,以爱换爱,充分发挥爱的作用。

关键词:

1、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她的所有学生,爱是学生们的基本需要,是心理寄托、内心渴望。在班级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真诚真心付出自己的爱,小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爱的温暖,被教师真诚的爱而深深的打动。爱能够满足小学生们心理需求,师生之间的感情得到增进,真正的实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在每一班级里,学生们的情况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好,有的学生在特长方面表现好,有的学生在才艺方面表现好等等。往往表现好的孩子在大家会将他们确定为优生,受大家的喜欢和宠爱。但是这种孩子的抗挫能力非常差,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在大家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中生活的。承受困难和失败的能力非常的差。

因此,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挫折教育,必要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这样的孩子一些适当的批评。例如: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好,遵守纪律,才艺好,有特长,是个比较全面发展的孩子,但是通过课下我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学生们一起玩,而且说话的声音小,胆子小。以后我就很注意培养她的胆量,主动给她提供和其他孩子沟通合作的机会,经常用真诚的爱鼓励她,帮她有勇气战胜胆怯的毛病。经过老师爱的教育和孩子的努力,最后终于克服了,孩子更加开朗了。爱可以帮助学生们充满信心,积极主动的改进,努力提高,性格得到优化,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打动学生接受教育。

2、用无私的爱感化差生。

爱是纯洁的感情,不能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的给予学生,作为一名好的老师,一定要爱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不好的都要爱,无论是聪明的爱是反应迟钝的都要爱,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都要爱,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在班级的管理中,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在每一个班级都会有行为习惯也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总是给予批评,这样孩子会非常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有时候会更加的不努力,会向相反的方向去做。所以我经常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鼓励和肯定,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自然就会有信息并配合老师去改进。例如:我们班级里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他特别淘气,成绩不太好,经常打架,在班级的管理中,对他的教育真的是一个难题。我平时很关注他,发现这个孩子很重情义,而且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他跑得特别快。于是在运动会的时候,多鼓励他参与不同的项目,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为他加油,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

然后在运动会后我有主动的找他去谈,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帮他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一起努力去改进,这个孩子在无私的关爱中真的有很大的改变,而且开始主动积极的学习。对于班级里这样的孩子,我们千万不要放弃,不嫌弃、不歧视,要给予更加多的爱,去无私的关心他,感化他。帮助差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感化他们的心灵。

3、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小学生们的年龄都比较小,很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总以严厉的态度去批评,或者让家长写保证书等。这样的做法是简单粗暴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从另一种角度说宽容也是严格,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可以将严格的批评转换成宽容的爱,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孩子,爱孩子,使孩子感受到爱。在爱的力量下变得上进,变得聪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推心置腹,以诚相见。例如:我们班有一名学生,他特别不爱完成作业,每天留的作业几乎都不完成,忘性比较差,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课上总是不认真听,无精打采,总是困。

看到孩子的这个情况,我没有马上给予严厉的批评,我先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情况,原来是孩子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他和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为了生计开了一个小仓买,每天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检查孩子的作业,而且每天仓买关门时间很晚,孩子睡得比较玩。通过了解情况,我先和孩子的家长沟通了一下,商量出改进办法,然后再鼓励孩子,虽然环境差,但是咱们更加应该努力去做才是,平时多给予他提醒和鼓励,效果很明显。作为老师应该允许孩子们犯错误,我们应该做到严中有爱,爱而有方,一定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首先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有其注意在师生之间沟通的时候,教师每说一句话都要考虑学生们的感受,不要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可以随便说,甚至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个有心人,将心比心以爱换爱。有个孩子总是惹是生非,当有活动时,老师们都不愿意带他,孩子也感受到了,因此他总是犯错更多的错误来对抗老师。当我注意到这点时,有活动的时候我会第一个叫他,并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感受到了我的爱,渐渐的这位学生愿意主动的找我聊天,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和我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心与心的交流,孩子真的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那么叛逆了,在学习中也能够积极的主动了,很少惹事了。看到孩子的改变将心比心,以爱焕爱收到了效果,我真的很欣慰。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教育的本质是爱。爱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小学教师以爱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爱是相互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在德育工作中小学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爱的作用,采用有效的措施懂得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孩子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有充足的爱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坚持不断的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每一位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满满的爱走上讲台,应充分发挥好爱的作用,让学生们在爱中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冯美铭.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旬刊,(12).

[2]王育忠.小学教师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读与写:上,下旬,,13(5).

[3]王志成.小学低年级开展德育教育策略浅析[j].读写算:教师版,(26).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摘要: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里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关键词:教育活动批评指正乐于接受。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所谓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价,许多研究表明,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学生更富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自觉督促自己,取得进步与成功,因此,批评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形象。

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上原则:

1、公开性。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谈话式以“我们来谈谈……”,“你能把今天的情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消除对立情绪,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交流中认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批评的作用,收到可能较批评更好的效果。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

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计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评。

学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假如:

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成功或失败时,教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育自己,这比教师命令、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泠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1、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要使自己的“批评”为学生乐于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否则,理虽直,情不通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批评才能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评注意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评于尊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批评,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处罚,但是被批评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

4、批评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评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批评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才能达到教师批评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我国中小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德育教学,要从观念上、行动上重视并搞好德育工作。

1、教学内容教条化。

在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教条化、书本化的缺陷。在一些学校里,德育教师简单地以德育课本为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读过了事,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再去拓展选择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由主课教师兼任,德育课上成了语文数学课,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保证不了。2.教学方法形式化。

在不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德育教育方法形式化的问题,即不注重实际收效,单纯注重形式,今天这样的活动,明天那样的活动,不强调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只看重活动的形式。这样做就是空摆花架子,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搞好德育教学工作。

1、正确分析目前德育教育环境的变化。

会迷失方向。帮助他们拨开云雾的就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的。

正如我们每天所体会到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迈进使得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德育教学也要时刻注意社会环境的变化,结合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德育课的教学重点。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新出现的种种现象,不论的好的现象还是不良现象都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多变的社会里能明确是与非,能坚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环境来搞德育教育,学生们就会对很多社会现象认识不清,甚至不能判断它们的对与错,这样的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实际意义,无疑是很失败的。

2、德育教育内容要深入并细化。

学生的品德修养不是每周几节的德育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天一天,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德育教育应该遵循养成教育的原则,不求急求快,而是从点点滴滴开始,从细节入手,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将德育内容分解开来,将它们渗透到学生每日的学习生活中,从“小”处着眼,告诉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使优秀的品德转化成良好的行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另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德育教学的重点就应该不同。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注意解决个性问题,真正做到差异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素质。尤其是对一些比较调皮的爱惹事的学生,耐心而细致的德育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我们不能从心里忽视或鄙视那些所谓的“坏”学生,而是要相信,良好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好学生。

3、注重方法的实效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德育教学的方法要紧密结合其内容进行,不能贪图形式上的漂亮而忽视其实际效果。

德育教学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堂教学、德育基地教学、电化教学、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等等。在引导学生对事物明确认知时,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强化学生某一项品德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德育基地,通过感性认识来加强学生的品质修养;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于电化教学的手段;而对于需要学生日常养成的部分,则可以与家庭教育协同进行。总之,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大大优化,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4、注重德育目标的长效性。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人格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在这一阶段完成。我们今天培养的品德将会伴随学生们的一生,将会为他们日后的做人做事打下品格修养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目标的长效性,万万不可有短视倾向、功利倾向。短视化的德育教学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误导,会混淆学生的是非观,会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相背离,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害无利。惟有长效性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显现出德育教学的价值来,才能保证学生身心的长久健康发展。

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其教学。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负责地对待日常教学工作,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眼光放得远一点,基础教学做得扎实一点,多想想学生的未来,这样的德育教学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学是很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尽心尽力去完成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分析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努力优化教学内容,妥善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范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方兴未艾,国力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兴,民族兴,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法造就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是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最大的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你不爱他,他会爱你吗?我们教师职业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一个个学生心灵的升华上,教师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滋润着一个个个体的心田,从而产生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的一定性格,培养人的良好品德。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有、有、有文化、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品质。这才是真正地生,爱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教会他们认字、计算仅此而已。教师还要平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

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目前,一些教师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对学生现状看得多,学生发展看的少;知识要求多,能力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看得少。这种育人的观念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距离甚远。“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中认识。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和德才要求,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千万不能“重术轻人”。

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的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与,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尽。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学生的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一个好受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

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教师要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这就要求教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来汲水。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教师更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人民教育德为先,在工作中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发展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要向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学生、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指导学生“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中学会和发展的本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工作中要为人师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通过不懈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首先要了解学生过去学习情况,包括学习习惯、纪律情况,有无偏科现象等。其次,摸清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了解家长的职业、文化、经济及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等。然后,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因其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当有益的兴趣爱好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重要作用,只要摸清了这些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相应转化的措施。

高明的教师必须端正对后进生的认识,分析其个体差异,发掘其闪光点,激发他们转化的内部动因。满足其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因为后进生落后的原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他们教学的道路上极少获得成功的喜悦。一次次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进取的决心和能力。所以在后进生的转变过程中,为他们架起一座成功的桥梁是十分必要的。

我班学生杨光,学习成绩较差,平日沉默寡言,对集体和同学漠不关心,但乒乓求打的很好。一次,学校组织乒乓球赛,我给他报了名并动员他参赛,结果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又趁热动员他参加市里举行的乒乓球比赛,结果取得了单打第二的好成绩。借这个形势我召开班会,表扬他为集体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全班同学也向他祝贺。从此,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参加学校班组组织的各项活动,学习成绩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有了明显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感叹:“从我手中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我想,老师之所以对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有深刻印象,也许是因为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经验以及付出了缕缕真情。试想:洒出融融师爱,换来迟开“花朵”的健康成长,是何等欣慰,何等难忘。

上届我班有个学生是双差生,绰号是“说谎专家”说谎时脸色不变,心不跳,作业经常不做……经了解,他母亲去世,父亲务农,心情不好,有气就往孩子身上撒,这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成绩不好,经常又挨老师的批评,我抓住了他的病根是缺“爱”。后来,他病时我给他倒水喂药,课余拉他谈心等,他渐渐地把我当成了她最知心的朋友,我要求他别说谎,好好学习等,都逐步变了过来,现已是班上信得过的班干部。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好“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偏爱后进生。”对后进生实行“五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巡视辅导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鼓励优先。尽力使其循序渐进得到发展,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日积月累逐步掌握各种知识。同时,教师应予以后进生“偏爱”,给他们提出适度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问题,例如在作业练习的训练题组设计时,强调“低起点,小台阶,缓坡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分为必做和选做,让优生“吃饱吃好”,后进生“消化”好跟上队伍。学生经过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后,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如此反复“拾级而上”,其学习成绩会提高,若不顾学生实际,提出过高目标,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的。

由于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不蹴而就”的,因此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常会出现反复,好三天,坏两天,今天做到了,明天就做不到。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为施教者,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转变过程中的反复性,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根治病态,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丝毫不能有那种通过一席情真意切的谈话,即可出现奇迹的幻想,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精神准备,抱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态度,耐心的扶持后进生进步。

后进生的教育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科任教师、同学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合力,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才会更有效。

1、家庭力量。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传统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老师要经常主动地联系家长,互通情况,商量办法,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助其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改善家庭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2、社会力量。

社会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兴趣、爱好、个性、特殊才能的发展,但不排除因教育渠道,内容多样而混杂一些消极因素,从而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就需教师有意识的鼓励较差儿童主动接触环境,参与现实,并应适当的给予指导,培养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敢于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从而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

3、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是建设一个团结友爱、进步的班集体和真诚无私的良好人际(同学)关系,只有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用集体的爱治愈后进生心灵上的创伤,才有可能消除后进生的对立心理,使之扬起学习、生活的风帆。

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创设各种优良条件,促使学生通过自觉的思想斗争,纠正不良品行,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思想,不良习惯。在转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转化后进生是一门爱的科学,又是一门爱的艺术,不但要遵循爱的规律,而且要讲究爱的方法。如果进入“溺爱、偏爱、以严代爱”等爱的误区,就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是“迟开的花朵”,他们不是不可救药,而是需要我们对症下药。作为老师,我们要用一颗仁爱之心、宽容之心、欣赏之心,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和指导“顽石”般的学生。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积极想办法,做工作,以火热的情感去温暖他们,以更大的向心力去吸引他们,后进生这一朵朵迟开的花一定会开放得绚烂多姿。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材料

本站发布小学教师师德论文材料,更多小学教师师德论文材料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师德论文材料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干冲小学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时期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活动。在这次声势热烈的学习活动中,我以特别认真和态度投入学习中,我分别深入细致地学习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师风教育学习资料汇编》、《海南师德风范》等书。使我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作为新时期一名教师肩上承担着更加繁重的教书育人的任务。承担着培育新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任,承担着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

通过几个月来的认真学习,并对照自己在工作中的师德师风的各方面表现,发现自己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满足于现状,缺乏青年时期的奋发精神,奋发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在工作中不够主动、创新,而是领导交代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深入思考。在接受领导交代工作任务时应怎么样去创新完成,也可以说是按传统的工作经验,按部就班去做,只力求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不出比漏就行了,就这样的满足于现状。

2、对学生不够尊重

在检查工作中,经常检查到一些纪律散漫的学生,上课铃响了不进教室,还在教室外面滞留,迟迟不进教室,有时见到一些纪律不强的学生,从课堂中出去大小便,完事后不是及时回课堂,而是借机在外溜达,有时发现自习课堂中的一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大声喧哗,甚至满堂走动捣乱了秩序。总是上前大声训斥,使师生关系很尴尬,这实在是一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

3、对后进生缺乏关爱

关心爱护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使后进生进步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在检查工作中,我认识到,不按时进入课堂上课的学生,课堂中借机出门溜达的学生,自习课中随意走动捣乱的学生,大都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差,自由散漫习惯的后进生,而对这些后进生,缺乏关爱精神,缺乏耐心教育,缺乏宽容态度,甚至认为那是不可教者。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经过本人的.深入反思,问题虽然在表面上,但是根源却是在思想认识上。

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深,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特别是思想上认为将要到退休时间了,年老体弱了。在工作上再谈奋发精神再学创新精神岂不招人笑话,故而在工作中认为只要每天正常上下班,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也就是满足于现状。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没有黄中宝刀不老的精神是不行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闪光价值。

2、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认识不足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应尽职尽责教育学生进步,但是遇到一些纪律自由散漫的学生,他们言行过激有损校风校纪时,特别是受到冲撞时情绪就冲动起来,随之就大声训斥、指责。其根源一是对师生关系认识不是;二是总认为自己是老师,高高在上,不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学生,因而往往影响工作效果。

3、师德师风欠佳

作为教师,特别是肩负检查任务的教师,应该把良好的师德师风均匀地洒给每一个学生。然而,我对后进生关爱不够,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不深,认识不透。没把教师特有爱的阳光,爱的春风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没有尽到一名教师的职责。错误地认为,后进生是“孺子不可教”者,所以每每训斥实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教育方式,经深刻的反思,归根到底是对师德师风认识不深,是个人的教师职业道德欠佳的表现。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3.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

4.论学校教育中的选择性尊重。

5.品德课教材中公民宪法义务的文本研究。

7.用冰山理论指导工学结合实践。

8.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9.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11.苏北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个案研究。

12.“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1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内容与途径探析。

1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5.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16.全员德育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教育职能研究。

17.关怀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18.儿童同情丧失与学校教育。

19.非连续性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维度。

20.课外体育俱乐部--职校“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阵地。

2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消费教育研究。

22.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23.青少年道德发展环境的研究。

24.文化转型: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的构建。

25.中职生异性交往中的问题及对策。

26.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

27.课程内涵及在德育中的方式研究。

28.赏识教育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9.网络德育活动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30.高职院校新生和毕业生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31.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32.舍勒人格思想研究及其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33.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及其道德后果。

34.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35.满园春色更待绿叶衬。

36.试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37.对近三年来“upi”量表普查中“想轻生”新生的分析报告。

38.“公共参与的限度”公约下的班级公共生活建构。

39.构建和谐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40.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42.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3.重拾节俭教育。

44.中职生“文化休克”症探因及消解对策。

45.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研究。

46.社会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

47.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

4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

49.终身道德学习:道德人的培养路径初探。

50.论“公共人”的培育。

51.浅议如何处理和避免学生“不尊敬”事件。

52.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

53.道德视角下农村儿童闲暇生活的质化研究--以新乡a小学中高段学生为例。

5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55.学校里的病态竞争与道德教育。

56.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57.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

58.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59.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60.从心育入手,抓好职校新生入学教育。

61.以绘本为媒介实施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

62.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品德培育。

63.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64.公民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班会研究。

65.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6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67.对话式德育课堂的研究以“品德与生活”课堂为例。

68.“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69.让游戏替你说话。

70.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7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72.儿童休闲的缺失与弥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

7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74.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

75.中职学生习得无助状态的成因表现及教育对策初探。

77.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年级层次探索。

78.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

79.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80.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为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笔者自编《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班主任教师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和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家委会产生方式、班会课的开设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研活动、班主任科研课题类型、德育工作反思形式、对学生教育与引导的方式)。

调查对象为天津市785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实际统计时剔除了未填写社会人口统计信息的问卷)。其中,城市教师409名、农村教师372名(缺失值为4);男教师108名、女教师668名(缺失值为9);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的教师181名、4~6年的99名、7~的120名、以上的373名(缺失值为12);具有区级及以上“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的教师212名、无此荣誉称号的教师563名(缺失值为10)。

一、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

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的要素依次为:了解班级学生(97.1%)、转化后进生(92.2%)、处理偶发事件(90.9%)、沟通家长(90.0%)、开展班级活动(89.5%)、设置班级管理岗位(89.3%)、制定班规(88.9%)、沟通科任教师(86.7%)、创新德育方法与途径(82.2%)、开展德育科研(72.6%)。可见,中小学班主任最为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依次是:了解班级学生、掌握德育方法(如,转化后进生、处理偶发事件)和沟通学生家长。这符合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二、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

1.班主任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力。

调查数据认为,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非常大的占51.8%,比较大的占28.4%,基本有影响力的占10.1%,不太有影响力的占6.6%,没有影响力的占3.2%。可见,近九成多中小学班主任认为自己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的自我评价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44.40,p0.001)和学段差异(x2=21.31,p0.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5.17,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工作1~3年、7~10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2.对德育工作岗位的认同感。

班主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工作认同感如下:完全认同的占66.7%,大部分认同的占17.9%,基本认同的占13.1%,大部分不认同的占1.4%,完全不认同的占0.9%。可见,近七成的中小学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也有近三成的中小学班主任德育认同感较低。

3.班主任实施德育的自觉性。

调查结果表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中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德育的情况如下:完全可以的占76.4%,大部分时候可以的占15.6%,有时可以的占14.1%,完全不可以的占1.0%。可见,七成多的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实施德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德育存在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19.66,p0.001)和学段差异(x2=7.66,p0.01)。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教师。

4.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显示,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非常满意的占47.6%,比较满意的占24.2%,基本满意的占13.4%,不太满意的占10.0%,非常不满意的占4.6%。可见,七成多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持满意态度。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34.45,p0.001)和学段差异(x2=14.37,p0.001),优秀和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4.12,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中小学班主任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班主任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班会课的召开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师的教研活动情况、班主任教育科研课题类型及论文发表、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1.关于班级管理制度。

在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定的占88.2%,班主任制定的占8.5%,学生制定的占2.3%,其他占1.0%。在班干部任用模式方面,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占72.9%,轮换式占17.4%,固定式占8.6%,其他占1.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在班干部任用模式上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4.45,p0.05)。可见,随着学段升高,中小学班干部任用模式倾向于采取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方式。

2.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

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依次是:由学生家长自荐的占39.1%,选举产生的占27.4%,由班主任指定的占26.3%,其他占6.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16.67,p0.001)。与农村家长相比,城市学生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意识更强,多采取自荐方式参与班级事务。

3.班会课的开设情况。

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规章的形式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班会是专门分配给班主任的教育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每周都上班会课的占79.7%偶尔上的占18.8%经常占用的占1.5%。可见近20%左右的中小学不能上齐班会课。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会课开设情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0.47,p0.01)和学校类型差异(x2=7.072,p0.01)。可见,随着学段的升高,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却在下降,小学高于初中学段;农村学校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4.主题班会内容。

主题班会是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主题班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类、智育类、体育类和劳动类。显然,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以德育为先。调查结果显示,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德育类的占97.3%,智育类的占78.9%,劳动类的占56.3%,体育类的占42.2%。可见,德育类内容是主题班会活动的核心,其次是智育,再次是劳动教育和体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劳动类活动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6.07,p0.001)、学校类型差异(x2=4.81,p0.05)和工作年限差异(x2=20.37,p0.001)。劳动类班会活动内容小学显著高于中学;农村学校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体育类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x2=14.56,p0.001)。随着学段升高,体育类班会活动内容逐渐减少,小学显著高于初中。

5.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根本没有教研活动的占0.6%,每学期有1~2次的占29.1%,每学期3~4次的占27.6%,每周1次或1次以上的占42.7%。可见,只有四成多的中小学每周开展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与频繁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比,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教研活动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5.30,p0.001),农村学校班主任教研活动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6.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反思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德育反思有助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为:与其他班主任交流占87.4%,观摩其他班主任占81.4%,分析典型个案占77.3%,阅读教育资料61.9%,写班级日志占46.9%,整理学生成长档案占36.9%。可见,交流、观摩、个案分析与专业阅读是班主任教师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而多数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不擅长通过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来反思德育工作。目前,中小学班主任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的工作量较大,一边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担任班主任,往往不堪重负。

7.教育科研课题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是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所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类型中学科教学研究占70.9%,班主任工作研究占66.5%。可见,参与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科研课题的比例略低于学科教学类课题。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45,p0.05)、学段差异(x2=3.09,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5.18,p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9.88,p0.01)。在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方面,城市学校显著高于农村学校,小学班主任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7~10年和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4~6年的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更多地承担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科研课题。

论文撰写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1~2年发表班主任德育工作方面论文0篇的占22.8%、1~2篇的占44.1%、3~6篇的占27.3%、7篇以上的占5.8%。可见,中小学班主任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八成左右的教师将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提炼成论文进行发表。

数据表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论文发表方面,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6.95,p0.001)。可见,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

9.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德育引导的方法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依次为:谈心占95.4%、讨论及辩论占66.3%、讲故事占59.8%、各种阅读活动占50.1%、参观及实践活动占42.6%、游戏活动占39.3%、影视欣赏占37.0%、角色表演占35.2%、其他占4.3%。可见,以谈心为主的说服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最主要方式,然而德育效果较好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则运用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引导之讨论及辩论法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8.88,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2.68,p0.01)。小学班主任教师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低于11的班主任。

参考资料。

[1]黄正平.保障班主任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体会[j].人民教育,(18).

[2]龚耀南.师范生德育能力的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6).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圣的。爱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小学教师应努力以爱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充分发挥好爱的作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教育中“爱”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这样小学生们才容易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小学教师应该用无私的“爱”感化差生,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其健康的发展;小学教师应该宽严相济,显露真爱,向每一名小学生传播爱的雨露;小学教师应将心比心,以爱换爱,充分发挥爱的作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她的所有学生,爱是学生们的基本需要,是心理寄托、内心渴望。在班级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真诚真心付出自己的爱,小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爱的温暖,被教师真诚的爱而深深的打动。爱能够满足小学生们心理需求,师生之间的感情得到增进,真正的实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在每一班级里,学生们的情况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好,有的学生在特长方面表现好,有的学生在才艺方面表现好等等。往往表现好的孩子在大家会将他们确定为优生,受大家的喜欢和宠爱。但是这种孩子的抗挫能力非常差,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在大家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中生活的。承受困难和失败的能力非常的差。

因此,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挫折教育,必要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这样的孩子一些适当的批评。例如: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好,遵守纪律,才艺好,有特长,是个比较全面发展的孩子,但是通过课下我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学生们一起玩,而且说话的声音小,胆子小。以后我就很注意培养她的胆量,主动给她提供和其他孩子沟通合作的机会,经常用真诚的爱鼓励她,帮她有勇气战胜胆怯的毛病。经过老师爱的教育和孩子的努力,最后终于克服了,孩子更加开朗了。爱可以帮助学生们充满信心,积极主动的改进,努力提高,性格得到优化,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打动学生接受教育。

爱是纯洁的感情,不能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的给予学生,作为一名好的老师,一定要爱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不好的都要爱,无论是聪明的爱是反应迟钝的都要爱,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都要爱,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在班级的管理中,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在每一个班级都会有行为习惯也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总是给予批评,这样孩子会非常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有时候会更加的不努力,会向相反的方向去做。所以我经常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鼓励和肯定,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自然就会有信息并配合老师去改进。例如:我们班级里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他特别淘气,成绩不太好,经常打架,在班级的管理中,对他的教育真的是一个难题。我平时很关注他,发现这个孩子很重情义,而且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他跑得特别快。于是在运动会的时候,多鼓励他参与不同的项目,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为他加油,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

然后在运动会后我有主动的找他去谈,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帮他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一起努力去改进,这个孩子在无私的关爱中真的有很大的改变,而且开始主动积极的学习。对于班级里这样的孩子,我们千万不要放弃,不嫌弃、不歧视,要给予更加多的爱,去无私的关心他,感化他。帮助差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感化他们的心灵。

小学生们的年龄都比较小,很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总以严厉的态度去批评,或者让家长写保证书等。这样的做法是简单粗暴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从另一种角度说宽容也是严格,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可以将严格的批评转换成宽容的爱,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孩子,爱孩子,使孩子感受到爱。在爱的力量下变得上进,变得聪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推心置腹,以诚相见。例如:我们班有一名学生,他特别不爱完成作业,每天留的作业几乎都不完成,忘性比较差,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课上总是不认真听,无精打采,总是困。

看到孩子的这个情况,我没有马上给予严厉的批评,我先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情况,原来是孩子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他和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为了生计开了一个小仓买,每天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检查孩子的作业,而且每天仓买关门时间很晚,孩子睡得比较玩。通过了解情况,我先和孩子的家长沟通了一下,商量出改进办法,然后再鼓励孩子,虽然环境差,但是咱们更加应该努力去做才是,平时多给予他提醒和鼓励,效果很明显。作为老师应该允许孩子们犯错误,我们应该做到严中有爱,爱而有方,一定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首先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有其注意在师生之间沟通的时候,教师每说一句话都要考虑学生们的感受,不要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可以随便说,甚至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个有心人,将心比心以爱换爱。有个孩子总是惹是生非,当有活动时,老师们都不愿意带他,孩子也感受到了,因此他总是犯错更多的错误来对抗老师。当我注意到这点时,有活动的时候我会第一个叫他,并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感受到了我的爱,渐渐的这位学生愿意主动的找我聊天,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和我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心与心的交流,孩子真的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那么叛逆了,在学习中也能够积极的主动了,很少惹事了。看到孩子的改变将心比心,以爱焕爱收到了效果,我真的很欣慰。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教育的本质是爱。爱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小学教师以爱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爱是相互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在德育工作中小学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爱的作用,采用有效的措施懂得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孩子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有充足的爱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坚持不断的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每一位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满满的爱走上讲台,应充分发挥好爱的作用,让学生们在爱中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1]冯美铭.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旬刊,2013(12).

[2]王育忠.小学教师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5).

[3]王志成.小学低年级开展德育教育策略浅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5(26).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教师的道德是立身之本,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因此,本学期我制定如下师德计划:

一、按照师德建设承诺要求去做,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以“五心树师德”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

二、充实自我,学而不厌。

提高业务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传授文化知识,教好功课,是教师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教师对待自己的事业的态度问题,因此教师能否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丰富的知识,教好学生,也是一个师德修养的问题。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作为学生表率的教师,首先要建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只有真心实意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够严于律己,把自己磨练成为称职的教师。品德端正,严于律己,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要严于律己,哪怕是微小的错误,也不能原谅自己,敢于同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斗争。

四、教师是学生的表率,用我们的言论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之潜移默化。

五、尊重学生人格。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

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尊重学生人格是作为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一项必修课。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许多朋友对我说:“孩子王可不是好当的,你等着瞧吧。”我不以为然。日复一日繁杂的工作,让我着实感受到了当老师的不易:改不完的作业,讲不完的道理,磨破嘴,跑断腿,心操碎,辛苦加疲惫,委屈伴泪水,我犹豫了、彷徨了??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我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工作中有懈怠情绪,没有深入学生群体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难等等。在师德教育活动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

1、爱岗敬业,面向全体学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总书记在教师节讲话中提出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等“四点希望”为标准,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自觉遵守学校工作、学习、会议、考勤、考绩考评等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备课,认真组织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做一名工作认真、业绩突出的教育能手。

2、热爱学生。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位学生,不讽刺、挖苦、侮辱、伤害、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注意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引导学生积极上进。关心学生生活,真正落实“关爱五生”的活动。

3、规范行为。从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中规范自身行为,在校内衣冠整。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摘要: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师德是每一位小学教师所必需具备的重要品质,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应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要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言行举止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