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小编: 雁落霞

工作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工作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年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一学期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学习较努力,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好。但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成绩偏低,个别学习基础较差,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接受,成绩不理想。鉴于此,本学期教学的重点是狠抓两头、猛促中间,重视情景串教学及直观教具的运用,加强个别差生的辅导,争取教学成绩上一个新台阶。

二、教材分析: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是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于20xx年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供二年级下学期实验和教学使用。

本册教材共分为11个单元:1、万以内数的认识;2、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4、图形与拼组;5、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6、混合运算;7、统计;8、两、三位数乘一位数;9、时、分、秒的认识;10、图形的周长;11、总复习。

第一、四、六单元系统地教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不仅扩大学生解决实际计算问题的范围,也为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做一定的准备。第三单元这一单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认识各种长度单位。时、分、秒这一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学过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是在一年级统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填写统计表。图形与拼组是学生的初步认识。

混合运算是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有:

(一)“情景串”引出“问题串”。

(二)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三)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版块式”编排结构,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两步的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5、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6、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7、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初步体验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数学思考: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2、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周长公式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察。

5、经历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工具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

1、能用加减法、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

5、定期召开学生学法交流会,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加强对差生的辅导。

6、多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数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4、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5、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7、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8、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9、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把一瓣蒜头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测量并记录发芽后一周内每天蒜叶的长度,并通过观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如分析从公园里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可以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每条路线各自的特点,选择哪条路线比较好。又如在探索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主动运用模拟演示、摆学具、画图等不同手段,并通过比较和交流,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

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二、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计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3、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4、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及三个数连加的笔算减法的验算。

5、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几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6、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钝角。

7、能够正确口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8、经历统计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并能正确读、写,比较千以内的数的大小。

3、能用方位词准确地描述出线路图。

4、理解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教法设想和措施。

1、合理确定认数教学内容。以往教材中的认数教学都是从百以内的数一下子扩展到万以内的数,这对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不是很多,缺乏感受较大数的现实素材。本册教科书只要求学生在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千以内的数,这就降低了学生认数学习的难度,便于他们将学习的数与其所表示的现实意义建立起联系,形成数感。

2、本册教材把估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把估算和口算、笔算有机结合起来。教科书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应用估算,有些计算只要求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或在什么范围之内,有些计算则要求先估算再笔算。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体会到,估算不仅仅是技能技巧,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3、本册教材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位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并把生活中常见的线路图引入教材,这些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而且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

4、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如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本册教科书继续教学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提高实际测量的能力。

5、注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着重让学生利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在植树场景中提出并解决一些数学实际问题。“测定方向”是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测定校园里主要景物所在位置。“游览美丽的海滨”是引导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继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问题。“你能跳多远?”是使用统计的方法探究立定跳远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开展一帮一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4、加强口算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5、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6、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7、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做到及时复习,及时考核,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补差补漏。

8、从作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不但书。

2----。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会正确使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直尺,铅笔、数学书。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是吗?

今天呀,奇思和妙想利用咱们所学的知识,也在忙着测量呢?(出示情景)。

同学们快看看,奇思妙想在量什么呢?生:课桌。

师:今天我们就和奇思妙想一起来研究:课桌有多长(出示课题并板书)。

1、活动一:说一说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不同?

师:同学们奇思妙想是怎样测量的?他们的方法你看懂了吗?同桌说一说!

生1:奇思是用手量的,她量的结果是6拃长。

生2:妙想是用铅笔量的,他量的结果是4支铅笔长。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同学们她们的课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量的结果却不同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

师:同样的桌子,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小组交流,讨论。

2、活动二:认识厘米。

师:看来呀,用不同的东西量,不好交流,因此呢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通常呢人们统一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短。(1)认识刻度尺。

师:同学们尺子上都有什么呢?把你的尺子拿出来看一看,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师巡视)。

师:同学们瞧,陈老师这里也有一把尺子,它是尺子的一部分,快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停留1分钟学生进行观察)——课件出示直尺。

师:谁来说一说,在尺上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看到尺子上有数字。

师:有哪些数字呢?我们看一下,(用课件演示数字。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cm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当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师:谁还想说你看到什么了?生:我看到尺子上有0,

师:嗯,0在尺子的最左端,是吗?那它在尺子上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起点。

师:还有什么呢?

生:尺子上还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直线。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他发现了尺子上有很多长短不一的小线,我们看看,(课件演示)这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

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在尺子上能找到这么多的小秘密。表扬一下自己。

(2)介绍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从刻度0到刻度1中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呢?生试说。

指名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同学们快来看看发现什么了?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意思我明白了,也就是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是吗?(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

(3)体会1厘米的长度。

师:同学们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试着用拇指和食指比画一下1厘米的长度?

生相互讨论,并做手势比画。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用手指比画1厘米的长度,有的大约是这么长,有的大约是这么长?究竟1厘米有多长呢?老师给大家每人准备了1段1厘米长的'小棒,请同学们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老师发的小棒,再把小棒轻轻的抽出来,那么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师:同桌之间相互比一比,看看你们的1厘米长度一样吗?生回答。

(4)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

师:同学们除了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之外,你还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是2厘米?从哪到哪是3厘米?赶快找一找,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找,并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1:从0到2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生2:从0到3之间的长度是3厘米。

师:同学们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小组内说一说)。

生回答: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就有几个1厘米。

3、活动3: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师:同学们写作业时都会用到什么呢?生:铅笔。

师:没错,那你能估一估你的铅笔的长大约是几厘米吗?生回答(2位同学回答)。

师:到底是几厘米呢,大家赶快量一量。学生动手量一量。

(这一环节,学生在测量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和书中一样的错误的几种情况,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讨论。)。

师总结:谁能说一说在测量铅笔的长度时,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在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4、活动4:说一说它们这样量对吗?

生:我发现第3副是错的,因为从1开始最后到6,应该是5厘米,从1到6中间有5个大格,应该是5厘米。

5、活动5:量一量,画一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怎样量和画的。

师总结:孩子们我们在测量和画线时,要注意什么呀?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一端要对准尺子的0刻度,并且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三、挑战新知提升能力。

(一)基础练习图。

第1题:教师可让学生估计,再组织学生实际测量,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孩子的估测能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可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二)变式练习图。

第3题:本题体现了学科整合,既可以学习测量的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4题:做题时,教师要让生注意到积木的高度不同,组合摆放后就出现了不同的高度,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判断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的。

(三)拓展练习。

第5题:此题是一道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货和体会吗?

生: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生:还知道了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

生:直尺上从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生:我们在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看来我们不但帮助我们学校解决了定做课桌的问题,而且还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年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建国以来历次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大量的国外的课程、教材建设的成功检验。同时,教材编写者充分考虑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也充分考虑到了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力求形成以下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二、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的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

三、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

教材特点。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

三、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教材内容具有适当弹性。

四、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教材总体设想。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感。

2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数数,认数,理解数所表示的意义,感受到生活中数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的想法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4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有关的加减法。

5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册内容共计九个单元,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一)、数一数与乘法。

(二)、乘法口诀。

(三)、观察物体。

(四)、分一分与除法。

(五)、方向与位置。

(六)、时、分、秒。

(七)、乘法口诀。

(八)、除法。

(九)、统计与猜测。

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共有学生13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大部分同学性格活泼开朗,思维敏捷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因年龄不够或智力反应较慢,没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书写习惯不好,不爱学习,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待于家长和老师配合指导,养成好的学习方法。本学期,老师更应该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和先进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择优促差措施。

1.首先要促进学习困难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培养学生素质为自己工作的重点。

3、在班级里能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

4、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

年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二(5)班各有学生43人。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班里的学习习惯都较好,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与减”。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2——5的乘法口诀”。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人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创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能力。

5.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6.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2――5的乘法口诀。

2、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的想法的过程,从而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等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口头编故事。

2、引导游戏活动,讲清游戏规则(根据画面提问题,你问我答)。

3、指导观察方法,指名学生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

4、小组合作。

要求:1)其中一个同学根据图上信息提问题。

2)另一个同学运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5、全班交流反馈,互相评价。

小组汇报,说出自己所提的问题和怎么解答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深化理解,巩固提高。

(送瓜果)2x5=4x1=9x3=6x2=。

3x7=4x3=8x3=6x5=。

三、找新家(第23面第3题)。

1、让学生把图意讲一讲。

2、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准又快。

四、摘星星。

五、对口令。

六、作业。

写出得数是20的算式,可以是加法算式,或乘法。比一比谁写得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第18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一练”的地1题。

1、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

2、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的计算。

3、渗透爱护动物的思想。

(一)复习。

1、同桌互相背2、3、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老师说口诀的上半句,学生说口诀的下半句。

(二)基本练习。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8页的“连一连”。

(1)说图意。

(2)独立在小试卷上连线。

(3)汇报结果。大屏幕显示。

(4)看者这幅图,你知道什么?

2、多媒体出示含有两只小青蛙的两组题,即教材第18页“比一比”的画面。

老师:青蛙兄弟想过河去捉害虫,河里的每片荷片上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于是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谁先到对岸。

说明:做完一组题就是到了对岸。

男生做左边的一组题。女生做右边的一组题。(学生做,老师巡视)。

汇报、订正,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说口诀。

3、出示教材地18页的“算一算”。

老师:现在,我们帮青蛙妈妈算一算: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共吃几只害虫?

(1)读题。

(2)独立做。

(3)汇报、订正。全作对的学生,老师可在大屏幕上出示微笑的青蛙妈妈以示鼓励。

4、小青蛙找家。

“有只小青蛙呀,去呀去找家,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发,小青蛙找到了家!”

多媒体随声音出示:

(三)思维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联系,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对称》。

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多媒体,图片、剪刀、彩色纸。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大自然里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故事内容: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边解说: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

3、师:像蝴蝶、蜻蜓那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对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4、举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对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的`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东西。谁愿意来说一说?(红领巾、衣服、裤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过渡: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特地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钥匙、枫叶、菠萝、桃子图片)。

2、师: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吗?你们想不想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3、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4、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刚才,你们通过折一折,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与同学说一说。

5、学生讨论发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找一找,提高认识。

1、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折痕)。

2、教师演示,对折一只蝴蝶图形。

3、师: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4、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辨一辨,深化认识。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它们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一会儿,它们出来的时候,如果你们认识它,就大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2、师(慢慢地贴上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3、师:在这么多老朋友里,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老师也你们准备了这些图形,请大家找一找里面的轴对称图形,折一折它们各自的对称轴,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5、学生汇报结果。

五、剪一剪,实践体验。

1、师:刚才有同学问老师,桌子上的彩色纸和剪刀,有什么用呀?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师巡视,指导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六、说一说,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美)。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播放录像激趣导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等对称图形很熟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2.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3.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季节。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本课侧重于学生对过程的评价与体验,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表格的过程,在发展统计观念的同时,提高比较、分析、推理、交流的能力。本课设计重在让学生体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说一说,分一分”,寓学于玩。本课的特色在于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生活,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应用知识。

本校是广东省珠海市市一级小学,电教等教学设备较齐全,学生大部分都为本市生源,也有小部分外地来的插班生,学生的生活条件较好。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张生日贺卡,大家猜猜是送给谁的?

(二)玩中学。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吗?知道它在什么季节吗?

(启发学生回忆当时是穿什么衣服,景色如何?来说明自己的生日是什么季节。)。

2.(放一段乐曲,大家听一听)你觉得这段乐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4.如果要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一年四季,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5.(用绿、红、黄、白四种颜色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学生向小组长要一张有色的卡片,表示自己生日的季节。

6.要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说说你想怎样调查?(小组先商量出一个好办法,向全班汇报、交流。)。

7.让大家都把象征自己生日季节的卡片分别贴在黑板上春、夏、秋、冬四个字的周围,一起数一数。(老师逐一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8.根据统计表,请学生在格子里涂色(课本第90页),独立完成统计图。

9.小组讨论,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共有几名?

(3)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0.针对(3)(4)两个问题,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三)做中学。

游戏:勤劳的小蜜蜂。

师:假如你们是勤劳的小蜜蜂,盒子里面有黄花、蓝花和红花各一朵。

1.每次摸出一朵花,在下表记录结果后,把花放回盒子。

2.整理上表的数据,涂色,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黄色蓝色红色。

次数123456789101112颜色。

3.说一说。

(1)___拿出的次数最多。

(2)黄花和白花一共摸出来了_________次。

(3)如果再摸一次,你猜它会是_________花。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全过程。)。

(四)课后小调查。

调查你们学习小组同学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劳动)多长时间。

工作时间不到6时6至8时超过8时爸爸人数妈妈人数。

〖案例点评〗。

1.本课创设“生日”“勤劳的小蜜蜂”等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

2.本课侧重于学生对过程的评价与体验,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主,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说一说,分一分”寓学于玩。

3.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生活,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应用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算盘、课件。

一、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5个千、8个一。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7×5=7×6=3×7+7=。

7×4=7×7=7×2=7×1=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四、课堂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结合具体情景,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思想。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师:教师出示电池,问:“这是什么?”生回答师板书“电池”。

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电池?

生:玩具车、钟表、遥控器……。

生:扔掉了。

生:回收。

师:同学们,废电池的危害很大,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还会污染土壤、污染水……。

一颗钮扣大小的废电池,污染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用水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补充板书课题:回收废电池)。

二、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学校开展环保活动,这是二年级1——3班回收废电池的情况如下表: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1)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2)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3)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4)二班比三班少回收多少节?

(5)一班比二班多回收多少节?

(6)三个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

三、估算、计算结合,构建方法。

1.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不进位)。

师:同学们提出问题的能力都很强,现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加法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计算之前先来估计一下,一班和二班大约一共回收多少节?并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师:估计的`对不对呢,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2+77=。

师:怎么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自己尝试算出得数后全班交流。

(1)画数线的方法。

(2)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3)列竖式计算。

师:与估算结果比较一下,计算出的准确结果与估计的结果接近吗?估算能起到帮我们检查计算结果的作用。

2.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位)。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我们先来估计一下,一班和三班大约一共回收多少节?

学生说出不同估计方法。

师:我们估计得准不准呢?算一算才知道。

列式:122+149=。

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最后全班汇报。

3.比较异同,总结计算方法。

师: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1)都是加法;(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呢?

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师:结合我们的计算,大家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环保小卫士(课本46页第3题。)。

师:同学们,我们应当怎么做呢?让我们现在行动起来吧!回收废电池,争当环保小卫士。做对一道题,就回收到5节废电池,谁收集了20节废电池,就是我们班的环保小卫士。

245+172433+158166+329306+275。

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算前先估算,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拓展练习。

二年级一班、二班、三班都回收了废电池,我们二(5)班想不想回收?我们计划回收多少节?(数不超过200)自己标在课本的统计表上,再根据统计表提出一个和我们二(5)班有关的加法问题并解决。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回收废电池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大家不但掌握了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还知道了废电池的危害。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废电池回收起来。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会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谈话引导。

学法指导:观察、操作、探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钟面。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2008年的8月8日这一天,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板书:奥运开幕。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现场。

课件: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

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重要时刻。从画面中你们知道这个重要时刻是几时几分?这个时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以前我们只学过整时半时),看来钟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有关钟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开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关于钟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12个数字。

伸出小手一起来数一数这12个数字。(顺时针方向数)。

2、时针、分针、秒针:

(1)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哪个针是时秒针?(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怎么区分这三根针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比时针长、细;秒针:最细最长。

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格子)钟面上的格子能帮助我们认识准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钟面上的格子。

3、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课件: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1)、学生观察钟面2分钟,并完成填空。

(3)全班交流: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一共有几个小格?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涉及几个5)。

板书: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4、拨一拨,填一填。

(1)、钟面上的这一圈格子啊就是时针、分针、秒针的跑道,我们现在只研究时针和分针,暂时不看秒针。那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针与分针进行的竞走比赛!

课件演示两遍: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2)、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老师告诉大家,时针走路看大格,走一大格就是1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走到7?时针走几大格就是-----走了几时。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走2小格呢?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走一大格是5分。

板书:走一圈是60分。

讨论: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呢?

汇报: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就是多少分?(60分)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1时=60分。

我们今天又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时分的概念。理解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本堂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探究、思考和发现,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由此得出:1时=60分)。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先认读钟面时间,再写电子表时间)。

看一看,连一连(生独立观察,指名回答,课件连线)。

2、综合:看钟面认时间(四个数字、无数字、罗马数字)。

3、拓展:联系生活,体验一小时。

(1)、我们考试时答一份数学卷子用时1小时,就是()分钟。

(2)、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3)、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4)、游戏:我拨你说、我说你拨。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顺口溜。

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

分针跑完一大圈,时针刚跑一小段。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

要问多了几分钟,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多了多少分。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时针和分针都在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奥运开幕。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1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知道“倍”的含义。

一、复习旧知。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

3×8=2428÷4=7。

二、学习新知。

1、摆小棒认识倍。

第一行摆:2根。

第二行摆:3个2根。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数目是第一行的3倍。

第一行摆:4个圆。

第二行摆:8个圆。

8里面有(2)个4,

第二行的圆片数目是第一行的圆片数目的(2)倍。

8÷4=2。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法?(除法)为什么?

一倍数就是每份有几个,倍数就是就是有几个这样的一倍数。也就是平均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三、练习(46页情景图)。

1、鹅()只松鼠()只孔雀()小猴()小鸟()小鸡()。

2、摆一摆,圈一圈,再填一填。

1)鹅是松鼠的几倍?

2)小鸡的数是松鼠的几倍?

谁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2?

3、说一说。每一题找出总数、一倍数。列式。说明算式的含义。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找准一倍数,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四、巩固练习。

1、老鼠是猫的几倍?(猫是一倍数,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蜻蜓是蝴蝶的几倍?(蝴蝶是一倍数,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2、淘气的身高是机灵够的身高的几倍?

机灵狗的身高是一倍数,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3、天气调查。

晴天的天数是雨天的几倍?(雨天的天数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3)。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电脑课件,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16÷518÷520÷522÷5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5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多少个点子”,即课本第16、17页的内容。

1、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简洁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引导学生盛情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1、教学重点:会用简洁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点子图、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现在在做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出示情境图)。

谁来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交流说一说)。

那我们这节课就和淘气、笑笑一起玩一玩吧。(析书课题:有多少个点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图形写出简洁算式。

(1)让学生进一步说一就淘气和笑笑摆的点子图,以及如何根据点子图列出算式的。

(2)师摆一个点子图,让学生根据点子图列出算式。

师:我这里了有一个点子图,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点子吗?应该怎样列式呢?(课件出示点子图)。

a、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b、全班汇报交流:

生1:5+5+5=15。

生2:5×3=15或3×5=15。

师:你能解释下你列出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汇报时适时的进行引导。

2、根据乘法算式写出图形的不同表示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熟练地帮老师数出了点子图上点子的数量,谢谢你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疑问,不知道你们还大愿不愿帮老师这个忙吗?老师这里有一个乘法算式,你们能在点子图上表示出这个算式吗?(出示:4×7)那就让我们快开始吧。,线段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1)学生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汇报交流。

3、小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3×8。

(1)独立在点子图上圈画。

(2)全班汇报、展示。

2、课后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全班订正。

3、课后练一练第2题。

组内完成,教师巡视。

(四)回顾整理。

1、家有什么收获?

2、在这节课上的表示怎么样呢?组内相互评价一下吧。

有多少个点子。

5+5+5=15。

5×3=15或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