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中班班级工作计划及大全(19篇)

小编: JQ文豪

班级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达成团队共同目标。这是一份经过多方讨论和改进的班级工作计划,相信在实践中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首先非常感谢张校长及总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全校总结大会上发言,下面我针对2020年李家学校的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安全工作等方面做一个总结。

时光飞逝,2020年工作即将结束,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在总校张续元校长及总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全体教师齐心努力和团结协作下,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突出德育工作,狠抓教学工作,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办学理念,在抓好学校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一年以来,我们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件事情,抓实抓细常规管理工作,把“学校持续发展,教师寓教于新,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宗旨,鼓励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一、学校管理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每位老师虽然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但我们努力做到“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业如己”。

班主任是学生与学校、家长与学校连接的纽带,学校大部分活动的落实是由班主任来完成,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好学生、如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落、学生能否真正有所收益等等生活中细无巨细的小事,要想做好真的很难,要端正班主任的工作态度,积极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有好的教师队伍,每个活动才真正落到实处,掷地有声。

学校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以总校《教师考评细则》为指导,对教师进行工作量,出勤,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考评,注重实操性,积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德育工作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周一坚持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以及养成教育,开展流动红旗评比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有自我约束力。

注重常规化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规范学生。

在教师节那天,学校开展《谢谢您,老师》大队会,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有诗歌朗诵、有名人尊师敬师的故事,有写给教师的寄语,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学生还动手制作爱心卡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三教学工作在总校领导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小班化教学”这个核心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追求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真正适合的教育。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足开全课程。对教师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业务学习、班级管理工作记录等方面做到每月一查,检查时抓实抓细,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每月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能督促教师们不断总结、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采取恰当的措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在龙学苑杯龙潭区教师技能暨应用大赛中,我校陈鑫老师获得教师岗位明星称号。比赛结束后,组织教师学习101教育ppt、投屏、简书、美篇、小影等软件,尤其是101ppt实用、适用,减轻老师备课负担,丰富我们的课堂。

9月份和11月份我校进行了两次所有任课教师全科全员汇报课,组织教师认真听课,评课,积极研讨、反思小班化教学方法,不断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老师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取长补短,让每位老师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体育教育工作也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天坚持做好两操,陈洋老师带领全校学生排练的课间操丰富了学生的大课间。赵明亮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长跑比赛,通过比赛选拔运动员,并积极组织学生训练,参加区运动会。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品国学经典,读贤礼之书”的活动,每周有三天时间,孩子们能利用早自习晨读的时间进行认真阅读,完成读书笔记,一个学期孩子们积累了更多的好词佳句,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龙潭区招生办捐赠我校图书近200本,更加丰富了学生图书内容,课间、午休常常有孩子驻足图书角,手捧图书认真阅读。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我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实习,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地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番的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语文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学情况的。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1、从语文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首先,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的状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发现三年级的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都是大专。经过从教导处了解的信息,在这所小学中拥有大专文凭的老师占多数,只有少数教师拥有本科文凭。这证明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文凭不高。另外,有些人的普通话不算很标准。这些状况比较让人忧心。其次,从现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方面,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基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经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他们很少使用多媒体、扫描仪等先进的手段。

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他们认为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在认字识字一块,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写字的重要性,而很多学生的自觉意识不高,基本是老师写他们也写,老师不动他们也不会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只能舍弃先进的设备,转向老旧的方法了。事实也证明采用老旧的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另外老旧的方法具有其独到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可是随时更改课堂内容的设置,这是先进设备所不具备的。从教学态度上来讲,小学的孩子都还未定型,心性不稳,不仅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单个人的不同时段语文成绩也有很大差别,小学语文老师们并不认为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他们一视同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他们对所有的孩子都有耐心,他们极力想让孩子听懂,所以变换着方式让孩子感兴趣,并且看这些孩子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老师也没有采取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当然,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对于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对预习指导和字词教学工作很重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级转上来,对没有标读音的课本一时还不大能适应,所以要确保他们认识字后才能开始课文教学。在作业要求方面,三年级的老师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这是为了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能更好的适应更高年级的要求。

2、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我实习的年级是三年级,学生都在十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心智很不成熟。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不仅男生好动,女生也不容易安静下来,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三年级是个特殊的时间段,语文这门学科从这个年级开始,才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从这里他们上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根本掌握不了语文的知识的,这非常让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头痛。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三年级语文教师的重头戏,他们努力以富于激情的声音、高低起伏的腔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以游走于课堂每个角落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维持着课堂的秩序。我在实习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种方法,课堂收效还不错。

据了解,在现今中学,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特别是理科生,他们的这种想法更为严重,他们认为自己又不想成为作家,语文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还好,这种现象在小学里是不常见的,我想从学生方面说,这可能是因为小学生年龄还小,和语文的接触还不深,语文这门课对他们来说还是一门很新鲜的学科,对语文知识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这种现象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分不开的,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爱上语文,他们使尽手段、用尽方法,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语文学习上来。

在实习期间,我曾带领实习班级的学生去多媒体教室上过三次课。通过这几次课,我发现小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他们自律意识比较差,到了新鲜的地方就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导致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另外由于学校资源问题,多媒体教室又是科学实验室,实验器材设备比较多,学生好奇心太强,尽管老师千强调、万强调,还是有个别学生会去拿、去碰。正因为这样,这所小学的语文老师都不愿意带着学生使用先进设备。

小学生是很单纯的,正因为这样,当一个称职的老师就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夸奖他们,尽量用表扬来鞭策他们进步。当然也不能全靠表扬,在行为习惯的调整方面,批评和惩罚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引不起他们的重视,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老师不足惧的想法。小学生也是很敏感的,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小,就认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都拥有雪亮的眼睛。调查中,小学生最喜欢的是贴近他们思想的老师,他们会去寻找老师跟他们的共同喜好,如果共同喜好多,他们会比较亲近这个老师,反之,则比较生疏。他们最不喜欢的老师就是那种对待学生不公平的,无论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还是贫苦人家的孩子,无论是乖学生还是调皮的学生,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不约而同的。每个孩子都是想通过自己的途径引起老师注意的,用的方法可能会让老师喜欢,也有可能会让老师产生讨厌的情绪,后果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可以说每个孩子的行动出发点都是好的,端看老师是如何看待它。实习中,我就见到这样的事情。我实习的班级有一个小男生叫李嘉龙,很是调皮,老师不看到他还算比较收敛,老师的目光一转到他身上,他便更调皮了,老师对他就比较头疼,因为他上课老是插嘴。综合我的所见所闻,我认为李嘉龙只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我比较注意他的一言一行,在每次跟他的谈话中争取引导他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我认为,当一个称职的好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寻找适合他们的引导之道。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抵触老师,甚至抵触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所以知识面比较狭窄,上他们的课就不能海阔天空地、一股脑儿地将语文老师所有知道的、关于课文的东西都灌输给他们,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如果语文老师不管不顾这些,那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上语文课的兴趣,甚至讨厌起语文课来。实习期间,我教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片叶子都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这里需要给他们拓展一下关于光合作用的含义,但是又不能讲的太过深入,不然的话不仅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而且学生也理解不了。于是,我用我自己的语言比较浅层次的讲述了一下基本过程,只要求他们明白叶子做的工作是光合作用便成。

在学习压力方面,我是在小学实习的,调查的对象都是小学生,教育局明文规定他们的在校学习时间不能超过六个小时,回家作业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因为回家作业的总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所以划给语文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我认为他们的负担还是很轻的。不过我不是他们,不能为他们立言,为此我专门进行了了解。据我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到的,大多数学生对回家作业的量还是很满意的,也能够及时完成,只有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迟交或不写作业。可是他们普遍都认为在校的课堂作业太多了,导致他们没时间玩耍。我了解到硬笔习字册是他们课后必须要完成的,大多数时候还要完成大练习册和补充习题的订正,有时候还需要在校完成作文的底稿或誊写。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地去问了几位老师,老师们告诉我其实他们并不想这样,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是由于教育局给的回家作业时间太少,导致很多既定任务无法完成;二是学生本身回家作业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利用课后时间让他们订正返工;三是学生的升学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成绩,放松作业这块,有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学生家长也不能理解,这在前几届有过这样的前车之鉴。

3、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找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引导他们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重视学生在言语上的发展,适时给与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适时把握学生在识记能力上的发展,让他们多记多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点:入学以后,他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中,他们逐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学业成败、社会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在个性品质上的塑造,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注重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适时给予他们指导,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关心他人。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表现,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两个能力。当然,要完成这个目标,须具备一定基础:即字、词、句知识基础知识;表达技巧;文学常识等。这就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三大现实目标:基础知识、阅读、表达。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能力。根据以上了解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必须先从制度改革抓起,小学生减负不能光看回家作业量,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教育局的既定作业量。其次要提升教师团队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要培养一批关爱学生的老师。最后就是,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制定适合他们的课程,让他们在身心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做人的学问。

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报告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引言。

一、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二)形式上要多样化。

(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为目的的。

二、把握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标准。

三、创新教学。

(一)让“媒体”入课,使音乐“乐”起来。

(二)创设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玩”

(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飞”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五、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兴旺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学校音乐教育,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确定。传统的音乐教育一直奉行的是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这种音乐课,在一开始是属于先进行列的,欧美日诸国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久以后,他们便逐步把这种技艺教学放弃了,而我国却依然将其沿袭下来,一直到现在。以至于我们现在出现了“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课堂。从现在的教学观点来看,这种课堂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新课标的颁布,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为音乐的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了适应新课标,我们在音乐的教学中要作出新的改变,应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从新课标的理念、创新教学、教学评价和激发学生主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21世纪的社会,是新世纪的社会,它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教育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素质教育更是已经全方位的深化,因此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音乐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作用在日益显露,因为它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小学音乐的教学应该怎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我们作为新型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不论是唱歌、表演和演奏,它那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和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感情的变换都体现出了它本身“动”的特点,不像其他的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所以,在音乐的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感情。

(二)形式上要多样化。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音乐器材缺乏,使得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局限,这也是目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每一节课上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变换活动。(比如:演唱、表演、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而每一种音乐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使教学中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技能的互补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技能并不只是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普通学生所要考核的关键。“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是《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形式要活泼化,不只是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主题,以灵活应用方法为手段,让教服务于学。

(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为目的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它倡导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它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一下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比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和精细的观察、敢于创造的精神等等,让音乐课真正起到全面作用。

新课标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音乐教育要想实现“育人”的目的,就要真正以美育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认真把握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实现新课标的价值。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意味着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或职业音乐教育,他是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的审美教育,是围绕音乐音响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形式。因此,音乐教育“育人”的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音乐课审美属性的认识,将其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教育,片面地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识谱、唱歌、跳舞等注重音乐知识系统的传授及音乐技能的机械训练,甚至还把学习识谱当成学习音乐的主要任务,把会不会识谱作为衡量懂不懂音乐的主要标准,这种偏离音乐审美体验,有悖音乐课程本质的音乐教育实践,造就了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异常现象。

从当代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存在于音乐审美活动——审美体验中。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审美体验,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课,须摒弃固有的教学方法,创造美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情感,使音乐课能“充满快乐”、“饱含师生的情感”、“洋溢快乐和美”。所以,小学音乐的教学,要想体现审美体验和音乐的情感,就要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音乐想象,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和创造思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新课程内容,建构音乐意义。如:教波兰儿童歌曲《粉刷匠》一课时,一开始就为孩子们设置一个漂亮的颇具童话色彩的“节奏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从里面传出美妙的声音,将孩子们带入情境,倾听音乐。他们一个个都睁大眼睛新奇的看着、听着,而从房子里传出的节奏就是新授歌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奏。教师问:“小朋友,谁能把这个节奏模仿出来?”这时,学生或拍或读,很快的把这些节奏都反映了出来。在童话情境中进行与新授内容相应的节奏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的情感,又为新授课做好了准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形象再现的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创设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才能调动儿童熟知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边想边活动,从而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体验审美情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以下几方面着手: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一样,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会哼哼着欢快的小曲,于是他的步履就会轻松;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听到悲哀的旋律步履就会沉重。这说明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都和音乐紧密相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都与音乐相容并行,而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乐”起来,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要想使音乐“乐”起来,首先要顺应当代小学生接受音乐的方式。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媒体”是培养“音乐想象”的主要途径。因为多媒体可将迷人的图画与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行、声、光、影的美,促进“音乐想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因此,借用音乐、电影、vcd、cd、磁带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音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火车波尔卡》是一首节奏欢快,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乐曲。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快乐的火车,让学生在课堂里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感受火车的情境,用“模仿火车发出的声音”游戏来表现火车的不同场景,跟着课件中的火车动画来表演,用提问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讲解高低音知识的教学时,让我们看着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指导学生。如播放的“鸟儿的叫声”是高音,“老牛的叫声”是低音,“青蛙的叫声”是中音。又如通过播放不同节拍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并理解有关接拍的知识。通过多媒体信息为载体,使学生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对音乐知识有能感知的体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将音乐创作的情景和音乐的情感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容易的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情感。在《哇哈哈》一颗的教学中,学习前展示一组新疆美丽风景的图片,介绍有关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对新疆有感性的了解。接着,将这首歌用不同的节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歌曲的旋律。

1.在游戏中表现音乐——节奏训练的趣味性。

奥尔夫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对于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应首先培养他们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很美好的,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有一定的“约束”——节奏。音乐课上的节奏训练,是个比较枯燥的练习,当我们将它融入自然界孩子们熟悉的声音和各种体态律动中,他们就很容易掌握了。这里所说的体态律动,是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各种动作来表现音乐,他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促进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学生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初学节奏,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1)运用节奏进行问好2/4xxxx|x—|xxxx|xxx||(师)小朋友们好!我们来上音乐课。(生)郭老师您好!我们认真来上课。(2)运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柯氏唱名法结合进行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试验并创建的“体态律动学”是以学生身体作为一种“乐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动作自由表现他们听到的音乐。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柯氏唱名法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教学中使用法国的艾米里—约瑟夫?契夫节奏读音体系。节奏读音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了一个相对应的音响。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于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觉、克服困难是有益处的。如: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二分音符读作“ta-a”、等。

例如,四、八分节奏练习:我以爸爸的大靴子和儿子的小靴子来分别象征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让学生体会爸爸的脚步大而慢,儿子的脚步小而快。儿子要走两步才能赶上爸爸,并让学生运用体态律动来进行形象有趣的练习。两人一组,面对面双手插腰分别扮演爸爸和儿子。

这样的合作,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很自然地体会到四分节奏比八分节奏宽,两个均匀的八分节奏等于一个四分节奏。这种方法,是顺应孩子们本能的,为他们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这种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美和韵律感。

2.在故事和歌词朗诵中感受和传达音乐,来完成唱歌课。

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以用抒情的语调、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和眼神把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传达给学生。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上课时,可以讲一个与歌曲有关的故事,来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小乌鸦爱妈妈》时,首先讲一个故事: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里长着一颗大树,大树上住着乌鸦妈妈和小乌鸦,乌鸦妈妈每天都起得很早为小乌鸦寻找虫子吃,在乌鸦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小乌鸦长大了,但是,乌鸦妈妈却老了。一天,乌鸦妈妈病倒了,小乌鸦对妈妈说了一句话,然后就飞向了蓝蓝的天空。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说小乌鸦干什么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学生很快融入到音乐之中去聆听、找寻答案并学唱这首歌。音乐语言的魅力是巨大的,有时候许多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用音乐的旋律就可以完美的表达出来,歌词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歌词朗诵也可以调动学生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如在教《粉刷匠》时,先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插图,然后让学生有节奏的一起朗诵歌词,最后配上音乐一气呵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境,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飞”起来。

1.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表演是低年级学生乐于参加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其他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在每一节课的最后,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例如: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让学生们玩回音游戏,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歌曲《小动物唱歌》让小朋友们戴上小动物头饰表演小猫、小狗的动作和叫声,并鼓励小朋友们自己创编歌词。教师:“请你将猫和狗的叫声,换成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并大声领唱,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动物头像,好吗?”接着让学生自己编几段歌词。因此,针对那些有表演性的歌曲,可以让学生设立临时表演公司,招聘导演与演员,而导演可以挑选演员,可以分配角色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思进行编导。

2.引导学生“动”

把“动”引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眼看、耳听、动手操作,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获得多方面的感性知识。每节课都要有一些创编活动,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给大家,对歌曲的旋律也可以用柯尔文手势来巩固。柯尔文手势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用以帮助初学的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掌握音准手势。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形象的意义,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例如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部平行,之后的re、mi、fa、sol、la、s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过头顶。如果从la音级上开始建立音级,位置也是如此,因为手势只表示一个相对的音高范围。与学生一起“看”、与学生一起“玩”、与音乐一起“飞”,教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从看到想、从听到说、从编到演,全身心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态度,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整个音乐课堂生动活泼,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情境,那种压抑个性、排斥标新立异的环境和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都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倡导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自由的教学理念。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好。“尊重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按照个人主观愿望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发现人才,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四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个性,主要指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志向有个性,有特点有质量,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刻板僵硬的态度。教师应该俯下身来,以平等的心态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多方面交流沟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喜欢一位教师的同时也会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学生就会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正如教育名着《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创建民主、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同时教师要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转变自己,尊重学生,相信自己。

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课堂上只有个性差异,没有优劣与高下。教师应给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参与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问难。

(三)用感情感染学生。

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沟通。所以,我们要把音乐课堂看作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有时,音乐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恰似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让孩子们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和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教学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评价就没有办法客观、公正的去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的去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评价是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得到改进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的评价对音乐教学有导向作用,音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评价中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来完善教学。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枢纽。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评价是否得当对学生日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评价要面向全体同学,注意个体差异小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应该掌握的音乐知识,也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位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争取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力争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也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允许不同的学生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允许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天生具有差异,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各不相同,给这个世界的色彩也不一样,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

(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这门课是一门技术课,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种观念它违背了音乐的自身规律,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核心和音乐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而新课改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活动中。

(三)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要进行积极地评价要想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创新的表现,从而逐步的提高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单纯,没有明确的表别是非的能力,不管什么事都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故意的制造错误,来反问学生,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存在。在一些问题上当学生有创新时要积极的给与肯定,从而让学生养成遇事多动脑、不断创新的习惯。

音乐课程的改革,对于我们这些新型的音乐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课标音乐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的教学,我们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身践力行,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先锋。

[4]王宪平.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学林出版社,20xx。

[5]王丽;宫欣怡.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6]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7]文漪.音乐教学视角[m].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

[1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报告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这一教学总体目标被无情的忽略了。素质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踏入社会中时能够有更好的能力去适应各种环境。但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将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搁置一旁。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面临着一下几点困难:

1.教师主导地位过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取得的效果却甚微。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过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老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这里的主导并不是在教学中凡事都要由老师来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初中数学教学中,还未摆脱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情形。于是便会出现,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灌输式的教学泛滥,而学生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创造性思维被无情的磨灭。

2.电化教学的运用不科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思路,但同样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不用书写大量的黑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课堂时间,但是这样便使得有些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看似很感兴趣,但思维却只是跟着。

课件。

上的内容走,根本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不仅是家长最看重的,同时也是老师最看重的。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平均分数的对比,老师之间也会互相比拼各自学科的成绩,这无疑都给来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即使有些老师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将精力放在这方面的培养上。其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学生成绩的,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置之一旁。

1.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质疑问题情景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此,教师做到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老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性质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建筑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三角形的组成元素?这样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看似简单,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开启观点交锋,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问号是打开一切知识的起点,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和求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质疑,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对于那些敢于打破正常思维的同学,即使是存在问题,教师在指正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和赞赏。例如:在讲到证明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这一课时,,在证明方法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证法,于是有的同学便问:可不可以作底边的平行线交两条腰于两点?虽然有些同学提出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却积极思考了。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质疑,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3.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思维方式,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引导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单项式除法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主去设置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教学时先板书一个式子,然后让学生用多种算法去做这个式子的计算,以此来总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4.诱发学生创造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确实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潜在的就问题因素创设想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例如在讲解直线着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线段,让学生在意识中明确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之后引导学生想象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无限延长,没有尽头,让学生在想象中明确直线是没有端点、是无限的,进而形成直线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认清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积极克服一些困难,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1、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结果分析。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1、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通过“教师独立备课——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说课辩课、案例研讨——再设计再观摩——总结反思提升”为径,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专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以实地教研为基础、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报告

一、培养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还可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例如,教授轴对称,我们可从园林建筑、服装设计乃至人体结构方面对称讲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称之美无处不在,从而让学生对之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精神就会亢奋,思维就会活跃,这就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二、创设民主课堂,释放思维潜能。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拥有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我们必须以平等、宽容、体谅、慈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并且,我们始终要牢记课堂不只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过是其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这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三、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情绪高涨,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体验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这样也就实现了由传统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思维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发明创造的本领。因此,数学老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把社会生活中鲜活题材引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老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马城中学)。

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报告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前言。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交融。

二、更新教学方法,把枯燥与创新形成对比,彰显魅力。

三、核心概念与界定。

四、目标与假设。

五、方法。

六、措施:

七、成果。

参考文献。

摘要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创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营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音乐课堂上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呢?这是当今教育的主题。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被压抑,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即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方法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来设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教材换了又换,也只能是“穿新鞋,走旧路”。依葫芦画瓢,固步自封,机械地重复着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就意味着对陈规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果我们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有一位着名教育家曾经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这句话说得多好啊!我们不能把小学音乐课看作就是“唱歌课”,更不能成为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当然,转变教学观念,不等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可取之处,而是要把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交融,必将受到事半劝倍的教学效果。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积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都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要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节奏,必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二)积极动脑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讨。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当然,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亲手制做不同的动物头饰,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简单歌词故事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很多音乐都是有故事内容的,有些通过歌词可以知道,有些需要认真欣赏,体会其中的意境。让学生根据歌词创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

(五)自制简单小乐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小鸟叫声等等,提高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再根椐歌曲的情绪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有一次,我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制乐器。发现学生制作的真不少:有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做成的“沙锤”;有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有哄婴幼儿买来玩的小铃铛挂起来的“串铃”等等。当同学们有板有眼地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时,我领悟了《南郭先生》里的齐宣王爱听三百人演奏的滋味。此时我也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对学生须进行的几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并且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改革开放的今天,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只有不断拓展创新思维,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情感。心灵的精神世界的特殊的“语言文字”,音乐教育就是运用音乐进行教育,也就是说通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进行培养人的教育。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杠杆;创新即在已有基础上产生出新的有价值的事物的过程。创新就是发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教育。旨在开发沉睡在人体内部的创新资源,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音乐创新教育,旨在运用创造与创新的特征,在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点燃他们内在创新的火花,发展智力,启迪思想,启发创造,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探索和研究以创新教育为特征的小学音乐教学的操作模式。在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和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在总结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提炼出音乐教学的一般操作方式,并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

(二)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条件研究。通过改变课堂常规,重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活动,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三)分层教学,因材实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总体采用行动研究策略,具体采用总体设计,互相协调,以点带面,逐步完善发展。(一)文献研究和观察法结合学科特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二)问卷调查法对实验对象进行“自主程度”和“创新能力”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后效果问卷调查和组织专家对教学效果全面评估。(三)实验研究法各年级选择2个班级开展实验研究。双方选择相同的教材,教学时数相等。实验班采用音乐新模式教学,突出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照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按以前“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旧模式进行教学。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

1、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的根本特点是先试后教、先练后讲,这正切合了小学生对新事物因好奇而产生探索动机这一心理特点。针对这个原理,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探索教学新途径,改变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方法,怀着尝试的心情,在课堂上多次引入尝试教学法,使得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出了新的面貌:由被动变主动,由沉默变活跃。回顾过去,我辛辛苦苦地教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唱谱、打节奏可他们总是似懂非懂。而现在,我感到轻松多了,学生也似乎聪明多了。为此,我的音乐课堂中经常尝试“放手”:当出现一首新歌时,我总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歌曲情绪,自己体会歌曲内涵,自己分析歌曲结构,自己听琴、听录音学唱,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歌曲??,我只是指导性、方向性地给予帮助和组织整个过程。通过尝试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问题式教学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观察到,人是靠接触自然和亲身实践来认识世界和获得概念的。因此,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世界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便产生了“问题式”教学方式的精神,认为人可以在别人的诱导下,自我发现自我纠正,从而得出科学的概念和结论。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景教学法创设一个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在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时需要创设不同的情景,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自觉运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讲述生动的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及情趣盎然的表演,利用图画、音像创设情境,甚至于用实打实的场景模仿等。我教《龟兔赛跑》这一欣赏课时,就曾用过这种方法。那是复听《龟兔赛跑》后进行的音乐表演课,由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裁判、兔子、乌龟,其它同学装扮大森林。音乐一响起,全班同学纷纷用花、树枝、动物头饰搭场景,班组一下子成了美丽的大森林,随着解说词的深入和音乐的发展,表演不时掀起高潮??。短短一堂课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欢乐与深思却牢牢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4、体验式教学法奥尔夫曾说过:“儿童在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说发展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那么,引导体验则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创设的美好心境,使其在良好的音乐环境里用心去感悟音乐。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别人告诉你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恐怕很少会忘记,甚至还会记忆深刻,这就是体验式的特点与优势。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体验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会很好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1、搭设创新的支点。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相关信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1)鼓励想象、萌发创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赏音乐想象音乐中塑造的形象,让音乐形象在脑中再造,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尝试教学的主题思想、无疑是让学生先试一试,即先练一练。这是一种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发现式教学,这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暗示下,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进攻性地去探索、寻找、发现知识,增长智慧。尝试教学正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看的条件、想的时间、说的机会、练的空间,正由于尝试教学法的“给”,学生就有条件、时间、机会、空间去探索难点、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回顾过去,学生听到“视唱”就唉声叹气,因为我总是说音没唱准,节奏不对,声音象“没长整齐的稻草”。现在,我给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借助琴声自学,有的互相倾听,效果确实比我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识谱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课程标准写道:“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在一年级《过新年》的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过新年”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利用身边的乐器和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了过年大联欢的教学活动。首先,学生通过对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对过年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次,我又带了许多红绸和乐器,使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然后,我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在这节课中我把享受音乐的乐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想象和创新能力。我也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做动作,即面向到全体又兼顾到个别。孩子们在这一节课中通过个体的差异,进行了带、帮、学的合作交流,让有特长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也使其他的学生有了参与和创造的机会,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有的孩子自己创编了热闹的节奏;有的孩子创编了舞蹈;有的孩子画了一幅美丽的画;有的孩子剪了窗花;有的孩子学起了鞭炮声;有的同学竟然想到了包饺子。看到孩子们的创新,我非常感动。这样孩子们在创造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中过了个热闹的新年大联欢。另外,我们还通过在学校中组织多方面的活动(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等)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让部分特长生有进一步表现的空间,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创新。

2、体会创新的趣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使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音乐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音乐教学以唱、演为基本手段,故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对音乐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有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主体学习,通过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活动内容的创新游戏、比赛创新:根据课的内容和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比赛内容,自己组织实施。动作编排创新:让学生根据音乐特点创编动作,进行简单的唱游活动。表现方式创新: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音乐的理解,创编表现音乐形象的新形式、新方法。

2、教学组织的创新教学过程组织的创新: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可以是全班。让学生自己根据特长分组,唱、说、演等,教师根据教材技术难易程度,分成几块教学点,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教学点,决定教学的进度,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欣赏一首乐曲,有的学生可以进行模唱旋律,有的学生可进行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可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等,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音乐器材运用的创新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打击乐器,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唤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如,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我让学生自己用易拉罐装上沙子用作沙球,用筷子做双响筒用,用小铃铛串起做串铃用等,学生在听音乐时,用这些自制的乐器为乐曲伴奏,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学生兴趣很高,理解音乐的效果很明显。

1、激发兴趣,体现个性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能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带动,促进能力的提高。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法和教法,突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大胆大方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扬长避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磨练,自觉增强自身生活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知识、新鲜事物的热情,扩大知识面,就会使个性得到发展。

2、利用问题,养成习惯我在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自主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的,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全面出发,提出多种思想,当某一问题受阻时,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巧妙地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善用成功,培养意识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学习动机而疏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观察到每当我在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和我学;有的学生心里想,但不外露;也有少数学生因怕唱不好或演不好南而事实上也确实唱不好的,表现得很是被动。我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要表现的愿望,因此,我们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教学,让这部分大学先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表现,让那些有基础的同学表现加点花样,有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1、创设“练习”情境,营造自主创新的气氛舒曼曾经说过:“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是灵敏,他的作品就愈能鼓舞人,吸引人。”可见,想象对于音乐创作是多么重要。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作品怎样理解、怎样处理,学生往往是看老师的脸色,揣摩老师的心思,生怕答错。即使有个别别出心裁的,也不过是“戴着脚镣跳舞”,装装样子而已。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语言,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如教师把甜美的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乐学、想学、爱学,进而发挥想象去创造、创新。在教学歌曲《堆雪人》时,我在黑板上布置了一个大大的雪人和一棵高高的雪松,带着学生做跺脚取暖的游戏,孩子们仿佛就置身在冰封雪冻的下雪天,当歌曲响起,学生们随音乐舞动着、哼唱着,学习热情高涨,非常轻松地学会了歌曲,并主动参与舞蹈的创编,争着抢着创作歌词,教学效果很好。创设最佳情境,营造与音乐作品相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使音乐课具有吸引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创新的实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巧妙设疑,给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则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欧洲古典音乐是教学中学生非常陌生的一个环节,学生既不了解那久远的历史时期,也不了解欧洲的风土人情,更不了解那复杂的作曲技巧,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呢?在导入莫扎特的音乐时,我没有从许多人关注的“神童”角度出发,而是给学生写了几个小小的音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曲谱,让学生试着唱一下曲谱,“1155∣665∣”。“一闪一闪亮晶晶”,“这是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学生兴奋地唱起这首熟悉的儿歌,接下来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26岁时创作的,引发学生质疑,26岁还能创作出这么可爱的儿歌,说明作曲者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时学生从熟悉的儿歌感悟到莫扎特纯真的性格,这种性格伴他一生,无论生活的辉煌与贫穷,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快乐充满阳光,此时学生已经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真谛,再来欣赏他任何一首作品都不难理解了。

3、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采用鼓励教学法,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为此我们经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尤其是对活动中经常落队的学生,只要他们一有闪光点,我们就给予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表情的显露,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大方、独立表现歌曲和音乐时,更是大大加以赞赏,通过各种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4、适时加以评价,肯定自主创新的成果创新成果的产生即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结晶和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成果可以是一个解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也可以是一个小发明、小制作。鉴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星星点点的创新成果,比如一个自创的动作、自编的舞蹈虽简单至极,但只要合拍都加以肯定,极力赞扬。在肯定中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自主、创新,学生始终处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

5、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为此,我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现已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一)实践成果。

1、学生方面:课题研究者由于提升的理论水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有了很大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1)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音乐创新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看、听、唱、想、动、奏、演等感知活动,如课堂教学中的创编表演活动:创编节奏、声势参与、创编旋律等创造性表现活动,通过切身体会与感受让学生兴趣增强,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并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践的创新。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思维能力、创新素质及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2)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得到了改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吸取学生的意见,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境,不断创新了教学理念和行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气氛不断活跃。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教师方面:(1)研究者新课程理念增强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转变了角色。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能对自身工作和任务重新认识与定位,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到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研究者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认真研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实践和创新,我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以下风格。第一,引导学生进入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第二,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第三,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3)课题研究者提高了科研能力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在课题研究之前,我对“科研”充满了神秘、神圣感,觉得遥不可及,可亲密接触之后,才发现科研就在我们身边,科研是为了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才知道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拓宽和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做调查研究,去获取与课题相关的种种信息。总之课题研究让自己正逐步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理论成果。

在课题形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总结出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提炼出“创新教育研究”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多种实践——音乐表现;自主探究——情感体验——多向交流——发展能力,并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通过改变课堂常规,重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活动,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精神,完成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条件研究。努力营造了课堂教学温馨、和谐、向上的氛围,对学生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宽松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花城出版社20xx。

[5]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范文

2021年12月20,我选择自主实习来到xx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在学校领导和各位教师的帮忙下,我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华丽转身。在汉城国际学校,我实习的资料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专业课的教育实习和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既是学生,也是教师。作为学生,我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作为人师,我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付出了很多,收获也很大。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而言的。为了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很大的一番心思,最终的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或许有很大的帮忙。

为了全面、详细的获取资料,我不仅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两个班级的调查,并且还跨班级、年级。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进行调查。重要的调查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进取地找同学谈话,同教师交流,以便更好的了解情景。

在此,我从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特点的调查概况、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和调查结果显示等几个方应对我进行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查进行综合地系统地介绍一下。

经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学习心理进行了初步了解,为准确地把握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探索实施中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供给了客观依据。

(2)调查方法本调查主要采取学生问卷的调查方式,资料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在5个中学同步进行,共发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样卷297份,贴合梦想的高效样本数。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学生没有研究。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生挣钱多,8%的学生则认为初中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证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则对学生持有畏惧和反感的态度。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和反感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并且,我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我最厌恶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厌恶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生物、英语和地理等科程不感兴趣。在学生厌恶的课程中,英语是中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爱好需求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人们话题,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我感兴趣的学科,并且有52%的学生期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更多的学生期望获取更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忙。

4.学习目的的调查结果证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的愿望。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一样。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和功利化。我所调查的这三百名中学生对象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忙他们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我在未来社会的竞争本事。在此基础上,部分经济家庭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我在不一样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教学更多的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价值。

我们明白,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确定本事既不成熟也不稳定。事实上,相当数量的中学生的价值观是很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此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对他们考大学失去了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在的调查中,我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习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我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的问卷调查证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可是,经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比较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的主观性突出表此刻他们已经意识到在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期望能在自我的事业上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示出相应的进取性,二是呈现出一种等待消极等待的态度。

总之,以上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景。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是我实际调查取得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教师的做法,结合自我的实际水平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去。我想只要我以进取的姿态和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成为现实。

最终,对本次给予支持的教师们、学生们表示感激!

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报告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创造性思维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1.重视数学思维认识发生阶段。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分为数学发生阶段和知识整理阶段。前者指概念如何形成,结论如何被发现的过程,后者是用演绎法进一步理解知识,推广知识的过程。因此,前一阶段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阶段,使学习与发现同步。但是,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只要结论,不要形成的本末倒置的新课匆匆带过,以腾出时间练习等做法,是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

2.数学思维的展示主要包括三类人思维活动的展示,即数学家的,教师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将数学家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之间架设桥梁,以实现思维活动的和谐。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讨论解决它。他的解题过程常使学生受益匪浅。华罗庚在教学中也一向重视概念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的教学,重视回答学生提出的“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一类问题。

3.进行“问题探究”是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的有效形式。在解题教学中,要求在问题表征,解题分析。思路探寻等过程中,教师都应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暴露和揭示真实的数学思维过程。例如面对一个完整的数学解题,教师在设计时,需要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解答,是什么促使他们想出这样的解答,我是怎么想出它们的等,这样通过对“过程”的辅佐,对解法的揭示,使枯燥的习题讲解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由此逐渐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错解档案,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全面性。

记录错例,分析错例,改正错例,有助于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批判某种思维某方面的缺陷。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思维定势的正面影响,思考问题将是灵活的而不是僵化的,敏捷的而不是呆滞的,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严密的而不是疏漏的,独创的而不是机械的;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摆脱形式上惯用模式,有助于激趣益智,使数学教学变得有“磁力”。

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不习惯反过来思考,倒过来想,即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双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遇到开放型、探索性问题,思维僵化的同学束手无策,具有发散思维的同学却有了用武之地。传统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具有发散思维的同学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发散思维表现为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同学的思维在量的积累上有质的飞跃,有利于创造性的思维。

4如何培养数学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既学会也会学。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数学单数和双数时,要求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单数、双数,并写出几个进行分类,寻找规律。于是,每个学生兴致勃勃的按要求写出一些单数、双数。如单数:11、13、15、17、19、1、3、5、7、9、21、23、25、27、29……如双数:20、24、28、26、.2、4、6、8、10、16、18……教师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单数双数,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单数的个位都是1、3、5、7、9,而双数的个位上是0、2、4、6、8。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我们所学的100以内的数中所有单数、双数都有这个特点,这样揭示知识本质。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兴趣浓,思考勤,理解深,记得牢,效果好。

创设情景把握激励创新思维时机,有利地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求知欲十分强烈,注意力高度集中,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启发和诱导,促其思维定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讲十几减九的题时,我创设了“兔妈妈采了13个蘑菇,小灰兔拿走9个,还剩几个?先让学生用表演形式用学具进行操作,待学生表演后,问小灰兔拿走9个以后就怎么样了?(少了)13个蘑菇少了几个?还剩多少个?少了和去掉应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有意地提出问题目的在于激励学生通过表演操作再尝试中探求知识。学生在操作学具时,教师巡回检查辅导,引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进行充分讨论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才能使学生思维活动步步深入。

小学数学教育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在三年级的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虽然多次教学,但心里还是没有什么把握上好,可是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

生1:有8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生2:有8个苹果,每组分4个,可以分给2个组成。

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个都想板演。这个复习看着简单,其实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喜欢这样,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要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要会列除法竖式,而这一个环节正好可以了解一下。

随后,我规定,8表示8根小棒,用来搭正方形,怎么解释?学生争先恐后,个个都想回答。看学生来劲时我马上问:9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个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动手写。

我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大致有这样几种:

2×4+1=9(1)。

9-1÷4=2(2)。

9÷4=2+1(3)。

9÷4=2……1(4)。

当学生列出这么多式子时,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们的能干!

师:这4个算式你们最想说一说哪一个?

生1:老师,我觉得(3)号不对的。

师:噢,哪不对了,你能说仔细一下吗?

生1:等号后面1+2=3而前面9÷4不是等于3的。

众生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看来大都数学生都同意这一位同学的说法了,那我们来听一听原来的小主人他是怎么想的。

生:后面的1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就在后面+1了。现在我觉得不对了。

师:噢,那你觉得要怎么改正啊?

生:把+号改成多。

师:同意哇?

众生一起回答:同意。

教师把加号擦了,改成一个“多”

师:那现在和(4)我们来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1:(4)号的把多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了。

师:那你们喜欢哪一种?

众生:第4种。

师:那……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

生1: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生2:后面的1是余下的,所以可以写成2个多1个。

生3:因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数,所以写在后面。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1表示什么了,那你能解释一下(1)和(2)两个式子吗?,由于有了对1的认识,对于上面两个式子学生理解就快多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式子来表示了我们搭小棒的过程,上面4个式子你最喜欢哪一个?众生说:第4个。

生1:叫“剩数”写在商的后面。

生2:叫“多出来的数”也是写在商的后面。

生3:叫“余数”,写在商的后面,和商用横线分开。

生4:叫“多余数”。

众生:叫“余数”最好。

生5:我看书知道总商和余数之间要加“……”

师:生5的写法是我们约定的方法,我们以后就要这样写,也就是和我们上面第4种方法一样,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数的除法”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两次。

余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小棒的基础上,主动得自己去建立“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数学的探研精神,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心得

魏书生曾说过:"采百花,酿自己的蜜",这一句话,深深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让自己能有一桶水去浇灌我们的花朵。

1、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等。像学习语文一样,学数学,也要勤做笔记,做批注。

2、让学生学会做课后作业:指导学生在做课后作业前,先浏览课本,复习课本上的知识点,然后在开始做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很多错误。

3、让学生及时纠错: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纠错本,将每天作业或练习中的错题及时记录下来,并简单描述错误产生的原因。每当一个单元学完时,学生就可以对照自己的纠错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避免了盲目地进行复习。

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在接手这个班之后,我就培养了一批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在班内确实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尤其现在一个数学老师带两个班级,班干部就更为重要了,同时班内对每位同学的学习、作业、纪律等情况设立积分表,看谁积分,就对谁进行及时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秀生,博爱中等生,组建"一帮一"互助组,使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是提高整个班级数学成绩的保障。

每个学期,我都会在班里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各有一套领导班子,他们各司其职,又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当然也互相牵制。既锻炼了人才,又避免养成某些班干部骄傲自大的情绪。同时班内对每位同学的学习、作业、纪律等情况设立积"优"表,看谁的优达到了要求,就对谁进行及时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干部培养好了,就由他们协助,持之以恒的地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对优质教育强烈需求的家长群以及性格各异的学生。所以我会经常向周围的每一位同志学习或讨教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1、听课教师使用执教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上课。

2、组织听课教师围绕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这一展开辩论,形成策略。

3、由执教教师认真反思小专题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通过课例研究把形成的策略进行概括、总结、提炼。

4、教师总结提升。课例研究结束后,由承担教师写出课例研究报告。如果不及时的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及时总结,或是一篇反思,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篇研究报告,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就会成为自己今后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5、主持人小结,明确专题研究成果。

小学数学教育

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以下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论文,希望各位教师和家长重视教育认真阅读本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描绘它。第一是我们学生的情感……”,因此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是我们所特别需要注意的。

案例描述: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案例点评:

1、该课例思考的问题有前瞻性。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体现了当代教育对学生情感领域的重视性,本文体现了一线老师对本领域的深刻理解。

2、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设计,应该在考虑教学的同时,更全面的考虑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回答简单问题,让他们重塑自信;同时我们要寻找“优生”的弱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报告

室内设计教学必须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运用创新思维有效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力,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在设计时注重创意和美感的添加外,还需要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与实际生活相贴合,这样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优化课程体系。

室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具备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内容的教学,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铺垫。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将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进行合理安排。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基础,也就是掌握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最为基本的操作技巧,为学生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打下基础。教师在实际备课过程中在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时,也可以适当地加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要综合考虑到教学成效,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来逐步增加问题难度,使得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在这一环节不能单一的讲授理论知识还要穿插着实践和探究环节,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恰当的分班,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班级分配,使得学生能够在均衡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与发展,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除此以外,由于室内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特征的学科,那么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实践和理论课程的课时,同时还可以对课间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展示学生优秀的设计作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改革教学方法。

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是否准确恰当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成效,而为了适应室内设计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需求,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搭建平台。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开展体验式教学,恰当适度地引导学生进入市场与社会,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体验当中探寻创新源头,在掌握室内设计的技巧与要领之外,还能够促进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活动如参观访问、市场调查、咨询服务等,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使得学生能够对室内设计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和领域,从而加强对本专业学习的认知,在丰富的体验式学习当中主动地进行创造和创新来满足知识学习的需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优秀的建筑场地,鼓励学生边参观边记录其中对室内设计方法和技巧的运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邀请设计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了解设计师在室内设计时的想法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体验式学习后,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对自己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取的经验和创新源头进行交流分享,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3设计项目比赛。

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设计项目比赛的方式来强化对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的应用,并从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室内设计教学创新与发展的保障,因此,学校需要为此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技术先进的设备,使得学生能够随时开展项目设计以及展开良好的团队合作。室内设计教师可以首先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寻找和收集现实生活中市民真正需求的室内设计方案,并结合这些内容为学生设计恰当合理的比赛项目,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应用到恰当的实践领域。教师在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分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首先提交一份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之后运用相应的设计软件来完成整体的设计,并鼓励学生能够增加和突出创新部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空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项目或者研究课题的自主开发,鼓励学生寻找有意义的设计项目,使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设计的比赛。教师在学生完成设计比赛后,可以就学生的分组合作情况、方案设计情况以及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取长补短。

4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知识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打破学习以及教学中的限制,让学生从单一的校内课程学习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共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一种创新氛围,从而极大的创新和优化室内设计教学的展开形式,拓宽学生的创新源泉。家长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丰富多样的社会建、房屋在建造和设计时的技巧、在选择房屋设计和室内设计所要考虑的因素等,只要学生也能够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中对于室内设计的实践需求,学生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来加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加入交流,使得双方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进行交流,强调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室内设计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家长进行热烈探讨,指导家长如何恰当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想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沃土。总之,通过家校合作和互动的方式能够共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共同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是增强室内设计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综合进步的推动力。因此,教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必须提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要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并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当中促进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基本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善于结合实际和生活实践进行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小学数学教育

发下,孩子竟然能自己探究出解决方法。我趁热打铁之后问:“用第一格表示较大单位,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怎样区分他们的不同呢?”孩子们纷纷议论,皱起了眉头,“能够把第一格画成其他颜色”。周泽又说。“如果没有其他颜色怎样办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哎,有了,能够包第一格用曲线来表示。”爱动脑筋的董湘玉之后说。这更令我震惊,原先传授的知识在孩子们动脑之后也能够找到解决办法。然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什么状况下就应使用这种统计图?”孩子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数据有关。”

“我想要先观察数据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单位。”

“对!我觉得还就应观察数据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格子表示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格子表示表示的数量。就应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来设计这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资料。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创造力与思维潜力,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不就应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就应多为孩子带给机会,创造条件,再讲授新课时多设计问题,给孩子们多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