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文库(模板19篇)

小编: 紫衣梦

范文不仅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还可以作为一个标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范文范本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和思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一)、复习引入:

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直角。小结: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特征。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的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学生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规则纸上没有)。刚才老师不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3)出示有一条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

[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重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

1、直角过河。

2、猜一猜。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c层、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而本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师:好了,那你看2号线,它也是直直的,但是呢,刚才它在向两边怎么样啊?

生:我怎么看不到头呢?

生: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

师: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也在无限延伸。

好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我把这个记下来。板书直线。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生:同意。

师:还有吗?教师引导可以度量吗?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直线不可以。因为它是无限延长的。

生:是。

师:那怎么办?谁能帮我画一条直线?

抽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

师生:直线是一条直的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

2、射线的教学。

生:变成线段了。

师:哎,2号线变成线段了,但是又出现了3号线和4号线。大家悄悄安静地想一想,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直线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它和直线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数学上把线是直直的,有1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叫什么吗?板书射线这个你们也知道啊,厉害啊,我先记下来啊。

请一位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的射线。

3、生活中的线。

师:哎,到这儿啊,刚才你们在说这些线的时候,老师就在想,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线呢?(学生举例,教师播放课件)。

师:哎,这是生活中的线段,那生活中有射线吗?生活中什么我们可以的看做是射线?(学生举例,并用手电筒照射灯光,说明由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4、总结提升。

5、角的教学。

找2生到黑板画。

师:那我们刚刚所说的线段(直线、射线)都研究的是什么?

生:线。

师:那请你把你刚才画的角做个标记。是不是只能写1啊?生活动。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

三、练习提升。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都学的不错,那我们就做几道闯关题好吧?

生:好。

师:请看第一关,观察与联想。

(判断题,要求孩子们说出错的原因)。

第二关线的联想:过一点画直线,时间1分钟。••••。

四、回顾整理。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由本站会员“夜色恋人”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总复习——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

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小学四年级轴对称的数学教学设计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教学难点: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1、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教材82页例1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链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2、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四)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课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20+30÷3120÷3×5。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数。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

同学们平时跟自己的父母去逛过超市吗?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去超市看看。(播放课件)。

这些图片认识吗?是什么?(标价)那你们认识这些标价吗?待会高老师要考考大家。

昨晚高老师特意去超市调查了四种商品的价格(课件展示四种商品价格),大家先观察下标价中的数字。(张贴小数:5.9823.700.852.60)。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中间有个点)象这样的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这些小数中间的点叫什么呢?(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生汇报小数的读法。

师总结: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它的数字,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数:0.852.60。

2、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糖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文具盒23.70元角分。

生答,有异议的多请几个同学回答。

看来大家确实都看得懂这些价格,那谁来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在小数上方板书:元角分。

二、教学例1。

1、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很清楚了。下面请大家在你们的桌面上或者文具盒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小数存在。生回答。

我们水笔上的小数0.5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毫米,它表示笔芯的粗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除了毫米,还有米,分米,厘米。大家还记得一米有多长吗?伸出你的手比划下。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课件展示1米有多长。课件边演示,教师边讲解。

如果把这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长?(板书1分米)。

那它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

因此1分米也就是几分之几米?(板书1/10米)。

当天它也可以用今天刚认识的小数来表示也就是0.1米。(板书:0.1米)。

大家看看,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生答1分米)。

同学们真厉害,这都答对了。那既然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那二分米呢?生答师板书:2分米=2/10米=0.2米,并请生说说想法。

既然1分米,2分米可以写成0.1米、0.2米,那4分米呢?生答师板书:4分米可以写才0.4米也就表示4/10米。

1分米、2分米、4分米用米怎么我们已经学会了,那3分米。5分米,7分米你们会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1页,完成练习二十一第一题的第(1)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讲评。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分米是1米得1/10,1厘米又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0)。

是几分之几米呢?(1/100米)。

那用小数会表示么?(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真是聪明,大家看看,这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

3厘米用米你会表示吗?生答。

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板书18厘米=18/100米=0.18米。

请同学们比较下,0.10.20.4和0.010.030.18这两组小数,都是小数,他们有什么不同?(0.10.20.4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0.010.030.18小数点后面都是两位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0.10.20.4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像0.010.030.18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p13例6(0的运算)。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2)8×7÷2。

(3)2+3+6×5。

(4)72÷9-1×3。

(5)(9+11)×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四则运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2)0+56=。

(3)0×78=(4)154-0=。

(7)0÷76=(8)235+0=。

(11)0×29=(12)9×0=。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2×9=18。

36÷6=?6×6=36。

6÷0=??×0=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0=0。

0÷0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128(2)0+45=45。

(3)88+0=0(4)1×0=1。

(5)0×97=0(6)0÷56=0。

(7)16÷0=0(8)60-0=60。

(9)0÷76=76(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口算题?

2、判断并改错。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这节课在探索平行线画法时我设计了前置性小研究:自己画一组平行线。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明确提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保证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应该说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果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后进行全班交流时,以小组的身份来汇报,而且展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法,其中不少是独特的、有创意的,这也正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维碰撞的结果。我发现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能把各自的画法展示给小组成员看,确实起到了知识互补的作用,使画法更丰富了。

但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小组成员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组员确实在听,但仅仅局限于听,而没有在积极思考别人说的是否正确,更别说提出意见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缺少共同探究、有效交流的氛围。作为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交流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以小组为对象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也要注意与教材的内容是否匹配,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在探索平行线画法这一环节采用了前置性小研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使得“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影响了教学效果。实施合作学习,学生花费探索的时间较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交流讨论所花费时间又较多,这样就显得课堂时间相对偏少,如何处理更好地处理这一矛盾也是我所困惑着的。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掌握算理。

提高口算正确率。

口算卡片。

1、口算。

450÷96000÷6100÷10。

39÷372÷480÷5。

120+48。

2、估算。

387÷5426÷8218÷4。

142÷5135÷7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创设计算电视广告费的`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让学生看懂问题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学生的解答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可能会分步计算,也是可以的。以学生所列综合算式为例,研究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脱式步骤,说明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

三、巩固与应用。

试一试:

第1题:其中第2小题是带有中括号的算式题,指导学生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回忆一下四月份有多少天,再独立解答。

练一练:

第1题:要求学生脱式进行计算。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张收费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获得哪些问题,再独立解答。

四、总结。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重点讲解。

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1、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2、借助温度的情境感受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高低。

多媒体课件、自制温度计。

一、谈话导入。

是的,同学们,温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冷了妈妈会叮嘱我们多穿件衣服,别着凉了,这是温度降低了;天气暖和了,就会少穿几件衣服,这是温度升高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关于温度的话题。

二、引导探究。

1、理解负数的意义。

(1)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相机板书课题:温度)。

(2)说说你是如何理解“—2——5℃”的?

(3)(出示课件:温度计)结合温度计说说关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

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科学上规定0℃是结冰点,把0℃作为零下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读写温度。

(1)如何表示“零下二摄氏度和五摄氏度”呢?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2)展示学生自己的方法。

(3)师指导:通常情况下,5℃表示为零上五摄氏度,在前面加上“+”来表示,读作“正五摄氏度”、“零上五摄氏度”;而“—2℃”表示“零下二摄氏度”,在前面加上“—”,读作“负二摄氏度”,或“零下二摄氏度”。

(4)小结:大家看用符号表示比图画或文字表示简洁多了。

3、练习。

读出下列温度。

+10℃。

—5℃。

15℃。

—20℃。

写出下列温度。

零下三摄氏度。

五摄氏度。

4、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正负数。

(1)今天我们这儿的气温大约是13℃,这样的天气大家有什么感觉?

(2)到了冬天,我们这儿的平均气温可达到—10℃左右,那是什么感觉?用你的表情和动作告诉大家。

(3)在我国北方有的地方最冷的时候,气温可达到—40℃,那又是什么感觉?

(4)在温度计上找找17℃、—10℃、—40℃分别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温度计以0℃为分界点,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温度越低。

出示某一天几个城市平均气温情况。

(1)读出或写出这些温度。

长春零下八摄氏度。

天津—2℃青岛0℃。

上海5℃。

武汉十摄氏度。

(2)长春与天津比,哪个城市气温高?哪个城市气温低?

(3)天津与上海比,哪个城市气温高?哪个城市气温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以及114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的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师:看老师做些什么?需要多少时间呢?(课件出示例2)自由读一读。

师:为了更清楚地把沏茶的过程表示出来,我们习惯画上箭头。这叫流程图(板书:流程图)。请小组合作把烧水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

请学生上台试着画一画,看谁画的好!5、小结。

师:从解决烧水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6、练一练:书本114页第(2)题。

师:吴老师告诉我一个消息:李晓晴病了。(课件出示题目)怎样安排这些事呢?请在练习本上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师:像这样的问题,都叫“优化问题”(板题),“优化”要求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探究例11、示例1主题图。

师:烙2张、3张饼最快用几分钟呢?怎么烙?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完成学习提纲一。

(小组活动)师:2张饼最快用几分钟?怎么烙?(生边说师边完成表格)师:3张呢?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演示以寻找最优方法。

师:老师再演示一次。(边说边演示)先烙饼1、饼2的正面,要3分钟;再烙饼1的反面、饼3的正面,要3分钟;最后烙饼2、饼3的反面,要3分钟,一共要9分钟。从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更省时)师:这是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拿出自备的3张圆片摆一摆、说一说。

3、烙4张、5张饼的情况。

师:4张饼时,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烙吗?(能,分成2张+2张来烙)要几分钟?5张饼呢?4、饼数更多的情况师:如果饼数更多时怎样烙才快?各要几分钟?小组讨论后完成自学提纲二。

5、小结:

饼数是双数时,2张2张地烙;饼数是单数时,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用最佳方法烙。这样最省时。

四、生活举例。1、看书质疑。

2、从这些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合理安排事情,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现安排来提高效率的呢?小组交流一下。

五、实践应用。

1、用餐题:书本114页第(1)题。

师:时间也不早了,我把吴老师带到美味餐厅用餐。(课件演示题目)小组交流意见。

小结:尽可能多照顾一位客人,多给一位客人炒菜。2、游乐园题。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事情,比比哪个组又快又好:1)抄4张单词卡2)完成5张口算卡3)把口算卡交给老师批发4)止交单词卡和口算卡,换入场券。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1、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265830000。

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完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加减法及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游戏。

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生3: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

生4: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用上新的课本和文具。(这个想法一提出,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说要给捐钱,有的说要给捐文具,还有的说要给捐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望他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板书课题“手拉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师:老师先带你们去超市选购一些学习用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仔细阅读图上的文字,看图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给学生留一分钟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一:小组间互相提数学问题,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谁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他俩每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如何解答呢?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复习学习过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活动二:解决“买三个书包和三个文具盒要花多少元?”验证小数的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个难点的“赠送给这3名同学每个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要求:每四人学习小组,各自列式解答,争取做得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不一样)。

生:列式解题,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出乘法分配律律。(多让学生自己说)。

活动三:连连看(巩固练习)。

活动四:学习大闯关(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有几道题,请同学们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8+0.8)×1.252.8×3.6+2.8×1.42.5×2.8×4。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题,看一看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做。

生2:这些题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这几道题,看哪些同学的方法最简便。(学生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看谁的方法最好?)。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用简便方法做)。

小组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意见。

2.计算。

2.5×13+0.922-1.6×7。

0.25×13.7×0.40.89×4.8+0.89×5.2。

师: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尽量用简便方法做。做完后同伴两人相互交流。

(三)解决问题。

课本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人和关心人。今后,我们也要向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习,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