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职业规划?汇总(3篇)

小编: 笔舞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职业规划?篇一

简历制作一直是应届生头疼的一件大事,如何展现出自身的亮点,如何突出职业的优势和技能成为关注的焦点。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指出,简历制作需要把握三大要点:

首先,自我评价是鉴定自我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位居简历首页最醒目的地方,目的是吸引hr的眼球,引起更多的关注,在语言表达上需要提炼关键信息,切忌长篇大论没有重点,主要介绍的是个人的职业特长和优势。要知道,吸引hr的不是你有多少优点,而是你有多少能力,不要空泛地自我表扬,要下功夫好好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给hr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示。

其次,实习经历也是考核个人能力与职位匹配度高低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应届生都没有正式的工作经验,所以在校期间的信息和实习经历都成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主要考查点。如果有与期望职业相关的实习经历一定要写出来,单位性质、公司简介、所任职位、工作地点、职责描述等要尽量交代清楚。尤其是职责描述,更应该具体明确,让企业知道你在实习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内容,以便于企业将你的实习经历与所申请职位相匹配,从而提高简历投递的有效性。

最后,教育背景起到求职的铺垫作用,除了考核我们专业优势以外,理论基础也是关键,只有扎实的专业学习,再加上全面的社会实践,才会让“职场冷面孔”轻松愉悦地应对。

职场礼仪没有男女老少之分,人在职场唯有体现尊重才是王道。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应更好的地展示出绅士风度,尊重面试官。这不仅能为我们的求职加分,也为日后良好的人际关系埋下伏笔。

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指出,职场礼仪在面试中所占分值比重很高,在整个面试环节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对于职场女性的时尚妆容一定要大方得体,切忌化着浓妆前去面试,试图吸引招聘单位的注意,这样只会让面试官大跌眼镜。对于职业女性来说,淡妆更能增加对方的信任度和好感。

应届生个个都很有想法,风格迥异,在造型上不走寻常路实属典型的时髦一族,但在面试这个关键性时刻,合宜端庄的形象更是疏忽不得。英才网联职业指导老师建议,着装要依据行业而定,如果是设计之类等需要天马行空般泉涌灵感的行业,那么在服装上可以略微时髦一些;如果以中规中举形象著称的行业技术类岗位,则尽量以简单稳重的造型为佳。

面谈的过程其实就是简历内容验证的一个环节,在简历筛选过程中,如果你的简历没有加入人才储备库,那么恭喜你,说明简历中的某些亮点吸引住了hr的眼球。那么如何把握这次现场沟通的机会,如何与面试官沟通,成为应届生进军职场的首要课题。

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指出,简历制作是个人单方面的能力介绍,现场的面谈沟通就是要考核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与职位的匹配性。对于现场简单的自我介绍需要把握一点,不要过多重复介绍简历中添加的内容,而是补充说明简历以外的优势和特长,为职位的胜任提供理论依据。时间需要控制在3-5分钟之内,语言一定要流畅,这就需要应聘者做好家庭作业,做到有备而战。

求职意向其实是职业规划的另外一种体现, 清晰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是备受面试官青睐的,至少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那么与职位要求是否吻合也就一目了然。而且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吝啬于你的规划,不妨坦然告之,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面谈既然是双方面的,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建议,面试者必须与面试考官有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对于平时的口头语和小动作一定要克服,至少在现场的交谈中不要显露出来,更多的是展现你真实、自信的一面。细节的关注也是你获得office的一项重要令牌,比如入场握手的姿势、是否笑脸相迎、结束后是否将座椅归位并顺便带走你喝过的水杯等等都会成为考核你的指标。

作为职场“冷面孔”的应届生们,在沟通力、执行力、忠诚度、敬业度上急需恶补,这些是我们成功踏入职场门槛的关键,也是成为一个好员工的标准,更是职场生存的根本。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自我提升,职场新秀终会成为价值连城的职场“古董”。

职业规划?篇二

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最初对职业规划以及人力资源是什么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与认知。那时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上司要求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没有职业规划这个概念,因为觉得年轻,多尝试失败也无所谓。特别受在校其间,听过陈安之的故事与光碟,了解到陈安之老师年轻时从事过 20多份工作,最后才试出来自己适合的职业——讲师。所以,笔者也怀着这个梦想,先干好工作还说,不行就换。

大约工作一年多以后的一天,协助招聘专员到东莞的智能人才市场去招聘人才。记得那一年,智能人才市场做了一个调研:白领35岁就要退休吗?这个调研让不满25周岁的笔者第一次感受到职场的竞争压力。在与其工作人员交流时,他们做这个调研是基于当时,很多企业在招聘部门经理时,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内。基于对职业的恐慌,于是始时进行自我职业规划。

结合在校时期看过的陈安之的.碟,给自己设定目标,用时间倒推法:

一、大目标:35岁成为职业经理人,学完mba;

二、小目标:一年内做到主管(当时台资企业,目标是课长),三年内自学本科毕业

为了实现小目标,制定了自己的行动方案:自考以在进行中,按时间考试即可,不挂科就行(不到2年就拿自学本科毕业)。最主要目标就是,如何一年内做到课长?

由于自己出来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其实对自己的专职岗位工作都还没有完全搞明白,更不知道课长们都在做什么,哪知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具体的职业规划计划如下:

1.每月用两个周未,到智通人才市场观摩

当时智能人才市场8:30开始迎来高峰招聘,笔者在8:00开门的第一批入场,快速将其1至4楼所有的招聘展位全跑一遍,找出在招聘人事课长 (主管)职位的企业。再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到两家企业,一直站在旁边听他们招聘课长(主管)时的面试,招聘方的要求,求职者的能力展示,记住其关键点。

2.反思与学习自己的差距

晚上回到宿舍,开始分析如果是自己去求职会怎样回复对方的问题呢?自己的回答与那些应聘课长(主管)人的区别是哪里呢?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专业名词,则到网吧去上网进行查找,了解含义与操作方法。找到距差,自己总结,发现每一次回来都有收获,对于下次去观摩都有帮助,并能猜到部分问题及求职者会怎样回复。

3.试着表达自己的专业

通过这种方法,觉得比看书掌握的知识点再快更深入,更主要的是针对性特别强。半年后,试着在公司人力资源中心的例会上表达自己的“专业”意见,并渐渐地得到了上司的认同。终于在1年多后的某天,在公司晋升为人力资源中心教育训练中心课长一职。

后面每一次的职业规划,都按此方面进行,设定目标,找到目标解决的方法(不同的目标,方法不同)。在自己31岁时做到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中心总监,33岁时mba毕业,34岁时出版《一个人力资源总监的管理笔记》、《人力资源在左 员工在右》两本人力资源专业书籍,基本上算达到了自己当初试定的目标。

职业规划,就是自己定一个倒序时间表及行动方案,相信每一位hr伙伴都能成功规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职业规划?篇三

小刚走进我们编辑部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本《职场指南》,杂志正翻到“珠珠热线”这一页,并且整齐地从中间一折为二,职业规划:让专业不再是职场牢笼。他很诚恳地说,希望为他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其实说为他“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能更恰当,因为这个1983年出生的小伙子还是个在读二年级的大学生。

一个20岁的年轻人突然之间把自己的未来交给我们设计,这么突如其来的压力让我们有点不敢接受他的请求。每个人的道路都是通过自己的脚印一步步踩出,前进的方向从来都由自己决定;因此我们在每一期刊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只希望他是一个小小的指南针;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地告诉朋友们职场中的前进方向,但却可以让每一个朋友清晰地判断自己于人生、社会、职场中所处的准确坐标。

小刚:我有三个不满意

小刚,温州人,上海大学在读二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招聘信息和职业生涯规划类报刊。激烈的社会竞争已经让这些尚未迈出校门的大学生关注职场动态,留意人才市场需求,并认真地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应该如何前进了。

小刚自觉深陷混沌,未来毫无方向。他口中流露出的只字片语可以很容易让别人体会到他的感受。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现在什么行业比较好啊?”

“我看不到毕业以后能做什么,我觉得很对不起父母……”

在小刚眼中自己有三个已无法改变的缺点,使他缺乏自信,这就是:性格内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和特长,就业参考《职业规划:让专业不再是职场牢笼》。

小刚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不习惯与陌生人相处——参加聚会,事先一定要了解见面都将是熟识的朋友。而即使是这种聚会,时间一长,他也会不适应。在他眼里,自己的这种性格简直糟透了。“内向的人做什么都吃亏,我又偏偏是内向的人。”

读中专的时候,小刚和几个同学曾经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公司安排他们学着跑市场、拉业务。实习结束后,他的同学都拉到了一两笔生意,可他却一笔也没有。他这样评价这次实习:“我的性格不适合做市场,当客户问价格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很不自然。”

现在他主修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管理,这个专业是家里人为他决定的,而他本来的选择是电子商务。可是父母觉得电子商务是“虚”的,不如电脑来得“实”。他对计算机原本不感冒,可是父母认为读了自然就感兴趣了。结果读了一年多,小刚仍然提不起兴趣。没兴趣,成绩自然不好;成绩不好,觉得对不起父母,前途黯淡;心里有了阴影,自然就产生了包袱;而背着包袱成绩更无法提高。

小刚想换专业,却突然发现麻烦的是,他无法找到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也找不到自己的特长。想改变,却没有改变的方向。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人才市场,希望向着最紧缺的人才方向发展;但公司招聘广告中的一条条requirement、一条条responsibility又让他望而却步,感觉自己和他们简直相隔着一个太平洋;于是越发迷茫,越发没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