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范文(13篇)

小编: 雅蕊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项完整的教学活动安排。通过多种教学计划的范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

二要读出诗文韵味;

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设计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教案。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教案》。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学生标划生字词。然后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遍,力争读得通畅。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时间8分钟。

3、检查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4、深化领悟阶段:

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进入角色,放飞想象,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请学生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文言文》教学设计

2、掌握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师助: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一读课文,读字音,读节奏。

基本思路:1、让学生自己先来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标出困惑。

2、小组内部交流个人遇到的困惑,记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全班交流各小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听读完后指出还有哪些字音与节奏存在不足。

5、听朗诵录音带,在与名家朗读的对比中找出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并作出重点标注。

师出示重点字读音:窘苫少时暇寐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区别。

师出示重点句子节奏划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转折词“而”后需停顿)(后置状语“如故”前需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主谓之间需停顿)。

盖以诱敌(句首发语词“盖”后需停顿)。

师结:学习文言文,生字宜多关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主谓之间要停顿。

转折词后要停顿。

状语后置要停顿。

基本思路: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主要内容,划出难以解释的字、句。

2、小组内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好组内未能解决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组内的困惑。

师出示重点实词:缀、窘、敌、去、久之、几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点?

其一,古今意义不同;其二,词性发生了变化;其三,是通假字。

师出示重点虚词:以:投以骨盖以诱敌。

之:久之又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出示重点译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词类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词类活用)。

3、明确翻译后,试着复述故事情节,以便检测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

三读课文,读情节,读形象。

1、读课文,读出故事的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分析狼和屠户的性格特点。

示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四读课文,读中心,读寓意。

3、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两则材料中的红色字体,让学生明确狼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笔触直指贪官污吏一类的恶人。

师结:本文采取了先叙事,后议论抒情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议”,其好处在于可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

五、堂清检测。

1、作者?代表作?

2、释词:缀敌洞隧几何犬。

3、译句:其一犬坐于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布置作业。

1、我当出题人。

要求:实词以及句子的选择要与本课提到的方法规律相吻合。

要求:用上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

1、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学生能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

3、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从文本入手,激发学生问题探讨的热情,并由文本联系实际,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至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在前一课时结束时,出示一首小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让学生猜写的是历史上的哪家父子。学生当然明白老师的意图,一猜就猜出来。马上指出三人文学成就很高,父亲写过《六国论》,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写过《六国论》,就在《读本》上,不失时机的布置阅读苏辙《六国论》的任务:

1、找出苏辙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编写文章的论证结构。

二、比较阅读,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一)师生对话,弄清苏辙的观点及论证过程。

苏辙的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即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国的谋士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战略眼光,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势,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论证过程:

提出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分析论证:

1、秦与诸侯争夺的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之郊。

2、秦进攻燕、赵,不曾有韩魏两国袭击的忧虑,因为韩魏抵挡秦国受挫后依附了秦国

3、韩和魏不能单独抵抗秦国,可是天下的诸侯却依靠它来抵挡秦国

总结六国诸侯不知定出协助韩魏抗击秦国的策略,却贪图好处,背弃盟约,互相残杀。

苏询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论证过程:

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析论证: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二)学生讨论,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两人的观点各不相同,而论证过程都很严密,都能自圆其说,对同一段历史,父子两人的看法迥然有别。其实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清代的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不采用孟子的仁义学说,不施行仁政。你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讨论。

【附】讨论结果:

1、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亡,首先在于人君的素质。秦始皇胸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其他六国的国君要么是碌碌之辈,要么没有雄才大略。

2、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为它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六国虽有改革,但不彻底。

3、秦王恨毒,不留后患,不放虎归山。长平之战40多万降秦赵军被活埋。

4、六国不诚信,“合纵”不彻底,尤其楚国只图眼前利益。

5、六国没有认清共同的敌人。

6、天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是必然趋势。

……

(三)活用文本,探讨现代社会如何以史为鉴。

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向统治阶级发出建言或警言,是历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学里已经学过不少,我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文章中史论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以激发爱国热情,并指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也存在这种种弊端,我们如何以史为鉴,革除社会弊端,让社会机体能无障碍运转,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附】讨论结果

1、六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没有坚持“合纵”政策而被秦所灭中,我们可以明白,在商业经济中,大家遵守行业行规非常重要。不至于导致不公平竞争,反而让某个企业吞并。

2、六国经常受利益的诱惑,彼此缺乏诚信,反而害了自己。现代社会提倡诚信也非常重要。

3、秦由于改革,实力增强,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内部也应该苦练内功,增强实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4、楚国因贪图小利,而上了秦国的当。腐败贪污分子应该从中获取教训。

5、作为领导者,应该耳根坚定,不能轻信。对方经常会用反间计。

6、“有勇无谋者,莽夫也”,秦王就是个懂得用脑子的人,作为领导者应该善于找出矛盾所在,才能够各个击破。

……

我之所以组织《六国论》的探究学习,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基点,以全面提高人的社会效能为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转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自我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创造的冲动与潜力,把学习看成是“我要学”的快乐事。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文言文》教学设计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三、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论语》文言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诵读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学生齐读。

2.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论语》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一)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文言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文言文》教学设计(最新2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四、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四年级文言文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初二文言文《陋室铭》教学设计陋室文言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文言文虚词的教学设计

5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

(wei)。

二、介词。

(wei)。

1、表示对象。

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

(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

相当于“于何”、“于此”。

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