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察日记300字四篇(优质)

小编: 笔砚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察日记300字篇一

二十九至初二,我们去了我的老家——林州,在老家,我学会了包饺子、擀片、贴春联等等,初一我们登上了白云山,我学会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胜利。

初五,我们去了万仙山,在万仙山滑雪场,我感受到了滑雪队员的不容易。在上山的时候,我知道了万仙山是一个很大的影视基地,著名演员郭达等曾经在这里演过电影。

说完收获,我们就来谈谈寒假计划的完成情况吧。

首先,我要每天读书,这个我觉得做的不太好,因为每天我只偶尔读一两篇;然后是数学寒假作业,我觉得这个做的还不错,因为这些作业我基本都能按计划完成;接着是弹琴,在按计划执行的前三天,我完成的不好,自从学了新曲子后,我几乎可以保证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弹一二十分钟,到晚上吃完饭再弹几遍;每天一篇小日记,前几天还完成的不错,可一过了年,就有时候不写了;每天帮爸爸妈妈干家务,这个只有过年的时候干了,余下的时间就没有干过。每天看别人的博客,这个我觉得做的还可以,练书法这不用说,因为我每天都练了。

好啦,说完了,祝大家新学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观察日记300字篇二

第一则

今天老师让我们回家种豆子,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

妈妈说,种豆子之前要先把豆子泡胀,等它发芽,我便把豆子们放进水里开始泡豆子,几小时后,可爱的豆子身上逐渐起了皱纹,凹凹凸凸的,有大部分的豆子头变扁,慢慢的将细小的豆芽一点一点的挤了出来,其中有个最大最宽最长的豆子,一端缓缓地凸了起来,我还以为准备要“炸”开了,原来他是要准备起床了,他懒懒地将豆芽伸出来,最后的时候,他却停住了,我怎么盼他都不动,只好睡觉,等第二天早上再来看看了。

第二天我起床,看到泡豆子的水上浮出了圆圆的小泡泡,难道他是觉得氧气不够要换水了?妈妈在换水之前脱下了一个豆子“衣服”,让我看看里面,里面黄黄的,加上嫩嫩的芽,就像一个黄棕色的小企鹅。

豆子的成长真是奇妙啊!等放学后我再来看看吧……

第二则

放学回家,我立刻冲进房间,看看我的豆子有没有什么变化?

水面的气泡比之前少了一些,我的豆子有两种。一种是绿豆,另一种是黄豆,绿豆们纷纷从衣服里“蹦”了出来,而且也长了芽,有些是黄色的,有些是白色的,芽儿都一根根的竖起来,我还摸了一下,绿豆的芽不尖,但你用手指摸摸它的芽头,还是很结实。

黄豆们虽然芽的形状已经出现了,但皮还没有脱,为什么呢?难道还不是时候?或者他们不想脱下自己的衣服吗?我带着疑问,小心翼翼的拔开了一个黄豆的皮,啊……我终于看到黄豆的豆芽儿了,他们那胖胖的,可爱的芽好像在睡觉似的,紧贴着他们那块大豆肉。

等妈妈回家后,我把我的发现给她看,她说这样光泡着的话,是长不大的,说着拿了一个过滤网,把豆子都装在了里面,“这样天天洒水三次,他们就能长大了,我以前无意间试过一次,长了30多厘米高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开心极了,能长那么高,那我明天早上起来看看,说不定能长几厘米高了,我带着好奇的心思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我起床一看,豆子们虽然还没长起来,但黄豆的皮都破了,豆肉都打开了,就像一只嘴巴欲张的鲸鱼。

一夜之间,豆子们的变化真大呀!不知道放学后会有什么变化呢!

第三则

国庆放假,我把可爱的豆子们用塑料盒装上带去了乐昌外婆家。

中午做饭时,妈妈用火的热量将铁丝烧红,并用铁丝给饭盒钻孔,钻了近50多个,她说这样豆子就可以吸收和过滤我们给他准备的养分。

回到顺德的第二天早上,妈妈又有了更加精奇的发现:绿豆们的牙变长了,黄豆的芽也长大了,而且,他们的牙上,还长出了一些细细的小丝,就像刺一样,却又很柔软。

试着将绿豆们的芽拉直,就像一个路灯,平放在桌子上,就像一条长长的青蛇,正在回头咬自己的脖子,他们的嘴里吐出一条细细的嫩芽,嫩芽上长出两片带卷的叶子,叶脉清晰可见,不仅像密密麻麻的蛛丝,还向一条细蜈蚣。

中午,妈妈说,我们可以试着把豆芽做成菜,于是一道芽菜就上桌了。“我尝尝,我尝尝”,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尝了一根,嗯还不错,只是有点苦。

豆芽又漂亮又美味,再种几天不知道又有什么变化呀?

观察日记300字篇三

20xx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多云

今天,“做中学课”的马老师发给了我们小组三颗黄豆种子,叮嘱我们回家后仔细观察并记录黄豆的生长过程。我一踏进家门,就嚷嚷着要种黄豆了,正当我准备把黄豆放入纸盆子时,外婆却告诉我:“黄豆生长前要先浸泡一个晚上。”我将信将疑地听从了外婆的建议,找来一个塑料杯,把黄豆放了进去,并舀了几勺水,覆盖了黄豆的表面,我心想:难道黄豆泡在水里就会发芽吗?

10月28日

星期三 多云转阴

早上,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黄豆有没有变化,一眼望去黄豆好像长胖了一些,也许可能是我的心理作用吧,期望着黄豆快快长大。妈妈催促着我快些去上学,“哪有你这样着急的,等放学回来后再看吧。”放学回到家,我仍旧先去探望黄豆,“咦,黄豆真得长大了很多呀!”原来大概五毫米左右大小的黄豆现在大约有一厘米长了,种子显得特别饱满,外皮的颜色变成了淡黄色,上面略带一些黑点。随后,我把三颗黄豆移到了纸盘子中,并轻轻地铺上一勺左右的泥土,洒了三四勺水,并用纸巾轻轻地覆盖在黄豆上面。接着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盘子搬到阳台上,放在窗台边,希望黄豆能接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10月29日

星期四 多云转小雨

早上起床后,我又来到窗台前观察种子。可是黄豆仍然像昨天一样,没啥变化,我有些失望。

10月30日

星期五 小雨转阴

今天的黄豆仍然老样子,无精打采地趴在盘底,我心想:“它不会死掉了吧?”我有些心烦意乱了,外婆安慰我:“不要紧张,这几天天气不好,没有太阳,黄豆可能会晚些发芽的。”我听了外婆的话,心情舒畅了许多,希望明天是个好天气。

10月31日

星期六 多云转阵雨

今天是周末,我早早地起了床,一看外边的天气,谁知仍旧阴阴的,很闷热,还下了雨。这下,黄豆肯定不会发芽了。我走到窗台旁,往纸盘里一瞥,盘子里的泥土已经变成了泥浆,纸巾粘糊糊地覆盖在黄豆表面,我随手一掀,却惊奇地发现有一颗黄豆种子的外皮竟然裂开一个小口子,从里面钻出了一个淡青黄色的小嫩芽,芽头尖尖的,大概有2毫米长。我喜出望外地大叫道:“妈妈,外婆,外公,快来看呀,黄豆发芽啦!”

11月1日

星期日 小雨转多云

今天,我照常来看望这些小生命。那嫩嫩的芽头正在努力地钻出黄豆妈妈的怀抱,好奇地看着这个美妙的世界,我一边给黄豆种子洒了些水,一边情不自禁地说:“黄豆芽呀,黄豆芽,你们快快长大吧!”

11月3日

星期二

晴今天天气很好,外公把纸盘子移到了太阳光下,给黄豆种子淋了一小勺水,继续用纸巾覆盖着。两天没见,黄豆种子的芽头又长长了2-3毫米,种子外皮的淡黄色中逐渐带有一些青色了。

11月6日

星期五 晴转多云

又过了两天,我再次来到窗台旁,慢慢地掀开纸巾,仔细地观察黄豆的变化。这时的芽头处长出了一根青绿色的小根,细细的,软软的,耷拉着靠在纸盘边上。黄豆外皮的颜色已经变成黄中带青,青中带黄。芽头冒出来的裂孔更加宽了些。可惜,只有一颗黄豆发了芽,另外两颗却停止了生长。我很惋惜,同时也很惊讶:原来植物的生命力这么顽强,就这么几天喝一点儿水,晒晒太阳,吹吹风,也不需要每天去照看它,它就能悄然无声地活下来。如果换了我,恐怕一天不喝水也就不能活了。突然间,我想起了去云南出差的妈妈,不知道她是否能适应那里的高原气候。

11月8日

星期天 多云转阴

妈妈从云南回来了,我高兴极了,还没等妈妈坐稳,我就捧着种黄豆的纸盘子给妈妈看:“妈妈,你瞧,黄豆发芽了,长出来的根有2厘米长了,不过死掉了两颗黄豆。”妈妈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没关系,你有了这次种黄豆的经验,下次一定能种得更好,会有更多的黄豆都冒芽的。”

11月12日

星期四 雨

这几天忙着期中考试,都忘记去看黄豆了。今天终于考好了,回家路上,外公告诉我,黄豆的根已经有四五厘米长了,现在已经不需要再盖纸巾了,但是,这几天很冷而且又下雨,所以需要注意保暖。我一到家就直奔阳台,果真如外公所说,那颗唯一活着的黄豆的裂缝使得它变成了两片指甲大小的豆瓣,外皮基本换上了青绿色的衣服,不过泥浆裹在外面使衣服变得脏脏的。不过,这不影响黄豆根的生长,那根已经不像前几天看到的那样软绵绵的了。虽然黄豆仍旧放在窗台上种植,但是外公关上了窗户,免得冷风冻着新的小生命。

11月15日

星期日

雨今天,就请欣赏一下我的杰作吧!经过我家齐心协力的半个多月合作,终于有那么一颗黄豆芽长到了6-7厘米长,虽然只有一根,不过没关系,有了这次宝贵的种植经验,下次肯定能存活更多的黄豆芽的'。

观察日记300字篇四

这是一个阳光名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 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正再书房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的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词眼一,也不能使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查,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