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河读后感(模板16篇)

小编: 雨中梧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也激发起了我对自己的追求和探索。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以下这些读后感,相信可以给你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思维启发。

去北方读后感

我发现读书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最初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感触并不算太多。觉得只算是一本读得下去的现当代文学。但是我想起自己给自己的要求,我希望在读完之后写一篇书评出来。于是我的想法在写书评的时候就喷涌而出。后来才明白,这应该就是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其实又掺杂了重读和思考的缘故,所以能够让我得到更多。

我发现读完之后脑海当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贯穿书中的乡土情怀。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对自己的故乡也是有一定的排斥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北方的小县城,污染严重,人情复杂,对我而言没有任何归属力。其实我之所以现在身在北京,很大的愿意就是因为自己没有那种情怀。但是我从这本书里却能够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情绪。我觉得用艾青的一句诗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不论是《黑骏马》中对草原的描述,还是《北方的河》当中对河流的追逐,都能够看到一种最浑朴的热爱。这种热爱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热爱。现在的孩子们很缺乏这种淳朴的感情,他们认为什么都要和外表挂钩,什么都要和利益相对,所以所有拥有的东西都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这种淳朴的感情,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价值。

我能够发现这样的事实,是因为我尽量在一条不功利的路上走着,尽量让自己远离那种外表的追逐,重视自己的内心。但是我做得还是不够。

印象中我是从看过绿妖的《沉默也会歌唱》之后,才开始对我出生的地方有了谅解。我之前一直都觉得羞于提起,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开始生活在城市里,开始被各种眼花缭乱的东西晃眼睛,但是我却完全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我应该永远都会记得因为我对这种眼花缭乱世界的无知,所带来的别人的目光,让我当时痛心成长。我用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生活得像一个城市的人,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即便我有了一定的能力,我还是对这种眼花缭乱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不是没有能力去感受,甚至去驾驭这样的生活,只是觉得浮在表面的生活怎么能够接触到生活的本质。即便我感受过那部分的世界,又能够给我带来什么。那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没有意义。

再者我也改变不了什么。我可能始终存在我所属的阶层当中,我没有过高的能力,也没有那种欲望想要探寻其他的世界。我觉得我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从不抗争,我喜欢顺其自然。

所以我才慢慢意识到我的内心是有这种情怀的,虽然我现在选择全国最拥挤最混乱最繁华的一个城市,但是我应该最终还是想要回到让我安心的城市。只不过现在的我可能顾虑的更多还是一种自由,但我相信这种情怀和自由的冲突总有一天会消失,总有一天我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深刻地生活。

感受深刻的第二点是作者对于情感的清醒态度。情感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既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将将就就,而是命中注定就是那个完美的人。一旦这个人不完美或者有缺陷,可能随时都要做好撤离的准备。

我一直都秉持这样的观点,并且一直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偏激。但我在看了这两篇小说之后,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其实都是这样的。但凡对方有不完美,我可能都会愤怒。但凡觉得与自己的想象有所冲突,就会有些不自然情绪。放在我自己身上,之前的三段感情可能最终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了结的。

说回书里的故事。事实上《黑骏马》里他看到真相之后的愤怒,让我有些不理解,反倒是最后两人以兄妹身份见面之后,那种释怀真是让人舒畅。倒是《北方的河》里那个黑眼睛的姑娘真是让人难忘。我看到他们俩人没能够最终在一起,竟然有些小小的伤感。张承志用两个岩石来形容这两个人的感情,让我眼前一亮。姑娘觉得累了,需要有块岩石靠靠。但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是岩石,岩石和岩石最终就这样分开了。虽然我最终也没有从故事中捕捉到究竟是什么样的事实让两个人没能走到一起,却还是觉得这样的结局真令人欣喜。

并不是所有情感都应该是喜剧,并不是所有内心的悸动最终都能够涌出心头。生活就是需要深刻,深刻,再深刻一点,永远不够。

最后想说一点关于那个年代的激情。想想自己也是一个正当年的时期,但是若不是自己奋力争取,恐怕早就不小心被冲进平庸的大江大河,或者自己也还是在平庸当中奋力挣扎的一只小鱼,却总是有着盼望自己改变的内心。在那个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饱含热情,对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才能够有那样深刻的生活。那么现在的我们呢?我们如果想要活得深刻,应该只能够靠着这个社会上苟延残喘的一点气息,带动着自己的心脏,寻找自己的生活。

《北方的奥德赛》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希腊神话里著名的大英雄尤利西斯,他使用木马计,取得了特洛伊之战的胜利。

他在回家的路途中走进了食莲人的国土,好不容易把同伙们救。他又到了海神儿子的山洞里,弄瞎了敌人的眼睛,逃出了山洞。他们接着又到了风神的家里,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宴会。遇到过巨人袭击,来到了女巫的小岛,看到了死去的人,最让他激动的是里面还有他过世的母亲。他们在海上航行时,又听到了海妖的歌声,为了保住性命,他想出一个计策,他把一块蜡融化了,搓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放在耳朵里,才避免海妖歌声的迷惑,紧接着又遇到了海怪的袭击,他的船沉了,他抓住一块木板,漂到了海上仙女的岛上。又到了谢利岛,国王送给他一组船,送他回家。

回到家,他发现有少数人还忠于他,大多数人拿着他的财产来享乐,他用了比武的方法夺回了他的家。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有智慧、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得到幸福的生活,到达自己最终的目的地。

《北方的奥德赛》读后感

wanbaoyu。

学习目标:

1.与文本对话,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2.通过文本学习,深刻领会作品中人物强烈的思乡情感,特别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认真阅读文本,品味作品中的重要语句,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的理解。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荷马和《荷马史诗》。

荷马生活在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经他记载留下了两部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因此,荷马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

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荷马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出生于爱琴海东边。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编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乐师。

可以说,《奥德赛》整个就是一首归家的叙事长诗,而节选部分是奥德修斯归家的转折点,叙述了奥德修斯有家难回的痛苦,以及决定返家的决心,显示了人物“坚定的心灵”。

第1小节写女神卡普索向奥德修斯传达宙斯的旨意。女神虽然不愿奥德修斯离去,无奈难违宙斯的意志,当她来到奥德修斯的身边时,看到的是一个人思念故土、渴望归去而不能,因而备受煎熬的场景。

第2小节写奥德修斯在获许返乡时的疑虑和机智应对。在节选部分之前,作品有许多情节写到奥德修斯与众神的周旋,与女神的冲突,加上离开故土后参战的遭遇,使奥德修斯对一切充满了戒备,为什么他听到女神让他返回故里时没有欣喜若狂,这正是特殊环境之下人物特殊的行为与心理的反应。

第3小节写女神再一次劝说奥德修斯留下。女神还在作最后的努力,她首先为奥德修斯摆下丰盛的筵席,实际上是在显示神的生活的高贵,紧接着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述归途的艰难以动摇奥德修斯返乡的决心,并把自己与奥德修斯的妻子进行对比,表明自己的心迹,企图用女神的美丽挽留他留下。

最后一节写奥德修斯义无反顾的返乡决心。女神的努力在奥德修斯这儿落空了,他的回答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他不畏惧归途的千难万险,也不稀罕神界浮华奢侈的生活,他承认凡人的妻子与女神无法相比,但他宁愿与妻子长相守。为什么奥德修斯如此决绝,作品说因为他有一颗“坚定的心灵”,这个坚定的心灵就是他对故土与亲人的忠贞、热爱,是故乡赋予他的精神、智慧,这是理解人物的关键。

三、诵读体会,感受人物心情。

节选部分虽然不长,但对奥德修斯思乡的愁苦与返乡的决绝描写得非常充分。

四、了解本诗的特色。

《奥德赛》在艺术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节选部分看,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通过场景、动作和对话去刻划人物的性格,描写人物的心理,如第一节女神到海边看到奥德修斯的情形,再如奥德修斯与女神的对话,进退有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再现了作为英雄机智而又刚烈的性格;二是语言朴素与叙述流畅,具有一种清新质朴的风格。

[1]。

《奥德赛》(节选)...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北方》读后感

读了一篇文章《北方,急速行走以及坚强地幻想》,作者是个言语极少,不善交际的人。我是个低调安静的人,在看到作者的性格后,我想他的文章应该是充满了及其的自我。我感觉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就是写出了自我,正所谓我手写我心。我想懂得品尝孤独与寂寞的人应该会与他产生一些共鸣。

这篇文章写出他在异乡的无奈,也写出了在社会中总是充满着矛盾。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生活在社会中就是生活在矛盾中。作者以他自己独特的思维诠释着对社会的认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世间的冷暖,锋利的笔端流露出真正的自己。对于寡言少语,不善交际的'人来说,文字或许是它们用来解脱的一种方式。书写心情,释放压力,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不同,性格不同。我们不想屈服于别人的思想之下,同时,我们也别幻想用自己去同化他人的思想。我总是想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思想不同,不去管别人做什么事,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谁都不是神仙,谁也管不了那么多。

我喜欢这种写作方式,表现自我中又升华了文采。人与人是不同的,语言决定思想,思想决定一切。

王艳老师说:你的心情会形成一种惯性,当郁闷成为一种惯性时,我们就要学会走出惯性,为自己打开另一扇门,想一想,原本你的思想可以更开阔。这篇文章也突现了作者是一个外表安静而思想强烈的人。

忽然间懂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而现实告诉我,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保留一份天真,就会更快乐。

北方的盐读后感

又一次读迟子建的文章,那样的熟悉和亲切,一幅一幅画面,仿佛描述我的生活。冰灯,酸菜,鄂伦春族,雪。关于家的记忆瞬间涌了出来。读她的文字仿佛在读自己的心。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字字句句会能戳到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北方的盐》这本散文集记载了她对家的记忆,对人的看法,旅途的印记,身边的事物以及对逝去的丈夫的思念。读着书,体会着作者的内心世界,沉浸在她的快乐和痛苦中。或许因为同是对家乡的那份牵挂和惦念,她写的东西总是能让我感同身受。

从《北方的.盐》中我仿佛吃到了奶奶腌的咸菜,从《故乡的吃食》中我仿佛闻到了酸菜炖粉条的味道,从《冰灯》中我仿佛看到了每年冬天爷爷给我做的冰灯,从《我的世界下雪了》中我仿佛看到家乡独有的漫天飞扬着的鹅毛般的大雪,读《伤怀之美》让我对那些伤怀之地充满了向往,我感受到了憔悴、心动的瞬间,我感受到了她失去最爱的人的伤痛,迟子建,她是用文字来疗伤的女人,她的伤痛无处不在,《这世上所有的夜晚》中的魔术师便是爱人的影子,她把对爱人的思念隐藏在文字中,也隐藏在心里。

读《一间自己的屋子》也让我想到了自己。或许是女人都缺乏安全感,所以格外恋家,对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格外的向往,说来可笑,我曾经一度把这当做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可见这对我是多么大的诱惑,而今再看到她的文章,又勾起了我对一间自己的屋子的向往。当你一直有一个想法埋藏心中但却没有人理解,突然有一个人说出了你的想法,那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一件事,每一次读她的文字我都沉浸在这种产生共鸣的喜悦中,而同时也陷入平静的感伤之中。

身处异乡的日子,每每有了不快或受了委屈都会想起家乡——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那片富饶的黑土地。每一个躲在被子里偷偷落泪的夜晚我都会想起家,想起外面纷飞的白雪,想起热乎乎的乱炖,想起温暖的火炕,想起奶奶半夜起来给盖的被子。那些记忆如同烙铁一样深深地烙在心上,每一想起便痛上一阵。

北方遥远的一隅,那里有雪,盐一样洁白的雪,那里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无法忘怀的情。

去北方读后感

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作品中,他已经以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不顾一切地向生活挑战,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甘心平静的生活,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与她相遇,互相倾慕,“他”回北京为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永定河边,“他”懂得了坚忍顽强。准考证终于获得了。临考前夜。“他”梦见了黑龙江,“他”与滚滚而下的满江缤纷冰流一起前进,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踪贯穿起来,象征性的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读《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旷远,博大,恢弘,深深感动于其中奋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追求?是什么力量使他永远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与其必然的结果?这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灼热,诠释着青春所有的内涵。

《北方》艾青读后感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北方》读后感

因为我喜欢动物,所以我读了《森林报》,后来觉得不过瘾,就读了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北方森林的动物故事》。这两本书主要讲了人与动物共处的故事。

当我刚读上册书时,我很惊讶,竟然生活在森林里,还能与一些动物亲人般共处。当我看到“孩子,你没有看到城市里的人太累,城市中的人心上都是皱纹啊”时,我深深地感受到芭拉杰依这位驯鹿鄂温克中最后的领鹿人,发自内心的`感慨,是啊,城市里的人太累了,每天不光皱着眉头,还瞻前顾后,一会儿干那个事,一会儿干这件事。

当我读到“受重伤的驯鹿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时,离开鹿群远离温暖的营地,独自走向森林的深处谁也找不到的地方。”时,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以前我认为驯鹿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但现在我觉得驯鹿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一旦预感觉得自己要去世,会离开鹿群,他们可能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家人伤心、难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怕传染别人,也可能.......

读完上下册后,我很想去蒙古和北方森林去看看,这两本书让我懂得了人和动物可以亲人般接触,只要你好好对它们,它们也会好好对待你。

《北方的奥德赛》读后感

wanbaoyu。

学习目标:

1.与文本对话,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2.通过文本学习,深刻领会作品中人物强烈的思乡情感,特别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认真阅读文本,品味作品中的重要语句,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的理解。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荷马和《荷马史诗》。

荷马生活在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经他记载留下了两部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因此,荷马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

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荷马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出生于爱琴海东边。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编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乐师。

可以说,《奥德赛》整个就是一首归家的叙事长诗,而节选部分是奥德修斯归家的转折点,叙述了奥德修斯有家难回的痛苦,以及决定返家的决心,显示了人物“坚定的心灵”。

北方的河读后感

《北方的河》我反反复复看了三遍,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总觉得无从下手。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是它的核心,如果你以情节的跌宕起伏去要求它,审视它,你很可能会失望。整部小说都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激情,宣扬的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追求,它更像是一首雄浑大气的诗,像是一个满怀对生命的赤诚的青年的心灵语录,字里行间跃动着苍茫而又典雅、高贵而又朴素的美。作者不厌其烦地以饱含激情的笔调抒发着“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对北方的河深沉而又热烈的爱,这种爱仿佛与生俱来,每一条北方的河出现在“他”面前时总会让“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认为黄河就是自己的父亲。

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新疆大学的毕业生,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对人文地理极为痴迷,因此一门心思要考地理系的研究生,并一再强调“我一定要考上”“我一定会考上”自信得近乎偏执。“他”本来是要去延川看“插队”的同学但上错了车,在车上邂逅了一位《摄影艺术》杂志的女记者(小说中的“她”),二人一起去了黄河、湟水,彼此间产生了爱意,却不是终成眷属,最后那位女记者嫁给了“他”的一位好友。如果要说故事,这便是故事的梗概,但这并不是整部小说的重心,真正的重心是“北方的河”这个意象及其背后蕴藏的巨大象征意义。

繁复浓重的心理描写和抒情,让我们体味到北方的河在主人公心目中的分量是多么重,北方的河所代表的诸多优良品格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黄河,额尔齐斯,湟水,无定河和永定河;阿勒泰和巍巍大山,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新栽的青杨树林,以及羊群和马群,漂浮的野花,彩陶的溪流,铁青的河漫滩——都携带着热烈的呼啸一拥而至。”是的,那一条条北方的河已融入了“他”生命里,甚至在梦中,“他”都在呼喊“黑龙江”的名字,“他”梦见自己在林海雪原上穿行,“他”梦见黑龙江解冻了,“他”梦见自己在朗诵那为北方的河写就的完美诗篇。

那一条条滚滚奔流的北方的河,教会了“他”执着、坚韧、勇敢、朴素和宽容,让“他”也像一条奔腾的河流般从不因任何艰难险阻而改变自己的流向,永远奔涌向前,奋斗不息。北方的河造就了“他”,让“他”兼有青春的执拗和桀骜,“他”不甘心去干一份计生办的工作,而是执着地要去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那是“他”生命的理想所在,“他”愿意为之付出自己一生的精力。“他”孝敬自己的母亲,“他”从没忘记作为一个长子所应肩负的家庭责任,责任和理想在“他”的心头有同样的分量。“他”在爱情的紧要关头主动放手,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她”已和“他”的好友产生爱情,而是因为这不是“他”所渴望的爱情,“她”毕竟还不了解“他”。对生命理想的追逐注定要让“他”在一条又一条的大河间奔波,注定要让“他”承受许多的艰难困苦,而“她”实在太累了,“她”需要有块“岩石”靠靠,而这些都不是“他”所能给予的。所以“他”放手了,“他”以北方的河的沉静、含蓄、宽容的品格来要求自己,让“她”去寻自己的真爱,并不吝给“她”最美好的祝愿。正如徐志摩所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们之间虽然有爱情,那个光着膀子在火红晚霞下横渡黄河的男人(“他“)不仅定格在了“她”拍的那张照片里,也永远定格在了“她”心里,但理想和追求的不同却毕竟让两人无法成为彼此灵魂之伴侣。“他”期待的是一个会心甘情愿跟着自己从一条大河跑向另一条大河,是一个可以与之共同踏过河岸上丛生的荆棘的姑娘。

那一条条北方的河是“他”心中精神的圣地,不容亵渎,“额尔齐斯河是坚强、忠诚和敬重诺言”,对爱情不忠,对他人不忠的人不配提到额尔齐斯河。“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更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北方汉子,“他”朴素地恪守着北方的河那优良的品格,对抗着尘世间的失败、鄙夷、痛苦和背叛,“他”说:“我感谢你,北方的河,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育成人,你在不觉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

在“他”身上,你会找到保尔·柯察金的影子,你会读出《老人与海》里的那位老渔夫,你会为“他”身上如《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一样坚韧、朴素的气质而产生深深的共鸣。“他”和保尔·柯察金、孙少平一样都是不折不扣的男子汉,他们都能坚韧地面对生命中的苦难,他们都能勇敢地横渡生命的暗流,他们都能为理想而执着不屈地奋斗,他们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富于野性的美,当下这种美正慢慢地被侵蚀和瓦解。

通读整部小说,你会感受到一种东西在心中蔓延,它紧紧攫住了你的心,那是一种关于生命、精神和理想的东西,它有一种青春的热烈,它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强健有力,那么的不可遏制。它让我们正视内心那片早已被世俗和喧嚣占领殆尽,几近荒芜的精神的绿地,让我们错愕和震惊,让我们愿意检点一番心灵的荒芜而重新踏上追逐生命理想的征途。

我禁不住想到“人怎么活着才是有意义”这个亘古恒新的话题。我依然不知道确切的答案,只是对那北方的河一样的苍茫古朴而又绚丽多姿的生命历程多了许多向往。因为我还年轻!正如小说中所说:“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我就是我,我的北方的河应当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

北方的河读后感

北方的河奔腾不息的,汹涌澎湃的贯穿了他的生命。

他虽然有过苦难的过去,有过迷茫的徘徊,但是在当他的身躯与精神完全融入北方大河的过程中,他以一个不屈服于挫折困难的“战斗者”的姿态重现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北方的河给了他重生的力量。

在小说里,作者也写了他和她。他们擦肩而过,只是曾经遇到过,然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前行,并没有因为遇见过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而停留、改变。可能他们注定就是这个样子的,各自有着各自的方向。但是,作为她而言,在内心深处肯定有过比较、衡量的,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说她的选择是错的,因为每一个人肯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批评、指责。当然,他也没有,他只是默默地祝福她。我认为,他做得对。

“你的疼痛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是呵,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北方的河,我顺流而下,躲过沙洲暗礁,越过荆棘浪口,或者带着坚毅与果断顺额尔齐斯河北上,勇敢驶入北冰洋,或者怀着执着与热情乘黑龙江东流,去拥抱蔚蓝色的太平洋。我就是我。

北方的河是幻想的河,是热情的河,是青春的河。

北方读后感

说实话,小桥流水的故乡扬州远没有奔放刚烈的新疆带给我更多的成长,每隔几年回家探亲的时刻都会在烟花三月的瘦西湖边轻抚嫩绿的杨柳,或是站在二十四孔桥上看水乡女子乌黑的发髻和她们手中斑斓的纸油伞。扬州的烟雨可以养目,但我知道只有北方才给予我心灵的震撼和成长。

诗人曾说过,大河是大地的血脉,我却对大河有另一种感觉,除了视觉、除了听觉,北方的河还给予我更多的东西,来自心灵深处,一种抽象却又复杂的感觉,这也是壮丽雄浑的北方给予我最广博的礼物,哦,我想到了——大河是大地的芳香。闭着双眼也能感受,也能回想。这芳香让我眼界宽广,让我灵魂纯净,让我性情坚强。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这感受吧,我深情地爱着北方,爱这些土地,爱这些河流,爱这些人们。

北方的河读后感

最近正在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一部被为诗的小说。正如题目所示,描写的是祖国北方的四大雄浑的河――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不失诗的赞誉,贯穿着他一贯的文风,大气而有力量,深沉雄厚的语言描绘着同样雄浑的河。

王蒙在《大地和青春的赞礼》中评价这是一首刚强滚烫的歌,一份鼓舞人心的精神,真切,燃烧着眼珠。

闪闪发光的河,横穿在黄土冒中,滚着浑厚的黄土的气息,便是母亲河:黄河。我想该是全书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段吧。读着那北流不息的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不觉想起了曾经课本里精读的那篇他的文章《汉家寨》,一种强烈的喘息震撼着人心,酷似那苍凉广阔中的坚守,像万顷铁石一般激荡着什么;那《心灵史》中哲合忍耶回民干涸阔土中的信念的追求,执着而沉重。一种无形的.力量埋藏的他心中,激荡在黄河岩石间激起的白浪中。

他和她的心灵的触动,点缀着黄河的雄浑。我喜欢他对黄河父亲的比喻,拥有母亲河的包容孕育,而有多了父亲特有的庇护与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支持,无言的承托。像是责任,像是拼搏,孕育着永远向前拼搏的豪迈。他十年前与今日两次横渡黄河的无畏与挑战,在父亲的庇护下再登彼岸。今日入水的一瞬,她相机下咔的定格,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汹涌着菱角分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的宽臂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像是怒吼,像是皈依。

父亲般雄浑庇护的黄河,领着北方厚重的一条条河,叙说着一代人的热情。长江,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她显得太单薄,太瘦小了。卷着泥沙,狂吼着奔向大海,黄河,庇护着代代青年,奋勇向前。

北方读后感

通读整部小说,我感受到一种东西在心中蔓延,它紧紧攫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关于生命、精神和理想的东西,它有一种青春的热烈,它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强健有力,那么的不可遏制。它让我们正视内心那片早已被世俗和喧嚣占领殆尽,几近荒芜的精神的绿地,让我们错愕和震惊,让我们愿意检点一番心灵的荒芜而重新踏上追逐生命理想的征途。黄河,额尔齐斯,湟水,无定河和永定河;那一条条北方的河已融入了“他”生命里。在这里是一种旷野。是一种纯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完美合一。

这样的生活才是纯自然的。不加修饰的。那是黄河的儿子所特有的性质。我曾在主人公给病床上的母亲吃罐头的时候痛哭了一场。他成堆成堆的给母亲买来水果和罐头。打开,削好,递到母亲面前。“不想吃,”母亲的声音还很微弱。他还是端着那些食物,不作声地望着母亲。“不,”母亲又说了一遍。他把食物递得更近。“你也吃。”母亲说。“不,你吃,妈。”他说。“你也吃。”母亲坚持着。他拿起一个苹果,用两个拇指卡住,咔嚓一声掰成两半,大口嚼了起来。他避开了母亲的目光,也不再去看老人满头的白发。

母亲也吃了起来,小声地啜着梨子罐头里的糖汁。他们都想起了久违的往事。细致入微的描写。我相信没有切身的体会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的。另一段令我难受的地方是当摄影家嫁给了研究生的好友时。为何研究生不去追求呢。白白的放弃了一段纯真的爱情。

北方读后感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作品中,他已经以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不顾一切地向生活挑战,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甘心平静的生活,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与她相遇,互相倾慕,“他”回北京为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永定河边,“他”懂得了坚忍顽强。准考证终于获得了。临考前夜。“他”梦见了黑龙江,“他”与滚滚而下的满江缤纷冰流一起前进,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踪贯穿起来,象征性的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读《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旷远,博大,恢弘,深深感动于其中奋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追求?是什么力量使他永远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与其必然的结果?这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灼热,诠释着青春所有的内涵。

北方读后感

最近正在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一部被为诗的小说。正如题目所示,描写的是祖国北方的四大雄浑的河dd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不失诗的赞誉,贯穿着他一贯的文风,大气而有力量,深沉雄厚的语言描绘着同样雄浑的河。

王蒙在《大地和青春的赞礼》中评价这是一首刚强滚烫的歌,一份鼓舞人心的精神,真切,燃烧着眼珠。

闪闪发光的河,横穿在黄土冒中,滚着浑厚的黄土的气息,便是母亲河:黄河。我想该是全书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段吧。读着那北流不息的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不觉想起了曾经课本里精读的那篇他的文章《汉家寨》,一种强烈的喘息震撼着人心,酷似那苍凉广阔中的坚守,像万顷铁石一般激荡着什么;那《心灵史》中哲合忍耶回民干涸阔土中的信念的追求,执着而沉重。一种无形的力量埋藏的他心中,激荡在黄河岩石间激起的白浪中。

他和她的心灵的触动,点缀着黄河的雄浑。我喜欢他对黄河父亲的比喻,拥有母亲河的包容孕育,而有多了父亲特有的庇护与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支持,无言的承托。像是责任,像是拼搏,孕育着永远向前拼搏的豪迈。他十年前与今日两次横渡黄河的无畏与挑战,在父亲的庇护下再登彼岸。今日入水的一瞬,她相机下咔的定格,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汹涌着菱角分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的宽臂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像是怒吼,像是皈依。

父亲般雄浑庇护的黄河,领着北方厚重的一条条河,叙说着一代人的热情。长江,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她显得太单薄,太瘦小了。卷着泥沙,狂吼着奔向大海,黄河,庇护着代代青年,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