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单(优秀14篇)

小编: FS文字使者

报告范文是在一个研究或调查的过程中,对结果和结论进行详细陈述和说明的一种书面材料。如果你正在写报告,不妨参考以下报告范文,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为你的报告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生物实验报告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生物实验报告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2.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

3.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三、材料用具。

洋葱根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培养皿、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分数为0.01g/ml的龙胆紫(或紫药水)。

四、实验过程(见书p39)。

1.洋葱根尖的培养(提前3—4天)。

2.解离:5min。

3.漂洗:10min。

4.染色:5min。

5.制片。

6.镜检。

五、注意。

1.解离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解离充分,组织才能分散,细胞也不会重叠。

2.漂洗时间一定要足够,否则细胞染不上色。

3.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特别是染色不能过深,否则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六、讨论。

1.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2.在观察清楚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以后,绘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简图,并标明时期。

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生物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生物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一、指导思想。

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大力配合学科老师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重点工作。

1、为新课程教学配备新的实验仪器。

2、保证每个实验按要求保质保量及时开出。

3、配合任科老师做好各年段学生实验强化课本知识的学习工作。

三、具体工作。

1、100%开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并按要求(保证数量和质量)在教师上课前布置好每个实验,决不拖延时间影响教学。

2、上实验课时,(在我没课的情况下)去实验室巡视,帮助老师排除故障,解难释疑。仪器坏了、试剂不够,进行维修和补齐,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

3、实验完毕,及时检查仪器的数量和质量,如有差错按制度处理;及时补充试剂量,保证下个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有关的实验记录(如时间、人数、容易出故障的地方及改进办法等)。

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实验室、仪器室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有关玻璃破损赔偿规定》等,并上墙。经常打扫卫生,做到仪器无尘、教室整洁。

5、期初、期末各进行一次帐物校对,做到两者相符,并做好有关的报损记录。平时经常查看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能修的及时修理,不足的及时购买。

6、补充新课程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明确实验室职责,定期检查灭火器材及其他设备,建立管理责任人自查,实验室组织抽查的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为主、实验指导教师配合、系领导关心支持、学生配合,确保实验室全年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

生物实验报告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正确使用显微镜。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实验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洋葱。问: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用显微镜来观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讲解并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与步骤。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制玻片标本(最好制三份装片,便于下面的对比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2、再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3、学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4、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出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简介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每5人一组操作熟悉显微镜。

(2)、各组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师操作演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

(3)、学生观察、记录、描画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实验组长监督组员操作是否规范,要求每个人都要操作、都要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交流。组长将大家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5、全班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1)各组推荐发言代表谈自己的发现。

(2)各组将所画的观察结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讨论评价。

6、师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更清楚。我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的,而且大多呈长方形,外为细胞壁,内为无色细胞质和细胞核。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师一边描述一边画洋葱细胞简图)。

四、实验结束。

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声音的高低变化。

实验步骤。

1、先把杯子编号。然后1号杯子盛满水;2号杯子盛大半杯水;3号杯子盛半杯水;4号杯子盛少半杯水。

2、用小木棒按1-4或4-1的顺序敲击杯口,观察声音的变化。

3、固定橡皮筋的两端。拉的紧些拨弹;拉的松些,再拨弹,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现象。

及结果。

2、橡皮筋拉的紧,它振动的就快,声音就大,橡皮筋拉的松,它振动的就慢,声音就弱。说明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大;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小。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

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实验步骤反复呼吸口袋里的空气。

实验现象。

及结果在反复的呼吸中,感觉到呼吸越来越困难,最后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说明了在反复呼吸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还说明了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以至于最后呼吸困难,有要窒息的感觉。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步骤。

1、捏住吸耳球,松手时水被吸入塑料管中,这时要马上移开吸耳球,让吸上来的水流进水盆里。

2、用吸耳球将低处水盆里的水输送到高处的水盆里,看一分钟能吸多少次?输送多少水?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我发现一分钟能吸55次左右,输送了大约10千克的水;

2、这里的吸耳球相当于心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和心脏的工作相似,只是慢了些。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体验胃和食管的消化过程。

实验步骤。

1、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反复捏挤袋子;

2、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使米饭向前移动。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反复捏挤袋子,里面的食物被磨碎,揉烂,这个袋子很像我们身体里面的胃的功能,说明食物在胃里被磨碎和分解,帮助消化。

2、当我们向前吹的时候,我发现米饭才能向前移动,也就是我们给它一个力量。这和我们消化器官中食管很相似,说明食管里面是光滑的,可以把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生物实验报告

组长:组员:

一、实验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玻片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

二、实验原理。

三、材料用具。

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物、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四、方法与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生物实验报告

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及其他细胞装片。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最后整理器材。

1、取送显微镜时,应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

2、镜检时,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物象,用右眼看着实验报告纸画图。两眼须同时睁开。

3、切忌一面从目镜进行观察,一面使镜筒下降,这样容易使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而损坏。

4、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时,切勿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坏标本,损坏物镜。

5、显微镜使用完毕必须先上升镜筒,移开镜头后再取出玻片标本,以免取玻片时擦损镜头的镜面。

利用教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细胞装片,以供学生操作、观察,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在实验中经历调节显微镜的焦距的过程,从而熟练掌握教学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生物实验报告

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

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中间产物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1、在载片上滴一滴pbs缓冲液;

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

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30秒-1分钟。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6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2min。

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100×)。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

4、pbs缓冲液洗2次。

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吖啶橙染色:。

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

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每次1min。

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核染色质的形态变化(吖啶橙染色)。

1、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细胞凋亡是一个受基因调控、众多细胞膜受体和胞浆蛋白参与的细胞主动自杀过程,其触发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细胞内诱导因子和抑制因子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2、细胞凋亡的特征。

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

3、研究细胞凋亡的方法。

定性的研究方法: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脉冲场倒转琼脂糖凝胶电泳、形态学观察(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

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方法:各种流式细胞仪方法、原位末端标记法、elisa定量琼脂糖凝胶电泳。

生物实验报告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生物实验教案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六、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科学实验报告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生物实验室实验守则

一、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明确目的要求,熟悉方法步骤和掌握基本原理。

二、进入实验室后按编位就座,未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仪器和试剂。

三、保持实验室内肃静、整洁,注意通风换气;不准打闹喧哗,不准将饮食饮料带进实验室;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四、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五、实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有迹象应立即报告教师处理。

六、自己动手,亲自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事求是填写实验报告,不允许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

七、爱护实验仪器,注意节约实验用品,因违章操作损坏仪器设备者照价赔偿。

八、实验室内物品一律不得私自带出室外,损坏丢失仪器应立即报告教师。如有不报者,一经查出损坏加倍赔偿。

九、离开实验室前,关好门窗并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纸等杂物放到实验室前的垃圾箱内或者带走。

十、实验完毕,必须清洗或擦净仪器,并清点仪器,摆放整齐,做好清洁工作,经教师检查后方可离开教室。

光的反射实验报告单

二、实验目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能用光反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实验器材。

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平面镜、两个光源、铅笔、直尺等。

四、实验步骤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

3、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的径迹.

4、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5、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

6.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7、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记录。

六、实验结论:

光的反射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1、怎样抬高讲台。

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木尺、若干同样的铁圈、火柴盒、牙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离支点越近就越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斜面能省力(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斜坡的启示。

实验器材:平板测力计、小车、光滑的长木板、长方形木块(可用长方形仪器盒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轮轴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3、拧螺丝钉的学问。

实验结论:使用轮轴能省力,在轴一定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滑轮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4、国旗怎样升上去。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链条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5、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实验内容: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实验内容:搭建支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2、搭支架。

实验器材:吸管、透明胶带、剪刀、1块木块、若干盒钩码。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三角形结构越多,支架越稳定。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3、建桥梁。

实验器材:a4纸1张、小纸盒1个、钩码若干、木块2个。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桥梁承受力是不同的。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厚度、栏杆的高度都有关系。

实验内容:观察岩石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常见岩石。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

生物实验教案

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0页的一个实验。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活,我设计了该实验。

1、取材不理想,选用了小麦种子。

2、实验结果不明显,种子燃烧后看不到有机物,只能领会到被烧掉的.是有机物。

1、取材方面:选用了大鱼肋骨。

2、实验方面:由一个实验――燃烧小麦种子,改为了两个实验,即骨的煅烧及骨的脱钙。

3、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2、将大鱼肋骨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烧杯中,约过15分钟左右,将大鱼肋骨用镊子取出,并在清水中洗去肋骨上的盐酸,观察骨的变化特点。

1、骨煅烧后,烧掉了有机物,剩下了硬脆的无机物。

2、骨在盐酸中浸约15分钟后,溶解了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而且将剩下的有机物用镊子取出后,再用清水冲洗,能用手将这一根大鱼肋骨弯曲并打成结。

所以,整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该实验效果明显,取材容易,操作时间短,简单明了,设计严密。通过实验能够给学生直观而真切的感受,使其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