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大全(13篇)

小编: 文锋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本文阐述了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措施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学生对母校提起诉讼的案件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变化;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管与被管的关系,其法律关系日渐凸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毕业生因种种原因起诉母校的事件时有发生。7月,广州五山黄某所在学校下发通知,称其“由于黄某未能缴清学费,决定暂时不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事后,黄某多次找学校的各级部门反映,要求领取证书均遭到拒绝。黄某在诉讼中称,他在校期间遵守校规校训,完成了校方规定课程,根据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学年内完成了规定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学分,应准予毕业,既然已经毕业,又为何不发毕业证?法院的判决已经结束,但它却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生为何状告母校?这一现象督促着广大学生工作者去研究,去思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依法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

1.体现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

新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定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一是首次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与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也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二是对学生违纪处分的标准更加明确清晰。《规定》取消了法律依据不明确或者行为特征不确定的处分规定,代之以有明确法律依据或者行为特征比较清楚的、易于判断的法律标准、纪律标准、学业标准、疾病标准,这将有助于减少学校处分行为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三是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规定》贯彻正当程序的原则,规定学校在做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循权限、条件、时限和告知、送达等程序。四是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学校在实施处分失实或失当的情况下,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就会收到伤害。对此,《规定》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思想。这些规则不仅对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把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上特点,标志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已经纳入到法制轨道,这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突出学校与学生的双重主体地位,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因此,以《规定》为引领,建立法制化的管理体系,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2.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大学生维权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类似政府,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招生、就业通过计划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通过千篇一律的模式来进行。这种体制导致学生权利意识的弱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步伐的加快,强调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通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利的案件在上升,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要加快步伐。

3.学生管理法制化是理顺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主要包含两项内容。其一,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高校根据教育法的授权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而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当它行使这种权力的时候,它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二,形成了一种平等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其原因是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这就形成了一种教育服务合同。尽管“合同”的“对价”还不完全相等,但双方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是存在的。无论是行政法律关系,还是类似服务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作为一方主体的学生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只有通过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来理顺这种关系,才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1.管理者“人治意识”根深蒂固。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集中统一管理和学生的服从,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导致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漠。大家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较少地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管理学生。主要表现在:其一,片面强调严格管理,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从而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其二,将法制与严格管理对立起来,认为遵循所谓法治原则,就是放松管理,就会放任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这两种认识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实际上是人治思维在起作用,实际上偏离法律轨道的严格管理,只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当然高校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学生的问题、上网成瘾的问题、男女同居的问题等,这些都应认真分析其原因,通过思想教育等合法的管理手段来解决。其三,将法制化管理与思想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实施法制化管理就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样是错误的'。相反,法制化管理离不开思想教育,法制化管理不能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它们既不能对立,又不能互相代替。

管理者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将导致更多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发生。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其一,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头脑里根本没有依法管理这个概念;其二,管理者法律素质不高。他们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甚了解,只会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如学生工作干部、公寓管理人员随意处分学生,随意处罚学生的情况多有发生;其三,管理者过分强调内部规章制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

2.学校内部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是目前侵犯学生权利、引起法律纠纷最主要的原因。从法律的位阶上看,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位阶是最低的,其效力也是最低的,只要是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相冲突,就都是无效的。实践中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冲突的案件也有,但最多的还是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冲突最多。如很多高校都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就不能得到学位。这种规定显然与《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冲突,是无效的。实践中的判例已经得到了证明。造成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多是很多年前制定的并且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的甚至本身就不合法,学校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则必然面临更多的诉讼。

3.管理程序不够规范。

对许多高校来讲,缺少管理程序方面的制度,也就是说没有达到“程序制度化”。表现在:其一,对于如何制定校内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比如,学生学费的减免,医疗费的调整等与学生重大权益相关的事项的决定应该经过哪些程序,由哪些机构来决定都没有严格的制度。其二,越权制定规章制度。比如,涉及对学生处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在校一级,可有的学生工作部门,甚至有的二级院系也自由地出台一些对学生处分的规定。其三,虽有一些程序性的规定,但不够规范,不够细致,不容易操作。比如,在学校对学生作出行政处分时,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如何调查取证等都没有比较详细、严格的规定,这些都可能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犯。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涉及对学校与学生双方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的管理法制化?由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实际地位是不对等关系,因此应主要规范学校的行为。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状况,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让广大师生知晓有关制度。

为了更好地以法治校,也为了更好地让广大师生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要认真领会有关法律、有关制度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让每一个学生知晓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以学生为本,引导和教育学生。新生入学后,学校可跟学生、学生家长签订“学生自律与教育管理协议书”,今后,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将按照这一协议解决。它将平时教育管理中涉及学校与同学之间关系的一些内容,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分别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分别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2.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关注高等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对高校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和习惯,我们很少从法律角度对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仍然使用很强硬的行政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在依法治教的时代,这种思维是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障碍,必须进行转变。其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这包括学生个体的觉醒和学校整体的觉醒,他们已经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经形成冲突。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一部分学生管理者缺乏理解,采用“打压”式的方法解决问题,致使在有些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必将加深教学双方的隔阂,不仅会出现大量学生厌学现象,还有可能激发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冲突。

3.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校。

教育进入法律调节领域,这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和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其次,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依法管理,而依法管理则需要有依法思维的管理者运用法制方法实施管理行为。有的学校设定了许多对学生的罚款处罚,而且有的数额高达上百元。按照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学校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学校应注重“立法”质量,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时,应该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某些问题可以实行类似听证的做法,使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切实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措施,只能在相关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实施,防止某些管理规定本身违反法律的现象发生。学校的各种规章应该公示,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处罚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严格的程序本身是民主与法制的内在要求,严格的程序也是提高执法权威,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的重要条件。处罚学生时,涉及退学、开除等事项时,建议实行公开的咨询、答辩程序,必须给予学生申诉权和申诉期限,允许学生提出复议,处理这种复议的机构应与原处罚决定机关保持相对独立性。

4.坚持平等原则,强化对学生的服务。

随着自付学费的增加,学生会更多地提出“交了学费,就要享受合格服务”的要求,学生“炒老师鱿鱼”的现象将会更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律问题,而是“合同关系”内含的要求。学校应该具有平等意识、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不断改进服务。高校学生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通过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加以改变。那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管理,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对后勤服务关注不力的现象应该得到根本改变,这不仅是在履行国家交给学校的义务,更是在履行对学生的“服务合同”。

参考文献:。

[1]李宜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上海高教研究,,(2).

[2]秦惠民.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中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3]韩红根.依法治校与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

[4]周瑞珍.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5).

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论文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每天几乎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能够积极把宿舍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利用宿舍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宿舍文化建设,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大学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研究工作,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素养就能得到提升,这样,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就能形成。同时,宿舍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传承作用,良好宿舍文化也是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构建积极、高尚、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样也离不开宿舍文化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完善发展,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第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文化建设的好,能够形成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宿舍文化又是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建设的好,个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高校要能够立足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发展,积极构建起积极、高尚、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以良好的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其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完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有效的策略,提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高校领导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重视这项工作,才能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要加强对宿舍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第一,要能够把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工作中去,学校要认识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伟大意义,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注重宿舍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宿舍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第二,要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很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每年,都会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较高。高校要认识到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每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都需要把宿舍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量,设计,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第三,要建立统一的宿舍文化管理机构。在高校工作中,宿舍管理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很多的高校没有成立统一的宿舍文化管理组织机构,这样,长期以来,缺少专门的机构对宿舍文化进行建设管理,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效果就不理想。学校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宿舍文化管理机构,能够对全校的宿舍文化进行统一指导,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制定文明宿舍文化建设方案,加强人员监管,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积极、高尚、文明的宿舍文化。

(二)优化宿舍物质条件,提高学生生活品味。

宿舍物质文化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条件和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能在物质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当代大学生,他们都是90后,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特点,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物质条件。第一,要加强宿舍的硬件建设。学校要加强宿舍硬件建设,能够完善宿舍卫生间,浴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购物,洗衣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场所,能够加强宿舍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在宿舍物质文化建设中,要能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拓展宿舍功能,对各种宿舍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够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有品位的宿舍环境。第二,要重视宿舍的环境建设。加强宿舍的环境建设,主要是需要加强宿舍的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首先,学校要能够优化宿舍区的自然环境,要保持宿舍区自然环境的'优美整洁,能够对宿舍周边进行绿化,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保持环境的优美,这样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品质。要保持宿舍环境的整洁清新,能够通过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文明整洁的生活理念。其次,学校要重视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环境建设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校可以在宿舍区建设一些人文景观,在宿舍楼外部和内部的合适的位置,布置一些励志标语,在宿舍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上面写一些爱护环境,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标语。能够在宿舍楼内设置一些名人字画,布置一些名人图片,通过这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最后,学校还需要重视宿舍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当代大学生很多是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他们不喜欢与人在现实生活中交往,人际关系淡漠。针对这种情况,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能够重视宿舍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能够设置大学生综合活动室,自习室,娱乐室等等场所,为学生健身,娱乐,学习提供便利条件,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有效与同学之间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对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健全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要通过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高校要重视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能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要针对宿舍管理问题,建立其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制定宿舍公约,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要遵守宿舍的规章制度,遵守宿舍公约。学校在宿舍规章制度制定中,要研究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律和思想认识水平,能够以引导大学生文明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为中心,建立宿舍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内容。宿舍规章制度的制定就要对学生的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同时还需要具有人文性,能够在服务学生的基础上,制定规章制度。高校要对学生在要对大学生在宿舍内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把这种考核作为大学生德育考核的内容,记入德育考核成绩中去。要督促学生尊重各项制度,能够用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提升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制度建设营造文明的宿舍环境,为学生正常学习,快乐生活创造条件。总之,在新时期,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高校要通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高尚、文明、和谐的宿舍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引导,受到激励,不断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这样,高校育人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英.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

[2]梁明.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3]王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

摘要:高校建设进入了新的改革时期,转型发展成为教育的新命题,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将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建造新型学生社区,是在“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胆尝试,文章将尝试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建设学生社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区生活,以社区理念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在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引下,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打造适合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是重要途径。将“全人教育”理念深入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随着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导入社会工作能实现现有学生服务工作的“增量”,为学生提供有别于传统学生工作的服务内容和服务体验,有效弥补了现有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不足,引入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于高校学生群体,建设温馨有爱,适合学习和生活的学生社区,既能提高高校的管理服务效率,又增强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学生社区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和学生服务的重要纽带。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理念,以社会工作进校园作为社区建设有力推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全体学生工作队伍、驻校社区的共同参与,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区,不但难度大,而且问题多、任务重,更是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此,充分吸收社会成熟的社区建设经验,结合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及特殊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改变以“管与治”为导向的工作模式,善于“疏与导”的服务宗旨,是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经过历时的发展和社会实践,服务经验相对成熟,高校学生工作可直接借鉴当中适用于大学生社区建设的优势方面,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学生工作体系的相互融合,在功能上重组互利,在联系上搭建新结构,既在微观层面上满足学生个体共性教育与个性服务的需求,又能在中观层面上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丰富高校学生工作结构和功能。社区建设工作要明晰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关心学生的学习困难,让广大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地全面成长,德智体美劳得到均衡发展,并通过增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情感上的认识,建立社区工作者和学生的信任桥梁,消除隔阂。通过人性化的教育,社区工作者能及时地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采用普众方式的活动内容,针对问题采取措施,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要避免产生问题,减少问题。

(二)以学生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实际抓手。

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原有学生工作队伍已经成熟和规范化,而新加入的社工团队正处于与高校学生融合的新阶段,两个队伍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渠道拓展尤为重要,所以提升学生工作者的社会工作技能,把传统学生工作技巧与社会工作方法结合运用的能力是现有高校社区化转变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优化社工在高校社区的工作技能,尽早实现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良性互动与适应,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朋辈队伍,自我服务,服务他人,将自我成长和带动学生团队成长紧密结合,推动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融合形成。注重社区建设的创新特色,建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社区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符合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扬与展示。

(三)建立机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校最大的群体就是学生群体,高校教育的受众也是大学生,社会声誉和工作方向取决于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就是符合学生发展的自身需要,人格上的平等,尊严上的尊重,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构建和谐的社区工作的必要保障。大学生是成人阶段,在身体、心理,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趋向成熟,不再适用中学阶段的步步跟随,事事操劳,思想工作也不宜采用纯说教式,理想式的教育方法,而是主要通过发动学生自身学习与实践来培养独立认知世界,辨别是非,分清美丑,判断真假的能力。现代大学生的个人需求表现强烈,法律观念较强,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所以社区服务要在共性基础上发扬个性,避免一刀切的硬性管理,既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能提供个性化的需求与服务。

(一)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加大社区工作维权服务。

社区工作是从认识到提供服务,所以开展工作首先面向广大学生征求他们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关注重点,可以通过社区走访,开展问题调研等形式,统计结果及时反馈,让学生感受到社区工作是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可有学生代表建立的民主组织,发挥监督权利,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展示了学生的民主权利和主人翁意识;学生也可通过兴趣和志愿自行承担社区的部分建设和管理工作,自我满足需求。在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同时,社区工作应当综合社会环境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整体利益的保护,加强对学生合法权利的维护,使社区工作能有制度依托,有规章保障,也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的法则。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社区设施与实践活动。

以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应立足于学生社区的现状,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做到学习上有支持,生活上更方便,让学生在社区里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个人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和社会便利条件搭建参与平台,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度,改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活跃校园文化;其次,积极鼓励广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认清自我,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差距,了解社会真正实际的人才需求,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社区帮扶制度,先进帮助落后,积极带动消极,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集体中改变自我,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社会运作与管理,增强实践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主动性,通过与社会接触和融合,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打造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发挥师生的互动力量。

社区工作者可以由专业社工、高校学生工作者、班主任等现有的与学生工作密切联系的队伍组成,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凝练经验,并丰富工作手段。在现有的高校社区建设环境下,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引入专业社工团队,直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服务于学生社区;也可将原有的学生工作队伍重新整合,通过培训,锻炼,考取相关社工证书来提高社会工作技能;更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资源,把社区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将高校社区建设工作开展得形式多样。只有社区工作者和学生产生联动的效应,作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支持和补充,延伸扩展学生服务领域;两者的互动使彼此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资源协调能力都得到有效增强,有利于创新工作方法,整合服务资源,提升业务水平,有效的维护学生在社区的切身利益,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进程才能得到进一步推动。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学质量并不可观。另一方面,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以反映高校对于人才教育的欠缺。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学活动中找原因。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学,这表明教学质量的改善必须要依赖于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技术。另外,从现如今微课、网络课程的风靡程度来看,高校教学活动还需要打破固有的课堂模式,向个性化、自主化发展。综上所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本文基于荷兰开放大学麦里恩博尔教授研发的4c/id模型,探讨如何将其运用于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4c/id模型;复杂学学习设计;个性化教。

近些年来,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设计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认可,甚至有学者认为其是影响高校教育的最主要设计理论。目前来看,高校教学虽然存在不足,但也积极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例如远程教育教学设计领域的出现。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可以将4c/id模型应用于远程教育教学设计领域以及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本文从两个方面出发,对基于4c/id模型的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进行探究。第一方面,了解何为4c/id模型,分析其所基于的教学假设、特点。第二方面,分析4c/id模型在高校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思路以及具体的构建措施。

一、4c/id模型概述。

(一)4c/id模型。

4c/id模型最早是由荷兰开放大学麦里恩博尔教授提出的,全称为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4c/id模型研发的最初目的是用于复杂学习设计的教学设计整体模式。所谓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是多种学习领域及目标的集合,是为了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所提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行综合性获取知识,即能够掌握、协调和整合所学到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4c/id模型的设计思想才成为高校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理论。在奠定4c/id模型的重要地位后,大批学者开始思考4c/id模型的应用意义,应用特点。从4c/id模型的设计目标来看,其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掌握的技能水平,最本质的要求是使学生灵活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从4c/id模型的应用目标可以看出其需要基于一定的教学假设且模型设计需要由简至繁、分层分步进行。4c/id模型的假设是指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复杂认知技能分为两类,即非复用型和复用型。这两种复杂认知技能的主要区别是行为输出的结果不同。非复用型认知技能其行为输出的结果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类技能假设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复用型技能假设的结果是行为输出会有高度相似,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备一定的联想思维。4c/id模型基于这两种类型的假设可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更为具象的情境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自动化水平。4c/id模型是为了实现复杂学习教学设计所研发的,故其本身也应该具备复杂学习教学设计的特点。在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不同等级的自主学习模式。4c/id模型可以为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的设计,其所设计的任务难度逐级递增但不同等级任务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在性质上却相同。例如,简单、较难、困难三等级任务中都会包含案例学习、有关键步骤提示的任务、模拟任务和常规任务等四类学习任务。这类子任务的设计是为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问题难度来满足技能测试要求。总的来说,4c/id模型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假设上,且任务设计要分层次。

(二)4c/id模型的特征。

4c/id模型之所以也叫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是因为其设计包含了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是其能够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关键。高校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其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4c/id模型在设计上必须要满足的最主要要素就是“学习任务”,并且是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4c/id模型中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个性化的,要求学生通过非复用型与复用型技能,由简至难的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另外,学习任务所设计到的实际问题符合实际情境,具有整体性、真实性、复杂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位置。自主化学习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熟悉适应。因此,4c/id模型的设计要素还必须包括“支持性信息”。其主要通过为学生提供启发性思路,来帮助学生在4c/id模型应用初期迅速适应。在4c/id模型设计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模型设计中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4c/id模型的设计要素要包括“程序性信息”。最后,4c/id模型还要包含“部分任务练习”,其主要目的是在学生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来熟练掌握技能。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还无法实现教育最终目标。因此,在分析了4c/id模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其具体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且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彻底改善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4c/id模型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具体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大个性化自主学习设计模块的构建,可以利用4c/id模型对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学习风格的支持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高效学习。另外,4c/id模型提供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任务和多种类型的学习风格,高校教学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基础水平选择难度等级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能够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类型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在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反映跟不上教学速度,难以熟练掌握一些技能。从实质上看,学生难以跟上教学速度的原因无非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差以及教学计划设计不科学。为了能同时解决这两大问题,高校需要借助4c/id模型。4c/id模型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不仅支持一些以创新为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复杂认知能力。这种应用思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搭建有效的能力发展脚手架来实现。比如,针对教学活动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学习任务来完成,使学生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用最短时期来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数都缺乏积极性,难以主动进行学习。为了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高校可以利用4c/id模型为学生设计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才会有成就感和兴趣。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基于4c/id模型的自主教学设计,在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的同时都应该通过任务类型、支持信息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构建一般性的认知图示与认知策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不断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4c/id模型的高校自主教学设计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高校应该积极将基于4c/id模型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力求为社会培育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探索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论文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文档为doc格式。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和作用,并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团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社团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社团,在这个大舞台上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素质。

学生社团是高校中大学生以兴趣为基础,自己组建、自己管理、自主建设、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它有着与正式组织(如学生会)不同的特点。学生社团一般来讲组织松散,无相应的组织机构,开展活动严密性不足。这些特点正是吸引学生加入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社团在开展工作中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其活动创造性的关键所在。

我国正大力推行教育制度改革,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学校还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学生整体考虑,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育,这就产生了对个体教育重视的不足。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有着很强的个性特点,能够为某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上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使学校抓住了学生社团就等于抓住了学生,有利于学校及时地发现问题,调整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对下能够通过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成员的广泛、亲密的接触,影响广大学生,对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广大学生也在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自我创新意识,完善了自我人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当看到,由于学生社团内部、外部的种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并在一定泛围内影响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程。

3.1“虎头蛇尾”

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兴趣为基础,自发地组建的。许多社团都是开始时期轰轰烈烈,成员的积极性比较高,各项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活动过于形式化、单一化,加上社团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成员的积极性受挫,而不再愿意参加社团的活动,甚至退出社团。慢慢的,社团就冷冷清清,消声惹迹了。

3.2同一院校中学生社团性质雷同。

高校中的许多学生社团由于宗旨不明确、特点不突出、没有鲜明的工作对象和发展方向等原因,出现许多社团在开展工作中鱼龙混杂、活动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还有的社团,其性质几乎相同,发展方向也一致,但却以两个或几个独立社团的形式存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各成一派,给学校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精力的浪费,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同时让学生对单个社团的`兴趣减退,热情下降。

3.3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杂而乱。

许多学生社团组织机构不完备,社团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或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科学、浮于形式,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等,直接造成社团的管理松散,凝聚力不强,号召力不足,有的社团工作已不能正常进行,这样的学生社团,只能是消磨成员的意志,起不到应起的作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活动经费是一个团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象润滑剂一样存在于社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社团能够正常、灵活地运转。而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会员所缴纳的会费,这远远不能满足各社团开展活动的经费需要,致使许多活动因此而搁浅。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现象,使社团的各项工作陷于困境,挫伤了成员的积极性,严重地制约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4加强社团建设与管理的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在当今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正确而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学生社团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素质教育正确、健康、有序进行的一个保障。

4.1校共青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

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协助党引导青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校团委要抓好学生社团,健全社团的组织机构,正确地指导。同时,注意对各社团及其负责人进行监督、考查;积极为锻炼社团成员的综合能力及培养他们的各项素质创造机会。

4.1.1校团委应起导向作用。

校团委直接管理学生社团。由于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学生个体本身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做事易情绪化,易产生惰性等缺陷,在社团的发展遇到困难时,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从而消极对待社团工作。所以对于这些问题,校团委要积极给予引导,指导社团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活动,指导社团确立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并结合社团的工作计划大力肯定前期工作成绩,鼓励其向着工作目标前进。在适当的时候召集社团负责人进行学习,总结前期的工作经验,树立充足的信心,克服暂时的困难,争取更好地发展。

校团委应及时地发现社团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使社团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4.1.2团委施行严宽结合的管理方法。

“制度”即规程,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令各社团认真遵循,严格地依照其开展工作,是社团良性正常发展的保障。对于社团内部的事务,要放开手让其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鼓励社团内部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竞争机制。只要是有利的、积极的、对社团有益的各种管理手段,团委要多鼓励,增强其信心,充分发挥社团的自主性、能动性。

4.1.3遵循“少而精”的审批原则。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并不是有多少学生社团所决定的,而是在于开展的各项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各项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其自身的特色,是否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是否有持久性。这就要求团委对学生社团的组建工作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批制度,从数量上把好关。对于宗旨明确、积极向上、特色鲜明、又具有很大发展意义的社团,给予审批,并大力支持;对于宗旨一致、内容相似、方式方法雷同的社团要给予合并,对其合并后的工作,要认真对待,防止出现不和谐现象;对于那些宗旨不明确、性质特点不鲜明、不够成立条件或没有发展意义和价值的,坚决不予审批,对已成立的,要坚决撤消。

4.2学生社团自身的管理。

一个组织团体建设的成败,其关键在于自身的管理,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一套可行的活动组织措施,就不可能搞活一个社团,就不可能发展一个社团。学生社团要服从团委的领导,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能促进自身发展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各社团在其管理中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努力创新,要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出新的精神。

4.2.1发扬民主,行动统一。

在社团工作中,要定期召开由社团骨干分子参加的议事会,来解决本社团工作中的疏漏,并布置下一步工作,讨论本社团工作中的具体工作方法,以及开展活动时各种人员的协调合作。应当多角度、多方面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敢于剖析自己,并在反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使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来,使成员感到加入此社团确是受益匪浅,意义重大。在开展某项活动前,大家要集思广益,争取把此项活动开展中所能发生的问题想周全,并给予解决。在活动开展中,要选派一名责任心强的成员负责此项工作,大家要坚决服从调配,并及时地把出现的情况反映出来,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社团才能避免不团结、不协调、不统一、不顺利等问题的出现,才能使本社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社团充满生机和活力。

4.2.2打破束缚,对外发展。

当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种信息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不能与世界、与社会融合,就不会发展,就会被淘汰。学生社团也只有面向广大的空间,面向外部的世界,才会有进步、有发展。打破各自为政的形式,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广泛联系、大胆合作,与校内外不同性质的社团合作,共同开展活动。努力加强校际之间的社团往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各社团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增加社团的活力,拓宽成员们的视野,加强思想的沟通;有利于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一种宽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间的专业融合,扩大成员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创新精神,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2.3转变观念、面向社会。

在社团的建设发展中,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想办法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增加其主人翁责任感。对自己的困难要正确地面对,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地谋求自己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于经费不足问题,要敢于走向社会,向社会谋发展。通过举办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来寻求社会的赞助。各社团也应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经费少、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

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成员的社会交际、表达等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同时,也可对青年学生的性格进行重新塑造,改变其性格中的缺陷,增加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5小结。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校园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今我国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把握好学生社团的建设,就等于为盘活一盘棋走下关键的一子。同时,对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校团委应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工作,实现其工作目标,使学生在社团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锻炼,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

1.1水电站自动监控系统。

一般水电站的总体设计是以计算机监控为主,简单常规控制为辅,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监控系统和常规控制设备之间的协调作用。建成后尽可能达到少人值班甚至无人值班的效果。简单控制的作用是为了预防了主级控和现场单元控制发生中断的时候备用的。简易常规控制是直接作用在现地控制单元的。监控系统一般采用分层分布的开放系统,确保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具备方便使用与硬件扩充的功能,还要能保护用户的投资。软件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能使系统更能适应规模扩充以及功能增加。系统可以采集、处理并监视各中输入量,对各种控制对象进行各种控制。并能根据水电站的实际状况,能便利修改或者重新定义画面的参量、编号。系统的事故追忆及顺序事件记录功能可以有效分析事故的原因。

1.2大坝安全监控系统。

这个子系统是由中央控制器、前置机、传感器、现场测量控制单元以及通讯网络构成的。其中现场测量控制单元是放置观测房里面的,是和传感器相连的。前置机实际上是一台工业控制机,一般是当作网络中心的节点,与各个现场测量单元相接,实现子系统的运行控制和上一级系统的联接。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控子系统一般有这几个功能:数据采集机分析功能、报表及图形形成功能、数据库管理功能。

1.3图像监控系统。

图像监控系统现在已经被应用到很多的领域。这种系统就是采用先进的电子科技技术,对远端的景象进行传感成像、集中监视、信号传输、记录图像及联动控制的管理系统和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现在水库多采用的计算机数字监视系统是一种新型产品,这种手法是将视频图像数字化进行压缩记录。一般是采用高档的工业控制微机、pc服务器,达到增加摄像机图像输入人路数,增强图像的显示率,增加对镜头和云台的控制,加上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便组成了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监视报警子系统。局域网内的任一台电脑通过权限认证之后都能监控图像信息,还能通过网络进行移动办公。

1.4水情遥测系统。

这个系统一般配置有前置机、收发电台、遥测中心终端、全向天线、通讯电源等。中心站能够接受各个遥测站收集到的各种水情参数。中心站的作用是初步识别判断收集到的数据,然后分类整理,储存到中心站前置机的内存中。这些整理过的数据由能通过局域网存放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水情遥测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功能:随机自报和定时平安自报功能;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微处理器和国际标准的调制调节器设计的rtu终端机能够进行水位消浪虑波处理、自动报警、先进信道检错、纠错编码功能。

2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水库信息化建设中做到统筹设计、分步实施。

因为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涉及的范围很广,并且每个系统轻重缓急也各不相同,在水库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水库的自身情况合理统筹安排。例如管理水平相对比较的落后或者有一部分已经建成的书库,就应选择分步建设的方式,优先去建设那些比较成熟的子系统或者很重要的子系统,这样循序渐进就有很大的成功率。然后对于那些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经验或者本身管理水平很高的水库可以采用整体实施的方式去建设。

2.2做好水库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工作。

在水库信息化系统建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系统的维护。系统的`维护工作不单指硬件设备的定期维护,还要建立常年性的周期维护。水库信息化系统很复杂、繁琐,并且维护技术要求也很高,因此一定要具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维护,禁止非专业人员擅自操作。

2.3加强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

水库信息化系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病毒和信息的泄露。对于病毒入侵,应当首先给系统设置防火墙,并注意定期的跟新病毒库,预防新病毒的入侵而没有防备,再者应当定期查看防火墙的运行的日志,清楚掌握系统受攻击的状态。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避免病毒的入侵。至于信息泄密问题,可以采用用户分级摄制权限的方式。这需要首先对水库信息化系统进行细致的分级分类,并能以数据库的形式设立不同级别的用户,并分别给予不同的访问权限,从而降低信息泄露的几率。

3总结。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水库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样才能提高水库的工作效率以及水库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要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现有的技术人员已经无法满足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要,软件公司应加强用户操作人员的培训。

探索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

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土木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拟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积极有益的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新技术行业尚需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本科教育,在思想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和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业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的现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建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协作组织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

1、工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以下途径:(1)教师通过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考取注册资格证书的教师利用兼职的形式亲自参与工程实际,取得工程实际经验,再将其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2)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土木工程系共有23人其中12人分别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监理师、评估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近几年我院土木系引进有工程实际经验的教师3人。另外,我院所属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质检站、监理公司、造价公司等为我院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通过轮流兼职的办法使绝大多数教师具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教师不仅提高了自己,也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2、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工程一线或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观念,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2)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应以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在能力的培养中要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强调与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相结合,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的培养,即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同时还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愿望、提高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土木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面,应该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并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现在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从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模块下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需要、够用、先进的理念;精简不必要的理论、公式推导,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融入新的技术、规范、管理等知识。专业课程模块应结合行业用人需求状况进行动态调整,这种调整要结合院系师资状况进行,做到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专业方向设置为建筑施工及管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造价、房地产咨询与评估等,每一个方向必须有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做保证,否则无法实施。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使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及实践教学自身规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

在实践教学中,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满足验证、综合、创新的功能。对各实习环节要精心安排,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如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学生五人一组,各组学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工地,每组有一个带队师傅,由带队师傅负责安排、调度学生和讲解施工过程的各种问题,带队师傅为建筑工地技术人员。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需写出书面实习报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建筑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且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考虑问题,效果较好。

我院还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做出了人才需求状况的总结和预测,结合学院师资状况,开设了技能训练课程,如建筑cad、pkpm设计软件、监理通、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类的p3,project软件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结语。

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只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革完善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等,培养出的人才就一定能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即应用型人才。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学生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应对不同时代的各种变化,也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对学生的管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学校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对学生的有序管理,这种管理不论对学生日后的生活还是学习,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人数逐年增多,管理难度也不断加大。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随着地方高校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校区建设得越来越好,导致学生人数超出了学校预想的能够管理的人数。学生人数的增多出现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会变少;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的人数有限,学校便会招聘一些新的老师,但是新任教师毕竟缺乏经验,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学校的食堂在三餐时呈现出人山人海的状态,对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隐患,同时食堂的人太多会变得特别嘈杂,难以管理;还有就是学生人数太多导致学校的某些活动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可能会埋没一些人才。

2.校园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随之增大。为了追赶时代的潮流,学生不再只单单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也会去了解社会的各种变化,导致他们的价值观、思想和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拜金主义和啃老思想,还有享乐主义等恶劣的腐败思想,将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原本很单纯的校园生活变得很复杂。学生一味地崇尚各种享乐思想,在学校里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也没有远大和长远的计划和目标,整天无所事事,致使学校的管理会越来越难。

1.改善教育中存在的陈旧观念。虽然高校中的学生也是良莠不齐、各有不同,但为了保证学生有着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学校不应再开设尖子班与平行班,而是将尖子生和其余的学生插到一起,让尖子生带动其他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制定更合理、更有效的管理体系。当辅导员的管理幅度过大时,应该建立一些高效的、实行力强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如,在管理班级的各种事务时,辅导员可以实行分级管理的制度,可以下设一些辅导自己管理的职位来一同管理班级,选拔的重点是要求对班级负责任的、组织能力强的,在选拔之后教师要经常对这些有职务的班级干部进行培训,并听取班级干部的汇报,了解班级里的所有信息和情况,对班级干部的表现能力不定期进行考察,保证班级的有序性。

3.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学生的压力也会随之越来越大,这时老师的思想教育和开导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也许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而且教师经常给学生开一下班会,做一些思想教育,会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也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在课下抽出一部分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当学生遇到问题或是困难的时候,教师主动帮助解决,体现平易近人的一面,让学生更愿意亲近,便于沟通了解,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4.将学校的知识和社会衔接在一起,构建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产生都是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社会文化和课本中的知识相结合,为学生举办专业的、积极向上的、可以提醒学生远离不良影响的讲座,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大讲堂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学到一些积极的思想以及社会文化知识,这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方高校的管理日趋复杂和困难,学校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策略,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地开展管理工作,不仅要从学生这一面抓起,对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最好使学生从被动管理变为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约束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构建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新形势下,需要对各高校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丽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j].黑龙江大学学报,(05)。

[3]杨梦姗。新形势下地方高考学生党建工作问题与对策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06)。

[4]昌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04)。

探索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以教师辅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三元化的教学形式,成为有效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导学。

远程开放教育中,我们可以实现教学形式三元化。

一、个体:自主式学习。

(一)自主式学习的涵义。

自主学习首先是为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远程开放教育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潜能,因材施教,调动学的积极性,培养不同层次的适用型技术人才,使远程教学面向市场,紧贴社会。完全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按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专业、课程和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以现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经济和知识为基础,从自己喜爱的课程、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不必重复已掌握的内容,可随时利用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由此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兴趣出发,目标明确,有自我学习的原动力,并完全由个人掌握,自我控制,这样其才是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做好承担课程的导学工作,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要编写、公布课程导学意见。

导学意见中起码应包含以下内容:

(1)介绍课程的性质和学分分配,课程的组成体系,课程的特点,课程的考核范围(内容)和考核办法。

(2)介绍课程的责任教师的电话、邮箱等的联系方式。

(3)介绍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文字教材,辅导材料,音像教材,vbi,ip,网上资源等)的名称、网址。公布直播课堂的安排。

(4)介绍面授辅导的重点、难点。介绍辅导方式、时间等安排。

(5)提出学习建议(含如何制定自主学习课程的计划,作业完成任务,如何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

2、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

要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教育理念的转变(角色、学习方式等的转变),指导学生制定本课程的个人学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必需的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使用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的技能,能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3、要认真安排和组织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本课程学习小组活动内容,适时(按教学内容的教学进度)组织专题讨论、作业批改、答疑,进行社会调查,完成实践教学工作。

4、积极开展多样化、交互性教学活动。

如电话答疑、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批改作业、电子邮件收发、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学习支持服务中出色完成教师应做的工作。

二、学生与学生:协作式学习。

(一)开放教育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不相同,理解知识的角度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小组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合作探索知识,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

(三)单独学习的学生常常要走很多的弯路,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且易受到挫折,影响继续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互勉互助,分享成功的快乐,总结自己和别人失败的教训,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学习以及帮助他人的学习,可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四)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个体间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要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就会产生设法解释新知识想法,这种想法能够帮助学生努力思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联系的细节,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观点更加清晰,更趋科学合理。

(五)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在介绍协作学习的优点的同时要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合作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采用协作学习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成员一般为3——6人,异质。

2、每次小组活动确定主题,安排记录,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依据之一。

3、适当地介入学习效果不好的小组,进行面对面地诊断。

4、对小组活动进行评述,推广成功的学习小组,指导合作方法、合作技能。

学生参与协作学习时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自学。

(2)学会主体发言。

(3)学会倾听。

(4)学会反驳。

(5)学会质疑。

(6)学会析疑。

(7)学会解疑。

(8)学会更正、补充。

三、教师与学生:支助式学习。

教师要将学习支助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助,不仅仅是狭义的答疑和批改作业,还要努力对学习全过程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我认为教师支助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上好面授辅导课。

1、教师要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授课程内容,全面地掌握与所授课程有关的多教学媒体资源。

2、教师要破除传统的逐章、逐节备课的方式。备课的内容应包含:

(1)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梳理出课程内容的“条”或“块”结构,抽出线索,找出重点、难点并设计突破办法(用面授讲解、专题讨论、小组学习等)并进行备课。

(2)提出各部分内容的预习任务、作业内容,介绍学习方法(含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布置预习、自学工作。

(3)对需用面授精讲的内容进行备课。对需用专题讨论的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引导,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备课。

3、制作电子教案或有效的课件(其中应包含上述“(2)”中的各项内容)。教师制作电子课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或其他课件,并用其进行面授辅导,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增加信息量,缓和面授课时少、学习内容多的矛盾。可以把教案或课件上网、供学生课后进行有选择的点播、浏览,也能使不能按时逐门听课的学生有机会进行补课。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面授。教师可采用精讲式、师生讨论式、介绍自学方法并布置自学任务式、案例式、疑难问题解答式等方法进行面授,要防止利用面授课时完全进行单方向的知识灌输。

(二)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一是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

二是加强作业批改。

三是要求学生必须看每门课的实施细则。

四是对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给予指导。五是抓实践性环节。

(三)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比如教会学生对学习不同的内容采用的不同学习方法的技巧,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针对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实际情况,我认为掌握学习策略与善于整合数字化、网络化环境的各种学习资源是两个重点。

1、掌握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具有可教性,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又比在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我认为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较完善的课程学习资源和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除了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及辅导资料外,还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和提供的资源,如音像教材(包括教学录像、录音和vcd等)、cai课件、计算机网络上的辅导和教学信息(包括中央电大和省市电大开放教育网站可供浏览和下载的教学资源、bbs讨论板、用于寻求辅导帮助的电子邮件等)、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电子阅览室等。要求学生能够适当选择和熟练使用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整合运用各种可获得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资源的增长非常快,有相当部分的资源是可以用于开放学习的。当然网上的资源往往是良莠不齐、真假混杂,需要善于辨别和选择。我认为目前这样一些网站的资源比较可靠,可以充分利用,如国内重要报纸和期刊的网上资料库、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新星图书馆、深圳读书网、中国学术期刊(清华学术期刊cnki)、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方便的查询检索功能,便于阅读和下载,而且收费低廉,部分网站还是免费的(如深圳读书网可以免费阅读,清华学术期刊cnki可以通过进入广州图书馆网站的包库方式免费阅读、下载)。这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善于使用这类网站的资源,等于拥有了一座藏书丰富、刊物齐全的大型图书馆。

(四)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都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教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服务,这是一个高教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严肃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讲,高校教育所涉及的层面极为宽广,但归结起来,每一层面的管理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目标,即为现代社会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面对当前世界教育格局随高科技发展而迅速转向多元化、多极化的严峻挑战,各大专院校都在管理方面全力寻求新的突破口,已经开始大踏步地从过去自发地、经验地培养单一型人才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向新型的程序化、系统化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迈进。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当中,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指教。

学生社团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种特殊团体,是由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有着正常教育途径所难以具备或不可具备的优势及特点,并给了学生一种“除去”社会及学校管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自由”。而这一“自由”正是大专院校学生社团历久不衰、日益兴盛的源泉所在、精髓所在和灵魂所在。例如影视社团、摄影社团、集邮社团、文体社团、计算机社团等等社团的存在不仅对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的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们又以各自所独具的亲和力和灵活性使得社团本来所具有的这种“自由”,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上升到了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最高境界。这一特点与优势对于实施并发展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是极为有利且不可或缺的。因为,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对受导者而言便是将各个层面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的文明程度,而学生社团的存在不但在学生面向市场、走进社会的养成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高校面对“物竞天择”、“‘商品’择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近年来盛行的一种教育学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要将这一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概念,应该说才刚刚开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的关系:社会、学校、学生互为一体的原则来认识这一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都必须通过学生接受这一环节来达到目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否以及自主性和能动性相结合能否发挥作用,这在学生受导过程当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突出功能是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利用其能动性。据统计大约有57%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曾参加过学生社团,也就是说每两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可能是某社团的会员,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影响之大以及它在普通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完善,将极大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行。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社团“自由”属性的存在,特别是“除去”社会和学校的“自由”的存在,这就给社会和学校交付了一份必须正确科学地约束这种“自由”的责任。因此,高校社团优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便显得极为重要了。

如何对学生社团进行优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构建。

其一,管理方式优化。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其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其二,社团布局优化。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其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了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如果学生社团的种类齐备、那么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且由于学生社团工作最终目的的相互趋同,它便从整体上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理科应用性社团就有好几个,而参加者并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从大的方面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甘肃省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其三,社团监控优化。这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的。社团的管理者不但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社团动向,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社团的内部进行有效的微观调控。具体的做法是:。

(1)把握适度的灵活性。社团活动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在对于活动参与者的组织、活动场地的安排、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确定等多个方面。正是由于社团的灵活性、社团活动便相应有了具体可操作性。这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具体细节上,组织人员可根据情况的变化给予灵活的协调、沟通和安排。然而,社团的领导层要注意适度地把握活动的灵活性、以免由于过度的松散而带来不良后果,甚至难以控制而最终导致失败。

(2)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新成员的热情。这一点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社团的管理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决避免“一言堂”和“家长制”。学生社团的重大决策一定要经过全体社员的讨论和常委会或理事会的商议,这是学生社团群众性这一属性的具体表现。二是社团领导层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社员参与性提高的关键在活动的本身、即活动自身的质量如何。这就要求社团领导层要开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大胆地创意,以多变的具体工作环境作为契合点,不断创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如某高校的“文化旅游协会”举办的电视旅游节目就受到了全体会员及全校同学的热烈欢迎。三是坚持公开制,社团的活动不但要民主还要公开。公开可以增加社团活动的透明度,充分调动社员参与的积极性,让社员在了解本社团情况的同时为社团出谋划策,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做好调查工作。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社团活动与校方整体计划进行协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各种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才能决定社团采取什么形式和开展什么内容的活动。高校社团管理层应该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大家在想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在具体工作中,有些管理者以为开个座谈会就算调查了,其实这远达不到要求,要想真正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深入到社团内部,参与他们的活动。

以上是关于社团优化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目前在兰大专院校社团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甘肃工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委员会制的社团管理模式,一种是西北民族学院的社团部制的社团管理模式,还有一种是学生会常委会管理制的社团管理模式。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发挥学生社团为高教改革、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增光添彩的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文化。高校通过音乐课程的讲授来达到传达音乐文化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力量。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掌握音乐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和一定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校音乐教学已经被纳入正规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其发展速度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还比较落后,在校学生的音乐整体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一定风格的教学样式,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的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结构、程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获得的,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基本的因素:其一是理论依据,也就是在教学模式的行为规范下,有一定的教学思想作理论基础;其二是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整个核心;其三是操作的程序,即教学模式里的操作程序和顺序;其四是实现条件,教学模式发挥效力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因素,如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学生等;其五是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课程指向性,有可操作性,同时必须要具备完整性和稳定性。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有效桥梁。

1.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传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教学理念,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更是如此。艺术类课程的主要目耸侨醚生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艺术氛围中提升审美能力,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很重要。而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到位,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不到位,需要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

2.教学师资。

高校的教学师资是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音乐教育模式里的五要素之首,其主要来源是高校的毕业生,具有高学历的音乐专业人才,教学模式都是传统的按照自己学习期间的经验进行,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欠缺实际的音乐创作经验,在音乐作品的文化传达和底蕴体验方面存在缺失。另外,音乐教学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目的只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并不是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作培养,在音乐的专业教学上没有音乐类专业的教学要求高,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师资更应该在教学能力方面下工夫,提高课堂的音乐氛围塑造,从而更好地传递教学内容。

3.学生。

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面向的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在校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存在不牢的情况,音乐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乐理基础严重欠缺。高等教育之前的音乐教育虽然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出现在课程计划里,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时常常出现各种被主课替代的情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所以高等教育之前的音乐教育缺位造成了大学生普遍的音乐基础薄弱,对于艺术性强、内涵丰富的高雅音乐难以理解和喜欢,更多的只是对流行音乐的跟风追随。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竞争意识的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应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高校的创新教育应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其成为复合型或综合型人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国内外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主张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转变,大学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提倡“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人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整合”。高校肩负着造就千百万人才大军的神圣使命,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现和完成高校根本任务的需要。创业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开展创业教育是德育工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新的内容。创业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也有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主要是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成才之道、社情国情,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引向深入和具体化。高校德育开展创业教育可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强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非理性因素,促进创造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2]。

二是适应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来源多元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学生就业机制的改革,使高校学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全面考察环境条件、自身的条件,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确定好人生的成才目标,并在人生的成长的历程里做出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高超的真假善恶判断能力,顽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增强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走入人生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