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画读后感(实用5篇)

小编: QJ墨客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画读后感篇一

徐玲曾经以“流动的花朵”为题创作过一部小说,讲述那些跟随务工父母进城,被城里人歧视,但努力想做“本地人”的儿童的故事。时隔数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题开始从“逃离”变为“归来”,而徐玲对农村儿童的“家园”问题,也拓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形成了又一部关注农村儿童的重要作品《如画》。

“如画”既是书名,也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江山如画”与小女孩美善人格“如画”意象的重叠,深刻地映现出徐玲纯正的儿童本位观与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由于对童年问题的持续关注,徐玲一直在不断扩容她的儿童文学价值视野。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家庭”走向“家园”,这是她新近对儿童文学价值本位的开拓。

故事讲述了如画跟随爸爸从城里返回乡下的过程。爸爸的创业道路虽然艰难坎坷,但他用勤劳的双手实现着重建家园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成人形象贯穿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以支教身份来到银树谷的郝校长,为了将贫穷落后的银树谷变得富裕文明,来了就没有离开;从北京来的画家,用艺术的慧眼与五彩的画笔绘制出既有传统、又有自然的生态银树谷;还有小林书记,以及从城里来的房东爷爷奶奶等。正是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成人的存在,才有了如画、如歌、大槐等新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能。在儿童文学中,成人形象是儿童形象的逻辑前提,徐玲对新成人形象的创建,既是她自我人生价值观念的外化表现,又是她对儿童文学价值关怀深化理解的产物。

儿童文学的叙事究其深层结构看,都是“在路上”的故事。《如画》设计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孩子“在路上”,它的特别性在于将孩子的自我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勾连了起来。徐玲完成了一次“宏大主题”的叙事,这种叙事风格在当下的儿童文学中并不多见。在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作家们对乡村的'发展尤其是乡村儿童的境况,倾注了更多的忧虑与批判性反思,但对于乡村和乡村儿童生活的重建却一直未能真正抵达。这次,《如画》用最纯粹的儿童文学笔法,率先作出了尝试,意义不言而喻。

徐玲的创作一直属于冷峻而暖亮的现实主义基调,她勇于直面现实,从来不放弃努力与攀越。她把其个人的精神气质,毫无保留地通过作品传递给千千万万的孩子。她与孩子们一起,将这种能量放大,成就了“如画”这样“大时代”中不平凡的“小孩子”。

这个“如画”的世界是由所有的“归来者”共同建造的。那些辛劳的农民工,曾背井离乡,受尽歧视与磨难,但“无根”的存在一直是不争的事实。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正在急切召唤着他们的归来,重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徐玲以一个女孩“如画”的切身经历,为所有“农村”身份的儿童展示了巨大的可能,而孩子正是创造新生活的主人。从“流动的花朵”“留守儿童”到新家园的建设者,这就是“如画”形象内涵的特别价值所在。

如画读后感篇二

初到乡村的如画还念念不忘那远在天边的江海城,可过了1年,她喜欢上了银树谷村,还热爱这里的一切。观看这本书,作者通过一部作品,即将“流动的花朵”与“留守儿童”两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和“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两种并行不相悖的人类追求完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我更加了解了乡村的美。

是城市好还是乡村好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读了《如画》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城市和农村各有各的好处,我更喜欢乡村,尤其是这本书上的乡村,作者把描写的像银色的姑娘,银色的树叶,银色的房屋,到处都是银色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主人公如画见证了银树谷村的变化与发展。从冷清到热闹,从狭窄到宽阔,从黑暗到明亮,从贫穷到富有,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

有人说,农村生活是很苦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直到读了《如画》,我才明白了,原来农村生活并没有那么艰苦,反而更加快乐,更加自由。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木,蔚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田园风景画。

读了《如画》,我真正明白了“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的差别所在,城市虽比乡村好,但乡村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画》这本书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读了《如画》我知道了乡村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一点都不比城市差,正是有了这本书,我才改变了对乡村的看法!

如画读后感篇三

当我合上《风展红旗如画》这本书时,让我惊叹不已,我们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是用无数革命的鲜血换来的。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每当升旗仪式伴随着雄壮高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永安的红军标语为全国罕见,这些标语如同一颗颗革命的火种,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历史上,关于红军的`伟大人物已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如:三代守望者朱先启、朱光书和朱昌义为村民做出许多贡献;烈士陈朝敬为人民服务;土地秀员张腾辉每天早上打上豪,分田地,晚上号召大家起来闹革命;乞丐牯罗瑞珍临终前竟在山谷仰天大笑,随后与吴汝祝不吭一声这些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演绎出一个个惊险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革命之歌。

如果没有这些穿着草鞋的红军就没有如今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这些身穿灰军装的红军,就没有如今的清山水秀;如果没有这些头戴五星八角帽的红军,就没有如今的新中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铸起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以中华民族有这么多伟大的革命先烈而感到骄傲,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姐国,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更加繁荣昌盛。

如画读后感篇四

我认真的读完了《如画》,而且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从文章中我看到了祖国对美好环境的迫切追求。地球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存在每个人的意识中。

整篇文章围绕着绿色所写。绿色代表着活力,象征着生命力,对于自然界中的绿色,很容易让人想到森林、草原等一些绿色植物。可如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绿色植物的严重破坏,导致荒漠化。蝴蝶、小鸟、鱼儿的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空气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景色奇异。可是,近来人类造成的大气、水质、噪声、食品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等,使得严酷的环境问题,步步紧逼的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它很快就要让人类陷入困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绿色融入生活。我非常愿意生活在“江山如画”中所描写的环境里,我们人类愿意认真的保护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将会是我们所期盼的乐园!

如画读后感篇五

光秃秃的树干立在路边,瑟风飒飒,卷起了枯叶。枯叶如大人的脚掌跟着树影追着风,一步、两步、漫步窗外小径。我信手翻出那本《如画》,看完,思绪万千,不免惆怅。

“她”本来拥有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有“小白船”之梦,有大城市的欢乐。可10岁那年,懂事的她为了成全哥哥,放弃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自己随父来到了偏僻而又落寞的家乡——银树谷。“她”要在这儿待上很久,甚至永远。可“她”并没有垂头丧气。在家乡的日子里,幸好有“如歌”——她的弟弟陪着,而她拥有着另一个诗一般的名字——如画。

如画有着一支白色而又精美的笛子,这个是她还住在大城市时,音乐老师送她的。她把这支笛子视如珍宝,因为她明白要珍惜对自己好的人,不要因为自己一个不经意而又不好的小举动,让对你好的人“不翼而飞”。在命运里兜兜转转,如风中的草,眼看着美好失去,却无能为力的苍凉,让如画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许多曾拥有的美好东西。因此,她格外珍惜自己目前拥有的一切,生怕他们再次飞走。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一切如画,如“如画”一样美丽、动人。

我们是否要珍惜我们童年的那架“纸飞机”,虽它从不曾飞走,由父母帮我们死死地护着。在时间的长河里游荡,彷徨,回头处,你会发现光阴虚度的过往,会如“画”定格在生命的画展上。绚烂也好,平庸也好,都会随着时间在转瞬间“不翼而飞”。

“幸福”总是来之不易,我们的父母在拼命地努力着,我们却认为理所应当,“大口”地吞食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朋友,珍惜吧!像如画珍惜现在,乐观面对困难。

“珍惜”是生命的幸福和希望,放开枷锁,释怀心情。

看完你的文字,想到了周末河边看到的那一船来自远方的“雪”:

长相思?雪一船

雪一船,梦一船,

眼望江天柳忆蝉,

晨晓灯映阡。

雨一栏,影一栏,

扰乱音声寝未眠,

窗外风叶潸。