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争吵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小编: 紫衣梦

教学计划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及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如果你对教学计划的编写感到迷茫,不妨来看看下面的范文和例子,相信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人教版三年级争吵教学设计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父亲说的话。

4.逐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一、复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小事?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书课题,课件出示问题:

a)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争吵?

b)他们为什么争吵?

c)“我”与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是怎样的?

3.请同学通过读书找出相应的答案,然后抽学生说说。

4.评读课文,体会泡泡的意思:

泡泡一: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样吗?

泡泡二:这里的“挨”用得真好!好在哪儿呢?

5.同学们细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6.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我”的扮演者:“通过表演,你体会到了争吵前后的心理变化吗?”

7.受克莱谛的优秀品质。

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克莱谛:宽容大度、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生活俭朴、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8.反复读父亲的话,体会话的意思。

“我”从父亲的话中领悟到了什么?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拓展练习。

1.同学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对吧?那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2.写一写你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

人教版三年级下搭配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李珍霞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列竖式计算。

78×11=24×12=33×21=14×12=2.结合上面的笔算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进位)4.点2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师生一起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6.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填一填。

(1)求17个31的和可列式为(),结果是();()是33的12倍。

(2)王老师要买28个篮球,每个篮球81元,王老师大约要带()元。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2.引导学生估算,确定得数的取值范围。

3.引导学生探究笔算方法。

4.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算法。

5.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1.读题,理解题意,交流列式:48×37。

2.估算。

把48看作50,37看作40。

48≈5037≈4050×40=大约2000盒,比2000盒少。

3.尝试笔算,在练习本上写出笔算过程。

4.展示自己的算法,并从以下方面交流。

(1)乘的顺序;(2)每一步表示的意义;(3)遇到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巩固应用,检验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下搭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适时地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学生分析:学生都知道搭配的简易方法,而且很想动手操作,但要抽象出数学原理,还得进一步学习新课。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育软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老师想和家长们成为好朋友,新朋友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握手。

2、老师随意与家长握手,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意重复握。

3、师:刚才老师已经与多少位家长握手了?(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也没记住呀?(太乱了)。

4、师:是呀,太乱了!老师也不知道握了几个了。下面老师要是再握一次手,你们说应该怎么做?(注意点什么?)。

5、学生说,教师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看来同学们都同意要有一定的顺序。

6、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你们刚才所说的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这节课我们就用有顺序、不重复的思考方法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悟有序。

讲述:元旦到了,小红的妈妈为她准备了2件上装,3件下装。(课件出示)。

提问:从上装和下装中各选一种穿,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生:5种、6种……)。

到底有几种?你们能有序地来搭一搭吗?(学生搭配)。

2、选择方法,体验有序。

(1)改变条件:把裤子增加到4条。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连一连吗?(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搭配)。

(2)教师收集材料,展示结果。学生表述搭配的方法和结果。

板书:248。

3、测验证、发现规律。

(1)再次改变条件:上衣增加到3件,裙子4条时,请猜想一下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穿法呢?(生:有12种)。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236,248中可以推测到求两种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用乘法算……)。

(2)求证猜想。

任务:请随意选择两类事物,搭一搭、数一数有几种?再把这两类数据乘起来,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验证)。

(3)反馈:

师:你一类选几,另一类选几,数出来是几?乘起来呢?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略)。

(4)师生共同小结。

两类事物的搭配,求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的方法来计算。

(祝贺猜想正确。)。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引出要搭配的服装。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喜欢)今天老师介绍你们认识一位新朋友。(播放课件情境图)。

(课件出示):嗨!大家好!我叫贝贝,今天天气真好!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游乐园。我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可是我该穿什么衣服去呢?你们愿意帮帮我吗?(愿意)。

师:贝贝从衣柜里挑出了几件衣服。(课件出示:五件排成一排)师:这些衣服中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你来。

生:有两件上装,三件下装。

师:那是什么样的上装和什么样的下装?(引导学生说出颜色)。

师: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那么你想让贝贝怎样穿呀?指名回答。

2、切入课题。

师: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就是把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进行搭配。搭配中的学问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师:从同学们的建议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把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让贝贝自己选择,好吗?(好)。

四、自主探索,学习有序的搭配方法。

1、提出活动要求。

2、动手操作。

师:现在开始。

3、学生汇报,到黑板摆一摆。

(1)、请少于六种的小组展示。

(2)、请六种的小组展示。

人教版三年级下搭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二、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给学生准备数位表格、课件等。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教法学法选择: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学习排列。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喜欢)灰太狼喜欢做什么?(抓羊)。

这一天,灰太狼抓走了美羊羊,把它关在了狼堡里,灰太狼为了阻止喜羊羊救美羊羊,就篡改了羊村大门的密码,以及为自己的狼堡大门设定了一个超级密码。喜羊羊为了救美羊羊,必须要过两道大门,提示:要想闯关成功,必须了解一个知识——搭配,(板书:搭配)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喜羊羊吗?(愿意)请跟喜羊羊一起进入第一关。

2、进入第一关: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

师:你能帮喜羊羊解决吗?(小组内交流想法。)生:12,21。

师:同学们将1和2交换位置组成12和21两位数,那密码到底是哪个呢?提示:10和20之间的一个数。

生:12。

师:你们真聪明,顺利进入下一关。

3、看,超级密码在等着他去解决,写着什么?

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资料袋,三人合作,有两个人思考摆出数字,另一个人写一写。拿出里面的表格和数字,开始吧。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方法才能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②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并且个位是2揭晓答案:32。

二、实践操作,感知组合。

大门打开了,老师真为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心,老师更为小朋友开心,因为小朋友用你们聪明的头脑帮喜羊羊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老师祝贺你们(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

师:我俩握了几次?(1次)。

看课件,师引导:组成的两位数是有序的,比如,1和2能写成12和21。而握手你和他握他和你握是一回事,没有顺序的。

四、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游戏1:搭配衣服,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1)一张5角的纸币。

(2)两张2角的纸币,一个1角的硬币。

(3)一张2角的纸币,三个1角的硬币。

(4)5个1角的硬币课件演示。

师: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比如先从面值大的搭配,也可以先用同一种面值搭配,再用不同面值搭配。

还有一个游戏在书97页,快来看看!

小组合作完成。同时有一组的同学在电子白板上演示。揭晓答案:6种。

五、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数学广角好玩吗,有趣吗,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生:真好玩,很有趣,学的很轻松。)。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

教学反思白塔岭小学郭丽伟。

《数学广角》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将排列与组合渗透其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透,这节课单独教授例1,努力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掌握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方法。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以“开锁闯关”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活动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什么是排列及排列的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课节始终用创设的闯关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由“打开灰太狼城堡的大门”这个情境引出2个数字的排列,过渡到3个数字的排列,引导学生探索排列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几个问题:“握手”、“衣服搭配”、“买拼音本”、。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以“开锁闯关”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注意选择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同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解决重难点时,我选择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猜一猜、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另外,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后续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终极大挑战。

当然,月有圆缺,人无完人,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出示了两种方法后,师马上肯定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资源。

(2)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综合以上几方面,我有几下几点对本节课的改进设想:

(1)学生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汇报时把学生排列的记录卡用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看到学生的排列方法,尽量让学生说,教师不代替学生,呈现学生在排列时出现的问题,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排列的方法。

(2)在教学本节课的新知时再做得扎实些,充分地让学生理解、掌握排列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

文章越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教学设计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问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三年级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掌握计算公式。

2、让学生亲历观察、拼摆、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情趣。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呢?

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讨新知。

1、明确要求,跃跃欲试。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备好的正方形纸卡和统计表,看清学习要求,然后合作学习.老师想看看谁的表现最棒!谁的发现最多!

2、动手实践,小组探讨。

生: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努力探讨新知,准备和其他小组评比。

师:我看每个同学,胸有成竹,跃跃欲试。现在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3、分组汇报,交流成果。

生:我们小组拼的长方形长5宽3面积是15平方分米(都是长方形)。

生:我们小组拼的是正方形面积是3x3=9平方分米。(有长方形有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拼的两个长方形形状不同,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能在具体些吗?

生:长6宽2长4宽3,面积都是12平方分米。

师:你的回答很了不起。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们小组拼的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但是它们的面积却相等。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更有价值,继续努力!

生:我们小组拼的图形有七八种,其中有3个图形面积相等!长8宽2、长16宽1、边长是4的正方形。(面积相等的2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

师:大家真是火眼金睛!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手一定会发现更多的。

奥妙!还有不同发现吗......

4、分析比较,小结规律。

5、激励评价,媒体验证。

生;想!

师;怎么样?看了之后有何感受?

生:好看!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三、分层优化,升华重点。

1、形成性练习(填空)。

长方形面积=。

的面积=×边长。

2、巩固性练习。

笔算、口算(教材79页)。

3、拓展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

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

四、小结本课。

师:学了这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

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推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认为只这一点很了不起。不足的是少数同学还没真正理解两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计算不够熟练。有待逐步提高。

小学三年级第四组《争吵》教学设计

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4.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人教版三年级找骆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同学们,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16课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件: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习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3、说得很简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结果补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试呢?(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出示课件: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

2、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课件: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4、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5、说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6、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吧!(出示课件: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7、你们能从商人说的话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来越怎样?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是的,不错,对极了。)。

8、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9、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四、再读课文,品味经典。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7、谁能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出示课件: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8、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9、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分角色读一读吧。

10、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11、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12、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五、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四组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我们学习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我们学习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我们学习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2、说得非常清楚,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

六、作业:(出示课件: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人教版三年级找骆驼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并能够正确读写“骆驼、跛、驮、愤、啃、究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的,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五)教具: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谜语,大家一起来猜猜看?请同学们看电脑课件。第一个,“沙漠一只船,船上载大山。远看像笔架,近看一身毡。”第二个,“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大家想想谜底是什么呢?给个小提示,猜一种动物。(生:羊、马、牛……)不对不对,再猜猜,同学们也可以从课本上找找答案。好,你的小手举得又直又高,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猜的是什么动物?(生:骆驼)对啦,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板书),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2页,全班和老师一起大声的读出课题,找骆驼。

2、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1)好,通过刚才的猜谜语,大家发现骆驼有哪些特点呢?这位男生你来,嗯,骆驼有两座驼峰对不对,驼峰里面藏着水。还有吗?这位女生你来,很好,骆驼耐旱,在沙漠里,可以几天不喝水。还有没有?你来,对的,还可以驮重物。那《找骆驼》这篇课文中商人丢失的骆驼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文章,将描写骆驼特点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好,大家都读好了,有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来说说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

好,这位女生,请你来回答,“左脚有点跛”(板书)对不对?你能将文中的句子准确的完整的读出来吗?(生:老人说:……跛)哪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沉默)那请你先坐下回忆一下,我们请另一个同学来回答,好就请你,是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板书)、“缺了一颗牙”(板书),好的请坐,现在还请这位女生来回答,是的“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你回答的真好,请坐,同学们看,刚才她只是太紧张,一时间忘记了。

当商人问老人,“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老人回答了什么?大家一起来回答老师(生齐答:那我可不知道)。

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如果你是这位商人,你会怎样想?(生:这可恶的老人把我的骆驼偷走了/一定是这黑心老人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是啊,老人会不会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呢?商人这时的很生气了,于是商人愤愤地说了什么?请一位同学用生气质问的语气来给同学们读一下商人的话,你愿意来给大家读一下是吗?好的,就请你。你读的真好,把商人那种生气质问的口吻都读出来了,请坐!

请全班同学一起用生气质问的语气来读商人的话,感受商人以为是老人把他丢失的骆驼藏起来的那种生气的心情。商人愤愤地说,起。

(3)好的,同学们读得太棒了,老师都感觉到商人那种生气的心情了呢。如果老人说的是真的。那么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现在请男生扮作老人,女生扮作商人,老师作为旁白,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师:从前有个商人……赶上去问:(女)“……”

师:老人说:(男)“……”

……。

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目光,就请你来,生:……嗯,第十段写到,老人看到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还有吗?是的,老人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就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那还有吗?对啦。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你回答的十分准确,声音洪亮,真是太棒了,请坐。所以,老人的观察能力是不是很强?是的。

那么老人有告诉商人去哪里找骆驼吗?这位男生,请你来回答,嗯嗯,老人告诉商人要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请坐,那同学们告诉老师最后商人找到骆驼了吗?是的,找到了。

(4)同学们通过学习《找骆驼》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是的,大家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情,它们往往会告诉人们答案。

同学们来说说,你曾经在生活中观察到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哦,你吃苹果的时候观察到苹果上面有虫眼,你下了一跳。好,请坐。你观察的真仔细,那老师觉得那颗苹果一定很甜,因为小虫子都爱吃,对吗?还有其他同学呢?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你来,你观察到你养的小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你观察的真是细致入微啊,没错的,小金鱼睡觉时眼睛也是睁着的,因为它没有眼皮。

好,那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七)作业设计。

接下来,我们布置一下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种小动物或者小植物,然后写一篇小短文,说说你观察到什么。

2、请同学们课后将“骆驼、跛、驮、愤、啃、究竟”这几个词语抄写三遍,家长签字。

(八)板书设计。

找骆驼。

左脚跛路上的骆驼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观察所得果然找到。

缺颗牙啃过的树叶上留有牙印。

(九)课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争吵》原文及教案

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今天早晨,“小石匠”病了,老师叫我替他抄写每月故事。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克莱谛忽然碰了一下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他只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使我很不高兴。我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克莱谛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去向他承认错误,我却觉得太丢脸。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他上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大概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故吧。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可我心里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绝不还手。”毕竟是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终于挨到了放学。我在街上独自走着,听见克莱谛从后面跟上来。我手里拿着戒尺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戒尺。

“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

“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分手了。

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想让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把脸一沉,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况且你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说着从我手里夺过戒尺,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人教版三年级找骆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在熟读,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学前准备:预习课文,课件,多媒体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上课之前呢,老师有个小游戏想和大家一起玩,这里有两张有趣的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哟!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说出两幅图片不同的地方。

师:这只骆驼可不可爱?(可爱)但这么可爱的骆驼却丢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老师这里设置了三个闯关游戏,只要我们闯过这三关,就能顺利找到骆驼,大家有没有信心?(有)。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找骆驼》。

3.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故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现在看看第一关:我是识字小能手。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师:大家预习的很认真,不认识的字词都已经悄悄地注音了,老师这里呢有几个词语考考大家,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准确的读出来,小小火车哪里开?(小小火车这里开)好,就从这位同学开始。(认读生字词:骆驼跛脚驮着愤愤脚印啃过究竟不紧不慢)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些词语了,想一想“愤愤”是什么意思?(很生气的样子)跛脚的动作谁能学一下?(动作比划)看来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那我们大家一块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看着你们着急想回答却答不出来的样子,老师知道大家心里都读懂了这个故事,就是没组织好语言,没事老师给你们一点小提示,看着大屏幕,想想括号里该填什么(学生答)好,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

人教版三年级找骆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使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习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板书: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观察所得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上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猜谜语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我们精心设计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让学生重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找准骆驼的特点,他的根据是什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从学生汇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能较准确地找出骆驼的特点,1、左脚有点跛。2、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3、缺了一颗牙齿。并找出写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句子。并注意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让学生想想:骆驼的特点和老人观察的依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上“因为……所以……”的关联词练习说话,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符合逻辑,找到老人能准确无误判断的有力依据。

以上的两个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都较顺利地完成并落实到了实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请学生想象:你想对商人和老人说什么?由于在前半节课讨论填表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并且思维较狭窄,只停留在“谢谢,向老人学习留心观察”的思路上。学生参与讨论时,个别学生的纪律约束力不够好,以后我在这方面要多留意,加强课堂的组织能力。

三年级语文《争吵》教学设计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目标。

1.这篇讲读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具体讲了“我”所受到的教育。教学时,可先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再布置学生按照思考练习1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在此基础上练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我”和克莱谛吵架后的矛盾心情,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教育。

一、揭示课题。板书:争吵。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过渡:本文写谁和谁争吵?为什么要争吵?两人各自的表现怎样?结果又怎样呢?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围绕文中预习题)。

(1)课文写谁和谁因为什么事争吵?

(2)两人各自的表现怎样?

(3)结果又怎样呢?

(4)课文内容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内容围绕课题——争吵来写的)。

三、教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嫉”不要读成、“哼”的音节写法,“缝”字的两读音)。

2.认清字形。(“匠”字的笔是一匠,“哼”字不要写“啍”、注意“竟”与“竞”的区别,“御”不要写成“御”。)。

3.理解词义。嫉妒: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缘故:因由、因为。原谅:谅解、宽容。悲哀:伤心、哀痛。防御:防备、戒备。毕竟:究竟、到底。诚心诚意:真心实意,没有一丝虚伪。

4.试用“诚心诚意、缘故”造句。

四、再读课文,指导分段。

1.老师提示:本文写了“我”和克莱谛因为笔记本而发生了争吵。虽然“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2.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3.分组讨论:分段的结果。

4.每组选派代表叙述分段的结果,并概括段意。

5.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段。

五、分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的通顺。

一、讲读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

1.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2.“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争吵?(吵架的原因是克菜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3.克莱谛把“我”的弄脏后,是怎么做的?(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4.“我”为什么想报复克莱谛?(我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

5.“我”想报复克莱谛的想法,可以看出“我”怎样?(表面上好像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事实上,“我”把他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课文开始表现了“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妒心理。)。

6.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表现是“脸红了,举起手又缩回去”。“脸红”说明他生气。“举起手又缩回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闹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过渡:“我”看了克莱谛的表现后,心里会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学课文第二段。

二、讲读第二段。指名朗读,注意要计出“我”的矛盾心理。

1.请学生画出描写“我”矛盾心理的句子。(1、2、3句“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我觉得太丢脸”。)。

2.作者用很大笔墨来描写“我”矛盾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读者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教育。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

(2)“我”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可为什么不能向克莱谛道歉,说明什么?(说明我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承认错误)。

3.在课堂上克莱谛对“我”是什么反应?又是怎样说的?(“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在外边等着你!”

(1)“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克莱谛并没有记恨我,而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

(2)克莱谛为什么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克莱谛两次说这句话,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清楚。)。

4.“我”听到克莱谛两次说到“我在外边等着你!”“我”每次都是怎样领会的?(第一次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感到不安、觉得后悔;第二次“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想的仍是防御,并没有想到放学后主动向他认错。)过渡:“我”在课堂上对克莱谛的态度和做法,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事情的结果会怎样;我们紧接着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1.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想的只是防御。)。

2.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3.通过克莱谛对“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

4.“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四、学习第三段。

1.“我”回家后,向父亲说了这件事后,父亲是怎么说的?(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2.为什么“父亲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两段,向墙角扔去。”(希望“我”告别过去,能向克莱谛一样友好待人,开始新的生活。)。

3.你对父亲所说的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4.齐读最后一段话,进一步体会爸爸所说的深刻含义。

五、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找学生复述课文、复习旧知。

1.让学生理清文章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脉络。

2.找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试着说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结合每段段意)。

二、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在文章上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1.记叙一件事情要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理清顺序。

2.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突出文章中心。

三、本文中心思想怎样概括。(本文通过“我”和克莱谛争吵之后,两人之间的表现,赞扬了克莱谛宽容、友爱的良好品质。

四、学生练说。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同学之间有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想好后指名口头练说,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宽容待人的良好品质。

五、请选择反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进行“练笔”。(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六、小结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