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古诗教学设计大全(19篇)

小编: 紫薇儿

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制定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6、师:这首诗是写,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

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

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更多。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歌译文。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绝句。

(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绝句。

(二)。

[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1.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一、引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领略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在苏轼的妙笔下欣赏风景如画的西湖。

师:大家知道西湖吗?(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西湖风光)。

教师配音: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过渡语:从古至尽,许多名人志士都曾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过它。北宋苏轼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言佳句“饮湖上初晴后鱼”。(师范读诗句)。

二、读诗:

过渡语:请同学们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学生自渎。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生:读诗。(2人)。

师:谁来说说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1~2人)。

师:评价。

2、纠正字音。

过渡语:你们读的很正确,诗中有几个生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潋滟、空蒙、亦、妆),指名读、齐读。注:“妆”读并组词。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

生:齐读古诗。

三、学古诗。

1、小组学习。

过渡语:

师:读了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想知道……。

师:我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以上步骤分小组学习古诗。

生:小组学习古诗。

2、小组汇报。

(1)、解诗题;

师:哪个小组汇报解诗题;

生:汇报(在西湖饮酒,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所看到的景色。)。

师:指导读诗题。

(2)、知诗人。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苏轼?

生:介绍。(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3)、明诗意,(4)、悟诗情,(5)、感情读。

师: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生:汇报前两句诗意。(小组成员及其它小组成员补充2~3人)。

诗意: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十分奇妙。

师:这两句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晴天、雨天。

师: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a、出示晴天组图。

师:看了西湖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很美)。

师:那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美景的呢?(出示“湖光潋滟晴方好”诗句)。

指名读:2~3人。师指导读:语速慢,轻柔舒缓。

b、大家读的真好。那西湖雨天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出示雨天组图)。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

指名读:2~3人;小组读;齐读。

师:谁来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诗意:我想把西湖比做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适合。

师:为什么要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生:……。

师: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湖和西施同在越国,同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具有天然美色,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湖无论晴姿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从此人们又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师:(指名、小组、齐读)读后两句。

3、配乐读诗,整体感悟。

过渡语:诗人用手中的妙笔把西湖的晴姿雨态,描绘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1)、指名读诗(配乐);

(2)、男、女生分别读(配乐);

(3)、谁想读就站起来读;(配乐)。

(4)、全班齐读;(配乐)。

4、背诵古诗。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首古诗呢?

生:试背。

学生汇报。(能背下来的就站起来背一下)。

5、拓展。

拓展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诗句中想象西湖的美景。

(音乐响起)。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课后,请你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准备参加班级的诗文配画展。

(课件出示)。

拓展2:诗人苏轼当日在西湖共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让我们来读一读另一首。

四、诗小结。

晴天的西湖明艳妩媚,雨中的西湖清秀淡雅。它就象一位美丽的女子,时时展示美的风姿,让人产生喜爱之情。请大家齐颂古诗。

望天门山古诗教学设计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望天门山古诗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

(2)小组内轮流背。

古诗两首。

新授课。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断、开、流、回”,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李白写的诗了,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

生可能会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

师:看来,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师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大声的读,干脆的读)。

(二)分析题意。

生:看,在远处看。

师:根据你对”望”的理解,你能说一说望天门山的意思吗?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师: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天门山?生汇报!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生: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感悟意境。

ppt出示整首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师:这首诗里藏着几个有趣的词语,只有读懂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才能读懂古诗,老师给他们涂了颜色,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注释了解了天门山,那楚江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楚江?请看书中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讲解:这里的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

“楚”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字词都过关了,再读古诗我们会更加顺畅的,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2学生)。

师:我们把字音读准了,能否读出诗的节奏呢?谁来读?(指名读)。

师:请按照老师划分的这个节奏来读。

生读;

师评价:读得不错,奖励你一个任务,听好了,请你推介一位同学,推介的理由只有一个:他的朗读水平很高,可能超过你!

师:你为什么推介他?生说明推荐的理由。

师:多么谦虚的一个孩子!同学,请你不要辜负你同学对你的期望!来,请你读一读!

师:孩子,首先得感谢你,因为你的眼力很准,你为我们推荐了一位朗读的老江湖!

师: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笔下的这首望天门山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现在请大家默读古诗,找一找看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笔圈出来。

(指名回答)。

生可能回答: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相互补充)。

师:把你们的回答串联了起来,就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的山水画了(出示ppt图片)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乘坐小船去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壮阔吧!

(四)指导想象,感悟诗境。

师(出示第一句诗):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读。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师:这一句中有两个字特别形象地给我们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水的气势你找到了吗?

生:断,开。

生可能回答: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是被江水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师:哦,江水的`这种气势你感受到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生可能回答:波涛汹涌、封号怒吼等。

师:让我们聚焦这个开字,(板书“开”)。

师:波涛汹涌的长江竟然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请你再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吗?)。

我仿佛看到:的天门山被()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生读。

师指导。

全班读。

师:那又是谁有如此的能耐让不可阻挡的楚江至此回呢?(出示第二句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生汇报:山。

师:是呀,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又受到了山的阻碍,你是从哪个字感受到了那份气势?

生:回(板书“回”)。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ppt)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二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时此刻,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坚固、坚不可摧。

师:是啊,天门山真坚固啊,现在的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思考汇报。

生:碧绿的江水流到两山夹道处时激起回旋。

师(出示意思):形成了一幅山阻水回的画面(板书—回)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读出山阻水回的气势。楚江水撞击(或是板书勾画楚江水撞击天门山构成巨大回旋的简笔画)。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这样的壮举,让我们合着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波涛中,李白的小船继续前行着,终于近了,李白又看到了(出示ppt—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读。

师:你认为在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生汇报:“出”(化静态为动态)(板书:出)。

好一个“出”字啊,这两岸的山好像是面对面的在比高矮呢!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当小船在青山间穿行的时候,李白抬头向远处看,他的眼前一片开阔,进入他眼帘的是(出示ppt—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ppt出示后两句插图:两岸的()相互对立着,一叶()从()驶来。

生可能回答:一只小船从日边漂来、一只小船沐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

(板书:来)。

师:青山出迎、帆来日出,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把这两句读一读。

那诗人当时途径天门山挥毫写下这千古绝唱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眼前这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男生读)。

2.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天门山,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李白!想到李白,你就一定会想到今天学的这首诗《望天门山》,你一定也会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天门中断楚江开……”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总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学们能熟读经典,成为传承文化的使者。

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七)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方法二)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除了今天学得这首望天门山,还有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都抒发了这种感情。

总结:同学们,我们祖国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八)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透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透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透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透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透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构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能够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望天门山

目标:

1、学习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阅读经典诵读《望岳》,习的一主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生合作背诵单元导语(提示关键承接读)。

师:第六单元首页的那首小诗每当老师读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让我们合作背出那首小诗,我来提示,你来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师:有辽阔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师:有宁静的山村(女生),繁华的都市(男生)??师: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风景(男女生一起)。

二、诵读激情,导入新知。

诵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读中点评)。

师:是啊!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诗词歌赋表达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就是李白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师点评:是那滚滚的长江之水。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是苏轼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点评:是那千姿百态的庐山。

师:女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还是《望庐山瀑布》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点评:是那气势恢宏的瀑布。

师:男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宿建德江》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师点评: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学习“一主”

一)初步感知。

1、点明主题,板书课题。

师: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2、书写古诗,初步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模仿老师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要写的工整、漂亮。(师板书,学生模仿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师:诗是有节奏的,仔细倾听老师诵读,在你书写的古诗中画出节奏来,谁愿意在黑板上画(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画出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点评:哪位同学和黑板上同学画的一样(纷纷举手)你是正确的。

4、初读古诗,感知诗韵。

师:按照这样的节奏,看着老师的手势,大家试着读一读,注意一定要看指挥。(师根据古诗节奏及韵律指挥学生一起试读)。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知。

1、找出古诗所描述的景物。

师: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你都读出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师随机在板书中圈出来,并随即解释碧水,楚江等)。

2、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师:(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假使你站在船头,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急速而来,你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会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门山的时候又转回来了。师:那就是诗句中的(生1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们也会看到(全体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还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还会看到长江水把天门山分成了两半。

师:也就是诗句中的(生2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女孩子也会看到(女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男孩子也会看到(男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小船距离青山越来越近,你还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还看到了两岸的青山慢慢的都长出来了。

师:就是诗句中所写的(生3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请大家告诉我就是诗句中的(全体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条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哪一句告诉我们。

生齐诵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从远及近一路走来,远远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题名(生接:望天门山)而不是看天门山。

3、情感诵读。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画面(指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学生表达心情)。

生1:快乐的。

生2:喜悦的。

生3:兴奋的。

师:让你的心情在诵读中尽显大家一起(全体诵读)。

师:山谷中也回荡了我们的喜悦,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轮读)。

4、对比读,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样,这都源于李白那时那刻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25岁怀着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是激动,是兴奋。

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壮志无处可报,那时的心情异常苦闷。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

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一二组同学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课件出示)。

三四组同学读——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同样写孤帆,孤单寂寞时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一二组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样写孤帆心情愉悦时孤帆不孤带着太阳的温暖而来,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三四组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品读,深入理解。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李白心情的写照,不仅是风景给他带来的快乐,还有他实现理想的兴奋,此刻的你们就是李白,请你放飞心情。(全体诵读)。

6、总结学法。

师:一首《望天门山》大家一定有所收获,把你的收获填写在积累卡上。(学生填写后全班交流反馈,在投影展示)。

四、两翼学习。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以文代文课型)12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出示自学提示:

1、

2、

3、

4、借助拼音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比阅读,填写积累。用一两句话概括填写内容。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业。

师:经典诵读中有一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与这两首古诗有相同之处,大家自学完成,填写积累卡。

板书设计: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远-----近。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古诗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3、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4、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5、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四、巩固延伸

1、书写生字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ppt课件。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句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想象丰富。说起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古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说,他的诗也不能不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送给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谊;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庐山瀑布啊?这些诗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谁(生答)是的,李白(板书:李白)。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板书“中”“帆”)。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上面几个字。(师:其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中”“帆”,第一个“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说,这里应该读什么?“中断”就是中间断开,所以读第一声,“中断”读,第二个“帆”,指名读,你真棒,好多大人都会读错,第一声,“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风把张开的船帆吹动才能行驶,“船帆”。指导写“帆”字)。

3、指名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通顺了,谁想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4、范读。(你们读得这么好,万老师也想读一读了,好吗?可不能只是竖着耳朵听,还要仔细听听我读诗时候的节奏和停顿。准备好了吗?)。

5、生自由读,初悟诗意。(指名读,谁想模仿老师读一读。还有许多想读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吧。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想,哪里还不太明白,可以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还可以联系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句意思。开始吧。)。

6、生提出疑问。(你有哪里还不明白的吗?指两名生说)。

7、不急(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学着学着,你就能豁然开朗了。诗题是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读读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8、指名说(引导:天门、楚江、孤帆、日,分别板书)。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4、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从哪两个字里看出来是楚江把天门山劈开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开”?能组一个词吗?怎么开的呢?读读这一句吧。

5、是啊,一个“断”一个“开”就写出了这奔腾东去、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读这句!(板书:汹涌)。

6、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书:雄伟)(师:至此回是怎样的呢?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闭上眼睛,你能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回答完再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无人回答就引导到后两句诗)。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青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字理解。是静止的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3、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两岸的青山好像纷纷出来迎接诗人呢!)。

14、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读——。

1、这个时候,你要是坐在这片孤舟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诗人李白跟你有着同样的心情。

3、师述: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3、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宽阔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东至齐鲁,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便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读: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我们读诗有点诗人的感觉了,写字能不能像诗人一样呢?古代的大诗人可是除了能写一首好诗,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啊!我们来看看诗中几个比较容易出错的字,一起来写一写,好吗?(“断”、“孤”、“帆”、“楚”师讲解强调“断”字的笔顺,“孤”字下面一点,“帆”字横折弯钩,生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

李白。

天门雄伟。

楚江汹涌。

孤帆。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