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网络感动人物事迹回顾(优质19篇)

小编: 笔尘

在忙碌的日子里,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年度总结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度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

杨振宁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渊源深厚,结下了几十年的良缘,多年来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杨振宁长期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讲课,和开设的课程是“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读。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经常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国内已有不少地方通过杨振宁教授引进了不少‘少壮派’高端人才,这其中包括杨振宁教授的弟子。”

1986年,杨振宁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83]杨振宁创建后亲自指导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包括量子可积系统,杨—mills场,杨—baxter系统,量子群,关联体系的代数结构,yangian,纽结理论等。

杨振宁创建的理论物理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

据葛墨林院士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他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6月18日,南开大学以理论物理前沿讨论的方式庆祝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杨振宁先生89华诞。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在庆祝之际,我们更要记住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先生。正值陈省身先生诞辰100周年、杨振宁先生89华诞,他们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超过70年的学术合作与深厚友谊,理论物理研究室则是他们晚年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25年来,理论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绩,培养了大批人才。

杨振宁个人简介。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任清华大学教授[2]。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杨振宁早年经历。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园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1998年,中国女子空中技巧队开始出征冬奥会,24年了,共获得5枚银牌,因此有了“收银员”这么一个戏谑的称号。

2014年徐梦桃出战索契冬奥会时获得了银牌,也成为“收银员”中的一员。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这枚金牌,就是触之可及。

好久。这种疼痛,就会让你感觉到一直在抽筋,好像触电了一样。

重新回到国家队的徐梦桃,为了不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发挥,她一直没有做取钢钉手术。就这样,徐梦桃带着钢钉如期站在了2023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

平昌冬奥会成了徐梦桃的噩梦,这一次她摔得更重,无缘夺金。

徐梦桃:我当时会感觉到,天啊,我真的是拿不了冬奥会冠军,我现在已经28岁了,冬奥会是四年一届,青春有几个四年,尤其是空中技巧女运动员又有几个四年,可能未来我没有机会了。我是不是就注定了与冬奥会金牌无缘。

在平昌冬奥会摔倒后,之前缝合的半月板再次裂开,原本被切除了大半个外侧半月板的左膝,又再度被切除了60%的内侧半月板。

那段时间,徐梦桃的情绪非常低落,她真的打算退出冬奥赛场。为了备战冬奥,别说结婚了,就连父母都难得相见,也就在养伤的这段日子里,才有了父母久违的陪伴。

徐梦桃的.父亲徐学君经营烤串店为生,却酷爱体育,正是他发现女儿在体育上的天赋,在小梦桃心里种下了当奥运冠军的种子。在普通人看来,他是一个狠心的父亲。

徐梦桃:我爸爸也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比我能参加自己家门口的冬奥会更让我向往的。

备战北京冬奥这四年比之前更艰难。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切除掉如此多的半月板后,膝盖没有了缓冲带,基本上是两块骨头在摩擦了,当从高台上跳跃落地时,无法想象会给腿部带来多大的冲击和伤害。

2023年12月和2022年1月,徐梦桃在空中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芬兰和加拿大赛场先后夺冠,个人职业生涯的世界杯冠军数达到27个,成为世界第一人。只差一枚冬奥会金牌,来成就她职业生涯的全满冠。2022年2月14日,她站在了北京冬奥会的决赛场上。

徐梦桃直接挑战三周台back/full-full-full,向后空翻三周加转1080度,这也是女子赛场的顶尖难度。

108.61分,这是女子决赛的最高分,这一次徐梦桃是第一,她为自己和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赢得了首枚冬奥金牌,终于破除“收银员”魔咒,创造了历史。

文档为doc格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

20xx年,一部反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火了,豆瓣评分9.5,片子的主创是香港的媒体人陈贝儿。出发前,她看到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脱贫成功的质疑。陈贝儿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是真的要亲身去看、去听。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对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尝预料的。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陈贝儿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累得脚软不说,有恐高症的她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一路走来,对于西方媒体的质疑,贝儿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看法。陈贝儿:我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的报道,说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我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的,国家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大。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全面详实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无穷之路》播出之后,出乎陈贝儿的意料,不仅内地观众赞誉不绝,香港观众也好评如潮。

感动年度网络人物事迹材料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刘老师一直谨记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年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披星戴月,一路走来,她怀揣着教育梦想,活跃在三尺讲台,挥洒智慧与灵气,诠释执着与勤勉,演绎精彩与感动。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真谛在于奉献;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在教育工作中,她始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几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真情和爱心浇灌着一棵棵幼苗茁壮地成长。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有的只是平时默默无闻的埋头苦干。

教师是育人的职业,育人的前提还必须打造自己一身过硬的本领。虽然教师的工作是繁忙和琐碎的,但她仍坚持工作着同时学习研究着,清晨与孩子的晨读,课间与孩子的争论,课堂与孩子的探索……这些都让她的工作变得年轻而富有朝气。业余时,教育专著的消化吸收,同行们精彩课例的聆听分析,专家们意味深长的解析展望……这些无不让她的.工作思路更清晰,工作方向更明白。

教师是育人的职业,育人的前提就是爱他们,她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生命,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关键要充分尊重他们,从内心里、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重视他们的个性。善于看到每位学生的长处,发现和促进其潜力。满怀着对孩子的爱,她工作着,辛劳着,也快乐着:曾经为孩子的一点错误而久久伤神,寻找解决的途径;也曾经为孩子的成绩而快乐的微笑。作为班主任,她从没有放弃过孩子的思想教育,与孩子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

在班级管理中,她始终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她总是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对于敬业的老师来讲,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质;教师的一生并不是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你永远也不会象杨利伟一样一飞冲天;但你应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远望是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教书是一件时间漫长,环境枯燥的职业。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只有爱教育爱学生才能从本质上成为好老师。只有潜下心来钻研,静下心来教书育人,才能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感动年度网络人物事迹材料

__从事教育工作至今21年,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中勇挑重担,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担任党务干事、监察干事工作上,冯老师注重积累和思考,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己,力争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把简单事情做得不简单。此期间校党总支部被评为东湖区十佳基层党建品牌,被授予市党性教育重点基地,校党务考核位居全系统第一名。在担任英语备课组长期间,她以身作则,勤于思考,积极对待,勇于创新,八年间备课组连续被评为东湖区优秀备课组,还获得了南昌市、东湖区优秀教研团队荣誉称号。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冯老师十分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开展工作时遇问题多思考、多请教,班级工作获得了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她先后获得:东湖区优秀班主任称号;东湖区“师德标兵”称号;南昌市第七批中小学(幼儿园)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东湖区第五批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南昌市第四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东湖区第一批小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称号。

不忘初心,牢记党员使命!

冯老师珍惜当下,心怀感恩,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注重党性修养,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疫情期间为做好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冯老师积极参与线上答疑、辅导。她每天提前看三个平台的网课,设计预学单,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课后针对教学难点录制小视频对线上课程进行补充,开展班级讨论交流,分层次布置作业,按时反馈。对待留守学生一对一进行辅导,让在抗疫一线的'父母能放心、安心。除了教学工作,她认真做好党务、监察常规工作,落实完成学校党总支和区委教体工委布置的临时性工作。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面对十分严峻的疫情形势,冯老师主动报名参加社区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同时积极参加学校下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她来到红谷滩丽景社区核酸检测点,穿上防护衣成为千万“小蓝”中的一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积极布置采样点、维持现场秩序、帮助老年人扫码登记、耐心地为居民答疑解惑……在孩子心中,她不但是一位亲爱的妈妈,更是一位勇敢的抗疫战士!5月19号接上级通知后,学校党总支部发出号召,她积极响应,早上七点不到来到经纬路社区卡口开展值守工作,对进入小区人员测体温、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行程码,提醒小区居民戴好口罩,为居民们积极宣传疫情防控有关政策和知识。暑期,她还响应学校党总支部号召来到豫章街道下沙窝社区、滕王阁街道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为筑牢学生生命防线,预防溺水事故发生,冯老师不畏暑假高温酷暑,上门家访进行防溺水宣传。从晨光熹微到夜色弥漫,从三尺讲台到战“疫”、“防溺水”前线,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立足岗位,勇于担当作为。

“在岗就要爱岗,爱岗就要敬业。”这是他牢固树立的职业理念。自从2018年从事党务工作以来,她经常加班,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不管大小事情,她都认认真真地去做,随着从严治党的进一步深化,基层党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她积极参与区委教体工委组织的各项党建展示活动,并认真思考、落实年度区委教体工委党务考核的各项要求。做到迎接上级检查和调研时有充分准备,争取及时、全方位地做好书记的助理工作,落实严谨工作作风。她负责起草党务活动的方案、计划、新闻、公众号;记录每一次的支委会会议和党员大会;负责党员发展、管理工作;迎接上级党务巡视检查工作;收缴党费;上情下达,统计党员学习等工作事项。故而经常在校区间来回跑,暑假、寒假有工作任务也主动来校加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主动做好其他同志的思想工作,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志积极进取。

筑梦教育,奏新时代旋律。

教学工作中,冯老师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教学方法多变,形式多样,民主宽松,评价多元化。她的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都喜欢上英语课。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更好地提高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今年4月义教版新课标的颁布,明确强调素养立意,凸显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冯老师主动参加各级培训,积极专研新课标的变化,撰写心得体会。作为英语教师,她认真学习新课标并反复研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做,边做边改,细细体会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做到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他努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四有”好教师的要求,力争做新时代筑梦教育人!

感动年度网络人物事迹材料

__,男,1965年出生,大专毕业,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了。有丰富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是牡丹区骨干教师,牡丹区教学能手,二十二中模范班主任,2016年中考功勋班主任。现任16.20班主任,初二生物教研组长。刘老师的班级管理念是:用爱心赢得学生,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用竟争带动学生,让学生成为家的主人。用耐心陪伴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他用爱心诠释着一名班主任对学生的博爱,用敬业履行着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

从教近30年来,他始终坚守着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负责的信念,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和同事和谐相处,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论是教学成绩还是班级管理都名列前茅,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严格不失温和,苛求不失委婉,求真不失热忱,他所带班级拥有良好的班风、学风。

做为一个的优秀班主任,他工作踏实认真,尽心尽力。地每天都是早来晚走,品尝尽了作为班主任的酸甜苦辣。但是,而他却常说:“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班主任工作。因为我在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天真热情。我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我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收获的是学生们丰厚的感情。回想着点点滴滴,我真的无怨无悔!”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刘老师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照顾学生,就像关心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爱心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例如每天早晨早早地到校为学生开窗通风,让学生们一步入教室就能吸收到清新的空气。当学生到校后,他会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照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总之,同学们在学校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几乎事事关心。学生生病时,带他去看病。家长感激,学生感动,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刘老师作为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二、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是班级各项工作的基础。

刘老师一直把学生思想工作置于班级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在班内积极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树立理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刘老师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分浓,从未出过一起严重的违纪事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思想工作的成绩。

三、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

刘老师非常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作为班主任,他花很大的心思培养班组的骨干力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班主任轻松,而且可以培养了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就拿现在的班级来说吧,现在班里的一般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长负责,老师作适当指导,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代表负责。当然班主任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以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更能顺利的得到开展。

四、善于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学生管理方面,班主任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尖子生的培养、中等生的促进、后进生的转化。相比前两条后者更难也更重要,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希望,越是后进生越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刘老师首先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刘老师,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五、学生和家长的朋友。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所以应该也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刘老师与许多学生家长打过交道,可从来没有和他们红过脸,无论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给他带来多大的麻烦,肚子里的气有多少,只要见到家长总是笑脸相迎,从不把气撒在家长身上,总是用商量的语气向他们解释,与他们交谈,商量教育孩子的最佳办法。不仅得到了家长的信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是的,没有露珠的璀璨晶莹,没有清泉的悦耳叮咚,有的只是披星戴月的从容,有的只是尽心尽力的经营,爱是教育的起点,刘老师用爱的情怀践行这一教育信念,他把对教育真挚的爱播撒给他的每一个学生,用心血和智慧让他们更加自信和优秀。他用渊博的知识,点亮了学子们火热的青春;他用教育的智慧,铸就了芬芳桃李的精彩!

感动年度网络人物事迹材料

初见__时,她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瘦小的身体脸上露着坚定的微笑。

今年__岁的她,是区环境卫生管护中心嘉景苑公厕的一名保洁员。这个公厕在第二实验小学东侧,每天如厕市民特别多,人流几乎不断,但它却是城区最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之一。

走进公厕,地板、墙壁干净锃亮,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檀香味,墙上贴着“小心地滑”的温馨提示,里面摆上了洗手液、报刊书架还有休息台,蹲位干净如洗,看不到污渍。

每天清晨,她换上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检查、打扫便池、清扫地板、喷洒空气清新剂。

“公共厕所要做到一客一保洁,每有一位市民用完厕所,我们就得清洁一遍,保证厕所在任何时候都是干净的。”她觉得只有公共厕所干净了,城市才能真正干净。

为方便特殊人群,她还在公厕外贴了“残疾人专用设施”的醒目标志。厕所门口增加一条休息长椅,是她拣来的废旧长椅,方便如厕市民歇脚。公厕门前的小花园也比原来更美丽,盆景花卉错落有致摆放着,草丛中艺术石上写着“花与文明同行,绿与健康常伴”的标语。她利用休息时间,专门用废木块制成护绿栅栏,用来保护公厕周围的绿化。

主动服务做最美的人。

她不仅善良、热情,还是一个有心人,做事细心、处处为他人着想。在21年的保洁生涯中,她常常会捡到市民忘记带走的物品,每次她都妥善保管失物,积极寻找失主,并及时将物品还给失主。面对需要帮助的市民,她会热心提供各种帮助。

公厕旁边的`嘉景苑小区居委会设立了输液便民点,经常有老人去输液。但居委会厕所不够用,老人们常常举着吊瓶,跑到100米开外的公厕来方便。她一看到举着吊瓶的老人过来,马上迎上去,搀扶进厕所。周边学校多,看到如厕的小孩子,她也总会热心地提供帮助。真挚的服务,大家看在眼里,都为她助人为乐的善心所感动。

在她看来,公厕是一个便民窗口,就应该从市民实际需要出发,让如厕的人更加方便。获评“感动济阳”人物后,她谦逊地说:“工作不分贵贱。保洁员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好,让周围的市民有一个舒心的环境。”

在最不起眼的公厕保洁员岗位上,她勤勤恳恳,用坚守诠释劳动的意义,用奉献标注时间的刻度,这种朴实的举动闪耀着星光。她是平凡的,又是特别的,在日复一日的爱岗敬业中,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材料

苏炳添最大的天赋就是坚持,干一件事,就要干到底,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他的付出终归获得了回报。在20xx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摘得铜牌,成了第一位闯入9秒关口的黄种人。那一刻,站在他身边的清一色的黑人选手,苏炳添为中国扬眉吐气了。

3个月后,20xx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与维考特在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上的数字皆为9秒987,因此两人以并列第八的成绩晋级决赛。苏炳添也成为了首位杀入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运动员。决赛他以10.06的成绩获得第九名。

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这样评价苏炳添:“苏炳添非常伟大。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跑不过黑人选手,每到大赛,输竟然成了‘正常’结果。整整等了几代人,我们才赢来了苏炳添的爆发。他的突破有一个特别大的意义,那就是打破了我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和一些神话性的东西,挖掘出了队员的潜力。”

20xx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约奥运男子4*100米接力预赛,中国队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绩,破亚洲纪录晋级决赛。8月20日,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苏炳添与汤星强、谢震业、张培萌代表中国队以37秒90获第4名。

再快的选手也跑不过时间,20xx年,28岁的苏炳添曾一度向田径队递交过退役报告,打算年内结婚,开启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给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当年天津全运会上,苏炳添输给了新人谢震业屈居亚军,苏炳添回忆,“我觉得上天一直在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运动员有谁愿意服输呢?”

名师出高徒,20xx年,苏炳添开始正式跟随美国外交兰迪-亨廷顿训练。兰迪出身于ncaa名校俄勒冈大学,迄今从事跳远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长达四十年,曾带出两位男子跳远世界巨星班克斯、鲍威尔。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昨天我们看了_年度的《感动中国》。

我觉得我最应该感动的是吴锦泉老爷爷,他已经87岁了。他不但是我心中崇拜的人,还是我心中大英雄。他索然很穷,但是他还为别人着想,他是以磨刀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一天最多挣10元钱。吴锦泉老爷爷很节约,吃的菜是自己种的。他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吴锦泉老爷爷听说云南地震了,吴锦泉老爷爷就伸手捐了1000元。对已有些大人来说1000元不算什么,可是对这位磨刀老人来说1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吴锦泉老爷爷又向孤儿院捐出了1850元,有些人听说了吴锦泉老爷爷向灾区1000元、又向孤儿院捐了1850元,有些人看不起他,以为他是一个多大的任务呢!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就为他是干什么的,一听,是一位磨刀老人,他们都惊讶了,有些人不关自己家的刀锋不锋利,都让吴锦泉老爷爷磨一磨,有一些人磨刀的时候就多给吴锦泉老爷爷,自从吴锦泉老爷爷的光荣世纪传了出去,吴锦泉老爷爷一天就不仅仅挣10元了。

我有的时候也会捐一些钱,但我捐的很少很少,但我的妈妈捐的比较多,我们经常去五一公园玩,那里有很多穷人,妈妈看到一个就给一个,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给他们钱?问什么不让我花?”妈妈说:“这些穷人没有了家,我们家又不是没有钱,不就是给他们一两块。为什么不让你买吃的,因为都是垃圾食品,还不如让给那些穷人。”从那以后,我看到了他们我就给他们。

我以后要向吴锦泉老爷爷一样,不管自己以有没有钱,只要自己有了钱,自己会捐出自己的钱,我很佩服吴锦泉老爷爷,向孤儿院或灾区捐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有一位北京来的邓老师,从2004年开始,在这里义务教孩子们学习音乐。这里距离北京有350多公里,在高速公路开通前,邓小岚每次要从北京坐一个半小时火车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走一个小时山路到马兰村。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最初来到马兰时,邓小岚发现村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缺少童年该有的欢乐。

当时,村里的很多孩子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寂寞。

邓小岚:我就觉得这样的童年太……不说凄凉吧,反正是太寂寞了,我想我要有时间,我一定教他们唱。

邓小岚一家两代人,和马兰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这里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就是报社的社长,在敌后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壮烈牺牲。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邓小岚降生,此后三年,她一直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邓拓曾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以示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邓小岚也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兰村人,一枚是母亲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邓小岚从小热爱音乐,一把小提琴一直陪伴着她。几十载人生岁月,音乐一直是她最好的旅伴。

新校舍建好后,来参加音乐课的孩子,从20个增加到上百名。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让邓小岚有了新的想法。

邓小岚开始组建马兰小乐队。她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家里搜罗来各种闲置的乐器,并委托退休前的单位,将乐器运到了马兰。

对于这些从未见过的乐器,孩子们都表现得爱不释手。

从五音不全,到能完整演奏一个乐曲,孩子们用音乐回报了邓小岚的坚持和付出。

在邓小兰不懈努力下,马兰的孩子们终于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2008年,马兰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演出,之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十几年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而在他们的背后,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

“移民扶贫情意浓,闽宁合作暖人心,双孢蘑菇致富快,多亏福建扶贫队。”

这首宁夏老百姓自发改编的山歌里所唱的种蘑菇的扶贫专家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

而远在6000多公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居民,经常用盛大的仪式,载歌载舞地欢迎着他。

林占熺:看到我去,那是比他亲人回去还要兴高采烈。一叫林老师来了,一叫就整个村非常多人就跑过来。

为什么从宁夏的小县城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村落,这么多普通的老百姓会对他如此感激?因为正是他,解决了全世界资源匮乏地农民种蘑菇的难题。

众所周知,全球绝大多数的食用菌都是用砍下的树木做成菌棒来栽培菌种。要种蘑菇,就得砍树。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在考察中亲眼见证了很多贫困地区,不仅没有因为种蘑菇致富,反而因为砍树导致土地沙化,进一步加剧了贫穷。

林占熺:用牺牲生态的代价来发展经济,不是贫困地区应该走的路。

他突发奇想,能否用草来取代树木栽培菌类,然而,这在全球都没有先例。在他月工资才46元的年代,他向农学院工程队借了5万块钱来进行各种实验。

他采取三级系统法,用配方来筛选,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1986年,林占熺在成千上万种野草中选择的芒萁,真的长出了香菇。

林占熺:第一次看到第一朵香菇长出来的时候,我都兴奋得不得了,我就觉得真是像发现新大陆那样,非常兴奋。

林占熺发明的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就叫做“菌草技术”,也因此他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

为了壮大科研队伍,20世纪90年代,林占熺把研究生刚毕业的亲弟弟林占华也拉进了菌草队伍,却万万没有想到,弟弟在安溪县指导菌草栽培时遇到锅炉爆炸,不幸身亡。

林占熺:我们村到我这23代,一万多人,第一个研究生,没了。非常悲痛,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把我弟弟没完成的任务,他那一份工作我一起做。

由于常年奔波,有一次他自己也在出差时发生翻车事故。

林占熺:我也以为我会死掉,当时就想,现在就死了?菌草现在就告别了?太早了,我还要做很多事。我们全国为扶贫事业牺牲在岗位上的1800人,1800人啊。

就是带着这样的韧性与决心,林占熺研发的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推广应用,给数百万户的农牧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方案。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至今已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在非洲的很多地方,菌草被称为“中国草”。因为这种迅速生长的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又可以做菌菇培养料,还能为牲畜养殖提供高品质又低价的饲料,真可谓一举三得。

一位巴布亚新几内亚原警察部部长甚至给女儿就取名叫“菌草”。因为这株小小的菌草,凝聚的是不分国籍、不分地域的所有人,对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

巴新东高地省居民布莱恩·瓦义:很短时间内,你几乎可以每天收割,你不停收割,就不停有钱进账。

种植户陈镇忠:挣钱挣到有时候会躲起来笑,简直是跟零成本一样。

林教授说,30年前他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因为这是他的中国梦,也是他的菌草梦。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体会

聂海胜,湖北枣阳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__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__年7月,获颁“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聂海胜,枣阳市杨垱镇樊庄村人。1981年,考入枣阳一中读书,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空军招飞,1983年6月,聂海胜在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现空军航空大学)入伍。学习期间,其成绩优秀,在同期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聂海胜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__年,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指挥长费俊龙冒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执行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20__年7月,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聂海胜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同年6月11日,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太空,在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开展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于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飞行任务中,手控交会对接难度系数很大,被形象地称为“太空穿针”,对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度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聂海胜在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__次,充分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20__年2月,聂海胜出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1月,聂海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__年,荣获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20__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向其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1月,聂海胜等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

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曾是名大学生村官。一次走访,她看到乡亲三人分吃一碗粉,下决心要当“脱贫领头人”。经历三次失败后,她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终于大获丰收。

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家乡特色产业。

2020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颁奖辞。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

莫看女娃年纪小,

敢卖婚房种新田。

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

苗乡今年多喜事,

紫了糯米撑荷包。

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

后有党员千千万,

不怕弯多山又高。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他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为科研,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方案。

颁奖辞。

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

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

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

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

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

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致敬,向上的力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

钱七虎:为国铸盾60余年。

钱七虎,我国防护工程学家。7岁那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要干一番事业”,他铭刻在心。倾心竭力六十余年,他为祖国“铸盾”;为培养人才,他还捐出奖金、津贴,资助了584位困难学生。钱老说,“为国家和人民安全贡献心血,有价值。”

06:20。

邓小岚:18年支教,把山里娃送上冬奥舞台。

“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十几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如今,邓老师又“回到”了马兰,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07:10。

杨宁:不怕弯多山高,只盼家乡更好。

广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曾是名大学生村官。一次走访,她看到乡亲三人分吃一碗粉,下决心要当“脱贫领头人”。经历三次失败后,她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终于大获丰收。

06:05。

沈忠芳:隐秘而伟大!他为国造导弹隐姓埋名60余载。

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徐淙祥:“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银发知播”群体:流量汇聚成能量。

天文、物理、文学、美学,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这群爷爷奶奶在网课直播间里,欢脱幽默地传授硬核知识。他们是老师、院士,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网友:谢谢爷爷奶奶,致敬!

徐梦桃:带着钢钉出场,打破魔咒创造历史。

北京冬奥会上,31岁老将徐梦桃带着钢钉出场,凭借完美一跳夺冠,成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满贯。此前,伤病困扰的她曾萌生退意,但“狠心”的父亲告诉她“不差这一步”,一定要坚持下去。最终,她以女子决赛最高分108.61分夺冠!

陈清泉:带领祖国电动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驰骋、超车。

陈清泉,中国香港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在香港任教的他预判出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以此为研究方向,希望帮助祖国抓住机遇。他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学科。幼时经历动荡的他,渴望为祖国贡献力量,“是光荣的”!

陆鸿:曾被叫傻子的他创业让残疾人发光。

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埋怨过、消沉过,但不愿成为家人累赘的他,开始摆摊、开店、学影视后期,练就一手绝活。2017年,他带领残疾人做自媒体、开网店。如今,他的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永不服输!”点赞!

林占熺:他是山海情凌教授原型,让菌草造福世界。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他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为科研,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方案。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致敬感动力量!

钱七虎:为国作长城。

钱七虎,我国防护工程学家。7岁那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要干一番事业”,他铭刻在心。

六十多年里,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截至2022年,他资助了584位困难学生,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工资等捐助慈善事业累计超过1800万元。钱老说,“为国家和人民安全贡献心血,有价值”。

颁奖辞。

什么才是安全,

不是深藏地下,构筑掩体,

是有人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

什么才是成就,

不是移山跨海,轰天钻地,

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

是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

邓小岚:幽谷兰香远。

“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十几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如今,邓老师又“回到”了马兰,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颁奖辞。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

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

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

山花烂漫,杨柳依依,

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

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杨宁:山川展画图。

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曾是名大学生村官。一次走访,她看到乡亲三人分吃一碗粉,下决心要当“脱贫领头人”。经历三次失败后,她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终于大获丰收。

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家乡特色产业。

2020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颁奖辞。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

莫看女娃年纪小,

敢卖婚房种新田。

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

苗乡今年多喜事,

紫了糯米撑荷包。

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

后有党员千千万,

不怕弯多山又高。

沈忠芳:无名草更芳。

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颁奖辞。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

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

这一代人。

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

这一代人。

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

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

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徐淙祥:欣欣田间麦。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颁奖辞。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

拼过,才更执着收获。

种了一辈子庄稼,

现在赶上了好年景。

禾苗在汗水中抽穗,

稻麦在农机下归仓,

珍惜陇亩颗粒,

心怀天下仓廪,

你是泥土上的黄牛,

夕烟下的英雄。

银发知播:千秋不老春。

天文、物理、文学、美学,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这群爷爷奶奶在网课直播间里,欢脱幽默地传授硬核知识。他们是老师、院士,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

颁奖辞。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

没有墙壁的教室。

不设门槛的大学。

白发人创造的流量。

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知播,知播。

传播知识与文化。

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

徐梦桃:梦想无时休。

北京冬奥会上,31岁老将徐梦桃带着钢钉出场,凭借完美一跳夺冠,成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满贯。此前,伤病困扰的她曾萌生退意,但“狠心”的父亲告诉她“不差这一步”,一定要坚持下去。最终,她以女子决赛最高分108.61分夺冠!

颁奖辞。

烧烤炉温暖的童年。

伤病困扰的青春。

近在咫尺的金牌。

最终披上肩膀的国旗。

全场最高难度。

这是创纪录的翻转。

更是人生的翻转。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梦之芒芒,切切其真。

陈清泉:强国尚功勋。

陈清泉,中国香港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在香港任教的他预判出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以此为研究方向,希望帮助祖国抓住机遇。他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学科。幼时经历动荡的他,渴望为祖国贡献力量,“是光荣的”!

颁奖辞。

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

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

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

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

如今,

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陆鸿:人生贵自强。

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埋怨过、消沉过,但不愿成为家人累赘的他,开始摆摊、开店、学影视后期,练就一手绝活。2017年,他带领残疾人做自媒体、开网店。如今,他的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永不服输!”

颁奖辞。

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

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

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

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

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

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林占熺:寸草向春晖。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他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为科研,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方案。

颁奖辞。

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

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

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

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

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

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致敬,

向上的力量!

《感动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档精神品牌节目,每年评选出十位具有年度新闻性人物,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在观众中口碑极佳,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体会

6月23日,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内的训练视频显示,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在节点舱内,进行舱外航天服首套安装与测试、服装尺寸调节等工作,聂海胜在舱内使用训练仿真软件,与操作台配合,进行第一次出舱前活动机械臂操控科目训练。

7月4日,中国空间站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完成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任务。

时隔13年,中国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国足迹”。

然而,刘伯明在那一次时曾遇到险情,当时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20__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9月27日,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正准备执行。然而,就在出舱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第一次拉门,翟志刚和刘伯明使出全力,舱门却纹丝未动。第二次拉门,舱门拉出了手掌宽的缝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时,两人的体力已经透支到极限。如果舱门打不开,神七的核心任务,出舱行走就无法达成。

休息片刻后,刘伯明把一根撬棍递给翟志刚,两人利用杠杆原理艰难地撬开了舱门。就在两人准备出舱时,轨道舱中竟突然响起了火灾报警声。太空中一旦产生火花,轨道舱很可能发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舱活动即将展开,无数中国人都在翘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报,还是继续出舱,航天员们面临艰难抉择。

刘伯明在采访中曾表示:“‘神七’这次任务是什么,就是出舱。只要我们出舱了,这次任务就顺利完成了,至于我们回不回得去,其实个人的生死,跟国家民族大义相比,轻如鸿毛。”按照出舱程序,翟志刚出舱后,首先要取回舱外一块固体材料的试验模块,然后再展示国旗。那天,三名航天员临时决定改变出舱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红旗。

“我们执行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那么最具代表的,就是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刘伯明说,“展示五星红旗,就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颁奖辞。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

拼过,才更执着收获。

种了一辈子庄稼,

现在赶上了好年景。

禾苗在汗水中抽穗,

稻麦在农机下归仓,

珍惜陇亩颗粒,

心怀天下仓廪,

你是泥土上的黄牛,

夕烟下的英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体会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名单出炉,“人民楷模”、“时代楷模”朱彦夫当选。朱彦夫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场,朱彦夫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

“能登上领奖台,我十分荣光,但也觉得非常有压力,我们作为晚辈,向父亲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接过父亲的奖杯之后,朱向欣既倍感荣耀,又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作为朱彦夫的四女儿,朱向欣说自己继承了父亲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

在朱向欣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父亲主动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买了200多本书,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当时识字的人很少,所以能来图书室的人并不多。治标要治本,为了帮助村民读书认字,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夜校,教村民们识字,每天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为老师的朱彦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给村民们上课。夜校的开办,改变了张家泉村很多人的命运,也培养出了村里的会计和文书人员等中坚力量。

朱向欣长大后也读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在沂源县实验小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也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书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获得了“沂源最美教师”的称号。

朱向欣到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天天还没亮就听到父亲用假肢走路“嘎达嘎达”的声音。“当然,我也从来没觉得父亲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朱向欣看来,朱家人从没觉得父亲是一个残疾人,电缆、垒墙头、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体力活他都干,甚至比母亲和家里其他成员干的都多。

朱彦夫精神始终指引着朱家的晚辈。在朱向欣眼中,父亲是一位自立自强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朱向欣会想到父亲的事迹。父亲能没手没脚的情况下,做了25年的村支书,为村里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他还能写出《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那我没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亲就是我的榜样。”说起这些时,朱向欣的语调铿锵又有力。

残而不废,朱家人认为这是对朱彦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彦夫的人生,是从挑战“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过来的,他不仅把常人眼中的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个个可能”,而且创造了一个个常人做不到的奇迹。“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把父亲的事迹传承下去。”朱向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