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声乐教学指南(汇总15篇)

小编: BW笔侠

范文范本是一种启发性的资料,通过学习和模仿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不仅仅具有培养声乐技能技巧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提高个人素质乃至全民族素质的.功能,因此,仅仅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够,要培养新时期下合格的幼儿园音乐课教师,就必须努力探求适合学前教育专业时代发展要求的又一声乐教学新模式--开设声乐集体课教学.

作者:王瑶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管理系艺术教研室刊名:北方音乐英文刊名:northernmusic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

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声乐课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其培养目标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及针对性,这样就直接决定教学的内容及教学的方法,其针对的内容跟一般音乐系的声乐课是不一样的。在实际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实际教学实践工作,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集思广益,寻求最佳的提升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从出生到六岁前的儿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考虑到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实际年龄和接受能力、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不能生搬硬套。在现阶段声乐授课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一对一授课,另一种是集体课,还有一种是小组授课。主要体现在:

1.一对一教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上,这种训练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相对较难。由于人学时声乐水平较浅,乐理知识掌握得较少,甚至有的学生不会识谱。这不仅给声乐教师的教学带来不便,而且使许多学生产生对声乐课的恐惧,更谈不上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2.集体课教学:声乐是一门较抽象的艺术,它看不见、摸不到,只能靠教师讲解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进行范唱,再加上教师形象的体态语,才会使学生对声乐有初步较感性的认识,而对于正确歌唱状态的确立,还需要反复、长期地训练。每位学生的发声条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应给每位学生指出其优缺点,以及如何改进。集体课时间短,人数多,有部分学生在上课时得不到教师的指导,从而导致有较好声乐条件和音乐素养的同学有种“吃不饱”的感觉。

3.小组课教学:小组教学的.内容比较笼统,对个别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很难分清自己需要什么,达不到教师所要的理想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所达到的演唱水平有所改变,已经不是局限于会唱几首作品、会一些基础知识就行。所以急需积极创新和构建一种高效、完善和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具有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

由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从而使我感觉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应有所改变。根据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有以下构想:

1.在声乐授课形式上,采取集体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方式。集体课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将学生集中起来,由一位教师讲解,传授声乐的理论技巧等各方面知识。一方面节约师资力量,保证理论技巧知识讲解的系统性,另一方面缓和学生单独学习声乐技巧难度较大的恐惧心理。在入学前学生声乐水平不一,有的学生不识谱。所以单独上课压力较大,学歌较困难,影响学习效率,对教师而言增加了教学任务和难度。集体课教学正是考虑到学生存在参差不齐的声乐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层次与个性特点的不同,从而为学生提供学生与学生间相互观察、交流、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声乐学习氛围中锻炼其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的能力,使学生在边学习、边讨论、边观察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改变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2.集体课教学集中、综合,有其优势,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考虑得更全面,使学习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所以在集体课进行到一个阶段(约一个月)时,再加人一节个别课给予学生细致的辅导。声乐个别课就是针对学生在集体课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给予细致、完整地归纳,找出其不足的地方,给予科学的指导,其中包括教师的歌唱示范、体态语、表情表演等各个方面,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聆听到专业教师的高水平演唱,其声音和情感的表达都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其学习兴趣。

3.在声乐授课的内容上,分别科学地制定集体课和个别课的内容,两种类型的课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集体课具体内容的设置应遵循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渐进性原则。个别课重点在学生声乐基础训练、发声技巧、演唱方法、作品处理这些方面。这对学生来讲是一次改革性的变化,学生的水平与所学的教学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4.在授课的方法上,融多门音乐相关学科为一体,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指将朗诵、视唱、乐理、舞蹈、即兴伴奏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讲解。如:学唱一首歌,首先学会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它不同于一般地念课文,而是有气息支持、有高位置地,在歌唱状态下的朗诵,然后唱谱(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分析歌曲(包括歌词的含义、表达的情感、曲式、创作特点等),讲解歌曲中涉及的乐理知识(复习巩固所学的乐理知识),最后设计出肢体语言(训练其动作协调性、舞蹈动作编排能力、创造力等)与歌曲结合表演、歌唱出来。一首歌曲的完成包含词曲作者的整个创作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技能又发挥其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集体课教学中。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新教育环境下,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改革。因为在这种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添加了教学的点与面的结合,拓宽了声乐教学的范围与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边创新的具有能动性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它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思路,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更科学、规范、有效。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打下了基础。声乐小组课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声音良好的听辨能力和整体的素质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声乐演唱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如何培养和造就从事高素质音乐教育的教师,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声乐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由目前的实际情况决定,声乐小组课既要上出水平,又要保证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尺度。

(一)声乐小组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展开教学。由于声乐小组课既不像声乐大课那样,以声乐教师讲授知识为主,也不像声乐个别课那样针对性强,只在教师与一个学生两人之间进行。声乐小组课要针对实际情况,面向整组学生进行讲授,同时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因此,声乐小组课教学的点和面都比较多,学生也会因此能够经常的听到除了自己演唱中存在的问题以外的一些知识。学生在上小组课时,所感受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想到的,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学习和影响。尤其是学生之间的水平不同,使声乐课教学方法和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的授课情况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样声乐小组课无形中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和丰富了学生对声乐的认识,从而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更好的展开了教学。在声乐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听、看,了解不同声音条件所产生的声音效果、音色、不同声部、不同的歌唱状态和不同的歌唱感觉,可以看到教师是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实际指导,解决技能和音乐上的问题;在发声练习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难度的练习在不同人的身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和作用,从而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歌唱的判断能力。

(二)声乐作品演唱中,可以在比较中看到其它同学对同一个作品有哪些不同的演唱技巧运用和对作品的其它了解,还可以听到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更多的声乐作品。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重唱、齐唱练习,使学生了解一些重唱曲目,培养学生集体歌唱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丰富学生对歌唱的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更丰富的了解和掌握。

(三)声乐小组课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的选择和运用声乐教学方法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相同或不同的启发用语及训练手段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还可以看到教师在整个声乐中成功与不成功的体验。这些,使学生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对声乐教学环节和声乐要求的了解与广泛的认识,对声乐教学方法有感性的了解和积累。

(一)学生辨别声音的优劣得能力。声乐小组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更好的分辨正确与错误的声音。个别课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发声时,常会出现模仿教师的错误发声,教师为了纠正错误会作出正确的示范,来与错误的进行对比,学生有时却听辨不出来。这样的问题在个别声乐课教学中经常出现,在小组教学中却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障碍。一个学生唱,其他学生进行听辨,教师再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可以更快得让学生提高听辨能力,更好的理解声音,为今后自己教学打下基础。

(二)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在小组课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克服人多的心理障碍,增强对歌唱的自信心,丰富和扩展学生演唱作品的数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小组教学,学生可以锻炼对声乐的听辨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避免重复教学。小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歌唱、发声基础训练中共性的一般规律上,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学生间相互鉴别和督促。上课时,一名学生演唱,其他学生通过旁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及时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了教师的重复教学。在教学中,进步较为明显的学生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促进了整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有利于歌唱状态的保持。小组课声乐教学中,学生在看自己的歌唱状态时,也可以观察到同组其他同学的状态。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较为直观的感受正确的歌唱状态。学生在集体练声、个别抽查指导、对比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于掌握正确的歌唱状态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促进学生的进步。

三、声乐小组课学生分配的原则。

在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分组,是近年来小组教学的经验,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前,大都受到过专业的发声和演唱训练,有一定的歌唱基础。为此,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水平划分,把整体素质、歌唱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组。

(二)根据学生的嗓音进行划分。学生的声音有美声和民声,教师可以根据这两种声音特点对学生进行划分。这样教学,方便学生演唱方法的统一,对演唱作品、声音处理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冲突、不矛盾的良好作用,有利于学生分辨声音、正确理解歌唱状态。

(三)无论选择哪一种组合,在小组课教学中展开切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的声乐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正确认识全方位培养新世纪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是教师上好声乐课的前提。在小组教学中,声乐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探讨声乐教学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结语:声乐小组课教学,增强了声乐教学的点与面,拓宽了声乐教学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边教学边实践、共同讨论声乐演唱方法的富有刺激性的音乐教学环境。因此,小组课教学促使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有所思考与变化。教师在进行声乐小组课教学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打开思路,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和具有时代感的学前教育人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授课形式。

参考文献:

[2]沈湘著.《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

当前形势来看,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单一、创新性不足,属于比较突显的问题。为能减少这些问题对声乐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如下几点措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能起到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教领域输送人才,因此,在声乐教学的定位上也应该与其他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有所不同,需以培养适合教育幼儿的针对性、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其次,基于幼儿园儿童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设置上,应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艺术兴趣为核心理念,一切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性等特点,才能使声乐教学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属于一门定向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该专业今后的工作对象以幼儿园小朋友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多增设一些儿童歌曲,同时结合幼儿的喜好等特点,选取幼儿易理解、感兴趣、琅琅上口、传唱度高的歌曲,例如《数鸭子》、《摇篮曲》、《种太阳》、《小苹果》等等,均是儿童易接受的歌曲。通过加大儿童歌曲的教学比重,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加实用。

二、优化声乐授课方式。

(一)优化集体授课法。集体授课法在声乐教学中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集体授课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缓解他们对发声的恐惧,但这个授课方法也存在教师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缺陷。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该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强化重点,再讲其他,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重点内容。此外,在集体授课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间评价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使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并加以完善。

(二)分组指导法。分组指导法是建立于集体授课基础上的,教师通过集体授课,解决声乐学习的共性问题,使其均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后针对每位学生在声乐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完成后,根据学生对声乐喜好及求知欲望的不同,给予相应的辅导、指导,并让学生进行组间歌唱比赛,观察在歌唱中相互之间的不同,并进行组间相互点评,使学生自己能意识到不足,积极、主动进行改正,尽可能达到即定的学习目标。

(三)多科目融合式授课法。多科目融合式授课法,属于新课改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模式,其主要是指将声乐与舞蹈、朗读、视唱等相关的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声乐灵活应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声乐+舞蹈、歌词朗诵+唱谱、情景剧表演+歌唱等等,均属于多科目融合授课法。采用该方法进行授课时,声乐教师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合作,通过互相辅助,互为纠正,促进彼此的教学水平。

三、流行唱法在教学中的融入。

我国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多是会采用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后,对很多高难度歌曲均能驾驭。这种比较高标准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而言十分有利,但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弊端。长期实践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走向幼教岗位进行声乐教学时,会发现大部分儿歌的音域在c1~d2之间,但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来演唱时,则感觉比较怪异,小朋友们也难以接受。鉴于这种特征,将流行唱法融入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也是很有必要。流行唱法具有结构清晰、简单易唱、表演形式丰富等多种特点,其对声音的要求也比较低,演唱时更能传达出歌曲的感情。与其他两种唱法相比,在练习方法,流行唱法需要的气息比较小、音量小,咬字自然、比较口语化,没有那么多的高要求,学生歌唱起来也比较轻松。因此,教师可尝试着在传统美声、民族唱法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与要求,合理、适当地融入流行唱法,以此来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水平,提高幼教人才的培养效率。

上述分析可见,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还要保证学生能将声乐与表演唱等相关课程相结合,同时还要保证声乐技能在后期的幼儿教育工作中的灵活应用。因此,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理应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引起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

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这种美好的演唱效果来自于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刻苦的训练,更来自于声乐教师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的精心指导,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素质条件、基础程度、学习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准确、更直接地进行教学。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门类多,声乐课时少,学生人数也很多,生源基础良莠不齐,音乐素质和嗓音条件都比不了声乐专业学生,那么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就不能采取专业院校“一对一”这种单一的上课模式,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以集体课教学为主。

(一)集体课教学的高效率。

学生在一起学习是比较节约时间和精力的。

比如:发声、练习。

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即使是同时启蒙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演唱能力必然会出现高低。

老师把学生的这些优缺点在集体课中点评,或将平时练声、歌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

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的竞争力和判断力。

因此老师在集体课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并且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学生通过自我反复比较、触类旁观,得出来的正确结论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取长补短。

良好的氛围避免了初学者常见的胆怯、害羞和对声乐的最初迷茫,能迅速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一)忽视学生的差别。

集体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妨碍学生个性、特长和学习态度的发展。

幼师学校的学生来自各地,在声乐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音乐基础很好,“唱”好的学生一心想着成为专业演员;有的在音乐上是空白,“唱”不好的学生在集体课中消磨时光,逐渐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大班集体授课,就是使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好的同学无法满足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声乐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比较单一。

总是千篇一律地练声学唱新歌艺术处理课堂回课,几年中几十个歌曲的教学都是一个程序,周而复始,流水作业,让人感觉枯燥无味。

其中由于集体练声的时间长,缺乏个别指导,许多学生感觉自己是滥竿充数,缺乏与教师交流,因而造成教学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而在学唱与分析歌曲过程中,形式过于粗浅简单,部分教师仅满足于在学生学会了一首歌曲之后,就让学生一遍遍地重复演唱,缺乏活力。

(三)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集体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策略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老师每次授课时间为四十或五十分钟。

由于课时的不足,人数众多,老师对歌唱机理、心理等知识的传授只能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它不能保证教师个别指导的时间,不利于歌唱的记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质量,应从提高学生音乐修养、歌唱素质、教育教学素养入手,从基础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将来深入学习和进行幼儿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声乐专业的基础课程。

声乐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用于传授与声乐艺术紧密相关的声乐基本理论知识。

并不直接涉及到歌唱训练的内容,属于声乐专业方向的素质课程和知识拓展课程。

主要运用理论教学的授课形式,与声乐训练、实践和欣赏相结合等。

解决歌唱中的理论知识,对歌唱训练和歌唱表演等起到辅助的支撑作用。

(二)歌唱训练、教学观摩。

在声乐大课教学过程中,歌唱训练和一对一的小课有明显的区别,它重点解决的是共性方面的技术方法。

如:解决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呼吸、基础发声、咬字吐字等问题。

在歌唱训练中,以基础发声、初级练声曲、初级中外歌曲的演唱练习作为教学内容。

对歌曲加强整体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呼吸自然,音色统一、咬字吐字规范,避免追求高难度技巧。

声乐教学观摩是声乐大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摩演示让学生们了解彼此间存在的先天差异(音色、乐感等)和在歌唱技术和表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

在观摩中找到问题、指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声乐观摩课有鲜明的示范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耳朵听辨能力和他们的职业教学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所以,适时的声乐观摩课,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是很有裨益的。

(三)构建创造性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创造能力,建立自信,鼓足勇气,力进取。

如果教师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它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要对学生的错误、缺点、不足要宽容;对学生的优点、进步、创造性亮点要大力表扬,不能高高在上,刻薄苛求,挫伤学生的创造热情。

第二在评价中教师要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赏识学生创造能力新的进展,使学生能较多感受成功与被肯定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和谐发展。

第三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最大的发挥。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

1.在声乐基础知识方面。

声乐教师面向小组同学布置相同的练习发声曲,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演唱提出歌唱技能和音乐感觉上的不同要求。教师要讲解声乐与生理、物理的众多关联,教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身体条件来唱歌注意强调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师做以示范,在课上,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口传身授,感受了解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通过看、听其他同学演唱也能够体会不同的嗓音条件、不同的音域、及歌曲不同声部的特点。演唱不同的歌曲时的歌唱状态和歌唱感觉。选择适合自己声域范围的练声曲。从而提高学生们听辩和分析正、误发声方法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歌曲作品方面。

在一个学期内,每名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歌曲作品外,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声乐作品,唱于老师和同学们听,在声乐小组课上,学生们可以听到和演唱自己已经熟悉或掌握的歌曲作品。方便于学生们对演唱方法和技巧的巩固,同时可以从演唱风格比较中看到其他学生对相同的歌曲作品的处理与表现。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歌曲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声部演唱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们集体歌唱音准和节奏的的基本能力,同时丰富学生们对歌唱的体验。培养一种合作精神。学生们在声乐小组课上能更多、更广泛的了解声乐作品,掌握更多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表现这些不同的歌曲作品。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寓教于乐。声乐小组课既丰富了声乐课堂内容,同时还为声乐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适时更新教师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声乐小组课可以制作系列微课上传网络,方便学生们时时查找。微课教学内容综合了声乐教学法、作品鉴赏以及歌唱技能等多项知识,教师在备课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软件设计教学ppt,按演唱方法、演唱技巧演唱作品制作系列课程,教学方式多样新颖,不仅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也可使学生通过微课教学的模式进行角色转变,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为主动地讲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2.声乐小组课可以展开讨论式教学。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要培养所决定,切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十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任务中有着实际的.需要和要求。而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在声乐小组课当中得以有效的实现。在声乐小组课上,声乐教师和每个学生可以随时围绕声乐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问老师答疑,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课研究,检验加以解决。而每个参与的同学都会在课堂上思考、组织、构思。教师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体验同学生们分享交流,学生们积极交流,展开讨论。经常地进行讨论学习,会促使学生们养成一种善听、善解、善思、善问的习惯。有利于表达歌曲、更具有一定的演讲力和感染力。提高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这些却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关键经历,是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声乐小组课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难得而又可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这一点将对学生们今后的音乐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帮助和作用。

三、声乐小组课考察目标要统一。

声乐小组课的教学目的是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展开教学。学前教育的声乐课是以班型划分的小组,10——20人一组,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定期进行教学检查。

1.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分注重平时考核,声乐小组课的作业。

检查可以是多方面的形式,学生定期观摩、比赛、个人独唱会、小合唱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这就加强了课堂艺术实践气氛,增加了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这给学生的声乐学习注入活力与动力,增强了竞争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每学期期末考试10人一组进行当场赋分,现场点评。

再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观摩及汇报表演。这种考试方法能够增加学生演唱的经验,增强演唱的水平。

四、结语。

学前教育是全民低龄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老师、专家,是我们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尽的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声乐小组课的开设集中了教育资源,统一了教学目标。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空间。声乐教师要适时革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多深入用人单位以及学前教育机构了解现实所需的人才类型,以声乐学科结合其它相关学科,共同探讨培养适用人才的需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真正为学生着想,培养全能型幼教老师。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

摘要:声乐课是幼师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幼师课程设置的原因,声乐课目前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为多。

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实施声乐课教学,除了一般意义上歌唱发生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三、选曲要适宜。

关键词:声乐教学;学习兴趣;声音概念。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培养具有精湛演唱技巧的专业歌唱演员,而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纵横论的论文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打下了基础。声乐小组课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声音良好的听辨能力和整体的素质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声乐演唱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如何培养和造就从事高素质音乐教育的教师,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声乐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由目前的实际情况决定,声乐小组课既要上出水平,又要保证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尺度。

(一)声乐小组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展开教学。由于声乐小组课既不像声乐大课那样,以声乐教师讲授知识为主,也不像声乐个别课那样针对性强,只在教师与一个学生两人之间进行。声乐小组课要针对实际情况,面向整组学生进行讲授,同时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因此,声乐小组课教学的点和面都比较多,学生也会因此能够经常的听到除了自己演唱中存在的问题以外的一些知识。学生在上小组课时,所感受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想到的,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学习和影响。尤其是学生之间的水平不同,使声乐课教学方法和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的授课情况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样声乐小组课无形中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和丰富了学生对声乐的认识,从而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更好的展开了教学。在声乐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听、看,了解不同声音条件所产生的声音效果、音色、不同声部、不同的歌唱状态和不同的歌唱感觉,可以看到教师是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实际指导,解决技能和音乐上的问题;在发声练习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难度的练习在不同人的身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和作用,从而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歌唱的判断能力。

(二)声乐作品演唱中,可以在比较中看到其它同学对同一个作品有哪些不同的演唱技巧运用和对作品的其它了解,还可以听到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更多的声乐作品。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重唱、齐唱练习,使学生了解一些重唱曲目,培养学生集体歌唱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丰富学生对歌唱的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更丰富的了解和掌握。

(三)声乐小组课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的选择和运用声乐教学方法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相同或不同的启发用语及训练手段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还可以看到教师在整个声乐中成功与不成功的体验。这些,使学生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对声乐教学环节和声乐要求的了解与广泛的认识,对声乐教学方法有感性的了解和积累。

(一)学生辨别声音的优劣得能力。声乐小组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更好的分辨正确与错误的声音。个别课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发声时,常会出现模仿教师的错误发声,教师为了纠正错误会作出正确的示范,来与错误的进行对比,学生有时却听辨不出来。这样的问题在个别声乐课教学中经常出现,在小组教学中却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障碍。一个学生唱,其他学生进行听辨,教师再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可以更快得让学生提高听辨能力,更好的理解声音,为今后自己教学打下基础。

(二)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在小组课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克服人多的心理障碍,增强对歌唱的自信心,丰富和扩展学生演唱作品的数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小组教学,学生可以锻炼对声乐的听辨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避免重复教学。小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歌唱、发声基础训练中共性的一般规律上,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学生间相互鉴别和督促。上课时,一名学生演唱,其他学生通过旁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及时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了教师的重复教学。在教学中,进步较为明显的学生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促进了整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有利于歌唱状态的保持。小组课声乐教学中,学生在看自己的歌唱状态时,也可以观察到同组其他同学的状态。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较为直观的感受正确的歌唱状态。学生在集体练声、个别抽查指导、对比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于掌握正确的歌唱状态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促进学生的进步。

三、声乐小组课学生分配的原则。

在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分组,是近年来小组教学的经验,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前,大都受到过专业的发声和演唱训练,有一定的歌唱基础。为此,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水平划分,把整体素质、歌唱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组。

(二)根据学生的嗓音进行划分。学生的声音有美声和民声,教师可以根据这两种声音特点对学生进行划分。这样教学,方便学生演唱方法的统一,对演唱作品、声音处理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冲突、不矛盾的良好作用,有利于学生分辨声音、正确理解歌唱状态。

(三)无论选择哪一种组合,在小组课教学中展开切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的声乐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正确认识全方位培养新世纪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是教师上好声乐课的前提。在小组教学中,声乐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探讨声乐教学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结语:声乐小组课教学,增强了声乐教学的点与面,拓宽了声乐教学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边教学边实践、共同讨论声乐演唱方法的富有刺激性的音乐教学环境。因此,小组课教学促使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有所思考与变化。教师在进行声乐小组课教学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打开思路,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和具有时代感的学前教育人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授课形式。

参考文献:

[1]于艳编著.《朝阳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内部教材),2003年7月。

[2]沈湘著.《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摘要: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需构建全程体验教学模式。体验是指个体伴随着强烈内心情感活动的亲身实践。全程体验教学模式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尝试从全程体验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全程体验教学模式的框架要素。

关键词:全程体验教学模式;框架构建;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21世纪初,我国逐步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各地幼儿教师的培养任务转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承担。这些院校在实践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实践教学模式不合;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等。这些院校尽管也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旧观念、理念的制约,在实施中尚存不少问题:只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教学环节(或工具性的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单一;未能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忽视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过程等。为此我们申报并立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体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分析构建全程体验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其框架要素,即由全程体验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构成的基础要素和由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构成的保障要素,培养具备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和实践智慧的“反思性实践家”。

“全程体验”教学模式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体验是指个体伴随着强烈内心情感活动的亲身实践,是通过情感感受对实践活动的一种升华,包含参与、反思和情感投入(职业认同)。全程体验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体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幼儿教师可以在全程教学实践中获得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反思境界,升华职业感情,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一)全程参与实践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的基础。

无论是中国先哲孔子,还是西方先知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对教育“实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英国的培根、美国的杜威等更是强调实践在“经验知识”形成中的作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毫不犹豫地强化国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之观点,重实践、重参与、重体验。参与教学实践能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幼儿教师都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构建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专业情意,进而提升为对幼教职业的挚爱,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二)自觉反思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必由之路。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命全程中有意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有意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全程体验课程情境下通过幼儿教师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节来实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并提出“要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目标要求。“全程体验”正是将反思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它需要不断地“实践—体验(反思)—再实践—再体验(再反思)”,达到“行中思,思中行”的统一。

(三)情感投入(职业认同)是反思性幼儿教师成长的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有研究发现,学生在教育实习实践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情感体验,比如兴奋、期待、满足、愉悦、充实、有信心或焦虑、紧张、沮丧、内疚、不安、感到前途渺茫等等。分析这些心理感受发现,与他们的关注点有关,而这些关注点正是自我生存、职业认同和自我发展等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成分。情感的投入是好教师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挚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教学报以极大的热情,才可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师工作中去。我们对学前教育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在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是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专家型人才。这种理想的需求正是对“反思性实践家”的呼唤。

(一)全程体验教学目标体系。

全程体验教学目标体系是指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结合“服务于地方,特别是百色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专业定位和“培养具有革命老区精神特质;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教育理论知识实、教育能力强、教学技能熟、综合素质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高级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全程体验教学目标应包含三个维度。

1.专业理念与行为: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及相应的教育行为;

3.专业感受与体验: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同时,我们把学校历经近80年办学凝练出的“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百色学院“石磨精神”纳入人才培养中,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

(二)全程体验教学内容体系。

全程体验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包括课程实践体验、活动实践体验、教育活动体验、社会实践体验四大块。

1.课程实践体验。包括:(1)为配合教育理论课程讲授而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任教师设计和安排心理学、卫生学实验等;五大领域设计与指导课程中观摩评析幼儿园教育活动视频及图片资料、课堂实训等;(2)实训、练习各类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弹、唱、跳、画、做、说、写、操等。课程实践体验要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训练能力为目标,师生双边情感互动,让学生在练习和操作训练中,理解教育理论,萌发专业理念,产生职业情感,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2.活动实践体验。活动实践是指以各类活动为平台培育专业素养,培养专业能力。包括:(1)专业基本技能竞赛活动。即将幼儿教师所需专业基本技能细分为弹、唱、跳、画、做、说、写、操(多媒体运用)等方面,每天晨晚练、每周强一技、每月一展示、每学期一验收、每年艺术周等,并在艺术周活动中开展讲故事、唱儿歌、舞蹈、书画、琴法、礼仪、演讲等师范生专业基本技能竞赛活动;(2)主题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迎新生或教师节晚会、“五四青春誓言”主题文艺晚会、庆祝元旦晚会以及教育实习总结汇报晚会等各种活动;(3)幼儿教师技能竞赛活动。开展教学方案设计、说课、上课比赛活动。获优等奖者推荐参加广西区级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并取得好名次;(4)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活动。注重培养科研意识,把撰写论文、参与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调查、申报立项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作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3.教育实践体验。教育实践包括常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为了让学生获得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我们开展了“见习、研习和实习、研究一体化”的全程体验活动。一至三年级的每学期均安排为期1周的教育见习,一年级是“保教观摩”体验;二三年级为保教尝试式参与实践体验,协助幼儿教师组织一日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进行研习反思、撰写见习报告等;四年级为全面参与实践和研究式实践体验,第七学期安排12周的教育实习,体验幼儿园全部的保教活动及教研活动,第八学期毕业设计(论文)8周,顶岗实习12周,组织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与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4.社会实践体验。社会实践属于拓展性的活动,包括创新创业活动、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如到农村、城镇调查幼儿园小学化现状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调查广西区、市或县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并寻找自己创业的机会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实践体验和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激发和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热情和能力。

(一)构建完整的全程体验教学评价体系。

全程体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制定了《师范生基本技能实训和考核标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实训和考核标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教育实习管理办法》《学生教育见习工作管理办法》等,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师技能的考核、竞赛活动展示与评比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途径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评价。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指导与成绩评定,校内实训要有实训报告或成果展示,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或视频);校外实践由幼儿园指导教师和高校指导教师联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二)制定完善的全程体验教学管理体系。

全程体验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1.组织管理。学校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2.运行管理。二级学院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完整的、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大纲,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及考核办法,做到“四有”,有大纲、有计划、有实施、有考核,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3.制度管理。制定关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学分互换与认定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完善的全程体验教学保障体系。

1.建立一批相关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校内实验实训室系统化。目前,我校内已建成了由心理教育能力实训中心、教学能力实训中心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训中心等三大实训中心构成的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有数码钢琴实训室、合唱与指挥实训室、五大领域活动模拟实训室、书写实训室、舞蹈实训室、手工制作室、蒙氏活动室、感统训练室、团体心理实训室、智慧教室和微格教室等42间,设备总价值1000多万元。(2)校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建立校外挂牌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幼儿园)8个,其中校级重点建设基地3个,并在其中2所幼儿园建有课堂教学在线观摩实训室。这些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师技能提供了物质保障。

2.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他们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熟悉幼儿园教育、保教能力强。高校承担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经常到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同时,聘请幼儿园名师、园长作为专业兼职教师(目前我校已有15名外聘幼教专家),指导教育见习和实习工作。

参考文献:

[2]黄玉梅.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师教育全程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东盟博览,2012(11).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计划

摘要:一般来讲,初学者在歌唱时,音量的均衡控制不是很好。一首歌曲力度的变化是多样的,由弱渐强、由强渐弱等,整首歌曲不能一直虚唱或喊着唱,初学者要自如地控制音量,使歌声达到理想的境界。

声乐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通过反复不断地摸索探究,找到适合学生群体现状的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学前教育专业现状是,班内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生多男生少,这给演唱时声音的统一性、和谐性带来很大困难。结合五年声乐教学及班级学生构成现状,现就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探讨。

一、注重讲授科学的发声方法。

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来源。”演唱前,首先要保持全身心自然放松、积极向上的状态。双肩与胳膊自然松垂,呼吸不能抬肩,面部肌肉不紧张,表情兴奋且舒展。开口演唱时,口型要自然,不能撅;下巴不要往前伸,松弛的向后下回收一点。

1.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掌握、领悟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者最重要的基本功,呼吸方法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在歌唱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发“嗨”字,让他们体会吸息,也就是让快速小腹鼓起来。其次做“吹灰”练习,从桌子的左边均匀地向右边吹,体会“气息逐渐膨胀”的感觉,也就是歌唱发声最关键的气息保持与支持。再者做“狗喘气”练习,寻找快速换气的感觉。

2.打开喉咙,稳定喉结,是歌唱基本训练的关键。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常常在歌唱时发出白声、尖声,高音上不去,低音憋着唱不出。打开喉咙、喉结不稳定是最显著的特征。在歌唱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教学生做“打哈欠”练习,目的是“打开喉咙”。首先让学生张开大嘴,不发声地缓慢吸气,在吸气时体会喉结随深呼吸下沉、下降的活动感觉。在演唱过程中,随着旋律音高的上行,学生想象喉结随着吸气一起往下沉。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下沉喉结的动作没有下沉喉结的外在力量,喉结的下沉是在松弛的状态中完成的。

3.适当地运用共鸣,使其音色纯净、声音悦耳、和谐。沈湘教授曾说:“共鸣状态和呼吸状态特别密切,好的共鸣状态就是深呼吸状态。”对于初学者来说,共鸣训练是比较难掌握的技巧。共鸣训练与基音训练是分不开的,训练方法可以用“落、贴、张”三歌字概括。基音共鸣的基础在胸腔,最简明找到胸腔共鸣的方法是“让声音落下来”,落在喉底的胸口上,也就是第二个纽扣处。“贴着咽壁吸着唱”,初学者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想象在这里好像有一张“嘴”,从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扩张鼻咽腔,共鸣音色向鼻咽腔里集中”,只要一张嘴,就在鼻咽腔里找扩张吸气的感觉。初学者可以想象,鼻咽腔像一个“倒悬的小圆瓶”,口朝下,这个圆的空腔把声音“拢住”。

二、朗诵歌词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歌唱理论中主要以口语朗诵为基础,如明代魏良辅的《曲律》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这表明古代歌唱家对字、声的重视。同样,在西方声乐理论中,意大利的歌唱家卡鲁索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提出:“歌唱者读字比起歌唱者的声音更为重要,在歌唱中扎实的读字是正确发音的重要基础。”

朗诵歌词要随着歌曲的旋律有线条的起伏。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都要有强弱对比、快慢变化,这样才能清晰、有顿挫地发音,更好地演绎歌曲,提高声乐演唱技巧。例如,歌曲《小杜鹃》,如下图:

歌词中有模仿小杜鹃声音的拟声词语,学生首先模仿小杜鹃的发音,发出“咕咕”声,然后根据表情记号演唱,第一个“咕”为顿音,在演唱时时值较短,快速换气,也就是发声与换气同时进行。第二个“咕”,有加重号,唱得饱满有力。最后一句的拟声词,学生先完整地朗读出来,然后根据歌曲的速度要求,带着活泼、可爱的表情朗诵歌词。这样训练之后,在演唱中就很容易地掌握歌曲的节奏与速度,能够完美地演绎歌词。

三、运用多样性的方法进行声乐教学。

学前教育音乐课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进行审美教育。所以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欣赏法、练习法、示范法、听唱法和视唱法。

1.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记忆力和注意力,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我们运用欣赏形式让他们接触大量优美的音乐。

2.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练习法就是为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而进行一系列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和简单训练。所以练习法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也是重要的方法。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它的歌词作者运用了两个具象化的比喻:其一是“我和我的祖国”是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其二是“我的祖国和我”是大海与浪花之间的关系。在演唱过程中,前者是情因,抒发的是母亲与孩子眷眷与拳拳之情,后者是情据,感受的是大海与浪花的依托与忧乐之据。

3.学生学音乐是从模仿开始的,特别是在唱歌和律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示范法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教师范唱时可灵活采用图画、教具和手势提示辅导孩子。如《望月》,这一首思念亲人的歌曲,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在演唱中,我采用图画法教学生深情地演唱,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只要投入极大的内心和热情,不断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才会锦上添花,绽放其魅力。

谈高师作曲专业与声乐专业之教学互动论文

摘要:谈起音乐学专业,当然要谈谈声乐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歌唱课程。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老师们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对关于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展开研究讨论,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高等学校;兴趣。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歌唱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模式。只有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帮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好歌唱课程。

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全国各大高等学校近年来在不断扩招,而音乐学专业被录取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却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音乐,所以对歌唱课程的知识有所涉猎。有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好奇歌唱课程,并没有深入研究。更有甚者,不知歌唱课程为何物[1]。学生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老师还是按照课标讲课,这会使得部分学生听不懂,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浪费其他同学的时间,同时影响老师讲课的进程。

(二)老师重视技能培训,轻视理论知识。

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大部分是教导学生歌唱技能,只有极少部分教导学生理论知识。由于歌唱课程的特殊性,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但同时理论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培训才能更快的完成,也为学生学习歌唱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在音乐方面可以融会贯通提供思路。

(三)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和以往一样,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尽得这个老师真传[2]。但同时学生丧失了接触其他老师的机会,也就丧失了接触其他歌唱方式的机会。学生不能接触更多的歌唱方式,就不能发现自己更适合哪种歌唱方式,也就不能更好的`彰显学生的个性。而学生学习音乐学专业只能选择一种唱法。学生想同时学习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中的其中两种都不容易实现。这会使学生丧失主动学习音乐学的兴趣,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进的方法。

(一)利用互联网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同步掌握歌唱课程。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歌唱课程基本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就需要老师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多关心、多辅导[3]。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把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整理成一个一个小小的视频,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去互联网上观看,尽快掌握,跟上老师讲课的步伐,保证课程按时进行。

(二)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

老师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可以让同学们参加理论知识大比拼。只有学生的理论知识过硬,才能在未来遇到乐曲的时候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而不是雾里看花。高等学校可以在歌唱课程中加入口腔知识的培训,只有了解口腔知识,知道怎么发出声音,怎么保护自己的嗓子等等才能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好嗓子,才能掌握科学唱歌的方法,才能保证音调的平衡,最后才能谈音乐修养高不高。

(三)优化授课的方式。

高等学校要适当优化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几位老师,多接触几种歌唱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深入学习。后期也可以更换老师学习歌唱。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总结。让学生参与到授课当中,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唱法为主要学习对象,其他的唱法为次要学习对象。高等学校就需要设立各个唱法的大课堂和小课堂。大课堂是针对次要学习唱法的同学,小课堂是针对主要学习唱法的同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时学习多种唱法,为将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打好基础。

(四)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音乐学专业是一门艺术专业,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只有拥有很强的审美能力,才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让同学们多看、多听优秀的曲目,然后给出评价,老师在旁边辅助[4]。审美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这也需要学生要有耐心。音乐从来没有停止更新,音乐学专业的同学就需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音乐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管老师教的多么好,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且是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音乐的步伐。

三、结语。

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音乐人才。当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学生的身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加强训练,同时老师也要带同学们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歌唱,才能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添加色彩。本次研究讨论受个人水平限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期待领导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丽.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之初探[j].戏剧之家,2016,11:204+206.

[2]周涵.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6,22:223.

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中专声乐课一直都是上大课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声乐基础理论、发声技能技巧等,集中时间通过从点到面地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缺点在于教学时间和内容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大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发现个别同学的问题,比如说,在集体发声和演唱训练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教师无法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在音量、音准和发声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更不可能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质挖掘不利。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大班课—小组课—个体辅导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这里所提到的大、小以及个体课的有机结合,就是指对声乐课进行全面统筹,并将全部教学内容在大、小课上进行合理分配,发挥大、小课的各自优势,促进声乐教学效率提升。小组课指的是根据班级同学基础条件以及个体特点等的不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多个教学小组,实行差别化、有针对的指导与训练。比如说,部分同学要么因为基础条件差、性格比较内向,歌唱时往往紧张而羞于开口。时间一长,会逐渐拉动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并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如果教师将其放在一个组内进行教学训练,能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发声和演唱,敢于突破自我,树立自信,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声乐学习能力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实施小组课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及时弥补短板,并做到对症下药。在声乐课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可以采取小组课教学外,还可以采取个体课辅导的形式,实现大班课、小组课以及个体辅导课的相互融合。

2.2合理采用个体辅导课,深入挖掘学生潜质。

采用个体辅导课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通过与学生间的微观交流,了解学生个体特征,挖掘学生潜质。比如说,有的学生有良好的声音条件,音色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那么就值得发掘其内在潜质。如果发现学生在通俗演唱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声乐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培养,以发挥其个性。也有一些学生自身有着很好的美声或民族唱法的条件,但是为了追赶潮流,总是倾向于演唱流行歌曲,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很难取得更大的发展,陷入限制自我发展的怪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定位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个体辅导课中进行重点训练和培养。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为其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比如参加演出或者声乐比赛,通过这类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声音特点和优势,并继续向更高目标去努力,这样既能顺利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也能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以适应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

2.3加快声乐教学流程改革。

在推行声乐课改革的过程中,我校为了适应学生就业需求,增加了实践课教学内容,将原来学习声乐美声、民族歌曲“一贯到底”教学计划改为原声乐课,采用教师教歌,学生学歌的流程,也即听赏—练唱—创编的流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学习、创编、表演歌曲。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生主体性发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已学的舞蹈、教程与教法等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声乐课上来,并通过“汇课实践表演”等形式,为其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出来。同时教师也应扮演好点评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点评,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编能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4利用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合作意识是教学所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中专声乐教学也是这样。所谓的合作教学法类似于集体授课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个体性作用和集体性得以发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合作教学法,小组内同学之间能够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既能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声乐学习中去,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能够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结意识。与此同时,中专声乐教学强调实践性,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体会和感受到音乐知识与情境,因此,作为中专声乐教师,应当对学生加强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一,中专声乐教师应将班级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人员4~6人。第二,中专声乐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小组学习内容。第三,中专声乐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学生设计相关歌曲,让他们进行表演,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讲解《我和我的祖国》时,声乐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演唱,然后让全班同学共同演唱,再选一位学生领唱歌曲的一部分,其他同学合唱剩余部分,还可以根据小组学习的形式为不同组设计不同的表演动作,还可以由师生一道来讨论如何进行歌曲合唱,比如说,由教师担任指挥,各组分别演唱歌曲的不同部分,然后向学生提问:这样的歌唱方法使歌曲的什么形式得以改变,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出是歌唱形式的改变,班级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可见,在这种合作学习氛围下,不仅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增强,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表演力和演唱能力。

2.5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声乐教学模式与理念时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此情况下,要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声乐教师应当利用好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经常能够体验成功,并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下,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化的,即应当包括学生自己、声乐教师、校外导师以及行业专家等构成,共同完成评价标准、方法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能够根据评价标准对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示范,并由组内同学或教师进行鉴别和评价,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评,能够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结束语。

综上论述,声乐教学对于中专音乐教学来说意义重大,但是现实状况是,中专生大多在中考中失利,是众人眼里的“三差生”,其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我们作为中专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教学方法探索,结合学生基础条件和现实状况,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掌握声乐知识要点,进而促进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为其今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李玉娇.中职声乐教学方法多元化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10).

作者:张蓓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声乐艺术是音响艺术、抽象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发声方法来指导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遵循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教学原则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声乐教学;思想;歌唱。

声乐是一门以人声为载体的音响艺术,我觉的首先它很抽象,它不同于器乐表演艺术是依赖人演奏的水平和不同的乐器来进行的,在教学上是有较系统的理论的,遇到技巧也是能“看的见”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般有教师的正确指导,在加上学生能够刻苦的练习,一般会取的较好的效果,而声乐就较为抽象,声乐的乐器就是歌唱者本身,它需要全身的共鸣腔体及气息,通过耳的功能去听,去感觉分辨,借以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从而找到一种不单单是靠嗓音支撑的声音,而是一种圆润、明亮优美的歌声。通过学习、教学,我认为学习声乐,不走弯路,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维理念,它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引导学生正确发声,学生一定要努力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逐渐地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在发声前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使大脑机构首先进入歌唱状态中,想在做之前即发声必须从思维开始,同时刻苦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训练,才能走上正确的声乐道路。在声乐教学中,有的学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上课时有老师的纠正和指导,唱对了,但下课后自己唱时就感觉不对,唱的不好,后来我明白了,这种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思想认识和对发音的正确规律性的'掌握不够造成的,所以声音时还时坏,自己把握不住,无法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后来在上课时我注意让学生听,唱对时是什么感觉。记住这种感觉,下去自己练习时找到这种感觉。

1要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曾经说过:“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和正确的技术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条件,发挥他们声音的特色,去开拓他们各具特色的歌唱艺术道路。要做到和做好这些并不容易,我认为要每天进行训练才能取的好的效果如:

1.1每天进行一定的时间的闭口和张口哼唱练习,增强声音的高音位感觉。音域保持不高不低,太高会引起各种肌肉用力,失去练习意义。气息应保持垂直、集中、通畅,声音的感觉在鼻腔以上。

1.2深呼吸练习。在深吸一口气后,舌头自然平放舐在下牙,用吹灰动作把气缓缓呼出,注意发声时口腔内各部位不要用力。这样既练了呼吸,放松舌肌,并使二者动作协调。进行练习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要半音量唱,要严格控制音量,不然喉头又会呈僵硬状态。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坚持去做,确实很有效。

1.3注意歌唱者的读字问题,当我们掌握了发声和运用发声器官的技巧之后,在读字方面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歌唱的位置来大声地、带有表情地朗读歌词。只有正确的处理好读字吐词才能达到真正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2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比其他学科的师生关系更为密切,是一种一对一的上课形式,师生间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国声乐教育大师沈湘教授在处理声乐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时,就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所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学生音乐基础、文化修养、理解能力、性格以及听觉等都不相同,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条件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程度高低等方面依据个体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和施以不同教学经验,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样教学才会有效果。

3形体表现技能是唤起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都十分看重形体举止的作用。卡鲁索认为:“一些人似乎具有敏锐的智力、灵活的头脑、也有优秀的嗓音,但是缺少大艺术家必不可少的舞台上的吸引力和一定广度的音乐知识。往往这一缺点在他们的举止中如此清楚地表现出来,有时我在他连一个音还没有来得及唱出之前就对他说,他的努力是徒劳的”。所以形体动作不单是表达感情、体现意境、塑造形象的有力手段,它同时也是唤起内心情感的有力手段。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课堂上唱的很好的学生,一到考试或走上舞台表演时,紧张呆板,演唱效果大打折扣。而动作表现力丰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在舞台上就可以发挥自如。所以平时在课堂上,老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课堂练声要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大胆地表现,来帮助身体歌唱,并强调歌唱的表演性。协调准确的形体动作,能够唤起相应的内心情感,情感的投入可以免除精神的紧张,心、声、身的良好协调状态,才能获得整体的艺术效应。

总之,声乐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艺术,是最能直接抒发人的感情的一种表演形式。同时声乐教学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声学、声乐、声乐表演、声乐教学、声乐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建立整体的学术构架到形成教学的规范,都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这样需要我们从事声乐教学的同行们不断提高自身演唱及教学水平,将所学的新老知识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把学生看成金子,积极探索、锐意进取总结出更有效果、更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原则和新的教育思路,来更好地完善声乐艺术。

参考文献。

[1]孔令华.《声乐入门》[m].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薜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3]薜良.《歌唱的方法》[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4]张效中、李宗堂.《声乐研究与实践》[m].中国文联出版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1.在声乐基础知识方面。

声乐教师面向小组同学布置相同的练习发声曲,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演唱提出歌唱技能和音乐感觉上的不同要求。教师要讲解声乐与生理、物理的众多关联,教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身体条件来唱歌注意强调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师做以示范,在课上,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口传身授,感受了解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通过看、听其他同学演唱也能够体会不同的嗓音条件、不同的音域、及歌曲不同声部的特点。演唱不同的歌曲时的歌唱状态和歌唱感觉。选择适合自己声域范围的练声曲。从而提高学生们听辩和分析正、误发声方法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歌曲作品方面。

在一个学期内,每名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歌曲作品外,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声乐作品,唱于老师和同学们听,在声乐小组课上,学生们可以听到和演唱自己已经熟悉或掌握的歌曲作品。方便于学生们对演唱方法和技巧的巩固,同时可以从演唱风格比较中看到其他学生对相同的歌曲作品的处理与表现。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歌曲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声部演唱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们集体歌唱音准和节奏的的基本能力,同时丰富学生们对歌唱的体验。培养一种合作精神。学生们在声乐小组课上能更多、更广泛的了解声乐作品,掌握更多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表现这些不同的歌曲作品。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寓教于乐。声乐小组课既丰富了声乐课堂内容,同时还为声乐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适时更新教师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声乐小组课可以制作系列微课上传网络,方便学生们时时查找。微课教学内容综合了声乐教学法、作品鉴赏以及歌唱技能等多项知识,教师在备课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软件设计教学ppt,按演唱方法、演唱技巧演唱作品制作系列课程,教学方式多样新颖,不仅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也可使学生通过微课教学的模式进行角色转变,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为主动地讲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2.声乐小组课可以展开讨论式教学。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要培养所决定,切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十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任务中有着实际的.需要和要求。而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在声乐小组课当中得以有效的实现。在声乐小组课上,声乐教师和每个学生可以随时围绕声乐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问老师答疑,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课研究,检验加以解决。而每个参与的同学都会在课堂上思考、组织、构思。教师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体验同学生们分享交流,学生们积极交流,展开讨论。经常地进行讨论学习,会促使学生们养成一种善听、善解、善思、善问的习惯。有利于表达歌曲、更具有一定的演讲力和感染力。提高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这些却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关键经历,是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声乐小组课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难得而又可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这一点将对学生们今后的音乐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帮助和作用。

三、声乐小组课考察目标要统一。

声乐小组课的教学目的是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展开教学。学前教育的声乐课是以班型划分的小组,10——20人一组,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定期进行教学检查。

1.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分注重平时考核,声乐小组课的作业。

检查可以是多方面的形式,学生定期观摩、比赛、个人独唱会、小合唱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这就加强了课堂艺术实践气氛,增加了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这给学生的声乐学习注入活力与动力,增强了竞争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每学期期末考试10人一组进行当场赋分,现场点评。

再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观摩及汇报表演。这种考试方法能够增加学生演唱的经验,增强演唱的水平。

四、结语。

学前教育是全民低龄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老师、专家,是我们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尽的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声乐小组课的开设集中了教育资源,统一了教学目标。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空间。声乐教师要适时革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多深入用人单位以及学前教育机构了解现实所需的人才类型,以声乐学科结合其它相关学科,共同探讨培养适用人才的需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真正为学生着想,培养全能型幼教老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声乐课教学在整个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因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普遍对于声乐课教学提不起兴趣,纷纷感到枯燥乏味,导致中专声乐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加快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使中专声乐教学更加多元化,通过各种手段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声乐课的积极性。本文将从开展多元化中专声乐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分别从课程设置、声乐教学流程改革、合作教学以及多元化评价等方面论述如何具体开展多元化的中专声乐教学,以期能够为一直以来效率低下的中专声乐教学提供有效参考,进而确保中专音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中专院校之所以会开设声乐教学课程,一方面是为了使教育类专业学生能够学习到必要的专业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对中专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探索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育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声乐是一种强调技巧性和实践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要提高声乐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靠教材知识以及教师的讲解来实现,因为文字描述往往很难使声乐艺术的内涵得以全面展现的,中专生也往往难以理解清楚,不利于声乐知识的传授。此外,声乐表现力不仅取决于学生先天条件、领悟力和表现力等,还有赖于声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与言传身教,这样才有可能学好声乐。目前,中专生无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要想确保中专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我们声乐教师能够把握当前多样性的实际,开展多元化的声乐教学课程,让中专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进而确保声乐学习的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