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优质22篇)

小编: 飞雪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各类作文的范文,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提高我们的写作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提供给大家参考和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表教学设计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

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

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

4.学教并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

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教学反思。

于雪。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九年级表教学设计

表格式书面表达是近年高考常选的命题方式之一,1994年、、、高考书面表达都是用表格式命题,而且,所用体裁也相对稳定,以记叙文、应用文为主;题材多种多样,有书信、日记、人物介绍、口头通知等,多数情况下,在提示中明确规定了用何种格式。所以,考生只需根据表格里的提示内容,确定所要表达的要点,最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句型和词语知识,写出一篇要点全、语句通、条理清、表达明、思路活、书写正的短文。

那么,在解答表格式书面表达时,我们具体怎么操作呢?

一、谋好篇,布好局。

在动笔前,一定要根据表格里的提示内容,先确定好所要表达文章的题材,然后根据题材确定好文章的整体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略写什么,详写什么,甚至要用到哪些句型和短语,都要做到成竹在胸。

二、根据表格内容找要点,运用要点定要素。

书面表达最重要的评分依据就是内容要点要全,如果遗漏一个要点,至少要扣3分。因此,同学们在认真审题、弄清体裁、题材、题意的基础上,应逐个地、完整无缺地把表格中的内容要点找出来,然后再根据不同体裁把要表达的要素表达出来。如果是记叙文,六个要点缺一不可,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结果。在这六个要素中,人物、时间、地点通常放在文章的开头;事件、原因通常放在文章的中间,它们是文章的主体;结果作为故事的结局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如果是应用文,首先是注意它的格式,因为格式错误,要扣2分;然后把要解说的事物的性质、对象、目的、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解释清楚,使读者对此事物有一个完整准确的了解。

三、开好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书面表达能否得高分,关键看开头。如果是记叙文,一般宜开门见山,过程再慢慢道来;如果是应用文,开头套语别忘怀;万一碰上议论文,亮明观点宜在先。

四、写好中间。

在叙述文章事件、原因时,既要运用自己熟悉的句型和短语,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简洁多样性,避免中文式英语。时态、语态要正确,语法无错误,尽量多使用不定式、分词短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倒装句、并列句、插入语等,使短文显得句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为了使文章层次分明,同学们千万别忘了分段。书面表达虽然只有100个词左右,但它也是一篇文章,是文章当然就有段落,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文章不同层次分段,原则上,一篇段文至少不能少于三段,哪怕一段是一句话也行,切忌一段式短文。

五、结好尾。

结好尾是书面表达能得高分的保证。一般来说,文章结构要首尾呼应,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往往是文章的总结句。所以,文章最后几句话是绝对不能出任何错误的。在这要告诉同学们的是,阅卷老师也是十分看重文章结尾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

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

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

4.学教并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

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教学反思。

于雪。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4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学好初中化学的小窍门有哪些。

1.要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知识的结构和英语有某些类似之处。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知道,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就要掌握单词,要掌握单词就要掌握好字母和音标。

打个比方:化学知识中的“句子”就是“化学式”:“字母”就是“元素符号”:“音标”就是“化合价”。这些就是我们学好化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就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及酸碱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谐音记忆法。

对有些知识,我们可以用谐音法来加以记忆。例如,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可以编成这样的谐音: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拿(钠)回家(钾),又美(镁)又轻(氢)。

3.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走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观察老师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有想其他问题或其他事情的……如此等等。特别是打瞌睡,简直可以说是“严重的事故”,是退步的导火线,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知道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即使是听不懂,也不要因为生气而自暴自弃。

4.记。

化学在同学们脑中;“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

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化学推断题常用解法。

1、顺推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以实验的某一现象为突破口,确定一种物质,然后顺着题意层层深入,逐步推断出各种物质。

2、逆推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以最终结论为思考起点,根据题意倒着层层推理,逐步推断出各种物质。

3、顺逆转化法:以中间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根据题中信息,逐步向两边推断出各物质。

4、分层法:将整个推断过程分层进行,先得出每层的结论,再统筹整理。

5、剥离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根据已知条件把推断过程中存在的有明显特征的未知物质先剥离出来,再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来逐个推断其他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三视图教学设计

这一周主要学习的是投影和三视图。其中,三视图是全章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投影和三视图的概念,较熟练地掌握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能够由这些三视图的画法想出相应几何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力是本章的.重点。

针对上述内容,采用了一些常见的物体(如学生的词典、课本、三角尺、粉笔盒等)这些实物的投影来说明有关概念,和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实物模型来配合教学,这样比较贴近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气氛也较浓厚。但是对于一些由三视图想象具体几何体时有些学生有些困难,总之效果还好。以后应充分设计一些让数学贴近生活的一些场景和习题,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至于感觉数学那么枯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堂课,就像一池水,表面波澜不兴,内部却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力量。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经常会闪现一些亮点,像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是灵感的迸发,是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我们如果能及时捕捉并运用这些鲜活的课堂元素,就会使平淡无奇的课堂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如在复习“灭火方法及原理”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熄灭火柴?并解释理由。面对问题,学生的答案纷纷亮相…这时,有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回答说:“我玩儿火柴的时候发现,只要把火柴给倒过来,让火柴头朝上,不一会儿就灭了。”听完,同学们都哈哈笑了起来,该同学表现很尴尬。很显然,这个方法很多同学并没有想到,惯性的以为他又捣乱了。此时,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细心观察,并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同学们发现火柴确实很快就熄灭了,接着同学们围绕“头朝上梗在下的火柴为什么会熄灭”展开讨论。

正是这个学生的.回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学生对于日常最常见的现象及做法的深一层认识,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的生成,使课堂焕发了生机。

这节课,更让我意识到抓住课堂上学生智慧的闪光,鼓励一个学生,可能会激发一批学生,让化学课堂展现特有的吸引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燃烧完瓶中的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

2、空气的成分: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铝箔碳铁丝磷)。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撤: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化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1.吃透课本。

要想学好一门科目最的根本就是要以课本为主线,把书本知识都吃透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把重点知识标红,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目的有重点的听课。

2.上课认真听讲。

老师在上课时会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帮助我们理解课本的内容,听讲的时候除了要集中精力外一定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向老师提问,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

3.准备错题本。

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候准备一个“错题本”,用以记住自己在练习、作业、考试中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记下正确的解题方法。

4.重视实验。

化学是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同学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记熟悉,弄清楚。

5.掌握记忆方法和口诀。

化学的知识很多,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口诀,比如化合价口诀、化学方程式配平口诀、元素的符号口诀等等,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记忆化学知识点。

学习化学要注意什么。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很关键。在孩子的初中化学学习中,兴趣对他们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其根本内驱力的源泉所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初三的同学们,可以从搜集有趣的化学幽默、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一些化学实验,甚至可以自己尝试在家里做一些既具有趣味性,又安全简易的小实验,来培养自己对化学的认识和兴趣。

2.牢记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所以,牢记化学方程式可以让你在化学考试中提高成绩。

3.将知识进行汇总。

化学是一门更强调循环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阶段性总结,例如一个月、两个月等,更或者是按照章节进行总结。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总结是需要以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总结的,只有根据属于孩子的总结产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4.联系实际。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跟物理类似,很多化学知识对于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提高生活的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经常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例如:饮食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及其含量和作用,就需要你多多观察生活中的食品包装,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阅读和研究-----钢铁生锈、食盐成分等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合价教学设计

教学化合价,是一节内容抽象、难懂的课,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首先通过学生已知道的一些物质的简单化学式书写,发现问题:为什么在al2o3、h2o、co2中它们的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3、2:1、1:2?为什么不同的原子结合氧原子的数目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了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与化合价有关,那么化合价是怎样确定的?通过教师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掌握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谋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渴望求知的心境下,这种教学可使学生感知、推论到深入理解,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学会归纳的思维方法。提出相应问题,为使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可以巩固学生对化合价的认识。根据我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化合价以及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化学式的命名是最易出问题的,而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是初中化学中最基础的化学用语。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今后学习方程式的质量。所以我想本节的内容在教学进度上尽量的慢一点,在课时的安排上尽量多一点,然后引导学生读教材中对化合价数值确定。以氯化钠形成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电子得失(共用电子对)的情况与化合价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形成情况。对原子团的化合价的形成,可以在此基础上计算原子团中各原子化合价的代数和为多少即可知化合价的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化合价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九一三授课教师:李殿勋。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方法对比论证。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李殿勋。

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人教版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它们或着重描写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写人物的变化,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生。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少年生活的故事。

《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断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作者写了一个失学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经历风雨磨练后成长的故事。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描述的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的冷酷无情,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心声》―作者通过描写一位与万卡有相似命运的学生李京京执着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注意小说的体裁的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着重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3、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环境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人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经验和成长历程阅读体味小说的内涵、小说的主题。

2、通过整体阅读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深入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2、辨析环境的作用。

3、欣赏小说的语言。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作出自己的阅读评价。

[课时安排](共10课时)。

1、故乡(2课时)。

2、孤独之旅(1课时)。

3、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4、心声(1课时)。

5、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2课时)。

6、单元小结与达标(2课时)。

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人教版

在不少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任由学生在那里艰难地摸索,这只能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有的则采用“保姆式探究教学法”,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二、游离文本,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散漫。

新形势下,一套教材统治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崇拜不复存在,课本在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新课改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真正和教学的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随意拓展。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彼此之间只是表象的联系。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随笔。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更别谈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阅读品味了。

此外,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讲,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三、过多追求多媒体,忽视语文基本功:

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有一种偏向:不看是否需要,都以使用多媒体为一种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所以,不管有无必要都要用多媒体,不是为提高效率,而是为了赶时髦。特别是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似乎不采用多媒体就是保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有的教师把课件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些观摩课、公开课成了多媒体的大展览,教师只是按按键的工具,看不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更看不出教师实践智慧的火光。

此外,一堂课就45分钟,教师不断播放多媒体,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维动笔的时间。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使课堂效果虚化,对抓学生的“双基”是极为不利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教案反思]。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碱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注意)试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教师]提问:通过探究小结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结: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钠。

[教师]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学生]讨论得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教师]简单介绍一些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层保护膜。

如:刷漆、涂油、电镀、烤蓝。

2.“增强体质”――改变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合金)。

如:不锈钢、不锈铁。

3.改变腐蚀环境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中认真、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

防锈方法的确定,可以结合第七单元学过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二)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学生]讨论:既然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资源呢?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和我国金属资源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回收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如废金属回收、电子垃圾的回收、废电池回收等等。

[学生]汇报交流,积极探讨金属的回收利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实验报告: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水和氧气。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1.防止金属的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到)。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人教版

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前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

一曲乡愁唱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是啊,每个在外求学的学生,在每个日落的黄昏,月圆的夜晚,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家,想起家中每天操劳的父母,想起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神,想起父亲伫立远眺的身影,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总是思绪万千,涕泪涟连。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

第一乐章 深情朗读(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听配乐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语速和朗读节奏。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指生朗读,读后评议。

学生齐读。

第二乐章 想景悟情(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细细品味诗歌的情感,再现诗歌的意境,下面进入第二乐章:再现意境咏乡愁)。

学生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

思考问题: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运用什么顺序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3、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4、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诗是精练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 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分小组讨论、联想后再现诗歌意境。

第一节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起笔写信,把离家的思念献给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师:此刻,儿子满是悔恨与自责,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可当我们的母亲还健在的时候,谁又知道,我们的母亲在想什么呢?请看一位母亲写给自己孩子的话。

生1: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生2:妈妈,我想请您放心,我会在这里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您!

生3:妈妈,此时此刻,我很后悔以前对您的顶撞,我想真诚的向您道歉,希望您能原谅我的幼稚。

生4:现在,我很想我的妈妈,她是最疼我的人,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让您永远幸福的。

第四节: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棍,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我的大陆!我多么想手挽起裤脚,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第三乐章  研读赏析(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从整体上发现、总结诗歌的艺术美。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2,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欣赏诗歌。

学生发现、总结。

整齐的结构美:美在富变化于统一的结构。每节诗句数,句式,字数完全相同,每一节中三短一长,长短交错,富于变化,四节结构一样,给人以美感。

深沉的意象美:美在作者从悠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概括诗人漫长生活历程和对故园深沉的怀念。

和谐的音乐美:美在运用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第四乐章佳句访写(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不同的人表达乡愁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仿写。下面进入第四乐章:放飞心灵抒乡愁)。

1、佳句仿写。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乡愁。

学生们仿写展示。

生1乡愁是王维登高的茱萸,是李白床前的月光,是琦君童年的一杯春酒。

生2:乡愁是乡书的封面,乡愁是乡音的呼唤,乡愁是乡情的思念。

生3:乡愁是飘漾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的香味,乡愁是童年笑在嘴角边那甜甜的滋味,乡愁是生命中一段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味。

生4: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5: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6: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生7: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8: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曲歌,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2、各领风骚话说愁。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冯佰珍。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爱护水资源》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继空气之后又一环保素材,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水资源概况,一方面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说明淡水的分布不均匀和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强化学生的爱惜水、节约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包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方面,内容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有关水资源图片的观看、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对收获的信息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上升到实践的高度上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性和有限性。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让学生从理论提高到实践的高度去认识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1、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我们拥有的水资源认识不会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危害性、工业农业对水污染状况不会那么的全面了解。

2、城市水污染程度大,但农村学生体会不够深切;农村的水资源比较短缺,但水的污染程度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整体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讨论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直观全面的掌握知识。

1、教师方面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组,积极讨论,推荐一名胆大、叙述能力强的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课堂上:

1、通过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的资料图片,使学生认识我们对淡水资源的渴求。

2、通过讨论谈谈在我们身边如何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讨论工业、农业、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对地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去保护环境。

3、通过一些具体的严重水资源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等来认识环境污染对社会和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4、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制作环境小报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1、创设情境

(1)先播放一组有关“水”的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水资源对生命、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水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面临的污染和浪费情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有效举措来治理污染、节约用水。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思考题:a、我们说水资源是丰富的,为什么又说水是全球性危机呢?b、教材两个人均水量表说明了什么问题?c、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d、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们怎样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组内探究,合作学习。

(3)展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图片,“松花江流域苯污染”图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意义和治理水资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4)展示三幅自制的节水宣传图片,增强学生的自觉的节水环保意识。

2、学生互动学习

(1)如何正确认识水资源是丰富的同时又是短缺的这一辩证关系,各小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阐述。

(2)对工业农业生活上对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以及我们如何采取有效节水治污措施举例加以说明,每一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出自己的阐述。

(3)每一组学生提出我们学校具体的节水环保计划。

3、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

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记忆反。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课标24页)。

(2)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课标24页)。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课标24页)。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课标24页)。

(5)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24页)。

2、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对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化学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通过学习元素,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体会,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对符号的记忆。

3、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1课时。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进行思考,分组进行讨论,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时着重从以下3方面进行:

1、分析常见物质的组成,指出其中相同的元素。列举出几种常见的碳原子,分析这几种碳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具有共同质子数的原子即为元素。(针对目标1)。

2、展示一些食品标签中的成分,让学生找出其中表示成分的符号,引导学生认知元素符号的书写和用途。(针对目标2)。

3、仔细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想一想元素名称在造字上有什么规律吧?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针对目标3)。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今天已经发现了3000多万种物质,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的吗?现在已知这些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那什么是元素呢?学完本课,我想你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引入课题,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元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今年我担任初三3、4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本地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对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重要,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学生不参与学习,调动积极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怎样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什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首先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让他在课堂上不溜号、不开小差。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我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难度、或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适合各个程度学生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让他们每个人跳一跳就能体会梨子的滋味,每节课能体会到一点点的成就感。兴趣不是我们一节课可以培养起来的,他需要学生在不停的参与和感受成就,积累知识中培养起来。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型,曾经采用一下方法:

1、让学生感到知识有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比如:丝瓜瓤为什么可以刷碗?洗头应该先用洗发液还是护发液?小麦需要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存?为什么洗完头发以后,加点醋轻轻拍打头皮,可以让头发柔顺而不起头皮?酸雨是怎么回事?等等。用这些涉及每一个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或猜想,结合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化学有用。

2、让学生从化学家的故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学习元素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居里夫人的故事、介绍门捷列夫的故事;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时候介绍拉瓦锡的故事等等。

3、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张扬自我的方式现在初中的学生处在青春朦胧期,特别是男同学,总想法设法想展示自己,于是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茬开玩笑,出个洋相,或者……,尽管这些让每个老师头痛,但是我们又不能强硬的制止,因为有些时候他们做出的事、说出的话让老师感觉批也不是、表扬更不行。比如上课有学生说话,老师在制止,马上就有学生大声说:别说话了,听老师的;又一个学生说:别说话,不然讲不完了;还有的说:别让老师生气;还有的说:吵什么吵,烦人;…….总之,七嘴八舌,看上去挺为老师着想,其实是在起哄。为了防止这些,我就尽量给学生说的机会,能让他们说的,我绝不说,比如定义的具体内容等。学生能分析的我绝不代劳,比如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能自我总结的,我一定放给学生讨论总结。这样每一节课,我都仔细琢磨哪些知识学生能说出、能想到、能分析总结出来;哪些知识必须我讲。这样一分析,每堂课老师必须讲的知识不是太多。学生说的、做的很多,没有机会和时间在课堂上制造“突发事件”。我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让大家的目光集中到这样的学生身上,让说的感受成功,让看的产生说的欲望。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张扬自己个性的渴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英语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九一三授课教师:李殿勋。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方法对比论证。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李殿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