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心得体会大全(13篇)

小编: 文锋

学生品德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注重学生言行的规范和道德修养。以下是几篇优秀的学生品德总结范文,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同学们有所启发。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鲜明的个性。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劳动,不能挖苦、排斥学生,特别是对有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乃至是错误观点的学生,教师都应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只有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坦诚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励学生认真思考,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如讲“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我要求学生预习后回答:“从我国现状来看,是不是人口越多越好,为什么?”

按设想学生应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国情来回答,但有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是,因为人口多,生产的东西就多,社会物质就丰富。”我一听就想责备他“你刚才干啥去了,为什么不看书?”然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不能这样做,若这样做就会压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热情,于是便用和谐的语气说:“对,人多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东西,但人要生存,还需要什么?”这既暗示了这位同学的是不正确的,鼓励其积极思考,又能激发其他同学努力探求、主动学习的热情。否则,简单的批评或否定,只会抑制这位学生乃至全班同学的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保持宽容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做到教与学的平等参与。这样不仅会使自己激情满怀,而且会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环境。正以前苏联学者雅各得钦所说:“重要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自己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创新,才能开始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激趣为基础,使学生想创新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在主观上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去做。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也有过类似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名言正是告诉我们,只有对某一活动感兴趣,才能对其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在快乐中学习。目前,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仍会或多或少地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是照本宣科,一味地采取硬灌输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失去了学习信心,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厌学的心理,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使学生乐学。

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的活动,这种平等在教学中就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调节作用,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课堂中要时刻用自己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轻松氛围,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走到学习中来。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以严厉的话语伤害学生,不要以鄙夷的目光注视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要和颜悦色,用自己的热心与爱心,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你、接纳你,只有学生喜欢你、认可你才能去听你的课,从而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都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使学生在情理相容的师生关系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好学。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板、一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多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要根据学生的的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愿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我在讲“环境问题”的知识时,我曾在课前准备了长江特大洪灾视频,由于场面的惊心动魄,学生在看完视频后都陷入了沉思,我因势利导,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从环境问题的角度看,你认为长江洪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为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3)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做?等等。这些问题一抛出,有的学生认真思考,有的学生积极与同学交流,有的则迅速打开书本寻找答案,这时小小的课堂立刻火了起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提升了课堂氛围,更使学生想学、好学。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花一样的年龄,他们思维活跃,没有定性,要想让他们以全部的精力投身到学习中,就要采取多种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对每一节课的学习都带着满腔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情景表演、知识竞赛、我是法官等多种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在讲时事时可以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导入课题,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朝鲜与韩国军事演习、日本驻守中国钓鱼岛等新闻事件时总是津津乐道,所以教师在讲时事教学时可以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有一些生动的.时事事例与我们的教材内容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某高校大学生毒死室友这一事件就与我们学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习总书记的严查下,目前很多贪官纷纷落入法网又与我们学的宪法、刑法等知识点有联系。因此,要想使思想品德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总之,作为新时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内化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努力探索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在平时教学中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并达到新教育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2]董欢。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横州中学)。

论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的新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他们具有创新的思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本人就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些自己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一、在兴趣中,启“导”学生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有了兴趣,才会勤奋努力,才能克服一切障碍,才能有创新的欲望,从而形成创新的思维。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所以教师一个生动而有真实的事例、一曲优雅动听的音乐、一句幽默诙谐的语言、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画、一段充满激情的独白、一则平中有奇的故事、一首耐人寻味的顺口溜定会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从而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此基础上,质疑启发,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上“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首先讲述了生活中一件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对夫妇带着他们可爱的孩子去郊游,在乘坐高山缆车时可万万没有料到一场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到途中突然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就在这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同时用力将自己的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故事讲到这里,教室里鸦雀无声,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有的眼睛都湿润了,看的出故事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此刻,我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的心里有何感受?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们又该怎么办?顿时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兴趣盎然的情境,形成思维高-潮,学生纷纷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质疑中,疏“导”学生探究

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的成材之道,无不是从求新求异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或其他活动中,都要突出学生这个主题,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自读教材内容,独立提出问题,质疑难题求异创新,并鼓励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问题,即使是些不应疑而疑的问题,都应该首先加以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思维。

例如:我在讲:“公民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材料。一天晚上,某初中女生肖莉在下晚自习回家的途中,不幸被一辆轿车撞伤后,肇事司机不但没停车,反而加速逃逸,不知去向,最后是路人把肖莉送进了医院治疗。几天后肖莉的同学阿娟从爸爸的一次言谈中得知爸爸就是那肇事逃逸司机,她一下惊呆了,不知该怎么办?公安部门正在追查。如果自己“暴露”了爸爸,那岂不是不“孝”了吗?如果知情不报,又无法面对自己的同学。你认为阿娟应当怎么办?上述的问题,实际上是个“两难问题”,在这个具体问题的情景中包含着“孝敬父母”和“依法办事”之间的矛盾,在讨论的过程中,易产生两种疑问,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学生都要说清楚理由,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生疑、质疑、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讲实话,做到不怕现丑,服从真理,使学生拥有想象的激情和广褒的思维空间。

三、在激励中,引“导”学生参与

著名的思想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生中最深的天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没有施教者对被施教者的肯定,被施教者的积极性、创新性就会被压制甚至会被扼杀,大量的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平时,我在思想政治课上,经常用赏识的口吻说:“你回答的真好,你的想法实在太棒了。你真了不起。你可以做老师的老师……”其实,有时候学生回答的.结论的确非常平淡,甚至是错误,根本不值得老师的夸赞,我就以微笑的目光看着他们或轻轻拍拍他们的肩,抚摸他们的头,兴奋,惊异,夸赞他们的积极勇敢,夸赞他们落落大方,夸赞他们的声音宏亮语言流畅;决不盯在对学生结果上的夸赞,从而导致夸赞不实。因而就连那些在其他课上所谓的“差生”,在政治课上,因为我的赏识,每个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飞扬,主动提出挑战,找回了自信,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打造出一道美丽的风景。

四、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突破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动力,思想政治课的实践,需要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主体参与意识的产生及培养,则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只有课堂发扬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大胆进行思维的突破。

例如:“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内容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运用己学的原理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进行讨论,其环节先是“议一议”,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你的家庭或社会发生了哪些较为突出的变化?这些都说明什么了?一些学生列举具体事例从正面进行肯定说明。由于我充分发了教学民主,师生关系融洽,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他们才肯去当“主人”。从而澄清了模糊的认识,化解心中的疑团,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创设和谐的师生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威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引导。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的心情才能舒畅,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的个性与潜力才能得到张扬。

2.关爱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可谓是“爱屋及乌”、“息屋及鹊”。因此,教师要真诚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要主动地、诚心地爱那些所谓的“差生”,让美好的情感架起沟通师生的桥梁,这是以爱动其心、以情感其人,情感沟通,情绪共鸣。

3.尊重学生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的爱只是他进步的外因,而自尊自强才是他进步的内因”。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受到重视,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潜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侮辱或体罚学生。否则会给学生的自尊心带来强烈的刺激和伤害,师生关系难以和谐,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又依赖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相联系,通过内容的补充、扩展和组合,赋静态的知识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在欲望和兴趣的引导下,走进思维的殿堂。

2.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 

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知识就像包装商品,精美的包装会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同样,恰当的呈现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运用富于变化且有声有色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新闻情境、问题情境、寓意情境等,并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其呈现出来。

3.教学设计力求新颖 

教学设计从框架到细节,力求新颖,变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黑白为多彩,充满趣味和美感,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演示课件、观看录像等,增强教学内容的感知性与趣味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 教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朝鲜族学校)。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思品课程的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下改革的重点。在厘定了几个基本概念后,分析了我国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如火如荼的“新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课程;自主学习。

中文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基层的思品课程专任教师,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于思品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识别能力中的自我效能感低。

大多数学生内心中是想提高自我的学习成绩的,但是,希望与现实的错位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尤其是在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在内心当中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效能感也随之降低。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症,面对考试存在紧张和恐惧心理,往往导致越紧张成绩越不好,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初中思品课程教材也存在枯燥的现象,与其他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相比,在课程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劣势,且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思品课程就是死记硬背的课程,同时,个别教师在授课技巧上存在瑕疵,“满堂灌”,扼杀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程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2.选择能力中的依赖性强。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应试考试要求,抹杀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自我选择的能力极度弱化,甚至没有自我选择权利,完全由教师或者家长“代劳”。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选择能力,对考试内容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但是,这些往往成为学生进行自我选择的障碍,在学生的心里过分依赖教师,完全听从教师的指定和指导。同时,学生自己没有制订任何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存在盲从性,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老师不讲的,什么也不会!而且不会的内容也“理直气壮”,因为老师没讲!

(一)激发效能感,提高识别能力。

1.树立学生自信,调动学生热情。

自信是自我效能感的基础,如何树立学生学习思品课程的自信,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课堂多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主动的思考之中,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即使是错误的,也要积极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程的热情,又无形中树立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觉提高,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识别能力。

2.借助多样的教学技术,培育良性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黑板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思品课教师积极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例如,投影、ppt、影音等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同时,鉴于“00后”的学生思想动态,先与学生做朋友,然后再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形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改变依赖心理,提高选择能力。

打破现有的“被学习”状态,教师和家长要走下“圣坛”,提升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不要“包办”学生的所有事宜,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即使学生的.选择错误,也要允许其尝试,然后教师和家长做好必要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变“羊式教育”为“狼式教育”。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精髓所在,由学生自主制订目标和计划,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进行差异化教育,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少数学生群体,引导其拓展思品课的知识视野,在拓展性和创新性领域进行培养;对于多数一般的学生群体,注重基础性、常规性知识的培养教育;对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少数学生群体,就不能要求苛刻,要逐步培养其思品课程的学习兴趣,注重进步过程的培养。“一刀切”式的培养模式,不仅会禁锢优秀学生的学习诉求和欲望,也会挫伤后进者的积极性,使其渐行渐远。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通过对基础课――思品课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当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足够重视,并坚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梅林,徐守森。zimmermanianbonnerrobertkovach.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7.

[2]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23.

作者简介:李明花,1962年11月生,女,辽宁本溪人,就职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朝鲜族学校,职称: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思想与品德大学生心得体会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思想深度和风格的不同,如何在思想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发挥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和品德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思想环境和内心的品德感觉可以反应出个人的人生道路。下面,将以我的经验与体验为基础,从五个方面探讨思想与品德的重要性,为身边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段:了解和建立良好的价值设定。

品德优秀的大学生是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优良的品德素质,而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是其基础。我认为,大学生应该了解并建立良好的价值设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注重与其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学习如何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段: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

积极向上的思想是大学生成功的关键。在高强度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下,人们容易陷入消极和沮丧的状态,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生活难题。为了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我学会了慢慢锻炼自己,更好地应对挑战。当然,另一个积极的想法是关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志愿工作和旅行,这些意义重大的活动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乐趣。

第三段:锻炼自己的耐心和耐力。

耐心和耐力是大学生最需要的打击士气的武器。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数量庞大的学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十分困扰。即使舒缓压力,一些活动需要我们花费心血和时间。但是,我们必须在海量工作和学业中锻炼出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第四段: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

在大学生活中,很多任务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小组作业和实验研究。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他人,了解团队的重要性,并为整个团队的成功尽一份力。这种合作精神不仅有助于大学学习,而且有助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段: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思想和品德强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学习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和管理自己,而且应该为改善社会作出贡献。作为未来的主人翁,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根据个人情况,参与到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去。我们要注重环保活动,积极推进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大学生活中,思想和品德非常重要,它们不仅是学习成就的基础,而且是人们生活和价值观的基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生活的质量和方向。通过这些体验和感悟,我相信我们能够促进自己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能够为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策略

(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大直要中学)。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而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认为它枯燥无味,脱离生活,没有实际意义。这就使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教学中的几点浅显认识记录了下来,以期今后工作的提高。

一、利用社会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兴趣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能促进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只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案例,才有说服力,从情感上打动学生。在《网络的两面性》中,我以中学生沉迷网络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作为素材,使其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再结合学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讨论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增强其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最终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二、参加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概念很多,有些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以他们的知识面和对社会的认知程度难以接受。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让学生认同、理解并且运用,是我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既然生活是离学生最近的,必定也是其感受最深刻的。所以,我用生活调查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让学生分组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的变化,继而了解祖国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伟大与正确,产生拥护我们的党、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情感。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这一观点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要对那些学习不优秀或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对他们多了解,多关心,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资料不能直观地得到呈现和展示,使教学过程枯燥平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通过画面、声音、色彩把信息展示出来,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了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有了兴趣,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也是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给新课改提供了理论指导。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精神是契合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我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的教学中,一个环节是“学会欣赏”,按课本上的要求只要学生听歌和看书画作品。但为了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我先让教学班中一位有音乐特长的女学生上讲台来一展歌喉,一首《童年》把学生带回了充满憧憬和乐趣的儿时;然后我自己亲自挥笔泼墨,一个集书法和绘画于一体的“舞”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书画作品的美感。这既达到了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又能无形地教育学生要发展特长、培养情趣。这样,就能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在学习“友情”一课时,学生较难掌握友情的特点,我们教师可在这一课中有目的地创设出一系列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教师适当地启发学生去感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自己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朋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自然而然地懂得怎样交友、待友,懂得把握好择友的“标尺”。这样的课堂使得学生在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各种学习感官,如果课堂上没有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环境,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教学活动就不容易顺利开展下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小活动,诸如自编自演小品、知识竞答等;适时给参与者表扬和奖励;多开展班级内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等。这些措施的确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而不再死气沉沉。以至于到了后来,每堂思想品德课前学生自觉预习了本课的内容,有适合做小活动的部分,他们已经自行编排好了,甚至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固定的品德小品表演组等。可见,给学生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活动空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是顺利实施思想品德新课改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同时又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课时,我问学生:“前不久我校举行的为某某同学治病捐款的活动,你们有没有参加?”因为大多数学生同学都参与了,这时他们会很自豪地说:“我们参加了。”紧接着,我会说:“你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奉献,只不过平时我们并未十分关注,而我们的社会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无私奉献者才繁荣富强的。你们将来走上社会以后,绝大多数同学就会成为奉献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这样讲解,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地接受这样的观点,进而激发学生们积极奋发、不断创新的精神,很自然地对学生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起到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一、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天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天事今天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这样,既加深广对课又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化。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我于1990--1991学年度,两个班级中,设计并开展了《祖国需要我》系列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的学生l4--18岁,正处于青年初期。强烈的成人感,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是他们首先需要解决好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发展自己个性潜能的基础上,在一环扣一环的自我教育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宗旨。

《祖国需要我》系列教育活动是依据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基本心理过程设计的。这些心理过程是:感知过程、记忆过程、比较分类过程、以及判断与推理过程等。活动的顺序是按照由低到高,一个一个台阶安排的。各步活动的组合,构成了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一个完整过程,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记忆过程。

社会调查之前,老师组织学生拟出社会调查提纲。社会调查之中,要求学生口问手写,也可以采用现代化采访手段录音、摄影……把自己认为最精彩、感受最深的录下来或拍成照片。

社会调查之后,组织学生将照片集中起来办一个摄影展览,用影像在一定时间内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共鸣;将照片翻拍成幻灯片,学生自编解说词在主题班会上放映;对于感受最深的片断,分小组组织同学将素材改编成小节目,在主题班会上演给大家看……这一系列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唤起同学们对社会调查中感受最深的场面在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难以忘怀。

(二)比较分类以及判断与推理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学生将头脑中记住的东西与头脑中过去有关的知识经验相互沟通,重新组合,从看、听、想中自然得出国家发展需要有文化的人----“祖国需要我”这一结论。

绳铁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参观就要结束了,我们与医生留了影。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sony:toshiba……toshiba;?sony……这许许多多先进的机器,竟看不到一台国产的,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国产化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我看到并切实感受到祖国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我今后要努力学习知识,为祖国奉献一切。”

[1][2][3]。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创新。

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科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并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具体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便是学科意识落后的表现。学科意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是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有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加以利用,加强学科意识培养,才能使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挖掘。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概念或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是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感性认识上,而是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仅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问题,而且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未知问题常常也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过程去分析解决。同时要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阶梯渐进式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我在讲述初一《思想品德》课《发现自己的潜能》一框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续编《狐狸与乌鸦》的故事,使故事完整:当时狐狸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可乌鸦想夺回自己的肉,它怎么办呢?几乎全班同学都能想到办法。有些同学还提出了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告述狐狸肉里有毒,吓唬狐狸扔掉到手的肉,再夺回。

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为此,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如讲述《公民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时,学生提出教材上讲到了父母有抚养、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那么,父母有无抚养、教育、保护成年人的义务呢?成年人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那么,未成年人有无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呢?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训练学生思想品德课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呢?一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激情。二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去进行创新学习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三是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四是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五是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学以致用。如思想品德课情景介入导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针对中学生感性认知兴趣浓厚的特点,将录像、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植入课堂教学中,构创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景素材,其中包括cai课件、录相资料、学生表演的小品、生动有趣的故事、清新的诗词、旋律动听的歌曲、发人深醒的名言警句等,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学生分组对这些鲜活素材背后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后,开展或是演讲,或是辩论,或是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演讲、辩论、问答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

一、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三)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低年级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就通过泉泉和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如教学《学心要有恒心》一课,举出本班某个同学在学习上有恒心、有毅力,学习成绩又很好,再举出本班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够好的同学,就是否有恒心和毅力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德国诗人布莱尔也曾说过:“最主要的是教会人们思考。”创新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新形势在强烈地呼唤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应该在培养有思想、有见解的创造性人才方面发挥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训练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摈弃“科学霸权”、“知识霸权”的思想,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维、新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说错了的时候,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会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1.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即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鼓励学生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习思路。对一些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要泼冷水,要加以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如果学生有过激言论,教师也不要训斥学生,而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分析。

2.鼓励质疑

思源于疑,大胆质疑、努力质疑,从而创造独特新颖的各种见解。如笔者在讲到“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这一知识点时,作为艰苦奋斗的典型,我提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有的同学就提出,在新的时代应赋予“艰苦奋斗”新的内涵,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有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愚公”为什么不搬家?为什么不绕路?为什么要世世代代去搬山?又如,在讲到“社会主义本质”时,有同学问:“我国实行利息收税,这能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等等。对于这些质疑,我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同时联系课本知识和当前形势给予一分为二的答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质问、释疑中得到了培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收到了明显实效。

二、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思维能力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打破常规,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常规让人脱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人。在人们的思想和工作处于困惑之中,百思不得其解时,逆向思维往往能让人眼前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之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其思维方面的“叛逆性格”,养成“反过来想一想”、“反过去试一试”的习惯。比如,在讲“在竞争中合作”时,我举了一个案例:清晨,荒草丛中数百头牛羚在悠闲地吃草,突然窜出两头狮子,牛羚群顿时一哄而散,各自逃命,落在后面的牛羚就成了狮子捕食的对象。一头狮子抓住时机,避开锋利的犄角,一口咬住牛羚的喉咙,另一头狮子则是紧咬牛羚的后腿,前后夹击,密切配合,牛羚在耗尽体力之后,轰然倒地成了狮子的美食。

故事讲完后,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牛羚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狮子的美食呢?”有的同学说:“到远离狮子的地方生活,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又有同学说:“牛羚要多练跑步,要跑得比狮子更快,才能逃过狮子的追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这时,又有同学发表意见:“牛羚群为什么要各自逃命呢?为什么不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狮子?”这位同学的思路与其他同学的思路相反,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成为本课堂的一个亮点,教师因势利导,分析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要学会合作,要形成团队精神,很好地突出了课文的主旨。另外,教师在举例说明课文观点时,还可多用一些反证法,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倡导学生参加实践,实现课堂内外联通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开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就无从谈起。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关心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结果,更关注其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课堂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讨论,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实践,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如在教学“财产所有权”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案例,观看有关审理案件的实况录像,而后又组织学生到本地法庭观摩法庭审理、判决案件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活动,实现课堂内外的联通,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