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金属教案(实用5篇)

小编: 笔砚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年级科学金属教案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

在得知我的说课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我便开始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师用书,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掌握金属的`一些性质。初中化学中介绍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本册书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三章,第一章是化学的实验方法,第二章是离子反应和从微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第三章是在学生初步感受金属性质、了解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再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又是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以后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这一章在化学的知识系统中具有承接旧知识系统,引导新知识系统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掌握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原理,会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研究我了解到,本节课学生的难点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我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将实验放在学生眼前,带给学生真真切切的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观察、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我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前我必须将我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准备充分。

本节课一开始,我会给学生一些金属与水的图片,比如金戒指掉在了杯子里,妈妈洗碗时银镯子接触到水等等与水不反应的金属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与水不发生反应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质疑。金属与水会发生反应与实际生活经验不相符,所以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所以这节课我将从这两方面导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钠与水的反应过程,分析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5个现象:

a、看到钠飘在水面上

b、钠在水面上游动

c、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

d、发出了嘶嘶的声音

e、溶液变为红色。

从而总结出5个特性:

1密度比水小;

2有气体产生;

3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4反应比较剧烈;

5反应中有碱性物质生成。

分析这五个特性的同时一定要将其逐个板书出来,板书的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化学现象分析清楚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化学反应的研究,也就是化学方程式的分析。我以“现象中的气体是什么?”为切入口,从上一环节过渡到化学方程式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出钠作为还原剂,水作为氧化剂,然后放手叫学生自己尝试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研究新课标时知道,现在的教育不在于老师教,而在于学生的学,所以这个环节我准备教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去讨论研究。我负责引导得出最后的化学方程式。

在本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目的是巩固氢气的验证方法和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更深入认识,掌握离子反方程式。第四部分设计一个钠燃烧不能用水扑灭的实际问题来总结钠的性质。通过教材研究,为了使学生有及时的巩固。我将课后练习的第1小题作为巩固练习题。这道题可以通过练习书写钠与氧气反应和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理解钠的一般性质。

二年级科学金属教案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三章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与氧气、与水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胜、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金属钠是最典型的活泼金属,学好它的性质对其它活泼金属的学习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钠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本节课学习所涉及的一些方法如探究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是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所以方法教育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突破了传统元素化合物课堂中采用的结构——性质——存在——用途的一条线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及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选用“实验探究法”,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广泛用途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钠的存放提出问题“金属钠为什么要存放在煤油中?”,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再用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金属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质,所以在课的开始可让学生列举金属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之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金属从何而来?自然界中的金属以什么形态存在?此时还可通过多媒体打出几张金属矿石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及观看图片学生发现只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存在,绝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是与金属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即本节课讨论的重点内容(板书)。这样揭示出课题,自然流畅、水到渠成。2.复习旧知,以旧带新。

(1)金属与盐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

(3)金属与氧气反应。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将学生头脑中散乱的金属知识进行了整理归纳,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金属钠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3.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应用实验探究法来进行教学。

(2)猜想与假设:学生会想到也许金属钠会与氧气或水发生反应

(3)实验验证:此时就可引导学生来做实验3-1,实验3-2,及实验3-3,在学生实验前我会提醒学生实验中的注意点。

(4)实验现象与结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归纳实验现象并总结得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下来我将引导他们阅读教材“科学视野”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拓宽知识面。

(5)拓展延伸:在学习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后,我可以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消防员,有人打119告诉你钠着火了,你该如何去灭火。根据所学知识,学生自己会分析得出钠着火只能用干沙子覆盖进行灭火而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不仅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一个加深与巩固,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了成功感、喜悦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欲望。

4、实验探究铝的性质

对钠及其氧化物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钠、镁、铁等与氧气的反应情况,金属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钠、镁之后,铁之前,大家预测一下铝与氧气反应的情形如何,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铝与氧气反应的探究学习。在观察铝箔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会发现铝箔燃烧不会像镁条燃烧后滴落下来,而是表面像有一层膜兜着。经过探究原因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铝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那么,怎样才能观察到铝剧烈燃烧的现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其设置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开放性。既然是探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结论,在探究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也就越广,取众人所长,考虑的问题就越全面,设计的方案就越完美。对探究的评价我会注意策略,多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对于违反常规的设计也不会立即否定,而是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或重新再试。

5.整理归纳,强化方法

在课的结尾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钠和铝的重要性质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方法,再将钠、铝与氧气的反应以及初中所学过的镁、铁、铜等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比较,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总之,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并积极探求中一步步揭开金属有关性质的面纱。不仅使重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知识得以落实,并把难点通过实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到了深入浅出。

二年级科学金属教案篇三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上一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按如下流程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课题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问题——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法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活动准备

二年级科学金属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粤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六章的第三节。学生是在学过金属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金属的存在形式和常见金属的冶炼。同时也为下节学习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做了铺垫。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几种金属元素及其存在。

2、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3、学会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的原理。

4、知道生铁和钢是铁的两种合金。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的探讨与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的 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

力。

3、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钢铁、青铜等合金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冶铁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意识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的原理、装置及注意事项。

处理方法:利用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和练习来达到学习效果。

四、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过金属的性质而且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大量的金属产品特别是铁制品。但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矿石和金属的冶炼。为此本节利用大量的图片和工业炼铁、炼钢的视频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五、教学过程

由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入本节内容。然后在黑板上板书本节的学习目标。活动1:根据目标提出第一个问题:自然界中的金属多以什么形式存在呢?主要存在哪里呢?展示几组图片由学生讨论总结金属存在的形式(板书:金属存在的两种形式)。活动2:请同学们观察课本176页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了解前两位)。活动3: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从矿物中把铁冶炼出来呢?观看课本177页实验视频,由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结论及注意事项。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工业上是怎样做的呢?活动4:读课本178页了解高炉内的反应,了解生铁和钢。活动5:观看工业炼铁视频。了解工业炼铁的设备及其原料。同时提出问题:焦炭也具有还原性为什么还要把焦炭变成一氧化碳呢?焦炭在炼铁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由学生讨论总结出结论。活动6:观看钢的视频了解炼钢的原理是氧化。最后课堂思考与检测。

六、板书设计

1、金属在自然界存在形式。

2、实验室炼铁 原理:

高温

3co+fe2o3===2fe+3co2

高温

4co+ fe3o4===3fe+4co2 装置 步骤 现象

3、铁的合金 生铁和钢

4、工业炼铁和钢

二年级科学金属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属的存在与冶炼的学习,使同学们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通过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学习中体会化学实验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和合理开发意识。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铝热反应

2.学案导学:给学生发预习导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质疑】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板书】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二、金属的冶炼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讲解】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1)、热分解法2hgo=2hg+o2↑2ago=2ag+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