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汇总22篇)

小编: 文锋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资源,通过阅读和研究范本,我们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以下是小编选取的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用以参考和学习。

学圆柱与圆锥的认识练习题

1.如图,把底面周长18.84cm,高10cm的圆柱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cm2,表面积是()cm2,体积是()cm3。

考查目的: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答案:28.26,304.92,282.6。

解析: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底面积、体积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有表面积比原来的圆柱多了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而多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高,宽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半径(利用底面周长计算)。

2.数学老师的教具里有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老师告诉大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已知圆锥的高是12厘米。请你算一算,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答案:4。

解析: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在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的情况下,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因此圆柱的高是12÷3=4(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木料,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把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考查目的:圆柱的表面积、圆锥的体积计算。

答案:207.24,150.72。

或圆锥体积的2倍。

4.下图中的圆柱形杯子与圆锥形杯子的底面积相等,把圆锥形杯子装满水后倒进圆柱形杯子,至少要倒()杯才能把圆柱形杯子装满。

答案:9。

则圆柱的体积为。

圆锥的体积为。

圆柱的容积是圆锥容积的9倍也就是需倒9杯才能把圆柱形杯子装满;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倒3次可装满现在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3倍所以要倒9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学习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打开,又卷一次。思考: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师:真好,那如果要计算你卷成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算呢?生:长乘以宽。师:也就是圆柱的什么乘什么呢?生: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思考,认识了圆柱,还知道了它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

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九、板书设计。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认识圆柱和圆锥评课稿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4、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

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

侧面1个 曲面。

4.圆柱的高.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交流。

同座互相指、说。

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1.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

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教后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段及评析

片段一: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以这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它快速旋转,可以得到什么形体?(圆柱。)。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实物。)。

师:能找出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吗?

生:(奶粉罐、蚊香盒、水杯、火箭的中间一段。)。

师:说的很准确,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圆柱形状的物体吗?谁能再举个例子。

生:(我家的杯子、可比克的包装盒)。

……。

生:电线杆。

生:(略加思考后肯定地)是。

师:那它是圆柱吗?

生:(犹豫地)不是。

……。

片段二:初步感知圆柱。

……。

师:好,就请大家用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研究桌面上的圆柱。

(学生研究。)。

生:我发现圆柱没有角。

师:你是指像长方体和正方体那样的顶点吗?圆柱确实没有。

生:我发现圆柱有两个圆形的面。

生:我认为圆柱还有一个面,(用手指着侧面。)这个面。

生:(是环形的、是圆形的、是弧形的……)。

生:它们的面积相等。

生:我认为它们的周长也相等,它们完全相同。

师:你用了一个很好的词语:完全相同,你们又是怎么发现两个圆完全相同的?

生:(犹豫地。)我感觉它们大小一样。

生: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仅仅用眼睛看准确吗?

生:不准确,可以量一量它们的直径,看看是不是一样。

师:说的很好,你找到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还有吗?

生:我把圆柱倒在桌上,让它滚了滚,发现滚出的是直线,说明它的两端大小相等。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生:(犹豫地)不知道。

师:但直觉告诉你,既然沿着一条直线滚动,可以说明两个底面大小相等,是吗?至于其中的道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到。

生:可以把圆柱锯开,两个底面比一比。

生:可以把其中一个画出来,再用另一个来比一比。

……。

(多媒体演示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知道圆柱可以通过旋转长方形得到,通过旋转过程,我们也可以验证这个结论。现在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或者分析旋转图,验证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学生动手操作或看图思考,互相交流。)。

……。

片段三:通过旋转,深入探究。

(多媒体分步显示长方形绕轴旋转)。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

生:我觉得是两个底面的周长。

师:我们用手摸一摸形成的部分,是圆柱整个底面吗?(注意指准两个底面圆周。)。

生:(肯定的)不是,是圆周。

师:长方形的这一组对边绕轴旋转后分别形成圆柱的什么部分呢?

生:两个底面。

师: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的哪个部分旋转得到的?

生:长方形的一条边。

生:从图上看是线段ab。

师:(多媒体演示。)确实如此。现在我们综合起来思考,长方形的这三条边同时绕轴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仅仅是圆柱的三个面,当长方形作为一个整体的面在旋转后,就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圆柱。

片段四:认识圆柱的高。

(多媒体分步演示等宽不等长的三个长方形绕各自的一条边旋转形成圆柱。)。

师:三个圆柱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三个长方形的宽相等,得到的圆柱底面相等,但它们的高度不同。

师:那请大家思考,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

师:哦,你是从旋转过程中看出来的,从圆柱本身来看,什么是它的高?

生:侧面的高度是圆柱的高。

生: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师:这里的两个圆,我们称为圆柱的什么?

生:圆柱的底面。

师:那还可以怎样描述圆柱的高?

生: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生:我用两把尺夹住圆柱,量出尺之间的距离。

生:我把圆柱倒在纸上,用笔在两个底面的位置做个记号,量出记号间的长度。

生:我量它的侧面。

……。

(肯定量高的方法,指导学生量一量。)。

片段五:认识圆锥。

师:屏幕上一个是长方形,另一个是——?

生:——三角形。

师:准确的说是——。

生:——直角三角形。

师:它绕任意一条边旋转后会形成什么形体呢,大家想不想来研究?

(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任意边旋转得到的形体。)。

……。

师:请大家拿起桌面上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圆锥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自主探究。)。

生:圆锥有一端是尖的。

师:用数学语言,这个尖的我们称为什么?

生:(恍然大悟地)顶点。

生:圆锥也有一个圆形的面。

生:圆锥还有一个弯曲的面。

(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

生:我发现从圆锥的顶点画一条垂线下来,正好通过底面的圆心。

师:老师真佩服你,想象力很丰富,你的判断很正确。

生:我发现圆锥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后形成的。

生: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旋转后形成圆锥的侧面。

师:不错,在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圆锥,都是这种可以通过旋转直角三角形得到的,这样的圆锥是直圆锥。

生:我发现圆锥的高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能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吗?

生:顶点到底面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生:在圆锥的底面。

师:是底面任意的位置吗?

生:不是,是底面圆心。

生: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

片段六:拓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知道了圆柱和圆锥都可以通过旋转的方法得到,难怪有人把圆柱和圆锥称为旋转体。通过旋转,我们还可以得到许多有趣的形体。

(多媒体呈现平面图形旋转形成有趣的立体图形。)。

……。

生:因为旋转出圆柱的长方形长和宽不同。

生:因为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同。

生:因为它们的高不同,底面的大小不同。

师:底面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底面的半径。

师:原来是它们的高和底面半径共同决定了它们大小形状。

……。

……。

教学点评:

一、变接受为建构,让旋转的思想贯穿教学始终。

立体图形的教学,最大的障碍是学生的空间观念的薄弱,往往是教师一味的讲,学生机械的接受,在教学中很难得到有效突破。本节课,教者让旋转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构圆柱和圆锥的模型,成功的进行了教学实施,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教学效果。

平面图形的旋转是构成立体图形的重要方式,课的伊始,教者就通过旋转长方形小旗引出圆柱,看似随意,实则意蕴深刻,一下子就带领学生迈进了“旋转”的大门,为下面充分演示旋转,做好了前期的准备。接着借助多媒体演示,淋漓尽致的展示了通过旋转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在拓展部分,多媒体演示了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旋转的奇妙魅力,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成功的搭建了一座桥梁,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

二、变被动为主动,发现与分享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开展活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习过程灵动起来。对于圆柱特征的认识,教者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没有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整合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发现与分享”成为整节课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三、变独白为对话,生成的课堂因发生而更精彩。

“独白”式的教学,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把教学理解为简单的问答,没有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本节课,教者采用“对话”式教学,与学生展开真诚、平等的对话,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围绕问题的核心,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深度探究。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此外,学生还获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主宰,本节课的教者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及时调整,追求课堂活动的真实,再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再现生活情景。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想法,在本节课中都有机会展示。由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巧妙地进行引导,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课堂教学也因此更加精彩。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

另外,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如:

1、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从而找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动手剪开圆锥的侧面,验证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3、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

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4、测量学具有关数据,计算体积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顺序是:激疑——猜想——验证——应用。如,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然后实验验证。教给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以及由于图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点。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两个图形学具,按照书上所示的方法将圆分成16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拼摆进行迁移,可以使学得轻松、主动。

又如:学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

1、计算学具的体积;

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1)圆锥的高是。圆锥有()条高。

(2)将一个圆锥沿着它的.高平均切成两半,截面是一个()形。

(3)下图圆锥的高是()cm。

(4)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

二、填一填。

1.指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圆锥的底面形状是(),侧面是()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一、填空:

1,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1分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比是(),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

4,把一个圆柱体钢坯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25.12厘米的正方形,圆柱体的高是()厘米。

6,用一个底面积为94.2平方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积为31.4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内,水的高为()。

7,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是()。

8,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

10,底面半径2分米,高9分米的圆锥形容器,容积是()毫升。

1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积和它的体积比较,容积()体积。

二、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

2,圆柱体的高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2倍.()。

4,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5,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三、选择:(填序号)。

1,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扩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体积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a、扩大3倍b、缩小3倍c、扩大6倍d、缩小6倍。

四、应用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积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圆柱形无盖铁皮水桶的高与底面直径的比是3∶2,底面直径是4分米。做这样的2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我是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

我认为这节课只要解决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就会水到渠成,于是我首先安排了侧面积的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后,就安排了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题。生活中圆柱体比较多见,应用广泛,如圆柱形油桶、花坛、通风管等,解决问题时,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是求哪些部分的面积。在保留小数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所要用的原料都要比实际计算的结果稍微多一些,要考虑到接口等实际问题,所以要采取进一法。

从课后作业中,我得到反馈,学生出现了典型的错误,我认真反思,觉得有些方面做的不够。

1、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计算公式也肯定不同。但计算之前没有进行适当的复习,导致在计算侧面积时用了底面积乘高,而在计算底面积时又用了周长公式,个别学生搞混淆了。

2、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大多数学生列了综合算式,其中有一步计算错误导致全题错误。刚学时最好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计算,不但理清思路,更能减少失误。我会坚持课后进行反思,发扬优点,找出不足,做得不够的方面在下次想办法弥补!

圆柱和圆锥教案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反思”等。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你有何收获?反思

学生交流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与练习

圆柱和圆锥教案

练习二第14页内容。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7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

(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6、练习二第12题

(1)学生读题。

(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

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圆柱圆锥教案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悉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汁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锥圆柱练习题

1、把一个高3分米的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把圆柱体切开,拼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近似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20平方厘米,求圆柱体的体积。

4、将一块长方形铁皮,利用图中阴影的部分,刚好制成一个油桶,求这个油桶的体积。

5、将一块长10cm、宽6cm、高8cm的长方体木块,切割成体积尽可能大的圆柱体木块,求这个圆柱体木块的体积。

6、一个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7、在一个正方体纸盒中恰好能放入一个体积为282.6立方厘米的圆柱体卷纸,求这个正方体的容积。

8、求下面图形的侧面积和体积。(单位:cm)。

圆柱圆锥教案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圆柱和圆锥教案

1.下面几何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或生成规律?

这些几何体都可看做是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直线旋转而成的.

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

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示.

4.旋转体的有关概念.

1例题剖析

例1

例2 指出图 、图 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构成的.

图 图

例3

1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几何体分别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

3.充满气的车轮内胎可以通过什么图形旋转生成?

1课堂小结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及图形特征.1课后训练

一 基础题

1.下列几何体中不是旋转体的是( )

2.图中的几何体可由一平面图形绕轴旋转 形成,该平面图形是( )

abcd

6.如图是一个圆台,请标出它的底面、轴、母线,并指出它是怎样生成的.

二 提高题

7.请指出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三 能力题

adcb图1a图2dbc

圆柱和圆锥教案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九、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体会如下:

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圆柱圆锥教案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体会如下:

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圆柱和圆锥教案

教者:王志刚班级:6(3)人数:42时间:.3.18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圆锥体积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的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2.能正确利用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应用中的难题。

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小黑板教学时间:2014.3.18。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理清概念公式。

1.体积是指立体图形所占()大小。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乘以,用公式表示为()或者()。

3.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用()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得到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也就是圆锥体积是与它()的圆柱的(),即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或者()。

4.明晰正误。

(1)圆柱的体积一定比圆锥的体积大。()。

(2)将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倍。()。

(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4)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2倍。

(5)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cm3,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5cm3。()。

二、加深记忆,直观图形计算(计算下列圆柱圆锥的体积)。

(图形详见小黑板)。

三、理清思维,简单文字题。

1.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3米。求圆柱的体积。

2.已知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7厘米,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一个圆柱的体积是36cm3,削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求削去的体积。

四、应用升华,实际问题解决。

1.一个圆柱形的粮仓,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为2米,高3.5米,已知每立方米的小麦重542千克,则这个粮仓可以装多少千克小麦?(保留整数)。

3.一个圆柱形水桶的水面高度是12厘米,在水中放入一个圆锥形的钢块(没与水中),这时水面升高到15厘米,如果水桶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求圆锥的体积。

五、能力提升,我会灵活应用。

六、全课小结。

圆柱和圆锥教案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