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调查报告(优秀19篇)

小编: QJ墨客

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整理。阅读这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对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农机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3月5日,县农机管理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行四人,在局xx的带领下,前往xx镇xx,走村串户,进村驻户,实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体察民情。现就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xx镇xx,位于县城西北部,有8个村民组,283户,1018人,其中劳动力507人。现有耕地852亩,其中水田568亩,旱地284亩,属易旱丘陵地带。主要种植粮、油、棉,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兼有少量的经济作物。全村有山场经果林400多亩,主要生产梨、桃等经济作物。去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人均纯收入1495元,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行政村。

我们一行得到了xx镇党委、政府及该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通过实地察看、调查走访、召开村委会、找部分村民谈心等形式,经三天时间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当前该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致富门路不宽。

由于该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自然资源不是十分丰富,当前该村除发展种植业外,没有其他产业,也没有村办企业,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贫乏。农民除利用农闲时外出务工挣取少量廉价劳动力外,也就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因此,当地农民特别渴求能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致富门路。

2、农民负担过重,人均收入还不高。

由于没有集体经济,各项公益事业及其他费用均要靠农民集资或摊派来完成。据调查,仅去年一年,农业税、教育费附加、义务工支出等,农民人均负担就达140元左右,这对于该村人均收入还不是很高的村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

3、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当前,该村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水稻价格低迷、销路不畅的情况下,适度减少水稻种植面积,退耕还林,改低产水田为旱地,不妨也是一种新途径、新举措。因此,建议当地政府要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农村急需农业科技三下乡。

通过调查了解,农民当前最迫切的'还是渴望得到新科技、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议有关部门能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民朋友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1、适度开发泉水资源。

该村山丘交错,绿树成荫,自然环境优美,境内有一处常年流淌的泉水,清辙见底。据有关部门检测,其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是不可多得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水源。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建立一个较大的纯净水生产厂,以填补我县空白。

2、经果林开发有待加强。

据调查,该村有山场面积400余亩,但目前因经济、技术等原因,仅种植了一些果梨,产品单一,难以进行规模生产。建议村里可将山场租赁承包出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要加强管理,引进技术,尽可能地为承包商提供一切方便和周到的服务。

3、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去年一年,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就达300多人,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和组织好农民外出务工,是摆在当地政府和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我们认为,要尽快建立劳动力市场,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提高劳动力业务素质和技能,实行一帮一,一带一。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学技术。同时将务工回乡的有技术、善管理、懂市场的有识青年组织起来,引进资金,鼓励他们领办或创办个私企业。

4、利用近郊优势,适度发展城郊经济。

由于该村属城关地区,距离县城较近,交通较为方便,可适度发展城郊经济,如种植优质、高效大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使全县人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上市的各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同时也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及第三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全村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农机局耕作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市农机局按照省办要求,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有利时机,立足实际,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新机具,极大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推广、大普及,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各类保护性耕作机械达到2383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万亩,新增4.8万亩。全市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198台,实施作业面积达8万亩;玉米秸秆还田面积28.4万亩,新增7.5万亩;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781台(套),新增46台(套)。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7次,召开现场会9次,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目标,加强领导。为切实做好我市保护性耕作,市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意见》,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管理科、推广站等业务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保护性耕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由乡镇农机站长、区局业务局长、市区两级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业务工作会议,对我市保护性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责任,做到工作到位,责任到人,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农机部门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报道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优越性。二是积极印发宣传册、明白纸,制作光盘,通过赶科技大集、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宣传。先后印制宣传册、明白纸60000余份,出动宣传车30多天,扩大了宣传范围,提高了认识,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搞好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推广。利用办培训班、送技术下乡、现场观摩示范区小麦长势、测产对比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活动,激发农民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使各类农机人员全面了解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好处和意义,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信心,为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年共举办保护性耕作培训班7期,培训各类人员3000多人次。

四是抓好示范演示,发挥示范带动。一方面抓好现场演示推广会。三夏三秋分别在区张家洼、口镇、镇等乡镇多次举办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各区和部分乡镇村也都相应举办了保护性耕作演示推介会,组织农机大户,调集各种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通过厂家现场讲解,让农民对这项新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年,全市共组织召开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推广会12场次。另一方面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

五是争取优惠政策,优先补贴。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为购置补贴的重点,对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农户实行“四优先”。即优先报名、优先确定补贴资格,优先签定补贴合同,优先缴款供机。另外,积极争取市财政购机补贴资金20万元,全部用于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和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规定除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每购买一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自走式补贴1万元,背负式补贴0.6万元,每购买一台免耕播种机补贴0.2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市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还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还需要进行长期广泛地宣传。

2.种植结构问题。我市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较多,再加上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模式,严重制约影响了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机与农艺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配套瓶颈,制约了农艺要求的.适时适量播种,造成农业投入多,粮食减产,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

(二)相关建议。

1.政府高度重视。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切实把该项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作为促进农业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

2.加大扶持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科研攻关、技术培训等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要增加作业补贴数额,调动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普及。

3.坚持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领域专家和机构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工作调查报告

xx县位于沂蒙山区,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辖一个街道办事处和十四处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蒙山龟蒙景区,738个行政村。耕地面积8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34万亩、玉米50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30万亩、土豆15万亩、大蒜1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一、项目实施情况。

全省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会议召开后,我局根据省市农机部门工作要求,按照“政府扶持、补贴引导、农民自愿、先干后补”的原则和“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利益驱动、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早宣传、早部署、早行动,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农机大户或农机合作社、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抢抓机遇,创新思路,严把质量,扎实推进,全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上阵农机深松整地机械达到1。6万台次,完成农机深松作业面积27。5万亩,建设了26处高标准、规范化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示范基地,项目惠及农户91867户,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为确保30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如期完成,我局立足实际,从机制上有所创新。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考核机制。请求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农机、财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9个项目乡镇镇长为成员的xx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xx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实施方案》,并把机械深松整地工作列为我县基层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县政府与项目乡镇签订了深松整地作业责任状,明确了乡镇政府深松项目工作职责和任务。二是落实深松作业补贴资金。积极协调与财政部门工作关系,确保下达的600万元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并要求项目乡镇进行配套。特别平邑街道办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0万元作为本镇项目示范点启动和购置机械的专项资金,支持农机深松项目的开展,为全县农机深松整地项目的顺利开展带了好头。三是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县农机局成立了农机深松项目包扶工作组,每个班子成员包扶2个项目乡镇,各包扶小组对所包乡镇的项目实施工作具体负责,实行全程跟踪督导检查。项目乡镇也把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与项目村签订农机深松责任书,落实到乡、村、地块,并实行领导包工作区,工作区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包地块的工作模式,切实把农机深松整地任务落到实处。四是科学规划项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细致论证,制定出《xx县农机深松整地实施方案》,出台了《xx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实施目标、步骤和措施,更好地指导全县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的开展。

2、强抓示范,落实机具。

我县宜深松作业面积50万亩,安排30万亩。全年分春、秋两季进行,春季以黄烟、土豆、地瓜、花生种植地块为主,秋季以小麦种植地块为主。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我县采取先示范后推广、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办法,利用春季经济作物地块进行深松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示范。一是召开现场会。2月13日,县政府召开了由市、县农机局、各乡镇分管乡镇长、农机站长、项目村支部书记、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共150多人参加的全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会,有5个省内厂家共13台机械同时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厂家技术人员现场进行了机械性能和深松技术介绍,收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效果,为全县及早抓好土豆耕种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前期土地深松工作动手早、措施对、效果好,省办领导于3月10日在平邑镇召开了全省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会,会上,xx县政府县长马祥营介绍了全县农机深松工作做法和经验,得到省办领导的肯定。二是抓好任务分解,建立示范点。我县将30万亩作业任务分解到9个项目乡镇,项目乡镇根据各自地域特点和种植模式的不同,每个乡镇建立2—3处千亩以上的示范点和一定数量的作业片区,各示范点成片作业、整齐划一、整村推进,示范点面积达到任务数的25%以上,有效地推动了我县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落实机具。根据30万亩作业任务实际需要,我县农机局依托所属的兴农农机合作社与深松机械生产厂家商洽,采取“县财政投一点,购机补贴补一点,用机户拿一点”的方式,投资120万元,购置160余台深松机械,由农机局统一调配,租给项目乡镇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使用,每亩收取4元机具租赁费,从而解决了农机户先期不投资购买深松机具的难题。在动力机械的配置上,一方面动员农民利用购机补贴政策购置大型拖拉机,另一方面县农机局对全县6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进行统计摸底,登记造册,统一科学调配,加强维护保养,确保配套动力机械良好的技术状态。同时,按照项目乡镇实际需求,结合春秋两季生产的特点,积极引进跨区作业机械进行作业,有效地保证了我县深松作业的机械需求。

3、政策引导,激发热情。

我县土地传统的耕作方式是旋耕两遍,价格一般在50—60元。为充分调动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顺利开展,我县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补贴资金的作用,做好深松技术与传统耕作模式相结合的文章。按照常规,我县深松一遍加旋耕两遍每亩价格约70—80元,由于实施作业补贴,每亩补贴30元,农民只需承担40—50元的差额款,相当于在同等旋耕作业的情况下,免费为农民群众进行了深松作业,从而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又由于机具有保障,作业地块成方连片,大大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和作业效益,使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有钱赚,效益十分显著,据统计,全县农机合作社依托项目,新购大型拖拉机达到49台,当年便能收回全部投资,大大提高了他们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积极性。

4、强化监督,确保质量。

为加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的监管,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位、深松整地作业取得实效,一是建立日报制度。县农机局对项目乡镇实行每日统计报表制度,由用机户填写作业面积、收取费用、联系电话和作业机手姓名并签字确认,由项目乡镇农机站长签字,乡镇政府盖章后报农机局,农机局有专人每天对机手作业情况进行核实,以确保作业面积的真实性。县农机局将全县每天的作业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县政府分管领导,通过日报,及时掌握项目乡镇工作进展情况,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对进度慢的乡镇督导其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整改,确保项目进度。二是建立奖惩制度。把完成深松整地任务情况与奖惩制度挂钩,对完成深松深翻整地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奖励。三是建立健全作业质量检查制度。按照省农机办统一制定的`标准和程序,做到了每个项目片深松前有原始录像资料,深松中有日报日查,由县农机局派出专人当场检查深松情况,确保实事求是,不走过场。

5、严格标准,科学验收。

农机深松整地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也事关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我们在前期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把深松整地验收作为检验农机工作成效的重要措施,成立了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县农机局、财政局等部门成立了农机深松作业项目检查验收组,对每个完成深松的项目片进行检查验收,验收组到项目乡镇后,听取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深入项目地片实地查看,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力图全面掌握项目乡镇实施农机深松整地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农机深松整地公示,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无异后,将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足额拨付项目实施单位,从而保证了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落到实处。

存在问题。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项目作为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新的惠农政策,在我们县属于首次运作,尽管组织较为充分,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块狭小,影响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机具作用发挥,存在有劲使不上的状况。二是个别农民群众对农机深松认识上还有差距,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作业模式。三是个别项目乡镇领导对深松工作不够重视,组织不够有力,导致农机深松进展缓慢。四是在检查验收中发现个别农机合作社存在作业面积不实的问题,我们在严格验收中进行了纠正。

四、工作建议。

在农机深松整地补贴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惠及千家万户,要将这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领导重视是前提,科学规划是基础,宣传引导是动力,示范带动是关键,健全机制是保障,确保质量是根本。

一要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要强化政府行政推动作用,不仅要把机械深松工作做为农机工作的重点来抓,更要把机械深松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举措全力组织实施。政府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指挥协调各部门分工合作。要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逐级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务求工作实效。

二要科学规划,细化任务。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坚持谁深松谁得补助、先检查验收后补助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点带面,逐步推开。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包扶项目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项目区、村、地块三包,面积、资金、机具三落实的工作机制。

三要强化宣传,搞好服务。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应用深松技术的自觉性。及时和宣传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机手培训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加强农机维修和售后服务,协调做好深松机械零配件等物资供应服务,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顺利进行。

四要示范推广,辐射带动。通过层层召开现场会、建设示范基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培训和指导并行的方式,连片作业示范,整乡整村推进,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算,带着农民干,让农民尽快掌握技术、看到效果、得到实惠,为大面积推广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五要创新机制,落实机具。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农民投入,财政补贴”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长效投入机制。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优先补贴深松整地及配套动力机具。积极组织协调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深松作业机械、配套动力机械登记造册,整合资源,统一调配,确保机具供应。根据前期示范推广效果来看,虽然农民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加之作业成本不断上升,农民要求提高补贴标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秋季作业,由于小麦对土壤要求较高,势必增加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成本,深松补贴标准仍然过低。

六要强化监管,确保质量。要建立健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质量监管和督导考核机制,将机械深松整地工作列入基层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组织有关人员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项目区域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质量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要根据作业片区和种植模式的不同,跟踪督导考核,深松一块验收一块,防止机手和群众弄虚作假。并以乡镇为单位分春秋两季整体验收并兑现补助资金,以保证作业机手的成本支出和工作积极性,形成良性工作运转机制。

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1、机械化率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合作社优势,改变单一耕作方式,从化肥种子使用到土地深松。

2、解放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社服务模式,农民不需要参与劳动,彻底从繁忙的耕作、劳务中解脱出来,从事效率更高的工作,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农忙时空巢老人不用愁了,年轻人在外务工不用请假了,农民真正做到了省心省力。同时,有效减少了土地撂荒的现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3、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先进的理念、生产技术,为使合作社发展壮大成立了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中心。xx-xx年,在省、市、县农机、农业部门支持下,为我县选定优良小麦品种2个,水稻品种6个,花生品种2个,玉米品种3个。通过合作社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花生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收获、示范带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土地等社会资源重组,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社会分工。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机合作社通过机具、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整合,合理地调剂了农机具的有偿使用,解决了农机部门包不了、村级集体统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问题。既满足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及广大农户对农业机械不同的需求,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率,又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合作社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托管、代管,有效破解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与分散型、消耗型、传统农业之间矛盾,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制约合作社发展、土地流转主要因素:

1、推动土地流转困难。一是农民对土地固有情节,旧习惯根深蒂固,外出务工经营的农民大多对土地眷恋很深,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转让土地,制约土地流转规模。

2、不连片、不集中。合作社所流转土地,分布在各组,有些连生产路都没有,致使规模成本增高,出现土地经营亏本。

3、风险大、效益低。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效益比较低,农产品卖难、自然灾害突出、水利设施跟不上。xx-xx年,合作社工厂化育秧总计5000亩,本来是丰收年景,因天旱无雨或水利设施不到位,实际机插面积3000余亩,造成亏本经营。

4、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合作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土地流转规模。

如何发挥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作用,提一下几条发展建议:

1、拓宽土地流转的服务主体。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较少的原因是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比较少,要拓宽服务主体,争取大户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龙头企业联办,外来工商资本协办的方式,拓宽服务主体,形成市场化多方联动的格局。

农机调查报告

××区是一个农业大县(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和制种基地。全区有18个乡(镇),245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346435人,土地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2万亩,近年来农业主要以玉米制种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42万亩。至xx年底,全区拥有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34800台,其中拖拉机12727台,农机总动力达54.5万千瓦,农机总值达4.35亿元。去年以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随着农用运输车移交,农机安全监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加强对拖拉机的管理,是目前摆在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从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动员拖拉机入户200台,拖拉机检验900台,驾驶员审验1200人,入户率、检验率、审验率、持证率平均为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机入户108台,拖拉机检验500台,换旧牌242台,动员组织驾驶员参加持证培训83人。检验率为10.2%,入户率为49.9%、持证率为39.6%。从xx年至xx年全区共发生农机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伤28人,其中拖拉机重大事故8起8人;一般事故21起重伤20人。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的农机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趋势。

××区每年新购置拖拉机200台左右,拖拉机增长速度为2%,新车入户率为50%。从我们掌握的情况表明;近三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从购置拖拉机到农三轮,逐步更新换代,发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轮农用运输车为主,农村运输基本被农四轮所替代,拖拉机变为耕、耙、播等农田作业的工具。

随着《道交法》、《行政许可法》、《农机促进法》、《道交法实施条例》以及温总理签发的412号令、农业部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了拖拉机管理的关系,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得到了认可。然而,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在张掖市乃至全国普遍存在,在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生存和农机监理事业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将会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区在80-90年代,农机事故年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机经营户相对都是比较贫困、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减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设施残缺不全,无灯光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无照开车、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农机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机监理责任重于泰山,任重而道远。

2、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社会进步、城乡发展、农村综合经济能力上升后,农民对经营农业机械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六、七十年代的手扶机到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三轮农用车、四轮农用车,农民不再是以满足农田作业而购置机械,而是由农机市场为导向,市场引导农民购置适用的农业机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农民的意识中,拖拉机不再是一种先进的机器,只是一件农具而已,所以拖拉机的增速为每年200台左右,农用车的增速为每年280台,因此农民对拖拉机入户、检验和学习驾照的意识不强。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青一色的制种玉米,农产品运销没有作业市场,而且农业运输被农用车所替代,拖拉机仅仅作为纯农田作业的机具,一年的出勤率按农民常言说的“牛-55用的50天”,出勤率低,春种夏收后,“刀枪入库”,所以拖拉机不上公路,基本活动在田间地头,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3、拖拉机费负较重,机手违规现象突出。由于拖拉机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每年上路行驾、作业的时间短,收入低,而且都是自用为主,按现在的.负费项目,养路费400元/年,年度检验费25元,第三者强制保险费210元,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的一年的收入不够交养路费。为逃避交费,加之监管不到位,车主不愿登记、挂牌、考证,也不愿参加年度检审验,“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

4、农机安全性能逐年下降,安全隐患加大。目前,机型陈旧、使用年限过长、技术性能差、故障多是普遍现象,由于没有一套具体的适用的报废措施和适当的补贴政策,农民又舍不得卖“废铁”,于是尽管技术状态差,仍凑合使用,再加上驾驶员安全意识差,重收入、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带病运行,后患无穷。

5、农机监理手段落后,服务不到位。拖拉机年度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安全责任很重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一直延用一看、二蹬、三听的方式很不严肃、很不科学,导致了农机驾驶人员对监理部门产生误解,认为农机监理的入户挂牌、办证、检验就是为了收几个钱,只管理不服务,特别是驾驶员培训中的办人情证现象,使农机监理工作失去了服务的性质,也失去了农机户的信任,我们的工作也会失去社会的认可。

6、农机管理部门机构臃肿,经费短缺负担重。xx年一来,农用车的兴起和兴盛,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农用车的管理上,而放松了自己已原有的基本的管理对象拖拉机。丢了自己的“自留地”,种了别人的“责任田”。在农用车兴盛时期,经济收入年年上涨,农机部门的“声望”也高了,人员增加、财政统筹、费用削减,但都没有对农机部门造成任何影响,农机部门全员上阵搞监理,全区农用车入户率达到85%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11月16日农用车移交后,农机监理收费大幅度减少,收费总额由去年的98万元减少到今年的10万元,办公经费非常紧张,每年局系统正常运转需40万元,今年缺口在30万元以上,尤其是近年来陆续分配来的8个复退军人全靠业务收费支付工资,再加上其他人员的预算外工资、车辆消耗等,经费非常困难。

7、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名存实亡。八十年代国家支持兴办的乡镇农机站,经过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和企业改制、撤拼等,已没有服务项目和资产了,乡(镇)农机专干归乡(镇)管理后,基本从事乡镇的中心工作,农机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乡、村、社三级管理缺腿。所以目前农机监理工作只靠农机管理部门单兵作战。

8、农村各种税费的减免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对农机监理收费不愿意,不支持,工作难以开展。

1、建议健全政策、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农机监理机构承担对上道路拖拉机审查登记、牌证核发、年度检验、操作人员的考证,而拖拉机的道路检查权、违章处罚权、事故处理权交给了公安交警部门,没有明确行政许可监督权,造成许可发放与许可行为监督的脱节。

2、争取早日将农机监理机构明确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人员按国家公务员来管理,并根据事业的需要确定人员编制,人员工资及开展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内,由财政全额拨款,以稳定农机监理队伍,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3、加强农机安全宣传,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以有关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农机方面的惠农政策为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在农机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村社,作业场所,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机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安全教育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材料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4、强化服务,提高农机监理的总体水平。农机监理的工作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要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从实施规范管理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自身执法行为。围绕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这一主题,健全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整个工作程序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文明服务,热情耐心地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是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密切与广大农机人员的关系,增进感情而有利于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5、严格执法,纠正违章,确保农机安全运行。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强化农机执法力度。要针对农村面大、量广农机分散和流动作业的特点,经常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农村道路、田间场院进行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6、开展农机普查工作。要利用农闲时节,对全区拖拉机的拥有情况、使用年限、拖拉机技术状态作一次全面的普查清理,全面弄清拖拉机的基本情况,一些不需要纳入管理的手扶拖拉机、频临报废的拖拉机要列在登记范围之外,对大中型拖拉机要全面纳入管理,并抓好新购置小型拖拉机的牌证管理,逐步提高入户率、检验率。

7、结合“阳光工程”,争取资金开展对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无偿为农民群众提供驾驶技术、维修技术的培训,淡化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机调查报告

本文目录。

××区是一个农业大县(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和制种基地。全区有18个乡(镇),245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346435人,土地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2万亩,近年来农业主要以玉米制种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42万亩。至xx年底,全区拥有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34800台,其中拖拉机12727台,农机总动力达54.5万千瓦,农机总值达4.35亿元。去年以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随着农用运输车移交,农机安全监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加强对拖拉机的管理,是目前摆在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从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动员拖拉机入户200台,拖拉机检验900台,驾驶员审验1200人,入户率、检验率、审验率、持证率平均为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机入户108台,拖拉机检验500台,换旧牌242台,动员组织驾驶员参加持证培训83人。检验率为10.2%,入户率为49.9%、持证率为39.6%。从xx年至xx年全区共发生农机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伤28人,其中拖拉机重大事故8起8人;一般事故21起重伤20人。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的农机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趋势。

××区每年新购置拖拉机200台左右,拖拉机增长速度为2%,新车入户率为50%。从我们掌握的情况表明;近三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从购置拖拉机到农三轮,逐步更新换代,发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轮农用运输车为主,农村运输基本被农四轮所替代,拖拉机变为耕、耙、播等农田作业的工具。

随着《道交法》、《行政许可法》、《农机促进法》、《道交法实施条例》以及温总理签发的412号令、农业部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了拖拉机管理的关系,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得到了认可。然而,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在张掖市乃至全国普遍存在,在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生存和农机监理事业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将会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区在80-90年代,农机事故年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机经营户相对都是比较贫困、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减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设施残缺不全,无灯光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无照开车、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农机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机监理责任重于泰山,任重而道远。

2、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社会进步、城乡发展、农村综合经济能力上升后,农民对经营农业机械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六、七十年代的手扶机到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三轮农用车、四轮农用车,农民不再是以满足农田作业而购置机械,而是由农机市场为导向,市场引导农民购置适用的农业机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农民的意识中,拖拉机不再是一种先进的机器,只是一件农具而已,所以拖拉机的增速为每年200台左右,农用车的增速为每年280台,因此农民对拖拉机入户、检验和学习驾照的意识不强。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青一色的制种玉米,农产品运销没有作业市场,而且农业运输被农用车所替代,拖拉机仅仅作为纯农田作业的机具,一年的出勤率按农民常言说的“牛-55用的50天”,出勤率低,春种夏收后,“刀枪入库”,所以拖拉机不上公路,基本活动在田间地头,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3、拖拉机费负较重,机手违规现象突出。由于拖拉机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每年上路行驾、作业的时间短,收入低,而且都是自用为主,按现在的负费项目,养路费400元/年,年度检验费25元,第三者强制保险费210元,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的一年的收入不够交养路费。为逃避交费,加之监管不到位,车主不愿登记、挂牌、考证,也不愿参加年度检审验,“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

4、农机安全性能逐年下降,安全隐患加大。目前,机型陈旧、使用年限过长、技术性能差、故障多是普遍现象,由于没有一套具体的适用的报废措施和适当的补贴政策,农民又舍不得卖“废铁”,于是尽管技术状态差,仍凑合使用,再加上驾驶员安全意识差,重收入、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带病运行,后患无穷。

5、农机监理手段落后,服务不到位。拖拉机年度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安全责任很重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一直延用一看、二蹬、三听的方式很不严肃、很不科学,导致了农机驾驶人员对监理部门产生误解,认为农机监理的入户挂牌、办证、检验就是为了收几个钱,只管理不服务,特别是驾驶员培训中的办人情证现象,使农机监理工作失去了服务的性质,也失去了农机户的信任,我们的工作也会失去社会的认可。

7、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名存实亡。八十年代国家支持兴办的乡镇农机站,经过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和企业改制、撤拼等,已没有服务项目和资产了,乡(镇)农机专干归乡(镇)管理后,基本从事乡镇的中心工作,农机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乡、村、社三级管理缺腿。所以目前农机监理工作只靠农机管理部门单兵作战。

8、农村各种税费的减免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对农机监理收费不愿意,不支持,工作难以开展。

1、建议健全政策、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农机监理机构承担对上道路拖拉机审查登记、牌证核发、年度检验、操作人员的考证,而拖拉机的道路检查权、违章处罚权、事故处理权交给了公安交警部门,没有明确行政许可监督权,造成许可发放与许可行为监督的脱节。

2、争取早日将农机监理机构明确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人员按国家公务员来管理,并根据事业的需要确定人员编制,人员工资及开展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内,由财政全额拨款,以稳定农机监理队伍,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3、加强农机安全宣传,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以有关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农机方面的惠农政策为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在农机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村社,作业场所,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机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安全教育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材料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4、强化服务,提高农机监理的总体水平。农机监理的工作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要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从实施规范管理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自身执法行为。围绕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这一主题,健全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

规章制度。

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整个工作程序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文明服务热情耐心地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是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密切与广大农机人员的关系增进感情而有利于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5、严格执法,纠正违章,确保农机安全运行。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强化农机执法力度。要针对农村面大、量广农机分散和流动作业的特点,经常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农村道路、田间场院进行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6、开展农机普查工作。要利用农闲时节,对全区拖拉机的拥有情况、使用年限、拖拉机技术状态作一次全面的普查清理,全面弄清拖拉机的基本情况,一些不需要纳入管理的手扶拖拉机、频临报废的拖拉机要列在登记范围之外,对大中型拖拉机要全面纳入管理,并抓好新购置小型拖拉机的牌证管理,逐步提高入户率、检验率。

7、结合“阳光工程”,争取资金开展对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无偿为农民群众提供驾驶技术、维修技术的培训,淡化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返回目录。

××区是一个农业大县(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和制种基地。全区有18个乡(镇),245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346435人,土地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2万亩,近年来农业主要以玉米制种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42万亩。至xx年底,全区拥有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34800台,其中拖拉机12727台,农机总动力达54.5万千瓦,农机总值达4.35亿元。去年以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随着农用运输车移交,农机安全监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加强对拖拉机的管理,是目前摆在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我区监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动员拖拉机入户200台,拖拉机检验900台,驾驶员审验1200人,入户率、检验率、审验率、持证率平均为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机入户108台,拖拉机检验500台,换旧牌242台,动员组织驾驶员参加持证培训83人。检验率为10.2%,入户率为49.9%、持证率为39.6%。从xx年至xx年全区共发生农机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伤28人,其中拖拉机重大事故8起8人;一般事故21起重伤20人。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的农机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趋势。

××区每年新购置拖拉机200台左右,拖拉机增长速度为2%,新车入户率为50%。从我们掌握的情况表明;近三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从购置拖拉机到农三轮,逐步更新换代,发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轮农用运输车为主,农村运输基本被农四轮所替代,拖拉机变为耕、耙、播等农田作业的工具。

二、农机安全监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道交法》、《行政许可法》、《农机促进法》、《道交法实施条例》以及温总理签发的412号令、农业部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了拖拉机管理的关系,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得到了认可。然而,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在张掖市乃至全国普遍存在,在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生存和农机监理事业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将会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区在80-90年代,农机事故年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机经营户相对都是比较贫困、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减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设施残缺不全,无灯光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无照开车、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农机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机监理责任重于泰山,任重而道远。

2、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社会进步、城乡发展、农村综合经济能力上升后,农民对经营农业机械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六、七十年代的手扶机到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三轮农用车、四轮农用车,农民不再是以满足农田作业而购置机械,而是由农机市场为导向,市场引导农民购置适用的农业机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农民的意识中,拖拉机不再是一种先进的机器,只是一件农具而已,所以拖拉机的增速为每年200台左右,农用车的增速为每年280台,因此农民对拖拉机入户、检验和学习驾照的意识不强。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青一色的制种玉米,农产品运销没有作业市场,而且农业运输被农用车所替代,拖拉机仅仅作为纯农田作业的机具,一年的出勤率按农民常言说的“牛-55用的50天”,出勤率低,春种夏收后,“刀枪入库”,所以拖拉机不上公路,基本活动在田间地头,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3、拖拉机费负较重,机手违规现象突出。由于拖拉机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每年上路行驾、作业的时间短,收入低,而且都是自用为主,按现在的负费项目,养路费400元/年,年度检验费25元,第三者强制保险费210元,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的一年的收入不够交养路费。为逃避交费,加之监管不到位,车主不愿登记、挂牌、考证,也不愿参加年度检审验,“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

4、农机安全性能逐年下降,安全隐患加大。目前,机型陈旧、使用年限过长、技术性能差、故障多是普遍现象,由于没有一套具体的适用的报废措施和适当的补贴政策,农民又舍不得卖“废铁”,于是尽管技术状态差,仍凑合使用,再加上驾驶员安全意识差,重收入、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带病运行,后患无穷。

5、农机监理手段落后,服务不到位。拖拉机年度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安全责任很重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一直延用一看、二蹬、三听的方式很不严肃、很不科学,导致了农机驾驶人员对监理部门产生误解,认为农机监理的入户挂牌、办证、检验就是为了收几个钱,只管理不服务,特别是驾驶员培训中的办人情证现象,使农机监理工作失去了服务的性质,也失去了农机户的信任,我们的工作也会失去社会的认可。

6、农机管理部门机构臃肿,经费短缺负担重。xx年一来,农用车的兴起和兴盛,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农用车的管理上,而放松了自己已原有的基本的管理对象拖拉机。丢了自己的“自留地”,种了别人的“责任田”。在农用车兴盛时期,经济收入年年上涨,农机部门的“声望”也高了,人员增加、财政统筹、费用削减,但都没有对农机部门造成任何影响,农机部门全员上阵搞监理,全区农用车入户率达到85%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11月16日农用车移交后,农机监理收费大幅度减少,收费总额由去年的98万元减少到今年的10万元,办公经费非常紧张,每年局系统正常运转需40万元,今年缺口在30万元以上,尤其是近年来陆续分配来的8个复退军人全靠业务收费支付工资,再加上其他人员的预算外工资、车辆消耗等,经费非常困难。

7、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名存实亡。八十年代国家支持兴办的乡镇农机站,经过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和企业改制、撤拼等,已没有服务项目和资产了,乡(镇)农机专干归乡(镇)管理后,基本从事乡镇的中心工作,农机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乡、村、社三级管理缺腿。所以目前农机监理工作只靠农机管理部门单兵作战。

8、农村各种税费的减免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对农机监理收费不愿意,不支持,工作难以开展。

三、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

1、建议健全政策、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农机监理机构承担对上道路拖拉机审查登记、牌证核发、年度检验、操作人员的考证,而拖拉机的道路检查权、违章处罚权、事故处理权交给了公安交警部门,没有明确行政许可监督权,造成许可发放与许可行为监督的脱节。

2、争取早日将农机监理机构明确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人员按国家公务员来管理,并根据事业的需要确定人员编制,人员工资及开展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内,由财政全额拨款,以稳定农机监理队伍,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3、加强农机安全宣传,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以有关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农机方面的惠农政策为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在农机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村社,作业场所,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机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安全教育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材料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4、强化服务,提高农机监理的总体水平。农机监理的工作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要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从实施规范管理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自身执法行为。围绕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这一主题,健全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整个工作程序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文明服务,热情耐心地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是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密切与广大农机人员的关系,增进感情而有利于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5、严格执法,纠正违章,确保农机安全运行。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强化农机执法力度。要针对农村面大、量广农机分散和流动作业的特点,经常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农村道路、田间场院进行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6、开展农机普查工作。要利用农闲时节,对全区拖拉机的拥有情况、使用年限、拖拉机技术状态作一次全面的普查清理,全面弄清拖拉机的基本情况,一些不需要纳入管理的手扶拖拉机、频临报废的拖拉机要列在登记范围之外,对大中型拖拉机要全面纳入管理,并抓好新购置小型拖拉机的牌证管理,逐步提高入户率、检验率。

7、结合“阳光工程”,争取资金开展对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无偿为农民群众提供驾驶技术、维修技术的培训,淡化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返回目录。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3月5日,县农机管理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行四人,在局带领下,前往xx镇,走村串户,进村驻户,实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体察民情。现就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县城西北部,有8个村民组,283户,1018人,其中劳动力507人。现有耕地852亩,其中水田568亩,旱地284亩,属易旱丘陵地带。主要种植粮、油、棉,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兼有少量的经济作物。全村有山场经果林400多亩,主要生产梨、桃等经济作物。去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人均纯收入1495元,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行政村。

我们一行得到了xx镇党委、政府及该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通过实地察看、调查走访、召开村委会、找部分村民谈心等形式,经三天时间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当前该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二、存在问题。

1、致富门路不宽。

由于该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自然资源不是十分丰富,当前该村除发展种植业外,没有其他产业,也没有村办企业,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贫乏。农民除利用农闲时外出务工挣取少量廉价劳动力外,也就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因此,当地农民特别渴求能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致富门路。

2、农民负担过重,人均收入还不高。

由于没有集体经济,各项公益事业及其他费用均要靠农民集资或摊派来完成。据调查,仅去年一年,农业税、教育费附加、义务工支出等,农民人均负担就达140元左右,这对于该村人均收入还不是很高的村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

3、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当前,该村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水稻价格低迷、销路不畅的情况下,适度减少水稻种植面积,退耕还林,改低产水田为旱地,不妨也是一种新途径、新举措。因此,建议当地政府要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农村急需农业科技三下乡。

通过调查了解,农民当前最迫切的还是渴望得到新科技、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议有关部门能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民朋友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几点思考。

1、适度开发泉水资源。

该村山丘交错,绿树成荫,自然环境优美,境内有一处常年流淌的泉水,清辙见底。据有关部门检测,其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是不可多得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水源。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建立一个较大的纯净水生产厂,以填补我县空白。

2、经果林开发有待加强。

据调查,该村有山场面积400余亩,但目前因经济、技术等原因,仅种植了一些果梨,产品单一,难以进行规模生产。建议村里可将山场租赁承包出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要加强管理,引进技术,尽可能地为承包商提供一切方便和周到的服务。

3、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去年一年,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就达300多人,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和组织好农民外出务工,是摆在当地政府和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我们认为,要尽快建立劳动力市场,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提高劳动力业务素质和技能,实行一帮一,一带一。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学技术。同时将务工回乡的有技术、善管理、懂市场的有识青年组织起来,引进资金,鼓励他们领办或创办个私企业。

4、利用近郊优势,适度发展城郊经济。

由于该村属城关地区,距离县城较近,交通较为方便,可适度发展城郊经济,如种植优质、高效大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使全县人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上市的各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同时也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及第三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全村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工作调查报告

为充分发挥农机化在粮食高产创建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好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切实完成今年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近日,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全市推广多年,主要应用的是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两个技术环节,且应用面积越来越大,但缺乏土地深松作业这个重要环节。推广应用土地深松作业技术已势在必行。

根据全省机械化深松技术要求,适合农机深松作业的地块主要为壤土、粘土、沙壤土等,且土层较厚,而耕层小于23厘米且耕作层以下为沙石的地块不宜深松作业。除我市的山区丘陵薄地外,大部分土地均可实施土地深松作业,共约240余万亩,应主要在春秋季节重点在秋季实施作业。

今年,我市计划重点在四个区实施土地深松作业项目,计划在全市完成77万亩的深松整地作业。按照机械作业效率,约需要1150台深松机,而目前全市仅有166台。由于春季深松面积较少,完成全市77万亩的任务非常严峻。

根据全市土壤条件,一般性土地可以用75马力以上的两驱拖拉机及65马力以上的四驱拖拉机,土壤粘度较大的地块需80马力以上四驱拖拉机做动力。而全市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就达到2100台,完全达到了实行土地深松整地作业的要求。

二、制约因素。

目前,制约全市土地深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深耕习惯是影响深松作业的主因。对土地实施耕翻作业已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农民群众已习惯于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耕作方式,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先进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间隔深松作业仍还不为大部分农民群众所认可。

2、深松作业机械不足。现全市仅有土地深松作业机械166台,缺口近1000台,是制约全市土地深松作业最大因素。

3、作业补贴资金依然不足。今年我市四个区新增的4000万元国家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虽然已落实用于农机土地深松作业2230万元,但依然较少,尚不能满足完成农机深松作业任务的需求。

4、缺乏土地深松作业的组织模式。虽然已落实了部分农机土地深松作业资金,但如何应用好这笔补贴资金、如何组织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适时完成全市的.土地深松整地作业任务,还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

5、部分作业机械及机手的作业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深松深度不够,机手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同时,受柴油涨价、雇工费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也影响了机手开展深松作业的积极性。

6、深松技术的宣传、推广还不够。今年是大面积推广应用土地深松作业的第一年,而我市的土地深松作业又主要在秋季进行,因而缺乏广泛的宣传和示范,这也是农民群众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推进措施。

土地深松整地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工作重点,为到“十二五”末适宜耕地全部深松一遍,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广泛宣传开展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保护性耕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改善耕地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抗旱排涝,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有效途径。据测算,2—3年深松一次,深松达到30厘米,每公顷地块可多蓄水400立方米左右;实现玉米亩增产100公斤左右,小麦亩增产50公斤左右,效益十分显著。

因此,各级要高度重视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对于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现场演示会、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克服农民群众传统的耕作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推进全市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程,按时完成全市77万亩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各级农机部门要强化责任意思,层层将作业任务分解到各区(市)、乡镇、村庄,并层层签订深松整地作业责任书,落实责任到基层、到个人,努力在全市形成一个责任到位、目标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农民群众需求。第三,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机深松作业补贴的投入力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4、探讨深松模式,确保作业实效。推广应用土地深松整地作业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各级要根据各自实际,积极探讨农机深松作业的补贴方式和方法,或按照作业面积对农机手补贴,或直接对深松深松作业的农民补贴,或委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深松订单作业、合同作业等,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推进。要积极开展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使用技术培训,使其真正掌握土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要点,并正确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保障深松作业质量,确保工作实效。

5、搞好机艺融合,强化技术指导。在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同时,要注意与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小麦播种等农机农艺关键环节的科学衔接,大力推广应用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和免耕播种“一条龙”保护性耕作作业模式。要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深松作业,提高深松作业质量。

6、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实施农机土地深松整地作业不仅仅是项目区的工作,更是全市农机化事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各级要引起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摆上重要日程,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积极争取资金,推进土地深松作业全面开展。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专门的检查小组,对各区(市)实施深松整地作业的地块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深松整地作业任务全面完成。

农机调查报告

xx区是一个农业大县(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和制种基地。全区有18个乡(镇),245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346435人,土地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2万亩,近年来农业主要以玉米制种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42万亩。至xx年底,全区拥有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34800台,其中拖拉机12727台,农机总动力达54.5万千瓦,农机总值达4.35亿元。去年以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随着农用运输车移交,农机安全监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加强对拖拉机的管理,是目前摆在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从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动员拖拉机入户200台,拖拉机检验900台,驾驶员审验1200人,入户率、检验率、审验率、持证率平均为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机入户108台,拖拉机检验500台,换旧牌242台,动员组织驾驶员参加持证培训83人。检验率为10.2%,入户率为49.9%、持证率为39.6%。从xx年至xx年全区共发生农机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伤28人,其中拖拉机重大事故8起8人;一般事故21起重伤20人。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的农机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趋势。

xx区每年新购置拖拉机200台左右,拖拉机增长速度为2%,新车入户率为50%。从我们掌握的情况表明;近三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从购置拖拉机到农三轮,逐步更新换代,发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轮农用运输车为主,农村运输基本被农四轮所替代,拖拉机变为耕、耙、播等农田作业的工具。

随着《道交法》、《行政许可法》、《农机促进法》、《道交法实施条例》以及温总理签发的412号令、农业部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了拖拉机管理的关系,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得到了认可。然而,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在张掖市乃至全国普遍存在,在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生存和农机监理事业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将会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xx区在80-90年代,农机事故年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机经营户相对都是比较贫困、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减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设施残缺不全,无灯光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无照开车、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农机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机监理责任重于泰山,任重而道远。

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农机事故的定性、管辖、处理都做了详细规定,《条例》实施半年多来,我市未发生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农机作业事故,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总体态势保持平稳,为深入了解农机事故发生及处理的真实情况,我们开展了《条例》贯彻回头看活动,全面调查全市农机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利于更好的做好农机事故预防及处理工作。

随着农用运输车管理的汽车化,我市的农机管理总量呈下降趋势,20-30马力左右的中小型拖拉机保持在3000台左右,主要从事短距离道路农产品或者建材运输,基本不用于田间耕播作业,近几年来,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推动,加之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政策的引导,我市的农田作业机械逐渐向大型拖拉机发展,50马力以上的农用动力机械已逾20xx台,大型自走式小麦及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总数已达20xx台,其他手扶型拖拉机主要分布在吴村镇、董庄乡、防山乡,数量在3000台左右,主要用于山地农忙季节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已于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条例》明确了农机事故的预防、安全防范及处理、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这是全国性法规第一次规范农机事故处理工作。为全面贯彻《条例》及《山东省农机事故处理办法》,市农机监理站制定了《市农机事故处理预案》、《市农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市农机事故责任倒查及追究制度》等相关规定,积极开展农机事故处理实战演练,增强农机事故处置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机事故的预防及处理工作。

年上半年,我市农机监理机构所接到农机事故报案为0起,但也要同时看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部分农机事故根本没有掌握。

1、轻微农机事故,轻微事故在交通事故处理上提倡双方协商“私了”处理,在农机事故上也基本是“私了”,比如山东省农机办年曾颁布《十项便民措施》第十条:对未造成公共和特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单方农机事故,当事人可自行处理;为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直接经济损失在500元以下的轻微事故,由当事人协商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类轻微农机事故,当事人从减少麻烦的角度出发,大都选择自行处理。

2、单方面农机事故,笔者所说的单方农机事故是指农业机械在启动、使用、存放、保养、维修过程中由于机手自己操作不当发生的未涉及他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农机事故,比如常见的“摇把误伤”、“陡坡行驶翻车”、存放时或倒车时造成一些车辆损害等,这类事故因为不涉及他人,没有他人责任,加之发生这类事故的多为无牌无证机车或濒临报废机车,没有任何保险手续,当事人根本不会报案。

3、应当报案没有报案的农机事故,实事求是的讲,农机事故不同于交通事故,由于车辆行驶密度的原因,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大都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而农机事故基本是分散作业,本地作业较多,发生的事故大多在本乡本土熟人之间,一旦发生农机事故,只要不是恶性的、责任不清的,大部分人选择自行协商,或者选择村组织调解解决。

4、宣传不到位,部分机手报案意识不强或者不知道农机部门的报案联系方式,笔者曾询问一些机手发生农机事故怎么办?大部分人选择拨打122,也就是说发生农机事故后,一部分人采取自行处理,一部分寻找交警处理,较少的部分才选择农机部门报案。

由此可见,农机事故零报案并不是农机事故零发生,随着农机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全市农业机械的保有量大大增加,拖拉机、收割机机械总量在万台以上,农机事故零发生是不太现实的,深入排查治理事故隐患,预防各类农机事故是必须长期坚持、不容半点麻痹松懈的工作,只有认真细致地落实好预防措施,才能少发生或不发生农机事故,才能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分析当前我市的农机安全管理情况,有三个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一)中小型拖拉机超期服役情况较为严重,因缺少对报废机车的强制管理规定,大多数运输用的拖拉机使用几年后,机手就会转手卖于一般农户用于“轧地头”,这种机车不常出来,只在农忙时运输农副产品,操作者多数无证,加之机车已超期限,也无法年检,管理难度较大,安全隐患最为突出。

(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由于该类机械是近几年才大规模普及使用的机械,机手的安全意识、牌证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操作水平、驾驶技术不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三)部分耕作机械的安全管理急待加强,这其中包括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农作物种植覆膜机等机型,该类机械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且是配套悬挂使用,较为分散,管理难度较大。

保持农机安全生产的良性发展,继续强化“平安农机”、“和谐农机”建设,提高农业机械的“入户率、持证率、年检率”是我市农机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着重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舆论宣传力度,特别要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六个一”活动,不断提高机手的安全操作水平,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

(二)按照开展农机安全基层基础年的有关要求,严查事故苗头,狠抓薄弱环节,落实整改措施,切实把农机事故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三)积极协调与安监、交警、保险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尽快建立起工作配合、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格局。

(四)按照《市农机事故处理预案》的要求,配齐配全农机事故处理设备,建立健全农机事故处理制度,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开展农机事故处理实战演练,增强事故处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做到未雨绸缪。

农机调查报告

农机维修行业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一系列支农政策的出台,农机修配市场也日益壮大,对排除机械故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生产效率,延长农机寿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经营者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机维修市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秩序,强化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质量意识和守法意识,切实维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对促进农机化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目前全县有57个农机维修网点,承担着全县10万多台大小型农业机械的维修任务,符合条件并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有51个,发证率90%。(其中二级维修网点有12个,三级维修网点21个,专项维修网点18个)。农机维修从业人员140人,有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84名(其中农机修理工技师1名、中级农机修理工23名、初级农机修理工60名),持证上岗率60%。有2个农机维修点被省农机办命名为四星级文明维修单位。

1、由于农机修理由原来的国营、集体经营为主,转变为以个体修理经营为主;专业修理为主,转变为有机户自修为主;旧件修复为主,转变为换件修理为主。有机户自修存在着修理技术水平低,修理质量无保证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机修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对维修新技术、新工艺接受能力差,接受渠道也窄。特别是近几年高新农机具的普及使用,对维修技术和维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机维修行业低水平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服务要求。

3、维修力量薄弱、设备手段简陋,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场所比较简陋,只有简易的维修棚,有的露天维修等现象比较普遍。维修设备大多是从改制企业转让而来,或是从一些大型修理厂淘汰的设备,适应不了现在高新机具维修精准要求,亟待更新。安全消防意识不强,维修环境较差,许多维修点油污到处都是,不注意环境卫生。

4、重用轻养。许多农机手对农业机械管理和维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机使用中存在不按使用说明磨合保养,至使农业机械带病作业,零件超极限磨损,故障频繁,使用寿命缩短,最终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严重威胁着农机的安全生产。

5、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宁津县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主要由县农机局鉴定站负责,目前全县专职管理人员只有2人,这就难以保证农机维修的日常管理。同时,与管理配套的办公设施不到位,物力、财力等的欠缺也牵制着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开展。作为农机维修网点的行政主管部门,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经费不足,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限制,也无法对维修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新机具维修培训,合格证换发工作也进展迟缓。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由于网点分散在乡、镇农村,主动办证的少。

6、农机维修市场还处于分散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农机维修点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个体维修网点规模小,大多数是只能承担大中型农用机械的零修和一般保养以及小型机械,半机械化农机具修理的小型维修点。专项维修点又以电气焊、补胎充气等专项修理为主。能够承担大型拖拉机、内燃机、联合收获机械和作业机械恢复性修理的维修点很少,还没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农机维修市场在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远落后于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的发展。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维修合作服务组织和区域性维修中心。

1、加大对农机维修管理的执法力度。加强农机部门独立执法的权力。要建立农机、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农机维修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检查农机维修网点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合法经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农机配件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无证照或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年度检审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农机维修市场,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认真搞好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及其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农机维修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农机维修人员持证上岗,促进农机产品“三包”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建立农机维修检查人员的培训制度,定期对农机检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

3、严格做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核发工作。《规定》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设定为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并对维修资格、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罚则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农机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标准,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达不到开业技术条件的决不发给维修技术合格证,以便促进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和维修设备的提高,从而促进维修质量的提高。

4、支持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维修业务。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定期从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中选调技术人员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培育一批高技能农机维修人才。支持引导生产销售企业投入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与农机维修网点联合开展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优势互补,增强和拓展农机维修网点服务功能和范围。

5、推动农机维修行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对分散的维修厂点进行组合,逐步形成稳定的维修合作组织,建立农机维修协会加强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行业之间优化发展。国家和省农机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机维修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扶持帮助。(王志强)。

农机调查报告

**县**镇**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镇**村,xx年8月成立,现有社员69户,带动农户1000余户,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扶持下,流转土地1400余亩。

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是解决村民耕作难,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应广大村民强烈要求,成立土地流转办公室。xx-xx年,承包土地200余亩,托管部分外出人员土地300余亩(100-200元/亩),流转土地900余亩,流转形式有合作社向农户每年支付750-1800元,有合作社向农户每年支付200-1900斤粮食,有部分农户只种一块,有合作社无偿提供耕作收获,下余土地交合作社经营。

1、机械化率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合作社优势,改变单一耕作方式,从化肥种子使用到土地深松。

2、解放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社服务模式,农民不需要参与劳动,彻底从繁忙的耕作、劳务中解脱出来,从事效率更高的工作,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农忙时空巢老人不用愁了,年轻人在外务工不用请假了,农民真正做到了省心省力。同时,有效减少了土地撂荒的现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3、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先进的理念、生产技术,为使合作社发展壮大成立了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中心。xx-xx年,在省、市、县农机、农业部门支持下,为我县选定优良小麦品种2个,水稻品种6个,花生品种2个,玉米品种3个。通过合作社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花生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收获、示范带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土地等社会资源重组,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社会分工。

4、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土地收入、就业、土地流转,每年每亩可为农户增加直接和间接性收入600余元。一是统一经营带来成本降低。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使用机械,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下降,原农户亩成本需700元,现为500元,亩节约成本200元。二是节省劳动力,增加务工性收入,土地流转可为农户增加10个外出务工工作日,按每天60元计算,可增加600元工资性收入。如果常年在外收入更高,如**组***等在外月工资平均4500元,年每人增收5万元以上。三是粮食增产带来增收。流转土地比分散经营土地每亩每年可增加产量180斤,按市场价格折算,可增加200余元收入。

5、推进了农业组织创新,有利于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实。xx-xx年,合作社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扶持下,进行土地深松、土壤测肥、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先进优良品种推广等,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紧张、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合作社自身得到发展壮大,社会效益显著增加,新农机、新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农机、农艺完美结合。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机合作社通过机具、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整合,合理地调剂了农机具的有偿使用,解决了农机部门包不了、村级集体统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问题。既满足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及广大农户对农业机械不同的需求,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率,又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合作社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托管、代管,有效破解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与分散型、消耗型、传统农业之间矛盾,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制约合作社发展、土地流转主要因素:

1、推动土地流转困难。一是农民对土地固有情节,旧习惯根深蒂固,外出务工经营的农民大多对土地眷恋很深,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转让土地,制约土地流转规模。

2、不连片、不集中。合作社所流转土地,分布在各组,有些连生产路都没有,致使规模成本增高,出现土地经营亏本。

3、风险大、效益低。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效益比较低,农产品卖难、自然灾害突出、水利设施跟不上。xx-xx年,合作社工厂化育秧总计5000亩,本来是丰收年景,因天旱无雨或水利设施不到位,实际机插面积3000余亩,造成亏本经营。

4、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合作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土地流转规模。

如何发挥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作用,提一下几条发展建议:

1、拓宽土地流转的服务主体。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较少的原因是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比较少,要拓宽服务主体,争取大户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龙头企业联办,外来工商资本协办的方式,拓宽服务主体,形成市场化多方联动的格局。

农机调查报告

1、规划设计:土地性质为40年的商业用地。分二期开发,一期市场功能分6大板块。目前一期已完工。

商铺464套,单套商铺面积90平方米,可多铺自由组合。开间约4.3米,一层层高5米,二、三层层高4米。

3、建筑规模:该市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300亩(配套20%的住宅用地),容积率约1,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元,项目整体建设分两期实施,一期约530亩宗地建设“滁州瑶海农机大市场”,20xx年5月份开工,目前已完工。投资约6.5亿,共8000户商家。二期约770亩宗地拟建设农贸、农资、家居建材、五金机电等综合商贸物流市场,目前在规划阶段,需投资18个亿。一期市场功能分:小型机械设备a区(小型农机机具与配件,小型建筑工程机械与配件),小型机械设备b区(五金机电设备与模具、汽车配件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展销广场(大型农机机具、大型建筑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会展中心(大型农机机具、大型建筑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工具),市场配套区(机械设备与汽车维修,配套仓储,农机服务站),综合商业区(小型交通工具、汽车耗材与服务、市场综合商务配套)。

1、开工建设时间:一期于20xx年5月开工。

开业时间:20xx年3月份。

2、物业的去化:一期70%的商铺全部销售完成。核定价格4000多。打76折后实际成交价为3000多。剩余30%的商铺开发公司长期持有出租,租赁价格为每平方米每月10元。

3、经营的品种:农机机具,建筑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工具,五金机电设备,汽车配件等。

入驻的经营户及来源:品牌公司在市场中设立形象店为主要经营户的目的。

4、经营模式:市场统一招商运营,按品种限定区域经营。3年内业主委托运营公司管理,每年8%的.回报率,3年共回报收益24%(充抵房款)。

5、市场收费:农机经营户本身免税,市场统一出广告宣传费。物业费每平方米每月1.8元。

6、市场的景气度,年营业额:市场商铺销售已完成,但入驻率不高,年营业额未知。

距离市中心开车约15分钟,是目前滁州及周边地区唯一的专业性汽车修配、服务快捷市场。

1、政府给予开发建设单位的:开发用地的20%配套建住宅。土地约33万/亩。

2、政府给予市场经营户的:免税。

3、市场开发建设单位给予经营户的优惠措施:三年免租。广告宣传开发单位承担。

瑶海大市场虽然70%的商铺销售已完成,但一期的总投资还未收回,因为农机市场的容积率较低,只有1,还要配套广场、会展中心、停产场等,一期的投资回报率太低。市场的招商目前也非常困难,入住率低,整个项目要靠二期开发赚钱。一期目前是不赚钱。

农机调查报告

xx区是一个农业大县(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和制种基地。全区有18个乡(镇),245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346435人,土地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2万亩,近年来农业主要以玉米制种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42万亩。至xx年底,全区拥有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34800台,其中拖拉机12727台,农机总动力达54.5万千瓦,农机总值达4.35亿元。去年以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随着农用运输车移交,农机安全监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加强对拖拉机的管理,是目前摆在广大农机监理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至xx年上半年,全区有注册登记的拖拉机4883台(大中型161台,小型4722台),联合收割机3台;拖拉机驾驶员3966人(g658、h3308)其中有497人持g照驾驶农用车。拖拉机入户率(占拥有量1台的)为38.3%,驾驶员持证率为39%,从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动员拖拉机入户200台,拖拉机检验900台,驾驶员审验1200人,入户率、检验率、审验率、持证率平均为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机入户108台,拖拉机检验500台,换旧牌242台,动员组织驾驶员参加持证培训83人。检验率为10.2%,入户率为49.9%、持证率为39.6%。从xx年至xx年全区共发生农机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伤28人,其中拖拉机重大事故8起8人;一般事故21起重伤20人。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的农机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趋势。

xx区每年新购置拖拉机200台左右,拖拉机增长速度为2%,新车入户率为50%。从我们掌握的情况表明;近三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从购置拖拉机到农三轮,逐步更新换代,发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轮农用运输车为主,农村运输基本被农四轮所替代,拖拉机变为耕、耙、播等农田作业的工具。

随着《道交法》、《行政许可法》、《农机促进法》、《道交法实施条例》以及温总理签发的412号令、农业部的《两规定》、《两规范》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理顺了拖拉机管理的关系,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得到了认可。然而,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在张掖市乃至全国普遍存在,在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影响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生存和农机监理事业的发展。

1、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如果管理不严和操作不当将会对周围人员、财产、环境造成伤害。xx区在80-90年代,农机事故年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农民家破人亡,而且引发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风,也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机经营户相对都是比较贫困、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也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无力承担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农机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减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发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常年失修,安全设施残缺不全,无灯光喇叭、制动不灵、方向盘间隙过大、连结不牢等技术状态较差,再加上无照开车、违章作业等,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农机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机监理责任重于泰山,任重而道远。

2、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社会进步、城乡发展、农村综合经济能力上升后,农民对经营农业机械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六、七十年代的手扶机到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三轮农用车、四轮农用车,农民不再是以满足农田作业而购置机械,而是由农机市场为导向,市场引导农民购置适用的农业机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农民的意识中,拖拉机不再是一种先进的机器,只是一件农具而已,所以拖拉机的增速为每年200台左右,农用车的增速为每年280台,因此农民对拖拉机入户、检验和学习驾照的意识不强。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青一色的制种玉米,农产品运销没有作业市场,而且农业运输被农用车所替代,拖拉机仅仅作为纯农田作业的机具,一年的出勤率按农民常言说的“牛-55用的50天”,出勤率低,春种夏收后,“刀枪入库”,所以拖拉机不上公路,基本活动在田间地头,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3、拖拉机费负较重,机手违规现象突出。由于拖拉机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每年上路行驾、作业的时间短,收入低,而且都是自用为主,按现在的负费项目,养路费400元/年,年度检验费25元,第三者强制保险费210元,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的一年的收入不够交养路费。为逃避交费,加之监管不到位,车主不愿登记、挂牌、考证,也不愿参加年度检审验,“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

4、农机安全性能逐年下降,安全隐患加大。目前,机型陈旧、使用年限过长、技术性能差、故障多是普遍现象,由于没有一套具体的适用的报废措施和适当的补贴政策,农民又舍不得卖“废铁”,于是尽管技术状态差,仍凑合使用,再加上驾驶员安全意识差,重收入、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带病运行,后患无穷。

5、农机监理手段落后,服务不到位。拖拉机年度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安全责任很重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一直延用一看、二蹬、三听的方式很不严肃、很不科学,导致了农机驾驶人员对监理部门产生误解,认为农机监理的入户挂牌、办证、检验就是为了收几个钱,只管理不服务,特别是驾驶员培训中的办人情证现象,使农机监理工作失去了服务的性质,也失去了农机户的信任,我们的工作也会失去社会的认可。

6、农机管理部门机构臃肿,经费短缺负担重。xx年一来,农用车的兴起和兴盛,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农用车的管理上,而放松了自己已原有的基本的管理对象拖拉机。丢了自己的“自留地”,种了别人的“责任田”。在农用车兴盛时期,经济收入年年上涨,农机部门的“声望”也高了,人员增加、财政统筹、费用削减,但都没有对农机部门造成任何影响,农机部门全员上阵搞监理,全区农用车入户率达到85%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11月16日农用车移交后,农机监理收费大幅度减少,收费总额由去年的98万元减少到今年的10万元,办公经费非常紧张,每年局系统正常运转需40万元,今年缺口在30万元以上,尤其是近年来陆续分配来的8个复退军人全靠业务收费支付工资,再加上其他人员的预算外工资、车辆消耗等,经费非常困难。

7、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名存实亡。八十年代国家支持兴办的乡镇农机站,经过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和企业改制、撤拼等,已没有服务项目和资产了,乡(镇)农机专干归乡(镇)管理后,基本从事乡镇的中心工作,农机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乡、村、社三级管理缺腿。所以目前农机监理工作只靠农机管理部门单兵作战。

8、农村各种税费的减免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对农机监理收费不愿意,不支持,工作难以开展。

1、建议健全政策、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农机监理机构承担对上道路拖拉机审查登记、牌证核发、年度检验、操作人员的考证,而拖拉机的道路检查权、违章处罚权、事故处理权交给了公安交警部门,没有明确行政许可监督权,造成许可发放与许可行为监督的脱节。

2、争取早日将农机监理机构明确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人员按国家公务员来管理,并根据事业的需要确定人员编制,人员工资及开展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内,由财政全额拨款,以稳定农机监理队伍,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3、加强农机安全宣传,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局面。以有关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农机方面的惠农政策为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在农机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村社,作业场所,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机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安全教育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材料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4、强化服务,提高农机监理的总体水平。农机监理的工作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要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从实施规范管理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自身执法行为。围绕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这一主题,健全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整个工作程序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文明服务,热情耐心地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是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密切与广大农机人员的关系,增进感情而有利于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

5、严格执法,纠正违章,确保农机安全运行。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强化农机执法力度。要针对农村面大、量广农机分散和流动作业的特点,经常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农村道路、田间场院进行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6、开展农机普查工作。要利用农闲时节,对全区拖拉机的拥有情况、使用年限、拖拉机技术状态作一次全面的普查清理,全面弄清拖拉机的基本情况,一些不需要纳入管理的手扶拖拉机、频临报废的拖拉机要列在登记范围之外,对大中型拖拉机要全面纳入管理,并抓好新购置小型拖拉机的牌证管理,逐步提高入户率、检验率。

7、结合“阳光工程”,争取资金开展对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无偿为农民群众提供驾驶技术、维修技术的培训,淡化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机调查报告

xx县农机教育培训是以农机校为主的农机教育阵地,于1977年成立,1991年经济宁市教委批准纳入成人教育管理序列,1995年被农业部授予“四有农机校”,20xx年被省农机办授予县级规范化学校,20xx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培训许可证,多年来在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他们坚持以农机为主,面向农业、农村、服务农民的办学方向,突击重点,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狠抓了学校规范化建设,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较好地承担起了全县各类农机手教育培训工作任务。

20xx年,xx县农机培训工作,立足农机,面向农业、农村、服务农民的办学方向。根据xx县的实际,全年共培训各类农机手6447人,其中新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389人,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220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95人,农技推广人员更新知识培训2人,新购机农民培训640人。

(一)建立健全学员档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xx县农机校按照《山东省县级农机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对照,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缺项补齐,建立健全了文件档案、教学档案和学员学籍档案,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降低了培训带来的风险。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下,他们按照省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授课,在校理论学习、练习,回家操作实习。这样既不耽误学员跑车挣钱,又能完成教学计划,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该县农机事业的发展,消除了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20xx年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机培训工作,以减轻农机手负担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三农,振兴全县农村经济发展。

工作目标:

(一)20xx年,计划新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50人,其中四轮拖拉机50人,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50人,手扶拖拉机50人。

(二)培训各类农机手5000人次,农机化管理干部20人。

(三)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50人。

(四)新购机农民培训300人。

现有农业机械化人员队伍情况:目前xx县农机从业人员24356人,其中农机管理技术人员68人,农机维修服务人员158人。农机(耕种管收)驾驶操作人员17180人,农机经营销售人员90人,农机设施操作人员6860人,这些人员中有5%的受过专业培训,有40%经农机培训取得了职业资格证,计划到20xx年,全县农机从业人员28230人,其中农机管理技术人员为80人,农机维修服务员180人,农机(耕种管收)驾驶操作员19350人,农机经营销售员120人,农业设施操作员8500人。

农机调查报告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泰安市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提升农机化水平的关键,积极引导,强力推动,搞好服务,实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有191个,固定资产总额3.2亿元,入社社员4139户,机具数量达1.36万台,20xx年作业服务面积288万亩,农机服务总收入2.2亿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较好的服务引导作用。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类型。

1、乡镇农机站牵头组织型。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依托的乡镇农机管理站,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院落,各项制度比较健全,负责人有事业心,组织领导能力比较强,能够充分利用农机站本身的技术、人才、场地、设备、信息网络优势和管理经验,并充分调动农机大户机具设备和资金投入等优势合作经营;属于这种类型的有泰山区省庄镇的“东昇”农机合作社,岱岳区的大汶口瑞丰农机合作社,肥城的仪阳盛旺农机合作社等。

2、由村委会牵头组织型。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主要是在原村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立的,村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村两委领导人具备一定组织领导能力,本村机械保有量相对集中,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从事其他行业或在外打工,农民群众对农机作业服务要求比较迫切,合作社在村集体投资带动下,村民带机或带资入股,实行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在操作运行上采取村集体的机械对本村和邻村土地采取订单或合同作业方式为村民提供农机服务,并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增加服务收入。入社的农机户按照合作社规章,实行统一管理,单机核算的方式开展农机服务经营。如:泰山区邱家店镇逯家庄村的“绿丰”农机合作社,岱岳区山口镇“新星”农机专业合作社,马庄镇“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肥城曹庄利民农机合作社等。

1600余亩。小麦免耕播种达1400余亩,年纯收入达到4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企业牵头型。以企业现有机械资产牵头入股,吸收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等参加组建起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以肥城市农机工程开发服务站为依托成立的肥城市惠民农业机械作业合作社,以肥城市瑞通农机有限公司为依托成立的肥城市富通农业机械服务作业合作社。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服务模式。

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农机合作社因地制宜,拓展领域,完善机制,创新服务模式。

1、参与土地流转,拓展发展空间。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农业劳动力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40多岁的妇女的实际,依靠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承租、托管土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拓展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空间。这部分合作社通过农机与土地经营的结合,取得了较大的收益。肥城市穆庄农业机械作业专业合作社、东平接山乡传玉合作社等都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通过规模经营取得了实际成效。20xx年,东平接山传玉农机合作社农户达到25户,集约经营土地3963多亩,转移农村实现经营收入100多万元。

2、开展多种经营,增强发展后劲。部分农机合作社顺应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经营,增加合作社收入,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肥城市富通农业机械服务作业合作社主要开展农业机械整机、配件的经营,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实现利润16万元;山口镇新星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在开展农田作业服务的同时,积极为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良种、化肥,年收入7万多元。

3、实行订单作业,提高经济效益。各合作社充分发挥机具多、配套全、规模大等优势,积极开展订单作业和连片作业,通过“套餐式”、“一条龙”的作业方式,提高机具利用效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三夏、三秋期间,各农机专业合作社订单及连片作业面积占整个作业面积的70%以上,单机收入在2.6万元以上,比未入社的农机手纯收入增加3000-5000元。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有效整合资金,提高机具利用率,促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了机具配置、作业环节合并、农机维护保养和机库场地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等问题,使农业机械应用领域、农村劳动力分工进一步增强,带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一条龙”作业,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增收节支。

2、农机合作社推进了农机化更好更快发展。农机手加入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率,使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而且还引入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机化事业,有利于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合作社典型带动、示范宣传的作用还促进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合作社社员加入合作社后,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机具统一调度,通过统一行动、统一作业质量,有利于应对自然灾害的防御。特别是在应对今年麦收时差短,秋季雨水多的不利情况下,合作社的作用更加显现出来。

4、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作社以股份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机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有利于打造农机服务品牌,凸现规模经营效应。农机作业合作社即可以通过实行连片作业,减少机车作业的空运转,降低作业成本;又可以通过参加跨区作业,提高了机械利用率,使农机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制定建设规划,确定发展目标。

今年初,结合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教育活动,我们进一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出适合泰安市实际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计划到年底全市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合作社达到200个,每个乡镇至少要有1-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不留空白乡镇。此项工作已列为市局对各县市区千分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全市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到20xx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300个,服务户数达到整个农户的40%以上,真正体现农机合作社在农机化中的主体作用。

(二)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指导服务。

为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机合作社进行帮扶和指导:

1、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倾斜。把农机合作社列为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优先对象,不限数量,实行多购多补。鼓励农机合作社购买先进的农机具。

2、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农机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东平县从县局十分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帮扶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3、积极协调农机合作社所在村,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设施建设,在建设用地、规划等方面为农机合作社建设库房提供便利,肥城市曹庄村就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给农机专业合作社划拨了10亩土地。

4、积极进行信息引导和服务,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向农机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市场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维修服务等信息。对三夏作业机械发放优先加油卡,大大方便了用户。

(三)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

为加快我市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机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在农机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农机合作社作用的'发挥,注重合作社经济效益和社员收入的提高。一是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采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拓宽农机作业市场,延长作业时间,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农机作业收入,积累农机资本,增强农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农机合作社优势,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规模作业,提升农机化水平创造条件。

(四)加强学习和交流,提高农机合作社的整体素质,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打好基础。

近几年来,市局经常组织县、市、区农机管理站长、有关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代表赴外地学习农机合作社建设经验;每年我市召开全市农机合作社建设流动现场会,参观了典型、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发展思路、明确了目标任务,部署了工作要求,全市形成了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注重培树典型,加强规范化建设。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市农机局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活动领导小组,对照(五有)规范化建设标准,坚持“实打实,真对真,好上好”,对全市农机合作社进行了检查和验收,确定了10农机合作社作为我市农机合作社示范点,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一)投入资金不足,发展规模较小。部分农机专业合作因为资金投入不足,拥有的多为拖拉机、小麦、玉米收割机、犁、旋耕机等普通机械设备,而高效、低耗、环保、多功能的先进机械设备少,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二)作业项目单一,服务领域狭窄。我市70%以上的农机合作社仅从事农田作业和农田运输,仅仅在三夏、三秋季节忙一阵,其它时间大部分机械闲置在家,机械的利用率不高。因为没有其他经营项目,入社社员也是仅忙两季,人力资源也没有充分发掘和利用,使得合作社的发展缺乏后劲。

(三)经营管理程度较低,社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处起步发展阶段,社员大多都是农民,管理上仍然是松散型管理,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运作经营理念,个别合作社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不平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产量区域农机合作社发展较好,而经济作物种植的区域合作社发展较慢,质量也不高,这与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有关。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省里提出的“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要求,不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促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建设,优化设备结构。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优先支持农机合作社增加装备、扩大规模。支持农机合作社加强基础建设,出台合作社用地相关优惠政策,规范建设办公场所、机库房、维修车间等。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合作社管理、培训、安全教育、作业质量、机具维修保养等规章制度,形成有岗位就有责任、有作业场所就有管理制度的产权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

三是拓展服务领域,提高经营效益。引导农机合作社积极承包流转土地,积极开展订单作业、合同作业、承包作业和“一条龙”作业服务,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拓宽农机作业市场,延长作业时间,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农机作业收入,积累农机资本。

四是抓好培训宣传,提升社员素质。强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培养,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对合作社技术骨干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操作和维修保养能力。

五是做好长远规划,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坚持质、量并重,帮助合作社科学制定建设规划、管理章程、财务制度和作业标准等,做好农机具的选型配套,增加服务项目,扩展服务内容,增强农机合作社持续发展能力。

农机调查报告

××县农机教育培训是以农机校为主的农机教育阵地,于1977年成立,1991年经济宁市教委批准纳入成人教育管理序列,1995年被农业部授予“四有农机校”,20xx年被省农机办授予县级规范化学校,20xx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培训许可证,多年来在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他们坚持以农机为主,面向农业、农村、服务农民的办学方向,突击重点,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狠抓了学校规范化建设,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较好地承担起了全县各类农机手教育培训工作任务。

20xx年,××县农机培训工作,立足农机,面向农业、农村、服务农民的办学方向。根据××县的实际,全年共培训各类农机手6447人,其中新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389人,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220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95人,农技推广人员更新知识培训2人,新购机农民培训640人。

(一)建立健全学员档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县农机校按照《山东省县级农机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对照,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缺项补齐,建立健全了文件档案、教学档案和学员学籍档案,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降低了培训带来的风险。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下,他们按照省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授课,在校理论学习、练习,回家操作实习。这样既不耽误学员跑车挣钱,又能完成教学计划,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该县农机事业的发展,消除了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20xx年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机培训工作,以减轻农机手负担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三农,振兴全县农村经济发展。

工作目标:(一)20xx年,计划新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50人,其中四轮拖拉机50人,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50人,手扶拖拉机50人。

(二)培训各类农机手5000人次,农机化管理干部20人。

(三)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50人。

(四)新购机农民培训300人。

现有农业机械化人员队伍情况:目前××县农机从业人员24356人,其中农机管理技术人员68人,农机维修服务人员158人。农机(耕种管收)驾驶操作人员17180人,农机经营销售人员90人,农机设施操作人员6860人,这些人员中有5%的受过专业培训,有40%经农机培训取得了职业资格证,计划到20xx年,全县农机从业人员28230人,其中农机管理技术人员为80人,农机维修服务员180人,农机(耕种管收)驾驶操作员19350人,农机经营销售员120人,农业设施操作员8500人。

农机调查报告

为落实好《普洱市农业局办公室关于转发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20xx年补贴机具质量监督工作方案的通知》(普农(办)[20xx]47号)把好补贴机具质量关,我局组织了有关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镇沅县自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我县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截至20xx年底,我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9111。2万瓦特,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000台,各种农机具3800台。全县农作物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为实现农业机械又好又快发展,镇沅县农业局积极开展农机市场整治、农机产品监督抽查;深入开展农机质量调查和安全普查;抓好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等一系列工作,促进农机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进行了重点抽查,具体是通海县宏伟农机商贸有限公司的红牛微耕机1wc6。6及昆明云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耕整机yb101及yb151进行了调查。

二是对拖拉机安全操作性能进行了调查:

四是对机手操作、保养和调整的技能状况等进行调查;五是对用户对农机产品的使用、保养情况进行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一)用户基本情况内容详细,2类农机产品有三包服务卡、使用说明书,手续齐全;

(二)机具的基本情况内容真实、全面;

(三)产品的作业质量总体情况较好,大部分机具的作业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当地的农机作业要求,适应性较强: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户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表示热烈欢迎,增强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具的积极性,扩大了农户直接受益范围,促进了农民增收。对我们的调查配合非常积极,今年补贴购置机械质量总体比较满意,对2类机具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和各供应商的服务质量明显比去年有所提升,购机户的效益也比较理想,总体评价较好,对售后服务评价也好。

1、要加强对经销商的监管力度,要在确定经销商时明。

确准入条件,强化资质认定工作,在工作操作过程中,做到多方兼顾,切实保护好购机农民的利益。

2、有部分购机户也存在操作技能的问题,影响了生产,降低了效益。应加强对购机户的操作技能培训,指导购机户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以提高机具的工作效率,确保惠农政策给农户带来真正的实惠。

3、农民反馈云豹101、云豹151,安全防护板不够牢实,容易损坏。

(一)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加大农机经营、作业、维修三大市场的质量监管,全面提高我县农机化质量水平。对农机产品质量要从源头抓起,尤其是补贴机具,一定要监管好进货渠道,杜绝质量不达标的机具进入销售市场,为国家购机补贴惠家政策的落实把好关,确保农民购买到优质机具。

(二)加强质量信息交流。农机经销商要通过对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走访调查,把改进机具作业性能和提高产品质量纳入企业发展的正常渠道,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区做些适应性的改进,进一步扩大机具的适用范围,以利于改进和提高机具质量。

(三)建立质量监督长效机制。农机管理部门要对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注入一定的工作经费,明确质量投诉机构的主体地位,制定规范的工作责任制和工作目标,明确质量监督投诉机构在农机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机化质量工作人员培训。创造条件培训农机投诉工作人员和农机质量调查人员,提高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促进我县农机化质量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农机化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农机化质量现状,宣传农机质量工作成效,争取各级领导对农机化质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推动农机化工作的全面发展。

农机调查报告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20xx年03月31日至04月06日,我参与了云南省易门县的现代农业机械推广现场社会实践调查。本次实践调查以“调研农业机械化”为主题,通过对易门县各镇的探寻,走访当地资深农民,深入易门县各乡镇农业机构调查,我相继参观了小麦机收、土豆机收两项机械化作业的现场效果。同时,我还参与了对乡镇农民的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广泛宣传,进一步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机械化,让农民朋友了解到机械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我对见易门县农业化程度的深层了解,既看到了近年来易门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果,也深深的被易门县人民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我奉献祖国、刻苦学习的决心,此次实践活动令我们受益匪浅。

1、近年来易门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易门县农机部门围绕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拥有拖拉机2142台、各种专用收割机203台,植保机械47台套,农业机械的总动力177840.4千瓦特,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32773.1千瓦特、汽油发动机动力5125.9千瓦特,电动机动力39941.4千瓦特。

2、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兴起。

自20xx年5月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易门县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至目前全县已有农机合作社20多家,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15家。六街镇三和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市明星合作社,十街乡建兴农机合作社和小街镇洪发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县规模化作业示范社。

3、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平安农机创建成效明显。

到目前建立了3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5个平安示范合作社,农机年检率近几年均达到98%以上,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

4、抓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

从20xx年起,易门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报名活动正式开始,第一年补贴资金480万元已经到位。截至目前4年以来,补贴资金已全部发放达2383万元,补贴机具近3000台,近3000户农民受益。

1、构建长效机制,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和依法行政。

易门县农机监理工作以“平安农机”创建为主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突出农机安全生产重点。为抓好农机年检审工作,一方面搞好宣传发动,另一方面搞好送检下乡和送检到现场等便民服务。为提高农机执法监控水平,与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督查“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治理农机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

2、提高农机从业人员和新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

新型农民培训任务,一方面按政策标准操作,规范程序;做好农机手培训。另一方面坚持驻点办学,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采取课堂授课、现场演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专门组织技术力量多次深入乡村,把培训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实行跟机指导服务。

3、发挥职能作用,组织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的农机化生产。在“三夏”及“三秋”等重要农时结合重点工作开展了政策、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生产、信息后勤保障等基本服务,精心组织关键环节农机化生产,搞好抢收、抢栽,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4、成立农机化信息网,促进农机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易门县成立了农机化信息网,主要有机构职责、政策法规、政务公开、农机推广、农机监理、农机维修、技术服务、经验交流、农机具展示、农机企业十大主版块,还有综合要闻、通知通告、农机热线、便民服务、分类链接等副版块。网站的开通,标志着易门县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踏上了新的征程,是易门县农机化信息服务工作的里程碑。

易门县的农机管理工作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其他农业机械少;单一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2)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松散,责权利不清。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农机的利用率不高,影响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3)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农民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品种、规格不统一,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我县农业生产地块零散,农户经营规模小,直接影响了大型机具的大规模作业,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突出。

2、农机化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1)农机补贴规模、和补贴率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求。近几年国家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补贴的农机种类和额度有待增加,补贴率不高;(2)农机作业成本增加,作为农机投资主体的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投资回收期长、利润不高,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投入。

3、农机化发展的体制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1)经费保障不足,监理装备配备不齐。易门县的农机监理站担负的是行政执法职能,但现有的体制是靠收费来解决工资和工作经费,势必产生了收费与执法的相冲突,安全隐患较大。(2)农机手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机手对农机安全监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拖拉机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容易掌握,一般的技术维护和维修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不存在安全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到农机部门进行知识培训。

块的矛盾;积极推广优良品种,逐步形成区域性单一品种种植,突破农机化技术瓶颈,使农机化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

2、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应逐年增加农机专项经费,保证农机新技术引进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农机安全监理等公益服务的有效开展;给予农机优惠信贷支持,扩大补贴政策效应。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回报期较长,目前国家补贴有限,有必要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实行贴息等信贷支持。

3、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在政策上给予宣传,引导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在信息上给予服务,引导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增加农民收入;在资金上给予专项补助,促进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使其在农机化社会服务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农机调查报告

20xx年市农机局按照省办要求,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有利时机,立足实际,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新机具,极大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推广、大普及,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各类保护性耕作机械达到2383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万亩,新增4.8万亩。全市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198台,实施作业面积达8万亩;玉米秸秆还田面积28.4万亩,新增7.5万亩;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781台(套),新增46台(套)。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7次,召开现场会9次,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是明确目标,加强领导。为切实做好我市保护性耕作,市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意见》,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管理科、推广站等业务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保护性耕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由乡镇农机站长、区局业务局长、市区两级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业务工作会议,对我市保护性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责任,做到工作到位,责任到人,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农机部门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报道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优越性。二是积极印发宣传册、明白纸,制作光盘,通过赶科技大集、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宣传。先后印制宣传册、明白纸60000余份,出动宣传车30多天,扩大了宣传范围,提高了认识,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搞好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推广。利用办培训班、送技术下乡、现场观摩示范区小麦长势、测产对比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活动,激发农民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使各类农机人员全面了解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好处和意义,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信心,为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年共举办保护性耕作培训班7期,培训各类人员3000多人次。

四是抓好示范演示,发挥示范带动。一方面抓好现场演示推广会。三夏三秋分别在20xx区张家洼、口镇、镇等乡镇多次举办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各区和部分乡镇村也都相应举办了保护性耕作演示推介会,组织农机大户,调集各种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通过厂家现场讲解,让农民对这项新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年,全市共组织召开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推广会12场次。另一方面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

五是争取优惠政策,优先补贴。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为购置补贴的重点,对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农户实行“四优先”。即优先报名、优先确定补贴资格,优先签定补贴合同,优先缴款供机。另外,积极争取市财政购机补贴资金20万元,全部用于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和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规定除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每购买一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自走式补贴1万元,背负式补贴0.6万元,每购买一台免耕播种机补贴0.2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市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还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还需要进行长期广泛地宣传。

2.种植结构问题。我市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较多,再加上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模式,严重制约影响了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机与农艺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配套瓶颈,制约了农艺要求的适时适量播种,造成农业投入多,粮食减产,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

(二)相关建议。

1.政府高度重视。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切实把该项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作为促进农业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

2.加大扶持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科研攻关、技术培训等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要增加作业补贴数额,调动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普及。

3.坚持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领域专家和机构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农机调查报告

农机维修作为农机化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对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解巴州农机维修服务状况,为农机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巴州农机局对全州农机维修业从体系建设现状、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四点做法开展了调查工作,并指出了当前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今后农机维修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多年,巴州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截止20xx年底,全州拖拉机66324台,农机具13607台,农机维修网点221个,其中二级点5个,三级点216个。农机维修网点和维修人员在不断增多,但设备和人员素质变化不大,农机维修网点良莠不齐。维修设备普遍简单陈旧,多年得不到更新,主要以拆卸工具、电焊机、切割机、砂轮机等一些简单设备为主,专用检测设备较少,全州无一家拖拉机整机检测线,无发动机标定功率检测仪。各维修点的经营面积从几十平米到上百平米不等,多数是几十平方米,维修场所以维修车间和维修棚为主,小规模的三级网点一般为街边店,露天维修。在维修方式上,除三包售后服务中心和规范化维修企业能提供上门维修外,多数网点没有服务车,只能送到维修点检修,维修一般以换件为主,很少有恢复性修理。维修网点多数是师徒店、父子店或是夫妻店,人数在1-3人,因维修开业前置须办理技术合格证,因此绝大部分维修网点从业人员都具有初级维修工资格证书。规模维修点不多,销售企业三包定点维修中心人数一般3-5人,承担了大量三包期间的售后维修工作。除个别维修企业为公司股份、汽车三包维修站和专业合作社性质外,绝大多数维修网点均为个体经营,维修网点的拖拉机年维修量约为300台,除三包售后中心和一定规模的维修企业外,多数网点旺季开门,淡季停业,还有部分网点为增加收入,兼营五金、农机配件,所以经营效益差别较大,多数维修点一年3-5万元收入,经营好的维修店收入能达到7-8万元,个别维修中心和企业三包服务站收入可达15-20万元。

自国家出台《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后,各地都将维修网点办理技术服务合格证纳入了行政许可事项,工商部门对农机维修点办理营业执照也设定了前置条件,因此各县市对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实行许可审批都很到位,能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行业技术标准》设定有关人员、设备和场所条件审批资质。我州在每年农机销售使用旺季,农机部门除单独执法检查外,还主动联合当地工商、质检等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进行大检查,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保护农民利益;在“3.15”活动和全国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中,积极参与工商、农业部门组织的农资市场整治活动,加强农机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农机维修市场监管的法制氛围;同时结合农机产品的三包投诉,监督农机生产和经销企业按国家三包规定做好产品的三包售后服务。

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县市因人手不足对维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监管无力,疏于管理;同时维修服务行业统计工作不全面。

(一)农机维修监管等法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首先我局每年科技之冬都安排到县市讲课,对农机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多数农机经销商、农机维修网点业主都得到了很好的法制宣传教育;其次每年“3.15”活动期间,州县农机部门印制发放《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和《农业机械维修规定》等农机法律法规明白纸,提高农牧民用机修机的合法权益;第三,县市安排农机维修市场执法检查时,均向维修网点发放《农业机械维修规定》宣传资料,签订农机维修网点安全责任书,以此规范维修经营行为。

(二)明确农机维修布局规划,依法行政,规范农机维修许可办理程序。20xx年,根据自治区安排,我州对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进行了详细调研,形成了近期和远期农机维修发展布局规划。同年,为规范农机维修办理程序,巴州农机局印发了《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许可审批程序》(巴农机发[20xx]26号),审批程序从审批表、计量设备工具审定表及许可受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并全部使用了“全国农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审批和信息报送,全面实现了网络办证与监管,巴州农机维修网点网络办证率达100%。

(三)力促工商部门联检机制。为加大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管力度,形成联合执法的威慑力,州县积极与当地工商部门联合,在维修旺季和重要工作节点,经常开展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联合执法,收到良好执法效果。逐渐建立起了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

(四)加大农机维修从业者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农机维修质量好坏,人的技术是关键。为从根本解决农机维修从业者素质问题,我州每年都要结合维修网点的发展和布局,以维修网点和经销企业新进人员为基础,开展农机维修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xx-2014年间全州鉴定农机维修工380人,为农机维修行业输送了新的技能人才。20xx年根据自治区安排,我州报送了19名资深维修人员参加了自治区高级农机维修工培训班,为我州二级农机维修企业的布局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农机维修服务是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发展必将随着大农机时代的到来向专业品牌维修店、大型维修中心等精品服务模式转变,龙头维修企业其快速响应能力和上门维修理念,必将淘汰季节店、夫妻店和师徒店,成为打通农机维修难最后1公里的主要组织形式。经调查,农机维修服务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对二级点设备条件设定太高,造成多数三级点存在超范围承修事实。经实地调查,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农机维修网点维修业务基本以换件为主,多数三级维修点只要具备相应技能的维修工人,辅之吊架(拖拉机分解)、拆卸工具和少部分专用设备,都能对发动机、变速箱和后桥等主要部件及总成进行维修,实际情况与国家农机维修行业标准中二级维修企业的必需具备的设施条件不相符,造成多数三级网点存在超业务范围承修事实,因法不责众,对超范围承修执法有难度。

(二)对农机维修网点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资金补贴项目缺少对农机维修市场布局、网点升级换代和维修人员培养等方面的资金补助,致使农机维修业的发展一直放任自流,不利于维修网点的健康发展。

(三)以大马力拖拉机为主的高新技术农机装备的维修能力不足。随着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各地引入高性能农业装备不断增多,比如大马力拖拉机维修需要配备电脑诊断系统,拖拉机导航系统芯片集成化,给当地农机维修业带来不小压力。在调查中发现,这部分高性能装备的维修均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过了三包期后的维修,当地维修网点均无法承担,影响了故障机具的快速修复。

(四)各地州无法开展农机高级维修工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到自治区培训时间跨度大,路途远,制约了当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五)因汽车维修与农机维修业务相通相近,近几年有部分从事汽车维修的企业进入农机维修行业,技术人员持有汽车维修初高级工,营业执照业务范围为汽车维修,这种新形势对农机维修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是否需要办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汽车维修工是否可以成为农机维修网点的人员资质条件,在政策认定上比较模糊。

(二)建议对文化程度低,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农机修理工,以区州县三级技能大赛等形式获得高级工资格,真正选拔出维修技术好的高技能农机维修工及农机土专家。

(三)建议对拖拉机销售企业的三包售后服务纳入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范畴,实行技术服务许可证制度,一方面与农村维修网点同等看待,便于整体管理,另一方面与国家三包规定对接,成为监管农机销售市场的手段,消除农机销售市场管理空白,同时建议将此款内容纳入自治区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修改内容。

(四)建议调整农机维修网点年审时间。因新疆冬季严寒,每年12月份绝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停业关门,造成网点年审找不到人,看不到场地设备,建议因地制宜调整农机维修网点年审时间为每年的7-8月份。

(六)出台政策,鼓励拖拉机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依法成立二级以上农机维修企业,鼓励当地汽车维修三包站进入农机维修行业,整合资源,提升维修水平。

(七)建议从“维修情况、人员情况、用地面积、资产情况、维修设备情况”等数据项目着手,将农机维修年度统计报表纳入当年农机化统计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