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生如何对待电子游戏作文字 如何面对电子游戏(实用4篇)

小编: 文轩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如何对待电子游戏作文字 如何面对电子游戏篇一

的,我们需要想办法估计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可以基于自己在本市或本校的排名来估计:

(1) 学校应该有本校历年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本省排名数据——基于这份数据,可以大致估计出本校1-10名在本省的排名情况、11-20名在本省的排名情况,等等(这是个校内排名区间到省内排名区间的映射;当然也可以用更好的模型来描述)。比方说,校内30-40名在省里可能是10000-20000名。

(2) 基于校内模拟考试、平时小考等环节得到的成绩和排名,我们可以估计出自己高考成绩在校内的排名

(3) 结合(1)和(2)的数据,就可以估计自己在本省的排名了。

说实话,估计

的过程挺繁琐。我们可以记住校内排名与学校水平的大致对应关系,然后关注自己在校内的排名即可。比方说,本校前40名有机会去211级别的学校,那我作为排名81的有志青年,得想办法优化学习方法,争取花半年时间把各科成绩都提升一点。否则,趁早断了去名校的念想。

注意:

(1) 这个估计方式有效的前提是,校内同学之间充分互助,并以校外学生为竞争对象。如果我们以校内甚至班内同学为直接竞争对象,那么大家可能要用“技术封锁”之类的策略,那么本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会显著变差、导致本校水平在本省的排名下降。话说回来,一个学校一届学生也就一两千人(2008年神木的情况;其他时间其他地区不了解)、占省内总数的,因此,绝大部分(各分数段略有不同)的竞争对手在其他学校。同校学生团结起来、一起炼盅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

(2) 一般不要以班内排名来估计自己的水平。一个班级只有几十个人,样本量太小,会导致较大的估计误差。

中学生如何对待电子游戏作文字 如何面对电子游戏篇二

与考试有关的重要角色包括:

(1) 考生本人。

(2) 其他考生,即我的竞争对手。

(3) 出题人,即设计试卷的专家。

(4) 判卷人,即给考生解答打分的人。

(5) 任课教师,即向考生教授特定科目内容的老师。

(6) 我的家长。

(7) 监考老师。

(8) 同学。

这些角色中,出题人和考生本人通过试卷进行一种博弈(如图3-所示):出题人出于特定目的(尽可能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高低区分开来)以及对考生的了解设计一份试卷,而考生基于自身能力和对出题人的了解回答试卷里的题目、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

注意,在一场考试中,两个角色都只有一次动作机会;而作两个群体,出题人和考生的博弈是常年、持续进行的,因此相近年份的对手状态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中学生如何对待电子游戏作文字 如何面对电子游戏篇三

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涯,可以分为3个阶段:

(1)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简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课本里所有的(有时是一部分)习题都做一遍。我妈是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她会协助我解答一些较难的题目;指导我在作文里尽量把事情说明白(我们都尽力了)。

(2)初中阶段,我主动地加强了学习强度。从初中开始,父母已经没办法在学习上给与直接帮助了,我进入了自主学习模式。这个阶段我开始买一些辅导资料来提升学习效果。

(3)高中阶段,我开始意识到“学习方法”的存在,并尽力去优化它。

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方法,达到了当时个人学习生涯的最高水平。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积累,比如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一定的竞争意识、简单的学习方法、比较扎实的各科基础等等,都在高中阶段得到了扬弃。因此,在通过这一节记录自己的高中学习方式方法时,我需要意识到,这些方式方法的出现,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各方面因素发展的结果(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小学生可以这么做,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可以这么做;条件具备了才能出现)。

历史上的我,只能基于当时的能力和资源去尽力完成当时的任务——这似乎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高考场上战斗的是一个个18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几乎无法使用成年人的方式去认识和对待学习与考试。举例来说,高中阶段的^v^宇, 缺少足够的阅历、理论和训练,去理解30多岁的^v^宇掌握的学习方法。

我的目标是未来引导后代健康地学习,必然需要让她去理解和扬弃一个成年人提出的各种建议——现实与目标存在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办法,就是让她在充分了解我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尽可能详尽的背景信息。

中学生如何对待电子游戏作文字 如何面对电子游戏篇五

这里将我从小到高考结束的学习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后面分析的事实基础。由于记忆会衰减或者存在偏差,部分内容可能有误。

我在k12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几条稳定地贯穿始终的线索:

(1) 父母一开始就认定了“知识改变命运”,坚定地支持我和妹妹学习、考大学。比方说,我妈可能在我上小学之前就在琢磨怎么培养这两个兔崽子;父母在精神和物质上对学习行为进行激励的时候,愿意出大手笔。

(2) 我对学习的重视态度,实际上是“我自己的态度+父母对学习的态度+老师对我的学习的态度”。小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对学习的重视占了较大比例;从初中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对学习的重视开支占据主导地位;到高中阶段,父母完全不需要考虑我是否重视缺席了,主要负责后勤并劝我惜力。

(3) 我始终没有意识到或相信自己是优秀的学习者,缺乏向顶尖学习者努力的信心和欲望。不知道这是一个遗憾,还是一种幸运。

(4) 总体来说,我在学习中的竞争意识是越来越强的。我经常被这种竞争意识支配,学习乐趣因此经常被冲淡。

(5) 在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我没有在理论上认识‘学习方法’,瞎搞也能出成果,可以说运气很好。

(6) 我参加的课外辅导非常少。这是必然的——年龄小的时候没钱补课,到了高中则没时间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这样的后果就是,损失了一个提升学习能力的渠道。

表2-1 总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