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说课稿(优秀13篇)

小编: 曼珠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学的一种工具和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教案模板范文,相信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学情分析。

学生爱玩,好动。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3、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4、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1、引导探究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仪器:火柴、镊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用品:白磷、红磷、热水、蜡烛、稀盐酸、碳酸钠粉末。

有网友说,把石蜡放入试管中加热至沸腾,然后泼到试剂盘中会燃烧起来,是真的吗?欢迎大家来到真假实验室,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等我们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会揭晓。

(1)教师演示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展示悉尼奥运火炬水下传递的图片,进一步解释水中可以生火。(可以弥补上面实验现象不明显的缺陷。)。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1)讨论与反思:

(过渡)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这里三年未下一滴雨,酷热难耐。唐僧说:“悟空,你看这火焰山这么热,你我师徒可怎么过去呀?”

1、如果你是孙悟空,该怎么办呢?

2、第一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越扇越旺?

3、第二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把火扇灭了?

4、你还能为孙悟空想出别的灭火的办法吗?

(2)分组实验。

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温馨提示:注意安全,轻声细语。)。

学生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油锅着火后可以用锅盖将其盖灭。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课后4、5、6小题。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课题1。

1、有可燃物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方法。

三、安全知识。

《燃烧与灭火1》说课稿

生产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

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

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

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p126活动与探究实验及[实验7-1],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

原理和方法.

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演示[实验7-2],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示下列思考题,请学生回答:。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屏幕显示]燃烧条件示意图

[归纳并板书]一、燃烧概念及燃烧条件:。

1、燃烧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说明]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条。

件下不变。

讨论灭火的原理及措施有那些?

[学生交流]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演示课本[实验7-1]及简易灭火器原理实验。

[观察]学生观察上述实验现象。

[屏幕显示]扑灭火灾示意图。

[归纳并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应用范围。

加油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屏幕显示]加油站需严禁烟火图示。

[学生交流]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演示实验7-2]粉尘爆炸实验。

[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归纳]教师讲解可燃物爆炸的原因及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原因: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

膨胀而引起爆炸。

[屏幕显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识记,。

四、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五、课堂练习与检测:。

课后记:本节课贴近生活,学生学的积极活跃。

燃烧和灭火的评课稿

听了孙老师的《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感受颇深。这节课教学素材丰富多样,教师和学生互动有条不紊。这节课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这一教学理念。这也是化学教师要具备的先进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很独特,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充实,由一组不同的燃烧引出燃烧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知识。教师精心布设的学习情景,导入课程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化学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活动要更多地设计学生活动,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意识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燃烧与灭火”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燃烧与灭火》堂课注重化学概念的形成。通过“火”这一生活情境,引出燃料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知识,并串联起微粒观、元素守恒观等概念知识。既要考虑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将要发展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把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问与答、学生总结、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实现由“教学方式”向“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小组讨论到教师评点、总结和新知识引入,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的思想,强调了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这节课还特别注意了德育教育,注意了化学与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使这节课的知识更有生命力。

这节课如果在教学评价中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

自我评价。

应该觉得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学情分析。

学生爱玩,好动。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3、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4、重点、难点: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1、引导探究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仪器:火柴、镊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用品:白磷、红磷、热水、蜡烛、稀盐酸、碳酸钠粉末。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有网友说,把石蜡放入试管中加热至沸腾,然后泼到试剂盘中会燃烧起来,是真的吗?欢迎大家来到真假实验室,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等我们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会揭晓。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展示悉尼奥运火炬水下传递的图片,进一步解释水中可以生火。(可以弥补上面实验现象不明显的缺陷。)。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三)提出问题,交流反思。

(1)讨论与反思:

(过渡)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这里三年未下一滴雨,酷热难耐。唐僧说:“悟空,你看这火焰山这么热,你我师徒可怎么过去呀?”

1、如果你是孙悟空,该怎么办呢?

2、第一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越扇越旺?

3、第二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把火扇灭了?

4、你还能为孙悟空想出别的灭火的办法吗?

(2)分组实验。

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温馨提示:注意安全,轻声细语。)。

学生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四)应用拓展,学以致用。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油锅着火后可以用锅盖将其盖灭。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课后4、5、6小题。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有可燃物。

燃烧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使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一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洁,提出的系列问题有的还有待进一步着商,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学生的参与度尽管较以前的课堂有所提到,但力度还不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三、对学生的第一个实验即猜想影响燃烧的要素时,实验是我都给设计好的了,学生只需做实验即可轻易得出,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课后我想完全可以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小组去设计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做的具体好处我认为是:让学生从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我再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合理适度的掌握好放与收,也就是说驾驭课堂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涉及到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所以为绝大数上公开课的老师所选中。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我也选择了这个问题,原因有如下三点:

1、五年之前我也选择过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效果并不太好;

2、前年在城北初中举行的县级骨干教师展示课上,我也选择了这节课,并且当时对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烧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条分别放出铜片(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的两端,用酒精灯加热。其时还为自己的实验改进而得意过。但现在想来当时的那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于我校规模相对较小,听课的领导大多是非化学出身,如果说选择纯化学类的课堂,一来不宜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课上完之后,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一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三点想法,本人选择了《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展示。

首先,在课前我将以往用过的课件和别人的课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初中的展示课用的课件,在视频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好。当时选的是“火的发现和利用”这段录像,这段录像一是时间稍长一些,二是没有突出火的两面性。不能对学生渗透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这次选择了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神八”升天的图片(这张图片是否妥当,还有待探讨),学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这就很自然的导出本课的课题。“火能给人类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此,认识火,用好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堂引入自然贴切,又能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二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进行猜想燃烧条件时,学生毫不考虑的说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并未体现)。从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看,这属于猜想,如何来验证猜想。当然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和水,此处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进而得出结论(课后有老师提出该实验无需让学生来动手实验,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实。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请学生上台来进行操作)。

实验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再用烧杯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罩住,发现蜡烛熄灭了。从而得出结论: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

实验三:分别用坩埚钳夹持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在做此探究实验时,我是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其目的是想做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实验其实都非常简单。考虑到不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没有对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课堂中能简单的要简单,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和课堂。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虚、隔靴搔痒,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老师的书为什么燃烧起来?学生回答:书没有达到着火点(当然,如果没有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没有点燃,这时教师要紧跟其后,是不是可燃物只有“点”才能“燃”?这样就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烧之前,都有“点”这个动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可燃烧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譬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火柴头上,一会儿功夫火柴就能燃烧起来。)。

对于教材中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的处理,我是通过教师自己演示来实现的。对于这个实验课后我在想个几个问题:

二是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放在什么位置,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

三是实验过程中,我为了防止酒精燃烧完后,继续燃烧手绢,所以迅速的将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问学生手绢有没有被烧坏。课后有老师提出:能否让手绢一直烧下去,让手绢自然熄灭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实验室里进一步的加以实验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阅一定的资料,看一看酒精的着火点是多少?手绢的着火点又是多少?进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实验型的论文,应该说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对自己和同行应该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在手绢燃烧过程中,轻轻抖动手绢,火焰即可熄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去实践一下。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为进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还是想多写一点。走进新浪博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的博客定位是:专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育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在某位教师在上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的复习课教学公开课中,当说到灭火的原理时,听到有学生把第三条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为什么把“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有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不可能降低的'。可为什么会有学生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教师在教学时这么说而学生跟着学的话,学生是不可能懂得这么说的。许多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学生在这个时期,很难判断出教师说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怎么说,学生也就跟着怎么说了。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因为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的话,一年害一批学生,十年就害一代人了。想到此,心头战栗不已。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在本周,我进行了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的教学,从这节课中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很多: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

我也尽量充分的利用探究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交互式讨论等教法也使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总的说来,实验探究课,目标通过探究达到同时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上,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设计思路和出发点是好的,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摸式,给学生的时间加大,教师只是引领,课堂上能充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个人能力及水平有限,使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放手的幅度不够大,演示实验发生了点小意外,白磷在纸上着火了,由此教育学生白磷的着火点低要保存在冷水中,用剩的药品不能随便丢掉,避免失火…..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等。

单单就教学过程而言,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把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给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带来了机会、点燃了希望、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给我们提供可探究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连线成网,再给学生一个张扬自己个性的空间,那么,我们的课就不缺乏亮点,不缺乏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感谢这些学生也感谢教材编写者及教研员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使我们的教学相长。这是我这节课最深的感受,也是我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学生课前预习。

之前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本课题的知识点有个大体的认识,并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在哪里,而学生往往是不会课前预习,如果老师给留下预习某一课题的作业,学生经常只是简单的看看书,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预习学案”或者在导学案中加入预习部分来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落实。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逐渐领悟到课改的新理念中强调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使学生喜欢化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非常有用,其次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实验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要提供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实施教学后有不少感触。

《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中包含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爆炸、灭火的原理、常用的灭火方式、常见灭火器、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首先我将燃烧和灭火作为第一课时内容,燃料充分燃烧作为第二课时。因为燃烧与灭火自然顺延的,分开教学,在探究上有脱节,所以尽管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但因为前后联系学生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关于灭火,教材中着重强调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原理,课后练习中提出了一旦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是燃烧及燃烧的条件。但我认为,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以作为燃烧的延伸,但在实际生活中消防知识却非常重要,在技能目标上必须加上对消防知识的应用。

教师准备: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起点知识。学生对燃烧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未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过燃烧。学生知道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用水、灭火器才等进行灭火,但经历过火灾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灭火器的学生也没有。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消防知识的传授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准备:由于本节内容生活中比较常见,我提前请学生收集有关火的用途、火灾的危害以及常见灭火器材、灭火方法的有关信息。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我出示了一张火灾的图片,引导学生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你被困在其中,你知道如何应对吗?这引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学生的第一个兴奋点出现。紧接着学生交流了什么是火,什么是燃烧,提供学生施展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题被自然引出。可以说所有没有学生开小差。

2、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

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通过三种物质的对比试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本实验本身没有粉笔头这个物质,我通过改进后,粉笔头无论多高温度,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就总结物质必须有可燃性,这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从灭特殊物质的着火到商场宾馆突发火灾的灭火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特别是在强化问题的教学环节中,不是去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去复现已学知识,而是从油的着火,电器的着火,图书馆的着火这些特殊环境的火灾的扑灭的角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

4、消防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受欢迎。

在灭火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教学。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进行总结。10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学到的消防知识,整堂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5、存在问题:

课件应再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学习到应对灾难的本领至关重要。知识结束后,应进行火灾演练,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逃生,这样会更好。

总之,经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燃烧和灭火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教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

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五、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