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管理学计划心得(汇总5篇)

小编: 影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任务和目标,如学习、工作、生活等。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制定计划。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将时间、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并设定合理的限制。这样,我们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管理学计划心得篇一

1、安全工作要从根源做起,要从抓好人员的安全教育做起。要求成员认真学习操作规程,不断完善班组成员的安全测试档案。

2、强化标准执行。认真按时开展工前五分钟活动及周五安全例会活动。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加强班组成员对事故案例的学习和反思,并对事故进行共同学习、深入讨论,吸取事故的经验教训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加强所负责的设备的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3、岗位安全环保及qes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及环保方面的相关知识、交通安全知识、qes内容、相关方监护管理以及节假日出行安全教育培训等;每周集体学习一次,班组分工负责人做好监督。

(二)注重培养班组职工的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

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内容。一是普及“人人可创新、事事可创新、时时可创新”,“创新存在于细节处、创新存在于问题中”等新理念,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是有效地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创造价值就是创新,增强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把创新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增强了职工勇于创新的主动性。二是推广应用创新方法,头脑风暴法、精益管理、问题管理法等创新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班组工作实践,有效提升了班组整体工作水平。三是大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引导职工投身创新实践。在班组中大力推广应用“四新”成果,推广应用先进操作法,组织“绝技绝活绝招”展示,开展合理化建议、群众性科技攻关活动,促进了生产经营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创造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搭建学习平台,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拓展职工的业务水平。

1、是搭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氛围,优化学习环境、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建立学习角,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张贴讨论。开展技术比武和知识竞赛,为员工搭建展示学习成功的平台。

2、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

建立“一周一学,一月一课,半年一比,一年一评”的学习模式,具体如下:

(4)一年一评。每年进行一次学习型员工的评选,对学有进步,学有成效的员工进行表彰,对后几名进行诫勉。

3、以岗位培训为契机,拓展职工的业务水平

以厂、车间组织的方位培训为契机,扩大员工的知识面,让员工全部达到持证上岗。提倡一专多能,一岗多证,超前跨岗学习,寻找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鼓励员工参加职能和技能考试,参加技术教育,学历教育。

(四)激发热情,营造氛围,完善学习型班组建设,形成特色

通过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激发班组成员的创建热情,使创建工作成为班组成员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加强理念导入,营造理论学习氛围。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学习型组织理论培训班、心智体验、参观交流等多种活动,积极实践,营造创建氛围。设计和创新符合班组实际、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求的创建载体,动员职工积极投身创建实践,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创建的局面。“轮值安全员“、”导师带徒“、“结学习对子”等活动的开展,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氛围。

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氛围。使班组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营造持续推进的氛围。创建学习型班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都是一个过程。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今年班组的创建工作一定会做的有声有色,取得更大的进步。


管理学计划心得篇二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二重性。

2、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三)、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

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再次,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2、决策

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付诸实施。

决策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输入就是指出问题输入决策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是指确定准则和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方案间的比较、评审和选择;输出是指最后输出最优方案;反馈是指在决策实践中运用的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3、组织

从静态意义上讲,组织是具有一定目标、按照一定原则成立、有秩序的人事综合体。从动态意义上讲,组织是围绕一定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结构,安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群体具有较高的效率。

组织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组织存在的依据)、部门(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关系(部门及其活动的联系方式)。

4、人事

管理学中的人事指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

5、领导

管理学中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不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实施领导职能,基层领导例如工厂的车间主任、医院的护士长也担负着领导职能,都要做人的工作,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作用。

6、激励

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能以最大的努力和主动性投入工作并取得最大成效。

7、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8、协调

法约尔认为,协调是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和谐地配合,以便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二、一般掌握

1.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

2.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

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交叉性:构成组织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变动性:组织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三、一般了解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管理的作用。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管理过程学派: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3、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4、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放在非程序性化决策方面,提倡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解决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二、一般掌握:

1、梅奥及霍桑实验。

2、人际关系学说。

3、行为科学理论。

三、一般了解: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章计划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1、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计划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二)、计划工作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组织都是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标而得以生存的。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具体地说,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

2、主导性

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此外,管理人员必须制订计划,以了解需要什么样的组织结构,需要什么样的人员,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去领导下属,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控制方法,等等。

3、普遍性

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

计划的效率是指对组织目标所做贡献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

二、一般掌握:

1.计划工作的程序。

2.编制计划的方法。

三、一般了解:

计划的种类。

第四章目标管理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1、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2、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1、目标建立

2、目标分解

3、目标控制

4、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

(三)、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与评价

1、从应用范围看,目标管理的应用有如下的特点:

a、应用范围广泛,除应用于工业、金融、商业等企业外,许多非盈利性组织也引入了目标管理的制度。

b、在许多大型企业,目标管理作为企业系统管理的形式加以应用,通过目标管理对企业各个管理层实施全面管理。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目标管理一般应用于生产作业方面。

c、目标管理在目标量化比较容易的财务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如:成本、利润、投资收益率管理等。

2、目标管理制度的评价:

概括起来目标管理主要有以下的优点:

a、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b、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

c、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

d、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目标管理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b、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

c、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

d、企业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二、一般掌握:

(一)、企业目标的性质。

1、企业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企业目标具有多重性。

3、企业目标具有层次性

4、企业目标具有变动性。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

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自我控制”。

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三)、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2、关键性原则。

3、定量化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权变原则。

三、一般了解:

目标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六章预测和决策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

(二)、预测的方法。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二、一般掌握:

1.预测的作用。

2.预测的基本步骤。

三、一般了解:

预测的类型。

第六章决策

一、掌握

(一)、概念:

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目标:就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预测达到的结果。

(二)、决策的特征。

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

(三)、决策方法。

2、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冒险法、保守法、折衷法、后悔值法、莱普勒斯法

二、一般掌握:

(一)、决策的作用。

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二)、决策的原则。

满意原则、层级原则、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效用的原则

三、一般了解:

(一)、决策的基本程序。

(二)、决策的类型。

管理学计划心得篇三

《浅谈立足管理心理学》

摘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将参与式管理与学生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关键词:参与式管理学生组织管理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们不再盲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是自主地选择道德价值和规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人格、地位、权利得到尊重,作为成熟的个体,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的增强,向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在管理学中参与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种管理方法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个体心理这个微观层面来深入的剖析“参与式管理”在学生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参与式管理”的概念界定

参与或参与式管理意味着个体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对自己工作任务的责任义务和主人翁意识。激励、提倡并奖励员工时刻想到以客户满意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为目标。但是在任何一种条件下,参与的管理模式并不排斥最初的外部管理和指导,去塑造和引导个人,包括教导个体如何学习自我控制。

参与式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成员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让组织的下级成员和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这样使得成员能够感到来自管理者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选择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继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式管理也唤起每一位成员作为“组织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组织成员因为能够参与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这种参与式管理既能对组织成员个人产生激励,又可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二、学生组织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基础

(一)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感

认同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的,即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同时成员的思想和感受也受他人影响。所以,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每一位刚刚进入高校的同学,选择加入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团体时,都要经过一番思量,加入这个组织能否得到锻炼,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同学们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并且在其中发挥作用,首先都是必须建立在对这个学生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只有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加以认同,对组织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予以认同,才能产生融入这个学生组织的归属感和促进学生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使命感。所以,个体参与组织的管理是基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参与式管理也会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同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要使成员形成参与行为,首先必须要让成员个体对学生组织以及组织的负责人产生认同感。作为学生组织负责人要获取认同,就需要展现出自己工作能力突出、富有感召的一面,使得同学们被负责人的能力所吸引,促动他们加入组织当中;通过日常工作的交流进一步突出该学生组织的理念,“工作理念”反映了该学生组织的价值观以及使命感,可以将理念以口号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口号让成员对该组织以及组织所坚持的理念产生认同和价值归属感,使成员进一步团结起来,极力发挥自己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组织建设中,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充当本组织精神理念的传呈者,一个具有一定权威、值得成员信赖的管理者会使得价值观念人格化,形成开放、平易近人的管理风格。

(二)平等

马斯洛认为,组织中的平等满足人们对自尊、和安全的需要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都源于个体在组织中得到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同时,这种平等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和作用着个体的心理因素,决定参与动机和积极性。

一个平等的学生组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新成员的紧张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使成员易于融入其中。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人特质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才华,在学生组织中有些人是天生的管理者,有些人是天生的辅助者,天生的管理者似乎更有领导的能力,有号召力感染力,但在执行力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组织中的辅助者似乎更加沉默,但是却有着缜密的思维,遇事可以冷静地思考,执行能力强,所以二者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学生组织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管理型”与“辅助型”能很好的结合,就利于组织的发展。在日常的管理中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该努力树立一种“组织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的观念,爱护每一个干事和下属。营造一种平等而温馨的组织氛围,使学生组织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关爱的组织,发展一种“家文化”的概念,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干事们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参与式管理的进行。

(三)组织与个体发展的机会

对一个学生组织而言,如何获得长足的发展,可持续的进步?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干事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另一方面,对干事进行经验的传授,并多提供锻炼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进步及符合个人成长的需要也能够便于组织工作的更好开展。伴随着参与式管理的实施,干事能力的提高就变得更加重要。但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刚刚接触学生活动的一年级同学而言,经验的不足使得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忽,这时,组织的管理者应当将错误和问题当做促使下属进步和发展的机会来对待,耐心进行指导、传授经验,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此外应当明确,只有组织成员的进步,才能实现组织的发展。

三、参与式管理的心理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行为,参与也必定受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所决定和影响。参与行为主要是受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及激励等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面就运用这些管理心理学中基本的概念来解析参与式管理的作用。

(一)需要与动机

依据心理学界的定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所以,需要产生于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目标渴望或要求,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其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是需要并非如此的简单,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要求,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是一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就是由于干事们有着主动参与组织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下属的这些需要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干事“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推动力”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高校中同学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开始追求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加入各色的学生组织,他们迫切的希望通过在组织中的锻炼提升个人能力,增长才干、挖掘自身的潜力,如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对干事们这种强烈的需要不予重视、支持和鼓励的话,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会挫伤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管理者队成员这种参与愿望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予以支持,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会被转化为参与的动机,和一种行动力。

(二)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决定着个体的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由于个体所处的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也不同。在学生组织中,有的成员对于参与管理的态度是积极的,有时成员则可能是被动的,服从他人制定的规范。组织内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由成员对组织的认识和主观评价决定的。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需要通过塑造学生组织的良好形象,来来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组织;营造开放、平易近人的组织氛围,有助于增强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感,一般而言,多是大学三年级的同学在学生组织中担任管理者的职位,他们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来帮助干事们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到不仅是工作中的上下属的关系,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学生组织中干事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其参与行为都有这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着两个重要的因素呢?笔者认为要改变干事对于组织的态度,就必须要使干事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统一。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而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宗旨,是贯穿着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组织。任何一个学生组织的正常运转都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本前提。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四、结语

通过对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适当地参与可以确保成员个体在组织中能够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赋予干事们一定的自主权利来激发他们不断地进取,以达到学生组织存在的真正目的即“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调动成员进行管理的学生组织会更加具有活力,能够实现组织与干事的双赢。

管理学计划心得篇四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组织: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静态方面,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二)、组织工作的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4、管理幅度原则;5、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二、一般掌握:

1.组织的类型。2.组织的作用。

第八章组织结构

一、重点掌握

(一)、概念

1、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2、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3、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4、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5、授权:是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主要是指决策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6、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二)、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

二、一般掌握:

1、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2、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3、划分部门的方法。

4、授权的原则。

三、一般了解:

1.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2.影响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确定的因素

3.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第九章人员配备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情景模拟: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其处理的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

2.人员配备的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任人唯贤原则;因事择人原则;量才使用原则;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良好的决策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健康的身体素质。

4、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德: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作风、社会道德及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

能:指员工从事工作的能力,包括体能,学识和智能、技能等内容。

勤: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中的表现,包括纪律性、干劲、责任心、主动性等等,积极性决定着人的能力发挥程度。

绩: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及效果。

5、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组织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管理部门的数目;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

二、一般掌握:

1、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与方法。

2.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三、一般了解:

1.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

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第十章领导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素质:则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自身基础条件,是潜在的领导能力。

领导班子:在一个最高领导统帅下具有一定结构,一定层次的领导集体,即领导班子。

知识结构:指的是一个领导群体中各种不同知识水平的成员的配比组合。

能力结构:就是整个领导班子拥有的各种能力的比例情况。

2、领导的实质。

领导的实质在于影响。影响力由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

(一)法定权力

法定权包括下述内容: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

(二)自身影响力

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品德、学识、资历、情感。

3、领导理论。

(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的变量,从“独裁式”到极度民主化的“放任式”的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方式。哪种方式的好与不好取决于多种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七种。

a.经理作出决定并宣布

b.经理说服下级接受决定

c.经理提出计划,征求意见

d.经理提出初步的决策方案,以交换意见

e.经理提出问题,征求意见,作出决定

f.经理规定界限,请小组作决定

g.经理允许下级在上级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

(2)管理系统理论。

a.专权命令式

b.温和命令式

c.协商式

d.参与式

(3)管理方格理论。

(4)权变理论。

4.领导者个人素质的要求。

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

二、一般掌握:

1.领导的特征。

2.领导班子的构成。

3.领导艺术。

第十一章激励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2.主要的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公平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二、一般掌握:

1.激励的作用。

2.激励的方法。

第十二章控制的基础理论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现场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指导、监督,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反馈控制:管理人员分析以前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成为反馈控制。

集中控制:是指在组织中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对组织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处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分散控制:是指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

2.控制的基本过程。

拟定标准;根据标准评定活动的绩效;采取纠正措施,

3.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控制工作要有全局观点;

控制工作应面向组织未来发展;

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控制工作应符合主管人员的要求;

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

二、一般掌握:

1.控制系统的特点。

2.控制的作用。

3.控制的基本内容。

第十三章控制技术与方法

一、重点掌握:

1.概念:

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是指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适合社会和人们一定用途或者需要的特性总和。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质量控制则应达到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二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

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预算:是指以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预算多数是指财务预算,即用财务数字表明的组织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费用和总收入、净收益等。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

2.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质量管理。

3、预算控制的种类。

刚性预算与弹性预算、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总预算与部门预算

4、成本控制法的基本程序。

制定控制标准,确定目标成本;

根据企业的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

进行成本差异分析。

5、零基预算法及采用零基预算法应注意的问题。

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是: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都视为是从零开始的,重新编制预算。预算人员以一切从头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在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管理控制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下一些重要问题:

(1)零基预算法的思想应贯彻到每一个预算编制人员和部门项目负责人的思想中。

(2)零基预算的主持者必须能把握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

(3)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发扬创新精神,。

(4)在实行零基预算法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形式主义。

二、一般掌握:

1.预算控制程序。

2.产品质量控制方法。

三、一般了解:

1、预算的种类。

2、零基预算法的基本程序。

第十四章协调

一、重点掌握:

1.概念:协调、冲突、信息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或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信息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组织内的文件传达、定期召开的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汇报以及组织间的公函来往等。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途径以外的、不受组织层级结构限制的沟通方式。

2.协调的原则。

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责任明确原则;加强沟通原则。

3.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回避、强制解决、妥协、树立更高目标、合作

4.信息沟通的影响因素。

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接受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

沟通通道的选择;

外部噪声。

二、一般掌握:

1.正式沟通的方式。

2.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

三、一般了解:

1.协调的内容。

2.冲突的分类。

3.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4.信息沟通的障碍。

5.信息沟通的过程。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件]

管理学计划心得篇五

最近在学习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法。

德鲁克被奉为“管理学大师”,是很多人的偶像。他最著名的作品,即《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倾注了他非常多的心血,也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望和地位。

对于他的文章里的内容,我有一些见解和共感,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德鲁克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共感:

1.1薛兆丰有一个类似的词,叫做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时间包括乘地铁的时间、排队买早餐的时间,等车的时间。现在每个人都在随时刷着手机,这既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也是资讯发达的象征。有人用这几分钟时间开着2倍速听了10节课,有人打了一盘王者。虽然没有高下之分,但对于时间的利用区别立见。

1.3“记录自己的时间”,这是一种复盘的动作,虽然复盘的过程中让你觉得费时间,但善于总结复盘的人会知道,这么一来,会发现自己哪里兜兜转转多花了时间,哪里需要减少流程,提高效率,哪里有更优解。长期下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优秀管理者,无不是从管理自己开始。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共感:

这两点放在一起讨论,意思是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需要看见自己团队内成员的贡献,适时加以鼓励,促成良性循环。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管理者自己独享成果,却看不到成员们的贡献,那么便不会有人愿意努力帮你做事。很多人说管理者的“情商”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同样能力的人,有的人受人尊敬,有的人不能,原因就在于这个人是否能让手下的人“服”他,“心服口服”的服。

所谓“善于发挥人之所长”,也是在注重每一个人能做的贡献不同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展现每个人的能力。“识人”、“用人”、以及“激发潜能”,对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来说,这些特质和能力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我所知道的很多人,都曾讲到过,碰上一个能“带”你的人是何其幸运。因此,这一点,我希望我也能达到。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共感:

建立秩序优先级,而不是凡事亲力亲为。善于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工作秩序,对于整体工作流程的梳理和重要环节的把控非常重要。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人,担任有限的职位,承担有限的责任,加以适当的运营和管理,对组织整体,应该是有益无害的。

5、有效的决策。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抱歉,对于这一点暂时还没有什么共感,需要多了解一些案例,才能理解。但是只做重要的决策,应该是对于精力、时间的管理,也是为了更集中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以上是基于自己当前的水平,发表的浅薄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