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育研究报告(模板18篇)

小编: HT书生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写作样本。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范文范本的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的分享。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

高中数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重担,高中数学在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师素养的提高,因此降低了高中数学人文教育价值的时效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虽经验不足却对于教育教学有诸多热情,并视之为终身使命。平时一直关注新教育的改革,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力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新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需要最佳心态。

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活动,而且也应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传感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那么怎样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态呢?我认为,要构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就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三、多媒体走入课堂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信息技术与新教材的整合更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高中数学新教材简洁、实用,一改过去教材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结果轻过程”,对背景知识的关注和应用不够;不注重实践和应用。新教材中选取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和学生熟悉的教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结论及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多媒体的应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一改老式数学教学的苦燥无谓。因此,多媒体走入课堂势在必行。

彼岸花开。

幸福,对于当下急功近利、欲壑难填的国人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是不是13亿中国人就有13亿种对幸福的解读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一个从教7年的年轻教师,一个对生活要求不算太高的年轻教师,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这其中虽然伴随着成长的跌跌撞撞,但是我一直坚信,我能成为一名因我的存在而让学生感到幸福,同时我也乐在其中的老师,因为彼岸花开,希望永在。

幸福来自彼此的喜欢。

悄然来临。

幸福来自彼此的尊重。

学生尊重老师,理所当然。其实,老师尊重学生也是理当如此。20xx年,因为我教学成绩突出,我被调到高一年组承担文科重点班的教学任务。说起这届学生,就不得不说一个叫张纪元的孩子,他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了数学141的高分,成为松林管局文科状元。对于刚接触的这个年组第一却选择文科的优秀学生,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专业水平赢得他的尊重。我认真备课,做大量的高考题,为他量身选择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的习题,哪怕是在我高三每周42节课的时候。如今已中国政法大学大三的他仍不时地给我发短信打电话。不仅是张纪元如此,那届学生见我都会很亲切的喊我一声“晓秋老师!”所以,这三年我成长最快,虽然是被学生撵着成长起来的。我的总结是,不要小瞧学生的能力,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学会彼此尊重。

幸福来自彼此的认同。

我一直认为林区的家长易于沟通,只要你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家长就会认可你。20xx年春节,邵明洋的爸爸问了好多人之后,终于打通了我新换的电话,就是想表达一下感激之情。他说,孩子是花了8000元钱上的高中,初中数学倒数,如今成了数学成绩年组第一的优等生,他很感激。放下电话,我的心中溢满了幸福感。一个老师的价值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他就是一个幸福的老师,我把这样的认可当成我最高的荣誉,千金不换。

人往往因为生命的不完美而感到有所缺憾,也因此感慨幸福的难得。就如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不要苛求幸福,其实它就在不远处,也许就在彼岸,在你思维的转角处。感谢让我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的学生、家长、同仁。

看,彼岸花开,幸福常在。

摘要: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个人探究问题小组研讨问题探讨了案例实施的收获,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

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数学建模。

案例:

一.教师提供原始问题。

欧拉七桥是坐落在(18世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今叫加里宁格勒,在波罗的海南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居民中传开了:“一个旅游者在这里逍遥漫步时想,能否从某个地方出发,穿过所有的桥各一次后再回到出发点?”

二.个人探究问题。

问题1:分析数学家欧拉的解法,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解决方法:亲自尝试,查找书籍和网络资料。

学生自制了简单的实物模型,尝试走了几次都失败了。如果一条一条的实验,用数学方法算一下(7x6x5x4x3x2x1=5040次),这样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试下去,很难找到问题的答案。虽然我们在研究时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但是我们应该用更简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要找一条不重复地经过7座桥的路线,而4块陆地无非是桥梁的连接点,那么,不妨把4块陆地看作是4个点,把7座桥画成7条线。七桥问题就简化为能否一笔画出这7条线段和4个交点组成的几何图形的问题了。

2.带领学生结合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每经过一点,总有画到那一点的一条线和从那一点画出来的一条线。这就是说,除起点和终点以外,经过中间各点的线必然是偶数。像上面这个图,因为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因此,经过所有点的线都必须是偶数才行。而这个图中,经过b点的线有五条,经过a、c、d三点的线都是三条,没有一个是偶数如图,从而说明,无论从那一点出发,最后总有一条线没有画到,也就是有一座桥没有走到。

三.小组研讨问题。

问题2:七桥问题所渗透的数学内涵?

解决方法:分小组进行,借助数学理论分析模型具有的特点。

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连结这点的线一定有偶数条.经过中间的每一点也是如此,如果有划到这点的一条线,就有划离这点的一条线(即“一进一出”),因此经过这些点的线也是偶数条。

若一个点发出的弧的条数为奇数时,称为奇点;发出的弧的条数为偶数时,称为偶点,一笔画一定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和一定数目的通过点,分两种情况考虑:

第一种情况:起点和终点不是同一点,把集中在起点的所有弧画完为止,有进有出,最后一笔必须画出去,所以起点必须是奇点;另一方面把集中在终点的所有弧线画完为止,最后一笔必须画进来,因此,终点也必须是奇点;其它经过的点,有几条弧画进来,必有同样多的弧画出去,必是偶点。

四.小组研讨问题。

问题3:满足什么条件的图形可以一笔画成?

解决办法: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总润色。

1.全是偶点的网络可以一笔画。

2.能一笔画的网络的奇点数必为0或2。

3.如果一个网络有两个奇点,它就可以一笔画,但最后不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时,必须从一个奇点出发,然后回到另一个奇点。

案例实施的收获:。

多地带有研究与创造的成分,是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

笔者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途径有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只有具备较扎实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涵养,多掌握一些横向交叉学科知识,才能应付自如,这是对教师的能力的一种挑战.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培养,现有的考试的反馈功能不能凸显出来,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地进行疏导和鼓励.

高中数学教育

自从20xx年后,有个学习理论强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2新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怎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为什么?这还可以从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谈起。

3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本人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

4学生也要反思。

如果说老师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教,那么学生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学,并且还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那么,高中学生到底怎样进行反思?教学中我始终带着这个问题,思索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如何养成?怎样进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前人、专家哪里吸取精华,特别是有关教学反思与教师反思给了我许多零星的想法,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否定与修改,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进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4.1反思什么?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到底要反思什么?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为: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其中包括得失与效率;其次要求学生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及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再次要求学生对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题意的理解过程、解题思路、推理运算过程以及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最后还要求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特别做完题后要及时反思,即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作为自己研究思考的对象,并从中得出某个结论。

4.2怎样反思?

有些学生,一上完课,就忙于做数学作业,对于上课内容没有整体把握或没真正理解透,做起题来只会模仿,照搬照抄,不是漏洞百出,就是解题思路受阻,方法欠优等。极易挫伤学生的解题信心及学习效率。因而,学生应作解题前的反思。还可对学习态度、情绪、意志的反思,如自己的身体、精神状态怎样?失败了能坚持吗?碰到难、繁题能静下心吗?自己有能力、信心解决它吗?以前见过它吗?或者是否有类似问题?哪些知识、技能还需回顾、请教等;其次要不断地自我监控。最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主要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

4.3反思习惯的养成。

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这些,还必须讲究科学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学生写反思性日记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首先,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的再认知,促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检查自我认知结构,补救薄弱环节。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都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其次,写反思日记是一回事,怎样达到更好的效果又是一回事。老师当初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认识到写反思日记的重要性,注重随时翻阅,最好每天抽5—10分钟浏览一下。一个阶段后,老师应做好督查工作,当作一份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反思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直到养成自觉的习惯。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积极投入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探索、尝试新理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挑战的新教材的实施。

高中数学教育

说来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经几年有余了,谈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方法,自己感想颇多,现在的我比较注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从而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记得在一次上课时,那时是在讲数列问题,是要求学生把握通过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堂上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前几项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题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学生也冥思苦想,当时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我做了仔细的思考和调查,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优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是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都能很认真的在思考。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明数学规律题。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能够解释回答的题目。

高中数学教育文章

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下面本站网要分享给你的是高中数学教育叙事文章,希望你能喜欢。

我有幸搭上课改的这列快车,身为第一线的数学教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可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有得也有失。下面我从得与失两方面来进行一下高二年级的教学反思如下:

成功的经验:

1、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我是一名课改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基本上能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我在上等比数列一课时,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采取直接从概念导入,而是提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关细胞分裂若干次以后的细胞总数问题,独立探索,由此知道细胞在整个分裂过程中不断增加个数,而这一问题可以由等比数列来处理,再让学生验证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让学生在活动中捂出等比数列数学模型与实际的细胞分裂问题的关系,建立了数学中等比数列的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明白了等比数列的重要性,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改使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通过学习课标,我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是踏着别人踩出来的路走,而新的学习是要学生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我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

存在问题:

一是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二是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细细观察会看到,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根据两点所想到的:要想改变上面的状况,我认为:首先要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并进行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再次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纯粹追求活动数量的多少,而应以追求活动的质量为宗旨,这样才可以保证各个学习活动都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还可以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力争做到“好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可提供各种层次的弹性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实践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重视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它内容也有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学数学的自我反思。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从实际的算到理论的思。当初中学生第一次走进高中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已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已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他们感到数学中的问题所在,思路的矫正,以及对数学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师对教数学的反思。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已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自从20xx年后,有个学习理论强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2新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怎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为什么?这还可以从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谈起。

3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本人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

4学生也要反思。

如果说老师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教,那么学生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学,并且还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那么,高中学生到底怎样进行反思?教学中我始终带着这个问题,思索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如何养成?怎样进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前人、专家哪里吸取精华,特别是有关教学反思与教师反思给了我许多零星的想法,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否定与修改,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进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4.1反思什么?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到底要反思什么?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为: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其中包括得失与效率;其次要求学生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及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再次要求学生对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题意的理解过程、解题思路、推理运算过程以及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最后还要求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特别做完题后要及时反思,即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作为自己研究思考的对象,并从中得出某个结论。

4.2怎样反思?

有些学生,一上完课,就忙于做数学作业,对于上课内容没有整体把握或没真正理解透,做起题来只会模仿,照搬照抄,不是漏洞百出,就是解题思路受阻,方法欠优等。极易挫伤学生的解题信心及学习效率。因而,学生应作解题前的反思。还可对学习态度、情绪、意志的反思,如自己的身体、精神状态怎样?失败了能坚持吗?碰到难、繁题能静下心吗?自己有能力、信心解决它吗?以前见过它吗?或者是否有类似问题?哪些知识、技能还需回顾、请教等;其次要不断地自我监控。最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主要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

4.3反思习惯的养成。

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这些,还必须讲究科学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学生写反思性。

日记。

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首先,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的再认知,促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检查自我认知结构,补救薄弱环节。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都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其次,写反思日记是一回事,怎样达到更好的效果又是一回事。老师当初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认识到写反思日记的重要性,注重随时翻阅,最好每天抽5—10分钟浏览一下。一个阶段后,老师应做好督查工作,当作一份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反思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直到养成自觉的习惯。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积极投入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探索、尝试新理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挑战的新教材的实施。

高中数学调查研究报告

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1984年国家计委批复的《修定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江河治理开发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

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目的是,分析总结30多年来黄河治理开发建设所带来的环境变化,针对修订规划方案实施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使有利影响得到合理利用,不利影响得到减免或改善,为规划方案论证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

3、《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

4、《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包括黄河下游防洪、减淤,黄河干流工程布局、主要支流开发治理、黄河水资源利用、保护及南水北调中线、西线等规划报告或规划意见)。

5、国家和流域内各省(区)、市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及文件等。

二、规划简况。

1954年,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三十多年来,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以及实践中的不断修正,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下游防洪问题上,三次加高加固了堤防和险工,进行了河道整治,开辟了北金堤和东平湖滞洪区,修建了三门峡、陆浑等干支流水库,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在干流除按原规划建成了刘家峡、青铜峡、三盛公和三门峡四座水利枢纽外,还增建了盐锅峡、八盘峡、天桥三座电站;龙羊峡水库正在建设中,并于1987年10月开始蓄水发电。此外,还建成141座大中型支流水库,一大批供水和灌溉工程。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达到46.7%。现在全河灌溉面积已由1949年的1200万亩,扩大到8000万亩,并五次向天津送水19亿立方米。在黄土高原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初步治理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不少地区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入黄泥沙也有所减少。

但是,限于当时的实践和认识水平,1955年的治黄规划也有重大失误。主要是,对水土保持的治理速度,特别是对减沙效果估计过于乐观;用淹没大量河川耕地换取库容和水利建设中的只求速度,不考虑水资源条件,不重视工程配套、管理等所带来的大量环境问题。为此,国家计委于1984年4月下达了《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修订规划成果如下:

(一)在防洪问题上,推荐的方案为:以综合解决近期的洪水泥沙并综合开发黄河水资源为目的,2000年前修建小浪底水库,与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联合运用,在下游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时,不使用东平湖分洪;在千年一遇洪水时,不使用北金堤滞洪区;小浪底水库有拦沙库容76亿立方米(近100亿吨),可使下游20年不淤积抬高,而且还可以用其有效库容调水调沙,发挥长期的减淤作用。另外,供水、灌溉、发电等经济效益也是优越的。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为保证下游50年内外不淤积抬高,继续修建碛口水库。碛口水库位于北干流中段,坝高140米,库容124.8亿立方米,拦沙库容97.8亿立米(即144亿吨),不但可使下游20年不淤积抬高,还对三门峡库区的减淤作用很显著,其发电效益也很大。

(二)1955年规划在龙羊峡以下干流共布置46个梯级,本次根据目前的治理经验和各地的自然条件、水利、水电开发需要,改为29级。调整后的工程库容为965亿立方米,比原计划少33亿立方米;利用水头1835米,比原计划少77米。装机容量2187万kw,比原规划增加29万kw,淹没耕地168万亩,比原规划少178万亩。

在新的工程布局中,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龙门、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七座为控制性骨干工程,其余22座均为径流电站或壅水枢纽。规划拟定2000年前建成小浪底;2010年前建成碛口和大柳树水库,依次再建龙门水库。为了加快水电建设,除国家已批准建设的李家峡和大峡两电站外,再修万家寨、拉西瓦和公伯峡等水电站。

(三)在水资源比较丰沛,但尚未很好利用的支流,规划修建工程为缺水地区或向外流域供水。如洮河修建九甸峡水库为下游干旱地区供水;在泾河上修建六盘山引泾河水解决清水河缺水问题,引大汶河东部水量为西部补水等。

在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的支流及干流河套灌区,规划以改善现有灌区,加强工程配套提高水量利用系数为主,并尽可能开发本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和引黄接济。如在湟水修建黑泉水库为西宁市工农业供水;渭河修建黑河水库,泾河修建亭口水库分别为西安市和长彬煤田供水;兴建太里湾抽黄工程灌渭北高原;山西拟建北赵抽黄工程解决临漪、万荣、闻喜等县的旱塬用水等。

在水少沙多,严重干旱缺水,且水土流失严重的支流修建一大批大、中、小水库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如河龙区间的16条支流,拟建五圪堵大型水库和47座中小型水库。并采取坡地改梯田;塬面修条田、埝地;荒地;荒坡沟谷植树种草,沟头塬边修防护工程;沟壑修谷坊,打坝淤地,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保持措施。

三、流域环境本底与影响现状调查。

全面调查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重点是已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周围和宁夏、内蒙河套地区,甘肃中部及宁夏沿黄高地,湟水、汾河、渭河、大汶河、伊洛沁河河川盆地等区域的灌排工程体系对环境的影响,在建、待建大型工程区域的环境本底情况。

(一)气候。

流域的主要气候特征:湿度、温度、霜冻、风速风向等要素的多年统计资料及极值分布。重点是灾害性气候(旱、洪、涝等)和已建大型水库和灌区周围的气候变化。

(二)水文。

流域内径流、泥沙,水温水位,冰情等多年统计资料,年实际变化与年内分配,级值分布;径流及洪水成因与特性;泥沙颗粒组成,矿物成分等。重点调查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支流已建大型水库,下游主要控制断面洪水,冰情,水温,径流分配,泥沙冲淤等的变化情况。

水文地质资料,重点是主要灌区及水库周围,温泉、矿泉水等区域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三)水质和污染源。

搜集流域内水质监测历年统计资料,废水废渣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布特征、排放规律等。重点调查已建、在建和近期即将开工的大型水库,引、提水工程取水口上游的水质和污染源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污水灌区的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主要城镇区域的水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地质。

搜集现有资料加以综合。重点调查已建大型水库建设前后的地震变化规律和待建大型水库周围的地震背景情况。

(五)土壤。

流域内土壤类型分布,理化指标和有机质含量,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模数等。

重点调查大型水库库区的土壤类型,农药残毒及易释放的且对水化学指标影响大的元素含量;库区周围土壤沼泽化,盐碱化,潜育化程度;主要灌区土壤盐碱化的面积、程度和年际变化。污废水灌区土壤污染的面积、程度和历史。

(六)陆生生物。

流域内野生动植物区系,种类及分布规律,珍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生态条件,历史变化及其原因,经济、学术价值,保护级别等。调查的重点是流域主要野生动植物分布密集的地区、自然保护区,大型水库库区及周围地区的动植物情况,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植被情况,污水灌区的农作物污染情况。

(七)流域内鱼类区系组成、优势种类、分布、生活习性,年产量,饵料来源,产卵场位置以及生态条件,年龄及性别构成等。对珍稀水生生物,洄游及经济渔种,还需了解经济学术价值,保护级别等。

1、流域人口分布、密度、结构、增长速度;

2、流域城镇,工矿企业,农林牧渔业的布局,结构、现状、经济状况及其远近期规划;

3、交通、航运、电网现状及发展规划。

(九)人群、健康。

流域内地方病和自然疫源疾病的种类,成因、主要传染途径以及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

调查的重点区域是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区,大型水库库区、湖区及周围地区,主要灌区等。

(十)景观与文物。

1、自然景观:山景、溶洞、泉、岛、天象,自然保护区等的位置和数量。

2、文物古迹: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古建筑、碑刻、历史事件旧址等的位置,保存现状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等。

3、其它:如水库大坝,水上运动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等。

流域环境本底与影响现状调查以搜集整理现有长期观察资料、国家与地方各部门的工作、科研成果为主,组织专家对重点地区进行野外查勘,并进行少量的临时监测与试验。调查工作完成后,应对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与评价,编写文字说明,并附以必要的图表,建立文件库与数据库,写出调查报告。

四、治理、开发规划影响评价。

在环境本底和影响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的评价工作。第一是对流域内主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和防洪工程体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是对工程布局密集的区域及相互制约的工程群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三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工程的布局和联系情况,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的总体进行评价。

(一)单项工程评价。

除干流上的特大型工程外,原则上可仅对2000年前上马的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已有评价成果的项目,一般均应直接引用。1、蓄水工程:干流的龙羊峡、大柳树、碛口、龙门、小浪底等在建和待建水库;支流湟水的黑泉,洮河的九甸峡,无定河的五圪堵,泾河的亭口;沁河的张峰、河口村;伊洛河的故县等大型水库,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干流上的一些非控制性水库工程和支流上的一些中型水库应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

已建大型水库如三门峡、陆浑和汾河等应编写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报告书。

2、灌溉工程:新建、改建、扩建和已有的30万亩以上灌区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10-30万亩的灌区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

3、调水工程:流域内的“引大(通河)入秦(王川)”、引泾(河)济青(水河)”和大汶河的“东水西调”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跨流域的西线南水北调,从宏观上粗略分析评价不同调水线路和方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游的引黄入淀,入黄济津、引黄济青等调水工程重点评价下游水量减少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4、防洪滞洪工程:专门用于防洪的使用机遇较大的(百年一遇以上)干支流大型防洪滞洪工程体系,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使用机遇较小的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二)工程群评价。

1、梯级开发及蓄水工程群。

(1)龙羊峡--大柳树河段,河长744km,规划布设有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小峡、大峡、乌金峡、大柳树等13座梯级开发工程。其中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为控制性大型水库,其余10座为径流电站。重点预测评价这些工程设施不同组合存在和运用对区域环境地质、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龙刘两库联合调度和大柳树水库的反调节作用对整个黄河干流及下游区域的影响。

(2)万家寨--龙门河段:河长619km,规划布设有万家寨、龙口、天桥、碛口,军渡、三交、龙门等7座梯级工程。其中,碛口和龙门为控制性大型水库。预测评价的重点是,工程设施不同组合存在和运用对区域环境地质、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碛口、龙门拦沙及运用对龙潼河段和三门峡库区及下游防洪减淤的影响。

(3)三门峡--花园口区间:该区间目前及规划有干流三门峡、小浪底,支流陆浑、故县、河口村等大型水库。这几个大型水库的蓄水运用和调度对下游水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评价重点除应分析预测工程设施对区域环境地质、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外,还应结合下游的防洪工程、滞洪工程和灌溉工程,提出不同组合存在和运用对下游“黄泛区”“黄灌区”等区域的影响。

2、大片并联灌区群。

黄河灌区主要分布在八个区域:(1)湟水河谷地区,大小灌区已联成片,灌溉面积已达到141万亩。2000年计划配套改善灌溉面积7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5万亩;(2)甘肃中部及宁夏沿黄高地。主要以提水工程灌溉为主,灌溉面积已达198万亩。计划2000年配套改善60万亩,新建130万亩,达到316万亩;(3)宁夏平原灌区,灌溉面积已达403万亩,计划2000年新增42万亩,配套改善100多万亩;(4)内蒙古平原灌区。灌溉面积约1000多万亩,计划2000年配套改善300多万亩,新增扩灌80万亩;(5)陕西关中地区,灌溉面积1420万亩,计划2000年配套改善85万亩,新增185万亩;(6)山西汾涑河地区。灌溉面积1010万亩,计划2000年配套改善620万亩,新增131万亩;(7)河南引黄灌区,现有引黄涵闸、虹吸、提灌站54处,灌区28片,设计灌溉面积1010万亩,计划2000年配套改善372万亩,新增431万亩;(8)山东引黄灌区,现有引黄工程68处,设计引水能力1783立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136万亩,计划2000年发展到2200万亩。

做好上述八片灌溉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的重点是,总结不同灌溉时期的生态环境演化规律,针对一些灌区生态效益差、水资源浪费严重及盐碱渍害等问题,提出减免生态环境负效益和增加正效应的对策和措施。

3、下游引、调水工程群。

目前下游有涵闸、虹吸、提灌等引水工程120多处,规划2000年还将建成引黄济青,引黄入淀等大型调水工程和一些引黄灌溉工程。这些引水调水工程大量引用黄河水资源,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在下游十分短缺,甚至长期断流。评价的重点是,向外流域引水调水对黄河下游水生生态和渤海渔业生产的影响,以及下游河道长期断流或近于断流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流域规划总体评价。

流域治理开发规划总体评价的范围,原则上是全黄河流域及下游防洪、水资源利用所涉及的区域,重点是龙羊峡水库以下的工程项目集中的区域。评价的阶段分为现状、2000年、2030年和规划工程项目全部实施后等四个阶段。评价按环境要素设置下列专题:

1、水文、气象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2、水质及污染源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3、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4、陆生动物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5、陆生植物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6、水生生物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7、环境医学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8、环境地质学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9、社会经济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10、景观与文物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

此外,根据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各专题对流域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干流梯级开发方案,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中游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方案,也应设置专题,分析评价不同方案对环境的影响情况,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统一和协调。

在单项工程,工程群和各项专题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流域治理开发规划的不同组合总体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编写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综合评价应选择可行的科学方法,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从总体上评价各规划方案实施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状况,为比较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五、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一)环境影响识别。

环境影响识别是在环境本底和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工程群的特性和区域环境特点,初选环境因子。根据有关专家经验,可从下列环境因子中初选一部或大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自然环境。

(1)区域气候:气温、降水、蒸发、温度、风、雾等;

(2)水文:水位、水深、流量、流速、水面面积、含沙量等;

(3)泥沙:淤积、冲刷等;

(4)水温:水温结构、下泄水温等;

(5)水质:有机质、有毒有害物质、营养物质等;

(6)环境地质:诱发地震、岸边稳定、渗漏等;

(7)土壤环境:土壤肥力、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等;

(8)陆生植物:森林、经济林、草场、珍稀植物等;

(9)陆生动物:野生动物、珍稀动物等;

(10)水生生物:鱼类、珍稀水生生物等。

2、社会环境。

(1)人群健康: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介水传染病、地方性疾病等;

(3)景观与文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疗养区、旅游区等。

黄河流域治理开发规划影响评价工作量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认真细致地做好环境影响识别工作,可以抓住工作重点,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做到事半功倍。

(二)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可以根据影响识别选出的各环境因子特性,采用定性或定量两种方法进行。对难以用度量来表示的环境因子,可用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方法进行定性预测估算,对于能用量度表示的环境因子,应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进行定量计算。具体预测时可参考《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附录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等资料,结合预测工程项目及区域的特性进行。

(三)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对比无工程时或前一阶段时的环境状况,结合国家和地方颁发的各项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拟定减免或改善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推荐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协调的规划方案和对策措施。

工程或工程群的综合评价方法有矩阵分析法、影响分级权重法、环境质量指标法等。这些方法是在吸收、消化国外综合评价方法及国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评价水平提出的。黄河流域规划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东江流域规划环评的经验和本流域的特性,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随笔

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不怕困难攻克数学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想办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要预习课文,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老师的解释,学会不断思考,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而高中数学内容容量大,同学会有听了没办法记,记了来不及听的无所适从现象,但是做好笔记又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那我们就应该先注意记好解题的关键思路和结论,不要面面俱到。课后要整理笔记,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再者,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高中数学教育

说来从事高中数学已经几年有余了,谈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方法,自己感想颇多,现在的我比较注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从而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记得在一次上课时,那时是在讲数列问题,是要求学生把握通过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堂上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前几项的规律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题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学生也冥思苦想,当时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我做了仔细的思考和调查,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优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是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都能很认真的在思考。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明数学规律题。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能够解释回答的题目。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随笔

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已落下帷幕,现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将我的期末复习模式呈现给大家,期待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以便我从中发现问题,使自己在专业方面得以提高。

本学年度我带的是高二一个政史普通班,学生能够尊敬老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效率低下。针对班级这样一个情况,我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来迎接期末考试的:

“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向其他人传授,对所学的内容立即运用”。在课堂上,我每讲一类型题目,讲完就会让学生思考消化一下,如果有疑问,就让小组里能理解的同学讲给其他学生听。我将班级学生合理地划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使各小组的人员合理搭配,每小组里有优生也有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优生讲解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听。当然前提是要调动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同是一个班级学生,但数学学习能力差别较大,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又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不足之处,因人而异地教学、辅导,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其不同的问题,有效地激发起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在晚辅导,我利用这段时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达到教学要求,保障教学质量。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做法,期待同行们给予指点矫正,以便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高效。

高中数学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真正掌握xx中学届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x月27日至x月30,我真对高一12各班,622名学生的四次月考数学成绩进行了调研,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了解,并对成绩进行了细致的数据分析、表格整理,此外还有和高一年级八名数学教师进行座谈沟通进一步了解当代学生学习数学所呈现的特点,形成本次调研报告。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1)xx中学高一622名学生四次月考数学成绩分析。并随机抽取班级进行详细分析。

(2)针对全体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看法及自身成绩,学习方法等方面。

(3)抽取高一七班学生每人进行了谈话,了解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看法。

(4)高一8名数学教师针对每个班级学数学的情况。

2、调查方式:调查问卷,成绩查询分析。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成绩调查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根据新中分班情况,四次月考中数学成绩进行多方面比较,首先是在几类班级中的比较,领军班四次平均分均在100-110之间,重点班平均分在70-80之间,而平行班集中在40-50分,及格率不足90%,差距较大,学生整体数学成绩有待提高。

2、然后是个人成绩的四次月考学生的成绩变化比较,整体看来增长率不高,学生进步幅度基本无较大变化,个别学生进步较大300名左右,但是也有退步较大的。

3、参与问卷调查的,在数学教学课堂上,57.5%的学生大部分内容都能够听懂,37.5%的学生都听不懂,一些学生认为数学老师讲课能够放慢语速。

4、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38%的学生愿意向任课老师寻求帮助,其次是向同学寻求。而剩余的32%则认为会视情况而定。

1、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薄弱,导致没有数学兴趣。

2、36%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候的课堂纪律也会影响到数学成绩。

3、数学较难,理解耗费时间长,作业效率低,课上掌握较少,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也是成绩较差的原因。

4、部分学生课上难以集中精力,课下练习较少,不敢问题。

5、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举一反三。

几位任课教师都认为学生数学成绩较低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在12个班中,领军班1班和重点班2、3、4班数学成绩较好,而在平行班中的学生对成绩不是很重视,学习成绩较差,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程度不一。

2、对于学科本身而言,数学的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抵触心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3、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或许部分学生无法适应。

4、被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5、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6、不重视基础,好高骛远。

四、调查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充分说明了数学教学有待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与管理力度有待增强。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试图增加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及时召开教研活动,带动整个年级的学科发展。

高中数学教育文章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虽经验不足却对于教育教学有诸多热情,并视之为终身使命。平时一直关注新教育的改革,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力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新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需要最佳心态。

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活动,而且也应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传感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那么怎样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态呢?我认为,要构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就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

二、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三、多媒体走入课堂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信息技术与新教材的整合更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高中数学新教材简洁、实用,一改过去教材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结果轻过程”,对背景知识的关注和应用不够;不注重实践和应用。新教材中选取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和学生熟悉的教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结论及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多媒体的应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一改老式数学教学的苦燥无谓。因此,多媒体走入课堂势在必行。

高中数学教育

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数学建模。

案例:

一.教师提供原始问题。

欧拉七桥是坐落在(18世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今叫加里宁格勒,在波罗的海南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居民中传开了:“一个旅游者在这里逍遥漫步时想,能否从某个地方出发,穿过所有的桥各一次后再回到出发点?”

二.个人探究问题。

问题1:分析数学家欧拉的解法,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解决方法:亲自尝试,查找书籍和网络资料。

学生自制了简单的实物模型,尝试走了几次都失败了。如果一条一条的实验,用数学方法算一下(7x6x5x4x3x2x1=5040次),这样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试下去,很难找到问题的答案。虽然我们在研究时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但是我们应该用更简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要找一条不重复地经过7座桥的路线,而4块陆地无非是桥梁的连接点,那么,不妨把4块陆地看作是4个点,把7座桥画成7条线。七桥问题就简化为能否一笔画出这7条线段和4个交点组成的几何图形的问题了。

2.带领学生结合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每经过一点,总有画到那一点的一条线和从那一点画出来的一条线。这就是说,除起点和终点以外,经过中间各点的线必然是偶数。像上面这个图,因为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因此,经过所有点的线都必须是偶数才行。而这个图中,经过b点的线有五条,经过a、c、d三点的线都是三条,没有一个是偶数如图,从而说明,无论从那一点出发,最后总有一条线没有画到,也就是有一座桥没有走到。

三.小组研讨问题。

问题2:七桥问题所渗透的数学内涵?

解决方法:分小组进行,借助数学理论分析模型具有的特点。

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连结这点的线一定有偶数条.经过中间的每一点也是如此,如果有划到这点的一条线,就有划离这点的一条线(即“一进一出”),因此经过这些点的线也是偶数条。

若一个点发出的弧的条数为奇数时,称为奇点;发出的弧的条数为偶数时,称为偶点,一笔画一定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和一定数目的通过点,分两种情况考虑:

第一种情况:起点和终点不是同一点,把集中在起点的所有弧画完为止,有进有出,最后一笔必须画出去,所以起点必须是奇点;另一方面把集中在终点的所有弧线画完为止,最后一笔必须画进来,因此,终点也必须是奇点;其它经过的点,有几条弧画进来,必有同样多的弧画出去,必是偶点。

四.小组研讨问题。

问题3:满足什么条件的图形可以一笔画成?

解决办法: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总润色。

1.全是偶点的网络可以一笔画。

2.能一笔画的网络的奇点数必为0或2。

3.如果一个网络有两个奇点,它就可以一笔画,但最后不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时,必须从一个奇点出发,然后回到另一个奇点。

案例实施的收获:。

多地带有研究与创造的成分,是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

笔者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途径有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只有具备较扎实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涵养,多掌握一些横向交叉学科知识,才能应付自如,这是对教师的能力的一种挑战.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培养,现有的考试的反馈功能不能凸显出来,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地进行疏导和鼓励.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守情境性原则。

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新课标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标增加“探究性课题”这一版块,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建构过程。情境性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下面我将记述一节由问题探究与情境性教学交互使用的教学过程。

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学生对无穷数列各项和,有限到无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极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缺少思想基础,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设计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建构、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果不停地往一只空箱子内放东西,箱子会满吗?为什么?

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游戏,事实上,它隐含着无穷数列各项和知识,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也不乏味,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能经历从抽象表示到符号变换和检验应用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我提示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上述问题,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1)问题1的讨论结果:

s1:箱子即使很大也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设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很大,总能放满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也很小。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箱子不会满的例子吗?

s3:把一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笔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笔,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a+a+a+…=a(a是粉笔的长)。

s4:把一杯水的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

b+b+b+…=b(b是一杯水)。

……。

同学们得出结论:数列{an}是等比数列,也是递减数列,且项数无穷的。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研究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判定数列{an}是否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再进一步思考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是否一定是递减数列?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sn与s的关系。

问题4:当|q|。

(4)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问题5:怎样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n}的和?

sn=a1+a2+a3+…+an=,limsn=lim。

因为当|q|。

我这时就说:好!我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了无穷递缩等比。

数列的求和公式:s=(|q|。

(5)公式的应用(略)。

通过应用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认识,体验了数学模型化思想,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

(四)总结反思——共同创新。

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创新,我将本课研究过程和方法概括如下:

抽象概括应用。

教学全过程概括为:具体问题——————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改造抽象概括。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现实问题————现实模型————数学模型——。

数学方法检验探究、深化、拓展、

————数学模型的解————现实问题的解————————现实问题。

是否符合实际?

由此课例,不难看出,问题式、情景式教学交互设计,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设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思考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体验中真正地用“心”去学习。

数学本身是为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而这一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数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得当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将会把数学掌握得更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两年来,我们学校的刘定华校长、姚文清副校长给我们不定期地做课改实验报告,刘校长亲自给我们上课改示范课,还想方设法地从外地引进a类人才给我们上研修课,所以,我们学校兴起了一股课改的热潮。现在的你们如果愿意走进我们的课堂,那定会看到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景。这两年的课改,从我们的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七,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八,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九,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五)可见一斑。因此,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也能很好地把握应试教育。

高中数学教师教育

高中教学运用教育叙事,能够为学生呈现可能的教育生活、提供个人化的实践知识、展现叙事研究与写作的方式,本文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育叙事,仅供参考。

高中数学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高一上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又是高中的基础内容,是在充分理解和掌握集合、函数的基础上的延伸。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充分联系生活,让学生喜欢这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对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函数内容要求学生对其理解并掌握,并能根据条件灵活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在研究几种学习过的特殊函数时,我们举例让学生对比它们的定义、图像、性质,加深学生对这几种函数进行理解和区别。比如现在全球关注的“人口的增长问题”,我先从资料上查到一组数据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组数据推测出以后的人口的大致数据情况。学生很快会根据数据分析绘制出大致图像,然后根据学习过的几种函数图像选择和人口问题的图像近似的函数模型,这时学生由于图像描绘的差异会选择不同的函数模型,但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模型还是很近似的。由学生说出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这时我再利用计算机帮助学生处理数据,显示图像,对比学生选择的函数图像与实际人口的图像的差异,再分析这些结果哪个更符合数据事实,由学生自己选择并分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通过对人口状况的数据分析,培养了正确运算、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描点、制表培养学生的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技能;通过建立人口预测的近似函数模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通过对人口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控制人口数量和保证人口质量的战略意义,增强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识。

从这个例子课中我想到了如何处理知识教学中直观数据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由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的感知开始,通过观察、操作、语言描述逐步建立问题与知识的联系,而教师在其中只要引导学生逐步去完成而要进行的步骤是什么即可,这对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有很大的提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反思这例课,我认为首先在设计上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完善;其次,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用函数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经常进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新课标的精髓更深入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内心,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成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学生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说来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经几年有余了,谈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方法,自己感想颇多,现在的我比较注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从而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记得在一次上课时,那时是在讲数列问题,是要求学生把握通过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课堂上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前几项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题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学生也冥思苦想,当时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我做了仔细的思考和调查,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优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是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都能很认真的在思考。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明数学规律题。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能够解释回答的题目。学生所做数学操练,绝大多数属于头类。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题目有关一个或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于是,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通过我的提示,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汇集我们相关的习题和课外题,因为有些同学们想“难为一下老师”,也想准确展示一下自己。于是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她们以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不懂的题目,并为此做了充实的准备。

作为高中的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要上习题课,但有一节习题课始终让我难以忘记.之所以难以忘记,是因为这节习题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师的艰辛,快乐以及众多的反思和感悟!

那节习题课是学生学完均值不等式以后的一节习题课.上课前一天,已经把有关的习题印刷好以后发给每个同学,给学生课前充分思考的时间.原本节课计划是把所发的习题都讲完,结果只讲到第四题,关键就在这个第四题上.题目是这样的:”已知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是“.当时作为青年教师,我对这道题目的处理计划是:事先看看同学做的结果,如果基本都做出正确答案,那就轻描淡写地说说思路就想讲下一道题目.结果学生大部分都得出了正确答案,所以我就按原来的计划把这个题目的一种解题思路大致说了以下.结果意外发生了!班级的很多同学举手提出质疑,他们对我的解题思路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其中大部分同学的想法是觉得我的解法不简练,个别的同学对我的解法没理解上去,说白了就是没听懂.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也只能暂时把讲课的进程停下来,要听听同学们的不同想法.

我当时给出的解法是这样的:因为,都是正数,所以,进而得出,故答案为:4。

下面是当时的学生给出的几种典型的解法:。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解法四:。

解法五:可令则。

解法六:。

解法七:因为已知条件和要求最小值的表达式都是对称轮换式,所以只有当时候取最小值,故最小值为4.

对这些不同解法,学生口述,我在板书的过程中,我内心里是惭愧和欣慰交融在一起.惭愧的是自己对本节课的准备还很不充分,也感受到自己的业务功底还不够厚实.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并不仅仅把自己的学业看做是一种无奈地要去完成的任务,有个答案就完事大吉,而是要把结果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而且不少的学生还有那种对方法的求简,求优的意识,这个是非常难得的!由于同学们提供的解法太多,在还有几分钟时间下课的时候,才把这个题目真正地讲完.回顾当时后来几分钟的时间里我的做法,说句心里话,我现在还很佩服我自己的.首先归纳了前五种解法的各自特点,然后我说明了自己的解法与解法六是本质上是一类做法,但自己的思路显得不够流畅,思路就象折线那样,感觉不舒服,不自然,但同学们给出的第六种解法,简明扼要,思路流畅,自然和巧妙!感觉很美!第七种解法更是从填空题的特殊性和这个题目的特殊性,即对称性,针对这个题目,整个解法中是最好方法,而且告诉学生,第七种解法是我开始没有想到的.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教师的诚实,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做人不但要诚实,还有敢于面对自己的短处.有短处并不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短处或看到短处后不敢于面对它,因为人是在不断发现短处并直面自己的这些弊端而改掉自身的短处中成长起来的.

这节课上完当天,我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其中最值得自己反思的是:对课堂教学的课前备课的认识不足,再就是对数学教师最基本的一个能力要求,即解题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到位.如果当时上课前,多思考和研究本节课中第四题里所蕴涵的丰富的数学和思维素材,我想也不至于出现让我感到意外的情况发生!在教师主动的状态下,自如地讲好本节课的话,不论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角度,还是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角度,能使学生能有更大的收益.还有就是对解题理论的研究还很不到位.首先,这个题目要让学生彻底地弄明白,实际需要向学生明确:一个题目有这么多的解法的本质原因,即形成这么多解法的根源就是不同角度地观察这个题目所蕴涵的知识或题目结构特征后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的结果;其次本题所体现的不同解法体现了解答这个题目的通法的多样性,但其中解法七本身有明显的局限性.如果题目不是填空题,而是个解答题,这个通法是不可用的.

作为中年教师,今后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但凭借本人现在对待教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今后的更加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幸福,对于当下急功近利、欲壑难填的国人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是不是13亿中国人就有13亿种对幸福的解读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一个从教7年的年轻教师,一个对生活要求不算太高的年轻教师,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这其中虽然伴随着成长的跌跌撞撞,但是我一直坚信,我能成为一名因我的存在而让学生感到幸福,同时我也乐在其中的老师,因为彼岸花开,希望永在。

幸福来自彼此的喜欢。

20xx年秋天,我踏进了亚林一中的校门。我认真备课,我虚心求教。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听数学组其他老师的课,认真做好笔记,回寝室后我就认真钻研反思,我与前辈的差距在哪,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成长。很快,我的勤奋务实有了回报。学生看见我,老远就跑过来,问这问那,课堂上学生的小眼睛都瞪得圆圆的,自然成绩错不了。有一个叫张浩的学生的妈妈找到我,说张浩近一段时间特别愿意学数学,而她因一些小事和孩子闹得不愉快,问我能不能帮她劝劝孩子。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欣然答应了。结果是皆大欢喜。所以,这一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就要做到既能走到学生身边,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彼此喜欢,彼此不设防,幸福才能悄然来临。

幸福来自彼此的尊重。

学生尊重老师,理所当然。其实,老师尊重学生也是理当如此。20xx年,因为我教学成绩突出,我被调到高一年组承担文科重点班的教学任务。说起这届学生,就不得不说一个叫张纪元的孩子,他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了数学141的高分,成为松林管局文科状元。对于刚接触的这个年组第一却选择文科的优秀学生,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专业水平赢得他的尊重。我认真备课,做大量的高考题,为他量身选择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的习题,哪怕是在我高三每周42节课的时候。如今已中国政法大学大三的他仍不时地给我发短信打电话。不仅是张纪元如此,那届学生见我都会很亲切的喊我一声“晓秋老师!”所以,这三年我成长最快,虽然是被学生撵着成长起来的。我的总结是,不要小瞧学生的能力,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学会彼此尊重。

幸福来自彼此的认同。

我一直认为林区的家长易于沟通,只要你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家长就会认可你。20xx年春节,邵明洋的爸爸问了好多人之后,终于打通了我新换的电话,就是想表达一下感激之情。他说,孩子是花了8000元钱上的高中,初中数学倒数,如今成了数学成绩年组第一的优等生,他很感激。放下电话,我的心中溢满了幸福感。一个老师的价值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他就是一个幸福的老师,我把这样的认可当成我最高的荣誉,千金不换。

人往往因为生命的不完美而感到有所缺憾,也因此感慨幸福的难得。就如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不要苛求幸福,其实它就在不远处,也许就在彼岸,在你思维的转角处。感谢让我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的学生、家长、同仁。

看,彼岸花开,幸福常在。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高中学习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基础以及核心学科,势必需要进行重大的变革,所以树立在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新思路十分必要。首先指出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病,然后结合教学实际解析新形势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新思路;教师队伍素质。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较多的弊端,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在这一背景下,新课改应运而生。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探寻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在了解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基础之上,构建教学新思路是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第一,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对高中生的教学形式相对多样,而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教学工作本身非常落后,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是难上加难。第二,因为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学生以及家长更多地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没有对素质教育产生应有的重视。第三,在长期以来的应试考试制度下,高中数学学习量较为庞大,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数学水平,往往采取题海战术,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丰富教学形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开始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要以书本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数学教学形式。比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及相关动画向学生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接受程度,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2.循序渐进地进行数学教学。

要想学好数学,良好的数学思维必不可少,而数学思维也不是很快就能形成的。新课改下,要求老师不能过度追求教学进度,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把教学质量放入对老师的考核标准之中。因为如果老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忽视了数学基础的奠定,就会导致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困难,挫伤学生数学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例如,在高中数学概率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在最开始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定义及相关内涵,结合生活实际,讲解随机事件概率这一块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更好地理解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更加抽象而复杂的相关概率知识。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数学教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高中时期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都要认识到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全面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实现对高中数学教师针对性强、完成度高的培训,并制定相关规定、细则,明确对教师考评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以认真的态度完成新课改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响应我国新课改的号召,高中数学教学势必发生改变。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部门、校方、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所以,数学老师一定要进行思想的转变,仔细分析新教材的特征,同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适应教学要求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把素质教育带入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庄金林.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新思路[j].数学学习与研究,(19).

[2]蒋夏军.视觉思维理论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18).

[3]杨富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

[4]汪圭.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5]赵丹琳.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困境及创新[j].新课程(下),2016(8).

[6]张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4(6).

[7]罗桥忠.如何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j].高考(综合版),2014(4).

[8]刘丽.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4(19).

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报告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这一教学总体目标被无情的忽略了。素质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踏入社会中时能够有更好的能力去适应各种环境。但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将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搁置一旁。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面临着一下几点困难:

1.教师主导地位过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取得的效果却甚微。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过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老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这里的主导并不是在教学中凡事都要由老师来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初中数学教学中,还未摆脱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情形。于是便会出现,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灌输式的教学泛滥,而学生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创造性思维被无情的磨灭。

2.电化教学的运用不科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思路,但同样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不用书写大量的黑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课堂时间,但是这样便使得有些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看似很感兴趣,但思维却只是跟着。

课件。

上的内容走,根本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不仅是家长最看重的,同时也是老师最看重的。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平均分数的对比,老师之间也会互相比拼各自学科的成绩,这无疑都给来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即使有些老师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将精力放在这方面的培养上。其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学生成绩的,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置之一旁。

1.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质疑问题情景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此,教师做到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老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性质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建筑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三角形的组成元素?这样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看似简单,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开启观点交锋,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问号是打开一切知识的起点,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和求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质疑,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对于那些敢于打破正常思维的同学,即使是存在问题,教师在指正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和赞赏。例如:在讲到证明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这一课时,,在证明方法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证法,于是有的同学便问:可不可以作底边的平行线交两条腰于两点?虽然有些同学提出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却积极思考了。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质疑,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3.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思维方式,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引导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单项式除法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主去设置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教学时先板书一个式子,然后让学生用多种算法去做这个式子的计算,以此来总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4.诱发学生创造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确实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潜在的就问题因素创设想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例如在讲解直线着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线段,让学生在意识中明确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之后引导学生想象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无限延长,没有尽头,让学生在想象中明确直线是没有端点、是无限的,进而形成直线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认清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积极克服一些困难,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1.1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合理安排,让学生能够有所选择。高中数学新课标把数学知识做了整理分析,形成了一个有序的体系。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部分的时间,使数学课本变得清晰,保证了充足的学习时间。

1.2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应用实现创新的理念。高中数学新课标让生活中的实际事情与数学结合在一起,思维的能动性大大提高,多思、多看、多提问,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便会有所提高。

1.3从数学的根本进行学习,不是仅仅学习表面而已。高中数学新课标弱化了形式主义,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有了深层系的研究与共鸣。让数学的学习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1.4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更具有特色。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不仅仅在局限于数学的培养与教育,还和其他科目有效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1.5高中数学新课标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数学的学科的学习不再是故步自封,它变的更全面,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的身心都是有益处的。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的是大势所趋,教师在业余生活中要不断努力地学习,给自己充电。去其他姊妹学校进行学习,和其他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学术讨论。对于数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法,课外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利于学生接受新鲜的知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创造一个和谐、积极进步的氛围。尽量不采用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从实际出发,在自己知识过硬的情况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方面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任何问题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不要把问题留在最后,积攒多了就会成为自己的弱势。这肯定不是学生自身想要的结果。就学校本身来说,尽量支持老师的教学,平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身心愉悦,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更加有动力。

3.1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很有趣。想要学习一件事情,一定要对这件事情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样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左耳进,右耳出。”新鲜的事物容易被人接受,更别说是对于任何事情都存在这新鲜感的学生来说了。正确的认识态度,有利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展开,从心底接受这样事物,学习起来就会省事很多。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模式的切换,就是我们教育理念所要的结果。

3.2培养运用数学思维考虑事情的能力。每一个环境都是一个的小社会,人际关系,生活琐事,买菜讨价还价都会运用到数学思维,把实际生活和数学思维联系到一起,就会便捷很多。达到两种事物的有效融合,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运用专业的知识解决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有句话说的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数学是根本,可见其重要所在。思维的塑造是最宝贵的。

3.3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数学问题一般不是冥思苦相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实践以及能动的思考,想事情多角度,全方位。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数学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经过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再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最后完成一件事情。在这种氛围下,带动了身边的人和自己一起行动思考,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养成。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有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在思考数学问题方面会思如泉涌。

3.4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的关系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是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完成教学,平等的关系会让学生紧绷的心弦变得放松,更利于书本知识的汲取,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习起来更加省力。

3.5通过对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魅力。高中数学新课标着力于培养孩子得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让孩子更加有信心,自信的人最有魅力,有了信心,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的个人魅力表现出来,主动积极的学习成长,激起学习的浪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习数学事半功倍。

4结语。

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是一项师生共同的努力的事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机会来临的同时,也是代表着挑战的来临。是教师本身对自己的一次升华和历练。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良好开展可以使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自身全面性发展。在未来的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任然具有无限的奥妙让我们所追寻。

参考文献:。

[1]刘佳.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及其应用.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4,20。

[3]王国举.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及其应用[a].中国课程辅导,2014,9。

[4]王志壮.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性教学理念的运用.考试周刊,2012,51。

[6]孙惠英.沟通: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5)。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的重要阶段,高中数学课程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决定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从一名初中数学任课转为职业高中数学任课的教师,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感到很棘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学习优秀生”将学业成功更多地归结为积极原因,他们普遍认为努力学习数学,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是取得好的数学学习成绩的关键。而与“数学学习优秀生”相比,“数学学习困难生”所感觉到的数学学业失败的原因大多是消极的。“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归因倾向有哪些主要类型,针对具体类型,在转化中有什么注意事项,本文通过个案予以初步研究.

教学案例:

袁某,男,职高一年级学生。袁某的父亲母亲都是从事个体经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平常工作都很忙,几乎无暇顾及袁某的学习。袁某为家中独生子,平时由姥姥和姥爷照顾,家人对其期望较高,但中考失利,最后决定就读职业高中.上高中后,他的各科成绩都不乐观,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验时,数学成绩仅为28分,为名副其实的数学学习困难生。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验后,我叫袁某到办公室,很轻松地问袁某觉得自己数学学得怎么样,他说:“很烂,我什么都不懂。”“那你愿意学吗?”“还行吧,我以前数学很好的。”“那现在怎么不好了?”“这个问题啊,”他迟疑地说,“我初中的数学老师可讨厌了,她课讲得不好,脾气还大得很,整天只知道考试、分数,我看到她就烦。你说,她是不是到更年期啦。”我诧异他竟然对初中数学老师有这么大成见,问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他想了想说,“也有,比如说,考试时总有很多人作弊,老师也抓不住。他每次考试后都在全班点名批评不及格的同学,好几次都有我。再比如,目前的数学教材各章节没什么联系,我对此不太适应。”“那你认为自己能学好数学吗?”“能,我稍微学一点,多做些题就比别人强,我只是不想学。”说这话时,满脸的自信与得意。我微笑着说:“你很聪明,反应快,努力学学,这章单元测验能超过某某吗?”“没问题,您看我的!”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和袁某利用中午的时间在教室又一次沟通。我拿出试卷问他:“这次考试还是不理想,你觉得是哪方面的问题呢?”“噢,我没写完,有一道题我看错题了,下次不会了。”他故作轻松地说。“为什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不了试卷呢?”“我们考场有位同学不舒服,老师找同学送她去医护室,我关心这些事情,耽误了时间。”“这几道平时做过的试题怎么也出问题了呢?”“我都会,但一考试就错,可能是太紧张了吧。”“前几天的数学课怎么都没上呢?”“因为与同学打架,被学校停课处理问题了。”“能答应老师以后尽量避免缺课现象吗?”“我尽力吧。”最后,我鼓励道:“希望你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能持之以恒地努力。”

针对一系列测试结果和袁某平时的表现,我发现袁某平时学习不努力、不主动,没有兴趣,却经常怨天尤人,抱怨数学枯燥,高中数学课程知识凌乱,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断定李某具有较明显的外在归因倾向,且表现欲较强,因此制定了以下转化策略。

(1)客观地分析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我建议袁某的母亲以后尽量对他某一具体行为进行表扬而不只是笼统地夸他聪明,否则很容易使他停留在问题表面,无法深入了解数学成绩较差的原因。并且指出袁某在意志品质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应对他全面了解,不能一味指责,要耐心地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袁某的母亲表示以后会尽力配合。

(2)鼓励多做努力不够的归因:袁某对体育颇感兴趣,每天的体育新闻必看。我对他的执著大加赞赏,并很虚心地向他请教这方面的知识,同时暗示他数学学习也一样,同样需要下工夫,持之以恒。我告诉他数学成绩不好,可能有老师甚至课程的原因,但为什么有许多同学能够学好数学呢?所以,更应从自身找原因。

(3)充分搭建展示平台,督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袁某外向型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给袁某展示的机会,让他时刻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增强其成就期望。对袁某的数学作业实行面批面改,遇到错题,都先让他自己分析原因,再给讲解,并督促其订正。及时与家长联系,杜绝袁某的旷课现象。

(4)重视每一次考试成败归因:每次测验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我要和袁某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对他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从自身找原因,积极鼓励他与班级同学相互合作,帮助他树立新的目标,相互竞争。

经过努力,李某的数学成绩开始出现及格,有了较高的数学学习热情,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人也变得稳重多了。

分析:

对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不主动,没有兴趣,却经常怨天尤人,抱怨数学枯燥,数学课程教材编写不好,教师教得也不好,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这类学生,教师既要肯定其能力,充分搭建展示平台,更要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每一次考试后与其单独谈话,逐题分析,有必要时还可以做备忘录以便前后对比,勤而行之等教学行为,让他们逐渐丢掉“粗心”“教材体系混乱”“缺乏师长的关心”“学习环境不好”和“家长不督促学习”等泛泛的防御性理由。同时教师还应联合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的数学学习态度,注重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落实。

摘要:随着教学的深入,如何使学生接受复杂繁琐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不仅使学生成绩更快地提高,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进度。以下是介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教学实际案例的解析。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过程,每一个关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提高课堂效率和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下面通过介绍几种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创新教学模式。

1、激发学习兴趣。

新鲜的事物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古板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真正的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快速随着教师的思维运转,因为面对着繁重的课业负担的高中生很容易对数学这一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放弃学习,只有学生从自身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地融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而一个好的开端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在喜欢上数学。面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方法则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例如在分析立体几何时,不要单纯地将一些计算公式或者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应当画出立体几何的透视图或者展出相关的实物模型,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亲手制作一些模型,这样既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2、由浅入深的推导。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谁可以“一口吃成大胖子”。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其中的内涵则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挖掘。很多学生极易被表象所迷惑,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不会误入歧途就是我们教师要求掌握的教学手法之一。当学生在接触到一个新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后而沾沾自喜时,就需要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去探索,只有不断前进才能有所收获。假设在学习“对数”这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假设用一块厚度为0.1毫米的金属板连续对折三次,计算其厚度,如果连续对折五十次,其厚度能达到多少呢?如果在不借助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学生们通过乘法是很难在短时间算出正确的数值,这时学生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算法来得到他们需要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3、课前温习。

在每天教授新知识前,应当先回顾一下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授知识做一个铺垫,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内容,巩固旧的知识,在教学上实现“双赢”。

例如在学习证明立体几何平行或垂直关系这堂课时,老师可以先引入平行关系:包括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垂直关系: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同时在黑板上写下本堂课的关于四个判定和性质定理的学习内容,四个判断定理: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两个平面平行3、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4、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四个性质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2、两个平面平行,则任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3、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4、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同时列在黑板上,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对比,不仅巩固了之前的内容,也对新知识有了更多认识,此时教师让学生再通过字面意思进行预习,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后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联系实际。

数学同其他课程相比更为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则至关重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用应用题的形式就要比单纯的计算更富有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些“谁最快最准确”的小比赛,使学生在做题时更有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综上所述导入的方法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好的教育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1、随着教育地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了,以学习“数列”为例,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方式不得当,例如在上课刚刚开始时就提出一连串的关于“数列”的问题:什么是数列?等差数列有什么样的性质?它有哪些计算公式?它与等比数列有何差别,又有何联系?当学生面临老师一连串的提问时,就会产生烦躁的情绪,注意力下降,思想“开小差”。这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如果老师换一种方法,先在黑板上列出几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要求学生自己观察并总结出其中的性质和异同点,当学生有参考目标时就会充满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变得更加主动。优秀的教育方式不在于一堂课能讲多少,而是能让学生学会多少。

2、上课要做到“有始有终”,有一个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好的结束,如何利用好下课前的几分钟也是一种学问。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在教室提前休息,这样不仅仅浪费了时间,也会扰乱课堂纪律,因此老师可以出一两道简单的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或布置下预习作业,但是切记布置的任务不要太多,以免影响学生课间休息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守情境性原则。

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新课标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标增加“探究性课题”这一版块,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建构过程。情境性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下面我将记述一节由问题探究与情境性教学交互使用的教学过程。

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学生对无穷数列各项和,有限到无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极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缺少思想基础,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设计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建构、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果不停地往一只空箱子内放东西,箱子会满吗?为什么?

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游戏,事实上,它隐含着无穷数列各项和知识,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也不乏味,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能经历从抽象表示到符号变换和检验应用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我提示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上述问题,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1)问题1的讨论结果:

s1:箱子即使很大也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设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很大,总能放满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也很小。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箱子不会满的例子吗?

s3:把一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笔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笔,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a+a+a+…=a(a是粉笔的长)。

s4:把一杯水的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

b+b+b+…=b(b是一杯水)。

……。

同学们得出结论:数列{an}是等比数列,也是递减数列,且项数无穷的。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研究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判定数列{an}是否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再进一步思考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是否一定是递减数列?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sn与s的关系。

问题4:当|q|。

(4)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问题5:怎样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n}的和?

sn=a1+a2+a3+…+an=,limsn=lim。

因为当|q|。

我这时就说:好!我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了无穷递缩等比。

数列的求和公式:s=(|q|。

(5)公式的应用(略)。

通过应用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认识,体验了数学模型化思想,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

(四)总结反思——共同创新。

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创新,我将本课研究过程和方法概括如下:

抽象概括应用。

教学全过程概括为:具体问题——————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改造抽象概括。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现实问题————现实模型————数学模型——。

数学方法检验探究、深化、拓展、

————数学模型的解————现实问题的解————————现实问题。

是否符合实际?

由此课例,不难看出,问题式、情景式教学交互设计,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设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思考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体验中真正地用“心”去学习。

数学本身是为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而这一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数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得当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将会把数学掌握得更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两年来,我们学校的刘定华校长、姚文清副校长给我们不定期地做课改实验报告,刘校长亲自给我们上课改示范课,还想方设法地从外地引进a类人才给我们上研修课,所以,我们学校兴起了一股课改的热潮。现在的你们如果愿意走进我们的课堂,那定会看到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景。这两年的课改,从我们的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七,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八,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九,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五)可见一斑。因此,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也能很好地把握应试教育。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

摘要:随着教学的深入,如何使学生接受复杂繁琐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不仅使学生成绩更快地提高,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进度。以下是介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教学实际案例的解析。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过程,每一个关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提高课堂效率和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下面通过介绍几种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创新教学模式。

1、激发学习兴趣。

新鲜的事物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古板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真正的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快速随着教师的思维运转,因为面对着繁重的课业负担的高中生很容易对数学这一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放弃学习,只有学生从自身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地融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而一个好的开端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在喜欢上数学。面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方法则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例如在分析立体几何时,不要单纯地将一些计算公式或者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应当画出立体几何的透视图或者展出相关的实物模型,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亲手制作一些模型,这样既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2、由浅入深的推导。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谁可以“一口吃成大胖子”。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其中的内涵则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挖掘。很多学生极易被表象所迷惑,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不会误入歧途就是我们教师要求掌握的教学手法之一。当学生在接触到一个新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后而沾沾自喜时,就需要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去探索,只有不断前进才能有所收获。假设在学习“对数”这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假设用一块厚度为0.1毫米的金属板连续对折三次,计算其厚度,如果连续对折五十次,其厚度能达到多少呢?如果在不借助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学生们通过乘法是很难在短时间算出正确的数值,这时学生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算法来得到他们需要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3、课前温习。

在每天教授新知识前,应当先回顾一下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授知识做一个铺垫,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内容,巩固旧的知识,在教学上实现“双赢”。

例如在学习证明立体几何平行或垂直关系这堂课时,老师可以先引入平行关系:包括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垂直关系: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同时在黑板上写下本堂课的关于四个判定和性质定理的学习内容,四个判断定理: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两个平面平行3、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4、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四个性质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2、两个平面平行,则任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3、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4、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同时列在黑板上,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对比,不仅巩固了之前的内容,也对新知识有了更多认识,此时教师让学生再通过字面意思进行预习,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后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联系实际。

数学同其他课程相比更为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则至关重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用应用题的形式就要比单纯的计算更富有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些“谁最快最准确”的小比赛,使学生在做题时更有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综上所述导入的方法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好的教育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1、随着教育地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了,以学习“数列”为例,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方式不得当,例如在上课刚刚开始时就提出一连串的关于“数列”的问题:什么是数列?等差数列有什么样的性质?它有哪些计算公式?它与等比数列有何差别,又有何联系?当学生面临老师一连串的提问时,就会产生烦躁的情绪,注意力下降,思想“开小差”。这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如果老师换一种方法,先在黑板上列出几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要求学生自己观察并总结出其中的性质和异同点,当学生有参考目标时就会充满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变得更加主动。优秀的教育方式不在于一堂课能讲多少,而是能让学生学会多少。

2、上课要做到“有始有终”,有一个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好的结束,如何利用好下课前的几分钟也是一种学问。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在教室提前休息,这样不仅仅浪费了时间,也会扰乱课堂纪律,因此老师可以出一两道简单的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或布置下预习作业,但是切记布置的任务不要太多,以免影响学生课间休息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